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研究 2007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研究 2007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研究  2007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研究  2007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研究2007-06-05 11:37:24| 分类:船|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简称AIS)是一种新型的辅助导航设备,IMO MSC73会议已通过AIS强制性安装议案。本文将介绍国际组织在AIS发展过程中的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国航运业对此所采取的措施。

1 关于AIS的国际动态

关于AIS的国际组织会议及其审议立法情况如下:

1997:在IMO NAV43会议上通过了船载AIS性能标准建议草案。

1997.6:IMO MSC68会议制定了通报容量AIS性能标准。

1998.5:IMO MSC69会议采纳了AIS性能标准草案。

1998.7:IMO NAV44会议建议2002年起300总吨及以上新船和客轮必须安装AIS.

1998:ITU-R通过了AIS的两个专用VHF频道:CH 87B f = 161.975MHz;CH 88B f =162.025MHz。

1998.11:ITU-R通过了"在VHF海上移动频段上使用时分多址的船用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技术特

性"建议案ITU-R M.1371。

1999:IMO NAV45次会议通过了AIS强制性安装决定:要求在2002年7月1日后建造的新船和2008年

7月1日起在航的营运船上必须装备AIS。

2000.5:IMO MSC会议未通过上述强制性安装AIS的议案。

2000.12:IMO MSC73会议通过AIS强制性安装议案。按照SOLAS公约第五章新规则要求,所有在

2002.7.1或以后建造的大于等于300总吨从事国际航运的船舶,大于等于500总吨不从事国

际航运的货船和所有客船均须装配AIS设备。要求所有于2002.7.1前建造的从事国际航运的各类船舶必须在2003.7.1到2008.7.1前装配AIS设备。但在此期限后2年内将永久退役的船舶可免装AIS设备。

"规定"要求配备AIS的具体时间表:

船舶类型AIS安装时限要求

2002年7月1日后新造的300总吨以上的船舶和所有新造客船必须安装AIS设备

2002年7月1日前建造的船舶国际航线客船和油轮2003年7月1日前安装

50000总吨及以上船舶2004年7月1日前安装

10000总吨-50000总吨的船舶2005年7月1日前安装

3000总吨-10000总吨的船舶2006年7月1日前安装

300总吨-3000总吨的船舶2007年7月1日前安装

国内

航线客船以及500总吨以上船舶2008年7月1日前安装

2 AIS的技术性能要求(简介)

2.1 AIS的操作性能及要求

a) 主动、连续向他船或岸台自动发送本船的静态和动态信息。

b) 能接收特定的轮询呼叫,传输附加的安全信息,并进行处理。

c) 能在航行中或锚定状态下连续运行。

d) 船舶识别:应采用适当的海上移动服务实体号码(MMSI)。

e) 静态信息:IMO号码、呼号和船名、船长与型宽、船舶类型、船上定位天线位置。

f) 动态信息:通用协调时、对地航向(COG)、对地航速(SOC)、航首向、转向率、航行状态。

g) 与航程相关的信息:船舶吃水、危险物品。由船长自主决定的:目的地、估计到达时间、航行计

划、人员数量(这些信息对船队管理有用)。

h) 信息更新速率:静态时每6分钟发送一次。动态时见下表;

船舶航行状态报告更新时间

抛锚船3分钟

船速0 - 14节12秒

船速0 - 14节且改变航向4秒

船速14 - 23节6秒

船速14 - 23节且改变航向2秒

船速﹥23节3秒

船速﹥23节且改变航向2秒

2.2 AIS 的接口技术要求

a) 通讯接口采用RS232、RS485/422标准。

b) 信息处理器与显示器采用IEC61162标准。

a) 电罗经接口采用NEMA - 0183格式。

b) GPS接口采用NEMA - 0813格式。

c) 计程仪设脉冲量/海里格式。

d) 重要设备信息的输入/输出,采用模/数转换方式,经RS232或RS485/422传输。

2.3 AIS的无线(VHF)通讯要求

b) 工作频段:156.025 ~ 162.025MHz。

c) 频带宽度:25KHz或12.5KHz。

d) 发射功率:5W/25W(20海里有效)。

e) 工作模式: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f) 调制方式:GMSK/FM。

g) 数据编码方式:NRZI。

h) 传输数率:9.6Kbps。

i) 访问协议:TDMA。

j) 通讯规则:HDLC。

2.4 AIS初始化时间

上电开机后2分钟内正常工作。

2.5 信息通讯标准

AIS有22种基本信息,本文仅介绍几种最基本的信息标准。

a) 天线位置信息

比特数比特字段距离/单位

A 9 0-8 511米Max

B 9 9-17 511米Max

C 6 18-23 63米Max

D 6 24-29 63米Max

b) 船位及相关信息

参数比特数说明

信息识别码6 信息1、2、3的识别符

数据终端设备1 数据终端准备状态(0=可用;1=不可用)

数据显示符1 可发数据(0=无;1=有)

用户识别码30 MMSI号码

航行状态42 0=动力航行中;1=锚泊;2=未受令;3=机动性受限;4=受吃水限制;5=锚链系泊;6=搁浅;7=捕捞中;8=风帆动力航行;9~15为未来保留。

转向率8 以ROT(AIS)=4.733SQRT(ROT(IND))度/分钟编码,ROTIND为转向率(720度/分钟),以外部传感器显示。

对地航速10 以1/10节距为单位,1023=无;1022= 102.2节。

船位精确度1 1=高精度(差分式);0= 低精度。

经度28 在1/10000分钟内的经度(180°,东= +,西= -)< /FONT>

纬度27 在1/10000分钟内的纬度(90°,北= +,南= -)< /FONT>

COG 12 在1/103时对地航线(03599)

航向9 度数(0-359)(511表示无效)

时间标记6 当报告时UTC秒(0-59),或63当定位系统未运行

备用9 没用

通讯状态18

比特数总计168

3 AIS系统在中国

中国航运科技界一直十分关注AIS的发展,中国海事局和上海海事局在推进AIS在中国航运界的应用中作了大量的工作,在2000年专门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研讨AIS相关事宜,组织编写出版了"国际航标信息"杂志AIS专刊。2000年8月组织瑞典厂商在上海海事局演示

AIS功能。2000年11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来上海介绍该公司在美国和土耳其承担的AIS 网络工程。2001年4月在大连召开了"中国沿海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应用技术研讨会"。

为促进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载航行系统增加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规定在中国的实施,大连海大航运科技有限公司以自行研制的电子海图导航平台为核心,以C-map电子海图为基础(支持符合S-57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配备瑞典Saab公司生产的AIS设备,集成开发出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AIS导航系统》。并在"海洋岛"和"棒棰岛"轮上进行了一周的实船测试,获得了预期效果。该系统完全满足IMO制定的标准要求,已于2001年6月通过中国船级社(CCS)检验,并获得CCS的船用产品证书。

4 《船用AIS导航系统》系统构成

《船用AIS导航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4.1 硬件:惠普(HP)微机、专用操作键盘、专用轨迹球、瑞典Saab公司生产的AIS 设备及符合中国船检IP20要求的机箱。

4.2 数据:符合S-57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数据库,包括C-map全球电子海图数据、中国海军航保部出版的中国海域电子海图数据。全球3000个港口的入港指南数据库。全球3000个港口之间的航线数据库。全球主要航标信息数据库。

4.3 软件:符合S-52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显示、操作模块。基于电子海图的AIS导航避碰、报警、显示模块。基于电子海图的航线计划、修改模块。全球3000个港口的进出港信息查询模块。全球3000个港口之间的航线里程查询模块。全球主要航标信息查询模块。船舶动、静态报文通讯模块等。

4.4接口设备:VHF发射/接收天线,GPS接收天线(高精度可增加信标天线)。如果条件许可,系统还可输入船舶主要动力设备、主要导航、助航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相关监测数据等。系统还可向VDR(黑匣子)输出规范要求的必要数据。

5 《船用AIS导航系统》系统功能

船用AIS导航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将本船和他船的精确船位、航向、航速(矢量线)、转向速度和最近船舶会遇距离等动态信息和船籍、船名、呼号、船型、船长与船宽等静态信息在电子海图上显示。并通过VHF自动、定时播发,在VHF覆盖范围内(20海里)装备AIS设备的船舶,可自动接收到这些信息。本系统还具有计划航线设定、航迹自动记录、偏航报警等显示功能。

5.1 电子海图显示

海图显示(符合S-52国际标准)是将本船和目标船(20海里内)的静态、动态信息,同时显示在当前电子海图上。目标船和本船均采用矢量方式动态显示。显示的图幅可任意放大、缩小和滚动。本系统依据国际标准,设有四种背景显示方式;晴朗白昼、白昼、黄昏、夜晚。

5.2 电子海图导入

符合S-57国际标准的各国出版的电子海图,可以即插即用。可随时添加CM-93/3(C-MAP)格式的全球海图和中国海军航保部出版的中国海域海图。

5.3 电子海图改正

可随时根据航海通告,人工修改相关的海图数据。也可从"船舶报告系统"下载已改正的数据文件,更新本地数据。

5.4 信息查询

a)在海图上实时查询各种信息,包括各种物标(灯塔、航标、敏感区域、海上设施、

沉船等)属性、海图参数(实时显示海图的范围、比例尺、地理坐标等)、海图任意点的水深等。

b) 可查询全球3000个港口的入港指南,包括港口的自然情况、港口的设施情况、入港所需的各种手续、使费和具体规定等。

c) 可查询全球3000个港口之间的所有航线,同时给出每条航线的计算里程。

d) 可查询全球各港口所辖水域内的主要航标信息,包括航标名称、经纬度、灯质、灯高、射程、构造等。

5.5 船舶动态监控

a)动态跟踪显示:实时显示本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等。实时显示周围(20海里内所有)他船的位置、距离及运动方向。

b)相对运动计算:根据本船及他船的动态信息,计算并显示他船与本船的相对运动方向、速度、最近会遇距离/时间等。

5.6 信息自动发送/接收

本系统设有本船信息初始化输入界面,依据该界面可输入本船静态信息,包括船名、呼号、船级、船长、船宽、船舶类型、前往目的港等。本系统将自动实时向周围他船发送。同时本船也时实接收周围他船的同类信息。本船和他船定时自动发送船位、船速、船向等动态信息。

5.7计划航线管理

e) 计划航线输入:系统设有计划航线输入界面,一旦本航次计划航线确定,系统将自动记录并保存。

f) 计划航线管理:系统允许在电子海图上显示或修改计划航线。

g) 显示到转向点的航向:系统随时可在电子海图上标绘指向最近转向点和下一转向点的航向线,并标注航向和距离。

h) 偏航报警:当本船偏离其计划航线一定距离(用户设置偏航距离)时,系统自动声、光报警。

6 提高系统可靠性

船用AIS导航系统比较容易出故障的部位有:高精度显示和外部数据存储两部分。为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系统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a) 双显示器

其中21吋显示器为主显示屏,而4吋显示器为简易显示屏。两个显示器同时工作(热备份)。当系统中一台显示器发生故障时,另一台显示器完全可实现AIS的基本显示功能。

b) 硬盘热备份

在系统中有两套完全相同的软件平台、数据库、实时参数录入表。当系统一个硬盘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硬盘可使系统继续正常运行。

7 结束语

AIS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沿海已经建立了AIS岸台网。香港目前正在岸台建设中,预计今年的8月可正式投入使用。而IMO对安装AIS的强制规定又不允许我们观望和等候。希望中国的AIS岸台、船台的应用与发展能够跟上世界航运科技潮流。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明代相当一部分卫所具有“实土”性质,这是学界把卫所的研究与地方史地结合起来考察的前提,通过对地方卫所沿革、组织形式、职能和它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认识地方社会,在明代卫所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沿边、沿海都司卫所相比内地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升降。在内地,都司卫所虽然与州县相错,然而它们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管理系统,各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研究明代制度、社会经济乃至清前期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州县赋役制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卫所的因素在明清地方史的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都司卫所地方史研究综述 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明代卫所治土辖民的特征,并依据其田土分布特点将之区分为“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1]。在此基础上,顾诚先生提出明代疆土是由两大行政和军事系统管理的观点[2]。而周振鹤先生、郭红等人则先后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军管型政区”的概念[3]。以上看法的提出无不基于明代都司卫所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明代都司卫所的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它在明代乃至清代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相关卫所及其变迁的研究作一次初步的爬梳。兹以辽东、西北、西南、沿海、内地为序分别叙述之。 一、东北卫所与地方史研究 辽东地区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都司卫所沿革的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形成一个热潮,体现在学界对辽东问题的关注上,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态势有关。“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形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而明清嬗替,满洲兴起的历史在此前的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融入当时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激起了学界对东北史地研究的热情。还有,以孟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东北史地和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也为这一时期继续研究东北史地积淀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这样,人们对明代卫所研究的视域最早聚焦在东北地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早期研究辽东地区卫所的主要都集中在卫所以及都司的沿革考释上。张维华的《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制年代考略》(《禹贡》1934年4月,1卷4期)和《明代辽东卫所建制考略》(《禹贡》1934年6月,1卷7期)、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禹贡》1934年9月,2卷2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努尔干都司考》(《燕京学报》1947年12月第3期)是较早的专篇论文。 建国以来研究辽东地区的都司卫所的研究不但深化,一方面继续考据卫所的基本沿革情况,另一方面更加侧重于卫所制度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民族关系,注意把明、女真、朝鲜三边的关系联合起来考察,把制度史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继续从沿革地理的角度研究辽东地区的卫所,如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 1期),杨旸、吕昆《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和《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等。徐桂荣、刘正堃《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考证出辽东军卫未必辖制5个所,推翻了明代一卫辖五所的一般说法。张世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对辽东二十五卫的建置作了详细地考证。研究辽东地区军屯、军户等与卫所制度相关的论著逐渐

基于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电气论文 基于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研究 杜春辉 (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飞行区管理部导航保障室,吉林长春130035)【摘要】无线电的导航系统是航空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飞行检验仿真的基础。主要分析了Simulink与Matlab在建模仿真中的特点和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及其仿真的特点,并进一步的研究了Simulink与Matlab与高层结构(HLA)在兼容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兼容性以及可重用性的优点,充分的说明了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机载接收分系统、空间信号合成、天线分配网络以及地面航向信标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进而得出了正确的波形,进而提出了将Simulink模型加入到基于高层结构的通信系统综合仿真系统联邦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Simulink与Matlab;模型 基于航空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全数字的仿真是航空飞行检验的基础,同时其也是仿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无线电导航技术也逐渐的走向成熟,无线电导航系统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无线电导航技术引导飞机进入相应的航线,并为飞机进行着陆引导,该系统对飞机的自动驾驶仪以及确定下滑道、航道等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有效的的保证了飞机的安全驾驶。但是,导航信息质量的高低以及着陆系统性能的发挥情况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场地环境条件以及配置地点的影响,以及电磁干扰以及电波的传递条件等外界因素。另一方面是受到设备本身性能的限制。

1在无线电导航系统仿真中对Simulink与Matlab的可用性兼容性的研究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将建立较为完善的Simulink 模型应用到HLA仿真中进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众多的研究案例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有清华大学的Matlab与HLA/RTI的通用适配器,MAK公司的HLA/DIS Toolbox 的研究以及国防科研究的KD-HLA-Simulink工具箱,并将该工具箱完全的集成在Simulink的环境中,同时还为用户提供相应的Simulink的模块,该模块就是所说的HLA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实现与RTI之间的接口。而MAK公司研发的HLA/DIS Toolbox 实际上是在基于HLA/D IS 标准仿真环境与MATLABSimulink之间提供了一个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可以实时的或者是将已经记录的HLA/D IS数据输入到MATLAB中进行数据的分析,或者是将Simunlink或MATLAB的模型整合到HLA/D IS的环境之中,在进行Toolboox的使用时,Simulink与Matlab的应用程序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HLA/D IS的联邦成员。总而言之,上述的研究成果都为无线电导航系统的Simulink模型加入到通信系统中的综合仿真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2实例 利用Simulink建立了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米波仪表着陆系统地面分系统以及机载分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验证和校验。基于HLA的米波仪表着陆系统的仿真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是仪表着陆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面设备主要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以下简称终端)的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以及安装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中安装在车辆上的终端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56 汽车行驶记录仪 GB/T 19951 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JT/T 766-200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监测终端技术要求 QC/T 413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 QC/T 420 汽车用熔断器 QG/T 730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YD/T 1050 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总测试规范:移动台部分 YD/T 1214 900/1800 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设备技术要求:移动台 YD/T 1367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YD/T 1547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阶段) YD/T 1558 2GHz CDMA2D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移动台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件 firmware 运行在终端微处理器中的嵌人式软件。 3.1.2 电子运单 electronic travel permit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完整版)海洋船舶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解决方案(海洋)

海洋船舶北斗定位导航系统 解决方案 华云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10月

目录 一、综述 (4) 二、系统解决方案 (5) (一)设计目标与原则 (5) 1.设计目标 (5) 2.设计原则 (6) (二)总体方案设计 (6) 1. 卫星导航运营中心 (7) 2. 岸端监控中心 (8) 3. 船载北斗定位导航终端 (8) (三)岸端监控中心功能设计 (9) 1.岸船信息互通 (9) 2.位置监控 (9) 3.应急调度 (9) 4.船舶报警 (10) 5.增值信息服务 (11) 6.系统管理 (11) 7.系统接口 (12) (四)船载北斗定位导航终端 (13) 1.主要特点 (14) 2.终端功能 (14) 3.主要性能指标 (19) (五)硬件环境要求 (20) 1. 主机存储 (20)

2. 网络 (21) 3. 系统支撑软件 (21) 三、系统造价 (23) (一)概算一(终端含屏及本地导航) (24) (二)概算二(终端不含屏) (25)

一、综述 最古老的航海导航的方法是罗盘和星历导航,人类通过观察星座的位置变化来确定自己的方位;最早的导航仪是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后来发展成一直为人类广泛应用的磁罗经。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人类通过综合利用星历知识、指南针和航海表来进行导航和定位。卫星技术应用于海上导航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Transit,但是它有不连续导航、定位的时间间隔不稳定等缺点。GPS系统的出现克服了Transit系统的局限性,而且提高了定位精度、可进行连续的导航、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取代了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在航海导航中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 2000年我国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功发射16颗卫星,并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目前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精度可达7米,在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随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以及在技术以及管理上的诸多创新,北斗卫星导航精度有望继续提高。在国家大力扶持与推动下,国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如火如荼。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科技部“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末导航与位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航空无线电导航技术习题

《航空无线电导航技术》习题 1、超短波通信的特点是(C )。 A:不受地形地物的影响B:无衰落现象 C:通信距离限定在视距D:频段范围宽,干扰小2、长波、中波的传播是以(B)传播方式为主。 A:天波B:地波C:直射波D:地面反射波3、短波传播是以(A )传播方式为主。 A:天波B:地波C:直射波D:地面反射波4、超短波传播是以(C )传播方式为主。 A:天波B:地波C:直射波D:地面反射波5、高频通信采用的调制方式是(B)。 A:等幅制B:调幅制C:调频制D:调相制 6、关于短波通信使用频率,下述中正确的是(B )。 A:距离远的比近的高B:白天比晚上的高 C:冬季比夏季的高D:与时间、距离等无关7、天波传输的特点是( A )。 A:传播距离远B:信号传输稳定 C:干扰小D:传播距离为视距 8、地波传输的特点是( A )。 A:信号传输稳定B:传播距离为视距 C:受天气影响大D:传播距离远 9、直射波传播的特点是( C )。

A:传播距离远B:信号传输不稳定 C:传播距离为视距D:干扰大 10、单边带通信的缺点是(D )。 A:频带宽B:功率利用率低C:通信距离近 D:收发信机结构复杂,要求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高 11、飞机与塔台之间的无线电联络使用(B )通信系统。 A:高频B:甚高频C:微波D:卫星12、飞机与区调或站调之间的无线电联络使用(A)通信系统。 A:甚高频B:高频C:微波D:卫星13、目前我国民航常用的空管雷达是(A )。 A:一、二次监视雷达B:脉冲多普勒雷达 C:着陆雷达D:气象雷达 14、相对于单独使用二次雷达,使用一次、二次雷达合装的优点是( C )。 A:发现目标的距离更 B:常规二次雷达条件下提高雷达系统的距离分辨力 C:能够发现无应答机的目标 D:克服顶空盲区的影响 15、二次监视雷达与一次监视雷达相比的主要优点是(A)。 A:能够准确提供飞机的高度信息 B:能够探测气象信息并能够给出气象轮廓 C:能够准确提供飞机的距离信息

JTT 794-2011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ICS 03.220.20;33.040.40 M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 794—2011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GNSS system for operating vehicle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vehicle terminals 2011-02-28 发布2011-05-08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JT/T 794—2011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4 一般要求 (2) 5 功能要求 (3) 6 性能要求 (8) 7 安装要求 (11) 附录A (12)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委员会(筹)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炜、林元洪、冯泉、杨英俊、董轩、罗冠伟、李明瑛、杨富锋、李文亮、张锦、沈兵、王轶萍、晋杰、梁金焰、尚绛、肖晔、王建、丘舍金、韦昌荣、代伟良、孙亚夫、张伟。 II JT/T 794—2011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以下简称终端)的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以及安装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中安装在车辆上的终端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056 汽车行驶记录仪 GB/T 19951 道路车辆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JT/T 766-200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监测终端技术要求 QC/T 413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 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 QC/T 420 汽车用熔断器 QG/T 730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 YD/T 1050 800MHz 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总测试规范: 移动台部分 YD/T 1214 900/1800 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设备技术 要求:移动台 YD/T 1367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YD/T 1547 2GHz W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阶段)

航海导航和定位

一航行 适任1.航行计划、导航和定位 1.1查阅航海资料 我国的近远洋船舶除了中版航海图书资料外,还应配备英版航海图书资料。对于中版资料较直观方便理解查阅,下面主要说明几种与航行直接关联的英版资料在航路计划中的应用。 1.1.1《航路指南》是将海图上无法表达或者不能完全表达的有关航海资料汇编成书,作为海图资料的补充。《航路指南》资料详细,文字简洁,只列出与航线拟订,航行安全与进出港直接有关的内容,可作航线拟订,沿岸及狭水道航行时的参考。英版《航路指南》按海域出版,书卷号为NP1-NP72。《航路指南》第一章对本卷所述地区进行了总体介绍,分为三大部分,他们是:“一般航海说明与规则”,“国家与港口”及“自然条件”。第二章以后各章节按顺序叙述了各海区的航海资料。每章的编排格式基本相同,各章开头部分是本章地区的概况介绍,如本章的地区范围,地貌,近海的特殊地段,自然条件,助航设施此后各章各分地区的详细资料。各分地区的资料又分为:沿岸水域介绍,重要航海标志介绍,航路及航法介绍,进出口水域与港口介绍等。(需注意的是在阅读本书资料时,必须查阅本书的最新补篇。)

《航路指南》查阅方法:在什么情况下要查阅它呢?笔者认为,在设计近海航线,狭水道航线,重要水域航线及进出口航行时,海图上对航线附近的危险物,渔区,军事演习区等不是很明了时,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工作制度,风俗习惯,对所在港口的各种信号,规章不了解时都应该查阅本书。 查阅《航路指南》一般有下列方法:⑴利用海图索引图,⑵利用索引,⑶利用目录。 1.1.4《无线电信号表》 主要内容:英版《无线电信号表》目前共七卷,ALRS除第四卷每三年再版一次外,其余各卷均每年出版。第一卷主要介绍:海岸无线电台,无线电医疗咨询,检疫报告,国际海事卫星服务等。第二卷主要介绍:无线电航标,电子定位系统,无线电时号和法定时号。该书书号为NP282。第三卷主要内容:无线电气象服务和航海警告以及与此有关的气象码语,台站分布图等。该卷按地区分两册,书号分别为NP283(1)和NP283(2)。第四卷主要内容:气象观测台站一览表及其分布图。该书书号为NP284。第五卷主要内容: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第六卷主要内容:港口无线电台,协助船舶请引航员的资料以及有关图表。该卷按地区出两册,书号分别为NP286(1)和NP286(2)。第七卷:船舶交通服务及船位报告系统。该卷按地区出版两册书号为NP287(1)和NP287(2)。《英版无线电信号表》的卷数和分册数时有变动。上述按1998年初的资料介绍。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7年的明史研究,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催动下,一时竟成“显学”。明史研究者在各个具体领域内默默耕耘,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明史研究专著约102部,论文约989篇。以下仅就笔者阅读所及,分而述之。不周之处,敬请同行谅解。 一、著 作 政治史方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科文献出版社)考察了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进而检讨了大礼议之后的人事巨变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伦理转向的影响。军事史方面,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逐一考察了明代军户的来源、形成、饷粮、组织管理、职业选择、后勤保障等问题。法制史方面,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对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的立法、刑责、裁量等问题作了阐述。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商会产生以前及之后的商事纠纷、商业诉讼以及商人对当官应值的额外负担的诉讼、商帮之间的商事纠纷及诉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社会史方面,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概述明代以前及明代的荒政文献之余,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及救荒制度进行了探讨。另外,社会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中华书局)、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思想文化史方面著作较多,有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马晓英《出位之思:明儒颜钧的民间化思想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等。民族关系方面,有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宗教史方面,有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外关系方面,有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地理方面,有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人物研究方面,有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 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料整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明清档案卷(明2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

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车辆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1、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监控平台管理人员、值班监控人员和驾驶员。 2、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分工: 2.1公司车队负责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管理和监控; 2.2监控员负责实时监控公司运行车辆,实时警示和记录违章车辆,准确、完整的录入车辆的基础资料、维修信息、保险信息、驾驶员信息,设定公司运行车辆的限制速度; 2.3驾驶员职责:必须按操作规程操作GPS,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装、断线、断电、屏蔽和修改程序。在使用过程中发现GPS 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通知车队联系维修商。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GPS规定驾驶车辆,操作GPS。 3、安装规范和管理要求: 3.1公司运送危险货物的车辆必须安装GPS,由运营商规范安装。3.2管理要求: 1)长途车出车前应对GPS车载终端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无误后才能出车; 2)任何人不得通过GPS发送与工作无关的信息; 3)车辆行驶过程中接收监控中心信息时,为了安全可由押运员操作,或停车阅读; 4)车辆在行驶中接近预设的分段限速值时,GPS车载系统会发出即

将超速的报警提示,驾驶员应减速行驶;如果超过限定时速,GPS车载系统会发出报警,同时监控中心会发出提示信息,驾驶员应按规定速度行驶。 5)车辆在行驶中需要监控中心帮助的,可以向监控中心发送求助信息,监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处理; 6)车辆在行驶中出现紧急情况(如抛锚或抢劫)时,驾驶员以手动或脚踏报警器2秒钟,向监控中心发出紧急报警,监控中心接到报警信息后打开车载终端的监听功能,根据情况向附近的公安机关报警,以便处理险情,除遇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不要发送紧急报警信息,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报; 7)监控中心应及时将驾驶员违章信息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对违规的车辆和驾驶员按规定进行处理。 4、监控内容和程序: 4.1实时监控公司运行车辆,实时警示和记录违规车辆; 4.2准确、完整的录入车辆的基础资料、维修信息、保险信息、驾驶员信息,设定公司运行车辆的限制速度; 4.3指导和督促公司驾驶员正确使用和维护GPS车载设备,对本公司所安装了GPS车载终端的车辆进行使用情况分析统计; 4.4对GPS车载终端进行有效管理,定期写出监控统计分析报告运管处,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向GPS车载终端发送有光政策、法规和管理信息。 5、信息发送: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七)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一、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文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学术界将这一段历史大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高度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大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行里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大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自颁写《大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南北榜案”以及文字狱,以打击功臣与豪强;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氏的统治等。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等。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成功地削除了明初的藩王势力,并通过设置内阁,任用宦官,设立东厂等,继续强化君主专制。他为了安定北方边陲,曾多次亲征,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他还改变明初的闭关政策,多次派郑和等使臣出使海外诸国。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努力,到了洪熙、宣德时,明朝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文字版)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架构,以及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中政府监督平台和企业监控平台的功能要求、平台性能与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及企业自建或运营商搭建的卫星定位系统平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 20263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 JT/T 794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JT/T 79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简称卫星定位系统)GNSS for operating vehicles 以提供道路运输车辆实时位置和状态信息为特征,具有运输车辆驾乘人员及运输车辆管理者等用户远程信息服务,反映运输车辆实时动态数据,满足政府监管部门及运营企业对系统信息运用要求,能对服务范围内的车辆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综合性信息处理的系统。 3.2 政府监管平台(简称政府平台)governm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以计算机系统及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卫星定位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管辖范围内的车载终端和接入平台进行管理的系统平台,主要实现对上级平台的数据报送和对下级政府平台的管理、对企业平台的监管和服务。 3.3 企业监控平台(简称企业平台)enterpris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平台,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通过接入通信网络对服务范围内的车载终端和用户进行管理,并提供安全运营监控的系统平台,主要实现对平台中的车辆安全运营的实时监控。 3.4 接入平台access platform 接入到政府平台的平台,包括企业平台和下级政府平台。 3.5 车载终端vehicle terminal 安装在道路运输车辆上满足工作环境要求,具有卫星定位系统、移动网络接入、道路运输车辆行驶记录、道路运输车辆相关信号采集和控制,与其他车载电子设备进行通信,提供政府平台或企业平台所需的信息,完成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控制功能的装置。 3.6 在线车辆online vehicles 当前连接到政府平台和企业平台,且正常定位的车辆。 3.7 上线车辆previously online vehicles 政府平台或企业平台设定时间内在线连接,且当前处于运营状态的车辆。

海洋船舶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解决方案

海洋船舶北斗定位导航系统 解决案 华云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10月

目录 一、综述 (3) 二、系统解决案 (4) (一)设计目标与原则 (4) 1.设计目标 (4) 2.设计原则 (5) (二)总体案设计 (5) 1. 卫星导航运营中心 (6) 2. 岸端监控中心 (7) 3. 船载北斗定位导航终端 (7) (三)岸端监控中心功能设计 (8) 1.岸船信息互通 (8) 2.位置监控 (8) 3.应急调度 (8) 4.船舶报警 (9) 5.增值信息服务 (10) 6.系统管理 (10) 7.系统接口 (11) (四)船载北斗定位导航终端 (12) 1.主要特点 (12) 2.终端功能 (13) 3.主要性能指标 (18) (五)硬件环境要求 (18) 1. 主机存储 (18) 2. 网络 (19) 3. 系统支撑软件 (19) 三、系统造价 (21) (一)概算一(终端含屏及本地导航) (22) (二)概算二(终端不含屏) (23)

一、综述 最古老的航海导航的法是罗盘和星历导航,人类通过观察星座的位置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位;最早的导航仪是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后来发展成一直为人类广泛应用的磁罗经。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人类通过综合利用星历知识、指南针和航海表来进行导航和定位。卫星技术应用于海上导航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Transit,但是它有不连续导航、定位的时间间隔不稳定等缺点。GPS 系统的出现克服了Transit系统的局限性,而且提高了定位精度、可进行连续的导航、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取代了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在航海导航中发挥了划时代的作用。 2000年我国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截至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功发射16颗卫星,并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目前在北京、、、乌木齐等地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精度可达7米,在东盟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随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以及在技术以及管理上的诸多创新,北斗卫星导航精度有望继续提高。在大力扶持与推动下,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如火如荼。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和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科技部“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末导航与位置服务产

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代的中国已处于传统社会的后期,新旧杂陈, 同期的欧洲正快速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明代史 的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各个领域,又直接受不同研 究者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粗略统计,本年 度明史研究的专著约50余种,论文超过500篇。总 体而论,明史研究者能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求创 新寻融通,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有所坚守,成果丰 硕。为评述的方便,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关注 点,对论著略加分类。限于学识和篇幅,难免遗珠弃 璧,请同仁批评。 一、热点:“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1.“一带一 路”成为研究新热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过三年 时间,研究热潮已席卷全国,各类研讨会密集举办, 一些期刊还开设了相应的专栏。《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设有“丝绸学研究·丝路文化”专题,其中万明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第5期)认为,明初从 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西洋形成 的国际秩序,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 了新的国际秩序。《暨南学报》第4期设“国际政治与 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专题,其中万明《乡国之 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认为,洪武朝 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国际移民类型。刘迎胜《丝绸之 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江海学刊》第2期)分析了15世纪欧洲崛起时内含的中国因素和明清中国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教训。晁中辰《明永乐帝为柯 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明朝永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陈支平《福建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历史教学》第2期下半月刊)从闽西客家人的基本生态入手,认为从商习俗扩大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涂丹与刁培俊《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古代文明》第4期)、汤开建《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中国农史》第5期)、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等研究了丝路经济带上的香药、茶叶、植物、绿松石等物资往来。赵世瑜、杜洪涛《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中国史研究》第3期)认为东江贸易实际是16—17世纪东亚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史的重要组成。张海英《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社会科学》第3期)认为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朝两国的政策许可,往来开展商贸活动。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关系史。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通的各条通道”(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近年,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南海争端,明史研究中的郑和下西洋、东亚局势、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东来等成为热点。 刘晓东、年旭《禁倭与申交:明太祖对日交涉目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对外诏书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认为,明初对日交涉围绕“禁倭”与 2016年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彭勇 【作者简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7.4.13~20 【动态与综述】 · ·68

卫星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车辆卫星定位监控管理制度 根据《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本公司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监督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及管理制度 1.公司的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全部纳入符合运管部门要求的卫星定位系统平台监管,并依据5号令的要求将实时运营数据上传至国家交通部货运监管平台。 2.公司对卫星定位系统实行部门专员负责制,部门负责建设并保障卫星定位系统的正常运行,部门配专职监管人员和专职工位,用以维护和保障卫星定位平台的正常运行。 3.当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出现问题时,专职监管人员须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技术负责人或卫星定位运营商,并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维修好,以保障本企业所属车辆的动态监管工作正常进行。 二、车载终端安装、使用及维护制度 1.公司所有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必须安装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凡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车辆一律不得参与运输。 2.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严禁任何人私自修理、故意破坏或拆、拔卫星定位装置的任何各部件;严禁覆盖信号天线;严禁

重物堆压设备;严禁擅自修改设备的有效参数或数据;维护及做卫生时须使用干抹布,防止仪器受潮损坏。 3.驾驶员必须在“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后”对卫星定位装置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发现故障或工作状态不正常,当班驾驶员应及时向监控人员报修,一时无法修复的,应向监控人员进行报备。 4.车辆在维修保养过程中需要电焊等作业的,驾驶员必须关闭电源开关,切断卫星定位装置的供电电源。因车辆维修需要将终端设备拆装时,必须报告请专业人员拆装。 5.公司将定位设备的管理、检修、驾驶员、现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对无故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因不按规定使用、管理等原因导致定位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按有关规定处罚。确保定位设备正常工作,擅自停机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书面向公司说明情况,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因车辆发生事故等原因而使定位设备遭受损坏的,必须修复后方可恢复营运,事故责任为同等及以上责任的,该车的定位设备修复费用由驾驶员、装卸员全额承担。 8.车辆运行中,驾押人员要确保手机通讯畅通,以便及时接受公司监控的电话或信息,若出现人为的原因造成通讯不畅通的,每发现一次处50元扣款。若因此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当事者加重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