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基于此现状,应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要把握“保量”与“适时”两个原则。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市场上出现供需严重失衡,其问题是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

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

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

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

能力培养。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专业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题目一: 立体仓库模拟装置的设计及控制(PLC控制类)机械部分设计题目二: 立体仓库模拟装置的设计及控制(PLC控制类)控制部分设计 1.设计任务简介: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物料搬运、仓储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科技工程。它与平库相比可节约70%的占地面积和70%的劳动力,可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在我国仓储业和生产使用线上崛起,广泛使用在物资金融、航天航空、冶金机电、石化化工、军工轻工等,并采用计算机多级管理、控制、实施高速数据通讯、实时图像显示等,自动化程度极高。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先进的仓储设备,其目的是将物料存放在正确的位置,以便随时向制造系统供应物料。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自动化制造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主要特点有: ①利用计算机管理,物资库存账目清楚,物料存放位置精确,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物料响应速度快; ②与搬运设备(如AGV、有轨小车、传送带)衔接,可靠及时供给物料; ③减少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 ④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厂房面积; ⑤减少工件损伤和物料丢失; ⑥可存放的物料范围宽; ⑦减少管理人员,减低管理费用; ⑧耗资较大,适用于一定规模的生产。 2.设计目的:

通过对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型设计,使学生们掌握相关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系统设计、传感检测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3.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参数: 输入电压: A(200~240 V); 环境: 温度-5~40℃,湿度≤80%; 外形尺寸:600 mm~450 mm~600 mm;- 定位精度:0.01 mm; 最大快进速度: V=3 m/min; 横、纵向最大行程: S=300mm; 4.设计要求: 题目一要求: 1)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型机械部分设计要求: 机械部分采用滚珠丝杠、滑杠、普通丝杠等机械元件,采用步进电机、直流电机作为拖动元件。主要包括机械部分所用的各个零部件的设计过程、型号确定以及尺寸选择,其中包括滚珠丝杠、滑杠、普通丝杠的选择计算和强度校核,以及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选择及寿命校核;所需电动机型号的选择 2)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10月8日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3)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6) (二)具体目标 (6) (三)建设思路 (8) 三、专业建设容 (一)推进校企对接,以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9) (二)探索系统培养,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 (12) (三)强化实践育人,以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6) (四)转变培养方式,以跨界共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20) (五)打造教学团队,以互培共育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27) (六)实施多维评价,以多元参与建立质量评价制度 (30) 四、改革举措 (一)改革举措 (34) (二)保障措施 (37) 五、绩效考核指标 (一)建设进度 (39) (二)分年度预期绩效 (40) 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 (46)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 1.高端装备制造是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据《日报》2011年9月14日信息,2010年全市GDP总量跨越9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21万亿元增加到2.85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图1-1)。 图1-1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将建设“三区三城”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定位、总方向,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承担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未来五年,将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自《日报》2011年6月9日消息,2010年,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重点展开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统计,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2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65.5万余人,去年完成总产值4470亿元,同比增长2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其中,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86.1亿元,同比增长38%,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7.6%(图1-2)。到2011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440亿元左右。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项目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概述 根据北京现代制造业和煤炭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本专业设臵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煤矿机电技术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主要面向北京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培养机电高技能人才;煤矿机电技术方向主要面向华北主要产煤地区,培养煤矿机电高技能人才。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校内产学一体”、“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修》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2名企业机电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北汽福田、北京嘉昌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钢集团、京煤集团、中煤北京煤矿机械责任有限公司等10多家北京制造企业和煤炭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6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机电一体化、低压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2000多人次,为首钢集团等企业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300人次,为北京现代制造企业和华北地区煤炭企业培训矿、厂长和技术人员3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0项;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本专业示范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1370万,其中,中央财政465万,北京市905万。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一、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1.北京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急需机电高技能人才 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北京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医药产业、都市产业六个制造业领域,预计到2008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1.行业状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机电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其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我国成为全球“机械制造”大国的形势下,各个工业领域迫切需要大量的机电工程技术方面人才,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目前整个工业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阶段,在推广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等机床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业过程中,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机电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远意义。 2.就业岗位分析 毕业的就业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企业; (2)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应用企业; (3)机电产品及设备的维修企业; (4)机电产品及设备的营销、安装、调试企业; (5)CAD/CAM技术的应用企业; (6)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部门。 对应的岗位群有: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营销、机械CAD/CAM 技术、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机电一体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求: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适应现代机电产品制造、修理的需要,具有机电结合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能掌握机电设备、数控装置、机电产品的技术管理、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及实验、运算、制图等基本技能。 (3)掌握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包括电工、电子理论,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4)掌握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技能。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能力分析与分解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辨证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本专业文化知识基础理论,具有应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绘制和阅读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健全的体魄、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暂行办法 (试行) 浙大发本【】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高【】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本科课程与教案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第三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须重新梳理各学科专业知识点,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各院系要仔细研究现有专业课程的教案大纲,围绕专业核心知识点,同时充分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总体规划,分步分级实施,学校鼓励院系通过自筹经费,先行建设,并择优向学校推荐。学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年建设,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建设门左右,平均每个专业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标杆,辐射和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案质量。学校优先支持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案水准。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教案 第五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以先进的教育教案理念为指导,聚焦最能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传统经典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精心设计。 第六条专业核心课程教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教案过程的深度参

与。课程难度大,富有挑战性与吸引力。重视基于知识的方法启迪、研讨和习得,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重视学生课前、课后的深度学习。原则上,讨论课、习题课、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等互动教案课时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第七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每门课程学分为主,长学期开设。原则上,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可设计为周学时,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学分课程设计为周学时或,即每周理论讲课()学时,案例讲授、讨论、基于问题(项目)的互动教案等()学时,课外阅读、资料查阅、作业、小组讨论等至少()学时;以此类推。研讨或案例课应分小班进行,具体视各课程教案需要定。 第八条核心课程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强调课程考核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学生研讨课表现、平时作业(论文)、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均有清晰而明确评分,要求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业。 第九条学校鼓励有条件的院系采用双语教案。 第三章教案团队与职责 第十条课程负责人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责任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设一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同时必须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授予课程负责人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荣誉称号。课程负责人可以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遴选产生,也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第十一条各专业可根据实际课程学分、专业人数和学科特点,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建教案团队。教案团队由首席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原则则上,除首席主讲教师外,主讲教师不超过人。个别特别学科,可酌情增加。原则上每人的讨论班可配备名助教,助教可由本学科的年轻教师或在职博士生担任。 第十二条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任职条件: 1.必须具有相当于教授的专业技术职称(本领域资深教授);

机电一体化介绍

机电一体化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占地83,319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5,044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232人(其中专任教师198人)。学校现设职高部、电大部和培训部三个教学单位,实现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长班与短训并举的局面。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2256名,年培训学员1500名。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5人;17人已取得中级工证书,3人有高级工证书。现有20个教学班,1031名学生。2001年以来学历教育毕业生477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建校以来,该专业已累计培养2000余名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建设和服务地域经济的实际,特制定《抚宁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的需要,是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发展方向,真正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的需要,是有效地培养“宽基础、复合型、多技能、创新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是切实为“三农”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的需要。 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将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做大做强骨干特色专业,并以

骨干特色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稳步发展,真正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 在办学规模上,实现:长班年招生1100人,短班(岗前、岗中、岗后)年培训2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年培训1500人以上,初中职业技术年培训1200人。 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主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创新型”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双证”达100%,实现毕业生就业率100%,外输(本市外)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得到有效建设后,专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进一步提高,必将促进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将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建设后可容纳机电一体化专业1600-1800人的实习实训,真正将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做大、做实、做强。 第二,确保每年为社会输送具有“双证”的合格毕业生1100人,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 第三,针对县内各级各类企业年培训可达2000人以上,促进企业年增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 第四,有效地开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年培训在1200人以上,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第五、可实现教学实习向教学与生产实习的顺利转移,每年可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综合上述分析,经过必要的项目建设后,学校每年可增创经济收入400万元以上,为县域经济创造效益4500万元以上。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项目,影响范围较广,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与规范如下: 一、资源入库前的总体属性要求: 1、Title (标题):资源的名称; 2、Creator (创建者):资源的创建者、作者; 3、Subject (主题):资源的主题内容; 4、Description:(描述):资源的内容、介绍信息; 5、Date (日期):资源制作及上传时间; 6、Type (类型):资源所属的类别,系统也可自动识别; 7、适用专业 8、关键字:时间、主题、涉及系部; 9、扩充属性包含:适用课程(可以多个),资源来源等等。 二、教学文件类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定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2、内容要求: 含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根据学院骨干建设目标与要求,由学院教务处提供模板,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组织撰写,聘请专家论证,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后调用。 (二)课程标准 1、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结果的期望。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内容要求: 含有课程标准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由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参考学院提供的模板,自制本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经系重点专业负责人审核,报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实施。 (三)课程设计 1、定义: 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狭义指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及进度的规划。 2、内容要求: (1)含有课程设计的各要素。(学院提供模板) 2)课程设计以2 课时为教学组织单元 3、技术标准: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汽车系 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根据学院“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系发展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瞄准院党委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要求,努力提升办学能力,推进各专业创新发展,争创国内一流水平。 (二)总体目标 按照“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以特色专业为引领,形成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满足区域产业振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通过5

年努力,力争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国内一流的专业,初步形成以特色精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的格局。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对接区域经济,创新专业建设 1、建设内容 主动适应许昌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针对许昌及周边区域现代制造业、电力装备业、汽车制造及后市场服务业,重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特色专业,使特色专业覆盖我系每个专业群,实现所有专业群都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办学整体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工作措施 (1)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许昌区域经济发展,认真调研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优化现代制造类、电气类和汽车类三个专业群,拓展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等。对连续三年招生人数不足30人的专业进行改造或退出。 (2)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学院发展的名片,是系部发展的名片,下一步,将以我系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重点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级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题库

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题库(277题)(注*的不适于中、初级职称) 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2、什么是机械设计技术? 机械设计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3、什么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和输出技术,它们大都倚靠计算机来进行,因此,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密且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用工业控制机(包括PLC,单片机等)进行信息处理。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装置指挥整个产品的运行。 4、什么是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在实际运用中越来越多地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5、什么是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他将所测得的各种参数如: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力、温度等和其他形式的信号等转换为统一规格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并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决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形式和动作幅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性能。 6、什么是执行与驱动技术? 执行与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执行元件分为电动、气动、液压等多种类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多采用电动执行元件;驱动装置主要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目前多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 执行原件一方面通过电器接口与微型机相连,以接收微型机的控制指令;另一方面又通过机械接口与机械传动和执行机构相连,以实现规定的动作。因此,执行与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态性能,稳态精度、控制质量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7、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总体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继续分解,直至找到可实现的技术方案,然后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合成总体设计方案,形成经过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 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包含内容很多,其中接口技术是重要内容之一。接口技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部分有机连成一体。 8、什么是温度传感器?分为几类? 温度传感器是一种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学量变化的装置,用于测量温度和热量,也叫做热电式传感器。一般分为两大类: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9、什么是光栅?常见的光栅有几种? 光栅是一种高精度的直线位移传感器,光栅是通过在玻璃或金属基体上均匀刻划很多等节距的线纹而制成的。常见的光栅种类有透射光栅、反射光栅和定向光栅。 10、什么是电阻应变计? 电阻式应变计是根据应变——电阻效应,将被测件的应变量转换成电阻变化量的敏感元件,除直接作为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外,还可以与弹性元件组合构成力、压力、称重、位移、扭矩、振动、加速度等多种专用式传感器。 1

申报新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浙江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院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加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并且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地社会调研。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简介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所以说,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机械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

课题申报参考:727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如何从提高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组建专业群、设计课程体系、探索校企产教融合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任务。 【1.2课题界定】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是以xxxxxx的国家骨干专业和湖北省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核心,将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学科基础相关的专业组成一个集合;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这些专业在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可以共用;也形成了一大类相近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其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各专业间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但相互的融合和协调还需要统一设计与重构,如专业群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设计与序化还要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和行业企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专业群建设概念的提出意味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的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认清专业群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厘清专业群的内在联系,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内涵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中部地区机械制造领域的行业企业,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紧缺急需的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加工、操作运用、维护等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推动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熟悉机械设备结构原理、机械设计方法为基础,以掌握现代化数控机床设备编程操作等技术,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应用、检修与维护,掌握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加工场景中的应用技术等一系列工业企业应用技术为目标,服务于先进制造企业中相关的生产活动所需,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服务于轻工行业产业链中岗位需求的专业集群,如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 文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毕业论文 机械手控制 系部名称:机电工程系 班级:机电一体化二班 学号:0000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X 2011年 11月

机械手控制 摘要 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现代化企业必须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及其安全可靠性。机械手可以实现多工步的自动换装,使用可靠安全,通过程序更换就可以实现功能升级。机械手在扩大生产范围,缩短新产品的试制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降低成本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工作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单纯的手工劳作以满足不了工业自动化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设备生产自动化机械以取代人的劳动,满足工业自动化的需求。其中机械手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还能代替人类完成高强度、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机械行业中,机械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它可用于零部件的组装,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为普遍。目前,机械手已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柔性制造单元FMC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机床设备和机械手共同构成一个柔性加工系统或柔性制造单元,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但目前我国的工业机械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机械行业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 机械化; FMS; FMC; 机械手研究开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

目录 《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0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5) 《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标准 (9) 《锅炉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2) 《汽轮机原理》课程建设标准 (16) 《热力发电厂课程》课程建设标准 (20)

《传热学》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传热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电工等领域,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结构的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热交换器的选型和设计方法。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课程团队 课程组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硕士1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均能够独立承担课程教学工作。 1 钱进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 2 龚德鸿副教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 3 李环讲师负责课程建设、教学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大纲 本课程参考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 2、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采用双语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并已上传至贵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双语教学已按规划实施。 2)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方面注意把理论讲“深”、讲“透”、讲“精”,防止照本宣科,简单重复,繁琐论证;另一方面尽量结合学生实际,举例、分析以学生感性经验为基础;此外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用性。考虑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考虑学生在后期课程的学习中有用和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用,在教学中还注意了尽可能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3、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中英文穿插教学,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综合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学的经验,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四个步骤: (1)先用中文PPT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解,讲解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英语专业词汇,这样学生就会对每一章的重点知识有了解并且学会重点词汇的英语表述。 (2)带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的重点内容,并讲解英文例题。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英文书很厚,如果让学生自己回去看非常盲目,所以教师找出重点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项目建设 实施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1)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旳`主要问题 (2)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2) (一)建设基本思路 (2) (二)建设目标 (2) (三)预期效益 (3) 三、重点建设内容 (4)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4)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5) (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1) (四)教学团队建设 (13)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16) 四、主要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20) (三)过程管理保障 (20) (四)经费保障 (21)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现今国家推行“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已在进行之中,湖南也同时提出了“1274计划”,制造业出现了大批旳`技能技术人才空缺. 2.湘潭市是湖南省旳`老工业基地和长株潭城市群旳`主体城市之一,拥有17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既有大型军工企业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南机械厂,也有被誉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旳`湘电集团公司.近年来,湘潭市政府提出把湘潭打造为“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旳`发展战略,创建和引进了一大批新型制造企业,制造业成为湘潭高新区和九华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德国工业园、双马生态工业园、天易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旳`主体,制造业日益成为湘潭市旳`重要支柱产业. (二)建设基础 湖南省经济贸易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79年,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通过建设,实现了专业旳`快速发展. 1.通过“模块化”旳`课程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模块化”课程为导向,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室,方便学生“理实一体”吸收知识:理论教学完毕后,进行机房仿真练习,最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巩固新知. 2.以就业为宗旨,拓展校内“工学结合”和校外“2+1顶岗实习”旳`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真实旳`企业加工零件为实例,通过和企业旳`合作,建立有企业特色旳`实训车间并以此为依托,在“理实一体化”旳`教学中突出“工学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