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博弈解读及其对策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博弈解读及其对策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博弈解读及其对策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博弈解读及其对策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博弈解读及其对策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它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资源保证。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进行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针对日趋严峻的乱挖滥采煤炭资源现状,为制止国家能源免遭不法侵害,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法律法规。然而,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与现实要解决的乱挖滥采煤炭资源现状产生了博弈。如:

一、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与乱挖滥采行为的博弈

(一)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的主体。

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的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它包括单位和个人。个人限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二)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受价值数额的限定。

最高人民法院(2003)9号文确定了非法采矿价值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破坏性采矿价值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可立为刑事案件,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与乱挖滥采行为的区别。

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必须达到数额的追诉标准;而乱挖滥采的不同点是:

1.受雇于人而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劳动者。

2.乱挖滥采行为未达到刑事数额的追诉标准。

3.明知是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组织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最高人民法院均对哪些责任人违反哪些行为作出了明确处理规定,但却未对为了经济利益,明知是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组织者或受雇于人的乱挖滥采者作出明确追责规定。

二、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与政府要求的博弈

每级政府组织都是一个利益集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他们一方面要完成本辖区内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任务,履行其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又要与中央政府的目标任务相一致。由此限制性政策与政府要求博弈行为就产生了。

(一)政府要求处理与打击的行为。

针对日趋猖獗的乱挖滥采煤炭资源行为,为有效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巩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的成果,市委、市政府责成区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加强配合;并要求公、检、法三家要采取坚决措施,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乱挖滥采行为,以维护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形式的根本好转。

(二)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行为。

1.2001年国务院(第310号)《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六条明确提出:“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1)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2)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3)涉案物品清单;(4)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5)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2.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9号《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山资源破坏或者严重破坏的数额,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出具鉴定结论,经查证属实后予以认定”。

3.2005年8月31日国土资源部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作了规定。明确指出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有关鉴定报告并提出审查意见。涉及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进行鉴定的,须向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附具对该违法行为的调查报告及有关材料,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定第八条规定出具鉴定结论。

4.2004年11月26日攀枝花市公、检、法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共二十三家单位联合汇签了攀检会(2004)2号文《关于贯彻<四川省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加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规定(试行)>通知》,对行政执法机关移交刑事案件时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5.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行为,必须达到刑事犯罪立案追诉标准。

三、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与收集证据的博弈的产生

市国土资源局、煤管局向市政府提供乱挖滥采案件线索中,严重超层越界危及国有大矿安全生产的有证矿井九起;非法采矿的矿井点17个,涉及乱挖滥采从业人员多达500余人。而严重超层越界矿井案件中,因所办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已无地质储量,资源枯竭而超层越界4起;已危及国家大型煤矿正常生产超层越界开采5起。

(一)盲目寻求公安机关执法权力扩大化。

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是积极主动地按法律明确规定进行证据的收集与处罚,而是以消极的方式对待案件的发生。如2007年市国土局、仁和煤管局向公安机关提供的七起非法采矿线索,竟然无一起进行过前期的行政处罚;再如严重超层越界采煤的九起案件,同样无一起作了因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乱挖滥采行为造成的损失数额的价值鉴定。行政机关不作为的行为,是导致案件不能进入刑事讼诉程序的关键。

(二)行政执法机关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乱滥采行为认识不到位。

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错误地认为国家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前置条件过于苛刻、复杂;公安有抓人的权力,只要公安把人抓了,所有案件就能进入诉讼程序。就是案子办不了,也能起到一定的振慑作用。

(三)行政执法机关为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导政策与法律博弈的产生。

行政执法机关为了减少本单位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价值鉴定需支付金额的成本,不按要求报相关材料到省级部门进行鉴定,致使理应受到刑事责任处罚的单位与个人逃脱了刑事法律负责的追究,这也是导致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乱挖滥采行为日趋严重的关键所在。

(四)公安机关面临的尴尬。

1.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

针对行政执法机关不作为造成的后果,有人建议对那些有“私挖盗采煤炭资源”行为的人,按盗窃给予治安处罚、对构成犯罪以盗窃罪论处。然而,根据罪行法定原则《刑法》已明确指出“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2.收集证据的限制。

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对有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乱挖滥采行为的案件没有作认真细致的证据收集与行政处罚。公安机关被动介入后,很难收集到能证实行为人或单位实施犯罪的证据,这也是公安机关无法保证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使违法犯罪行为人受到应有处罚的问题关键所在。

3.公关机关对涉嫌犯罪的王顺全等人于2008年1月中旬在西区三十九家属区下方挖洞进行乱挖滥采行为,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机关的前期处理,以《刑法》第115条以危害公共安

全罪对其刑事拘留后;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协商时此案时,检察机关认为王顺全的行为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安机关只有对王顺全释放。涉及的另一同性质的犯罪也只是放人。

四、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与打击乱挖滥采的博弈

攀枝花市公安局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开展打击整治宝鼎片区私挖滥采煤炭资源专项行动以来。仁和区公安分局对市局督办的9起私挖滥采案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西区公安分局也对辖区内市局督办的8起案件作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对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罪有明确的立案要求,市国土局和煤管局提供的17起案件线索,能够追究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却存在很大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乱挖滥采已形成一条龙,为打击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攀枝花市宝鼎片区的煤炭矿山大部份处于仁和区、西区、攀煤(集团)的结合部,乱挖滥采窝点多集中在监管死角的摩梭河两岸,攀煤(集团)轿顶山、太平乡龙潭村、河石田、干坝塘、老熊箐、灰家所、浸沟、金塘湾、李家坪、灰槽子等片区。当地人既是乱挖滥采的参与者,又是幕后组织操纵者。他们组织体系完善,分工明确,有专门人负责盯哨、跟踪;负责外来从事采煤人员吃、住。一旦发现有执法行动,乱挖滥采窝点的人已不知去向。

(二)乱挖滥采人员流动性大给打击增添了打击难度。

攀枝花市位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方,由于周边彝族居住区生活条件差,加之煤炭供应紧张,从事乱挖滥采的人员主要来自于云南省的昭通、巧家;四川的雷波;四川凉山州的会理、会东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居住这些地区的人由于受经济条件落后的限制,不学法、不懂法,只听信于到当地人的教唆。一旦有点风吹草动,不管与自己是否有关,均已跑得不见踪影;再者辖区承租人与房主分离现象严重(房主不在攀的较多),给打击带增添了难度。

(三)非法采矿的矿井被炸封关闭,给公安刑事打击处理带来困难。

行政机关在打击乱挖滥采煤炭资源专项整治行动中,已对仁和区268个乱挖滥采的井口进行了炸封关闭和西区41个乱挖滥采的井口进行了炸封关闭。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乱挖滥采矿井没有进行前期的证据收集与鉴定,就单纯地对非法采矿井口作出炸封关闭处理,这给公安刑事刑事证据的收集和刑事处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罪的特殊性给打击处理造成困难。

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不等同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有:

1.非法采矿与破坏性采矿必备的条件首先是违反行政法规后,由行政执法部门对其进行处理。行政执法部门再将构成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办。公安机关再根据刑事诉讼要求收集证据显然有些时过境迁。

2.对有许可证破坏性采矿的单位和个人,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既未作前期行政处罚,又未对其非法采矿或破坏性采矿数额作价值鉴定。

3.开展打击整治宝鼎片区私挖滥采煤炭资源专项行动以来,从行政机关提供的线索所涉及到的人,已闻风而逃不知去向。

4.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缺乏相互沟通的信息渠道,致使信息反馈的不畅通,形成各自为阵的格局是打击不力的重要原因。

五、从博弈的角度解决私挖滥采问题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矿区的整治我们不能只讲打击处理,不讲人文管理。政府部门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切实担负起群防群治的职责,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管辖范围。各行政执法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对非法采矿与破坏性采矿行为人或单位的处罚规定,确实履行起行政执法职责,绝不姑息养奸。司法机关要利用手中的法律武装,灵活掌握各罪名的运用,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在矿区内的破坏国家矿产资源犯罪行为。其主要做法:

(一)政府建立采煤环境补偿机制。

建议政府部门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首先通过有关部门的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尽快研究、制订出对已枯竭煤炭矿井的退出进行补偿办法;其次对新上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以及如何推进环境补偿机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企业的资金保障。

矿区环境治理和要解决沉陷问题需要资金的保障。我市是否借鉴山西最近出台的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的作法,要求各用煤企业在给煤炭定价时就应该把防范和治理费用计算在其中。(即: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专门针对煤炭而征收的基金政策)。

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既是实现煤炭市场供求平衡、稳定煤炭市场价格的手段又是专项用于我市保护矿产资源、治理矿区环境、提高矿区安全水平、解决沉陷问题和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保障。

(三)预防为主。

应积极预防,其做法就是要严格矿山开采准入制度;加强矿山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矿区治理责任,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矿产资源忧患意识,在全市形成保护矿产资源环境的舆论氛围。

(四)加大行政监管力度。

1.政府应形成网络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责任网络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网络。形成市级领导包区、区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级领导包村、村级干部包片、党员干部包户的网络监控体系。

2.政府应明确管辖范围。

政府部门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矿区内全面推行“谁开采、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明确划分管理责任范围,避免责任范围不清相互推诿的事情发生。 3.认真落实责任制。

为确保矿区的煤炭资源不被非法开采、破坏性开采,政府部门应制定出台一系列的责任追究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定期报告制度、查处制度等。使行政单位、行政执法单位等部门应各施其职。必要时市政府可将人事任免职权纳入绩效考核制度。对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处罚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责任单位或个人,只要不履行其职责的行政执法部门,政府可按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五)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行政执法机关在监督、控制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工作性质决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履行其职责时,对明显不构成犯罪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应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格按照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罚;对已明显构成犯罪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者应按规定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本部门有鉴定资格单位申请鉴定其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损失的价值。与此同时,请求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以达成打击犯罪的共识。

(六)公安机关必须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公安机关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等职责。对于现已造成无法鉴定损

失价值的案件,不能定性为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的案件,可严格按照嫌疑人触犯《刑法》的行为来确定是否构成其他犯罪。例如:

1.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5条(修正案三第5条)。

2.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刑法》第134条第1 条第2款(修正案六)。

3.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5条(修正案六)。

4.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9条(修正案六第四条新增)。

5.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第244条(修正案四)。

6.妨害公务罪《刑法》第277条。

7.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刑法》第278条。

8.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刑法311条》(修正案六第19条)。

9.对证照齐全进行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致人死亡的案件,可依照《刑法》第134条按重大责任事故罪认定。

10.对证照齐全进行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案件。

11.可依照《刑法》第201条偷税罪认定。(注:此罪必须是税务行政执法机关前期对其查实是否构成犯罪才能移交公安侦办)。

总之,严厉打击矿区乱挖滥采矿产资源问题,既需要政府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解决乱挖滥采现状;又需要各相关行政执法单位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护矿区秩序井然有序的目的。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组织出卖人体器官基本问题界定 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刑法学分论 专业年级2012级刑法学 学号20120056 姓名于泽洲 任课教师冯慧敏教授 2013年8月12日

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基本问题界定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第35条增设了有关器官犯罪的规定,其核心内容是新增了一个罪名。该罪名应确定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简单分析此罪的几个基本问题:首先是罪名的确定。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罪名,分析各自的特点,最终确定认为应叫做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其次分别界定“组织”“他人”和“人体器官”三部分。然后分析了本罪的既遂未遂状态与共犯罪数形态。最后区别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从而简单界定了本罪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人体器官;犯罪形态;器官捐献;故意伤害;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器官移植等方法进行医疗的实例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器官移植的供需严重失衡,客观上导致了器官买卖黑市的产生,形成了相关的复杂的利益链条,并且滋生了大量的关联犯罪,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破坏了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并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的反思,正因为如此,《刑法修正案(八)》第37 条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入罪。然而仅是对某种行为罪状及刑罚处罚的描述,相关的罪名、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及和相似罪名区别的基本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界定。 一、罪名之确定 由于《刑法修正案( 八) 》颁布的时间尚不长,关于本款所规定的罪名,理论界的相关论述还比较少见。下面对几个常见的说法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罪”1。这一概括忽略了本罪成立最本质的“组织”行为的特征,会使人误认为一般的买卖人体器官行为也一律构成犯罪,而事实上本罪只处罚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至于罪名中是否有必要突出“非法”两字,笔者认为,综观我国刑法中以组织行为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如组织恐怖组织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越狱罪、组织他人偷越国( 边) 境罪、组织淫秽表演罪等等,均未在“组织”前冠以“非法”两 1武新.卖肾男倒卖他人器官获刑买器官患者多“沉默”[N].北京晨报,2011 -02 -18

非法采矿处罚规定

非法采矿处罚规定 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处罚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与国矿产资源法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 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 擅自进 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 擅自 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 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 没收采出的矿产品与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罚款; 拒不停止开采, 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 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与个人进入她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与其她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的, 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 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赔偿损失,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与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 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二条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她形式转让矿产资源的, 没收违法所得, 处以罚款。违反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的, 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与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非法采矿处罚规定 第四十二条依照《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

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 分别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 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与她人矿区范围采矿的, 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 处以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二)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处以违法所得30%以下的罚款; (三)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她形式转让矿产资源的, 买卖、出租采矿权的, 对卖方、出租方、出让方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四)非法用采矿权作抵押的,处以5000 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规定收购与销售国家规定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 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六)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 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 处以相当于矿产资源损失价值50%以下的罚款。 三、中华人民共与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三条【非法采矿罪; 破坏性采矿罪】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与她人矿区范围采矿, 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非法采矿处罚规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剖析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班组长违章指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docx

班组长违章指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十次工伤,九次违章”,这句矿山警言告诉我们,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造成事故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班组长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员,所以,班组长违章指挥是造成煤矿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究其违章指挥的原因十分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生产,造成违章指挥。 2、班组长思想上没有实实在在地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没有真正做到对职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没有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急功近利,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严重。 3、安排工作时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在人员、材料、设备的安排与使用上,没有首先考虑安全,在安排生产计划和工作任务时,对工作现场实际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变化缺乏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4、班组长自身安全技术素质有限,存在着经验主义、冒险主义、侥幸、蛮干、马虎、麻痹、逞强心理等。 5、企业在对待违章指挥造成事故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工人处理的严,对“领导”避重就轻,纵容了“受保护”的特权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助长了违章指挥之风。 6、职工安全业务技术素质不高,自主保安意识不强,法制意识淡薄,抵御违章指挥的能力不足,给“违章指挥”以可乘之机。

7、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或安全管理不科学。 那么,如何有效地遏制违章指挥,减少事故的发生呢?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领导者思想上要真正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违章指挥等于杀人的思想,教育班组长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真正做到对职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 第二,要提高班组长的技术业务素质,加强安全技术业务学习,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抓安全的责任感,提高他们按章指挥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管什么、懂什么、精通什么,真正掌握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第三,对于班组长的违章指挥现象决不姑息纵容,坚决予以惩处。对因违章指挥而造成事故的要从严处理,坚决防止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要克服那种出现事故自下而上分析原因,然后自下而上逐级递减处分的做法。 第四,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业务、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抵御违章指挥的能力。 第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制度,安全目标分解到岗,安全责任分解到人,抓好落实,以安全质量标准化、生产文明化为主线,将安全精细管理辐射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六,要把违章指挥现象当作重大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事关职工的身家性命,事关矿区的发展稳

非法采矿处罚规定

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处罚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与国矿产资源法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与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与个人进入她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与其她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责令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赔偿损失,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与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吊销采矿许可证,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她形式转让矿产资源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违反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的,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与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依照《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分别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与她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处以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二)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处以违法所得30%以下的罚款; (三)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她形式转让矿产资源的,买卖、出租采矿权的,对卖方、出租方、出让方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四)非法用采矿权作抵押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规定收购与销售国家规定统一收购的矿产品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六)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以相当于矿产资源损失价值50%以下的罚款。 三、中华人民共与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三条【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与她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环境保护法-在线作业3 电大

环境保护法(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9-04-09 15:33:27 一、多选题(每题5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 1. 环境利用行为包括()。 (5分) A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行为 B自然资源利用行为 C生态系统服务利用行为 D环境教育资源利用行为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2. 下列哪些属于新环保法赋予环保主管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5分) A拘留 B限制生产 C停业、关闭 D停产整顿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3. 下列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公告案件受理情况 B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参加诉讼,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列为共同原告;逾期申请的,不予准许。 C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为由申请参加诉讼的,将其列为共同原告D检察机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4. 非法采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5分) A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B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C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 D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情节严重的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5. 下列属于环境财产权的是()。 (5分) A排污权 B碳排放权 C用益物权 D抵押权

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 习惯性违章的主观因素 人的行为是人内在心理的反映,违章的行为来源于违章的心理。 1.1 侥幸心理 认为在现场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过于繁琐或机械,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1.2 取巧心理 在工作现场,一些工作人员为贪图方便、怕辛苦,往往会出现不按规章制度执行,擅自将几项操作内容自行合并操作、不办理工作票或未做好安全措施就开工,以及未使用相应的安全用具就工作的违章行为。 1.3 逐利心理 个别作业人员(特别是在记件、计量工作中)为了追求高额记件工资、高额奖金以及自我表现等原因,将操作程序或规章制度抛在脑后,违章操作,盲目加快操作进度。 1.4 偷懒心理

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操作多做事就容易出事,所以工作中甘愿一辈子当副职,不愿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 作技能,操作中班长或负责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一个机 械人,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该监督时也不监督,导 致少了一道监督关口。 1.5 逞能心理 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工作时,想当然,自以为是,盲目操作,部分作业人员自持技术高人一筹,逞能蛮干,造成事故。 1.6 帮忙心理 在生产现场,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开关推不到位、刀闸拉不动等现象,有些操作者常常请同事帮忙,而帮忙者往往碍于情面或有表现欲望,在不了解设备的情况下,盲目去帮忙操作,极容易造成事故。 1.7 冒险心理 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生产现场的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有些作业人员不是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是冒险去工作。如在消除用户电路故障工作中,为了不影响一个片区的供电,在未拉开配变的跌落保险又未采用绝缘用具的情况下,冒险带电搭火作业。 1.8 自负心理

习惯性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及对策措施(2020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习惯性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危 害分析及对策措施(2020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习惯性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及 对策措施(2020版) 众所周知,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和环境条件的缺陷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在这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有统计占70%~80%。由此,我们看出违章对安全生产的危害,甚至可以说就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元凶。这其中,尤以习惯性违章造成的安全事故占多数。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伤害,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我们在这里对习惯性违章产生的原因、分类、危害及对策进行阐释分析,就是希望引起广大职工的重视,自觉杜绝违章,消除不良习惯,防范事故未然,保障企业及自身的安全。 一习惯性违章产生的原因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长期反复发生的作业行为。习惯性违章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 1、习惯性违章的主观原因 (1)侥幸心理。有些职工自认为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几次违章都没有出过事,就把潜在的危险抛之脑后。一旦环境、设备、人员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引发事故。这类情形在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员工中较多见。 (2)麻痹心理。在单位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的安全思想和警惕性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在操作中很容易产生轻视心理,不严格按规程办事,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性违章。 (3)取巧心理。有的职工脑子活,为了抢时间赶工作进度,图省时省劲,投机取巧,简化操作过程、减少施工工序等,置安全措施于不顾。 (4)马虎心理。有些职工认为自己熟悉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国土资发〔2005〕175号,2005年8月31日)

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 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 国土资发〔2005〕175号 (2005年8月3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为了规范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鉴定工作,依法惩处矿产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促进依法行政,现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的鉴定工作,依法惩处矿产资源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中,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涉嫌犯罪,需要对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进行鉴定的,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请求进行上述鉴定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者严重破坏的价值出具的鉴定结论,作为涉嫌犯罪的证据材料,由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移送有关机关。属于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请求所出具的鉴定结论,交予提出请求的公安、司法机关。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出具由其直接查处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中涉及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的鉴定结论;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出具本行政区域内的或者国土资源部委托其鉴定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的鉴定结论。 第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有关鉴定报告并提出审查意见。 鉴定委员会负责人由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有关职能机构负责人及有关业务人员担任,可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六条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鉴定:非法采矿破坏的矿产资源价值,包括采出的矿产品价值和按照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法应该采出但因矿床破坏已难以采出的矿产资源折算的价值。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价值,

非法采挖砂石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修订版

非法采挖砂石法律适用 问题研究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非法采挖砂石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作者: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发布时间:2011-11-30 22:34:48字号:|| 所谓非法采挖砂石是指行为人未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擅自采挖沙石,或虽获得批准,但在批准区域以外采挖砂石,或在批准区域以内违反相关规定过量采挖砂石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对建筑用砂石的需求不断增大,砂石成为不少人的牟利工具,甚至因为采砂行业的暴利而形成了大量的涉黑团伙。非法采挖砂石不仅给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给地区稳定与和谐带来重大隐患。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各地区难以有效遏制非法采砂现象。当务之急乃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构筑一道严厉打击非法采挖砂石的法律屏障。一、情况综述(一)非法采挖砂石情况背景成都平原作为冲积平原,在许多耕地、农用地、荒地、滩涂、河岸的地表下蕴藏着丰富的砂石资源,许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地理特性,疯狂地进行无证开采、滥挖滥采、偷采超采等行为,一方面直接导致了砂石资源枯竭,水生态安全、耕地遭到破坏等。另一方面有些地区还为了划定采砂范围形成了黑恶势力并进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其它社会问题的产生。从近年来看,在新津、双流、青白江、新都等区县非法采挖砂石的行为愈演愈烈,尤其在河道附近经常可见直径达数十米的“陨石坑”。而据有关方面报道,这种“陨石坑”已吞噬了数名未成年人生命并导致群体性冲突事件。而这仅仅是非法采挖砂石行为的负面影响之一:将耕地破坏采挖砂石导致耕地的永久性破坏;在居民楼附近采挖砂石导致居民楼的倾斜、垮塌并进而危及到公共安全……。可以说,近年来房地产业的急速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导致了不法分子对经济价值陡升的砂石的变本加厉的追逐。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通过雇佣多人、机械作业的方式大量采集、倒卖砂石牟取暴利。可以说,如果当前再不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挖沙石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二)法律规定的现状我国就专门打击非法采挖砂石的法律可谓是付之阙如。就一般性的法律规定,有《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的法规,就刑事法律规定而言,有

非法采矿罪辩护律师

非法采矿罪辩护律师 一、非法采矿罪基本概念 是指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开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主体为自然人的须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非法采矿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本罪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对矿产资源和矿业生产的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开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行为。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非法采矿的认定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非法采矿,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343条第1款的规定,以非法采矿罪定罪处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二)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罪的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无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许可证被注销、吊销后继续开采矿产资源的;超越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开采矿产资源的;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的(共生、伴生矿种除外);其他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情形。(三)非法采矿时造成其他犯罪的处理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非法采矿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同时构成刑法第343条规定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和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强令违章冒险作业发最或者第135条规定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四)不构成本罪的特殊情形 根据《刑法》第343条规定,构成非法采矿罪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违法矿产资源法的规定。(2)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3)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缺乏其中任何一个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不能构成本罪。比如虽就有非法开采行为,但不具备非法开采的主观故意,经制止后停止开采行为;或者虽有非法开采行为,但没有达到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一般不宜认定为本罪。 三、容易混淆的主要罪名 (一)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罪 这两种犯罪虽然侵害的同类客体为国家对矿产资源和矿业生产的管理制度,其行为都违法了矿产资源管理法的规定,主观方面都表现为故意。但前者客观方面表现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开矿,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或者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行为;而后者则表现为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所谓破坏性开采方法是指行为人违反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造成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如采易弃难或者采富弃贫等等。前者行为方式表现为没有获得采矿资格的非法采矿;而后者则表现为无论是否具备采矿资格,均采取破坏性采矿方法采矿的行为。比如广西梧州市“钟某等人非法采矿案”,被告人钟某伙同他人各出资100万元合作开采稀土矿,钟某负责提供开采技术和稀土的销售,在没有办理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钟某托同他人在藤县某村非法开采稀土矿,公安民警共查扣稀土矿粉70.68吨,经价格认证中心及有关单位鉴定,该批稀土矿粉总价值为855.6462万元。人民法院一审以非法采矿罪判处被告人钟某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二)非法采矿罪与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9号,2003年6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3〕9号 (2003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70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3年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7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6月3日起施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为依法惩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非法采矿,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采矿罪定罪处罚: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二)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三)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的“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一)无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 (二)采矿许可证被注销、吊销后继续开采矿产资源的; (三)超越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开采矿产资源的; (四)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的(共生、伴生矿种除外); (五)其他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情形。 第三条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第四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破坏性采矿罪中“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是指行为人违反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并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 第五条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第六条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者严重破坏的数额,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出具鉴定结论,经查证属实后予以认定。 第七条多次非法采矿或者破坏性采矿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一年内多次非

环境法考点

1.环境侵权:该概念所欲保护或救济的权利包括因污染或者破坏环境介质,继而间接造成损害的特定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即因人为的活动,致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从而侵害他人或者相当地区多数居民的生活权益、环境权益及其他权益,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律事实。 2.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观赏权。 3.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给他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和责任。 4.环境行政制裁:是指法定的环境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5.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对其系统内人员在行使环境管理职权过程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所实施的惩戒。 6.环境行政处罚:是指具有法定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违反环境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 7.生态平衡: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地保持稳定,生物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的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8.生态系统:是指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共同复合而成的统一体。 9.能流物复:即物质可以再循环,而能量流失后不能再循环。 10.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排污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制度。 11.可持续发展: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1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1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的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采取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5.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长期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并且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和超标准排污设施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限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

国土资源局打击非法采矿工作汇报

...国土资源局 关于打击非法采矿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 现将...开展对矿山非法生产专项执法检查暨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治行动情况以及全年打击非法矿业规范矿业秩序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矿山企业000家,其中金属矿山000家,煤矿00家、非金属矿山00家;000个资源调查(普查)项目。 一、打击违法非法采矿及违规情况 按照年度矿业执法工作重点,将查处打击违法违规矿业活动规范矿业秩序贯彻于全年工作始终。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坚管相结合,坚持巡查发现与卫片执法检查相结合,以打击非法盗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和持超期证开采等违法违规采矿行为为重点,全面规范矿业秩序,消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生产隐患,确保国家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今年以来我局把打击非法采矿做为执法监察工作的重点,确保管死管住。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常抓不懈。对非法开采、以采代探等矿产资源违法行为进行集中严密排查,对矿区附近村庄、单位、隐蔽角落进行全面清查,不留死角、不留后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行“四不放过”。

特别是对000000000等关停煤矿及矿区周边的村庄和铁矿、莹石矿及其它洞采矿山进行全面逐一检查。从1月份至今,累计出动巡查人员160余人次。共排查矿区附近村庄25个,资源开采矿山103家,其中地下开采矿山33家。特别是0000非法采点,更是死看死守。要求各国土资源所对重点区域每周巡查一次,其他区域每月巡查一次,并建立巡查台账。 (一)特别是百日行动开展以来,成立了打击非法采矿行动组,局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对行动人员、排查范围和打击工作重点进行安排部署。抽调矿山执法大队、监察、矿管、地勘、储量、地环等相关股室人员,成立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副局长带队,按照不同区域、分清重点进行排查。同时召开所长会议,要求各国土所对辖区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做到对非法开采行为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二)对全县27个资源调查(普查)项目实行强化监管,特别是曾发生过以采代探行为的矿山企业,通过加强巡查监管、人员包矿、落实责任等措施,防止以采代探出现反弹。其中00矿业、00矿业、00矿业、000矿业、00矿业这五家探矿企业更是巡查重点。今年先后对这几家企业下达了责令停产通知,并对金茂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处罚,对其他四家存在以采代探行为的企业也进行了立案。 (三)加强有证矿山的监管,在矿山实测中发现,00灰石矿、00灰石矿存在越界采矿。我局责令其退回矿区范围内

2003-05-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释[2003]9号 【发布日期】2003-05-29 【生效日期】2003-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 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3]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3年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7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6月3日起施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为依法惩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这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非法采矿,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采矿罪定罪处罚: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二)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三)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的“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一)无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 (二)采矿许可证被注销、吊销后继续开采矿产资源的;

(三)超越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开采矿产资源的; (四)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的(共生、伴生矿种除外); (五)其他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情形。 第三条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第四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破坏性采矿罪中“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是指行为人违反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并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 第五条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第六条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者严重破坏的数额,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出具鉴定结论,经查证属实后予以认定。 第七条多次非法采矿或者破坏性采矿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一年内多次非法采矿或破坏性采矿未经处理的,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累计计算。 第八条单位犯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按照本解释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5万元至10万元、30万元至50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执行本解释第三条、第五条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从行政法视角审视行政命令

从行政法视角审视行政命令 针对社会治安及应对价值观念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情势,现代法治国家往往以刑罚为贯彻行政目的之手段,扩大行政刑法之立法,将部分犯罪构成要件委由行政机关以命令或行政处分予以补充。〔1〕在这种情况下,刑法便不是作为认定犯罪成立与否的唯一因素,而要参见行政法的相关规定或者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这便是所谓的“行政从属性”。“行政从属性”是行政犯的构成特点之一,是指刑法条文本身不能自动地满足行为可罚性的全部要求,而是需要借助于行政法的某些规定。换言之,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释技术和方法,将某些行政法的规定或判例解释进刑法条文的可罚性条件之中。〔2〕本文主要研究作为“行政从属性”内容的行政命令是如何阻却犯罪成立的,即行政命令的出罪功能。 按照适用的范围,行政命令分为一般性命令和个别性命令。一般性命令通常以书面形式发布,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属于典型的一般性命令;个别性命令通常以口头形式发布,行政首长或部门主管针对具体人员或具体事件作出的口头指示或安排,均属于典型的个别性命令。〔3〕本文遵照这种分类,具体讨论作为行政犯罪正当化事由的一般性命令和作为行政犯罪正当化事由的个别性命令的若干问题。 一、作为正当化事由的个别性命令 在国外,命令行为被刑法明确规定为正当化行为。例如,《日本刑法》第35 条规定:“依照法令或正当业务所实施的行为,不予处罚。”在我国,虽然刑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也通常将其视为正当化行为。(例如,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教材就将其列为“其他排除犯罪性行为”。)就行政犯罪的认定而言,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违法的行政命令能否成为正当化事由。 行政命令在我国不同类型的行政犯罪构成中有不同的体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犯罪的主体为行政相对人,刑法明文规定“拒绝执行行政命令”为其构成要素。例如,刑法第139 条规定:“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拒绝执行消防监督机构关于改正措施的通知”这一“拒绝执行行政命令”的行为,同时还是消防责任事故罪成立的必备构成要素。类似的犯罪还有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第288 条)、非法采矿罪(第343 条第1 款),等等。另一类犯罪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拒绝执行行政命令”为其构成要素,但由于这类犯罪都是由于行政主体违法行政导致的,因此,当行政主体的该违法行政是由于执行上级命令时,能否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由于这两种类型在面对“违法的行政命令能否成为犯罪阻却事由”这一问题时涉及不同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二者予以分开讨论。 1.在“拒绝执行行政命令”为其构成要素的犯罪中,行政相对人能否拒绝执行违法的行政命令?由此导致法定的危害后果时,能否阻却刑事责任?例如,根据前述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如果行为人在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的前提下,认为消防监督机构提出的改正措施违法,从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能否阻却刑事责任?笔者以为,如果行为人本身违反消防管理法规,而消防监督机构进而发给其《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通知其改正的,不论该《改正通知书》内容是否存在瑕疵,也不论该《改正通知书》是否违反法定程序,行政相对人都必须遵守,这是行政行为公定力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行政相对人不能以行政行为存在程序上或内容上的瑕疵为由拒绝执行。如果因拒绝执行而导致法定危害后果的,不能阻却行政相对人的刑事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味地盲从。如果行政相对人本身不存在违法行为,而消防监督机构提出违法的改正建议的,行政相对人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使执行该违法建议造成法定危害后果的,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同样,根据我国刑法第288 条关于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规定,以及第343 条第1 款关于非法采矿罪的规定,行为人构成犯罪都是以其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的,因此,“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或者“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的,不管该行政命令是否违法,行为人都要执行,改正其违法行为。否则,因不改正造成法定危害后果的,不能以行政命令违法为由阻却其刑事责任。 2.当上级命令违法时,行政主体能否以执行上级命令为由,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公务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又要服从上级的命令。因此,依法行政与服从命令通常被认为是公务人员的两种基本义务。在现代法治国家,这两项基本义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上级命令的作出也不得违反法律,这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但是,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得命令的发布者与执行者产生分离,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矛盾:当上级命令违反法律时,执行人员是依法办事还是依照命令办事?换言之,因执行违法命令而构成犯罪时,公务人员能否以“上级命令”为理由来免责。 各国通常将执行合法的上级命令作为行为人免除刑事责任的法定事由。我国刑法没有对“法令行为”作出明文规定,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从更深层面上讲,“公务人员

习惯性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习惯性违章作业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及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和环境条件的缺陷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在这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有统计占70%~80%。由此,我们看出违章对安全生产的危害,甚至可以说就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元凶。这其中,尤以习惯性违章造成的安全事故占多数。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伤害,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我们在这里对习惯性违章产生的原因、分类、危害及对策进行阐释分析,就是希望引起广大职工的重视,自觉杜绝违章,消除不良习惯,防事故未然,保障企业及自身的安全。 一习惯性违章产生的原因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长期反复发生的作业行为。习惯性违章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 1、习惯性违章的主观原因 (1)侥幸心理。有些职工自认为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几次违章都没有出过事,就把潜在的危险抛之脑后。一旦环境、设备、人员发生变化,就很可能引发事故。这类情形在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员工中较多见。 (2)麻痹心理。在单位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职工的安全思想和警惕性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在操作中很容易产生轻视心理,不严格按规程办事,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性违章。 (3)取巧心理。有的职工脑子活,为了抢时间赶工作进度,图省时省劲,投机取巧,简化操作过程、减少施工工序等,置安全措施于不顾。 (4)马虎心理。有些职工认为自己熟悉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只要把握主要的操作规程即可,作业时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他们往往对“看得见”的危险比较警觉,对暂时没有发生危险恶果的潜伏危险掉以轻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