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经济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经济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经济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第二部分经济常识

第一章:经济学常识

第一节导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第二节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

(一)商品的科学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的意义:有使用价值,商品才能交换。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下列条件下的物没有价值

不耗费劳动而得到的东西;

虽耗费劳动,但没有凝结在商品中;

耗费在无用物上,不被社会承认的劳动。

【练习】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真题精选】两种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都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

(3)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

(4)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价廉物美”。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地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5)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凝结为商品价值,如同水是冰的实体,冰是水

的凝结一样。

(6)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商品的价值量

(一)含义:商品价值的大小

(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在个别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个别劳动。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意义。

在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大家都拼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降低,这就是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原因。

【真题精选】“物以稀为贵”所含的道理是()。

A.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商品稀少价格就高

D.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关系: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价值总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内在的矛盾。商品内在有四对矛盾,即:(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分别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所获得的属性。两者的矛盾表现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它要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一转化要以商品的出售为前提,但商品的顺利出售又充满困难。这样,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社会劳动都充满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其它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存在表明,商品生产者一定要按照市场需求生产,或者说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

【练习】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练习题

有家电行业权威人士分析,液晶显示器价格今年年终会价格跳水。原因是液晶显示器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假如该行业原先生产一台15寸产品的劳动时间用货币表示为1500元,每天生产10万台,现在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问(1 )每台显示器的价值量?(2 )每天生产的显示器的价值量?

小常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提出:“劳

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三、货币

(一)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三)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的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

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2、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①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

②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③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练习】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水果店给苹果标价每公斤2元

B.顾客购买5公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向水果店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预定5公斤苹果

D.顾客用10元现金购买5公斤苹果

(四)纸币: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在市场经济中是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叫做通货膨胀。反之,就是通货紧缩。

四、价值规律

(一)含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二)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会发挥作用。

(三)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练习】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B

(四)价格、价值与供求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等影响。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五)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即资源的分配方式。

一般说来,在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和市场。以计划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叫计划经济;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叫市场经济。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与经济制度相比,它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经济制度变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平等性

(1)含义:市场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体现在:地位平等,交易平等。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等价交换。

(3)否定平等,市场经济就不存在。

2、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广泛竞争,它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2)地位: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3)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负面作用:浪费,垄断。

(4)要求:公平竞争。

3、法制性

4、开放性

2.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①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练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生产资料公有制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的内容

(1)国有经济:

①含义: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经济制度,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②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关系国民

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集体经济

①含义: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的公有制。

②农村中的农业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方式既适用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适用于

适度的规模经营。发挥了集体、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3)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具有多样性。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如股份制、承包、租赁等。

3.非公有制

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练习一】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一般特征是( )

A.市场竞争公平化

B.市场行为法制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资源配置市场化

E.企业行为自主化

【练习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保障社会公平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A.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C.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

3、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练习与解析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练习与解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山交流 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我国国民为了防止核辐射扩散对健康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于是争相抢购碘盐、碘片等预防性物品,个别商店趁机哄抬物价.这一事实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盲目性 D.竞争性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的一项是(>>). A.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B.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C.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 D.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4.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垄断行为的存在严重干扰了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下情形不属于垄断的是( ). A.某酒类厂家与某娱乐场所达成协议,此娱乐场所只能销售这个品牌的酒 B.某高档豪华汽车的生产厂商只对指定的4S店单一配送零部件 C.某市十多家火锅店贴出告示,统一收取10元锅底费

D.家具行业两大厂商合作,共同推出新款产品 5.我国为了吸引外国投资,曾对外资企业实行了低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内外资企业税得税统一为25%.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 A.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 B.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C.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要求 D.必然导致外资对中国投资减少 1.答案: B 【中政解析】: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C 【中政解析】: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根据价格变化调节生产有一个时间差,他们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的.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由于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所以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担心市场资源过少而盲目抢购囤积,也属于市场盲目性的表现. 市场调节的竞争性是指市场调节能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促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综合基础知识点记忆大全

事业单位考试行政管理知识点记忆大全 11911年美国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较早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史坦因,他于1865年撰著了《行政学》一书2 政府职能的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 是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3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a.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 据 c.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 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 内容:a. 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 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 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体育的职能 c. 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 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5-- 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7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2合理开发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 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 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狭义:国家行政机关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 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 政党组织: 3. 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 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12----机构编制管理 1. 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 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 主要任务:a. 职能管理:“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 机构管理 c. 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40题一【导语】经济常识作为事业单位公基考试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就针对经济常识部分整理出了四十道练习题,希望考生在熟悉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练习题巩固经济学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 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A.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B.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C.农业产量降低,工业产量增加 D.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技术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2.【答案】C。中公解析: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做出一个著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但是他却忽略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也是在增加的。 3.【答案】D。中公解析:产业结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的过

行测 经济常识(全)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 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 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利于出口贸易 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 C.会导致热钱流入 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 【答案】D。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 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 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 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 【答案】C。解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 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比如: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 A.降低税率B.提高利率

完整word版,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专业知识重点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管理知识 1.目标应该设定在5个以内。 2.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4-8人合适。 3.管理者首要职能是计划。 4.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部门、关系。 5.组织结构设计的主题阶段: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6.决策的关键是选择。 7.决策的原则是满意。 8.从决策的起点看,决策可以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9.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10.现代决策的特征:目标性、选择性、满意性、动态性、可行性、过程性。 11.追踪决策是一种非零点决策。 12.管理的程序化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3.对管理对象中的各级人员的基本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最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是管理的人本原理中的行为原则。 14.在决策目标时需要运用差距原则。 15.现代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的基本特点是针对性。

16.最常用的综合控制方法:总预算、损益控制、投资回收率、企业自我审核。 17.控制的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 18.系统原理的三个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 19.责任原理的内容: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限委授合理、奖惩要分明。 20.在选择最优化决策是所遵循的“两最”原则是指“获利最大,损失最小”、“可靠性最大,风险性最小” 21.领导情境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包括: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费德勒权变模型、路径-目标理论。 22.领导行为理论包括:温勒的三种极端的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 23.领导特性理论包括:六类特质论、十三种特性理论、十大条件论。 24.根据管理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25.管理自然属性——生产力、共同劳动、分工协作。 26.预测的主要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实践系列分析方法、后悔值法。 27.韦伯认为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权威等级、行政制。 28.全面质量管理(TQM):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不断改进的管理理念。包含三层含义:全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的管

公务员事业单位经济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商品经济及其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目的:直接进行商品交换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及其属性 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三、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有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二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四、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4、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量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2、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4、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按比例分配、自发刺激创新 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化生产+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 2、特征: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是一切剥削制度的特征,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隐蔽的剥削制度 二、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 只有V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它表示剥削程度,资本家总是要想办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 四、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把工作日延长至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常识部分·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 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第三,资

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复习题(文字版)修正版

管理基础知识练习(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指:计划、组织、领导、( C )。 A.沟通 B.协调 C.控制 D.指挥 2.在现代社会中,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社会管理可分为公共管理和( A )。 A.企业管理 B.经济管理 C.社会管理 D.法律管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活动应以( D )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A.公众利益 B.目标 C.法律 D.市场 4.儒家思想的核心反映的是( A )。 A.仁、义、礼、智、信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以和为贵 D.性恶论 5.管理者面临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性质、( A )。 A.人员状况 B.生产力水平 C.制度 D.法规 6.从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管理人员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与( C )。 A.开发人员 B.生产人员 C.专业管理人员 D.营销人员 7.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种技能要求程度不同,但( B )则同等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管理技能 8.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概括,成为科学管理启蒙者的人是( C )。 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查尔斯·巴贝奇 D.亨利·普尔 9."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代表作是( C )。 A.《国富论》 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原理》 D.《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10.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 A )。 A.战略战术性决策 B.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风险型决策 D.个人、群体决策 1l.决策的基本前提是( D )。 A.拟定备选方案 B.分析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12.决策盈亏平衡点法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 C )。 A.小于总成本 B.大于总成本 C.等于总成本 D.参考成本价 1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冒险法和( D )。 A.主观概率 B.大中取大法 C.大中取小法 D.折中法 14.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 D )。 A.狂躁阶段 B.抑郁阶段 C.无望阶段 D.力竭阶段 l5.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消耗时间长,少数人说了算,屈从压力。( A )等方面。 A.责任不清 B.方案太多 C.意见太多 D.认知能力差距大 16.从职能空间对计划进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与财务计划、( D )。 A.战略与战术性计划 B.长期与短期计划 C.指导性计划 D.人事计划 17.根据计划内容明确性标准,可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 B )。 A.业务计划 B.指导性计划 C.财务计划 D.程序计划 18.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 D )。 A.例行决策 B.常规决策 C.定型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19.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决策和( A )。 A.不确定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D.常规决策 20.根据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使决策合理,这是决策( D )。 A.满意原则 B.系统原则 C.比较选优原则 D.反馈原则 21.决策者既希望行动轰轰烈烈,又顾虑成本开支巨额投入,这是一种( D )心理压力。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得失冲突 D.趋避冲突 22.参与决策是削弱和( B )集权式领导的手段。 A.牵制 B.制衡 C.抵制 D.反对 23.择案规则就是( D )选定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 A.主要部门 B.上级领导 C.决策个体 D.决策群体 24.组织是管理的职能,它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结构、( D )。 A.组织机构 B.组织类型 C.组织原则 D.组织文化 25.目标一致性是组织的主要标志,也是组织形成的( B )。

事业单位考试之经济常识试题(40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4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3.产业结构成长是指( )。 A.企业规模的扩大 B.经济效益的提高 C.资本积累的增加 D.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 4.学杂费、书费等直接的教育费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 )。 A.心理成本 B.经济成本 C.机会成本 D.生产成本 5.低收入阶层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收入阶层,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结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A.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财务负担更重 B.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更大 C.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能性更大 D.通货膨胀使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更高 6.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会导致( )。 A.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B.货币供给不变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8.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10.工业化是指( )。 A.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 B.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C.农业产量降低,工业产量增加 D.在农业中采用先进的技术 11.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不只是对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且主要是对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预期的收入差距主要取决于( )。 A.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迁移成本 B.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C.城市的收入水平和城市的就业率 D.城市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的失业率 12.假如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名义利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17%,则实际利率为( )。 A.25% B.1.36% C.-9% D.9% 13.判断经济效率一般采用( )。 A.帕累托标准 B.资源配置 C.市场占有率 D.社会福利水平 14.如果对于甲消费者来说,以商品X代替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Y替代商品X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B.甲用X向乙交换Y C.甲用Y向乙交换X D.甲用3单位Y向乙交换2单位X 15.根据产业间产出的关联效应来选择主导产业,由于( )具有较高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因此在资源分配上常给予优先地位。 A.农林牧渔 B.纺织工业 C.重化工业 D.食品工业 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 B.产业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考点直击 1.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内容,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2.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商品二因素、价值规律等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异同。 经典例题透析 例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认为人()。 A.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C. 没有利他心 D.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解析】答案为D。 相关链接: 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只表现为个人需要的单回路结构。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也称为X理论,认为被管理对象是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收入。行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他主张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把马斯洛描写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叫做“成就人”。马斯洛后来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现代管理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理论: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等;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认为人都是勤奋的。人们可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在人群中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经济人的假设,必然导致“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这正是一些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时刻监督,处处防范,惩罚严厉,常常喜欢“杀一儆百”。然而,按社会人假设,管理者应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管理方式——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满足职工的尊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让职工担负更多的责任,使他们发挥潜力,自我控制,以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一体化。虽然社会人假设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真正尊重人就会把人性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同时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是把员工当作“经济人”,员工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员工就会真的变成“经济人”,对工作不满,能少干就少干,并时刻酝酿离开这个“大棒”常现的地方。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2019年事业单位考试管理知识试卷及答案

2019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管理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下列命题作出判断,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涂A,错误的涂B。全部涂A或B,均计为0分。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的四种职能一般是按顺序履行的,即计划、领导、组织、控制。() 2.管理的本质是领导。() 3.直线职能制最直接体现了管理劳动专业化分工的思想。() 4.目标设置是目标管理的核心。() 5.一般说来,目标制定要略低于执行者能力水平。() 6.法约尔被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7.泰勒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8.员工保险属于奖酬激励。() 9.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人类有集体劳动到18,世纪。() 10.经济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 11.在分工明确的企业中,任何对组织关系的调整都只能发生在企业的某个局部部分。() 12.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 13.员工招聘是指企业到外部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单位任职的人,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逐渐上升的,但可能会产生跳跃。() 15.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着重在使用。() 16.控制的过程一般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一是确定标准;二是衡量绩效,三是考核奖惩。() 17.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层型组织结构,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和组织领导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为在管理幅度不变时,组织规模与管理层次成正比。规模大,层次多,则呈高层型结构;反之亦然。() 18.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9.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20.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21.管理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特性就是管理的特殊性。() 22.管理具有目标性,成为现代管理中目标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 23.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对其起制约作用。() 24.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试题1: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A: 人民的利益B: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C: 党的利益D: 国家的利益 答案: B 试题2:不属于家长制管理方式特征的是:() A: 终身制B: 组织内部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 C: 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D: 有明确的分工和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答案: D 试题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 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B: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 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D: 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答案: CD 试题4: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表明:() A: 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的劳动积累B: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

源泉 C: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D: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答案: D 试题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 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D: 资本各部分的流通速度不同 答案: B 试题6:资本家竞相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A: 降低劳动力价值B: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 求得绝对剩余价值D: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 B 试题7: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 A: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中国共产党要切实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答案: ABC 试题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政治法律制度 C: 国家政权D: 社会意识形态

2020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2020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与梳理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以下整理了相关的考点给大家作为参考。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 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 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 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 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背诵版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背诵版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就是管理者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 的目标,动员与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 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1、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者。 2、管理主体的形式:个人形式、集体形式。 3、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环境: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内部环境(组织性质、人员状况)。 5、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二、管理的特点 (一)两重性 1、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般性(自然属性):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关联。 特殊性(社会属性):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关联。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创造性活动。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 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组织在管理中起关键枢纽的作用,组织就是管理的核心要素 (四)创新性 创新性的来源:条件与环境的变化,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 (一)三种学说 【法】法约尔: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美】孔茨: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美】古利克:计划、组织、人事、沟通、协调、指挥、控制【七种,古七—鼓气】 (二)四个基本职能 1、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3、领导(靠什么做):激励下属、指导活动、有效沟通、解决冲突。 4、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衡量工作业绩、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二、管理职能发展:决策、创新、协调。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 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管理公共性事务、供给公共产品(有形:国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要点

我国立法基本原则:1从本国实际出发与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相结合2法制统一3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4对法的解释必须由有权的国家机关进行 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准确、合法、及时。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全国人大会和地方各级人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2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3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4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4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领土构成、民族构成、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构成 邦联:是几个独立的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合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没有统一的宪法,各成员国保留自己的主权;联邦议会或成员国首脑回忆是协商机关,其决议需经成员国认可方有约束力;可以自由推出;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是两个或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 一国两制基本内容:1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2特区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经济制度内容: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2实行按闹分配原则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公共财产、私有财产都受法律保护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经济常识知识全套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经济常识知识全套复 习提纲(精华版) 第一章:经济学常识 第一节导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第二节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 (一)商品的科学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的意义:有使用价值,商品才能交换。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下列条件下的物没有价值 不耗费劳动而得到的东西; 虽耗费劳动,但没有凝结在商品中; 耗费在无用物上,不被社会承认的劳动。

A.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使 用价值和价值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都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 来,没有合格的使用价值,价值不能得到实现。 (3)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 (4)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价廉物美”。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地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5)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凝结为商品价值,如同水是冰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复习题120题及答案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复习 题120题及答案 1.关于刚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刚性管理不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B.刚性管理不便于考核 C.刚性管理方法以"社会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为基础 D.刚性管理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2.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B.柔性管理不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一不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C.柔性管理有严格的职责分工不容易形成冲突 D.柔性管理有明确的工作标准 3.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便于协调员工个体之间以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B.柔性管理将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C.柔性管理不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D.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4.关于柔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柔性管理缺乏严格的工作职责分工,容易形成冲突 B.柔性管理造成了员工的惰性,使员工一味只求完成分内的工作 C.柔性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D.柔性管理中员工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自律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5.关于刚性管理的优缺点的理解,以下( )是正确的, A.刚性管理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B.刚性管理使员工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C.刚性管理由于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D.刚性管理中工作绩效不易考核、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