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的产生、理论和进展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的产生、理论和进展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的产生、理论和进展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的产生、理论和进展

2001年第5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5,2001第38卷

JOURNA L OF NAN J I NG UNI VERSITY V ol.38(总143期)(Philos oph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143?区域管治研究?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的产生、理论和进展

Ξ

易晓峰,唐发华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了导致了西方城市管治及其研究的产生。由于城市管治的研究时间不长,因此其概

念仍在争论中,但基本思想还是明确的。90年代以后的城市管治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管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2)学者们对城市管治的实践进行了总结;(3)理论研究

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城市管治研究也将开始,但由于中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西方经验。

关键词:西方;城市管治;起源;理论;进展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5-0117-06

城市管治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已经成了研究的热点。而我国相应的研究还未展开,甚至对其概念还不甚清楚。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当前西方城市管治研究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为我国的城市管治研究提供先期借鉴。

一、城市管治产生的背景

二次大战后,北美和西欧进入了以国家垄断为特征,大量生产和消费为基础的良性经济增长时期,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样的经济方式出现了危机。从此人们对国家的作用不再抱有幻想。到了80年代,又出现了“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neo 2liberalism ),但是随后的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表明了市场调节的失败。从这时候起,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不同于国家和市场的调节手段[1](P3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美国的克林顿、意大利的普罗迪、法国的劳斯潘、英国的布莱尔和德国的施罗德为代表的左翼政党相继上台执政,他们不约而同的宣称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奉行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左

派,又不同于右翼主流的“新中派”

(the new center )策略。克林顿率先将这种新的策略称为7

11Ξ收稿日期:2000-09-15

作者简介:易晓峰(1977-),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唐发华(1939-),男,江苏阜宁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地市与区域管治研究(40001007)

“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超越了专注于国家控制、高税收和生产者利益的传统左派,又超越了排斥公共投资、社会和集体努力的新右派。新中派的政治家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和口号是,“少一些统治,多一些管治(less g overnment,m ore g overnance)”[2](P31)。

在经济方面,传统的凯恩斯福利(K eynesian welfare)国家正在向熊彼得“劳动福利”(Schum peterian w ork fare)国家转变,这使得市场、民族国家和混合经济的地位大大下降,而企业间网络、公私合营企业以及多边与自组织的谈判经济地位正在上升。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城市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管理中心,而城市经济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所以国际经济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城市若想加入全球的行动,发展或想保住其在世界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就必须从地方本身进行考虑。[3](P1)这样,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成为必需。与此同时,大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城市或城市区域往往需要超越地方甚至区域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界限。因此,城市内部、城市区域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协调机制来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管治产生了,而且迅速成了学术界,尤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热点。

二、城市管治的概念

管治(g overnance)并非一个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拉丁语gubernatia,原意主要指领导(leading)、操纵(steering)和指导(directing),有时与统治(g overnment)的含义交叉[4](P482)[1](P31)。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非洲的情况时首次使用了管治危机(crisis in g overnance)的术语。此后,管治便广泛出现在政治发展研究中。9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家和社会学家,对管治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管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领导、操纵和指导的经典意义,而且也与统治的含义渐渐相背离。在这些定义中,全球管治委员会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其定义为:管治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使之得以持续的过程。管治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符合人们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概括起来,管治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管治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过程;(2)管治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管治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管治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5](P1)基于以上对管治的理解,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管治进行了界定。勒加勒(Le G alès)提出了如下城市管治的概念,即:一方面城市管治是整合和协调地方利益、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管治是代表地方利益、组织和社会团体形成对市场、国家、城市和其他层次政府的相对一致的策略的能力。[4](P482)因此,我们应该从城市管治的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在城市内部维度中,城市管治指的是整合组织、有关人员、社会团体和不同利益的能力。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城市管治就是要整合大多数公共(地方和中央)的、私人的和社区的组织,但有些社会组织可能会被排除在管治之外。有力的城市管治并不意味着同质(hom ogeneity)、没有冲突或多数的投票。它反映的是调节的存在,行动的能力和一定形式的领导权。而在城市外部维度中,城市管治就是代811

表城市与区域向国家以及其他权力机构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策略经济规划等手段实现。勒非佛(Lefèvre)则认为城市管治是公共行动的新形式,以更复杂的行动者系统为特征。在新机构的构建中需要谈判、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新机构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事先定好的,而是行为者系统行为的结果。[6](P9)

现在有关城市管治的概念仍在争论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有几点可以明确。第一,理解城市管治要把握好度,过度或不够都会导致城市管治的曲解。如果只抓住城市管治是公共和私人的交流的过程,那么什么都是城市管治了。例如城市规划也是一种公共和私人交流的过程,但它显然不是城市管治。第二,城市管治不同与城市政府的统治,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城市管治强调市民社会的作用。第三,城市管治是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为实现集体目标而进行的过程,并由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系统共同形成。城市政府是城市管治的主角之一,理解地方政府的组织能力是理解城市管治的关键。[7](P22)

三、城市管治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管治研究涉及面很广,所以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也较多。下面简要介绍城市管治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1.政体理论(regime theory) 政体理论被认为是解释城市政治变化形势的重要工具。政体理论认为,城市政府控制城市未来和发展的能力需要从管治的社会结果方面进行理解。城市政府不需要统治全体市民的强大权力,而只需要实现政府行为的能力就行了。联合和合作的方式就是城市政府获得这一行为能力(ability act)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城市政治中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管治”,而是“谁有能力采取行动和为什么”。[7](P22)政体理论的使用在研究城市管治如何在根本上发生转变为我们提供宽阔的视角,使管治的效率并不只是靠正式的政府机构,更多的是靠市政厅和市中心的那些商务精英的合作关系。而合作是由参与的行为者之间的联合和协商、权力的传递以及主要的公共和私人机构的资源(财政、人力和政治)促成的。这种非正式的合作和它的运行方式构成了城市管理体制。城市主要政策的决定也是通过这种合作形成的。这样,政体理论在城市管治研究的作用就是发现各个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形式和以及如何解决城市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力量合作和协调的问题[8](P431)。

2.制度理论(institution theory) 制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是价值、传统、标准和实践的主流系统形成的或约束的政治行为,制度系统是价值和标准的反映。[9](P72)它最核心的观点是交易涉及到实际资源的使用,即交易成本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在这里交易成本定义为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或变迁以及制度和组织的使用有关的成本。后来有人将制度理论中的交易成本分析推广到政治交换中,并探讨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9](P1)制度理论为城市管治中如何构建有效的管治模式,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3.调节理论(regulation theory) 调节理论起源于法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8](P431)调节理论中的调节是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对多元的行动和行为以及它们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调整。调节理论认为国家的作用就是使社会过程、机制和制度合法化,其

911

中社会过程、机制和制度用来调节生产和消费特定的关系的。调节理论的方法重视经济变化和社会政治变化的联系。许多学者开始使用调节理论的一些概念和术语来解释城市管治模式的转变。他们认为地方政府既是调节的制造者又是调节的产物,并且在全球和地方层次,地方政府在创造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中将起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城市管治就是一定地区各种不同调节(政治的、市场的、社会的等)的联系。[4](P482)

4.新格拉姆斯国家理论(neo2G ramscian state theory) 新格拉姆斯国家理论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与某种政治或国家计划有关;国家是一种社会关系,既是策略的产生者,又是策略的产物;国家策略是对经济和社会干预的形式。该理论重在探索机构、组织和各种力量是如何调解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领导的。用新格拉姆斯国家理论的观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国家的含义,对解释构建非正式的网络和管治提供了有用的视角。这样,新机构的引入和运行以及城市和区域管治的过程将考虑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力量,而这种过程是为了维持政治计划和等级结构而进行的努力。

四、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城市管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经济管治的研究。制度经济学和组织社会学的研究中较早的使用了管治的概念。制度经济学家科斯(C oase)和威廉逊(Williams on)在交易成本的研究中使用了管治的概念。他们的研究被后人总结为科斯/威廉逊/斯科特(Scott)范式:“工业组织决定了企业内部的组织运行成本和企业外部的各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管治就是使交易尽可能高效的制度(包括组织结构和过程)。”[4](P482)马克斯?韦伯拓展了这一概念,认为经济管治就是要增强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各级市场之间的经济协调。从这个角度上看,经济学家眼中的管治的目的就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社会学家们则不仅关注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提出了管治基本动力的策略控制与权力的斗争。但是那时,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社会学家都没有在管治研究中引入区域概念,因为他们没有发现区域因素在研究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家将他们的区域经济学带入了管治的研究,促成了管治从经济管治走向了城市管治。在对意大利、美国和法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区域成了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10](P1)此外,人们还发现通过一定层次的协调(如城市规划)可以解决一些集体行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管治研究发展很快,有关城市管治的研究大量出现了。概括起来,当前的城市管治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管治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就城市管治论城市管治,而是将城市管治放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勃伦那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城市管治。他认为由于全球化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对城市管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管治不只是要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而且要体现管理的弹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球的空间竞争”[8](P431)。法国的勒加勒(Le G alès)与以上的看法相似,他认为竞争是现在城市和区域行动的逻辑,促成了政治精英、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流动。在城市管治的内部、外部两个维度中,外部维度在当前更为重要。[4](P482)勒非佛(Lefèvre)指出城市管治的支持者往往是中心城市,因为它们想在未来世界经济网络中发展或保持它们地位。[6](P9)霍尔(Hall)和哈伯德(Huhbard)认为城市不应只从通常的福利措施或土地利用规划中获得利益,而更应该通过地方资源的021

流动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利益。[11](P153)因此西方许多城市的城市管治正在向企业式城市管治(entreprene urban g overnance)模式转变,这种城市管治模式是以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为特征的。波加(Borja)和卡斯特尔斯(Castells)在他们的著作《地方和全球(Local and Global)》中也有类似的论述。[3](P1)总的来说,他们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管治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上,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全球化,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管治应以促进地方经济为目标。

(2)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管治实践进行总结。在他们的研究中,大多对城市管治持乐观态度,对城市管治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涉及。勒非佛(Lefèvre)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他回顾了西方大都市政府的发展历程,指出城市管治的出现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大都市政府复兴。同时他对现在的大都市政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尽管城市管治为大都市政府的设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的大都市政府仍然存在合法性的问题。[6]麦克里德(MacLeod)和古德温(G oodwin)从大伦敦管治发展历程,对城市管治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大伦敦管治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国家战略的变化,不同的国家政府政策会导致不同的城市管治模式。[12](P503)考威尔(C owell)和默多克(Murdoch)在英国东南部某地的住房和采矿规划实践的研究中,发现诸如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用政府的强制力,因此在实践中尽管城市管治重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但是完全指望通过自组织(self2organize)的管治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可能的。[13](P654)这也正印证了杰索普所提出的“元管治(meta2g overnance)”中政府的作用之一,即“政府在其他子系统调节失败的情况下采取最后的补救措施”。

(3)城市管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皮埃尔(Pierre)对城市管治模型作出的划分。[7](P503)他根据城市管治的参与者、目标、手段和结果将城市管治划分为四个模型:管理型(managerial)、合作型(cooprative)、促进增长型(progrowth)和福利型(welfare)。在以上的四个模型中,管理型管治与促进增长型管治都强调市场的力量,而合作型和福利型管治则倾向政府的控制并包容市场的力量。这些模型源于城市管治中的四种不同的制度,是理想模型而并非在不同国家、地方和政策方面的经验总结。城市管治的不同模型不仅反映了不同城市的政治倾向,而且反映了在城市政治选择中的城市管治目标和城市的不同部门试图体现的价值。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事先选择以上四个模型中的一个或几个,而且不同的组织甚至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会鼓励不同的管治模型。

城市管治研究成为当前西方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 O,未来的城市管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以及公民社会等都将成为城市管治中的重要角色。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社会经济背景,未来的城市管治如何在城市开发中协调这些不同利益集团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种种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将成为中国城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我们将城市管治引进中国是有必要的,西方城市管治研究可以给中国的相应研究提供不少借鉴;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与西方有较大的区别,如意识形态、市场规则、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这些都是影响城市管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的城市管治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验。

121

参考文献:

[1]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

1999,(2).

[2]陈亦信.西方“第三条道路”的新理论[J].二十一世纪,1999,(8).

[3]J.Borja,M.Castells.Local and Global[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1997.

[4]Le G alès.Regulations and G overnance in European C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8,(3).

[5]C ommission on G lobal G 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M].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C.Lefèvre.Metropolitan G overnment and G overnance in Western C 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8,(1).

[7]J.Pierre.M odels of Urban G overnance[J].Urban Aff airs Review,1999,(3).

[8]N.Brenner.G lobalisation as Reterritorialisation.The Re2scaling of Urban G 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

Urban Studies,1999,(3).

[9]埃瑞克?G?菲占博顿.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0]G.Benko,A.Lipietz.Les Régions Qui Gagnent[M].Paris:PUF,1992.

[11]T.Hall,P.Huhhard.The Entrepreneurial City:New Urban P olitics,New Urban G eographi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6,(2).

[12]G.MacLeod,M.G oodwin.S pace,Scale and S tate S trategy:Rethinking Urban and Regional G overnanc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9,(4).

[13]R.C owell,https://www.doczj.com/doc/813120688.html,nd Use and the Limits to(Regional)G overnance:S ome Less ons from Planning for

H ousing and Minerals in Eng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4).

The Origins,Theories and Advances in

U rban G overnance Studies in the West

YI X iao2feng,T ANG Fa2hua

(Department o 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 Univer 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Since the1990s,profound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economic,political and s ocial spheres of the w orld.These change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urban g overnance and its studies in the West.Though the studies in this area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formation and many concepts re2 main controversial,the basic ideas of urban g overnance are definite.Urban g overnance studies after the1990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urban g overnance studies are conduct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2)scholars have summarized urban g overnance practices,and(3) considerable advances have occurred i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urban g overnance.Present situa2 tions indicate that urban g overnance studies will begin s oon in China.O f course,western experience cannot be copied blindly since China has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K ey w ords:the West;urban g overnance;origins;theory;advances

(责任编辑 周亦杨) 22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完整版)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 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 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 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 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 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 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 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 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 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 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 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 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 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 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 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脉络,主要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历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为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历程,核心内容就是其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介绍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即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两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第三部分讲述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历史意义;第四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理论演变田园城市柯布西耶

目录 1.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2.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2、1、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2、2、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2、3、西方现代其她城市规划思想 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得历史意义 4、小结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普遍进入资本主义得快速发展期,产生了一系列得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中得人口与用地急剧扩张,各种新得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得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得预期,形态呈现出犬牙交错得花边形态与明显得拼贴特征,城市环境得异质性增强,特色日渐消失,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强烈得认识到,有规划得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得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得,只有通过整体得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得困境。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得种种探索正就是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起源。 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早期得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托马斯空想社会主义得乌托邦、康帕内拉得太阳城、欧文得新协与村等,这些设想与理论学说成为以后得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得渊源。发展到今天得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与谐,自然,绿色,平衡得城市,与西方规划思想长期得发展就是离不开得,今天得规划思想正就是由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得。 2、1 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得词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得生活状况》一书中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得生活状况得触目惊心得描述与深刻得分析,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得背景。田园城市就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得方案,限制城市得自发膨胀,并把城市土地归于城市。Garden City 方案不但就是这个时期得城市社会改革得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划时代得社会价值观念与大量经济方案得内容,被普遍地认为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霍华德1902年以《明日得田园城市》为书名,重新发表了她得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响得《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田园城市得名字与思想迅速传遍了大西洋两岸。 2、2 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得《城市规划设计》中就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口得当代城市”得规划方案,城市得路网就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得天际线,标准得行列式空间得城市。她以建筑美学得角度,从根本上向旧得建筑与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得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在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得规划理论得时候,另一位却相反地提出反集中得空间分散得规划理论。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得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得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她倡导得美国化得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得人得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她呼吁

专题十 中外城市发展史

专题十中外城市发展史 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 二、材料解析题(1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

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居世界之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