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收稿日期:2006212221; 修订日期:2007203210作者简介:陈永顺(19812),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现为广西医科大学2005级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植物抗肿瘤研究工作.3

通讯作者简介:杨 斌(19642),男(汉族),广西玉林人,现任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植物抗肿瘤机制研究工作.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陈永顺,杨 斌

3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就近年来其作用靶点的研究做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

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结果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调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靶点有关。结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上有一定新颖性,抗瘤作用呈现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对其抗瘤靶点及作用机制、毒副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可能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抗癌新药。关键词:青蒿素; 靶点; 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0822021202

青蒿又名香蒿、苦蒿、蒿枝,为菊科黄花蒿属,野生,遍布全国各地,资源丰富。青蒿素(arte misinin )首先是由我国药学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抗疟成分,为一种含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恶性疟和脑型疟,是为WHO 认定的全球控制疟疾流行的有效药物,也是我国唯一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药物。蒿甲醚(arte mether )、蒿乙醚(arteether )、青蒿琥酯(artesunate )和双氢青蒿素(dihydr oarte misinin )等为其主要衍生物。199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邓定安首先报道了青蒿素衍生物对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随后掀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疗效和作用机制探讨的热潮。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就其靶点研究综述如下。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T HOMAS [1]

研究了青蒿琥酯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各浓度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其可明显影响细胞倍整时间(P =0.00132),且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 0+G 1期,S 期细胞显著减少(P =0.02244)。又有报道[2],青蒿琥酯作用于HL60细胞48h 后,G 2+M 期细胞增多。S 期细胞减少,提示细胞发生G 2+M 期阻滞,DNA 合成减少,同时亚G1期细胞增多,凋亡率增高。另见报道[3],研究二氢青蒿素对人乳腺癌MCF -7细胞增殖影响和机制时发现,1μmol/L 二氢青蒿素作用24h 后,能显著抑制MCF -7细胞增殖,细胞被阻滞在G 0+G 1期,S 期细胞显著减少。L I [4]

发现青蒿素衍生物对P388细胞的增殖抑制性,并将细胞阻滞于

G 1期,而诱导其凋亡。W u [5]

研究亦证实,青蒿素衍生物能将L1210及P388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中的G 1期并导致细胞凋亡,细胞毒性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不同于传统的抗肿瘤药物。

细胞周期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抗肿瘤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因此,有学者认为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cell cycle disease ),肿瘤细胞去分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G 1~S 期卡点失常,进入S 期的细胞异常增多。因此,G 1期阻滞可看作细胞分化的一个判断指标。

可以肯定的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 0+G 1或G 2+M 期,即不同的肿瘤细胞被阻滞在不同的周期。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作用与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E,C DKs 和C D Is 的关系,研究还较少。其如何调控细胞周期的进程,具体作用在哪个细胞周期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周晋[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浓度青蒿素作用前后白血病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显示:细胞内钙离子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随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可见到

细胞凋亡。推测青蒿素可能是通过开放某些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细胞Ca 2+浓度增加,活化钙调蛋白(Ca M ),激活磷酸二酯酶,使c AMP 水解,同时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因此使c AM P 迅速回到激活前的水平,从而阻断环腺苷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另据李菌[7]报道,二氢青蒿素能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同时较低浓度二氢青蒿素(2μmol/L )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VEGF 蛋白和mRNA 的表达。Chen [8]通过对移植有人卵巢癌的裸鼠应用青蒿琥酯进行研究后发现,青蒿琥酯可以降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及其受体K DR /F I k -1的表达。Dell Eva [9]发现青蒿琥酯不仅诱导卡波济氏肉瘤细胞凋亡,而且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可能主要与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有关,另外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及其受体K DR /flk -1的表达抑制亦有关。

肿瘤细胞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殖失控,而在肿瘤细胞内与生长分化有关的信号传导障碍则是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肿瘤的发生是细胞信号传导异常的一种表现,具体地说,就是一些与细胞生长、分裂、增殖有关的信号传递通路处于异常活化或失活状态。现有的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影响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钙离子在胞浆的浓度,细胞内皮生长因子VEGF 蛋白及其受体K DR /F I k -1和mRNA 的表达等途径,作用于信号转导途径某些环节,而影响细胞的增值或分化。其作用靶点并非单独一个因子,而是各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协调。要将青蒿素类药物开发为信号传导药物,还需对所干扰的信号传导途径在肿瘤细胞是否广泛存在,以及对信号传导途径的选择性进行研究。可以预测,信号传导药物在肿瘤治疗研究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领域。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机制

研究认为,青蒿素衍生物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与其抗疟作用机理相似,由于疟原虫与肿瘤细胞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高铁浓度。而青蒿素结构中拥有独特过氧桥结构,且过氧桥结构为其药理活性所必须。实验证明青蒿素类药物是在铁元素介导下,分子内过氧桥裂解产生活性自由基发挥作用,损伤机体细胞膜结构和烷化生物大分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其作用与细胞内铁离子水平成正相关[10]。研究发现添加转铁蛋白能提高双氢青蒿素对人乳腺癌细胞HT B27的杀伤能力,而对正常人乳腺细胞HT B125没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11]。国内学者[3]也发现外源添加三氯化铁150~350μmol/L,可使双氢青蒿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提高约30%~50%。

陈征途[12]报道青蒿琥酯对肝癌细胞HepG -2的凋亡诱导作用,从DNA 梯状电泳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来看,用青蒿琥酯处

理的HepG -2细胞可表现梯状DNA 电泳区带和凋亡小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根据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20~80μmol/L 浓度范围内,青蒿琥酯诱导HepG -2细胞的凋亡率在10%~20%之间,效果不如阿霉素明显。王勤等[13]研究了青蒿琥酯对小鼠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检测到Bax 基因表达增加,Bcl -

?

1202?L I SH I Z HE 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 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8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8期

2基因表达减少,Bcl -2/Bax 比例下降,表明青蒿琥酯影响Bcl

-2和Bax 基因的表达。Bcl -2和Bax 基因参与调控诱导癌细胞凋亡的P53非依赖性途径,提示青蒿琥酯诱导癌细胞凋亡与

P53非依赖性途径有关。李哲[14]

研究了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存活蛋白(survivin p r otein )表达的关系,观察到暴露在不同浓度青蒿琥酯的HL -60早幼粒细胞,细胞浆内Cas pase -3的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强,显著高于对照组。用RT -PCR,W estern B l otting 技术检测到survivin mRNA 和survivin 蛋白均降低,推测青蒿琥酯可能通过抑制survivin 蛋白表达,间接增强了肿瘤细胞内cas pases 蛋白酶家族成员的活性(尤其是cas pase -3),使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凋亡。

关于青蒿素及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线粒体作用的研究,董海鹰[15]

用Rhoda m ine (Rh123)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青蒿素可导致K562细胞凋亡,同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作者认为青蒿素可通过促使肿瘤细胞线粒体的跨膜电位下降而诱导K562细胞凋亡。聂蕾[2]研究了青蒿琥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线粒体机制,结果显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Cas pase 酶活性增加,故可认为青蒿琥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 t osis )是机体细胞在正常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发生的一种自发的程序化死亡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对肿瘤发生的研究偏重于肿瘤的生长、细胞分裂,而忽略了对细胞死亡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对肿瘤起负调控作用,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是细胞增殖速度过快,而且与细胞死亡速率下降有关。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青蒿素及衍生物近十年来的研究,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青蒿素及衍生物抗癌谱较广,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且对多种耐药和转移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通过产生自由基,直接损伤DNA,影响基因的表达;攻击损伤线粒体,激活相关蛋白如Cas pase,survivin p r otein 等而诱导细胞凋亡。但究竟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如何诱导细胞凋亡,确切的作用靶点,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 其他机理

刘家军[16]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TRAP —PCR —E L I S A 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的端粒酶活性,发现青蒿素可显著降低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Lee [17]通过研究结构-功效关系指出,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其与肿瘤细胞内特殊的靶蛋白受体结合的结果。林芳[18]在诱导乳腺癌MCF -7细胞凋亡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观点,对青蒿素骨架上12-C 上内酯环的羰基(第12位上)进行衍生化处理后的青蒿琥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比青蒿素明显增强。另外,还有研究发现[19],青蒿素可以抑制诱导性的NO 合酶的合成及NF -K B 的激活。而在相对低浓度的NO,肿瘤生长、增殖和血管发生都被促进[20]。5 展望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以化学药品为主,但化学药品的开发费用昂贵,毒副作用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致突变毒性,病人常难以承受。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中药,试图从天然植物成分中寻找毒副作用小、作用独特的抗肿瘤药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一类含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有一定新颖性,其抗瘤谱广,毒副作用小,可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现象[1],且其成本较低,预示可能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抗癌新药。目前的研究显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瘤呈现出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但有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如其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影响信号传导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及个别指标的检测上,其确切作用靶点,作用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如何的调控等研究及对其体内抑瘤实验研究的资料也较少。

就其逆转多药耐药方面,O liver Burk [21]发现一有趣的现象,青蒿素可以诱导LS174T 细胞和肝细胞的CYP3A4和MDR1(多药耐药性基因)mRNA 的表达,同时又抑制MDR1编码的蛋白Pgp (具有能量依赖性药物流出泵功能的跨膜蛋白)活性。还有其毒副作用方面,有报道指出,在体外细胞培养中,青蒿素对鼠大脑皮层细胞短期作用有轻微损伤,但可导致脑干细胞发生不可逆变性[22]。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T HOMAS EFFERT H,AXE L S AUERBREY .Molecular Modes of Acti on

of A rtesunate in Tumor Cell L ines[J ].Mol Phar macol 2003,64:382.[2] 聂 蕾,殷 隆,尹少甫,等.青蒿琥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

HL60凋亡的线粒体机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2):176.

[3] 林 芳,钱之玉,丁 健,等.二氢青蒿素对人乳腺癌MCF -7细胞的

体外抑制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34.

[4] L I Y,S HAN ,F WU J M,et a1.Novel antitu mor arte m isinin derivatives

targeting G1phase of the cell cycle[J ].B i oorgMed Che m Lett,2001,11(1):5.

[5] W u J M,Shan F .Synthesis andeyt ot oxicity of arte m isinin derivatives con 2

taining cyanaryl m ethyl gr oup [J ].Eur J Med Che m,2001,36(5):469.

[6] 周 晋,孟 然,李丽敏,等.青蒿素对人白血病细胞株和原代细胞

的影响[J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0):713.[7] 李 菌,周慧君.二氢青蒿素抑制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

达[J ].药学学报,2005,40(11):1041.

[8] Chen HH,Zhou HJ,Wu G D,et a1.I nhibit ory effects of artesunate on an 2

gi ogenesis and on ex pressi on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 wth fact or and VEGF recep t or K DR /flk —1[J ].Phar macol ogy,2004,71(1):1.[9] Dell Eva R,Pfeffer U,Vene R,et al .I nhibiti on of angi ogenesis in viv o

and gr o wth of kaposi’s sarco ma xenografi tu mors by the anti -malarial artes[J ].B i oche m Phar macol,2004,68(12):2359.

[10] Rosenthal P J,Meshnick S R.He mogl obin catabolis m and ir on utilizati on

by malaria parasites[J ].Mol B i oche m Parasit ol,1996,83(2):131.

[11] Singh N P,Lai H.D ihydr oarte m isinin and hol otransferrin [J ].L ife Sci 2

ences,2001,70;49.

[12] 陈征途,黄真炎,吴玲霓,等.青蒿素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5):23.

[13] 王 勤,吴理茂,王乃平,等.青蒿琥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研究[J ].

药学学报,2002,37(6):477.[14] 李 哲,袁守军,聂丽平,等.青蒿琥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抑制存

活蛋白表达有关[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6):607.[15] 董海鹰,王知非,宋维华,等.青蒿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研究[J ].中

国肿瘤,2003,12(8):473.[16] 刘加军,黄仁魏,林东军,等.青蒿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6):711.[17] Lee C H.Hong H.Shin J.et al .NMR studies onnovel antitu mor drug can 2

diates,Deox oarte m isinin andcarboxy pr opyl dex oarte misinin [J ].B i oche m B i ophys Res Co mmun,2000,274(2):359.[18] 林 芳,钱之玉,薛红卫,等.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人乳腺癌MCF -7

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比较研究[J ].中草药,2003,34(4):347.

[19] A ldieri E,A tragene D,Bergandi L.A rte m isinin inhibit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nuclear fact m NF —k B activati on [J ].FE BS Lett .2003,552(2-3):141.

[20] Zhang J,Peng B,Chen X .expressi ons of Nuclear Fact or K B,I nducible

N itric Oxide Synthase,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 wth Fact or in Ade 2noid Cystic Carcino ma of salivary Glands:Correlati onswith the Angi ogen 2esis and Clinical Outco me[J ].Clin Cancer Res .2005,11(20):7334.

[21] O liver Burk,Katja A,et al .Anti m alarial A rte m isinin D rugs I nduce Cyt o 2

chr o me P450and MDR1Ex pressi on by Activati on of Xenosens ors Preg 2nane XRecep t or and Constitutive Andr ostane Recep t or[J ].Mol Phar ma 2col.2005,67:1954.

[22] Gabriele Sch muck,Elke Roehrdanz,et al.Neur ot oxic Mode of Acti on of

A rte m isinin[J ].ANTI M I CRO

B I A L AGE NTS AND CHE MOT HERAPY,Mar .2002:821.

?

2202?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8期L I SH I ZHE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8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 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xx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 0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17 六.克唑替尼…………………………………………………………………………………18 七.贝伐珠单抗………………………………………………………………………………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1 九.盐酸安罗替尼……………………………………………………………………………21 .塞瑞替尼………………………………………………………………………………… 一.纳武利尤单抗…………………………………………………………………………22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 8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SFDA CDE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20120716 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 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十年中分子靶向肿瘤药物上市所带来的巨大成功的刺激。虽然全球制药业总体销售利润增长放慢,但在肿瘤药物市场仍保持成倍的增长,肿瘤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以美国市场统计,2000年销售榜排名前十位的药物中只有2个年利润超过10亿美元,到2010年,排名前10位的都超过了10个亿,而且是一半都是靶向药物,其中又以单抗为领军人物,如贝伐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小分子靶向药物中则以伊马替尼为最[3]。这些药物价格昂贵、需要长期持续用药并且联合用药,大大增加了每例患者治疗费用。国内销售市场也是如此,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在2011年相较于往年甚至达到5-10倍的增长。这意味着每一个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 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 20世纪 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 ,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 ,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 ,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 30种左右 ,其中 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278.抗肿瘤药物(一) 一、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 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1.属于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为 A.阿霉素 B.紫杉醇 C.米托蒽醌 D.来曲唑 E.昂丹司琼 正确答案:B 2.以下哪个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 A.美法仑 B.白消安 C.塞替派 D.异环磷酰胺 E.巯嘌呤 正确答案:E 3.下列叙述不符合环磷酰胺的是 A.在体外无活性,进人体内经代谢而发挥作用,因此本身是前体药物 B.含一分子结晶水为固体,无水物为油状液体

C.是根据前药原理设计的药 D.可溶于水,但在水中不稳定,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E.属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正确答案:C 4.为二萜类化合物的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A.乳腺癌、卵巢癌 B.脑瘤 C.黑色素瘤 D.淋巴瘤 E.白血病 正确答案:A 5.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A.白血病 B.乳腺癌、卵巢癌 C.脑瘤 D.黑色素瘤 E.淋巴瘤 正确答案:B 6.化学结构式为的药物名称是

A.卡莫氟 B.美法仑 C.白消安 D.环磷酰胺 E.卡莫司汀 正确答案:B 7.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名称是 A.硝瘤芥 B.甲氧芳芥 C.美法仑 D.氮甲 E.塞替派 正确答案:C 8.抗肿瘤药卡莫司汀属于哪种结构类型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正确答案:E

9.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属于哪一类 A.烷化剂 B.抗肿瘤天然产物 C.抗肿瘤金属配合物 D.抗代谢药物 E.抗肿瘤抗生素 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个药物是抗肿瘤抗生素 A.米托恩醌 B.阿霉素 C.紫杉醇 D.他莫昔芬 E.羟基脲 正确答案:B 11.抗肿瘤药的药物类型为 A.氮芥类,乙撑亚胺类,抗代谢类,抗生素类,金属配合物,其他类 B.氮芥类,亚硝基脲类,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天然抗肿瘤药物,金属配合物,其他类C.烷化剂,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植物来

基于Pt-DNA生物探针的铂类配合物抗肿瘤机理初探

基于Pt-DNA生物探针的铂类配合物抗肿瘤机理初探顺铂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睾丸癌、膀胱癌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认为顺铂进入细胞后易与核酸的嘌呤碱基共价交联造成显著的DNA损伤,从而阻碍基因的复制和转录,激活凋亡通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然而顺铂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以及患者持续用药后产生的抗药性等并发症,极大限制了顺铂的抗癌谱。已知顺铂与DNA的交联方式以 1,2-d(G*=pG*)和1,2-d(A*pG*)的链内交联为主,并有少量的1,3-d(G*pG*)长程交联和链间交联。 在此认识基础上,为了揭示铂类药物的细胞内作用机制,早期研究构筑了一系列DNA探针,并以此发现了以HMGB1为代表的很多铂类药物损伤DNA的识别蛋白质。但这些DNA损伤识别因子还不能够完整的揭示顺铂的细胞信号响应网络。 不仅如此,即使研究最为广泛的HMGB蛋白,在顺铂的细胞毒活性和耐药性等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存有争议。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铂类药物的活性和分子机理。 为此我们构筑了基于顺铂、奥沙利铂及其类似物的P1-4,以及基于三核铂配合物的TP1-5等9个DNA探针用于亲和分离其细胞内结合蛋白,以期通过鉴定相关通路的关键蛋白质发掘细胞响应铂类药物刺激的信号网络。多聚组氨酸标签(His-Tag)通常用于重组蛋白质的亲和纯化,具有简单高效,背景吸附少和纯化条件温和等优点。 因此,我们在Pt-DNA加合物的双链末端共价交联一段His-Tag,形成一个DNA-多肽杂交探针。实验证明该探针可在细胞抽提物中结合损伤DNA识别蛋白质且可以被亲和介质分离纯化。

抗肿瘤药

第七章抗肿瘤药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具酸性的是 A.维生素C B.氨苄西林 C.磺胺甲基嘧啶 D.盐酸氮芥 E.阿斯匹林 D 2)环磷酰胺主要用于 A.解热镇痛 B.心绞痛的缓解和预防 C.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 D.治疗胃溃疡 E.抗寄生虫 C 3)环磷酰胺的商品名为 A.乐疾宁 B.癌得星 C.氮甲 D.白血宁 E.争光霉素 B 4)环磷酰胺为白色结晶粉末,2%的水溶液pH为 A.1-2 B.3-4 C.4-6 D.10-12 E.12-14 C 5)下列哪一个药物是烷化剂 A.氟尿嘧啶 B.巯嘌呤 C.甲氨蝶呤 D.噻替哌 E.喜树碱 D 6)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的结构特征是 A.N,N-(β-氯乙基) B.氧氮磷六环 C.胺 D.环上的磷氧代 E.N,N-(β-氯乙基)胺 E

7)白消安属哪一类抗癌药 A.抗生素 B.烷化剂 C.生物碱 D.抗代谢类 E.金属络合物 B 8)环磷酰胺做成一水合物的原因是 A.易于溶解 B.不易分解 C.可成白色结晶 D.成油状物 E.提高生物利用度 C 9)烷化剂的临床作用是 A.解热镇痛 B.抗癫痫 C.降血脂 D.抗肿瘤 E.抗病毒 D 10)氟脲嘧啶的特征定性反应是 A.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B.使溴褪色 C.紫脲酸胺反应 D.成苦味酸盐 E.硝酸银反应 B 11)氟脲嘧啶是 A.喹啉衍生物 B.吲哚衍生物 C.烟酸衍生物 D.嘧啶衍生物 E.吡啶衍生物 D 12)抗肿瘤药氟脲嘧啶属于 A.氮芥类抗肿瘤药物 B.烷化剂 C.抗代谢抗肿瘤药物 D.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E.金属络合类抗肿瘤药物 C 13)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的是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靶向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可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三磷酸腺苷(ATP)的磷酸基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已经发现了100多种酪氨酸激酶,分属20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和10个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瘤发生。此外,酪氨酸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抗药性密切相关。 基于近年来在基因组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取得的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抗肿瘤分子靶点。目前有超过20个分属不同家族的受体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受体(InsR)、Src、Abl等。靶向酪氨酸激酶的药物分为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1998年,Genetech公司和Roche联合开发的首个靶向HER2/neu的人源化单抗Herceptin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 一.烷化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环磷氮芥、CTX) 【作用用途】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体内转化为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抗瘤谱广,毒性低。主用于急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乳腺癌、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可与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合用,以提高疗效。 【用法用量】静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0.6~0.8g,每周1次。一疗程总量8~10g。小儿每次2~6mg/kg,每日或隔日1次,2~3g为一疗程。肌注:每次0.2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动脉注射:每次0.2~0.4g,每日或隔日1次,总量8~10g。口服:每次50~100mg,每日2~3次,一疗程总量10~15g;小儿每日2~8mg/kg,每日2次。 【制剂规格】片剂:50mg。注射剂:0.1g、0.2g。 【注】可见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肝脏损害、膀胱炎等。孕妇禁用,肝肾损害者慎用,哺乳期妇女不宜用。用药累积达4g,疗效不明显者应停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骨髓象,白细胞过度下降者应停药。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匹服平) 【作用用途】环磷酰胺异构体。溶解度高,代谢物活性增强。抗癌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分次给药可增加抗癌效果和降低毒副反应。主要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颈癌、食管癌等。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量为2.5~5g/m2 ,每日1次,连续5天,每3~4周重复1次。最大剂量为18g/m2 静脉滴注,连续4天。 【制剂规格】粉针剂:0.5g、1g、2g。 【注】宜与尿路保护剂美司纳合用及适当水化。心、肾、神经功能不全者慎用或忌用。不宜与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药、镇痛药、抗组胺药、麻醉药)并用。 消卡芥Nitrocaphane(消瘤芥、AT-1258)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主要破坏细胞DNA,对增殖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属细胞非周期性药物。本品治疗指数高,毒性较小。主用于肺癌、鼻咽癌、淋巴肉瘤等,对食管癌、肝癌、脑瘤也有效。局部用于乳腺癌或宫颈癌有较好疗效。与更生霉素合用于绒毛膜上皮癌疗效也较好。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5~7日为一疗程。小儿每日1mg/kg,分3次服,5~7日为一疗程。静注或静滴:每次20~40mg,每日或隔日1次,200~400mg为一疗程。治疗肝癌时剂量减半。小儿每次0.4~0.8mg/kg,5~10次为一疗程。肿瘤内注射:每次20~40mg,用生理盐水溶解,于肿瘤四周分点注入。 【制剂规格】片剂:5mg、10mg。注射剂:20mg、40mg。 【注】可见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恶液质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瘤可宁) 【作用用途】氮芥类抗肿瘤药。口服吸收好,但奏效慢,服药2周后才逐步呈显治疗反应。对淋巴细胞有较高选择性。主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巨滤性淋巴瘤等。对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和睾丸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靶向抗肿瘤药物特有的性质解决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的缺陷,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靶向抗肿瘤纳米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靶向制剂是以药物能在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 属于第四代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rm, DDS) 。靶向制剂给药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药物载体系统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靶向纳米药物的定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定义:在疾病治疗、诊断、监控以及生物系统控制等方面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可具有靶向性,即成为靶向纳米药物。 2 靶向纳米药物的特点 基于纳米药物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药物和基因运输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缓释药物,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可减少药物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④可提高核苷酸转染效率;⑤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而靶向纳米药物除这些固有优点以外,还具有:①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 ②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生物靶向纳米药物和磁性靶向纳米药物是目前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两大热点,并且都已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心得

发布日期:20120716 栏目:化药综合评价 标题: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作者: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 部门: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 壹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精选)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精选)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3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 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 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 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 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 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 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 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ErbB2、ErbB3、ErbB4 等,其家族受 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 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1.1 代表品种 1.1.1.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摘要:本文综述了铂类抗肿瘤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分类、简介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癌症。因此,加强抗肿瘤药物研究,降低癌症死亡率,是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主要以化疗为主,而铂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线化疗药物,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得迅猛发展。铂类药物的抗癌活性是由美国学者于1965年发现的,之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锡铂、顺氯氨铂,第二代铂类药物奈达铂、依铂、卡铂、卡波铂、碳铂,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奥沙利铂、诺贝铂、赛特铂等相继用于临床治疗(1)。 自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用于临床,铂类药物沿着两个较宽方向发展,一是改善顺铂的毒副作用;二是克服其在瘤体内的耐药性。自70年代开始,人们从数千种铂化合物中仅筛选出10余种进行了临床试验。至1986 年卡铂上市, 成为第二代铂类药物,目前顺铂与卡铂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随着近几年对铂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以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内外的深入研究, 发现以二氨基环己烷为载铂配体的一类铂配合物,不仅改善了顺铂及卡铂的毒副作用,而且扩大了它们的活性谱,对许多耐顺铂或卡铂的细胞株或瘤株具有活性(2)。这种新型的铂类药物被称为第三代抗癌药,其代表药物有洛铂、奥沙利铂等。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上近百种抗癌药物进行评价,顺铂的疗效、市场等综合评价得分名列前茅,排在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医院抗癌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 80%(3)。通过这些数据表明,铂类药物在化疗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对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物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第一代铂类抗癌药 1.1.顺铂 顺铂的化学名为顺式二氨基二氯络铂,又名顺氯氨铂,英文缩写为DDP。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等人发现,其顺式异构体有抗癌作用,而反式异构体无此作用。1969年,顺铂开始应用于临床(4)。 在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高(100mM )的环境中,顺铂以完整分子形态和血浆蛋白相结合。在胞内氯离子浓度相对较低(4~20mM)的环境中发生水化,其中的双氯配体全部或其中一个解离,这样顺铂才能和靶标DNA相结合。它作用于鸟嘌呤的N7位,部分通过共价键与腺嘌呤结合,当结合上第2个DNA键时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复合物,扭转了DNA 分子构象,从而阻止复制和转录,最终致细胞凋亡。

【CN110079600A】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用途【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40198.0 (22)申请日 2019.04.25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 号 (72)发明人 方晓红 周卫 赵立波 徐丽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619 代理人 佟林松 (51)Int.Cl. C12Q 1/6886(2018.01) G01N 33/574(2006.01) A61K 31/05(2006.01) A61P 35/00(2006.01) (54)发明名称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及用途 (57)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 物作用靶点及其用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LRPPRC在多种肿瘤 中高表达,其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适用于 更广泛的肿瘤人群;2、以LRPPRC作为抗肿瘤药物 的作用靶点, 与LRPPRC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醋酸棉子酚(GAA )是已经在临床适用的化合 物,安全性高,给药方式简单,同时原料来源广 泛, 价格低廉。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CN 110079600 A 2019.08.02 C N 11007960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79600 A 1.LRPPRC蛋白或其基因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其中LRPPRC蛋白或其基因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 2.LRPPRC蛋白或其基因的负调控剂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抗肿瘤药物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或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药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抗肿瘤药物是抑制肿瘤克隆形成、和/或抑制体内成瘤的药物。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的LRPPRC蛋白或其基因的负调控剂包括靶向LRPPRC的干扰RNA、核酸适配体、小分子抑制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中靶向LRPPRC的核酸适配体优选R14;靶向LRPPRC的小分子抑制剂优选醋酸棉子酚。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选自选自肺癌、乳腺癌、乳腺导管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还选自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肺鳞癌、胰腺癌、胃癌。 9.醋酸棉子酚在制备LRPPRC负调控剂中的用途。 2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靶点总结

分子靶向药比传统化疗药的疗效高明一筹,毋庸置疑,但是价格却贵了许多。因为西药单体的作用分得太细,所以也是要多种药物综合使用,包括分子靶向药与传统化疗药联合,而且分子靶向药的副作用也不可避免(比直接抑制分裂增殖的传统化疗药相比副作用好些,因为分子靶向药主要是针对细胞核外的相关分子),西药提纯自作聪明地想单挑,但疾病往往并不这样。药学终究不是临床,化学终究也不是生命的本质,总统终究不是一个国家,分子靶向药最多也是减慢恶性肿瘤进程罢了,这是大家要明白的,点到为止。 背景知识的介绍: 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家族是由4个成员组成:HER-1(EGFR)、HER-2(Neu)、HER-3和HER-4。HER-2和HER-3并不与任何已知配体结合,而是结合其他EGFR家族成员形成异质二聚体。EGFR也被发现存在于细胞核内。K-RAS是EGFR信号转导的下游因子,K-RAS突变可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 ②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kinase,ALK)是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之后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现的第2个靶向治疗的靶点。ALK融合基因发生于3%~7%的NSCLC患者,临床上常见于不吸烟的年轻腺癌患者,通常与EGFR或KRAS突变的发生互相排斥。EML4-ALK是肺癌ALK融合的主要类型,ALK受体酪氨酸激酶调控RAS-MAPK和PI3K-AKT信号转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