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第21卷第5期2006年5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

V o l.21 N o.5

M a y.,2006

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5-0459-06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及其适应对策

姚檀栋1,朱立平1

(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

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

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

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关 键 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全球变化;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1];其地表过程变化不但会引起亚洲大气环流的重大变化,还会在北半球甚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和大气过程给青藏高原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特殊问题,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则举世关注[2]。因此,青藏高原研究既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科学意义

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特别是通过已经完成的“973”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6-04-21;修回日期:2006-04-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编号:2005C B422000)资助. 作者简介:姚檀栋(1954-),男,甘肃通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研究. E-m a i l:t dya o @i t pca s. a c. c n

科学数据和资料,凝练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研究领域,首先,通过高原内部以及周边的沉积序列研究[3,4],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和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气候模式模拟[5]提出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气候变率的放大作用。第二,通过对环境代用指标和现代气候要素关系的研究[6],进一步认识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区域特点,建立了过去2万年来[7],特别是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序列,发现过去气候环境中发生的特征变化事件具有一致表现的同时,各自具有时间、空间和发生强度的差异[8]。第三,通过对青藏高原代表性生态系统定位站和样带的连续动态监测和典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阐述了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覆被对现代环境的响应过程。文献研究表明①,1981—2002年间所收录的有关青藏高原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统计,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发文被引频次,在排名前15名的国家(地区)中,中国均居世界第三位,显示了我国科技界在国际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中具有越来越强的实力。

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目前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作用区,全球变暖情形下青藏高原冰川发生的全面和加速退缩[9],不仅造成地表反射率的改变,可能极大地影响区域气候过程和大气环流运动[10],也会影响到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条件。温度上升也使占青藏高原2/3面积的多年冻土发生融化,对大型道路和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11]。由于气候变暖,湖泊的快速退缩造成高原湿地面积急剧减小[12],直接削弱了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而由于冰川和冻土融化等原因,一些湖泊又发生快速扩张②,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受青藏高原的严酷气候影响,经常处于脆弱地表系统平衡条件下的环境因子常常处于临界阈值状态,气候变化的微小波动也会在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响应[13],导致高原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与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林线波动、草场退化、湿地消失等[14],同时还影响到气候、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等。青藏高原在现代时间尺度上发生怎样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又将使青藏高原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怎样的响应,这不仅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不仅使区域地表过程具有敏感响应,也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上影响到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15],从而对高原本身以及亚洲的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夏季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欧亚大陆尺度的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中亚的干旱和东亚的季风起着放大器的作用[16],而青藏高原荒漠化的加剧与东北亚地区频繁的沙尘暴事件[17],青藏高原冬季积雪面积的增加与中国东部第二年夏季梅雨时间的延长[18]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尽管这些联系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灾害可能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作为亚洲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冰川加剧融化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冰川融水补给量大的河流流量增加,造成中下游的洪水频繁发生[19],而冰川的持续退缩也会使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对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影响最大,直接威胁到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事实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不仅从区域本身响应全球变化,而且通过一系列作用过程在周边地区和全球范围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引起的连锁反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研究不仅是解决区域地表过程响应方式和对周边地区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也是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新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北大西洋热盐环流的变化并不能解释亚洲地区出现的许多环境事件,因此强调太平洋洋流[20]和横亘在中低纬地区之间的青藏高原的作用[21]则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变化的深入开展,目前更加关注从3个方面开展研究:

(1)在关键地区进行关键问题研究,以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耦合过程与机制[22,23]。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北大西洋成为这些关键地区的所在。

(2)加强以系统观测为基础的地表过程研究,以获得综合、长期、互补的地球系统实地监测数据。其代表性科学计划之一是简称“C EO P”的“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 oo r d i n a t e d E nh a n ce d O b s e r va ti o n P e r i o d)。这一计划在全球建立的37个监测研究点

6

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①②孙成权.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1981—2002).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报告,北京,2003.西藏水利网.h t t p://w w w.x z w a t e r.g ov.c n/N e w s D e t a i l.a s px?N e-w s N o=200408150001,2004.

中,有2个就在青藏高原。

(3)地表过程变化与构造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来自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实施的“金字塔计划(P y r a m i d P r og r a m)”,说明了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青藏高原研究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从事青藏高原全球变化、环境变化、生态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向国家科技部申请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973项目。2005年,获得科技部支持。

2 关键科学问题和总体科学目标

2.1 关键科学问题

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项目中,我们提出了3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格局以后,其环境变化如何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有: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格局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及其环境耦合过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与空间分异;青藏高原环境突变发生过程及其与其他地区的异同。

(2)青藏高原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如何相互作用。相关的科学问题有:青藏高原特殊地表过程对现代全球变化的反馈特征;青藏高原现代地表过程变化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特征;青藏高原现代地表过程变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与机制。

(3)如何应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连锁反应。相关的科学问题有:青藏高原冰冻圈与水资源变化及适应对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及适应对策;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变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周边地区环境变化预警区的可行性研究。

2.2 总体科学目标

通过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的回答,实现本项目的总体科学目标:通过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环境格局演变过程、关键地区过去环境变化和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评估青藏高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并提出适应对策。

3 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

为回答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和实现研究目标,项

目开展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并根据这些领域的研究设置与之对应的课题。6方面的研究内容是:(1)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主要研究: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北部(祁连山东段地区)地表侵蚀对全球变化重大事件的响应模式;青藏高原南部(伦坡拉盆地)和北部(柴达木盆地与渭河上游地区)沉积记录的全球变化重大事件;高原环境从行星风系格局向现代季风环流格局的转换过程;高原典型地区古冰川遗迹、水系发育等反映的古环境演化。

(2)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主要研究:环境变化代用指标与气候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高原内部(纳木错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和分辨率的环境变化连续序列;典型区域(纳木那尼冰川、各拉丹冬冰川、高原东北部和西南部树木年轮)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气候环境变化中的特征事件与区域分异。

(3)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主要研究: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小冰期以来冰川规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高原不同地域冰川的气候敏感性;青藏公路沿线不同地区多年冻土过程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近几十年来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波动以及产生的可能气候效应;高原南北地表能量、水分交换过程与时空分布差异;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结构与时空变化;发展推算高原地表热通量和蒸发(散)量分布、年(季)变化的卫星遥感方法。

(4)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主要研究:极端环境下大气化学成分的界面过程以及相关大气环境变化;冰川—湖泊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特征时段环境变化综合集成研究;地形、陆面过程和热源效应对我国及南亚主要气候系统的影响;过去气候环境变化所反映的季风环流变化。

(5)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分析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机理和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主要生态系统格局和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与模拟气候变化对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以及有机碳累积过程的影响。

(6)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主要研究:典型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气候变化对高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草地生态系统与土地退化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

6

4

第5期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与之对应的6个课题是:第一课题,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二课题,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第三课题,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第四课题,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第五课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第六课题,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

4 项目实施方案与特色

4.1 学术思路

本项目以青藏高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为依据,以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今地貌和环境格局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的研究作为基本背景,以过去环境变化和现代过程变化研究为核心,加强以观测台、站、点为核心的高原地表过程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冰冻圈、湖泊、主要生态系统及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进而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合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科学对策。

4.2 技术路线

考虑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科学积累、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近期内可能实现的突破点和长期发展趋势,本项目提出以下技术路线:

(1)在高原南—北不同气候区进行环境变化、地表过程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主要是:以青藏高原南北3个盆地及周边沉积地层序列(天然剖面与钻孔)为基础,获取连续的新生代环境变化记录,进行青藏高原南北两个构造抬升地区的地貌—气候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在青藏高原南北不同区域的若干关键地点,利用湖芯、冰芯和树轮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序列,研究关键时段环境变化特征;通过野外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表过程、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变化在不同环境变化条件下的表现方式和变化特征。

(2)融入重大国际研究计划,在国际科学前沿开展研究。主要是:与国际C EO P、C l i C计划结合,并利用其前期项目已有的资料,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关键地区能量水分循环特征与过程;以中德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合作研究计划为基础,通过共建青藏高原环境观测研究平台,开展过去环境变化序列和现代过程的监测研究;与全球对地观测系统(G EO SS)结合,开展青藏高原环境、生态和大气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印度季风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关系。

(3)充分利用已有的野外监测研究网络并拓展新的站点,开展综合、长期、连续的现代环境变化过程研究。主要体现在:利用位于南—北大剖面上的地表综合观测实验站、生态系统实验站、地—气系统观测点、冻土水热变化观测点获得的连续观测数据和各类短期开展的环境指标变化监测结果,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利用新台站拓宽相应的观测研究内容。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纳木错、珠峰、林芝综合观测研究站和部分观测点集中在沿青藏铁路的南北剖面上,将为本项目起支撑作用;建立系统、连续、规范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监测数据库。对项目执行中各个台、站、点监测研究获取的系统、连续、规范数据和各种环境记录及面上考察数据进行综合集成,形成指导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青藏高原研究国际水平的环境数据库。

(4)加强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环境变化时空分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适应对策研究。特别强调以下三方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多种记录与现代环境变化记录的综合研究;利用模式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发展及其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可能影响以及适应对策。

4.3 项目特色

本项目是首次将青藏高原研究聚焦到其现代地貌格局形成之后,青藏高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着重从时空分布的角度把环境的过去变化和现代过程相结合,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冰冻圈与水资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可能影响,并提出适应对策。项目有以下特色:

(1)将以前在整个青藏高原全面铺开的研究方式集中到由不同气候区控制的南—北大剖面上。过去的研究在大范围考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但要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强关键区域和关键时间尺度的研究,特别是现代过程的研究。本项目在强调不放弃必要的面上短期考察的同时,将研究重心放在从青藏高原东北到西南的剖面上,有利于发现控制青藏高原不同地域环境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制,为以后东—西大

2

6

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剖面或其他关键区域的研究开拓新路。

(2)在定位、半定位的台、站、点组成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连续、系统的研究。过去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主要在青藏高原周围建立了一些观测研究台、站、点;新近成立的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面上系统建立一批综合观测研究台站。本项目通过对所有这些台、站、点观测研究结果的系统整合,同时利用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观测数据与研究成果,为国际一流水平成果的产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综合集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青藏高原地区发展的适应对策。本研究强调多种信息载体反映的过去环境变化记录和现代地表过程动态变化,特别是强化了冰冻圈与水资源的监测研究、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的变化研究,这是提出科学的适应对策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项目已于2006年初启动。我们期待着项目执行过程中实现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贡献。

致谢:本项目的研究骨干支撑和促进本项目各个相关方向的发展。我们特别感谢方小敏、王宁练、欧阳华、张镱锂、潘宝田、邵雪梅、刘时银、康世昌等人的杰出工作。本研究是在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的。我们衷心感谢孙鸿烈、郑度、吴国雄、李文华、蒋有绪、孙枢、秦大河、丁仲礼、李廷栋、肖序常、钟大赉、滕吉文、姚振兴等各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K u t z bach J E,P r e l l W L,R udd i m an W F.S en s it i v it y o f E u r a s i an

C li m a t e t o s u r f ac e up lif t of t he T i be t an P l a t e a u[J].J o u r n al of G e-

o l o g y,1993,101:177-190.

[2]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郑度等主编.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石家庄: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3.

[3] G uo Z T,R u dd i m an W,H ao Q Z,e t al.O n s et of A s i an de s e r tif i-

c a ti ons b y22 M yr ag o i n f e rr e

d f r om l o

e s s d e pos i t s i n C h i na[J]. N a-

t u r e,2002,416:159-163.

[4] F ang X M,C a r m a l a G,R ob V,e t al.F l ex u r al s ub s i dence by29 M a on t he N E edge o f T i be t f r om t he m a gne t o s t r at i g r aphy o f L i nx i a

B a s i n,

C h i n a[J].E a r t h an d P l a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 L e tt e r s,2003,210:

545-560.

[5] L i u X D,Y i n Z Y.S en s i ti v it y o f E a s t A s i an m on s oo n c li m a t e t o t he u p l if t of t he T i be t a n P l a t eau.P a l aeog eog r aphy[J].P a l a e o c l i-

m a t o l ogy,P a l a e o ec o l ogy,2002,183:223-245.

[6] 姚檀栋,徐柏青,段克勤,等.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2k a来温度和甲烷浓度变化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2,32(4):

346-352.

[7] Z hu L i p i ng,W ang J u nb o,C hen L i n g,e t al.20,000-y e ar env i r on-m en t a l c h a n g e r e f l ec t e d by M u l ti d i s c i p l i nar y L ake s e d i m en t s i n

C h e n C o,S ou t he r n T i b e t[J].A c t a G e og r aph i c a S i n i c a,2004,59

(4):514-524.[朱立平,王君波,陈玲,等.藏南沉错湖泊沉积

多指标揭示的二万年以来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2004,59

(4):514-524.]

[8] T hom p s on L G,M o s l ey-T hom p s o n E,D av i s M E,e t al. T r op i cal

g l ac i er a n d i ce co r e ev i dence of c l i m a t e chang e on a n nual t o m i l-

l e n n i al t i m e s ca l e s[J]. C l i m a t i c C h ange,2002,59:137-155.[9] 施雅风,刘时银.中国冰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J].科学通报,2000,45(4):434-438.

[10] M e i e r M F,D y u r ge r o v M B.H ow A l a s ka a f f ec t s t he w o r l d[J].

S c i e n c e,2002,297:350-351.

[11] W ang S L,N i u F J,Z hao L,e t al.T he t he r m a l s t ab il it y o f r oad-

b ed i n pe r m a f r o s t r eg i ons a l ong Q i n g h a i-T i be t H i g h w ay[J]. C o l d

R e g i ons S c i e n c e a nd T ec hn o l o g y,2003,37:25-34.

[12] C hen G u i chen,H uang Z h i w ei,L u X u e f e n g,e t al.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o f w e tl a n d a nd i t s con s e r v a ti o n i n t he Q i nghai P l a t ea u[J].J o ur-

n al o f G l a c i o l ogy a nd G e o cr yo l ogy,2002,24(3):254-259.[陈桂

琛,黄志伟,卢学峰,等.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J].

冰川冻土,2002,24(3):254-259.]

[13] K l e i n J A,H a r t e J,Z h a o X Q.E xpe r i m en t al w a r m i ng c au s es l a r ge and r ap i d s pec i es l o s s,d am pened by s i m u l a t ed g r a z i ng,on

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 u[J].E c o l ogy L e tt er s,2004,7(12):1170-

1179.

[14] 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 B o l l a s i n a M,B e n e d i ct S.T h e r o l e of t he H i m a l aya s and 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u w it h i n t he A s i an m on s oo n s y s t em[J].B u ll e ti n of

t he A m er i c an M e t e o r o l og i c a l S o c i e t y,2004,85(7):1001.

[16] W u G uox i ong,L i u Y i m i n,L i u X i n,e t al.H ow t he h e a ti ng o v er t he T i be t an P l a t ea u a ff e c t s t h e A s i an c l i m a t e i n s um m er[J].C hi-

n es e J o u r n al of A t m o s ph er i c S c i e n ce s,2005,29(1):47-56.[吴国

雄,刘屹岷,刘新,等.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

候格局[J].大气科学,2005,29(1):47-56.]

[17] 方小敏,韩永翔,马金辉,等.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J].科学通报,

2004,49(11):1084-1090.

[18] W u T W,Q i an Z G. T he r e l a ti o n be t w e en t he T i be t an w i nt e r s now

a n d t he A s i an s um m er m on s oon and r a i n f a l l:A n o

b s e r v a ti o n a l i n-

v e s t i ga t i on[J].J o u r nal o f C li m a t e,2003,16:2038-2051.[19] 苏珍,施雅风.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20] R ea D K,S noe ckx H,J o s e p h L H. L a t e C eno z o i c eo l i an d e p o s i-t i on i n t he no r t he r n P ac i fi c:A s i an d r y i ng,T i be t up l if t,a nd c oo l-

i ng o f t h e no r t he r n h e m i s ph e r e[J]. P a l a e o ce a no g r a p h y,1998,13:

215-224.

[21] R aym o M E,R udd i m a n W F,F r oe l i ch P N. I n f l uence o f l a t e C e-n o z o i c m o u n t a i n bu il d i ng o n ocea n geo chem i ca l cy c l es[J].G e o l o-

gy,1988,16:649-653.

[22] M oo r e I I I B.M e e ti ng t om o rr ow's cha ll enges[J].I GB P N e w s L e t-

3

6

4

第5期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t e r ,1999 ,38:2.[23] 

C hen Y i yu , C hen P anq i n , G e Q u a n s heng , e t al . G l obal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h : P r og r e s s and p r o s p e ct [J ].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F r on t i er s ,2002 ,9(1):11-18.[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

究进展与展望[J ].地学前缘,2002 ,9(1):11-18.] T h e R e s p o n s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 o n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u t o

G l o b al C h a n g e s a n d A d a p t a t i o n S t r a t e gy

Y A O T an- d ong 1, Z H U L i - p i n g 1

(1. I n s tit u t e o f T i b e t an P l a t e au , C h i n e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 ,

B e i j i ng 100085 ,

C h i na ;2. I n s ti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e s a nd N a t u r al R es o u rce s R ese a rc h , C h i n e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 , B e i j i ng 100101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T he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e s o f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 u p o ss e s s s e n s iti v e r e s p o n s e a nd s t r o ng e ff ec t t o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T he i n t e r ac ti o n b e t w ee n m o d e r n e n v i r o nm e n t a nd l a nd s u r f ac e p r oce ss e s o n t he p l a t e a u i ndu ce s a s e r i e s o f v a r i a ti o ns i n t he c r yo s ph e r e , w 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a nd e co l og i ca l s y s t e m , w h i c h p r o du c e i m p o r t a nt i n fl u e n c e o n t he h u- m a n l i v i ng c i r c um s t a n c e a nd e co n o m i c- s oc i e t y d eve l o pm e nt o n t he p l a t ea u i t s e l f a nd p e r i ph e r y r eg i o ns. A s a r eg i o n f oc u s e d b y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 s c i e n tifi c r e s ea r c h , t he p l a t ea u e x p e r i e n ce d t h r e e d eve l o p i ng s t a g e s. T he f i rs t i s f oc u s i ng t he s y s t e m i c s t ud i e s o f t he k e y p r o b l e m s i n t he k e y a r ea s , t he s eco nd i s f oc u s i ng t he m o n it o r i ng s t ud i e s c e n t e r e d w it h s u r f ac e p r oce ss e s , a nd t he t h i r d i s f oc u s i ng t he i n t e r ac ti o ns a m o n g d iff e r e n t s ph e r e s i n fl u e n ce d b y g l o b a l c ha n- g e s. T h i s p r o j ec t p o ss e ss e s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fi ca n c e t o t he s t udy o f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 o n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 u a nd t he c o n t r i bu ti o n f o r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 s c i e n ti f i c f r o n ti e r a s w e l l a s l oca l eco n o m i c s- s oc i e t y d eve l o pm e nt . I n t h i s p r o j ec t ,a s e r i e s o f o b j ec ti ve s a r e p l a nn e d t o be a c h i ev e d : d i s cove r i ng k e y t ec t o n i c a nd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e v e n t s f r o m t he p l a t ea u '

s f o r m a ti o n t o i t s p r e s e nt l a nd f o r m s t r u c t ur e s ; r eco n s t r u c ti ng c li m a ti c a nd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s e qu e n ce s w it h d iff e r e nt t i m e s ca l e s i n d iff e r e n t a r ea s a nd c l a r if y i ng t h e i r s p ac e- t i m e f ea t u r e s ; e l u c i d a ti ng t he v a r i a ti o n c h a r ac t e r i s ti c s o f c r y- o s ph e r e , l a k e s ,

d o m i n a nt eco s y s t

e m s a nd l a nd c ove r s und e r d i

f f e r e nt c li m a ti c co nd iti o ns o n t he p l a t ea u ; r evea li n

g t he r e s p o n s e s o f t he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e s a n d l a nd s u r f ac e p r oce ss e s o f t he p l a t ea u t o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 a nd t he e ff ec t s o f t he p l a t ea u '

s t h e r m o a nd d y n a m i ca l p r oce ss e s t o d iff e r e n t c li m a ti c s y s t e m s . S o m e m e t h o ds a nd c o n t e n t s a r e p e r f o r m e d i n t h i s p r o j ec t : B y u s i ng g eo m o r ph o l og i c a nd s e d i m e n t a r y m e t h o ds ,

w e s t udy t he f o r m a ti o n p r oce ss e s o f p r e s e nt l a nd f o r m a nd e n v i r o nm e nt f r a m e s . B y c o ll ec ti ng l a ke c o r e s , i c e c o r e s a nd t r e e r i n g s , w e s t udy k e y e ve n t s d u r i ng t he p a s t e n v i r o nm e n t c h a n ge s a nd t h e i r l i nk age s t o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B y a n a l y z i ng t he s p ac e- t i m e va r i a ti o ns o f g l ac i e r s , p e r m a f r o s t a nd s n o w a cc um u l a ti o ns t oge t h e r w i t h o b s e r va ti o n o f b o und a r y l aye r s , w e s t udy t he v a r i a ti o ns o f c r yo s ph e r e a nd c yc li ng p r oce ss e s o f e n e r g y a n d w a t e r. B y m o n it o r i ng t he g l ac i e r s , l a k e s a nd a t m o s ph e r e t oge t h e r w it h u s i ng c li m a ti c m o d e l s ,

w e s t udy t he p o t e n ti a l m ec h a n i s m o f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e s . B y d e t ec ti ng t he v a r i a ti o ns o f ca r b o n s o u r ce s a nd s i nks i n t he d o m i n a nt ec o s y s t e m s ,

w e s t udy t he r e s p o n s e o f t he m a i n e co s y s t e m t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e s. B y a s e r i e s o f i n t eg r a t e d a n a l y s e s ,

w e s t udy t he e ff ec t s o f t he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 e s a nd w a t e r s o u r ce s c h a n ge s o n t h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 u a nd a da p t a ti o n s t r a t eg i e s u nd e r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

K e y w o r ds : T i b e t a n p l a t ea u ; 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h a n ge s ;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 A d a p t a ti o n s t r a t eg y.46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1卷

全球环境变化考查方法说明及答案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考查办法 考查说明: 1.考查采用期末作业、出勤情况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 2.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本次考查作业占60分,出勤情况占40分。考查题目: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 影响。 (一)气候快速变换事件 1. D-O事件(Dansgaard-Oescheger Oscillations) 格陵兰不同地点的冰芯记录显示,末次冰期(距今最近的冰期)期间存在多次短期变暖事件,温度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0.5ka~2ka,在110~15kaB.P. 期间共有23次。 2. Heinrich事件 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层中普遍 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事件,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 融化过程。 并且,Heinrich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 几次D-O事件,就出现一次Heinrich事件,Heinrich事件正 是发生在D-O旋回的显著寒冷阶段。 (二)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包括两个冰阶和一个间冰阶,但前一个冰阶冰 川所造成的地貌常被后一个冰阶的冰川所改造,目前所能见

到的主要是盛冰期(25~15kaB.P.)的冰川遗迹。 研究表明,盛冰期的气温约比现今低8℃~13 ℃,而中 纬西风带气温比现在低15 ℃。雪线也明显低于现在,降水比 现在少(相当于现在80%),中国季风区可能降水更少,蒸 发量也明显减少。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 1. 定义:在1 2.9kaB.P.,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 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2. 得名由来:在欧洲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沉积层中,发 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 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 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 件。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YD) 3.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过程 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地球气候大约在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上升。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2篇 关于全球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人类安全与健康问题,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环境变化,本文主要从大气组成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同时提及了我国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随着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上述环境变化的各个方面不仅加剧了空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而且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大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的压力、贫富差距等,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并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和疾病谱的明显改变等一系列安全与健康问题。目前,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搞清楚全球环境变化的机制、各种变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淡水资源、食物生产系统改变以及城市化等问题从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图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途径)

二、全球大气组成改变及其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预计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其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且以间接影响为主。 对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抑制;增加严重晒斑、白内障和表皮损害的发病率;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导致皮肤癌。臭氧层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触到紫外线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要增加4%⑵。uv辐射对粮食作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会破坏食物链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uvb辐射在低空大气层的增加会催化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物,从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大气成分变化对健康的另一重要影响就是臭氧层破坏使人类紫外线辐射暴。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健康问题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范围从改变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到对不同尺度地球生态系统改变等多个方面,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消逝,特别是生境的消逝,分裂和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首先考虑的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健康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维持生命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保护生命健康和确保生命对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许多品种都来自野生物种,生物多样性还是医药的源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我们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与保护

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成度较低的区域,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天然状态。是一块唯一的净土和处女地。西藏拉萨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但是随着交通运输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不合理的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合理的开荒种地和超值的放牧是高原资源和土地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50-60年代青海牧区盲目开荒600多万亩草场,毁草种粮,结果是草粮无收。使原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失去了草被的保护,土壤被大风刮走,剩下沙硕一片。 高原草场过渡放牧,长期以来草场建设较差不恰当的追求牲畜存栏数,严重超载放牧草场明显的退化。草场的早害、鼠害严重,破坏了地表的完整性,影响了草被恢复。 对森林,灌丛的乱砍滥伐造成环境的恶化。在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区,近年来大批拓荒淘沙金者大量涌进太阳湖一带,淘金发财,把一块完整美丽的净土,破坏的千疮百孔,便地伤痕。疯狂的盗猎者于国家法律而不顾,多次偷进可可西里地区大量猎杀藏羚羊、藏野驴、藏牦牛。 在高原的东南部林区,采伐森林大量增长,加剧了现有森林资源的过分消耗。在峡谷森林区向高原面过渡的地段,处于临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难以恢复的。 全球瞩目的世界屋脊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减缓和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下很大决心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对高原这样地块有250万平方公里的贵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加强草场管理,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抓紧农田的基本建设,注重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抚育更新。对独特的天然生态系统,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和神奇的自然风景合理安排,认真保护,这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紧急任务。 在高原范围内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稀有的野生动植物。 目前以建成的保护区有: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环境保护区,保护生态平衡和野骆驼等大型有蹄类动物的生存条件。 卧龙大熊猫保护区。 九寨沟自然环境保护区。保护九寨沟的天然风景和生态环境。 白河金丝猴为主的动物保护区。 铁布梅花鹿为主的动物保护区。 青海湖鸟岛以水禽和候鸟为主的保护区。 黄龙寺生态环境保护区。 贡嘎山海螺沟国家森林环境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著名的长江、古老的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三江源”之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山的王国,高山峻岭携手遥望,银龙雪岭盘怀山中。有誉为“亚洲脊柱”的昆仑山,有雪库之称的唐古拉山,有尊为“中华水塔”的巴颜喀拉山,这是一个水的世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东南亚的澜沧江、湄公河等著名河流的发源于此。有冰川之交的慕孜塔格山。这里雪山相连,冰川纵横,多年冻土广布,河网密布,水资源特别丰富。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高原湖泊的海洋,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泊有1653个,其中最有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库赛湖、乌兰多拉湖等。参于形成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3Ma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E-mail :yubh@https://www.doczj.com/doc/83611631.html, 391-397页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 ,刘闯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 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NDVI ;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1引言 地域分异也称为区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具有与纬度和距海远近相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了各自然要素和地表过程、能量与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和经度的地域分化[1]。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是生态地理区域划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3]。因此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自然综合区划的基础工作之一[4],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安排生产有指导作用。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传统分区方法和过程具有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空间精度差的弊端[5],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经济地获取数据的要求,无法解决分区过程中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卫星遥感 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目的[6],具有统一量纲的遥感数据产品也为研究过程中保证标准一致性提供了可能[7-8]。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为分区过程中有效地辨别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提供了技术支持[9]。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为快速识别环境因子和地表过程的地域分异特征提供了可能,并为分区结果的对比提供比较好的参照。 地表植被是一定水分、气温及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植被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水热组合及其差异性,是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状况、环境压力和景观变化的指示器[6]。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对应着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10],在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各自然因子及过程的影响下,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11]。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由于山高坡陡,表层岩石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大陆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之间。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也越来越大,新增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同时陡坡地开垦逐年增多,草原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沙化、退化,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 二、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退化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第21卷第5期2006年5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 V o l.21 N o.5 M a y.,2006 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5-0459-06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及其适应对策 姚檀栋1,朱立平1 (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 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 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 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关 键 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全球变化;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1];其地表过程变化不但会引起亚洲大气环流的重大变化,还会在北半球甚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和大气过程给青藏高原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特殊问题,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则举世关注[2]。因此,青藏高原研究既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科学意义 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特别是通过已经完成的“973”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6-04-21;修回日期:2006-04-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编号:2005C B422000)资助. 作者简介:姚檀栋(1954-),男,甘肃通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研究. E-m a i l:t dya o @i t pca s. a c. c n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中山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全球环境变化 题目名称: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二班 姓名:吴超贤 学号: 10307046 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0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网站设计与管理》课程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 学生:吴超贤 (国际商学院经济二班,学号:10307046) 摘要: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也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但这种气候的变化势必会将我们人类引向灭亡的道路,有人说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人类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的破坏环境,例如将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这些都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虽然现在人类已经重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在想各种方法去补救,但这会不会太晚了和人类所实施的方法是可以做到,可以有效呢?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化,气候与人类活动,气候灾害,人类与气候,全球变暖 一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气候的自然变化为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及生物圈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大气圈是整个气候系统的温度计,是气候变化的表征。内在因素:大气成分、地形、植被、冰雪覆盖面的变动,大气与海海洋的交互作用,大气、生物圈、陆地之间的交互作用,甚至云量的多寡及分布,都造成大气环流的变动。外在因素:太阳辐射量的改变、火山爆发、板块飘移、地形变动人类:人类的活动曾改变区域气候,也曾因为气候变动发生浩劫。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更大 二全球气温的变化 (一)变化趋势: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身边的全球变化 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人类左右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从很久以前的顺从、适应自然到现在的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这一过程全球的变化诸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的环境恶化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进行着,并直接影响地球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存。但是人类现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经超越了地球变化和缓冲强度,这将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个过程产生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应经不是一个学科的范围,而是整一个地球系统问题。而身边环境的变化也无时无刻的表现出严重的全球环境恶化。 就温室效应而言,我们身边也是时刻可以感受得到。总所周知,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其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尽管其数值很小,当在气象意义上来讲是巨大的。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身处南粤地区的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其中当年的黑格比、莫拉克等带来损失十分巨大,狂风暴雨,台风过后惨不忍睹。次生灾害严重,滑坡、溃堤等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更是大于财物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温室效应还会造成地球上病害虫的增加,增加了害虫生长气候的时间。海平面上升沙漠荒漠化增加等等,都是无时无刻在进行着。尽管温室效应会带来一定量的植物粮食产品增产,但总体来说,它的弊大于利,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提倡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烧的地球降降温。 森林锐减,沙漠化程度加深。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森林锐减,主要原因是人类毫无制约的砍伐树木,片面盲目过激的追求一时的经济收入,造成绿化率的锐减,荒漠进一步扩张。造成自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的减少,绿化是地球之肺,肺受伤了,那么地球的自我净化能力深受影响。还有就是容易发生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几点建议

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几点建议 2012-11-19 16:21:13 来源: 作者:得荣·泽仁邓珠【大中小】浏览:1806次评论:0条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江河之源、生态之源、众山之源、气象哨和生命极限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为冰川缩退,江河流量减少,湖泊萎缩干枯,土地沙化、盐化和钙化,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植被破坏,野生动植物处于濒危灭绝。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对全国全球有6大影响:一是引来水资源枯竭;二是影响全球气候;三是失去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领地;四是影响人类健康;五是影响世界景观格局;六是影响建构和谐社会。根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提出12条保护建设措施: 一、重树藏民族传统的生态环保意识。 继承和弘扬藏民族"尊重生命、慈悲为怀、禁止杀生"的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

德,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一是全体公民要树立保护生态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 二是不能唯一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的征服,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有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义务,承认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同处一个生命系统,人与大自然是平等的关系,即万物平等观念。 三是用生命道德来约束人们对生态环境实用主义、利已主义和自由主义行为,坚决制止在资源开发中唯利是图、杀鸡取卵的野蛮行为,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把个人或局部行为纳入整个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轨道,建立起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道德规范。 四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动力来自个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二是公众、三是社会、四是专家。政府对生态保护认识到位,加大投入,措施得力,管理有方;民众对自然生态树立自觉保护,善待自然界,强化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身的意识;社会对自然生态做到保护生态,人人有责,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人类共同的义务和职责;专家对生态保护作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管理措施和前景预测。二、建立有成效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藏区划有很多自然保护区,但大都名存实亡。原因是:一没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二没有实质性的保护内容,三没有保护经费,四没有强有力的管护人员和管护技术,五没有检查、监督机制。 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总的原则为:政府引导、民众参与普遍鼓励、多方参与、多渠道扶持援助,先易后难,讲究成效。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得住、有成效。改变保护自然生态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相矛盾的传统观念,认清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是相互相存的道理,树立生态建设后面是财富的理念。建立生态保护区的具体策划为: (一)每个地区根据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退化和破坏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总体规划、实施步骤,不宜全面开花,必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推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 (二)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建立具有特殊性(指生态种类特殊和珍稀)、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保护区。

广州环境变化调查报告

WORD格式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课程作业

目录 1.引言 (2) 2. 广州环境简介 (2) 2.1 地理位置 (2) 2.2 气候环境 (2) 2.3 地貌环境 (3) 3.广州城市环境变化近况 (3) 3.1 气候环境变化 (3) 3.2 大气环境变化 (4) ......................................................................................... 7 3.3 酸雨 3.4 水体环境变化 (9) 3.5 固体废弃物 (11) 3.6 声环境 (12) 3.7 环境变化总述: (13) 4. 环境变化影响因素 (13) 4.1 经济水平提高 (14) 4.2 能源消费结构改变 (14) 4.3 城市绿地增加 (14) 4.4 政府对环境的治理 (14) 5. 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议 (15) 参考文献 (15) 1

广州环境变化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从气候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水体环境、声环境等角度,选取了气温、降水、主 要大气污染物、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噪声等指标,用2000~2012 年的数据描述了从近年来广州市的环境变化情况,并从经济发展、绿地面积变化、能源消费结构、政府支持等 角度,分析影响广州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广州环境质量改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字:环境变化、大气质量、水体环境、噪声环境、气候环境 6.引言 在过去的发展中, 广州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广州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 试图改善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2001 年和2002 年, 广州市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 示范奖”称号,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的标 志。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本人从广州统计年鉴找到了从2000~2012 年的一些数据,希望能从气候、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环境等角度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环境变化的特征。 7.广州环境简介 2.4地理位置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 处,濒临中国南海,东连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 及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 国的“南大门”,是广佛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2.5气候环境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 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 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 月,月平均气温达28.7℃。最冷月为 1 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 毫米。全年中, 4 至6 月为雨季,7 至9 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 月、11 月、和 3 月气温适中,12 至2 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学规范标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我的答案:√得分:0.0分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 B、40% C、60% D、8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及应对措施3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咨询项目组 3本文据“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项目报告整理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退缩 冻土退化 区域影响 应对措施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退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影响着该区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在多年连续观测、考察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冰川湖、泥石流滑坡、冻土退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示范的对策。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对高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基础保障作用,在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30年来,整个地球正经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影响极为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山地冰川加速消融退缩,引起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一些湖泊水位上升并淹没周边草场。温度上升也使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发生程度不同的融化,对大型道路和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潜在或直接的破坏作用。作为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冻土作用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加速退缩,不仅给高原本身的发展带来困难,而且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区域气候过程和大气环流运动及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条件。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策略是支持藏区发展、构建稳固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1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及其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高地冰川的核心。最新中国冰川本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国境内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冰川总面积的84%和冰储量的81.6%。在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和北部的昆仑山西段等山系冰川分布最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西藏自治区冰川数量最多,有现代冰川19594条、冰川面积24893km2、冰储量约2142km3[1]。冰川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5座山系。 中国的冰川分为海洋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22%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横断山系)、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46%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及高原南缘和天山)、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3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等3类[2]。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由于高原各区域增温幅度和冰川消融过程的不同,藏东南、珠穆朗玛峰北坡、喀喇昆仑山等山地冰川退缩幅度最大。例如:1987—200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流域冰川面积减小了20%,冰湖面积增加了47%。位于希夏邦马峰东侧的嘎龙错湖面积增加了104%[3]。大陆性气候的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冰川退缩幅度最小[426],如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仅减少了1.7%[7]。 未来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情况将取决于该区的气温升高幅度。在2030年、2070年和2100年气温平均上升分别为0.8℃(各地区有所差异,升温在0.4~1.2℃间),2.0℃(1.2~2.7℃)和3.0℃(2.1~4.0℃)的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分别减少12%,28%和45%[2]。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洋性冰川的退缩幅度仍将远大于青藏高原西部的极大陆性冰川。 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分布海拔下界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地带的岛状冻土区发生最明显的退化。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平均上升约70m(40~80m)。自20世纪80年以来出现季节性冻结深度变浅、季节性冻土厚度变薄和冻结期缩短等退化现象,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c m[8]。 预测未来在气候变化年增温0.02℃情形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5年后面积将缩小约%,年后将减少3%。如果升温率每年达5℃,5年后冻  自然杂志 32卷1期特约专稿  08.8100 1.40.020 1

全球变化与环境导论结业论文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2012学年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全球变化与环境导论》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周培疆年级:11级学号: XXXXXXXXXX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姓名:XXX 系主任签名 课程论文总题目:全球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 ——浅谈当下全球环境危机与应对摘要: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愈来愈多,愈来愈尖锐的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众所周知现在有十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分别是: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减少、土地退化沙化、水资源短缺、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化减少、固体废物污染以及人口增长。这些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计后果地疯狂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而现在这些环境问题都成为了阻碍我们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如何应对与处理环境危机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课题。 关键字:环境;全球环境变化;环境危机;应对 一、从一些数据开始 2008年春节,中国南部遭受大范围冰雪灾害,预计受灾损失达到1500亿元。 2008年5月,发生汶川大地震。 2008年6月,南方暴雨连天,洪涝成灾。 2009年2月,河南大旱,号称50年一遇。 2009年8月,台湾风灾。 2010年3月,西南旱灾,3月36日,曾经雄伟的贵州黄果树瀑布断流。 2010年夏季,南方再次水灾成患。 2010年8月,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 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旱灾,洪湖发生70年一遇的大旱。丹江口水库库岸因干旱而出现龟裂,创下历史最低水位。 2011年6月,江西发生水灾。 2012年2月,云南昆明大旱,水库干涸见底,经济损失100亿左右。 …… 为什么在这么短短几年之间,会发生如此之多的环境灾害?为什么原来那些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天灾现在正渐渐变成五十年一遇,甚至十年、几年一遇?人类与环境问题的矛盾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三)臭氧层破坏和防治对策 臭氧层损耗是当前又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因为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 1、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其浓度变化都会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带来很大的影响。 臭氧存在于地面以上至少10km高度的地球大气层中,其浓度随海拔高度而异。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但另一方面,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 在平流层中臭氧耗损,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臭氧主要是与HOX、NOX、ClOX和BrOX中含有的活泼自由基发生同族气相反应。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首先提出,“南极臭氧洞”的问题。他们根据南极[[right]][[image1]][[/right]]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57年以来,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南极臭氧浓度都会发生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臭氧层浓度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1998年臭氧洞的覆盖面积已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而且,南极臭氧洞持续的时间也在加长。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臭氧层的损耗不只发生在南极,在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只是与南极的臭氧破坏相比,北极的臭氧损耗程度要轻得多,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周秀骥)也报道了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出现于每年6月,中心区臭氧总浓度年递减率达0.345%,这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见解。有的认为,这可能跟亚马逊河地区不断出现的森林火灾有关;有的认为,臭氧洞之所以出现在两极,是极地低温造成的,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则认为,臭氧水平可能是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自然周期而变化的。但是,多数科学家则认为,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CFCS)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CFCS的形式决定了它们对臭氧层的危害程度。含H的CFCS比不含H的降解得快,对平流层臭氧威胁较小,而像C2H4F2(CFC152a)类不含氯溴的CFCS则对平流层臭氧威胁更小,甚至不构成威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