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20160519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20160519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20160519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20160519

1越努力越幸运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

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特点

1

2

3、地球自转方向

4、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β):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为23.5°。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移动。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

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

3越努力越幸运

1、 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

早。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东早西晚:东边的地区比西边的地区较早看到日出,东边的地区时刻比西边早。 (3)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一地的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 ○1为方便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地球上以经度每150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2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3求所在时区的区号:区号=某地经度÷15 (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 ○4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15° ○5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 的地方时 3、日界线

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 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

⑵ 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⑶ 新的一天的范围:零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

(二)、昼夜交替

2、 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3、 判别晨线和昏线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 4、 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0°

180° 180°

○3晨昏线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每小时

○7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8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3、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

4、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3、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4、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方法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5越努力越幸运

②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同一天,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夜)长,等于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夜(昼)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时;②夜长时数=夜弧度数

15°/时

③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时)×2=(12时-日出时间)×2;

④夜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

5、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一年中,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两次,但是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4、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四、光照图判读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根据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7越努力越幸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 岩浆岩: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

板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

第三节大气环境

1.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气象)。

9越努力越幸运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中的CO 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所示。

4.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气压带、风带

由于高低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

移动规律。

6.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呈带状。

11越努力越幸运

8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的特点与天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判断冷暖锋的方法: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旋与反气旋的判断

13越努力越幸运

锋面气旋

1.确定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线重合。

2.确定风向

依据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转关系可确定各点风

向。如图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

图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

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4.确定锋面性质

锋面应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由此可确定锋面AB是冷气团F主动向暖气团E移动形成的,为冷锋;CD为暖锋。一般来说,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而已。即“左冷右暖”。

5 .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上图中可知,气旋的右方低压槽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左方低压槽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冷锋与暖锋之间为暖气团控制。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2、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③

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不利行为: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二)洋流

1、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一

般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

15越努力越幸运

2、世界洋流规律记忆

0°30°3060°

60

17越努力越幸运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②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海水)等;上升流形成的渔场,如秘鲁渔场(秘鲁寒流)。③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④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化学演化

生命出现 生物演化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恐龙灭亡)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3)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4)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5)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关系图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

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19越努力越幸运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 (1)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 (2)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5、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例如:沙漠中的绿洲; 东非高原理想状况下应为热带雨林带但是由于地势较高实际为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缺失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以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典型案例: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3

交通选线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科技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地质时期(距今一万年以前)的三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间为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来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近一万年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4、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全球降水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5、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

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

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全球气候变暖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

(1)自然属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自我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易错题归纳

高中地理易错题归纳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如图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温带B.南温带 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 2.如图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A.47°B.43°C.23.5°D.21.5° 3.2017年7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1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在德国汉堡(53°33′N,10°E)举行。会议召开时,汉堡正实行夏时制(时间拔快1小时)。据此完成第11题。 峰会开始时,天津观众观看峰会网络直播的时间为() A.7月7日20时B.7月7日19时C.7月6日21时D.7月6日18时4.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则北京时间为()

A.20时40分B.3时20分C.15时20分D.8时40分 5.如图为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四地区位置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6.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第6﹣8题。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7.读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8~19题.

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8.读非洲大陆沿某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上空大气环流示意图(如图),回答11~12题。 图示季节() A.①地寒冷干燥B.②地高温多雨 C.③地高温少雨D.④地温和多雨 9.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6~8题。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10.读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如图),回答13~14题. 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第一章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专题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回答1~3题。 1.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图中C点的昼长为( C ) A.24小时B.12小时 a C.20小时 a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B ) A.太原 a a B.长春 a a C.南昌 a a D.昆明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C ) A.4小时 a a B.10小时 C.20小时 a a D.24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3题,半年后,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4~6题。 4.四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C ) A.甲、乙B.甲、丁 C.乙、丁D.丙、丁 5.四幅图中,北京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幅图中,反映一年中上海的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从各图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可推知,甲图表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上海日落时间最早;乙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北极有极昼出现,丙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丁图表示北极有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 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夏至__(节气)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15__时(地方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B__,昼长是__18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45°W)__。 (4)图中ED表示__昏__线,DC表示__晨__线。(填“晨”或“昏”)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__。 (6)A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0°)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3:00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图中阴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B ) A.0°经线B.160°E经线 C.180°经线 a D.20°W经线 2.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D )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易错题解析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易错题解析 一、选择题 (2018·广东佛山质检)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以东北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正面临危机。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1%,不足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首要方向是( ) A.北京B.上海 C.内蒙古D.海南 2.目前,导致东北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日益匮乏B.人口净流出多 C.人口老龄化严重D.经济发展缓慢 3.为解决东北地区的人口危机,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提高城市化水平B.改善居住环境 C.优化产业结构D.全面鼓励生育 答案 1.A 2.B 3.C 解析第1题,由于北京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距离较近,成为首选流入地。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目前导致东北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大量外流。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知,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由于当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措施。 (2018·河南省中原十校联考)人口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读“2010年浙江省衢州、丽水、金华、温州四市人口年龄中位数示意图”,完成4~5题。 4.温州市人口年龄中位数远低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偏高B.人口流动 C.老年人口总数少D.产业升级

5.近年来,温州市大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的对外快速运输大通道,最先影响温州市的( ) A.产业结构B.行政范围 C.城市等级D.服务范围 答案 4.B 5.D 解析第4题,温州小商品服务业发达,在该市从事商品经营的人口多,流动性大,人口年龄中位数较低。第5题,温州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缩短了温州与其他地区的交通距离,扩大了其服务范围。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B.②和④ C.①和③D.②和③ 7.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 6.C 7.C 解析第6题,结合图示等值线分布并结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读图方法可直接判读出结果。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知,人口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大。②地区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周边地区,冬季气候冷湿,不利于人类生活。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高原山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人口潜力较小。④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2017·吉林省吉林市调研三)碧桂园在与新加坡仅一桥之隔的新马经济特区核心,投资超2 500亿人民币建设森林城市,面积约1/2澳门大小,采用分层立体城市规划理念,地上架空、有轨交通,连通整个城市,方便出行;地面都是公园,没有车辆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高中地理易错题60道汇集

高中地理易错题60道汇集 易错题 1: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回答(1) 一(2)题。 (1)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 R 可能是 A.290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周宁一中郑正宝 355400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标准解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而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处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像能力差,对于天体位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难度。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四季的形成原因。同时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及新课标中“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地理错题集 答案

○…………线………_ ○…………线………《必修一:自然地理》 一、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表形态 1.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2)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抵制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干热岩是新型的环保能源,它是地壳深处或地慢的岩浆上涌与顶部岩石接触产生的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我国干热岩资源十分丰富。 2018 年我国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打出了温度达 260°的 干热岩。 下图为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 读图,完成2—4题。 2.干热岩发电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是(A ) A.水资源 B.岩浆 C.岩石 D.地热 3.从环保角度看干热岩发电可部分替代(A ) A.化石能源 B.生物能源 C.风能资源 D.核能资源 4.柴达木盆地打出干热岩说明当地( B ) A.地壳厚度薄 B.岩浆埋藏浅 C.岩性松散 D.岩层深厚

………外…………○…………………○…………线学校:________号:___________ ………内…………○…………………○…………线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而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5.江道缩窄前,关于夏季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B ) A .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 .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 .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 .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6.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 A ) A .减轻海水入侵强度 B .增加陆地面积 C .缩短南北航运距离 D .稳定入海江道 7.江道缩窄后,钱塘江最佳观潮点( C ) ①东移 ②西移 ③潮差增大 ④潮差减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图甲和图乙分别为 “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①地形区为( C )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 D. 东南丘陵 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B. 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