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浅析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作者:————————————————————————————————日期:

浅析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曾劭锟

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利用消费

者的不知情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点,在广告中运用模棱两可、引人误解的语言陈述或表达方式,有意诱导消费者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促进销售、获取营利的行为。它“误导”消费者的方式主要体现为蓄意打造“全新消费理念”、形成虚假“市场需求”等五个方面。探究误导性虚假广告存在的原因以及在我国如何杜绝误导性

虚假广告,可以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等层面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广告业迅速发展,但广告市场本身并不规范,虚假广告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中,误导性虚假广告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那么,什么是误导性虚假广告?它是怎样“误导”消费者的?它存在的原因有哪些?又该如何杜绝它?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什么是误导性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主要包括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

两个方面。因此,在对误导性虚假广告进行探讨和分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虚假广告的若干基本概念。

(一)虚假广告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虚假广告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虚假广告严重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一种广告违法行为。2.虚假广告违反了广告的真实性原则。3.创作和发布虚假广告的目的是通过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来获取营利。

由此,我们可以对虚假广告下这样的定义:虚假广告是指在广告活动中对商品或服务的内容作不真实的宣传,欺骗或误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二)虚假广告的认定

明确虚假广告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认定虚假广告。

1993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关于认定处理虚假广告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应从两个方面对虚假广告进行认定:1.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是否客观、真实;

2.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所能达到的标准、效用,所使用的注册商标,获奖情况以及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提供单位等)是否真实。而在广告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部分西方国家,认定一则广告是否属于虚假广告还应考虑其是否具有误导消费者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我们把虚假广告划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

(三)误导性虚假广告的定义及危害

欺骗性虚假广告直接地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功效等进行虚假宣传,明显地欺骗消费者。其内容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对它的认定也相对容易。误导性虚假广告则侧重于通过树立某种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错误地引导甚至有意迎合消费者,以此诱使消费者购买其商品,因而无疑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那么,什么是误导性虚假广告呢?所谓误导性虚假广告,就是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利用消费者的不知情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弱点,在广告中运用模棱两可、引人误解的语言陈述或表达方式,有意诱导消费者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促进销售,获取营利的行为。

消费者在广告活动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广告中的内容,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虚假广告的辨别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隐蔽性更强的误导性虚假广告仍然防范不足。对消费者、尤其是心理素质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误导性虚假广告仍然极具诱惑力,不知情者往往被其蒙蔽。

二、误导性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方式及其体现

误导性虚假广告并不像欺骗性虚假广告那样直接、明显地欺骗消费者,其行为表现无疑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参考广告学界以及新闻媒体上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误导性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方式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蓄意打造“全新消费理念”,形成虚假“市场需求”

在市场促销过程中,尤其是在一种商品或服务兴起之初,为吸引消费者对该商品或服务的关注和兴趣,一些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便利用各种途径大肆宣扬某种对己有利的特定思想观念,并使之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时尚潮流”。在这种蓄意打造的“全新消费理念”的错误引导下,人们纷纷购买该商品或服务,不法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则获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二)介绍不全面的信息,采用模棱两可的语言陈述

当前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品种越来越齐全,这在给消费者带给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越来越难以取舍。和生产厂家及经销商相比,消费者并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商品或服务的具体性能及功效等也并不了解。于是,一些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便有意隐匿商品内容的关键细节、介绍不全面的商品信息,或使用模棱两可、极易产生歧义的语言陈述,使消费者误以为该商品或服务具有同种类其它商品或服务所不具有的优点或特殊功效。

(三)以实证形式发布广告,聘请演员或消费者“现身说法”

以实证形式发布广告,聘请演员或消费者在广告中“现身说法“,讲述该商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性能和功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其具备了哪些优点,对普通消费者极具诱惑力。有的广告内容的虚假程度相当明显,但因有消费者现身说

法,仍有许多不知情者上当,实证广告的误导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在广告表达形式或具体内容上“剑走偏锋”

众所周知,在广告史上,任何一则经典的广告作品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是因为它具备了巧妙的创意、优秀的文案以及制作精良的广告作品。然而,有的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不从创意、文案以及制作等方面下功夫,却热衷于采取各种另类的广告表达方式,以匪夷所思的广告内容误导消费者,是极不负责任的。

(五)宣传法律允许的某种商品或服务,间接为法律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另一种商品或服务做广告

《广告法》第十八条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烟草广告。同时,国家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特殊商品广告等进行严格限制。此外,按照规定,尚未取得生产经营许可的商品或服务也不得发布广告。为规避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某些广告主或广告从业人员便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名义上大力宣传法律允许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实际却为法律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另一种商品或服务做广告。

三、误导性虚假广告存在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广告业迅速发展,但广告市场本身并不规范,虚假广告仍然大量存在。其中,误导性虚假广告严重侵害了

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非体制和制度层面,即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化战略取得显著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组织更有效率和活力,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并未完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伦理道德。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现象导致人们信仰迷失,以“信用危机”为特征的商业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不断滑坡的社会伦理道德状况丝毫不能为对正式制度的约束提供支持。

(二)误导性虚假广告自身性质特征层面的原因

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人们对商品和服务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也促成了广告业的飞跃。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对虚假广告的鉴别能力。以往的欺骗性虚假广告直接地欺骗消费者,明显的欺骗性使其再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至迅速“失去市场”。而误导性虚假广告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不知情的消费者往往容易被其蒙蔽,误导性虚假广告也因此渐获不法广告商的“青睐”。

(三)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层面的原因

现行的《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于我国广告业起步之初,主要针对欺骗性虚假广告,对误导性虚假广告的性质、行为表现、法律责任等均无明确规定。相关行政、民事、刑事等法律法规也明显滞后,存在诸多疏漏与不足之处。

四、对在我国如何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的探索与思考

大量存在的误导性虚假广告现象严重扰乱了我国的广

告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

(一)完善广告法律法规,明确认定误导性虚假广告

期待修改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明确误导性虚假广告的性质、行为表现以及法律责任。在国家法制层面明文划分虚假广告行为,对误导性虚假广告进行明确的认定。加强消费者及社会各界对误导性虚假广告的认识,并使有关部门对误导性虚假广告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广告监管体系

切实加强广告监管与新闻出版、广电、药监、卫生等部门的协调,对广告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整顿广告市场秩序。加大对广告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管力度,避免利益群体对审查活动的干扰。健全广告审查制度,提高审查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其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广告监测网络,健全广告监测

体系。加大对误导性虚假广告的执法力度,强化对媒体发布广告的监管,明确其连带责任。责令其对发布的虚假广告进行自我澄清,严重违法的依法取消其广告经营资格。对代言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社会知名人物,要坚决进行曝光,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充分发挥广告协会,消费者协会的社会监督作用。

广告协会的有效监督对于核实广告内容,提高广告质量,防范虚假广告至关重要。消费者协会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虚假广告的重要社会团体。广告协会、消费者协会在实施监督职能的同时,分工协作,共同开展对虚假广告的信息搜寻、检查和投诉处理。

(四)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消费者素质

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消费者对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的鉴别能力。呼吁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发现有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或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向工商、卫生、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举报,或者反映给消费者协会投诉解决,决不姑息。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消费者因不知情或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对其大多防范不足。大量存在的误导性虚假广告现象严重扰乱了我国的广告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对误导性虚假广告进行明确的认定,并从根本上杜绝误导性虚假广告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