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届步步高二轮复习生物限时规范训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11届步步高二轮复习生物限时规范训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11届步步高二轮复习生物限时规范训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11届步步高二轮复习生物限时规范训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2.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

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

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4.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5.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烈

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

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7.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

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条件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

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占优势

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1个细胞周期

C.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原来的200倍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8.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C.非生物因素D.物质循环

9.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不会再有变化

10.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

养级生物的能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

的食物链和生物E与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A. A→B→C→E、捕食和竞争

B.A→E→C、捕食和竞争

C.A→D、竞争

D.A→B→E、竞争和捕食

12.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13.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14.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1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7.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C所处的营养级

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 的量为y,则y=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1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1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经X射线诱导,产生高产品种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20.(20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7分)(2010·福建卷,26Ⅱ)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

小)。

22.(12分)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图a和b 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及30 μ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比较a、b两图,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

(1)Ⅱ所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__,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数据不在10%~

20%这一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1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和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

而恐怖主义、金融危机不过是人类的手足之癣,全球气候变暖才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头等大事。

(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

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如图是与该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5 000 kg,位于第三营

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kg。

③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消耗葡萄糖30 mg,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等条件下,

每小时释放32 mg的氧气,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mg。

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__的途径(用图中字母和箭

头表示),其中该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活动的相对强弱也

可以影响到温室气体的相对含量。

24.(12分)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

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包灾害”的有

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________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___________和固

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由于某些蓝藻具有

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

上层。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度富营养

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其机理正确的是

(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 3-、PO 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

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5)蓝藻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方式。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

生物实验研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

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类物质。

25.(13分) 2009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

是河、海、陆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丰富,类型多,包括河口、浅海、滩涂、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和盐田、鱼虾养殖塘、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将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浅海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___,沼泽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柽柳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

(3)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即微生

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菖蒲水培15天后,再次测定了4种水

①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D水样在实验中起____________

作用。

②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其根本原因是菖蒲对__________________

的吸收,其吸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吸收速度的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黄河三角洲被国际湿地组织的官员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

的直接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湿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

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2.B 3.C4.B5.B6.B7.C8.D9.C10.B11.D 12.A

13.B14.C15.C 16.AC17.BC18.CD19.AC20.BC

21.(1)寄生(2)样方S6-30 (3)增大

22.Ⅰ.(1)竞争(2)优势(地位)(3)①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②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③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逆转)(答其中两条即可)

Ⅱ.(1)田鼠(或初级消费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体温(2)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田鼠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植物呼吸的强度相对较低)(3)0.3%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

23.(1)CO2燃烧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碳循环砍伐森林

(2)①A→D→E②能量流动200③64④C→A叶绿体和线粒体

24.(1)原核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生物群落群落垂直结构(3)铜绿微囊藻鱼腥藻和斜生栅藻(4)C(5)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脂质

25.(1)生物群落信息传递(2)样方(3)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4)①A对照

②N等无机盐离子主动运输载体能量(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②鸟类物种多样性与取食高度多样性成

正相关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一、选择题 60975.60975.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 A 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 高温使核酸变性。 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 A - C。 答:( ) 60976.60976.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 A 0.06-13.6nm。 B 250-280nm。 C 300-400nm。 答:( ) 60977.60977.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 A 50%。 B 70%。 C 90%。 答:( ) 60978.60978.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 A 62-63℃30min。 B 71-72℃30min。 C 60-70℃30min。 答:( ) 60979.60979.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答:( ) 60980.60980.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1.60981.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2.60982.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常采用: A. 血球板计数法。 B. 涂片计数法。 C. 比浊计数法。 答:( ) 60983.60983.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A 20-40℃。 B 25-37℃。 C 35-40℃。 答:( ) 60984.60984.好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为: A 0.3-0.4V。 B +0.1V 以上。 C -0.1V 以上。 答:( )

60985.60985.黑曲霉在pH2-3 的环境下发酵蔗糖: A 主要积累草酸。 B 主要积累柠檬酸。 C 主要积累乙酸。 答:( ) 60986.60986.升汞用于实验室非金属器皿表面消毒的浓度通常为: A 0.001%。 B 0.1%。 C 1%。 答:( ) 60987.60987.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 A 5-10%。 B 10-15%。 C 15-20%。 答:( ) 60988.60988.链霉素抑菌机制是: A 破坏膜的结构。 B 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C 阻碍70S 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答:( ) 60989.60989.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 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B 阻碍核酸解链。 C 切断DNA 链。 答:( ) 二、判断题 60990.60990.在10 分钟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称为该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答:( ) 60991.60991.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温度比菌丝生长温度要高,故冬天栽培食用菌要用薄膜复盖。 答:( ) 60992.60992.连续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始终保持在最高稳定生长阶段。 答:( ) 60993.60993.酒精的浓度越高,杀菌能力越强。 答:( ) 60994.60994.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 与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pH 是一致的。 答:( ) 60995.60995.0.1% 升汞可用于各种金属器皿的消毒。 答:( ) 60996.60996.黑曲霉菌丝生长温度比产酶温度要高。 答:( ) 60997.60997.丙酸、盐酸都可用作防腐剂。 答:( ) 60998.60998.由于分子量越大的物质产生的渗透压越高,所以罐藏食品通常用50-70% 的糖溶液。 答:( ) 60999.60999.青霉素因为能阻止G+细菌肽聚糖的形成,所以也能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 答:( ) 61000.61000.同种微生物菌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与积累代谢产物的最

《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专题3(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果农在荔枝的植株之间种植山绿豆。 下图是荔枝单一种植园和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百分比的柱形图。 (1)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2)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你在宁波的某个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呢? (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 (3)树干上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选填“南”或“北”)。 3.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 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 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 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七年级生物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 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 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种现象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11.生活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为刺,以减少水的散失;变色龙体色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防御.以上事例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与环境无关1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13.下列不能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B.竹节虫形似竹节 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D.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专题6简答题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 一、简答题: 1.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 (3)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填字母)。 (5)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营养级。 (6)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 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 (A2+B2+C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2.假设A、B、C、D、E、F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六个种群,A与B的关系如图甲;图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单位kJ/m2?a)。据图回答:

(1)图甲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图乙中,属于消费者的有(用字母表示);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 kJ/m2?a。 (3)若E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明显增加的种群是。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3.回答有关生物与环境的问题: 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演替的结果。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右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填序号),丁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 的。 4.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

中考生物试题分考点汇编-----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2)

近两年中考生物试题专题分类----- 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2) 1.(2012年滨州)图5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5中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图5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蛇和蛙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3)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类群是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均来自于这一类群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4)假若在生态系统中施用了不易分解的农药,该食物网中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类群是鹰。 (5)如果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食虫鸟和蛙的数量将随之增加,使蝗虫的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2012年福州)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一座美丽的珊瑚岛礁。岛礁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枪鱼。它是游动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它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还是该海域的顶级消费者,它捕食章鱼,而章鱼所捕食的小鱼要吃大量的浮游藻类。 (1)黄岩岛水域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金枪鱼的呼吸效率高,它的呼吸器官是鳃。 (3)请你根据资料内容,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浮游藻类→小鱼→章鱼→金枪鱼。

(4)金枪鱼的蓝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这些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5)如果该海域被铅污染,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金枪鱼。 3.(2012年菏泽市) (7分)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且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们研究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我市牡丹区杜庄村的一些瓜农,利用农作物秸秆反应堆技术在大棚内种植甜瓜,使甜瓜提早上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技术不但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而且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它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供甜瓜利用的简单物质,并释放出能量。 4.(2012年泸州)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2)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图一未画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 部分和分解者。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食虫鸟的数量能够 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来实现的。 5.右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水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②代表绿色植物参与碳循环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进行①过程的细 胞结构是叶绿体,①过程所发生的变化是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和氧气(或无 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进行过程②时伴随着物质变化所发生的能量变化 是释放有机物中的能量(意思对即可)。 (2)图中③④所代表两类生物其中④(用代码表示)是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角 色参与碳循环的。 (3)除了碳循环,自然界还时刻进行水循环,如绿色植物还可以不断地从根部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向大气中散失水分,从而促进自然界的水循环。 (4)综上所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三大生理过程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对自然界的碳循环,水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6.(2012年潍坊)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沂山某地域内的动、植物种类进行调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三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专题训练新人教版

专题能力训练十三种群、群落 一、判断题 1. 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2.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根据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种群分 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三种。() 3. 在理想条件下,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曲线大致呈“ J”型。( ) 4.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5. 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6. 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物、空间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 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最终使种群呈“ S”型增长。() 7.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 大。() 9.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10.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1. 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12. 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13. 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4.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 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竞争、环境改变等。() 16.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二、选择题 1.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 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 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0 1 2 3 4 5 6 7 E 时间 A. 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

2019届中考生物专题--生物与环境(附答案)

生物与环境 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8.丁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山洞深处无光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无翅膀;生活在山洞浅处明暗交替的条件下的蚜虫,个体 大多有翅。那么,影响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岩石 9.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像竹子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生物必修三单元测试题《稳态与环境》第五、第六章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第六章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2.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C.属于自养型的微生物 D.属于异养型的全部微生物 3.一种传染病的流行使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野兔全部死亡。在一条有野兔参加组成的食物链 中,首先受其害的是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 4.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5.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6.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 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7.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耗量最 少,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8.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 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 10.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其主要原因是 A.环境资源有限 B.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散失 D.A+B+C 11.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 (3)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例题讲解+同步练习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重难点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在光影响鼠妇的探究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和环境。 例题讲解 【经典例题】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最完整的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制约 C.生物对环境无影响 D.生物在适应环境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精讲精析】生物首先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也影响、甚至改变环境。 【答案】D 同步练习 1. 菊花多在秋天开花,影响开花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分的多少 B. 温度的高低 C. 养料的多少 D. 日照时间长短 2. 2005年我国宁夏某草场鼠害猖獗,大量羊群严重缺乏牧草。此地区羊与鼠的关系是() A. 合作 B. 共享 C. 捕食 D. 竞争

3. 我国南方比北方的生物类群和数量都多,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 土壤 B. 水源 C. 阳光 D. 温度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C.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严重时可能是导致生物死亡 D.人呆在屋里就不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6. 处于北回归线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物丰富,物种多样,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同纬度的撒哈拉沙漠生物罕见,干旱少雨,气候严酷。这一现象说明()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依赖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生物影响环境 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D.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 8.水葫芦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引入后,很快在部分水域蔓延,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教案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一、高考怎么考:明确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Ⅰ)。 3、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Ⅰ)。 二、高考这样考:往年真题重现 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4、(2015·新课标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新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一: 1.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二: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及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复习目标一: 【知识回顾】 一、生物圈的内涵 生物圈的范围: 岩石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连连看:非生物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南橘北枳温度 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不同深度的青岛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 【练习】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2. 生物圈的含义是()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 3. 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土壤 4. 今年年初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复习目标二: 【知识回顾】 三、生态系统 ----------- 生物部分动物 --------- -----------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组成 -------- 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 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 ___和___ ____总是维持在_____ ______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 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资料分析: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你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 下列食物链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阳光→草→鼠→鹰 B.草←野兔←狼 C.草→田鼠→狐 D.植物→蚜虫→瓢虫→细菌 2.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B.草 C.羊 D.狼 3.自然林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水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 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 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 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 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 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T老鼠T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 .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 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 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 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