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六版)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六版)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六版)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六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

时代。

2.这里所说的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三种网络

向用户提供的服务不同。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3.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存储称为一个报文

(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称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段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分组时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4.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

边缘部分。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5.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6.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

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7.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由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8.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只要遵循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

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9.是非国际标准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

国际标准。

10.协议与划分层次: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

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11.网络协议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但最下面的网络

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13.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即: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14.

术语: 数据(data):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analogous):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的(digital):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15.

信号: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baseband)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bandpass)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16.

基带信号往往包含有较多的低频成分,甚至有直流成分,而许多信道并不能传输这种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modulation)。 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17. 1924 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了著名的奈氏准则。他给出了在假定的理想条件

下,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否则就会出现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如果信道的频带越宽,也就是能够通过的信号高频分量越多,那么就可以用更高的速率传送码元而不出现码间串扰。

数据→

(端口号)报文→

位→ (IP 地址)分组→

(MAC 地址)帧→

18.香农(Shannon)用信息论的理论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

无差错的信息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香农公式表明:

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若信道带宽W 或信噪比S/N 没有上限(当然实际信道不可能是这样的),则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也就没有上限。

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

对于频带宽度已确定的信道,如果信噪比不能再提高了,并且码元传输速率也达到了上限值,那么还有办法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这就是用编码的方法让每一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19.双绞线:它是最古老但又是最常用的传输媒体。把两根相互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

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twist)起来就构成了双绞线。绞合可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为了提高双绞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可以在双绞线的外面再加上一层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屏蔽层。这就是屏蔽双绞线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他的价格高于无屏蔽双绞线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20.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芯线(单股实心线或多股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

屏蔽层(也可以是单股的)以及保护塑料外层所组成。由于外导体屏蔽层的作用,同轴电缆具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被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

21.光纤是光纤通信的传输媒体。在发送端有光源,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

它们在电脉冲的作用下能产生出光脉冲。在接收端利用光电二极管做成光检测器,在检测到光脉冲时可还原出电脉冲。只要从纤芯中射到纤芯表面的光纤的入射角大于某个临界角度,就可产生全反射,因此,可以存在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

这种光纤就成为多模光纤。若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光纤就像一根波导那样,可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这样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

第三章

22.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

23.链路(link)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一条链

路只是一条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数据链路(datalink)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功能。

24.封装成帧(framing)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

确定帧的界限。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显然,为了提高帧的传输效率,应当使帧的数据部分长度尽可能地大于首部和尾部的长度。但是,每一种链路层协议都规定了所能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

25.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特差错:1 可能会变成0 而0 也可能变成1。在一段时间内,

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ER (Bit Error Rate)。误码率与信噪比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检测措施。

26.在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帧中,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CRC 的检错技术。

27.在发送端,先把数据划分为组。假定每组k 个比特。

28.假设待传送的一组数据M = 101001(现在k = 6)。我们在M 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错检

测用的n 位冗余码一起发送。接收端对收到的每一帧进行CRC 检验,若得出的余数R = 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accept)。若余数R≠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就丢弃。但这种检测方法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比特出现了差错。只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并使用位数足够多的除数P,那么出现检测不到的差错的概率就很小很小。

仅用循环冗余检验CRC 差错检测技术只能做到无差错接受(accept)。是指:“凡是接受的帧(即不包括丢弃的帧),我们都能以非常接近于1 的概率认为这些帧在传输过程中没有产生差错”。也就是说:“凡是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都没有传输差错”(有差错的帧就丢弃而不接受)。要做到“可靠传输”(即发送什么就收到什么)就必须再加上确认和重传机制。

29.以太网的两个标准: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以太网)的规约。另

一个是IEEE 的802.3 标准。DIX Ethernet V2 标准与IEEE 的802.3 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 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 标准的局域网。

30.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adapter)或网络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

“网卡”。

适配器的重要功能:

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

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

31.CSMA/CD表示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是指

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载波监听”

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

第四章

32.电信网的成功经验让网络负责可靠交付,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建立虚电路(Virtual

Circuit),以保证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如果再使用可靠传输的网络协议,就可使所发送的分组无差错按序到达终点。虚电路表示这只是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分组都沿着这条逻辑连接按照存储转发方式传送,而并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条物理连接。电路交换的电话通信是先建立了一条真正的连接。因此分组交换的虚连接和电路交换的连接只是类似,但并不完全一样。

33.网际协议IP是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

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34.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由于网际协议IP使用来是互联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因此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常常成为网际层(internet layer)或IP层。

←网际协议IP及其配套协议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35.我们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

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32 位的标识符。IP 地址现在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进行分配

36.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分类的IP 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1981 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1985 年通过。

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37.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net-id),它标志主

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两级的IP 地址可以记为:

38.IP 地址::= { <网络号>, <主机号>}

::= 代表“定义为”

39.从一个IP 数据报的首部并无法判断源主机或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

划分。使用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可以找出IP 地址中的子网部分。子网掩码是一个网络或一个子网的重要属性。路由器在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时,必须把自己所在网络(或子网)的子网掩码告诉相邻路由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若一个路由器连接在两个子网上就拥有两个网络地址和两个子网掩码。

40.为了提高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在网际层使用了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ICMP 报文作为IP 层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IP 数据报发送出去。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 询问报文。

ICMP 报文的前4 个字节是统一的格式,共有三个字段:即类型、代码和检验和。接

几种常用的ICMP报文类型

第五章

41.TCP/IP 的运输层有两个不同的协议: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42.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

A 的发送窗口并不总是和

B 的接收窗口一样大(因为有一定的时间滞后)。

TCP 标准没有规定对不按序到达的数据应如何处理。通常是先临时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字节流中所缺少的字节收到后,再按序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

TCP 要求接收方必须有累积确认的功能,这样可以减小传输开销。

43.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希望数据传输得更快一些。但如果发送方把数据发送得过快,接收方就可能来不及接收,这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既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也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以很方便地在TCP 连接上实现流量控制

44.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

要变坏——产生拥塞(congestion)。

出现资源拥塞的条件:

对资源需求的总和>可用资源

若网络中有许多资源同时产生拥塞,网络的性能就要明显变坏,整个网络的吞吐量将随输入负荷的增大而下降。

45.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

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流量控制往往指在给定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46.因特网采用了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任何一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都

有一个唯一的层次结构的名字,即域名。域名的结构由标号序列组成,各标号之间用点隔开:…. 三级域名. 二级域名. 顶级域名

各标号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域名。

47.许多应用层软件经常直接使用域名系统DNS (Domain Name System),但计算机的用户只

是间接而不是直接使用域名系统。因特网采用层次结构的命名树作为主机的名字,并使用分布式的域名系统DNS。名字到IP 地址的解析是由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程序完成的。

域名服务器程序在专设的结点上运行,运行该程序的机器称为域名服务器。

48.顶级域名TLD (Top Level Domain):

国家顶级域名nTLD:如: .cn表示中国,.us 表示美国,.uk表示英国,等等。

通用顶级域名gTLD:.com (公司和企业).net (网络服务机构).org (非赢利性组织).edu(美国专用的教育机构).gov(美国专用的政府部门).mil (美国专用的军事部门).int(国际组织).aero (航空运输企业).biz (公司和企业).cat (加泰隆人的语言和文化团体).coop (合作团体).info (各种情况).jobs (人力资源管理者).mobi(移动产品与服务的用户和提供者).museum (博物馆).name (个人).pro (有证书的专业人员).travel (旅游业)

基础结构域名(infrastructure domain):这种顶级域名只有一个,即arpa,用于反向域名解析,因此又称为反向域名。

49.万维网WWW (World Wide Web)并非某种特殊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大规模的、联

机式的信息储藏所。万维网用链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从因特网上的一个站点访问另一个站点,从而主动地按需获取丰富的信息。这种访问方式称为“链接”。万维网是分布式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它是超文本(hypertext)系统的扩充。一个超文本由多个信息源链接成。利用一个链接可使用户找到另一个文档。这些文档可以位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接在因特网上的超文本系统中。超文本是万维网的基础。超媒体与超文本的区别是文档内容不同。超文本文档仅包含文本信息,而超媒体文档还包含其他表示方式的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甚至活动视频图像。我们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来标志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唯一的标识符URL。在万维网客户程序与万维网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所使用的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它是一个应用层协议,使用TCP 连接进行可靠的传送。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使得万维网页面的设计者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超链从本页面的某处链接到因特网上的任何一个万维网页面,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将这些页面显示出来

50.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是对可以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

的表示。URL 给资源的位置提供一种抽象的识别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给资源定位。只要能够对资源定位,系统就可以对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如存取、更新、替换和查找其属性。URL 相当于一个文件名在网络范围的扩展。因此URL 是与因特网相连的机器上的任何可访问对象的一个指针。由以冒号隔开的两大部分组成,并且在URL 中的字符对大写或小写没有要求。

URL 的一般形式是: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网络层知识点总结

网络层 一、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虚电路服务可靠通信应当由网络来保证 数据报服务可靠通信应当由用户主机来保证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 二、网际协议IP 1、与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2、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3、互联网可以由许多异构网络互联组成 4、分类的IP 地址 IP 地址定义: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32 位的标识符。 5、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分类的IP 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 两级的IP 地址:IP 地址::= { <网络号>, <主机号>} 分类的IP 地址:A类,B类,C类地址都是单播地址 D类地址用于多播,E类地址保留 实际上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Ip地址不仅可以指明一个主机,还指明了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 点分十进制记法:192.168.1.1 一些特殊的ip地址:保留地址0.0.0.0 本地软件环回测试地址127.0.0.1 不指派地址128.0.0.0 192.0.0.0 6、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首部,硬件地址放在MAC帧首部,在网络层及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在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 7、解析协议ARP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 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这个映射表还经常动态更新。 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8、如何知道同一个局域网内其他主机的mac地址? A在局域网内广播arp请求分组,其他主机接收分组,IP地址与报文中一致的主机收下分组,并在自己的arp缓存中写入主机A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并发送arp响应报文,A 收到响应报文后在自己的arp缓存中写入主机B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9、生存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10、若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内,arp映射表怎样建立?交给连接不同网络的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传输延迟时间最小的交换方法是(A )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2、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是(b )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OSI将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c) A、报文(Message)、比特(Bit) B、分组(Packet)、报文(Message) C、帧(Frame)、比特(Bit) D、数据报(Datagram)、比特(Bit)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OSI参考模型分层的是(b ) A.物理层 B.网络接口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 6、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上述三种均不是 7、若信道的复用是以信息在一帧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志信息的身分,则这种复用方式为( c) A、异步时分复用 B、频分多路复用 C、同步时分复用 D、以上均不对 8、(c )是下列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C.光纤 D.以上都好。 9、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则采用( a)比较合适。 (A)光缆(B)同轴电缆(C)非屏蔽双绞线(D)屏蔽双绞线 10、局域网体系结构中( b)被划分成MAC和LLC两个子层。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11、以下各项中,不是数据报操作特点的是( c) A、每个分组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 B、在整个传送过程中,不需建立虚电路 C、使所有分组按顺序到达目的端系统 D、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做出路由选择 12、Hub是( c)。 A、网卡 B、交换机 C、集线器 D、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题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样题 期末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说明:下列题目仅供复习用,与期末题目没有必然联系. 一、选择题 1.电路交换是基于位置的交换,而分组交换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技术来转发数据分组.分组交换网的出现是现代电信的开始,大家公认的是分组交换网之父. A.INTERNET B.ARPANET C.X.25 D.ISDN 2.大家知道,网络协议是指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它有三个要素.请问“表达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是属于网络协议哪一个要素的内容? A.语法 B.语句 C.同步 D.语义 3.路由表的分组转发算法是在路由器的IP层执行的,其寻找路由的算法顺序是: A.直接交付-→特定主机路由-→正常路由-→默认路由 B.特定主机路由-→直接交付-→默认路由-→正常路由 C.特定主机路由-→默认路由-→直接交付-→正常路由 D.直接交付-→正常路由-→默认路由-→特定主机路由 4.OSI制定了网络管理标准框架ISO7498-4,此框架将网络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层管理和层操作.并将系统管理分为五个功能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请问:“保证在使用最少网络资源和具有最小时延的前提下,网络能提供可靠、连续的通信能力”是属于哪一个功能域? A.故障管理 B.配置管理 C.计费管理D.性能管理 5.在停止等待协议里,如果丢失了确认帧,超时重传将使接收方收到二个同样的数据帧,这就是停止等待协议的“重复帧”现象.请问:停止等待协议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来解决“重复帧”问题? A.启动超时计时器 B.设置滑动窗口 C.采用连续ARQ协议D.设置发送序号 6.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分别称为: A.比特流、帧、数据分组、报文段 B.帧、报文段、数据分组、比特流 C.比特流、数据分组、帧、报文段 D.帧、数据分组、报文段、比特流 7.OSI的物理层有四个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请问:在EIA-232-E标准接口(它是EIA制订的著名物理层异步通信接口标准)里,“规定引脚的作用”属于哪一个特性? 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C.功能特性 D.规程特性 8.传统的集线器是第一层的设备,集线器冲突域 A.扩大了 B.减小了 C.既不扩大也不减小 D.转发了 9.网卡地址的二进制位有多少位? A.48 B.64 C.128 D.256 10.目前流行的网络管理系统都是采用基于TCP/IP模型的一个工业标准协议,它就是: A.HTTP B.FTP C.SNMP D.DNS 11.TCP/IP的网络层含有四个重要的协议,分别为: A.IP,ICMP,ARP,UDP B.TCP,ICMP,UDP,ARP C.UDP,IP,ICMP,RARP D.IP,ICMP,ARP,RARP 12.URL地址由哪三部分组成? A.符号、字符、类型 B.协议、主机名、类型 C.符号、主机名、目录文件名D.协议、主机名、目录文件名 13.将十进制表示的IP地址192.5.34.11转换为二进制表示的IP地址为: A.11000000.00000101.00100010.00001011 B.11000000.00000101.00100011.00001011 C.11000000.00000110.00100010.00001011 D.11000000.00000101.00100010.00001010 14.129.0.0.0属于传统分类的哪类IP地址?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15.子网IP地址的组成结构为: A.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 B.网络地址+子网端口地址十主机地址 C.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子网络接口地址 D.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子网地址 16.帧中继网络是一个快速交换网络,在网络中间节点具有以下功能: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 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 C: D: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1600ms 、1600ms 、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书上重点总结(1-6)

1、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功能:连通性、共享。 3、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4、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 5、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立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子层次JSP结构的互联网。 6、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下设两个工程部:因特网工程部IETF,因特网研究部IRTF。 7、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准备。 8、因特网组成: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的),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9、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10、对等连接(P2P):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11、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2、“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13、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14、分组交换主要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15、P13图1-12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16、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17、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18、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9、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 20、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21、网络的体系结构:九三级网络的各层机器协议的集合。 22、P28 图1-18 b(4层)、c(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b: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c: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3、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消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 1、( 09-33)在OSl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 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2、( 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 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 80ms B : 80.08ms C : 80.16ms D : 80.24ms 4、( 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 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 (13-33)在OSl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 (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 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 (1M=10)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 第1章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2、计算机网络(简称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3、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4、制定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②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③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5、互联网的组成: ①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 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是进程之间的通信)两类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上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软件)。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动等待);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 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 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发送报文(message)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 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包头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包packet);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接口转发出去。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 问题:存储转发时会造成一定的时延;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WAN(广),MAN(城),LAN(局),PAN(个人区域网);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7、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谢希仁版本-期末版)

计算机网络(第6 版)复习提纲 题型:选择20个*2=40分填空2个*10=20分名词解释5个*4=20分大题:20分(2-3个) 第一章概述(10-15分)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功能(特性):连通性、共享 3、网络与互联网: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4、ISP:网络运营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5、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资源子网)、核心部分(通信子网) 核心部分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选择题:通信子网的最高层是:网络层。而边缘部分有应用层和运输层。 6、端系统的通信方式:C/S即客户服务器方式、P2P(peer-to-peer)即对等连接。 7、路由器的任务: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转发。 8、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9、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0、分组交换: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这三种方式必须要知道) 11、网络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1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传播)利用率(必考计算题) 13、网络协议(协议)的组成:为进行网络中心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14、体系结构:(协议和服务)(必考!!!)看书! 协议的方向:水平 服务的方向:垂直 OSI的七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的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题:√-1在物理层上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是什么?比特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2、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3、NAP(或称为IXP)——网络接入点:用来交换因特网上流量;向各ISP提供交换设施,使他们能够互相平等通信 4、因特网的组成: ①边缘部分:用户利用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直接使用网络进行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主机称为端系统,(是进程之间的通信) 两类通信方式: 1)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程序:一对 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服务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 求(被动等待); 2)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②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交换)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 还通信资源)始终占用资源; 2)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3)分组交换:报文(message)切割加上首部(包头header)形成分组(包packet);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 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存储转发时造成时延;后两者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端口;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W AN(广),MAN(城),LAN(局),PAN(个人);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介质: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络; ●按无线上网方式:WLAN,WW AN(手机); ●按通信性能:资源共享,分布式计算机,远程通信网络。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比特每秒b/s):数据量/信息量的单位; 2)带宽(两种):①频域称谓,赫兹Hz,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②时域称谓,比特每秒(b/s), 通信线路的最高数据率;两者本质一样,宽度越大,传输速率自然越高; 3)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 额定速率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得层次就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得内容就是( )A、网络得层次 B、每一层使用得协议 C、协议得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得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得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得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得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得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与传播延迟得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得时间至少就是( ) A:80ms B:80、08ms C:80、16ms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得网络层提供得就是() A。无连接不可靠得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得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得虚电路服务D。有连接可靠得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得就是:() A、 PPP B、IP C、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得相邻层实现得就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C、路由选择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得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与分组大小为10kb得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得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与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得总时间分别为()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期末考试必备

《计算机网络》整理资料 第1章 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2、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 形成了多层次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结构的因特网。 3、NAP (或称为IXP)网络接入点:用来交换因特网上流量;向各ISP 提供交换设施,使他们能够互相平等通信 4、因特网的组成: ①边缘部分:用户利用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直接使用网络进行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主机称为端系统,(是进程之间的通信) 两类通信方式: ?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程序:一对多,必须知道服务器程 序的地址;服务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动等待); ? 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②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交换)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始终占 用资源; ? 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 分组交换:报文(message )切割加上首部(包头header )形成分组(包packet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 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 的网络协议);存储转发时造成时延; 后两者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端口;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按作用范围:W AN(广),MAN (城),LAN (局),PAN (个人); ●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 按介质: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络; ● 按无线上网方式:WLAN ,WW AN (手机); ● 按通信性能:资源共享,分布式计算机,远程通信网络。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 速率(比特每秒b/s ):数据量/信息量的单位; 2) 带宽(两种):①频域称谓,赫兹Hz ,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②时域称谓,比特每秒(b/s ),通信线路的最 高数据率;两者本质一样,宽度越大,传输速率自然越高; 3)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时延: ●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b b s 发送速率()数据帧长度(发送时延=;发生在及其内部的发送器中; ● 传播时延:)/m m s 速率(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信道长度(传播时延= ;发生在及其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取决于当时的通信量); ? 数据的发送速率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5) 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体积)=传播时延(长)X 带宽(截面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著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 答: 连通性与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得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 (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 (3)在目得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得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得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就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得变革? 答:融合其她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得连通性与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得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得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得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得初步成型 建成三级结构得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与校园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得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得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就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与大写开头得英文名字internet与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得网络。;协议无特指 (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得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就是前者得双向应用 1-0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得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就是Internet得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Ch1 网络概论 计算机网络 网络协议 实体 分组交换 数据报服务 时延 吞吐量 计算机网络的简单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C/S模式和P2P 模式。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LAN(局域网)、WAN(广域网)和MAN(域域网)等。 把网络分按数据交换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电路交换方法在实时性方面优于其他交换方式。 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所谓“三网合一”的趋势,三网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吞吐量。 时延: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可成为延迟货迟延。 国际性组织ISOC对Internet进行全面管理,它下面的技术组织IAB负责管理有关协议的开发。所有Internet标准都是以RFC的形式在网上发表,它的意思是请求评论。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间歇性、突发性。 带宽本身是指新到恩那个传送信号的频率范围,也就是可以传送信号的高频与低频之差。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常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锁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OSI的会话层处于运输曾提供的服务至上,为表示层提供服务,会话层的主要功能呢个是会话管理。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间信息交换的表示方式。它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所有internet标准都是以RFC的形式在网上发表,它的意思是请求评论。 TCP/IP体系结构共分4层。各层的明晨、传输单位。 计算机网络由负责信息传递的通信子网和负责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网络中各个节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层次(树)-、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型。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实体之间的规则叫协议,而上下层通过(层间)接口(使用服务原语)传递数据。 物理层要解决信号(码元)同步的问题。 运输层主要解决进程间端到端的传输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六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 时代。 2.这里所说的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三种网络 向用户提供的服务不同。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3.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存储称为一个报文 (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称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段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分组时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4.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 边缘部分。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5.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6.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

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7.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由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8.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只要遵循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 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9.是非国际标准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 国际标准。 10.协议与划分层次: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 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11.网络协议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2.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但最下面的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