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学概述笔记

影视学概述笔记

影视学概述笔记
影视学概述笔记

影视学概述笔记

第一章电影、电视的早期发展史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渊源

视觉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木乃伊→雕塑→面膜→绘画→照相→影视

影视艺术的生理基因和美术原则,对人类自身本体和客观物质世界中某些形象的保存和复现。

在所有的造型艺术中,照相是最为圆满完美的。

乔托和PHI现象

第二节电影的诞生

一、电影和照相的血缘关系

摄影机械方面:

[达·芬奇暗匣] [约瑟夫·尼埃盖斯感光板第一张照片《餐桌》]

[路易·达盖何镀银铜感光板] [爱德华·梅勃立奇多架相机连续摄像]

[马莱一架相机连续12次曝光(摄影枪)]

感光材料方面:

乔治·伊士曼赛璐璐胶卷

放映机方面:

[约翰·巴利斯博士留影盘] [约瑟夫·布拉多魔影镜]

[贺纳频闪观测器(活动画镜、活动视盘)] [冯·伍查提幻灯投影器]

[狄克逊西洋镜]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和放映35毫米和16画格

二、电影的定义:

用每钞钟摄录一定画格的运转速度,将被摄对象的运动拍摄在条形的胶片上,然后把若干段胶片剪辑组接起来,通过放映机以拍摄时的同样运转速度依次连续地投映于银幕,造成活动影像的一种科学技术。

电影的生日1895年月12月28日首映的电影有:

《工厂大门》工人下班

《婴儿喝汤》卢米埃尔家庭《火车到站》卢米埃尔太太逼真

《水浇园丁》有故事情节、喜剧因素

第三节电影童年时期的“三级跳”

卢米埃尔电影——纯粹照搬生活的纪实片断

五个特点:照相性、复原性和再现性、无演职人员、无剧本、非艺术片。

梅里爱电影的戏剧化、舞台化

《纸牌游戏》《街头风光》《月球旅行记》《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

启用演员、布景,导演。

特技:形象的消失和转变《贵妇人的失踪》《魔术师》《月球旅行记》

教训:舞台化、照相性、固定。

格里菲斯

《杜莉历险记》

《一个国家的诞生》思想内容上严重错误与艺术成就上巨大反差;以家庭的变化来反映一段重要的历史;气势恢宏;矛盾冲突;理想色彩。

《偏见的故事》由四个故事“巴比伦的陷落”、“基督的受难”、“教堂的屠杀”和“母亲与法律”。从古代到现实,有哲理;场面浩大;受冷遇;联接机械牵强。

《落花》、《江水东流》

格里菲斯的贡献:1、运用不同镜头;2、运移摄影机;3、以镜头为电影单元;4、

镜头剪接,蒙太奇;5、外景《火车大劫案》、《战斗》、《小麦的一角》

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关键?教材无本人理解:在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电影基础

上,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将前人摄影技术加以综合,完善和发展,将诗歌、小说

等文学样式中获取启发,在拍摄方法、镜头画面和“蒙太奇”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第四节电视的发明及其基本原理

传送声音:费斯顿的实验电台“KDKA”正式电台

传送画面:

第五节电视艺术和电视剧的发展形成

电视艺术≠通过电视所播出的艺术类节目(口叨鲜花的人)

电视艺术的两大部分:1、从文学、戏剧、电影等前辈艺术中借鉴过来的部分;2、

适合电视传媒特点、富有自己独有个性的部分。

最能充分地、集中地体现电视艺术自身个性特征、发展形态的新品种,是电视剧。

它专门摄制、专门剧本、后期制作。电视剧成为电视艺术发展成熟、形成特征的显

著标志。

《嘉蒂回家》电视剧的经典之作,“领头羊”

电视剧和故事片的关系:

相同点:都采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方向拍摄;都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后期制作;呈

现出活动的平面图像;均是视觉艺术类别。电视剧承袭了故事片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点:拍摄器材、制作工艺、传媒本体、观赏环境不同。

电视剧类别:1、单本剧《新岸》

2、连续剧全剧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整体,每集是开放式结尾《秋海棠》

3、系列剧有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而无贯穿全剧的故事情节,每集是封闭式的结

尾《神探亨特》《加里森敢死队》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视像性

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首先是一种直观的视觉造型形象,它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

性、不受时空限制的镜头和画面,作为表达内容的基本形式。

从影视纵向发展来阐述影视艺术的本体特征:1、电影渊于绘画,脱胎于照相,具有造就直接视觉形象的天性和优势;2、直观的视觉形象是无声片唯一的表现形式;3、电影因为视觉形象的成功创作而被接纳进艺术殿堂的;4、声音介入电影以后,视觉造型形象仍然是电影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段;5、有见识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都强调视觉形象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节重视视觉造型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造型形象的广义属性:图像信息文化

一、创作影视文学剧本应注意中间媒介的转换

二、为影视作品本身的拍摄创作指明了至高无上的美学目标。视觉造型形象确系影视作品生死存亡的“通灵宝玉”

提供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视觉造型形象和人类窥视欲的关系:

1、不断提供崭新的视觉造型形象。兴起于60年代初的“科幻片热”。《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超人》、《外星人》、《大西洋底来的人》,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2、创作出富有艺术美感的视像来。《翠堤春晓》、《林家铺子》

三、评判影视作品的艺术标尺、探索影视艺术的入门钥匙

创作富有艺术美感的耐人寻味的视像方面的功力深浅

《香魂女》、《红高粱》

视觉造型的大块指单个镜头或单幅画面里所包含的视觉形象,小块指镜头和镜头组接方式所造成的视觉形象。

第三章影视艺术视像要素的解析(上)

第一节人

一、人的肖像造型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形象上的一致性,即“形似”。《甘地》金斯里

1、演员的形象、气质和角色的吻合

本色演员:只适宜扮演和自身的性格、气质相似相近的角色。白杨、张瑞芳、秦怡、潘虹、祝希娟、孙道临、杨在葆、许还山、山口百惠、朱莉·安德鲁斯。性格演员:能够根据剧情的要求,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角色,包括和自身气质相悖的角色。上官云珠

2、通过体验生活、自我努力,使演员进一步贴近角色。对于领袖人物、历史人物所生活过的环境,是间接的体验。

3、通过服饰、发型、化妆、扮相的造型处理来消除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差距。

4、肖像造型的表现作用:折射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时代、社会的认识价值;反映出人物情境和心态的变化;形象本身所喻含的意义。

5、造型处理的生活感和分寸感。个体和群体的协调。

二、人的动作表演。

1、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人物动作的必要性。

2、动作性是吸引观众的凝聚剂。

3、动作表演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的最有力的手段。

分类:十分明显的表意性——《男儿女儿好看时》

无明确的表意性——《罗马假日》

主要揭示内心情感——《早春二月》

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老井》

4、人物面部表情神态是心理动作的直接反映。人物面部表情与神态更加直接地体现观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人物面部表情具有特殊的性质。有高度的可信性,是人的心理情绪下意识的真实流露。人的表情具有一种近乎绝对的可靠性、可信性。与语言反映心声的间接性不同,难以掩饰。同时,人的表情具有丰富的微妙性和普遍的可知性。若要比较反映内心的状态、活动、变化的功能,那面部的表情要比形体动作来得更直接更逼真。

5、人物的动作表演具有组织、结构的作用。情节就是一系列的人物动作表现过程;一部作品的内容就是具有因果关系及连续性的人物动作行为的系统。动作表演可以当成内容结构上的环节标志。

6、人物动作表演的原则。A 不是大幅度的舞台动作,而是自然真切的生活行为;

B 要逼真如实,不应有悖生活的情理。

C 要恰当得体,应符合特定的情境和既定的关系。

第二节物

一、物件能够作为贯串整部作品的情节链。《龙嘴大铜壶》、《佛光侠影》、《魂断蓝桥》

二、通过物件来牵引事件,形成悬念,推动剧情。《智擒群魔》

三、通过物件来折射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四、物件能够象征或隐喻人物的处境命运与前途。《末代皇帝》中的金丝鸟。

五、运用物件来寓意和煸情。

六、物件在结构形式方面的作用。《啊,野麦岭》、《生的权利》都用“鞋子”这个“中介角色”来结构内容。

第三节景

一、景和作品的观赏性

二、景和作品的真实性。《沙鸥》、《上海滩》、《蓝光闪过之后》,景都不真实。尽量选取实景。《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卖大饼的姑娘》。三、场景能够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运用场景来表明地方性和时代性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视觉形象,便是展示显现一个地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

四、场景为内容服务的多种功用。

1、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

2、场景能烘托出环境的气氛,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大浪淘沙》大背景,分场景。《早春二月》微风吹过的池塘表面;

3、场景具有象征、寓意作用。A 以自然环境和景物作某种直接的象征或隐喻;《小兵张嘎》B 把人物行为安排在特定的场景之中《神女》;C 通过两种不同场景的比较,从而蕴含一定的意义。《本命年》、《皇城根儿》

五、景的假定性和主观化、风格化处理。假定性和主观化风格化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场景不再属于写实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而是进入写意的艺术王国。《黑炮事件》是轻度的假定;《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重度的假定。

第四章影视艺术视像要素的解析(下)

视觉造型形象的实体要素——人、物、景,又称为戏剧性要素;非实体要素——光影、色彩和镜头感。

第一节光线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要性。是物质前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一、影在影视艺术中的有关概念。阴影、投影、亮面统称为光影。光源、光线方向、强度、性质。布光、光线设计、写实性的自然光效、写意性的戏剧光效。

二、光影的作用和效果。光调和影调。

1、营造总体气氛;

2、烘托时空氛围;

3、刻画人物肖像造型及性格轮廓的手段;

4、映现人物内心的状态、活动、变化

5、作寓意、象征。

第二节色彩。

一、色彩的生成及被感受。

二、电影色彩观念的发展形成。

三、影视作品统一的色彩基调。《我的九月》、《最后一班地铁》、《被祖咒的人》

四、色彩基调的转换与对比。《小花》在暖色调的总体上,穿插有过去苦难回忆的冷色调。《舞会与小提琴》却把“现在时态”处理成冷色调,而把“过去时态”处理为暖色调。

五、局部色彩的表现力。《钟点女工》

六、色彩的假定性。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黑炮事件》

第三节镜头感。

一、摄影机的移动和镜头的概念。镜头感是影视艺术最为独特的本体要素、最

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为人们所忽视的视觉感知和艺术手段。1923年,法国爱浦斯坦《狂热》→雷乃·克莱尔《幕间节目》→阿倍尔·冈斯→《生路》、《化身博士》→《罗生门》镜头是使用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不间断地一次性连续拍摄下来的影片、像带片断;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空间和时间都未切断的视觉连续感,镜头是电影电视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能动地改变和拍摄对象的距离,形成不同景别的镜头及其镜头感。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

三、镜头角度不同可创作出不同的构图内容。平视角度、仰视角度、俯视角度

四、在运动状态中拍摄的镜头。推、拉、摇、跟、移、综合。

五、其它的主要镜头。长镜头、短镜头;景深镜头、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快动作镜头、慢动作镜头。

第五章影视作品的组织性

第一节蒙太奇的结构功能及其类型方式

一、蒙太奇的结构功能和准则。

对单个镜头进行剪辑处理后,把它们一个个鱼贯似地组织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部连贯完整的作品。这是蒙太奇最主要也是最为本色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依照影视作品的剧情内容和逻辑关系,顺理成章地剪接前、后镜头,这是蒙太奇最根本的结构准则。

二、蒙太奇的类型方式。连续式;颠倒式;平行式;交叉式;物件复现式;相似造型式;叠化式;叫板式;对白式;音乐式;声响式;

第二节蒙太奇的创造作用

一、镜头的组接能够创造出具有新质的意义。“库列肖夫效应”。

二、镜头的组接能够创造出新的时空。创造性地理学

三、镜头的剪接能够创造出影视作品的节奏感。视觉节奏;内在节奏和外部节奏;

第六章影视作品的听觉形象

第一节台词

一、国产影视作品中台词的弊病。

二、对上佳台词的标准和要求。

1、台词应该体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

2、台词应符合特定的情境场合和人物关系,并且体现出社会时代的气息。

3、台词应该生动幽默、简洁有力、富有意味。

4、台词的魅力还在于具体实在,并且富有个性和变化。

5、上佳的台词还能够前呼后应、串连剧情、产生联想的作用。

6、考察台词应当联系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总体的样式风格。

三、影视台词和戏剧台词在质和量存在的区别。

戏剧台词:多;表现性、主观性及风格化

影视台词:少;高度生活化

第二节音乐

一、音乐的基本概述

二、电影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卢米埃尔电影就有音乐伴奏。“情绪音乐谱”和“配乐说明单” 1908年《吉斯公爵的被刺》卡米勒·圣萨昂斯

三、音乐和画面的形式关系及其产生和艺术效应。

1、音画同步。最严格的应是画内音乐——有声源音乐;伴奏音乐——无声源音乐。

2、音画对立。形成矛盾对立和巨大的反差。

3、音画分流。电影音乐真正成熟的标志是音画分流的出现。普多夫金《逃兵》音乐属于此种。

四、音乐的一般功能

抒情性(多在音画同步中)、倾向性和暗示性。

五、影视音乐个性特点、创作原则及嬗变。

1、音乐用量取决于影视作品的样式风格和内容表现的需要。

2、局部音乐的格调应当和特定的情境、人物相吻合。

3、影视音乐基调是根据作品的总体内容、风格及样式、类型来确定的。《教父》、《爱情的故事》先有曲后有词;《广岛之恋》、《雨月物语》音乐不为作品服务,有自主性。

第三节音响

一、音响的定义和种类。

1、动作音响。

2、自然音响。

3、物质音响。

4、特殊音响。

二、音响的主要功能

1、音响可营造空间纵深感,增添环境的情境气氛,从而形成故事片、电视剧的艺术通感。

2、反映人物性格、交代剧情。

3、音响可以烘托、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4、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意蕴。

从影视纵向发展来阐述影视艺术的本体特征:1、电影渊于绘画,脱胎于照相,具有造就直接视觉形象的天性和优势;2、直观的视觉形象是无声片唯一的表现形式;3、电影因为视觉形象的成功创作而被接纳进艺术殿堂的;4、声音介入电影以后,视觉造型形象仍然是电影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段;5、有见识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都强调视觉形象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节重视视觉造型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造型形象的广义属性:图像信息文化

一、创作影视文学剧本应注意中间媒介的转换

二、为影视作品本身的拍摄创作指明了至高无上的美学目标。视觉造型形象确系影视作品生死存亡的“通灵宝玉”

提供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视觉造型形象和人类窥视欲的关系:

1、不断提供崭新的视觉造型形象。兴起于60年代初的“科幻片热”。《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超人》、《外星人》、《大西洋底来的人》,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2、创作出富有艺术美感的视像来。《翠堤春晓》、《林家铺子》

三、评判影视作品的艺术标尺、探索影视艺术的入门钥匙

创作富有艺术美感的耐人寻味的视像方面的功力深浅

《香魂女》、《红高粱》

视觉造型的大块指单个镜头或单幅画面里所包含的视觉形象,小块指镜头和镜头组接方式所造成的视觉形象。

第三章影视艺术视像要素的解析(上)

第一节人

一、人的肖像造型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形象上的一致性,即“形似”。《甘地》金斯里

1、演员的形象、气质和角色的吻合

本色演员:只适宜扮演和自身的性格、气质相似相近的角色。白杨、张瑞芳、秦怡、潘虹、祝希娟、孙道临、杨在葆、许还山、山口百惠、朱莉·安德鲁斯。

性格演员:能够根据剧情的要求,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角色,包括和自身气质相悖的角色。上官云珠

2、通过体验生活、自我努力,使演员进一步贴近角色。对于领袖人物、历史人物所生活过的环境,是间接的体验。

3、通过服饰、发型、化妆、扮相的造型处理来消除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差距。

4、肖像造型的表现作用:折射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时代、社会的认识价值;反映出人物情境和心态的变化;形象本身所喻含的意义。

5、造型处理的生活感和分寸感。个体和群体的协调。

二、人的动作表演。

1、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人物动作的必要性。

2、动作性是吸引观众的凝聚剂。

3、动作表演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的最有力的手段。

分类:十分明显的表意性——《男儿女儿好看时》

无明确的表意性——《罗马假日》

主要揭示内心情感——《早春二月》

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老井》

4、人物面部表情神态是心理动作的直接反映。人物面部表情与神态更加直接地体现观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人物面部表情具有特殊的性质。有高度的可信性,是人的心理情绪下意识的真实流露。人的表情具有一种近乎绝对的可靠性、可信性。与语言反映心声的间接性不同,难以掩饰。同时,人的表情具有丰富的微妙性和普遍的可知性。若要比较反映内心的状态、活动、变化的功能,那面部的表情要比形体动作来得更直接更逼真。

5、人物的动作表演具有组织、结构的作用。情节就是一系列的人物动作表现过程;一部作品的内容就是具有因果关系及连续性的人物动作行为的系统。动作表演可以当成内容结构上的环节标志。

6、人物动作表演的原则。A 不是大幅度的舞台动作,而是自然真切的生活行为;B 要逼真如实,不应有悖生活的情理。C 要恰当得体,应符合特定的情境和既定的关系。

第二节物

一、物件能够作为贯串整部作品的情节链。《龙嘴大铜壶》、《佛光侠影》、《魂断蓝桥》

二、通过物件来牵引事件,形成悬念,推动剧情。《智擒群魔》

三、通过物件来折射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四、物件能够象征或隐喻人物的处境命运与前途。《末代皇帝》中的金丝鸟。

五、运用物件来寓意和煸情。

六、物件在结构形式方面的作用。《啊,野麦岭》、《生的权利》都用“鞋子”这个“中介角色”来结构内容。

第三节景

一、景和作品的观赏性

二、景和作品的真实性。《沙鸥》、《上海滩》、《蓝光闪过之后》,景都不真实。尽量选取实景。《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卖大饼的姑娘》。

三、场景能够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运用场景来表明地方性和时代性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视觉形象,便是展示显现一个地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

四、场景为内容服务的多种功用。

1、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

2、场景能烘托出环境的气氛,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大浪淘沙》大背景,分场景。《早春二月》微风吹过的池塘表面;

3、场景具有象征、寓意作用。A 以自然环境和景物作某种直接的象征或隐喻;《小兵张嘎》B 把人物行为安排在特定的场景之中《神女》;C 通过两种不同场景的比较,从而蕴含一定的意义。《本命年》、《皇城根儿》

五、景的假定性和主观化、风格化处理。假定性和主观化风格化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场景不再属于写实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而是进入写意的艺术王国。《黑炮事件》是轻度的假定;《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重度的假定。

第四章影视艺术视像要素的解析(下)

视觉造型形象的实体要素——人、物、景,又称为戏剧性要素;非实体要素——光影、色彩和镜头感。

第一节光线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要性。是物质前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一、影在影视艺术中的有关概念。阴影、投影、亮面统称为光影。光源、光线方向、强度、性质。布光、光线设计、写实性的自然光效、写意性的戏剧光效。

二、光影的作用和效果。光调和影调。

1、营造总体气氛;

2、烘托时空氛围;

3、刻画人物肖像造型及性格轮廓的手段;

4、映现人物内心的状态、活动、变化

5、作寓意、象征。

第二节色彩。

一、色彩的生成及被感受。

二、电影色彩观念的发展形成。

三、影视作品统一的色彩基调。《我的九月》、《最后一班地铁》、《被祖咒的人》

四、色彩基调的转换与对比。《小花》在暖色调的总体上,穿插有过去苦难回忆的冷色调。《舞会与小提琴》却把“现在时态”处理成冷色调,而把“过去时态”处理为暖色调。

五、局部色彩的表现力。《钟点女工》

六、色彩的假定性。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黑炮事件》

第三节镜头感。

一、摄影机的移动和镜头的概念。镜头感是影视艺术最为独特的本体要素、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为人们所忽视的视觉感知和艺术手段。1923年,法国爱浦斯坦《狂热》→雷乃·克莱尔《幕间节目》→阿倍尔·冈斯→《生路》、《化身博士》→《罗生门》镜头是使用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不间断地一次性连续拍摄下来的影片、像带片断;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空间和时间都未切断的视觉连续感,镜头是电影电视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能动地改变和拍摄对象的距离,形成不同景别的镜头及其镜头感。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

三、镜头角度不同可创作出不同的构图内容。平视角度、仰视角度、俯视角度

四、在运动状态中拍摄的镜头。推、拉、摇、跟、移、综合。

五、其它的主要镜头。长镜头、短镜头;景深镜头、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快动作镜头、慢动作镜头。

第五章影视作品的组织性

第一节蒙太奇的结构功能及其类型方式

一、蒙太奇的结构功能和准则。

对单个镜头进行剪辑处理后,把它们一个个鱼贯似地组织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部连贯完整的作品。这是蒙太奇最主要也是最为本色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依照影视作品的剧情内容和逻辑关系,顺理成章地剪接前、后镜头,这是蒙太奇最根本的结构准则。

二、蒙太奇的类型方式。连续式;颠倒式;平行式;交叉式;物件复现式;相似造型式;叠化式;叫板式;对白式;音乐式;声响式;

第二节蒙太奇的创造作用

一、镜头的组接能够创造出具有新质的意义。“库列肖夫效应”。

二、镜头的组接能够创造出新的时空。创造性地理学

三、镜头的剪接能够创造出影视作品的节奏感。视觉节奏;内在节奏和外部节奏;

第六章影视作品的听觉形象

第一节台词

一、国产影视作品中台词的弊病。

二、对上佳台词的标准和要求。

1、台词应该体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

2、台词应符合特定的情境场合和人物关系,并且体现出社会时代的气息。

3、台词应该生动幽默、简洁有力、富有意味。

4、台词的魅力还在于具体实在,并且富有个性和变化。

5、上佳的台词还能够前呼后应、串连剧情、产生联想的作用。

6、考察台词应当联系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总体的样式风格。

三、影视台词和戏剧台词在质和量存在的区别。

戏剧台词:多;表现性、主观性及风格化

影视台词:少;高度生活化

第二节音乐

一、音乐的基本概述

二、电影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卢米埃尔电影就有音乐伴奏。“情绪音乐谱”和“配乐说明单” 1908年《吉斯公爵的被刺》卡米勒·圣萨昂斯

三、音乐和画面的形式关系及其产生和艺术效应。

1、音画同步。最严格的应是画内音乐——有声源音乐;伴奏音乐——无声源音乐。

2、音画对立。形成矛盾对立和巨大的反差。

3、音画分流。电影音乐真正成熟的标志是音画分流的出现。普多夫金《逃兵》音乐属于此种。

四、音乐的一般功能

抒情性(多在音画同步中)、倾向性和暗示性。

五、影视音乐个性特点、创作原则及嬗变。

1、音乐用量取决于影视作品的样式风格和内容表现的需要。

2、局部音乐的格调应当和特定的情境、人物相吻合。

3、影视音乐基调是根据作品的总体内容、风格及样式、类型来确定的。《教父》、《爱情的故事》先有曲后有词;《广岛之恋》、《雨月物语》音乐不为作品服务,有自主性。

第三节音响

一、音响的定义和种类。

1、动作音响。

2、自然音响。

3、物质音响。

4、特殊音响。

二、音响的主要功能

1、音响可营造空间纵深感,增添环境的情境气氛,从而形成故事片、电视剧的艺术通感。

2、反映人物性格、交代剧情。

3、音响可以烘托、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4、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意蕴。

公基复习计划

我建议大家在拟订复习计划时可分三个阶段(在开始复习前,请大家准备好一本笔记本): 第一阶段(即日起至2月上旬),以看书、打基础为主,把基础打牢,认真仔细的看每一部分的内容,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会的,全部记在笔记本上,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拿出来看看昨天记的东西。另外笔记本也可随身携带,上班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别人也不会知道你在复习公考。 第二阶段(2月上旬至临考前半个月),以海量做题为主,做大量的

练习题,可拿考研政治题、司法考试题等练笔,巩固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有的人不赞同题海战术,但我觉得题目一定要做,而且要多做,正所谓“见多不怪”,你做的多了,见识也多了,自然也就不陌生了。同样遇到不会的题目或做错的题目时,在看完答案和解析后,一定也要记在笔记本上,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再巩固巩固。 第三阶段(考前半个月开始至临考前),以综合模拟试卷为主,每天至少一套模拟试卷,同时每天把以前记的笔记拿出来反复看,争取牢牢掌握自己笔记本上的这些知识点。 3轮复习下来,相信你的公基应该不会再拖你的后腿了,甚至有可能成为你的优势。 所以请大家今天就开始着手制定复习计划并开始复习(可将自己的复习计划发到论坛上,供大家参考和督促),等招考公告出来的时候,你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已经走在了大部分人的前面。当别人刚拿起书准备复习的时候,你已经进入了做题巩固阶段,优势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为帮助和督促大家的复习,公基版近期也将制定复习进度表,同时“好题天天练”也将进行改版升级,按照复习进度表,每天推出相应内容的题目供大家检验当天的复习效果,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公共基础考试成绩。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内涵: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 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法规的类型: (一)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也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基本上都属于制定法、成文法之列。 (二)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或称基本法)通常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 普通法(或称单行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位普通法、单行法。(三)依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 程序法就是规定行使具体实体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四)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一般法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特殊法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如《XX 省职业教育条例》。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分,按照一 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法律有机整体。 (一)纵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2.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4.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 5.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制定地方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债权笔记

债权 一、总论 (一)概述 1.概念: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A.特定主体:债权人(拿着借条的~),债务人(写借条的~) B.债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权调整人与物的关系) C.特定行为:给付 为:积极的提供一定的财务或劳务 不为:消极的不作为 2.性质:请求权(相对于物权的支配权而言) 相对性 不可侵犯性(相对于第三人的效力) 对人性 3.债务(书P53) 4.债法内容 A.债法调整的对象:债的关系 B.债法的内容:(书p50) 债法总则主要指:债的一般关系,债的主题客体,内容以及债的发生变更 和消灭。 债法分则主要指:合同之债,债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 单方允诺之债等。 C.债法的特征:债法是财产法;任意性;很强的国际性 5.债法的种类(书P60) A.发生原因:意定之债(合同),法定之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B.主体人数:单一之债,多数之债 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 可分之债,不可分之债 C.标的: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 货币之债和利息之债 单纯之债和选择之债 6.债的效力 A.含义:债履行和不履行的法律效果,包括对债权人的效果和对债务人的。 B.对内效力: 债权人:请求给付;强制履行;损害赔偿 债务人:为给付;及时履行 1)正常履行 给付(钱啦,货物啦~ 受领 2)非正常履行 债权人债务人 给付(钱啦,货物啦~) 不受领赔偿

提存 C.对外效力 1)第三人愿意接受原债务约束(代位撤销p95) 2)侵权=>停止,赔偿 7.债权同物权的关系 A.社会功能的差异 1)物权为静态(归属);债权为动态(交易) 2)法律效力不同:债权无排他性,无优先性,无追及性,约定为意定少 为法定。 B.物权债权的转化 物权的债权化:物权担保,租赁 债权的物权化:买卖不破租赁 (二)履行 1.履行 三原则:全面履行,诚实守信,协作履行原则 2.不履行 A.履行不能(由债权人提出) 1)要件:债权关系成立(前提条件) 事实上不能(原因) 法律上不能(原因) 归责事由(主观过错) 举证责任在债务人(举证责任倒置) 2)效果:损害赔偿 代偿请求权 法定解除权(保护债务人) B.拒绝履行 1)要件:可履行而不履行 明示告知/消极行为 2)效果:债权人要求继续履行 强制履行 C.迟延履行 1)概念:能履行而不履行 2)效果: a)金钱债务,本金+利息(同期银行利息) b)债权人如果不受领的话可要求债务人进行损害赔偿(因为迟延使 意义丧失) c)债务人对在迟延期内发生的不可抗力负责 3)履行期 a)有确定日期的,履行期为日期当日(时间点) b)定期限的,期限的最后一天为最后履行期(时间段) c)分批履行,每一批约定的履行期限 d)例外:金钱债务不能使用效果 D.瑕疵履行 1)要件:已经履行,履行的不完全,可规则与债务人的是有,违反约定

我的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应试经验

我的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应试经验 在开始谈我的几点应试经验之前,我要感谢在这个法学版块上发表过有关应试经验、专业试题的前人,以及对此整理归纳点评的两任版主——野猪和新月。因为他们的奉献给正在赶路上的人提供了许多无法估量的帮助,虽然许多受益于前人努力而少走一些弯路的人或许并不能体会走了弯路的艰辛与苦闷。 我第一次考研报的是北京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政治考得不好没过线,两门专业课总分两百一十(综A+综B),没被录取。这次报的是复旦大学,因为我的另一半在上海。 复旦民商法的业务卷一是法学概论,卷二是民商法学。有些人认为法概的题目比较简单,不知道他们真去做这卷能得多少分。我虽不敢轻视法概,但总的还是有自信,毕竟我考北大综A综B的分数不算低,考完法概出考场感觉也比较轻松,估计能拿一百二十左右,但是成绩出来后法概只有九十多分,以至我要去院里查分,院里答复“没有问题”,很郁闷。幸好民商法卷的分数把均分拉了上去,否则不可能进入面试了。所以首先要提醒的是,不要看到题目出得基础就以为是简单,忘了是周旺生还是湛中乐说的:“难道题出得难就叫做好题目吗?……基础的题目是要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也能拉开层次……”应试心态不要求奇,如果觉得试题很简单,那别折腾考硕士,直接写专著吧。我认为考研所要考察的核心并非是你知识的掌握量,而是你有没有做研究的思维,题目回答得有层次有逻辑能自圆其说就是好的答卷。 考研需要勇气,也需要有一种藐视敌人的气魄。一些到名校旁听或上暑假班的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在人前所表现出的自卑与北京几所名校学生的所表演的自负都值得反思。我不得不承认,是否出自名校对考生的应试素质是有影响,名校与非名校所能供给的资源极不平衡,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如果你是来自所谓非名校,而你要比所谓名校生更优秀从而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艰辛,甚至承受更多的痛苦。你一定要自信(当然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不要问自己从哪里来,你只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实力去与别人竞争。当你有了准备之后,你要藐视考试本身,不要把这种考试当成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因为这种考试本身是相当无聊的,这种考试在条条框框下已被扭曲成应试,如果应试准备的时间太长足以扼杀一个人的学术嗅觉。 关于政治和英语,因为我的公共课基本是属于“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所以只能简单谈谈。 政治理论:不要买太多政治资料参考书,资料太多影响正常复习。知识万变不离其宗,一本权威的教材读懂、读透就够了。我选的是余学本几人编的经典“红宝书”,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定要重视历年真题的分析,从分析中掌握答题技巧。复习时不要每章每节平均用力,一定要有重点,分主次。每章的复习技巧也不同,有的需要背,有的只需要理解。是否参加辅导班看个人基础和精力,我没有上辅导班,但听了两课时的讲课录音(后来嫌讲课者太罗嗦就没再听下去),主要是听听应试技巧,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展开我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去听。冲刺阶段要做套题,练练速度,我用的是启航编的最后五套卷。 英语:词汇要好好准备,要一直翻,大多考题考的就是词汇与句法。阅读理

债法复习提纲

债权概述 第一节债的概念和种类 一、债的概念 债是特定人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_债的关系又可称为债权债务关系,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_ 1、债的主体 债的主体指参与债的法律关系的当事人._债权人是权利主体,债务人是义务主体._债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_ 双方主体特定,是债的一个基本特征._债原则上只对特定的当事人有效,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债才对第三人发生效力._ 2、债的内容 是债权、债务._债权为请求权,而非支配权 3、债的客体 债的客体是债权债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习惯上又可称为债的标的._通说认为债的客体是债权债务所确定的特定行为,又称给付,包括作为和不作为._交付货物的特定行为即是买卖关系的客体._在这里,货物只是交付的对象,在民法学上称为标的物._ 作为客体的给付应具备三个条件:_一是合法,二是可能,三是确定._ 二、债的种类 2、特定物之债和种类之债._种类之债有可替代性._ 3、单一之债和多数人之债._ 4、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_ 按份之债是指几个债权人各自按照一定份额(等分或不等份)享有债权或承担债务的债._ 连带之债,是指债的多数主体之间有连带权利义务关系的债._任何一个债权人或债务人不得单独退出债的关系._ 连带之债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个人合伙债务 (2)、企业法人联营中的债务._ (3)、委托代理授权不明时的责任、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时的责任、第三人明知他人无权代理仍与其实施民事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的责任、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相互知道对方违法而不表示反对时的责任._ (4)、保证人与债务人的连带责任._ (5)、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责任._ 5、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根据债的给付是否可由当事人选择,债可分为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_债的给付只有一种,当事人无可选择的债是简单之债._在数种给付中,当事人可以从中选择一种的债,是选择之债._选择权属于债权人的,是选择债权;选择权属于债务人的是选择债务._有选择而未指明选择权归属的,一般认定为选择债务._ 选择之债一经选定,便转化为简单之债._选择之债规定的数种给付行为都不能履行,选择之债因此消灭或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_ 此外债还可分为主债和从债、货币之债和劳务之债._ 第二节债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一、债的发生 债的关系因下列法律事实而发生._ 1、合同 2、侵权行为 3、不当得利 4、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利益,致他人受损 第十四章合同法总论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_合同法上的合同不包括身份关系的协议,仅指财产方面的协议._ 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协议,属于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_ 2、合同的目的是设立、变更或者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_合同是债的发生根据之一,依合同所设立、变更、终止的民事法律关系应理解为债权债务关系._ 3、合同的当事人地位平等 二、合同的种类 (一)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由法律明文规定并赋予一定名称的合同是有名合同,又称典型合同._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是无名合同,又称非典型合同

中国政法大学801法学综合二历年考研真题综合分析【圣才出品】

中国政法大学801法学综合二历年考研真题综合分析[视频讲解] 第一部分参考教材与教辅、课程及题库说明 一、参考教材 本科目从2011年开始不再指定参考书目,根据已考上本专业研究生同学所选用的教材以及对本科目历年考研真题的分析,我们推荐使用以下参考教材: 1.《民法学》(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民法》(王卫国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民事诉讼法学》(宋朝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民事诉讼法学》(宋朝武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5.《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6.《刑事诉讼法》(刘玫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刑法学》(曲新久主编,中国政法出版社) 二、课程和题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综合二(代码801)辅导课程和考研题库:

(面 更多关于本专业的保录班、保过班等,详情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7b17475684.html,(圣才考研网)!

第二部分命题范围解读与历年真题比较分析 一、法学综合二命题范围解读 自2011年起,法大初试和复试不再指定参考书目,只限定命题范围。2011年和2012年的初试科目命题范围相同,具体如下: 由上可知,法学综合二(代码801)涵盖了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这四门关系密切的学科。民法和刑法知识体系复杂,理论艰深;刑诉和民诉与法条联系

紧密,知识点精细;复习时需要在研究真题基础上把握历年对这四科的考查侧重点。 法学综合二与法学综合一的难易程度相比,其实不分伯仲,综合二四门学科试题难度大,每一门学科都是全面考查。综合一试题难度略小,但七门学科复习压力很大。从四门学科来看,民法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比较难的;刑法的选择题难度大,但主观题难度小;民诉和刑诉的难度近似适中,主观题偏基础理论。 二、2012年法学综合二科目的改革 2012年法大对法学综合二试题进行改革,在题型、分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1)题型上,2012年取消了多选题。而2010—2011年,客观题题型是单选和多选。 (2)就选择题特征来看,2012年选择题整体偏案例化,几乎所有选择题都是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考查教材知识点。而2010年和2011年,只有民法和刑法的选择题偏案例化,两大诉讼法仍考查的是简单知识点。 三、法学综合二历年真题比较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大全

教育法律法规大全 (教育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文件、教育部令) 一、中华人民国宪法 二、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务教育法2006/06/30 ?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12/28 ?中华人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 ?中华人民国高等教育法1998/08/29 ?中华人民国职业教育法1996/05/15 ?中华人民国教师法1993/10/31 ?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1980/ ?中华人民国教育法 三、教育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03/05 ?中华人民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03/01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10/01 ?教师资格条例1995/12/12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1994/03/14 ?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03/14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06/04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03/12 ?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09/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88/03/03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88/02/05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1986/12/15 ?中华人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05/20 ?残疾人教育条例 ?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 ?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

完整word版,中医药学概论掌握药物小结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汤》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紫苏】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杏苏散》《香苏散》 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防风】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荆防败毒散》 胜湿: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玉真散》。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银翘散》 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加减葛根汤》 【柴胡】 和解退热: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协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小柴胡汤》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协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补中益气汤》 【菊花】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桑菊饮》

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杞菊地黄丸》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石膏】 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白虎汤》 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麻杏石甘汤》 收敛生肌: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 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白虎汤》 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证。《知柏地黄丸》《二冬汤》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黄芩】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黄芩汤》 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清肺汤》 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黄连解毒汤》 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当归散》 【黄连】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呕吐。《香连丸》泻中焦心火:用于心、胃、肝、胆等脏腑的实火证,尤心火见长。《朱砂安神丸》《黄连解毒汤》 解毒:用于痈肿疔毒、湿疮痒疹、耳脓、口舌生疮等。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 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 【双花】 清热解毒:①用于外感风热火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脉浮数等。②用于热毒疮痈疔疖有红、肿、热、痛等症;③用于热毒泻痢,便脓血。

张玉敏《民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债的消灭)【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 债的消灭 1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债的消灭概述 1.债的消灭的概念 债的消灭指债的关系客观上终止而失去其存在。当债的消灭原因发生时,债在法律上当然消灭。当债务人具有抗辩权时,对于债权人的请求,债务人可以凭借抗辩而拒绝给付。抗 债的消灭的概念 债的消灭概述 债的消灭的原因 债的消灭的共通效力 清偿的意义及性质 清偿 清偿的主体 代物清偿的概念、性质、要件和效力 清偿抵充的概念、要件和方法 提存的概念及其要件 提存 提存的程序 提存的效力 抵销的概念及其意义 抵销的要件 抵消 抵销的方法 抵销的效力 免除 其他消灭原因 混同 债的消灭

辩权有两种: (1)使债权人的请求一时延期的延期抗辩权; (2)永久阻止债权人请求的永久抗辩权,永久抗辩权的行使使债权的行使被永久阻止,实际上达到与消灭债权同样的后果。 2.债的消灭的原因 (1)债的终止原因有: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2)债的消灭原因 债的消灭原因,可以按使债权归于消灭的理由及原因事实的法律性质,作以下分类。 ①按消灭理由分类 债权是达到一项事实目的之手段,目的消灭,债权也消灭。因此,债权消灭原因以消灭目的为理由,也可有其以外的理由。 ②按原因事实的法律性质分类 债的消灭一般原因按原因事实是否为法律行为可作以下区分: a.法律行为——合同解除、免除、抵销、提存。 b.准法律行为——清偿。 c.事实——混同。 3.债的消灭的共通效力 (1)债的关系不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终止。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民法(江平主编)重点归纳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民法(江平主编)重点归纳 导言 一、题型及特点 1、题型。选择(单选10分、多选20分),简答(10分)案例分析(10分)。 2、特点。(1)覆盖面大;(2)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运用舶考查。都不是太难的,高难度的题目占15%到20%左右。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给以重视。 2、物权总论 3、担保物权 4、债法总论 5、第26章到第30章合同有关问题 6、个别具体合同 7、侵权行为 三、学习方法的一点建议 掌握“三基”,不要钻研高难度问题,不要过问理论上有争论的问题。 因为,考查的水准,是一个优秀的法律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编民法概论 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这三章 三个知识点:一、民法体系化及其意义;二、民法基本原则功能和各项原则的含义;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应用。 分别讨论:一、民法体系化及其意义见P17和练习题;二、民法基本原则主要是功能和各项原则的含义,见P62—65和练习题;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应用。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个重点。这个重点在考试上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分析案例。 无论是案例分析题还是选择题,都有运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分析题面,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在案例分析方面,不管是大案例小案例,都能用得上。很这个理论的关键点是要求有一个基本的“法律关系的思维方式”,即:当事人是谁,他们之间有没有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权利利用关系;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产生民事责任,如果有,是什么民事责任;在权利义务或者民事责任问题确定之后,运用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当事人之间的问题,回答题面中提出的问题。 (二)用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义务的理论解决考题中的问题 1、民事权利的类型。一直是出选择题特别是多项选择题的好题眼。建议大家多注意。试举几个例子: 2、民事权利救济。 民事权利的救济有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有自卫自助。要注意两个问题 1)自力救济的适用条 (2)自卫和自助的区别。 3、民事义务 主要是辨析民事义务的类型。比如辨析从义务和附随义务。什么叫从义务?什么是附随义务?例如甲、乙之间订了一个买卖合同,甲向乙提供了一台机器的同时,还应当为乙培训一个技术人员,这是什么义务?再例如,甲同乙订立合同之后,乙给甲送货上门,不料甲家的吊灯突然坠落,砸伤了乙,甲当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资料练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法规——亦可称教育法、教育法律或教育法律法规,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2、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同样也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3、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颁布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行为规则。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规范应当包括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要素。 4、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使国家教育权的行政机关,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秩序,根据其权限和一定的程序,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 5、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

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其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6、教育法规的适用——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人和组织的专门活动。 7、教育制度(广义)——根据国家的性质所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机构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8、狭义的教育制度——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机构,其中既包括学制系统以内,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10、学位——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学术性称号,表明学位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或专业水平。 11、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指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1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 1、传播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总结

复习时要侧重时间、部门、法律责任和具体数字。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教育法规概述 一、内涵:教育法规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 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具有共同目的,都决定与上层建筑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不同点:两者主体不一样,执行 方式不相同;法规效力比较强,政策适用比较广;法规 政策有区别,解决问题不一样 二、类型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 2、根本法和普通法(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 a、《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 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根本法也叫基本法 b、《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 的根本法、基本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法规的内容) 4、一般法和特殊法(适用范围) 三、体系结构(纵向结构) 宪法(根本大法、母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宪法、教 育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教育单 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2006 年修订;教育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教师资格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地方性教 育法规(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河 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教育法规的层级

1、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 a、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b、《教育法》:1995年由全国人大制定, 又称“教育母法”或“教育宪法” c、部门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 行法律 主要法律及时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全国人大通过的,2006年人大常委 会修订,地位稍高)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教 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细则、 条例、规定等 e、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 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省、直辖市、省 会、较大的市),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备案 f、教育行政规章:最低级别的法规 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一最高,二基本, 三单项,四行政”(《宪法》是教育法 律法规的最高层次,教育基本法是《教 育法》人大常委会指定的单行法律。国 务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规) 2、横向结构: a、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 b、基础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1986年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 社会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 2.政治大选 3.经济广告 4.媒介技术发展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材使用情况

本文接下去将结合2004年的考研谈几门专业课复习的情况。在本院正式出售2004年考题(出 售方式见下文)之前,您可以在本版精华区内找到考生凭记忆在考后整理的2004考题。 01、关于法理学 法理学作为2004年考研专业课,是单独出卷的。本科生《法理学》课程的情况,在200 4年的课程安排情况目前尚不知道,本版目前无法为您提供旁听所需要的信息。011、realgod提供的信息有: 我院2000级本科生,在大一第一学期由高鸿钧教授(以下简称“高老师”) 讲授《法学绪论》,使用教材是高教、北大版的《法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张文显主编)。个人认为,高老师与教材观点没有很大冲突,但还是添加了不少 自己的内容。可能有的同学觉得这门课没讲什么东西,不过当时高老师列出来的 书单我觉得真的不错,我看了绝大部分,对法律开始有点兴趣了起来。最后的大 论文也给大家了很多学术训练。我觉得这门课虽然很多人不觉得热闹、精彩,但 是是挺不错的一门课了。忍不住在这里感谢高老师一下,并祝愿高老师尽早评为 博导。 大三第一学期,由许章润教授(以下简称“许老师”,再以下就不给每个老 师列简称了,相信大家不会乱套)讲授《法理学》。许老师没有指定教材,并且, 希望我们放开视角读书。 许老师的课是以讲座形式进行的。具体特点,echina进行了较好的概括。如 果说还有什么补充的话,echina只谈到要留意“法学论文”,我希望同学特别注 意许老师在《读书》杂志最近几年来的很多文章。这门课,可能真的感觉没有什么 好“复习”的,甚至有人觉得什么都没学到。但我觉得学到了不少东西,学到的不 是“知识”,而是看问题的视角。这门课怎么考?谁出题?出什么题?相信很多 2000级考生跟外校学生一样没有主意。所以,当您在SL版上一再追问而没有回答 时,请原谅。 012、清华法理学教师主要有:高鸿钧、许章润、王晨光、高其才、江山等五 位。其中 高鸿钧老师关注的主题(不考虑彼此包涵关系,下同)主要有:法治、 比较法、法律共同体等,参考资料主要为:由他主编的《清华法治论衡》; K·茨威格特, 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由他与贺卫方等人合译的《法律 与革命》;由他与贺卫方主持的比较法译丛书;由法学院同仁合著的《法治: 理念与制度》他在各种法学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以下老师的论文都应当重 视,此项不再列出)。 许章润老师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历史法学、法的民族精神,参考资料主 要为:本人专著:《说法、活法、立法》;萨维尼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著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由舒国滢与许主持的“西方法哲学文库”; 由许主编的《清华法学》第一、二辑。 王晨光老师关注的主题主要是:法律推理与法理解释,参考资料主要为: 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法律帝国》;刘星《法律是什么》。 高其才老师关注的主题主要是:习惯法,参考资料主要为:《中国习惯 法论》等。 江山老师关注的主题主要为:中国背景下、跨越时代的法秩序重构,参 考资料主要为:江山法学著作系列《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互助与互足》、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详细)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法的概念 一、教育法的概念和性质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教育法:国家对教育进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协调。 定义: (一) 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教育行政机关是一个管理者,而且也是一个协调者、服务者); (二) 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 (三) 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 二、教育法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教育法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教育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 作用:保障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战略地位;保障和促进依法治教;确认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法与党的教育政策的关系:

党的教育政策是党为完成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规定的活动准则,它是党实现对国家教育工作领导的基本方式。 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又有区别。 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党的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形式表现,内容比较明确、具体;而党的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领、宣言、口号等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一般比较原则。 3、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更主要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而党的教育政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 4、调整范围不同,党的教育政策调整教育关系的范围比教育法要广泛。 第二节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方向原则。1、由工人阶级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宗教与教育分离。 (二)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1、教育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考回武大泡MM)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 (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 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 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信息传递的载体。传媒机构 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 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1)、理论意义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 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5、如何正确认识媒介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革中的作用呢? 马哲观点:决定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和内在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有制约作用媒介技术和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方面,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媒介被人创造,利用和控制。社会的各个因素都对其有制约着其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