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心理学 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心理学 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心理学   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心理学   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一、填空题

1、高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自主性。

2、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3、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

4、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5、高中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6、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大主要特征。

7、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思维发展

8、两极性和矛盾性仍然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

9、人格具有以下特征①整体性②稳定性③独特性④社会性

10、高中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形同一感

11、健全人格的特点:①正确的自我认识。②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宁静的心境。④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12、高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有①正确调控情绪②勇于面对挫折③克服自卑,接纳自我

④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及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

二、判断题

1、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同步的。( ×)

2、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

3、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

4、高中生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5、高中生的抽象识记不需要形象识记的支持。(×)

6、高中生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7、高中生情绪情感内容的社会性日益深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内容与水平愈益丰富与提高。(√)

8、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高中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9、正确调控情绪的关键是要克服不良情绪,包括排除苦恼、学会制怒和消除紧张。( √)

10、自我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

三、选择题

1、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ABCD

A、不平衡性

B、闭锁性

C、动荡性

D、自主性

2、高中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并坚持长时间观察,这表明高中生的观察——。C

A、目的性更明确

B、精确性提高

C、持久性明显提高

D、概括性更强

3、下列不属于高中记忆的特点的是——。A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C、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D、抽象记忆占优势

4、——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认知的核心。C

A、感觉

B、注意

C、思维

D、记忆

5\——是思维的两大主要特征。D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多样性和复杂性

C、分析和综合

D、概括性和间接性

6、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逐步发展着那种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高中生——发展的标志。B

A、创造性思维

B、辩证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理论型思维

7、下列属于高中生情绪内容发展的特点的是——。A

A、友谊感迅速增强,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

B、两极性和矛盾性仍然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

C、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

D、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

8\——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A

A、人格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9、世界上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体现了人格的 C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10\——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B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马斯洛

D、弗洛姆

11、高中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A、逐渐形成同一感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12、下列不属于健全人格的特点的是—————C

A、正确的自我认识

B、和谐的人际关系

C、波动的情绪

D、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四、名词解释

1、观察力

2、记忆

3、思维

4、人格

五、问答题

1、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总体上来说有哪些基本特点?

3、高中生观察力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如何训练和培养高

中生的观察能力?

4、高中生的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如何训练和培养高

中生的记忆力?

5、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思

维能力?

6、高中生情绪内容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7、高中生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8、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良好情绪?

8、人格健全者有哪些特征,如何培养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章高中生的个别差异

一、填空题

l、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差异表现在类型差异和特质差异两方面。

2、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人的人格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顷型。

3、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4、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

5\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7、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成分

8\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9、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10\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1、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把认知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二、判断题

1、外向的性格优于内向性格。(×)

2、特质使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3、男女生比较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多的表现出乐群性、有恒性、幻想性、控制性;而男生则更多的表现出忧虑性、紧张性。(√)

4、从总体而言,独生子女的合作精神较非独生子女好,而在神经质方面则劣于非独生子女。(×)

5、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

6、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发展变化是一个不断增长到稳定最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 √)

7、不同的智力因素,其发展的速度是相同的。(×)

8、晶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9、认知方式的差异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教师的教学不相关。(×)

10、一般情况下,冲动型学生的知觉和思维方式以反省为特征,逻辑性强,判断性也强;沉思型学生的知觉和思维方式则以冲动为特征,直觉性强。(×)

11、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看,冲动型的学生比沉思型的学生差。(×)

三、选择题

1、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性,瑞士心理学家 D 人格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威特金

D、荣格

2、内驱力直接指向外部的物体和事件,依据客观标准来看待一切,开朗、活泼、自信,善交际、适应能力强,这种人的性格属于——。B

A、内倾型

B、外倾型

C、独立型

D、依赖型

3\B——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A、弗洛伊德

B、奥尔波特

C、威特金

D、华生

4、奥尔波特认为,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是A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关键特质

5、下列不属于智力的基本因素的是—————D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意志力

6、智力的水平通常用—————来表示。A

A、智商

B、情商

C、意商

D、才能

7\A——则是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言语智力

D、空间智力

8、美国心理学家——把认知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依存型和场独立型。C

A、奥尔波特

B、埃里克森

C、赫尔曼·威特金

D、弗洛伊德

9\——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C

A、场依存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冲动型

10\——学生则较少全面地考虑,用的时间比较少,但出错率却比较高,他们乐意在竞争的气氛中学习,情感的介入常常对其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D

A、场依存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冲动型

四、名词解释

1、智力

2、流体智力

3、晶体智力

4、认知方式

五、问答题

1、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有哪八种成分?

3、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4、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章高中生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

1、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状态。

2、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其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其二是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原则,其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意志健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4、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各种方案来实施,以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6、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求助者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7、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8、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为两大类型。一是发展性心理行为问题;二是特殊障碍性心理行为问题

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渗透。

10、高中生心理问题辅导方法和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肯定性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11、实施肯定性训练的策略有六种:教导、反馈、示范、行为演练、社会增强、家庭作业。

二、判断题

1、所谓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即使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行举止等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超前或滞后,也不属于心理不健康。(×)

3、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发展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但是以补救性为主。(×)

4、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周密的治疗处理,有时要辅之以药物。( ×)

5、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

6、家庭的教育与参与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和前提。(√)

7\学校中的教师、教学课程、校园环境、校风校纪等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8、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9、系统脱敏法是特别针对与人相处发生困难的当事人的治疗方法,主要教给当事人一些能与他人有效互动的方法,目的是使其能正确有效表达,形成肯定的自己。(×)

10、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三、选择题

1、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以上为正常。C

A、70

B、80

C、90

D、100

2、下列不属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是——。C

A、智力正常

B、情绪适中

C、自我意识偏颇

D、意志健全

3\——是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各种方案来实施,以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D

A、心理辅导

B、心理咨询

C、心理治疗

D、心理健康教育

4\——一般是补救性的,它所面对的主要是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是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B

A、心理辅导

B、心理咨询

C、心理治疗

D、心理健康教育

5、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A

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C、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教育活动渗透

D、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渗透

6、下列不属于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的是——。B

A、痴迷状态

B、欣快感与充实状态

C、耐受性

D、戒断反应

7、下列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症状的是————。D

A、患者对陌生人,甚至熟悉的人感到害怕

B、是对所有人回避

C、在害怕中伴有明显的紧张、出汗和颤抖以及诸多植物性功能障碍

D、在病情发展中,不会出现过度自我防卫机制。

8\——提供了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B

A、教育

B、遗传

C、社会

D、家庭

9\——是反映个体在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B

A、心理应激

B、心理冲突

C、条件反射

D、心理矛盾

10、肯定训练不适用于下列学生——。D

A、过度有礼以及那些允许别人占其便宜的学生

B、不能表现愤怒与懊恼的学生

C、很难说“不”的学生

D、容易表达情感及其他积极反应的学生

11、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______所造成的。D

A、诱发事件

B、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C、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D、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2、心理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辅导

5、心理咨询

6、心理治疗

五、问答题

1、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哪些区别?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4,学生常见的几种具体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

5、试分析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6、试分析考试焦虑症的症状以及对其进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

7、试分析学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以及对其进行教育的策略。

8、试分析人际交往恐惧的表现以及人际交往恐惧的矫正策略和方法

9、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0、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第四章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学习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内部过程;学习结果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2、根据学习的主体不同,学习分为①动物的学习②人类的学习

3、冯忠良根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经验的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4、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将学习

分为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动作技能的学习⑤态度的学习。

5、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将学习分为①认知领域的学习②情意领域的学习③技能领域中的学习

6 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发生作用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过程。也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从而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

假设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则所建立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7\强化是一种操作,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8、当一个刺激与某个生理上或者情绪上的反应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的学习,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9、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共涉及四个变量,两个自变量为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和条件刺激(如脚步声),两个因变量为无条件反应(如分泌唾液)和条件反应。

10、斯金纳将所有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1、强化的类型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的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

12、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注意阶段第二阶段:保持阶段第三阶段:再生阶段,第四阶段:动机阶段。

13、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存在三种强化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及知识的评价。

16、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7、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9、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0、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21\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

22、在接受学习中,为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意义的理解)是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24、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观包括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

25、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有①支架式教学模式②抛锚式教学③随机进入教学

26、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

二、判断题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虽有其相似性,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

2、一般来说,婴儿在两岁左右开始会走路,这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学习都是指行为或行为倾向的积极变化。( ×)

4、当老师教给小学生四则运算的数学知识后,有的学生能正确完成有关四则运算的习题,而有的学生仍然不能正确解答,那么前者已经发生了学习,而后者就没有发生学习。( √)

5、从明亮的阳光下走入黑暗的房间,最初什么也看不见,过一会儿就能看清物体了,这是一种学习现象。(×)

6、电视广告总是把那些能够引起美好情感的画面如微笑、有趣的人物等与商品捆绑在一起,这是对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 ×)

7、“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均属于经典条件作用现象。( √)

8、如果孩子喜欢经常舔自己的手指,父母就在孩子的手指上抹上黄连素等无毒的苦味剂,渐渐地,孩子就不再舔自己的手指了,这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

9、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

10、见到强光,人的眼睛会不自觉的眯起来,这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

1l、负强化和惩罚都是为了减少或降低一个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12、学校里定期的月考可以促进学生一直坚持学习。( ×)

1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论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重视学生原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

14、接受学习是被动学习,而发现学习则是主动学习。( ×)

15、数学老师在讲授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之前,先向学生们介绍“角”的有关知识,这是一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16、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主张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 √)

17、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

18、根据强化物的来源,食物、衣服等是一级强化物,而名声、地位、权利等是二级强化物。( √)

19、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来获得,而不是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要。(√)

20、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

21、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 √)

22、建构主义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

三、选择题

1、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思想,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类型的学习?A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2、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思想,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类型的学习?B

A、动作技能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现象?C

A、习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4、老师对学生们说:如果教室卫生保持得很干净,就不用每天都打扫,这是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6、教师按月领取工资,这是一种B

A、连续强化

B、固定时间强化

C、变化时间强化

D、固定比率强化

7、下列现象中,属于操作性行为的是—————。D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鹦鹉算题

8、根据心理学对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一—。D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B、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见到异性会脸红

C、闻到食物的香味会流唾液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如果给狗喂食物之前先有铃声,多次结合后,就会出现仅听见铃声狗就会开始分泌唾液的现象。那么,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行为属于——。B

A、无条件反应

B、条件反应

C、操作性行为

D、应答性行为

10、下列不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D

A、拥抱

B、微笑

C、表扬

D、糖果

四、名词解释

1、学习

2、观察学习

3、意义学习

4、接受学习

5、消退

6、强化

7、操作条件发射

8、先行组织者

.五、问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学习的含义?

2、学习分为哪些类型?

3、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4、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对教学实践有什么意义?

5、什么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哪些心理过程?

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7、如何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进行教学?

8、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什么异同?

9、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有哪些?

第五章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

一、填空题

1、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对各种知识进行了一个最基本的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3\程序性知识又可以称为“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

4、自动化技能的获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基本技能的自动化:第一,掌握子技能;第二,促进组合;第三,促进程序化。

6、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来说,由初步学会到熟练掌握,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第一,认知阶段;第二,分解阶段;第三,联系定位阶段;第四自动化阶段

7、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8、有效的复述方式有原型式复述、创造式复述、检验式复述。

9、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和图形法。

10、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它主要有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

11、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和环境管理策略等。

二、判断题

1、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2、主要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熟能生巧的过程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

3、一般认为,资源管理策略是构成学习策略的核心(×)

4、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是精加工策略。((√) )

5、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有无序到有序,以减轻记忆负担的学习策略是复述策略。(×)

6、对信息的一种重复,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是复述策略。( √)

7、程序性知识学习是个体对言语信息方面知识的接受及占有,包括领会、巩固与应用三个环节c (×)

8、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巩固的形象概述。( ×)

9、当人们说某人获得了某种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指他获得运用这种知识去办事的能力。(√)

10、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该策略在学习中能有效的运用指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

ll、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指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 √)

12、对认知活动结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认知策略的效果进行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指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

三、选择题

1、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分析、转换或综合的学习策略是A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2、对学习起间接影响的策略,它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评估等的学习策略是————。B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3、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学习策略是——。C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4、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是—————。B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5、对信息的一种重复,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策略是A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6、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有无序到有序,以减轻记忆负担的学习策略是——。 C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7、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的是———D

A、领会

B、巩固

C、迁移

D、自动化:’

8、以下内容中不属于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是——A

A、具体化阶段

B、认知阶段

C、分解阶段

D、联系定位阶段

9、以下内容中不属于SQ3R阅读法的是—————。B

A、浏览

B、记笔记

C、提问

D、阅读

10、复述与重现相结合的复述策略是————。C

A、原型式复述B\创造式复述

C、检验式复述

D、精加工复述

四、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技能:

4、智力技能

5、学习策略

6、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8、组织策略

9、元认知策略

五、问答题

B、创造式复述

D、精加工复述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哪些阶段?

2、促进陈述性知识迁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认知心理学家提出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三阶段理论

5、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6、动作技能的培养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7、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

培养?

8、策略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六章品德形成

一、填空题

1、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在个体的个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构成个体品德的基本要素有道德规范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等。

3、认识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形成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和发展道德评价能力三个方面。

4、当代高中生在品德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特征:(1)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务实倾向明显。(2)道德品质日趋成熟.(3)道德意志有待加强。(4)道德言行时有脱节。

5、高中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主要有:有效说服、榜样示范、价值澄清、群体约定、赏罚控制。

7、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顺序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

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二、判断题

1、品德是离不开道德而存在的。(√)

2、道德来源是个体需要,品德来源是社会需要。(×)

3、道德评价能力为道德规范认识的先决条件。(×)

4、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

5、道德行为经常被视为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6、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顺序是:从“自律”到“他律”;从“动机”到效果;从“自己”到“别人”;从“全面”到“片面”。(×)

7、品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道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三、选择题

1、美国的班杜拉倡导品德培养技术是。B

A、有效说服

B、榜样示范

C、价值澄清

D、群体约定

2、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品德培养技术是B

A、有效说服

B、赏罚控制

C、价值澄清

D、群体约定

3、一个团体中的成员都依照自己团体的规范去判断问题,决定自己如何行动,这是受——的影响?D

A、有效说服

B、榜样示范

C、价值澄清

D、群体约定

4、观察学习可以立即学到新的行为,可以抑制和消除内隐的行为倾向出现,可以刺激内隐行为倾向变为外显实际行为,可以改变、消除或强化原有的行为模式,这是——心理技述的作用。B

A、有效说服

B、榜样示范

C、价值澄清

D、群体约定

5、下面哪个方面不属于当代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及现状?——B

A、认同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务实倾向明显

B、道德品质快速发展

C、道德意志有待加强

D、道德言行一致

6、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是—————。B

A、形成道德观念

B、确立道德信念

C、发展道德评价能力D;社会风气

四、名词解释

1\品德

2、道德认识

3、道德评价

4、道德观念

五、问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理的联系.

2、根据品德的形成过程,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的品德教育?

3、高中生品德形成有何特点?

4、高中生良好品德培养有哪些心理学技术?

第七章学习动机

一、填空题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

3、一般地,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任务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

4、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三个方面加以解释。

5、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包括教师的特征、课堂气氛、教学活动等。

6\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7、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重学生内在因素如学生的唤醒水平、学生的需要、学生

的目标定向、学生的归因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8、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热情、教师的关心和教师的期待等特征有助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9、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气氛。

10、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和及时反馈等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判断题

1、当学生因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自觉努力学习时,教师或父母要及时给予充分的精神或物质奖励,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积极。(√)

2、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良好的学习成绩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是以直接的方式而非间接的方式实现的。(×)

4、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5、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6、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其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是可有可无的。(×)

7、在教学活动中,为发挥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学生对学习充满强烈愿望后才开始教学活动。(√)

8、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关心并适度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要优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9、学习目标越高,越可以增加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也越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10、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运气或任务难度太高时,可以减少学生的自责感,也可以继续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总是遭受挫折,同时总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时,便会产生无助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

12、当学生对某门功课已经全力以赴而仍然没有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时,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其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三、选择题

1、——般来说,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为A

A中等B偏低

C偏高D中等和偏高水平的中间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

A安全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其失败归因于——。C

A能力不够B缺乏运气

C不够努力D题目太难

4、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本身的一种动机是——。B

A自我提高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D成就内驱力,

5、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是——。A

A自我提高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D成就内驱力

6、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内驱力是——C

A自我提高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D成就内驱力

7、下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中,不属于学生内在因素的是——。D

A唤起水平和需要B归因方式

C学习目标D课堂气氛

8、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称为——B

A动机B归因

C内驱力D需要

9、韦纳的归因模型认为,在对个体成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体内部且不稳定的因素是C

A能力B任务难度

C努力D运气

10、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避免的是——D

A良好的课程导入B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C及时反馈D布置高难度的任务

四、名词解释

l、学习动机

2、认知内驱力

3、自我提高内驱力

4、附属内驱力

5、归因

五、问答题

1、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有哪些?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

3、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4、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学习迁移

一、填空题

1\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

等。

3、根据学习迁移的层次,可划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为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又称为垂直迁移,是指难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迁移。

4、根据学习迁移的效果,可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5、根据学习迁移发生方式,可划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6、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相同要素说,该理论认为,先后两次学习的学习材料之间有无共同因素,是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重要原因。

7、所谓学习定势,又称学习心向,就是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

8、奥苏贝尔认为,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关键因素。

9、奥苏贝尔通过设计组织者(也称“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从而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

10、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在在真实生活中学习、注

意最初的学习程度、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

二、判断题

l、凡是迁移都是指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

2、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这是一种正迁移,也是一种纵向迁移。( √)

3、学生由于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好奇而对平面几何的学习特别用功,这是一种普遍迁移。(√)

4、学习定势易束缚我们的思维,因而总是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5、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越稳定,越不容易迁移。(×)

6、“爱屋及乌”是态度和情感的迁移,也是一种正迁移。( ×)

7、学生对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对关系理解得越深,就越容易发生迁移。(√)

8、一种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

9、变式教学可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10、只要是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都可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 ×)

三、选择题

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A

A、迁移

B、学习策略

C、认知技能

D、定势作用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称为A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知识的迁移

D、普遍迁移

3、难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C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横向迁移

4、在初学英语时,学习者总是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对英语语法的掌握,这是一种——。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特殊迁移

5、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称为——。B

A、特殊迁移

B、普遍迁移

C、正迁移

D、横向迁移

6、先后两次学习的学习材料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学习迁移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观点称为——。A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现代认知结构论

7、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C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8、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态度倾向称为B

A、迁移

B、定势

C、变式

D、技能

9、奥苏贝尔认为,要改变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B

A、变式

B、先行组织者

C、复习

D、比较

10、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观念与新知识的区别程度,这是属于认知结构的——特征。B

A可利用性B可辨别性

C稳定性D可迁移性

四、名词解释

1、迁移

2、正迁移

3、普遍迁移

4、学习定势

5、变式

五、问答题

1、迁移有哪些种类?

2、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管理

一、填空题

1、人际关系包含着三个密切相关的因素行为、感情和认识。

2、莱文格等人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将人际关系的发展,区分为单方相识、表面性接触和亲密性接触三个阶段.。

3、影响人们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因素有:(1)邻近性(2)交往频率(3)相似性(4)互补性(5)容貌与仪表(6)个人品质。

4、人际交往的技巧包括:(1)聆听的技巧(2)运用语言的技巧(3)非言语交往技巧(4)适当的自我表露。

5、师生交往的方式主要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6、个体是否易于从众主要取决于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7、影响服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命令者的权威性,职位、权力、知识、年龄和能力等影响着命令者的权威性。二是个体的道德素质,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着服从的发生。三是个体的人格特质。四是情境压力。五是命令者是否在场或是否有人监督命令的执行,影响着服从的发生。

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合作有三种心理上的意义,一是相互帮助,二是相互鼓励,三是相互支持。

二、判断题

1、交往的双方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极少的接触,只是交往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真正的交往和沟通并未形成。这是指表面性接触阶段的人际关系。(×)

2、在活动中,一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另一方是信息的接收者,没有信息的反馈,指的是师生单向交往。(√)

3、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是指去个性化。( ×)

4、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性失去通常的个性感。这是指去个性化。(√)

5、群体中的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一种协作性行为,指的是竞争。(×)

6、交往双方涉及与投入的程度都很低,一般是以相应的角色来进行交往。这是指表面性接触阶段的人际关系。(√)

7、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体现了人际吸引的互补性。( √)

8、人际交往技巧中的自我表露是指个体运用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方式进行的交往活动。(×)

9、竞争与合作是两种对立的行为,同时它们又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它们各

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

10、命令者是否在场或是否有人监督命令的执行,是影响服从的因素之一。(√)

11、社会心理学家R。A.巴伦认为,“竞争是一个人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由此可见竞争只有消极的作用。(×)

三、选择题

1、交往的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会产生较高的一致性,会产生较高的情感联系,是人们所渴望建立或得到的人际关系。这是指——的人际关系。C

A、单方相识阶段

B、表面性接触阶段

C、亲密性接触阶段

D、支配他人阶段

2\交往的双方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极少的接触,只是交往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真正的交往和沟通并未形成。这是指——的人际关系。A

A、单方相识阶段

B、表面性接触阶段

C、亲密性接触阶段

D、支配他人阶段

3、在活动中,一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另一方是信息的接收者,没有信息的反馈,指的是——。A

A、单向交往

B、双向交往

C、多向交往

D、环形交往

4、活动双方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活动方式,指的是——B

A、单向交往

B、双向交往

C、多向交往

D、环形交往

5、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是指——。A

A、从众

B、服从

C、去个性化

D、团体极化

6、由于受到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这是指——。B

A、从众

B、服从‘

C、去个性化

D、团体极化

7、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性失去通常的个性感。这是指——C

A、从众

B、服从;

C、去个性化

D、团体极化

8、个体或团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活动。它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这是指—————。B

A、合作

B、竞争

C、去个性化

D、团体极化

9、群体中的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一种协作性行为。这是指——。A

A、合作

B、竞争

C、去个性化

D、团体极化

10、影响人们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工作、活动的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以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这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 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 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 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 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 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 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 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 找出证据和证人。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 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 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基本得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就是基本得情绪分类?( )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嫉妒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得心理状况就是( )。 A.主动得放松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得振动频率就是( )赫兹。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得就是行为主义创始人( )。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华生 D.维果茨基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得就是( )。 A.感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1~2 B.20~3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得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D.超限抑制 8.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得最高层次就是( )得需要。 A.归属与爱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9.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得,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与“怎么做”问题得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有得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她人得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得性格类型属于( )。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1.智商得计算公式就是( )。 A.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C.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l00% D.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 -100 12.在( )状态里,人得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得意识 B.白日梦 C.自动化得意识 D.睡眠 13.学生得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与( )。 A.知识迁移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巩固 14.从迁移得观点来瞧,“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5347(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是() 单项选择题 A、格式塔效应 B、艾宾浩斯效应 C、马斯洛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 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单项选择题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加涅于1969年与其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下列哪一选项的概念()单项选择题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联结心理学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多项选择题 A、反馈过程 B、学习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相互作用过程 6:考试时,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符合遗忘的()理论。 单项选择题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7: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的进行的评定是() 单项选择题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论文式评价 8: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9: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6161(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程序教学的关键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师的良好指导 B、有好的教材 C、编制出好的程序 D、有良好的教学管理 2: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 多项选择题 A、直观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E、抽象逻辑思维 3: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相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是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4: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的理论,11~15岁儿童处于() 单项选择题 A、感觉运动阶段 B、思想准备阶段 C、思维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5: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 单项选择题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6:针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的原则有() 多项选择题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7:以“发生认识论”为其理论核心的心理学家是() 单项选择题 A、皮亚杰 B、霍尔 C、洛克 D、斯金纳 8: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曾被称为符号一格式塔学习理论或期待学说,现在一般称之为信号学习理论或() 单项选择题 A、符号学习理论 B、发现学习理论 C、同化学习理论 D、以上都不是 9: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

的学者是() 单项选择题 A、皮亚杰 B、艾里克森 C、柯尔柏格 D、希尔加德 10: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判断题 对 错 11: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 多项选择题 A、应激性反应 B、情绪性反应 C、理智性反应 D、激情反应 E、人格的变化 12: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分。) 1. (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 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分 5. (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分 7. (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分 8. (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分 9. 着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 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 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分 15. 英国的心理学家(B )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心理学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 A、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 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 挫折对待: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讲话,总是出现发抖、脸红、声音发颤甚至口吃,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的现象。这种心理症状属于()。 A.抑郁症 B.强迫症 C.焦虑症 D.恐惧症 3.方老师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好几所学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研究 B.个案实验 C.描述性研究 D.实验室实验 4.江珊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反省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5.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联结学习论 B.结构学习论 C.认知学习论 D.建构学习论 6.在英语学习中,某同学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这种现象属于()。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遗忘 7.学生在遇到有多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时,有些人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冲动型 C.场依存型 D.沉思型 8.学生先学会了“电脑”的概念,然后再学习“笔记本电脑”这一概念,这种学习过程属于()。

A.总括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组合学习 9.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属于()。 A.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论 B.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11.一般对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这体现的是()。 A.正迁移 B.水平迁移 C.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 12.“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的西方谚语说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要做到()。 A.遵循发展性原则

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称为教师的( )。 A.教师素质 B.心理素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机智 【答案】A 【答案解析】题干为教师素质的定义。 2.( )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答案】B 【答案解析】题干为自我认识的概念,注意识记。 3.( )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A.学习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答案】C 【答案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4.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是( )。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答案】D 【答案解析】气质指的是人的秉性,不发生迁移。 5.( )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A.原型内化 B.原型模拟 C.原型定向 D.原型操作 【答案】D 【答案解析】原型操作阶段是将头脑中的活动程序计划外显化的过程,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6.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答案】C 【答案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7.以下属于内部反馈的是( )。 A.视听觉获得的反馈信息 B.教师给予的反馈 C.看录像得到的反馈 D.计算机给予的反馈 【答案】A 【答案解析】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8.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 【答案】A 【答案解析】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9.“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