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浙江大学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小学骨干教师国际教育研讨班”培训汇报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新追求》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安排,本人于2015年8月10日至8月15日很荣幸地参加了“浙江大学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小学骨干教师国际教育研讨班”。培训班上,聆听了几位著名教授精彩的讲座,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王莺,现在来看一段介绍王莺教授的视频。(视频)王莺教授做的题为《深度对话,课堂教学新追求》的专题报告,她用许多鲜活的例子、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对话,让我们明白了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新的追求。她提倡教师要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素养的提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实践,最终内化为能力和素养。她还强调做一名教师,就要勇于直面自己,不断找出自己的生长点;要不断与自我对话,战胜自我的缺点;要与同伴对话,学会倾听与分担;要与理论对话,不断的提升。她的讲座,犹如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又如几方良药,使人提神健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结合王莺教授的讲座谈谈自己培训后的一些粗浅认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谈的第一个观点是(课件2)

一、一节好课的标准

(课件3)王莺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课。应该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规律方法,增进交流体验,拓展思维,触动了情感心灵的课,甚至是提升人格、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的课。作为一节好课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1.有意义。(课件4)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在于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进一步锻炼了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课件5)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课件6)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课件7)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课件8)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等,(课件9)“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往往是做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最终会“两手空空,脑袋空空”这的确是教师的悲哀。还不能真正地关注到学生这一学习生命体。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课件10)需要的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才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件11)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因此,一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和有待完善的课,只有这样的课才是扎实的、充实的、丰实的、平实的和真实的课。

我汇报的第二个观点是(课件12)

二、教师在对话中成长

(课件13)在对话中成长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理论对话。(第一个维度)(一)与教材对话(课件14)

王莺教授认为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与教材对话。过去把“教材”叫“课本”,课本,课本,就是上课之本!现要称之为“教材”,教材,教材,就是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因此,在与教材对话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如何与教材对话呢?

1.通观全局,整体把握。

教师拿到教材,第一件事就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整本教材就像花园,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个要求就像是花草,只有对整个花园的结构了然于心后,才有可能把每一株花、每一棵草种在适当的地方,才能使花园呈现出最美的景色。否则,乱种一气,最终可能出现一片杂乱的景象。

2.酌情精要,以小见大

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也要有把教材读薄的本领,不在于教材取材的多少,而在于独特的设计,使学生在其引领之下,汇入文化洪流,见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同时要遵循教育规律,寻找由小至大的转换契机,使学生产生超出教材之外的远思逸致,打造共同的心理结构,使师生心灵在与教材的对话中得到滋养。

3.融会综合,荟萃精华

教师在与教材的对话中,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话;除与任教科目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科目对话,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第二个维度)

(二)与学生对话(课件15)

1.要研究学生

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研究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等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2.要尊重学生

尊重每位学生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教师如何尊重学生,如:第一天见到自己的学生,不妨把自己的名字大方地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大声称呼自己。假如他们直呼你名,你要夸赞他勇气可嘉;假如

他略去了你的名字,叫你:“X老师,您好!”你要立刻回应:“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当课堂出现你不喜欢的噪音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大声喊“静下来”,而是将你带着威严的目光盯住一个学生,等他安静了,你再盯住下一个学生,不用多久,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了;还有就是当学生有进步或者回答很精彩的时候,你要带头鼓掌,掌声要真挚热烈;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帮你做事时,千万不要用食指戳点,而是要将手掌朝上,轻柔上抬;当找“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时,要让他坐在你的对面,不要急着开口批评,而是用眼睛盯住他,然后要他自己说哪里错了;当找“心理有疙瘩”的学生谈话时,要让他坐在你身边,先用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然后才开始疏导。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有效方法,大家不妨一试。(第三个维度)(三)与同伴对话(课件16)

同伴的对话要以课例为载体,以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为策动,通过教研活动(正式和非正式),不断地进行柔性地碰撞,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得到分享和共享。要达到与同伴深层次的对话并使对话产生显著的效果,还需要注重以下二点:生成共同话题,学会倾听、分享和分担。(第四个维度)

(四)与自己对话(课件17)

1.学会与自己行为的对话(课件18)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观察课堂环节、有效提问、应答,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等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办法。

告诉我们:(脱离实践的学习,就如同站在泳池边上学游泳一样)

2. 学会与自己“个人理论”的对话包括(课件19)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理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

梳理一段教学经验

整理一则教学案例

启示我们:不断地自我反思、让自己在总结中成长

(五)与理论对话(课件20)

教师要自觉地请教前辈“与历史对话”,并且请教书本“与理论对话”,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践,在理论的观照下,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我汇报的第三个观点是(课件21)

三、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件2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这需要从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与因素中加以整合分析,用丰富的经验,高昂的激情,明确的知己意识,不屈的创新精神逐步打造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准备

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青年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江苏省泅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教师张林老师从教的前五年一直住宿在学校,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正是在这几年里,他用心钻研、刻苦实践,为后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个人风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条件。所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教学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

的实践,而不能硬搬教育科学中的条条框框。教学风格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教书匠”。

(二)树立教学激情,热爱学生

激情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母,因为事业成功最本质的东西是激情和兴趣。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如果对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所以,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没有兴趣的活动,是不可能产生激情的。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用生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执著创造的。教学艺术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从事教育者与其他艺术家一样,要有一种感动人心的魅力,使受教育者如沐浴在春风中而潜移默化,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学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积极的献身精神,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虽然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各种风格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这就形成了乐教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树立知己意识,发挥个人优势

知己,就是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还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外部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行为的对象。它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

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比如,要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或哪几种气质的综合。因为不同气质的教师由于情感和活动强弱、快慢不一样,教学上表现出来的个性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多血质的教师上课如同演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融语言、表情为一体。但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去辅导和教诲。胆汁质的教师上课时情感起伏较大。兴致高时,如滔滔江水;兴致低时,冷若冰霜;爱时如火如茶,恨时只想把调皮、捣蛋者痛骂一顿。胆汁质的教师教学能力强,有魄力,但脾气暴躁,自制力差,激情不易控制,常常影响教学效果。粘液质的教师上课慢条斯理,以理服人;善于提问,启迪思路;富有耐心,性情随和;深人浅出,循循善诱;讲究板书,条理分明。但反应较为迟钝,行为拘谨,碰到意外事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缺乏教学机智。抑郁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按部就班,细致平稳,缺乏表情,举止迟缓,照本宣科,但他们往往理论修养较高,看待问题往往能一针见血,为人老成持重,办事有条不紊。不同的气质体现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作为教师,在教学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己所长,发挥优势,独辟蹊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异于别人的生理特点、能力系统、思维品质、个性倾向等,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和教学统一起来,使两者达到和谐发展,才能做到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才能有风格形成的沃土。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及学生的教学风格。

(四)模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形成成熟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

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没有一个模仿学习的进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心理中的联想、类比,从科学意义上说就是思维的模仿。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可见,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所以,关键在于辩证的模仿。

其一,“取法乎上”,得其精髓。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因为教学风格的内部结构是多层次的。(课件23)

其二,模仿要适合自己的条件。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模仿要得法,不要照搬。因为最好的方法,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最坏的方法。(课件24)

其三,不拘一家,博采众长。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上也是各异的。因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适当运用,模仿才能做到恰当。(课件25)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既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创新,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切忌邯郸学步,故步自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超越简单的模仿,那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由此可见,作为教师从模仿行为走向教学的独创,融会贯通,最终达到教学风格艺术境界的升华,才能实现教学实践的提升与超越。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

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课件26)总之,优秀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要改变旧教育模式,又要改变自己,既要热爱自己,又要热爱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的好老师,最后,我想借用陶行知的打油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

(课件27)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

愿在坐的各位同仁,都能成为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乐教、善教的好老师。谢谢大家!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浮躁,老师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快乐了,但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因为这节课或这篇课文的学习而有所提升了吗?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味追求的是我的课堂热闹了吗,一味迎合的是所谓专家的评价。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那就四人一小组,至于为什么合作,适不适合合作,怎样合作,却不作思考与探索,只为合作而合作,认为课堂有了这样形式的合作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那就让学生自主探究,至于我们的小学生具不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什么样的指导与帮助也不作考虑,只为探究而探究。我们的公开课更是这样,仿佛没有了合作与探究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是无法得到任何提高的!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

素养的提升呼唤本真的语文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要做到“本色”和“生本”。“本色”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去除虚浮、装饰的东西,不盲目追求时髦,不为合作而合作,不为探究而探究,即使是公开课也应是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生本”要求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生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的主动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不是“去老师”化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品质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课堂。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他们的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历史课堂师生深度对话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历史课堂师生深度对话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李柱山 2018年2月,我校历史教研组在经历了前期长时间研究与准备的基础上,向甘肃省教育规划办申报了《历史课堂师生深度对话策略研究》课题,同年5月通过了审批,正式立项,立项号:GS[2018]GHB1355。 一、主要研究过程 1.课题申报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 (1)进行历史课堂师生深度对话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梳理有关于研究的突出问题,开展历史课堂师生深度对话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聚焦在历史课堂师生对话的浅层性学习,低效、无效性对话方面的问题。 (2)组织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组。 (3)申报立项。 2.题实施研究阶段(2018年6月—2019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 课题负责人:李柱山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审定研究方案,主持开题、结题工作。负责课题申报和课题组日常管理,制定研究方案,起草开题报告、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 黄煜、李发有负责课题实验中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的工作。 马枢元、王兴元负责课题问卷调查、历史课堂深度对话课例实验和分析的工作。 唐爱萍、唐好瀚、严发普、吴云霞负责历史课堂中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和师生深度对话效果评价研究的工作。 (2)进行课题开题工作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 (4)围绕课题研究,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 (5)全面开展研究工作,组织研讨课,撰写经验总结、论文、个案分析等。 (6)组织问卷调查,分析统计数据,针对问题进行研究。 3.课题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课题组按计划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有关文字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和进度,落实到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结题的所有准备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

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 柳树中心校:胡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如何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首先要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宗旨,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我们知道学习英语只要达到能够交流的目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本文围绕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带来实效性课堂作出了一些探究。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牢固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师生交往过程中的资源生成。教师不是单纯的提供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分享。总之,“对话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这里结合平时的教学和精彩课堂片断来谈谈小学英语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对话教学以带来实效性课堂的。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高大威严的形象使得众多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于关系紧张,学生在压抑,被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学得无奈,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需要进行大量语言实践的小学英语课堂更是雪上加霜。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密不可分。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平等,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对话,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大胆交流。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亲切的笑容能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用诙谐幽默的话语代替严厉的批评使得学生很乐意接受,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和自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小学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帮助,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前进的动力。“Very good! (很好) /Great!(棒极了)/Excellent! (优秀的) /Well Done!(做得好) /Good boy!(棒小伙)/”在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更是

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新探

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新探 广东省紫金县附城中学陈小琼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与学思路一致,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课堂提问五原则是:目标导向原则,启发思维原则,难易适度原则,质疑问难原则和展开想象原则。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 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方法之一。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与学思路一致,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课堂提问五原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导向原则。 设计向学生发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紧紧扣住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答问一步一步地逼近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摒弃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随意的、盲目的提问。 课前教者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的提示,应是教学目标范围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新课时,用简洁的导语引入新课后,即向学生提出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意味着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启动、激励、凝聚、制约的心理作用,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目标意识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 比如,教读《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可以依次向学生发问以下问题: 1、细读第1段,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点明题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3)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是哪一句? 2、阅读2-13段,划出时间词语,看看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哪几件事? 3、从课文所记事件中,分析思考一下,看看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朗读16、17段,想想母亲给予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有哪些?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 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 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 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 一、课程论 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 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从事语文教育,既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作为根本目的,又要照顾到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或作机械的语言符号操练,或作孤立的人文说教。人、文同行、语言和精神一起成长,语文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你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模式

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模式 语文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当谈到语文时,大家都会想到诗词曲赋,话剧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不错,语文课上我们所直接接触的正是这些散发着墨香的作品。文学作者都饱含深情的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或忧郁哀伤,或慷慨激昂,或闲适恬淡,或悲愤惆怅……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朵奇葩,让人感叹不已。如何让读者、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感情,也正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然而,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充满了“功利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都将考试作为其研究的唯一目的。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课堂模式,无法让我们深入的感悟作者的情感,也无法从中拓展,学到更多的东西。进入大学,语文课不再以这种形式出现,是自由的课堂,但通过了解,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我认为,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一、文学盛宴,通古涉今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堂,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习者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修养。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习者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二是通过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第一方面,我认为,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享受的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到本节课本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而更应该通过当次课的学习,拓展学习,教师应该展示涉及作者的更多资料、文学背景以及相关的发展历程、相关或相似的更多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在专题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音、视频资料,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方法,诸如即兴作文、演讲、朗诵、辩论等,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兴趣,在课后会查找更多的资料或信息,帮助学习。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讲到李白的《将进酒》,内容讲完后还剩余一段时间,于是组织同学朗诵比赛,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那时候讲到诗歌专题,我们还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都达到了预期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语文相对于别的学科来讲本来就很特殊,我认为大学里的语文课更应该是一种“鉴赏课”,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习到从古到今从国内到世界的文学知识,更多的是感悟到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提升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二、思想开放,精神独立 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碰撞,无论是与老师的想法还是与作者的情感,也管不着作者是唐朝人还是法国人,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对比,产生自己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像中学一般,“被灌输”,为了应试而“苟同”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语文应该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与人的思想价值观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无论是谁的想法,只要不违背常理,都是“标准答案”。这也是所谓的精神独立。 鉴于此,我认为,理想课堂应是这样的:老师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并让同学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重于质量,存华留实 当代很多大学里的语文教学只是为了规定的,必须上交的论文数目。但这些论文的质量却并不如意,甚至不堪入目。我认为,质量是关键,雕刻出一百只相同的小鸟倒不如认真去完成一个精致的创意的作品。同时,相信有真正的思想的交流,作出论文是轻而易举的。存华留实。语文本来就应该是华丽的,但这种华丽不能覆盖其所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内涵,华而不实的文章就像绣花的枕头,禁得住看,却禁不住用。太过刻薄的交流,只能让赏心悦目的课堂变得生硬。

1.《宁静方能致远——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宁静方能致远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可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好的课堂教学,在追求动的同时,也应该用偶尔的静,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默读静思倾听练笔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确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可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件目不暇接,背景音乐此起彼伏,各式表演层出不穷,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语文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我认为,好的教学,既要有动,又要有静,动静相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求真之旅;语文课堂应如同一段精彩的旋律,时而跌宕起伏,时而优美舒缓,在追求动的同时,用偶尔的静悄悄,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一、默读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大声读,“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读啊读,看似非常热闹,课后却收获甚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是,阅读并不等同于朗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我们的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感悟,去揣摩,去领悟;需要学生通过圈画批注,静下心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关乎学生精神成长,语文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读书。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中国的汉字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学也如此,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静读可以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杠杆 师生对话

杠杆师生对话 师:好,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我们看到,地球怎么样?师:对,地球被这只米老鼠翘起来来了。大家觉得这个视频可信吗? 师:哦,有同学说,不可信,这一看就知道是电脑合成的。有没有觉得这可信啊?恩,我看到只有几位同学觉得可信。那么像视频中一样,利用一根棒,到底可不可以翘起地球呢?没有理由的猜测都是泡沫,一触就破。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相关知识,然后,你们用切实的理由来说服我,好吗?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动图。第一张,这是用开瓶扳手开汽水瓶的过程。第二张,这是用螺丝刀起钉子的过程。再来看第三张,图中这位老爷爷的鱼上钩了,他将鱼竿搁在围栏上,将手柄向下压,鱼就被钓出水面了,对吧。好,通过这三张动图,大家能不能找出扳手、螺丝刀、鱼竿它们工作的共同点呢? 师:首先,他们的材质是怎样的?是硬的还是软的?(板书:硬)形状呢?(板书:棒)工作时又是如何运动的呢?恩,转动,(板书:转动)非常好,是不是绕一个点转动的?那么,那个被绕着转动的点是不是就是不动的,也就是一个……固定不动点?(板书:绕一固定点)要转动,也就是说,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就必须要有一个……力的作用。(板书:在力的作用下) 师:那么,我们就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板书:杠杆、定义)师:大家想一下,我们平常玩的跷跷板是不是一个杠杆?硬棒、固定点、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这些条件是不是都满足呢?恩,也就是说,跷跷板也是一个,杠杆。 (画图:倾斜的跷跷板,讲解杠杆的三要素) 师: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名词。首先,这是支点,是一个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我们用字母O来表示。(版画板书:支点O)人给木板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是不是就是促使木板向下转动的力啊?所以这就是动力。用字母F1表示。(版画板书:动力F1)那么相应地,这个人他给它的力是不是就是阻止木板转动的力啊,所以就是……对,阻力。用字母……F2表示。(版画板书:阻力F2)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简易的跷跷板模型,这是一块三角形的木块,而这是一块形状、密度均匀的长木板,大家看一下,我将木板这样摆放在木块上,木板怎么样,对,木板平衡了,(板书:杠杆平衡)那大家猜一下,被木块的尖端顶住的这个点是什么点呢?恩,支点,木板是不是可以绕着这个点转动,同时,它又是木板的……重心,非常好。我这儿还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很明显,苹果要比橘子重一些,那如果我把它们一边一个放在这个简易的跷跷板上,跷跷板还能保持平衡吗?恩,这位同学说可以,那我们请他上来试一试好不好。 师:好,来请回。我们发现,他把苹果和橘子放在木板上之后,木板还是平衡了。这说明,即使两样物体不一样重,还是能使杠杆达到平衡的。那么,大家来猜一下,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来说说看。 师:恩,他说和两物体的重量有关。其实,也就是物体对杠杆的力,动力和阻力,有关,对不对。那还与什么有关?你觉得呢?恩,他说可能还与物体到支点的距离有关。非常好。那是不是和这些因素有关呢?如果有关,具体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师:我给每一组都准备了这样一个器材。底下是一个支架,在支架上横了一把刻度尺,远点在中间,要读距离是不是很方面?恩,当两边不挂物体时,它是平衡的。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盒钩码,每个钩码为0.5N,以及两把弹簧测力计。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如何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器材,来完成今天的实验探究。开始。(版画四个杠杆模型)师:我刚刚看了一下,大家都很聪明,想出了各种办法,我请几名同学分别说一下你们在接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

浅谈深度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2490457.html, 浅谈深度对话 作者:许丹仙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9年第10期 语文教学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场对话,有了这种交流,才形成真正的语文教育。所谓“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原则,让对话服务于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人性化、平等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是,对话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对话是机械的,停留在浅表层面,没有体现师生的智慧;有的对话则直指师生情感,并且关乎学科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后一种对话称为“深度对话”。那么,如何做到“深度对话”呢? 深入到学科教材的本质 语文教学不该在一望而知的表象层面纠缠,而应深入到文中的情脉或意脉(孙绍振先生将两者合稱为“情志脉”)。从解读的角度讲,把握了情志脉,就是把握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图谱; 从审美的角度讲,把握情志脉的过程,也是思维磨砺,生命融合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讲,聚焦情志脉,则可避免教学的碎片化,使教学能纲举目张。 《莫高窟》是一篇条理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文中意脉呈现方式是常见的总 -分 -总。 整篇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前后呼应;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也是总分总结构,在分写时,又都是点面结合。这也是小学里写景、写活动最重要的构段方式。再看段落之间的关联都很巧妙,一个是过渡句,一个是承接句。五年级孩子写作文段落之间缺少衔接也是显著的问题。所以,把握了文章的意脉,也就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切实体悟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门径。 再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着迷”“迷恋”“痴迷”是文章的情脉。笔者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等心情的描写,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在父母的责骂下法布尔却“兴致勃勃地挑拣”,“躲起来偷偷地玩”,其痴迷程度更是显而易见。紧扣情脉,学生真正了解法布尔这一人物形象,对话自然有深度。 感悟文字,深入思维 对话要激发思维,必须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笔者见到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写话:生病、漫天飞雪、友人不在家,意在体会撰写《国榷》的辛劳。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留于表象。笔者认为应该紧紧扣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来想象,比如“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于……面对孤灯……”这句时,引导学生“一袭破衫”的“破”,想到“生活的清苦”;从“终日奔波”的“奔”,想到“身

英语口语话题——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 王:Have you met the English teacher John? 马:Yes,I have seen him going to the office this morning. 张:What do you think of John? 孙:Not tobad,he seems to be kind and he was smiling to both students and other teachers this morning.He didn't shout and stare at people. 李:I like him,I hope we will become good friends. 马:Me too。I am interesting to his class,I always listening carefully,so my grade of his class is high. 张:butI am sorry to hear that marry once argued her math teacher,in the result,she didn’t like go to school,she didn’t pass the exam. 孙:oh,it’s a bad news. 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student can be either good or bad, helpful or harmfuh. 1Either way, the relationship can affect the student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李:yes,I think have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n let our study become interesting. And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our teacher. 孙:in my opinio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respect each other. 马I agree withyou. The teacher does not have to force the student to learn. 张:In fact, many students will often work hard simply because they respect their teachers and want to please them. 李:The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and understand the student without forcing him. That ask our teacher keeppatience . 张:As for the student,he must always show the teacher proper respect. He should be eager to learn and willing to work hard. 王:In conclusion,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n be mutually benefit. The student gains 4knowledge eagerly and enjoyably, and the teacher gains satisfaction from his job. 孙:time was flying,it’s time to stop our talk 马:the class is begining 李:see you later Bye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精编版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尝 试》精编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 ----养成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会害人终身。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和交流。 课前 教师:养成“潜心读文本”的习惯 (一)文本就是我们所教学的语文课本,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一课我都是认真而细致的来解读的,对照着教材、教参、还有学生的一些辅助资料,进行研读,找每一课的重点,(段句字词乃至一些重点的标点符号),每一类课型的重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 1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每一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老师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幽默,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都令我印象深刻,不断的反思自己。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如xx老师就是开课前简短的交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xx教授,让孩子想一下,大学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使孩子对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打破课堂常规。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他们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反思。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xx教授教学真分数与徦分数的教学时,把分数看作是一个家族,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注重板书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板书清晰明了,他们没有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适当板书,使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一目了然。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经验,将研讨会的精神,应用于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

所以现在的作业设计要求富有趣味性。以往的语文作业要求往往都比较一目了然,抄写词语就是抄词,连线就是连线。 作业设计内容要求丰富。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应答式作业,而更应侧重于一些任务式作业。 总而然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小学语文的作业这四方面来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合格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