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2)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2)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2)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2)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D.法老以法治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可知,古代埃及法老具有至上权威。材料没有体现对神灵的崇拜,A项错误;理性最早出现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C错误;古代埃及当时属于典型的人治与专制,且材料没有提及法律,D错误。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内容全面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D.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社会情况。”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3.“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

A.开始进入文明社会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社会普遍信奉佛教D.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的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4.下面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外邦人占一定比例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C.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权利的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自由民和妇女没有民主权利,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项正确;排除B、C、D。

5.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各国国情不同,D正确;古代社会大多为农耕经济,A错误;古代希腊多为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B错误;当时各地之间已经出现了交流,C与史实不符,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

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三“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依据材料一地图,说说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列举两例)并根据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的交往方式有哪些。

(3)指出材料三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举两例予以说明。【答案】(1)类型: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相同条件:大河流城;大体位于北纬20—40度之间。(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交往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3)政体:“平民政体”(民主政体)。

成就: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以希波战争为背景创作《历史》;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美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特征遗址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

餐都温饱呢?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生:(十分好奇)想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 一、人类文明 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 明的多元特 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 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 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 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域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 古巴比伦 文明) 西亚两 河流域 前3500年 至前18世 纪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 主专制制度,颁布《汉 谟拉比法典》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诞生了着 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3.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 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 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实录〗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有了比较的食物,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教学设计人教版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上早期区域文明所分布的地理位置和诞生时间,分析其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所起的作用;通过对比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通过分析古希腊和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国能够文明繁荣的原因,知道文明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图、视频、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要对信息进行归纳、比较、综合等加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大胆探索。(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领略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主题是:对比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因为经过前面的授课,学生对于早期区域文明的相关知识已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专题活动探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掌握探究能力和方法,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去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论从史出。针对这样的学习目标,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特选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并且选取了多段视频,丰富学生的感知。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早期区域文明的分布及诞生时间,分析地理环境与文明孕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比早期文明的特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辩证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繁荣的原因。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轻音乐背景下,由“一带一路”的 热点社会事件导入。 老师导语:“一带一路”是指“丝 学生根据地图和上面对应的字 母,一一说出对应的古代亚非欧 区域文明 通过时政热点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感受历史与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学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1、课标内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课标解读:(1)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 (2)运用“时空观念”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3)搜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的史实,运用“史料实证”理解古代各大帝国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素养导学】 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分散孤立。但伴随各自的扩展,不同文明区开始连接起来,文明的交流也就开始了。同时也为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大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历史上大帝国的扩张,不自觉地进一步扩大了文明的交流。欧亚东西的通道形成了,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思维导图】

【教材梳理】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条件 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表现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帝国不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3)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影响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三、文明的交流 1.趋势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2. 表现 【问题探究】 1、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主要通过殖民的方式进行,其对外殖民的原因是什么?此种扩展方式带来了怎样的 影响? (1)原因:①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以立足便纷纷外迁); ②工商业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而另辟新路); ③社会贫富分化(农民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④人口过剩。 (2)影响:①希腊殖民者侵占土著居民的土地,掳掠奴隶、掠夺资料,进行商业剥削和海盗抢 劫,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P8“思考点”: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1)农耕文明区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2)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产品出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 学生阅读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 时代。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__________ 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________ 。他们从事__________________ 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_______________ 。 2、新石器时代 (1)概况:距今约1 万年,我国进入 ___________ 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_____ 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 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 ,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方向发展。 (2)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 ______________ 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 ,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_ 。河姆渡文化 的居民种植_______ ,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_ 技术。距今约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 化被__________ 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下游有 __________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 。 3、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___________ 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 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共享。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 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7、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 18、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 )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参加市自制教具活动比赛的作品——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请问该房屋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 A.黄河流域,炎热潮湿B.长江流域,寒冷干燥 C.黄河流域,寒冷干燥D.长江流域,炎热潮湿 【答案】D 2.“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A.种植作物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D.打猎捕鱼 【答案】A 3.下列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相关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半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B.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 C.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会制作陶器 【答案】A 4.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有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④半地穴式房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陶器的使用B.火的使用 C.房屋的建造D.农业生产的出现 【答案】D 6.对比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下列不属于其共同点的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会建造房屋 C.过着定居生活D.种植庄稼 【答案】A 7.“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诗歌《问津河姆渡》中“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的农作物是 A.粟B.水稻 C.玉米D.小麦 【答案】B 8.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 【答案】C 9.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10.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A.种植水稻B.种植粟 C.建造干栏式房屋D.使用青铜器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可推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请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 (3)“农耕既普及”反映的是该原始居民种植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 学纲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 大麦 、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 水稻 和 粟 ,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 等农作物。 2.在 阶级矛盾 和 部落战争 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统治者 。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域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 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前3500年至前18世纪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 君 主专制 制度,颁布 《汉 谟拉比法典》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与 方舟 传说; 3.发明 60进位 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第2课 原始的农耕文化

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化 龙都街道吕标初中李金斗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记住我国原始农耕经济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的状况,了解他们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农耕文化的特征。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重之情。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演讲小故事: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的故事或神农氏播种五谷的故事后教师归纳引入。 (二)自主学习:(通读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 三)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点击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和半地穴式的房子复原图,提出问题: 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如何考虑的? 2、大汶口文化文化的晚期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成果展示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助、师生互动,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2、针对以下问题,各小组展示思考讨论,进行展示,其它小组、同学进行 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 (五)质疑问难 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六)巩固检测 1、针对知识目标,快速记忆5分钟; 2、你问我答,相互检查; 3、当堂知识过关: (七)学生小结: 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见学生用书P25] 一、认知早期文明的区域 1.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西亚的__两河流域__、北非的__尼罗河流域__、南亚的__印度河__和__恒河流域__、东亚的__长江流域__和__黄河流域__,以及欧洲的__爱琴海__地区。 2.早期文明的两大类 (1)__大河文明__。古代四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都发源于__大河流域__,称为“大河文明”。 (2)__海洋文明__。欧洲文明(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发源于__爱琴海__(即源于海洋),称为“海洋文明”。

3.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 (1)北非(古代埃及文明):在埃及东北部的茫茫沙漠中,尼罗河蜿蜒北流。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国家在更大规模上利用尼罗河发展灌溉农业。 (2)西亚(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的河水定期泛滥,土地肥沃。但因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也不稳定,两河沿岸的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3)南亚(古代印度文明):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4)东亚(古代中国文明):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丰富,地势平坦,易于开垦和耕作;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适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5)欧洲爱琴海地区(古代希腊文明):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二、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__文字__的出现,__国家__的产生,__金属工具__的出现。 文字 生产力、 大型工程城市 国家机构与制 度 文化 古代埃及 __象形 文字__ __金字塔__ 孟斐斯 法老、军队、 刑法 世界上最早的 __太阳历__,把 一年分12月、 365天 古代西亚 __楔形 文字__ 空中花园 乌鲁克、 乌尔 《__汉谟拉比 法典__》 根据月亮圆缺 变化规律,编制 太阴历;发明__ 七天一星期__ 的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