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梳理的法理学简答题背诵记忆宝典

最新梳理的法理学简答题背诵记忆宝典

最新梳理的法理学简答题背诵记忆宝典

1: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1)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3)法所体现的意志也受经济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2: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3: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1)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2)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制定法。

(3)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发展到相对独立。

4: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与联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对法律所做的分类,是具有共性和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总称。

(1)联系:经济基础,阶级本质,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2)区别:A:渊源不同:大陆法系:主要是制定法;普通法系: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B: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公法私法;普通法系:普通法和衡平法。

C:法典编纂:大陆法系: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系:单行的法律、法规,判例法的规范化。

D: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大陆法系:法官中心,职权主义;普通法系:当事人主义,法官消极中立。

原因:差别是由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

5:法的作用及两种作用的关系:

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法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法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包括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目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形成,维护,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公共事务。

两种作用在考察基点、作用对象、存在方式以及发挥作用的前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两种作用又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法是通过调整人们行为这种规范作用来实现维护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作用的。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6: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对本人行为起到的导向和引导的作用。

(2)评价作用:法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

(3)预测作用:人们根据法可以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从而对自已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安排。

(4)教育作用: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5)强制作用:法可以用来制裁、强制、约束违法犯罪行为。

7: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A: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B: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C: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8: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合谐相处。

就其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

社会主义法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

(2)司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构建和谐的有力保障,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3)守法方面: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法律监督:法律监督可以通过对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间接保障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9: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它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2):法的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法有抽象性、稳定性和保守性,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多变的,没有永久适用的法律。

(3):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制约。

(4):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10:法律制定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定义:又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已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特征:1: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

2: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

3: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4:特定国家机关运用专门技术的活动。

5:是一项系统性,多层次性的综合性法律创制活动。

6:目标在于产生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11:法律制定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法律制定的依据,权限,程序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2)科学性原则:法律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3)民主性原则: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

12:法律制定的程序:

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1)法律草案的提出:具有立法提案权的国家机关和人员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法律的创,认,修或废止的提案和建议。

(2)法律草案的审议:立法机关对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草案进行审查和讨论。结果包括:提付立法机关表决;搁置;终止审议。

(3)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有立法权的机关和人员对议案及法律草案表示最终的态度:赞成,反对或弃权。

(4)法律的公布: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会遵照执行,它是生效的前提。

13: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构成一国法律体系的所有部门法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是协调的。(2)各个法律部门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内容是有区别的。(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4)法律部门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划分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关系又带有人的主观因素。

14: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

客观原则;合目的性原则;适当平衡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相对稳定原则;主次原则。

15: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法律规则,又称法律规范,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1)是一种一般的行为规则,它使用同一标准,对处于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行为进行指导和评价。

(2)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命令式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3)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性。(最基本特征)(4)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规范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5)有明确的、肯定的行为模式,有特殊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行为规则。

16:法律规则的种类:

(1)授权性规则: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规定人们“可为模式”。

(2)义务性规则: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3)强行性规则: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不论人们意志如何,都必须加以适用的规则。

(4)任意性规则: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5)确定性规则:内容已经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6)委任性规则:内容尚未确定,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7)准用性规则: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它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17:法律规则的结构:

法律规则主要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组成。

(1)假定又称条件,是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

(2)行为模式:是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包括可为模式,应为模式,不得为模式,与此相对应的三种法律规则是授权性,命令性,禁止性。

(3)法律后果:是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

18:法律原则,作用及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做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

作用:(1)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和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和理解法律规则具有指导意义。

(2)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

区别:(1)内容上: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而原则不预先设定明确具体的假定条件和法律后果,要求比较笼统模糊。

(2)适用范围上:规则只适用某一类型的行为;而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适用范围宽广。

(3)适用方式上: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而原则不是以“全有或全无”应用于个案,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

法律当中。

(4)作用上:规则比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形成了法律制度中坚硬的部分;原则是规则的本源和基础,可以协调规则之间的矛盾,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与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

19:法律实现,法律实施与法的实效。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们的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方式对法律的实际施行。法律实现是指法律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实现与实施不同,法律实施是使法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过程和活动,而法律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直接目的。

法律实现不同于法的实效,法的实效是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法律实现是将法的实施的过程性与法的实效的结果性结合的一个概念。

20:执法的定义,特点,执法的原则:

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执法的主动性,执法的单方面性,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1: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越权无效。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2:讲求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讲求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其权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行政执法效益。

3:合理性原则: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4:正当程序原则:必须遵循法定的步骤,方式,形式,顺序和时限,目的是使执法行为公平,公开,民主,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权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

21:司法的定义,特点,原则:

司法又被称为法的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它具有被动性,中立性,终极性,形式性和专属性的特点。

(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A: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种,性,职,出,宗,财,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

B: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歧视任何公民。C:在民诉和行诉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诉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

D: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A:司法权的专属性: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

B:行使职权独立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

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C:行使职权合法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坚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司法权同其它任何权力一样,都要接受监督和制约。

A: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是司法权正确行使的政治保证。

B:要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C:司法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也存在着监督和约束。

D:司法机关也要接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还要接受舆论的监督。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A:以事实为根据:指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作为依据,而不能以主观臆断。

B:以法律为准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把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法律是最高标准。

认真贯彻这项原则,要求我们在司法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坚持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仅遵守实体法,也要执行程序法;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的关系。

22: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分为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监督

(2)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

(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也包括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

社会监督,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1)政党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的监督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组织监督: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监督,作为一种集体监督,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社会舆论监督:指借助于传媒手段进行的新闻舆论监督,最能体现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和民主性。

(4)人民群众监督:是直接由人民群众进行的。

23:法律解释的定义和特点: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1)对象是法律规定。目的是通过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随情况,探求它们所表现的法律意旨。

(2)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其往往是由待处理的案件引起的。

(3)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4)受解释学循环的影响。整体只有通过理解部分才能得到理解,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来实现。

24: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由法律调整的特殊性及其运作的规律所决定的,有助于解决法律实施中原则性与灵活性、一般与具体的矛盾,是完善立法的需要。

(1)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2)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和水平上以及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有权威性的法律解释来统一人们的理解,保证法的实施的统一性。

(3)对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4)通过法律解释解决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5)通过法律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

25:法律推理的定义和特征:

指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1)法律推理是法律运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

(2)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

(3)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

(4)目的是为法律提供正当理由。

(5)结果往往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关系。

26: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1)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对中央国家机关使用职权,对地方国家机关使用权限,对公民则使用权利。

(2)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

(3)权利与权力的自由度不同:权利主体对其享有的某些权利是可以转让或放弃的,职权不能放弃或让与。

(4)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是以权力为中介的,是间接的。

27:归责的概念及原则,免责条件。(论述一)

又称法律责任的归结,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或确认。不同的法律责任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责任的构成要件。

(1)责任法定原则: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内容: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构归责;反对责任擅断,有害追溯;同时,允许人民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权,准确认定和归结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2)因果联系原则: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确认意志思想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区分这种因

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法律公正精神在法律归责原则上的具体体现,包括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应当相适应;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于行为的危害或损害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已的违法行为负责;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责任,反对株连与变相株连;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某些情况下有责任转承问题。

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精神失常、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条件,不是免责的条件。

免责的条件主要有:时效免责、不诉免责、自首立功免责、有效补救免责、自助免责等。

28: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1)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治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是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

(3)法治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4)法治代表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

29:法治与法制:

(1)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而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法律制度及实施。

(2)法治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讲究“良法”之治,强调法律至高权威,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对权力的制约和人权的保障;而法制则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依法办事,以实现立法者期望的法律秩序。(3)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的;而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

(4)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国家权力以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法制的问世则先于法治,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候,就已存在法制。

30:法治的基本原则(论述二):

法律的原则可以从不角度和层概括,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1)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它是法治中最基本的重要原则,其中宪法至上原则是其核心(在治理国家的规范体系中,法律居首要地位;一切国家职权均来自宪法和法律;法律高于领导人的意志;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权利保障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法治的所有价值目标都可以归结为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公民自由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充分尊重和扩展人权是法治的终级性的目的价值。

(3)权力制约原则:法内在要求对国家权力进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制约,能否实现法治,也取决于此。法治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法律防止国家权力的专横、恣意

和腐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严格依法行政。

(4)正当程序原则:不能作自已的法官和听取当事人意见,源于自然公正原则。本原则主要是针对国家公权力而言的,应应用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

31:法治国家的标志:

(1)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形式上,重要的社会关系必须有法律调整;内容上,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

(2)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包括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

(3)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这是组织保证:培养大批忠于法律和人民利益,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和法律职业群体是当务之急。

(4)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最根本动力所在,提高全民民主,自由,人权,宪政理念。

(5)良好的法律秩序:这是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

3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论述三)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任何形态的经济来说,规则都是必要的,但只有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中,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法治的实现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我国也是如此(如果就)。推动作用主要有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促进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造就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

(2)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法律是社会公意的体现。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3)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社会成员普遍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是影响依法治国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法治国家需要特定类型的文化作为其观念基础,这种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来说,需要培育一种由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民主法治观念构成的理性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论述四)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的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核心本质是广泛的人民性。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通过。。。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体现。(四不)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法治两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实体和程序)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根本任务,保障

和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目标。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政策蕴含着先进的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执行法律的灵魂。(统一)

34: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实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必要性:(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征。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

(5)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实施:(1)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

(4)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5:法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法律一般是通过特定的机构、程序和方式形成的,依赖团体公权力而实现。道德根据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渐产生,依赖教育培养而积累长成。在时间上,道德具有先在性,产生早于法律。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形式,由国家制定认可解释,通常以成文方式表现。道德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信念和心理之中,通过言论,风俗,习惯等表现出来。

(3)实现方式不同:都有一定约束性和强制性,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外在强制力,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力量,内在强制力。

(4)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法律调整主要是人的行为,与建立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息息相关的,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5)评价尺度不同:法律是合不合法,有不有效,道德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善恶,公正,是非,荣辱,美丑。

(6)权利义务特点不同:二者都以权利义务为内容,通过权利义务配置实现社会调控的,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道德是以义务为主体。

36:法与道德的联系:

(1)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

A: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

B: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判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

C: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D: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

法理学历年试题简答题汇总

简单题: 09.7 4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2)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42.如何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 答: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 (1)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有助于产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2)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 43.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行为。有行为才有责任,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一般原则。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 (2)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 (3)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和伤害。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 (4)因果关系。要确定法律责任的存在及其限度,必须指明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44.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普通法院来审决; (3)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09.4 41.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答: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容性、方法性、渊源性。 其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全面涵括形式,即在同一著作中较为完整的涵括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 (2)在各种单项的法理学专门著作中涵括法理学三大要素。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理学重要知识点

法理——基础阶段——补充笔记 备注1:(XX)表示在书本的位置备注2:空白地方授课时手写备注3:最后两题我印好 一、法学三大流派(书上无) 法与道德→分离——实证主义→权威性——分析实证主义 →社会实效——社会法 →历史——历史法(法和语言风俗建筑一样都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民族历史中自发形成,起源于人们的习惯) A柏拉图理念中的法才是本质上的法律,其他的法律都必须与理念的自然法保持一致 B托马斯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由人之物理的和心里的特性组成)、神法(圣经)、人 法(一种不正义的、理性的而且与自然法相矛盾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 C洛克则把它说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个人拥有自己财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天 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对财产的占有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不存 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D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保护个人自由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目的,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 行程的一种平衡。 E边沁和耶林的学说中,就已经隐含有法律实质上是国家的命令或规范性声明这种分析实证主义观点。 F英国的奥斯丁是分析法学派的奠基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征乃是它的强制性或命令性。并非每一种命 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 的性质。 G德国法学家科勒指出:法乃是通过确使现存价值得到保护并使新的H价值得到增进而在人类文化生活的 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奥地利思想家埃利希认为,“现在以及别的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律科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二、概念区分(整本书) 1.法学——知识体系法律科目——学科 2.法学体系=法学分科体系——各个分支学科的构成法学理论体系——理论观 点思想和学说体系法学课程体系——课程设计 A一个国家的法学体系大致统一,可以并存不同法学理论体系 B法学课程体系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分支学科(法学体系的核心是给分支学科的划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以社会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 【真题示例】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

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1/7,单选)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分析】埃利希的这句话表明法律是要以社会为基础的,并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C 都是正确的。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的说法太过绝对。选项D错误。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科学技术

【真题示例】 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移植成为延续人的生命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呼吁对器官移植进行立法,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进行规范。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06/1/6,单选) A.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科技的发展 C.法律既能促进科技发展,也能抑制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可以不考虑具体国家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分析】法律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为立法提出了新问题,为司法提供了新技术,科技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直接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22、立法的特征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参考答案: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 2答: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答: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14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 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 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 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 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 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 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 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答: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 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 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 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 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 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 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 分) 19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 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答: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 (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 (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 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答: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 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答: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 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答: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 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 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 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 (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 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 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 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 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 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 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 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 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 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 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 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 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 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 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 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 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 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 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 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 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 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 程度不同。(1分) 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 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 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1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法的要素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重点在第三节,去年出了判断题,以后仍有可能出判断题或选择题。 1、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间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可作如下分类: 1、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可出论述、分析题)P32★ 法律制定中、实施中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1、法律制定方面: (1)法律原则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例如:任何法律都必须有合宪性。 (3)法律原则对法制对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2、法律实施方面: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2、法律概念★ 1、定义; 2、分类(一般了解) #3、法律规范(重点、每年必考)(分析题)★

一、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重点)★ 1、条件(假定):法律规范中指出该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模式(处理):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规则的部分; 3、后果(制裁):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 法律条文从行为模式上分为:可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授权性规范);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义务性规范);不准这样的行为模式(禁止性规范)。从后果上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前者义务很明确,不许修改;后者不是必须性,而是相对任意性的。 3、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按照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确定性规范:明确规定行为内容的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确定性规范,这类规范中假定、处理、制裁都是确定的;委托性规范: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为内容,而是委托给有关机关加以确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在某一个规范必须参照某一法规,如:一审规定的程序清楚,而二审中则规定,本章未规定的按照一审规定办理。 4、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制裁性规范——按照后果的不同性质。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有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面,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4、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5、法的本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其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 6、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7、法的规范作用:(即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作用。法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 8、法本身的职能:(或专门法律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9、法的调整性职能:即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使一定社会关系具有法 律关系的性质,从而确立一定的 法律秩序的职能。 10、法的保护性职能:即运用法 律手段保护这种已建立的法律关 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 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 能。 11、分配的正义:就是对不同的 人给予相同的对待,根据人的功 绩、出身等的不同来分配财富、 荣誉。 12、矫正的正义:(或称“改正 的正义”)指不管什么人,只要损 害了别人的财产、权利,都要给 予同等的补偿,适用等价交换原 则,适用于处理民、刑事案件, 用以矫正并恢复被损害者的利 益,是一种补偿性的公平,或曰 事后公正。 13、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 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14、法治:是指依法治理的原则。 15、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 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 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 16、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 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 类。 1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 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 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 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18、契约自由:是人们按照自己 的意志订立契约(合同)而不受 他人限制和干涉的自由权利。 19、法的原则:就是体现法的本 质和内容的法基本出发点和指导 思想。 20、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是反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的社会 主义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 想。 21、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 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 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 22、政策:是一定阶级处理国家 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国家各种 关系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的统称。 23、习惯:就是一定事实关系的 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 而形成的社会规范。 24、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是法 律要求人们承担作出积极行为的 义务的调整方式。 25、允许的调整方式:是法律赋 予人们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的调 整方法。 26、禁止的调整方式:是要求人 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 整方法。 27、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 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 各种法律手段的整个系统。 28、法律秩序:就是依法建立的 秩序 29、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 象认识的感性阶段,或者说是低 级阶段,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 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觉和情 绪,它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是表面 的直观的。 30、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 的理性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系统化、理 论化的思想观点,它在法律意识 中属于主导的地位。 31、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 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 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 化。 32、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 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 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3、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 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4、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 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 动。 35、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 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规则、 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36、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它指 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 以适用。 37、处理:就是行为本身,即法 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 分。 38、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 律后果的部分。 39、命令性规范:就是以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 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 规范。 40、保护性规范:则是维护已被 调整好的社会关系,制裁违法、 犯罪,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 41、 b: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 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 范。 42、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 调整的规范。 43、情况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 机关、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直 接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4、以择其一的规范:是指规定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必须适用规 范中列举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种。 45、任选的规范:是指在规范中 除了规定可供采用的基本方案以 外,也规定了任选方案。 46、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 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 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7、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 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48、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或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1、法的外延:(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不成文法);(4)其她执行国 法职能的法(教会法)。 法的特征:(1)法就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包括:可为、勿为与应为三种);(2)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或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她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明示与默示两种)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就是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 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5)法就是有严格的程 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3)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3、判决书、公证书、委任书、结婚证书等就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书,不具有普遍的效力,而仅对特定的人有效。 4、法的认可有两种方式:(1)明示认可(在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2)默示认可(通过法院判决时援引)。 5、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而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6、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2)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与教育作用。指引作用又分为确定的指引与有选择的指引。预测分为对如何行为的预测与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法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维护阶级统治与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7、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法只就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就是无限的;(3)法自身特点产生的有限性(它就是规范不就是规律总体现着人的意志;它就是概括性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与保守性;其作用的实际发挥还有赖于物质与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1、中国传统的律学有哪些特点? 答:实用性构成律学在学术传统上的根本底色。具体到在学科性质上,律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重视逻辑归纳,而较为轻视逻辑演绎。 2、重视考据,轻视理性论证。 3、重视实用技巧,较为轻视学理阐释。 4、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2、法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法学的实践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者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法学并非“纯思”,而在于为现实的法律纠纷,法律问题寻求解答方案。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的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法言法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在法学中,很难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进行无立场的研究。

3、法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答:法学思维是指法律人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和方法。具体而言,法学思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思维是实践思维。 2、法学思维是以实在法为起点的思维。 3、法学思维是问题的思维。法学思维的价值在于为法律问题或者法律僵局提供法律答案。 4、法学思维是论证的思维、说理的思维。 5、法学思维是评价性思维。 4、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哪些方面? 答:狭义的法学方法单指法律适用的方法,以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寻找为中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法条的理论; 2、案件事实的行为及其法律判断; 3、法律的解释; 4、法官从事法的续造之方法; 5、法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形成。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答:法律相较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包括: 1、法的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完整word版,2018 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的运用是法律推理。 3、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的划分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 4、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即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5、从法学研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 6、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 7、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8、公元652年的《唐律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注释法学著作。 9、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三种基本成分。 10、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形式。 11、狭义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12、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 14、我国法的对象效力范围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5、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法律。 16、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 17、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

18、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1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20、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21、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22、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3、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自然法学学派。 24、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25、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部落。 26、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7、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习惯。 2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渊源。 29、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法学体系。 30、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二、判断 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 3、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是同义的。(×) 4、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5、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6、从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都应履行法律义务,但并非所有法律主体都必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并不必然同不利后果相关,只有违反法律义务者才承担不利后果;而法律责任必是与不利后果相关的;法律义务可以通过义务主体自觉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责任则需要由国家机关来追究。 (2)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违反法律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定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时候追究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措施;另外,两者都是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均是为法律权利的实现而存在的。 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优点及影响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

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者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1)成文法明确具体。成文法是经过特定程序指定的,并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因此,它特别明确、具体,便于实施。不成文法就较为模糊,难于实施。 (2)成文法修改废止的程序严格。成文法的修改和废纸均需必要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与废止,都十分明确,便于全社会在法律实施上令行禁止。不成文法的修改和废止,往往缺乏严格的法定程序。 (3)成文法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在成文法下,由于其明确,社会普遍都能较好地获得法律的安全保障,自由的空间相对广泛。在不成文法下,由于法律不明确,人们违法之虞常在,严重时动辄得咎。民众的权利容易遭到侵犯。在不成文法下,公共权力由于其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也易于膨胀。公共权力一旦超越权限,出现膨胀,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成文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成文法有明确的文字表现,易于在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就能在可能出现的不当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在事前较好地发挥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成文法就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后,才可能形成习惯法和判例法,预防警示作用相对较低。 (5)成文法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成文法采用成文的形式,有利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