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身边溶液的例子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区别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3、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4、了解水以外的其他常见的溶剂。

5、以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的实验,让学生将科技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让学习科学变得更加有趣;

2、通过“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的活动中,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倾听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了解水以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3、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

糖在水中溶解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教师: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

每个学习小组:①硫酸铜晶体、碘、沙粒、粉笔屑、食用油、酒精、100 mL烧杯5个、50毫升量筒、玻棒等;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试管八支、玻棒四根、药匙一只、试管夹、试管架等;(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或分组实验)③汽油、酒精、水、食用油、培养皿3只、布条若干。其他见书P3的拓展活动。

【教学资源】

PPT课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活动单。

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酸雨

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

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

方法和能力

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

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

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教学流程:

变得模模糊糊。学生很快就和酸雨联系起来,知道雕像常年暴露在空气中受酸雨的腐蚀,石材中的碳酸钙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了。

(一)什么是酸雨:

通过阅读书本知道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雨水,那么上海有没有酸雨呢?借助学生实验:测试上海三个地方的雨水酸碱度来判断,虽然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个实验,但我想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复习酸碱度的测试方法,同时又加深了对酸雨酸性程度的认识。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目前上海的雨水酸度并没有达到酸雨标准,但已经比较接近了,所以借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酸雨的形成:

虽然上海没有酸雨,但我国其他地区的酸雨情况非常严重,出示一张酸雨分布图,分析酸雨地区的共性,结果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发现酸雨的重灾区多数都在城市,而且是盛产煤和石油的城市,于是很自然的联想到与煤和石油有关。为了更清楚直接的了解酸雨的形成,我插播了一段有关酸雨形成的录像,再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原来酸雨的形成是该地区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随空气流动进入大气与水结合成稀硫酸和稀硝酸,并进入雨水而形成的,我还用一段动画向学生演示了整个形成的过程。

酸雨的形成是很复杂的,有的地区虽然没有大气污染,但也会形成酸雨,例如南极,这是为什么呢,借助另一个动画,学生很快分析出了:其他地区的污染会随风飘移而来形成酸雨,最后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形成酸雨的各种途径,借此让学生明白酸雨是一个很复杂的全球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一知识点主要通过一个模拟试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和学生查找资料的交流得到落实。

模拟实验于两周前开始准备,先培育玉米幼苗,等长到10厘米左右时开始分别放在不同的四个环境中生长,比较它们的长势(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通过幼苗的高度、叶片的颜色、枯黄程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分析不同酸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活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的幼苗长势不佳,说明酸雨对幼苗的生长是由影响的。接下来通过学生收集到的酸雨危害的资料,了解酸雨对建筑、植物、水生动物、河流湖泊、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从生动的图像资料,数据了解到酸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酸雨的防治

学生对于我国因酸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肯定有极大的触动,然后让同学们共同商讨防治措施,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加以分析汇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板书:

三、酸雨

(一)什么是酸雨:(二)酸雨的形成:(三)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四)酸雨的防治

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较强酸性、碱性液体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养成安全使用酸碱溶液的习惯和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3.过程能力与方法:

能找出使用酸碱液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使用酸碱溶液时实验意外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收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酸碱性液体的使用说明书,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开始使用时的正确程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秉承上一节课老师的演示实验“活动8.14、活动8.15”,组织学生讨论酸碱性液体使用后处理废液、废料的正确方法;第三,通过视频资料所创设的酸碱性液体不慎沾在衣物、皮肤上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组织学生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几种洗涤剂、消毒液的使用方法说明书、滤纸(或棉花)、表面皿、浓硫酸、羊毛绒线、浓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二)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生活中较强酸碱性液体的使用—→洗涤剂、消毒液使用说明书阅读讨论—→实验室酸碱溶液使用讨论—→正确处理酸碱性废料方法讨论—→正确处理使用酸性和碱性液体时发生意外的方法讨论—→教学小结。

本节课尽管教材篇幅不多,但教学意义非常重要。指导学生懂得了如何处理废弃酸碱性液体,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对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课又具有温故知新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匀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有关酸碱性废液的处理方法、使用酸碱性液体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方法等,充分的让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电力的应用及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名称;

认识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

能指出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源和完整的电路;

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力目标:掌握电路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维、分析、归纳及比较等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严谨地对待科学。

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情感。

通过电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准确地了解一些电路元件。

能准确地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理解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源和完整的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激发-质疑-解惑总结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电键8只、导线8股、灯泡2.2V,16只、电池1号,16节、音乐卡8张。

课前准备;

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

收集有关电的应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六、教学后记

(电力的应用及简单电路》是六年级(新综合科学》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整章的人门内容。对于“电”,学生通过第五章有关电能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电的比较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仍然比较缺乏。故本节课一方面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力应用”的资料,互相交流,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实验中探索、观察、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初步掌握电路的特点及简单电路的连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必须不断地给以鼓励及强化。小组内的合作以及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逐渐体会合作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促进了同学之间时友好交流。

导体和绝缘休、电路符号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物体按导电性能可分类为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开关的类型及用途。

认识简单的电路元件以及常用的电路仪表。

掌握常用电路元件的电路符号,学习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电工的一些实验操作,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掌握电路元件的连接与使用方法。

学会电路符号的识别,并学会绘制简单电路图的技能。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的现象与电路元件的好奇心与兴趣。

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电学的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及实验鉴别。

电路符号的识别、用电路元件连接电路、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连接简单的电路、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

仪器:1号电池2节,小灯泡,导线,单刀开关,按钮开关,小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材料:铜线、塑料吸管、玻璃棒、钢丝、铁钉、粉笔、铅笔、铅芯、纸条、小木棒。

教学过程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知识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此已经积累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选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依次串联在连有灯泡的电路中,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活动中观察,获得导体和绝缘体的精确概念。电路符号是学生以后继续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各种电路图的基础,教学是右让学生先阅读、背诵,进行机械识记,然后调动全体学生进行电路符号的识别竞赛,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掌握了电路符号的基础上,让学生识别连好的电路,利用电路符号画出电路图,对电路符号尝试进行一些实际的应用。

在运用电路符号将实物电路元件构成的电路画出规范的电路图,对预备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有所预见,对学习程度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多加指导,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图的绘制。

串联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

2.学会将电流表、开关、电池及多个灯泡按串联的方法连接起来。

3.学生能正确地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4.能分析串联电路的特点,从而解释串联电路中某一元件损坏时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个灯泡的串联;

电流表的正确读数。

难点:串联电路中某一元件损坏时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设备

学生:2人/组

小灯泡3个、电池2节、开关1个、电流表1只、导线若干。

教师演示用:

小灯泡3个、电池2节、电流表4只、导线若干、演示板1块。

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串联电路的连接

1.实物图(a)

教师演示:

在演示板上连接串联电路

注意:电流表的正负极的正确连

接及量程的选择(建议选择0.6A量

程)

学生实验活动:

(1)连接电路图所示串联电路

(2)闭合开关,注意灯泡的亮

度。两个灯泡都能发光。

(3)电流表的读数:0.2A

2.实物图(b)

设问:串联电路是否有分支?

归纳: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流

动途径,没有分支。

设问:在电路中加插了一个灯泡

后,原来两个灯泡的亮度有何变化?

教师演示:

在演示板上连接该串联电路

注意:电流表的正负极的正确连

接及量程的选择(建议选择0.6A量

程)

观察该电路特点回答:

没有。

学生实验活动:

(1)观察:

变暗。

(2)电流表读数:0.16A。

(3)观察:

归纳:

学生讨论。归纳:串联电路中只

二、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实物图

设问:

添加了一个小灯泡后原来的两个

灯泡为什么亮度会减弱?

设问:从电路中取走其中一个灯

泡,其他灯泡有什么变化?

设问:一个灯泡被取走后电路是

否仍然闭合?

又问:当电路中的一个小灯泡被

取走时,其他灯泡为什么会熄灭?

设问:这是一个串联电路吗?

演示:

由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再按电路

图连接各元件。

注意电流表的选择:

①选择相同规格的电流表;

②电流表选择相同的量程

(0.6A)。

有一条电路,在串联电路申添加灯

泡,会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从而

使其他灯泡的亮度减弱。

其他灯泡会熄灭。

学生思考。

不闭合。

归纳:取走串联电路中的灯泡会使

电路变成断路,造成原来的灯泡熄

灭。

请学生观察

答:是。

读出四个电流表的读数,得:

电流表P:O.2A;

电流表Q:0.2A;

电流表R:O.2A;

电流表S:0.2A。

由四个电流表的读数,分析串

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强度大小,可

以看出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电流没

有被“用掉”。

得出:

串联电路上各点的电流是相等

的。

教学小结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串联电路的特点,总结:

(1)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

(2)串联电路中某一个元件被取走或损坏时,会造成断路,所以其他元

件也不能正常工作。

学生Workpaper练习;

练习册:

P92:一/2;

P92:二/1,2,5,7,16。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会串联电路的连接方法,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知道在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并能解释串联电路中的某一元件(如灯泡)被取走或损坏后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好奇到探究,均能熟练地连接串联电路,并能知道串联电路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并联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联电路的特点。

2.学会把多个灯泡或元件按并联的方法连接起来。

3.能辨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时能解释家用电路采用并联式连接优于串联式连接的原因。

4.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灯泡并联式的正确连接;

并联式连接的优点。

难点: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推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设备

学生:2人/组。

小灯泡3只、电池2节、开关1只、导线若干。

教师演示:

小灯泡3只、电池2节、开关1只、电流表4只、导线若干、演示板1块。

教学内容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

一、并联电路的

连接

1.实物图(a) 2.实验图(b)演示:

在演示板上连接该并联电路。

电路中的三个灯泡是否都发光?

注意:

(1)电池串联时应同向,

(2)三个小灯泡必须并联。

坏灯泡会不会发光?

其余完好的灯泡是否继续发光?

归纳:

并联电路是具有分支的电路。

所得的结果是否相同?

演示: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学生活动

(1)连接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观察

答:都发兰。

(3)实验

移去一个灯泡,换上一个坏灯

泡。

观察。答:不会。

观察。答:是。

(4)实验

将坏灯泡与其他灯泡调换位

置。

(5)观察

答:相同。

学生活动: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77116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一学期 八.身边的溶液 1.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会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酚酞试液变红色。 4.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可以用pH表示。pH的范围是由0至14。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 性越强;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当pH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5.在碱溶液中加人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在酸溶液中加人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6.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酸雨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必须采取防治 酸雨的措施。 7.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浓酸和浓碱溶液的腐蚀性更强。我们在使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时, 必须格外小合。对实验后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料要进行处理,不能直接排放。 8.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的物质。p2 9.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溶解溶质的液体则称为溶剂。p2 例:盐(溶质)+水(溶剂)→盐水(溶液) 10.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常用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p4 11.碘可溶于酒精、丙酮;指甲油可溶于丙酮、乙酸乙酯。p4,5 12.pH试纸是浸渍过多种酸碱指示剂的试纸。p10 13.用比色卡对比试纸所呈现的颜色,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即溶液的pH。p11 14.酸碱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a)胃酸过多——服用碱性药片(胃舒宁); b)植物不适宜酸性环境——撒碱性的石灰,改善土质; c)被黄蜂蛰伤——用食用醋涂抹。p16 15.酸雨的成分十分复杂,但通常以硫酸和硝酸为主。它们分别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这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p17 16.酸雨的危害:p19 a)减少叶绿素,阻止光合作用,使植物死亡; b)腐蚀建筑石料和金属材料; c)使河川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不能生存; d)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刺激皮肤,引起呼吸道疾病。 17.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p22 a)镁:反应剧烈,释放大量氢气; b)锌:反应较快,释放大量氢气; c)铁:反应缓慢,释放少量氢气; d)铜:不发生反应。 18.白纸上滴浓硫酸后,白纸炭化、发黑、变焦。p23 九.电力与电信 1.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产生电流。在实验室内,电源可以由电池、干电池或电池组提 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初一科学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 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 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 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 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 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 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 能斜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水是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丙酮、煤油等也可以作溶剂。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3、溶液分类 溶液分类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 3、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_辨别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 紫色的 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石蕊试液(紫色) 酚酞试液(无色) 4_____性越强; 5、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即原酸性溶液的酸性会减弱,原碱性溶液的碱性也会减弱,混合溶液趋向于_________。 6、酸与部分金属反应释放________;酸与大理石反应释放__________。 7、pH < _______的降水,叫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酸雨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的危害:(1)使森林枯死;(2)影响农作物和淡水生物,使之减产和死亡;(3)腐蚀建筑物及历史文物古迹等;(4)危害人体健康。 8、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实验后要对酸性和碱性废料进行处理,不能直 接排放入下水道。 第九章电力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 2、电路元件符号: 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3、如下面所示电路,其中甲电路为________状态;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丙电路为_________状态。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物质的比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用节课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现有一杯开水,你能让它快速冷却吗?谈谈你的做法及理由。 【新课】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也就是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老师想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哪位同学能来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设计实验并完善后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思考:1、通过采集到数据,我们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师:高温物体的热会不会无限制地传递给低温物体呢?=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同这也说明了热传递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介绍热量的单位及单位间转换。 师生一起观察图4-33,明确热量只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是一种过程量,所以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不可以说“含有”“具有”。 同时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太一样。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呢?==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进一步观察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 (1) 0~1分钟和0~2分钟,大烧杯里的冷水哪次温度升高的更多?哪次吸收的热量更多? (2) 0~1分钟和0~2分钟,小烧杯里的热水哪次温度降低的更多?哪次放出的热量更多? 结论: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用煤气灶将同温度的半锅冷水和一锅冷水烧开哪个所用时间更长?哪个吸热多? 结论: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影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的因素:1.物质的质量。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上海市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科学试卷牛津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学习过程中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速度。 B 滥用某些溶剂药物或毒品,会损伤人的大脑,影响人的判断力,最终危及生命。 C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等组成。 D大脑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分析接收到的信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依靠感觉器官感知来自环境的刺激B噪音会引起人们中毒 C并联的用电器越多电路中的总电流越大D酸雨是pH<5.6的降水 3、某学生用弦音计,探究弦线长度对音调高低的影响。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弦线长度相同,张力不同B弦线长度不同,粗细不同 C弦线长度不同、张力不同D弦线长度不同,其他均相同 4、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 B口腔是消化道起点,只是把食物磨碎,不进行任何物质的消化。 C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初步消化部分蛋白质。 D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5、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②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消化的食物运送到组织细胞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A①②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B 牙齿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C 不同年龄的人对健康重要标志的认识是一致的。 D 运动过度会影响身体健康。 7、蛀牙已经感到疼痛时,牙齿的蛀蚀一定已经蔓延到了…………………………() A.牙釉质 B.牙本质 C.牙龈 D.牙髓腔 8、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是……………………………………() A.食道 B.胃 C.小肠 D.大肠 9、我们生存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糖类和脂肪 B.糖类和蛋白质 C.脂肪和维生素 D.蛋白质和维生素 10、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把氧运送到组织细胞②把养分运送到组织细胞 ③把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运送到直肠④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运走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①②④ 11、“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 (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12、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瓶丢弃的矿泉水。他想:如果是大白天,这个透明塑料 瓶就可能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三章阳光 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 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 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 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 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 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 A、微波炉 B、消毒柜 C、电视机 D、电冰箱 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彩虹一定是弧形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 (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 A、植物 B、浅色的子 C、动物 D、黑色石头 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 A、月亮 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C、流星 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月食 B、小孔成像 C、水中出现的倒影 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 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 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 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 C、射击时瞄准 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玻璃 B、水 C、真空 D、空气 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

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5 浙教版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前测及分析 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一、前测

二、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教

学反思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 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 第一学期 科 学 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第一节 溶解 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如: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等等 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溶质:溶解在液体里的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液体,常见的如水、酒精,汽油。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搅拌与否(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 温度高低(加温使溶解速度加快) 第二节 水以外的溶剂 1.生活中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一些物质的溶剂使用。 2.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碘和指甲油等不能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其它溶剂。 3.干洗:利用水以外的更容易溶解污渍的溶剂,清洗衣物,并且该溶剂不会溶解衣物。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溶液的分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

第四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1. 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是酸红、碱蓝,水紫(原)色 酚酞是碱红、酸和水无(原)色。 2. pH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蒸馏水变淡绿色 3. pH试纸特点:pH值在0—14之间 pH值小于7是酸性 pH值等于7是中性 pH值大于7是碱性 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第五节 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 1.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 2.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3.中和作用:酸碱混合时,会使对方的酸性和碱性减弱生成盐类物质和 水。 4.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六节 酸雨 1.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 2.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3. 酸雨的危害:(1)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物、植物死亡。 (2)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3)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4)影响人体健康。 4. 预防酸雨的措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第七节 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1. 稀盐酸的腐蚀性:(1)稀盐酸可以与除铜以外的金属发生反应,反应速度 快慢不一, 生成氢气等,所以不能将稀盐酸存放在金属容器中。 (2)稀盐酸可以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这就 是酸雨对建筑有伤害的原因。 2. 浓酸、浓碱溶液腐蚀性非常强 3. 强腐蚀性溶剂的保存:阴凉通风处,用抗腐蚀性材料做器架。 4. 酸碱灼伤处理:被酸灼伤应该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弱碱溶液洗涤, 最后用水清洗,如果有水泡应涂紫药水。若被浓硫酸灼伤,切不能直接用水冲洗,先要用布将浓硫酸擦去,然后再用上述的方法处理。若被浓碱灼伤,应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弱酸清洗。 5. 实验后酸性碱性废料的处理 第九章 电力与电信 第一节 电力的应用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一:浙教版_七年级上册科学_新版教案(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 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 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 建立分子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 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然后又可以将甘 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甘蔗汁来自哪?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 提供什么信息?(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 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 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 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 子的微粒存在。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 [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主题一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和预期。 (2)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确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学会处理数据、解释数据。 (4)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2、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时间及班级:———————————————————————————————————————– 教学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合理的设想和预期。 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 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1)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2)选出控制变量: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在坚持变量唯一的前提下,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师生共同复习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

科学参考资料(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 食物的消化过程 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流程】

(完整)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推荐文档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 1、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2、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1AU=1.5×108km 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1l.y.=9.46×1012km 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c)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6、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7、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8、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9、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N)。 10、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1、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1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3、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4、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5、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16、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p12 1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p14 18、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物体在水里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里所受的阻力大。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尽相同。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p16 19、地球对地面上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p19 20、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N)。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约为9.8N。p20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 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点] 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例: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子长成了幼苗、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雨后出现了彩虹、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 2、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3、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5、小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仔细观察 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积极实验 认真思考 [课外资料] 1、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 或物体;有各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的形态有100多种。目前世界各地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