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诗人,知背景,解诗题。

1、(出示杜甫画像)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大诗人杜甫的了解?

2、老师收集了一些杜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杜甫资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3、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影视停)

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生读题)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这篇独具风格的佳作——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一遍。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重点点拨:这里的“河”特指黄河,“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这可是个好消息呀,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正音涕、子、裳、还、即。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读诗句通,尤其要注意红色字体的字。然后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等一会儿请你来给大家一个提醒。

(2)检查朗读

A、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字音是否读准确了(指名朗读)。你觉得哪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

①“即”应读“jí”;“青春做伴好还乡”中的“还”是个多音字,应读“huán ”;“漫卷诗书喜欲狂。”中“漫卷”应读juǎn不读juàn。

②“衣裳”中的“裳”读cháng。(课件出示)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

③却看妻子(zǐ)愁何在,”中“妻子”的“子”应读三声。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i)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

B、谁再来读读?(个别生读)(真不错,字正腔圆)

2、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1)同学们,读诗只是读正确读通顺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出重音,读出诗的节奏来,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在停顿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两个字两个字一个字再两个字,而且第四个字后面的停顿时间要更长一些。)有些字还要读出重音,我们应该知道音乐里有强拍由弱拍,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不分家的,诗就是歌,歌也是诗,这里的重音好比音乐里的强拍。(出示节奏线、重音符号)请同学们再练一练,读出他的节奏来。

(2)谁再来读一读?多好呀,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生齐读)

三、小组合作,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节奏,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也就是要有韵味。要想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我们要明白古诗的意思。)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一般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①结合注释,串词意成句意,串句意成诗意②联系上下文③结合时代背景④查阅工具书⑤借助已有知识经验⑥反复诵读品味)

2、让我们小组合作,借助一些学习方法,试着理解诗的意思。(生讨论)

3、谁来说说你明白哪句诗的大意?(小组派代表汇报)

重点点拨:这里剑外在哪儿?蓟北又在哪儿?(出示地图)(剑外在剑门关外,四川一带,也就是当时杜甫所在地。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也就是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谁还想挑战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生说)

5、你理解到位,语言清晰,真不简单。同学们请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一起读读。(齐读)

四、细读品味,想意境,悟诗情

1、诗读到这里。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2、“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遇到过喜欲狂的事吗?那时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

过渡:诗人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喜欲狂”的, 我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让我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拿起笔来,画出让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心情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细细地品一品,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呀?高兴得哭了这叫——喜极而泣。

②请你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他的脸上是什么样子?(生说)脸上是笑,

眼里却是泪啊。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个别生读)

小结:是啊,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齐读)

(2)“漫卷诗书”的胡乱席卷狂喜。

引导过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向爱书如命的杜甫,可今天却——(生齐读:漫卷诗书喜欲狂)这真是喜极而狂啊。

②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又是怎样呢?(愁云不在,高兴万分。)可曾经的妻子儿女又都为什么而忧愁,为什么而担心?

③妻儿老小、黎民百姓心中的忧愁也正是杜甫的忧愁啊。(课件出示音乐和《春望》)听,一首《春望》道尽了杜甫多少忧愁啊! (师配乐读)(指画面)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伤心、悲痛、无奈)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痛字了得,他不禁感叹道——(个别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课件)

师:人烟荒芜,妻离子散,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他不禁感叹道——(个别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突然传来官军收复黄河两岸的喜讯,这又怎能不让他——(个别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恶梦已去,痛定思痛,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又怎能不——(生齐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想象表达:听到收复黄河两岸的喜讯,杜甫一家人是何等的高兴啊!此时,杜甫、妻子以及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小结: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齐读)

(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释放狂喜。

引导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①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在古代52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开怀畅饮,这真的是“喜欲狂”呀!

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畅饮一杯吧!(男生一起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的宜人春色中与妻儿相伴还乡、安享晚年,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女生们,端起手中的酒杯,与杜甫一起高歌一曲吧!(女生一起读)

小结:这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4)“即”与“便”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引导过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①此时此刻,诗人只想去哪里?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回家的心情怎样?(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②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出他归心似箭的?(将即、从、穿、下、向变红)“即”“穿”“便下”“向”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请你来读读这两句。

③同学们,学以至此,你知道此时此刻杜甫身在何处?心在哪儿?(身在巴峡.心在洛阳)【板书:身心】)

④两地之间相隔多远?途中又要经过哪些地方?(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经过巫峡,一路

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然后再到洛阳。)师: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回乡之路跨越了三个省。那是千里之遥啊!更何况从巴峡到巫峡,一路山高路陡,极其艰险。可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生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更何况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一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可诗人却说得这样简单——生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也有类似的诗句,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读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示课件)小结: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五、诵读诗句,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师:诗人之所以这么高兴都是因为什么?(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出示: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诗人高兴得涕泪满裳,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漫卷诗书,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放声高歌,纵情饮酒, 也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高兴得归心似箭,还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竟然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这“涕泪”之中包含着什么?(自己回故乡的欢快心情!)更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因为在杜甫内心深处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有一份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爱国忧国忧民】

2、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感受诗人那忧也为国,喜也为国的情怀吧!(生:配乐齐读)(播放音乐)

3、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要有这种情怀。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一起来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课后作业: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用本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陆游的《示儿》,想一想,《示儿》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想想诗人陆游写《示儿》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六、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身喜欲狂心

忧国忧民

爱国

六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六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三课时 第一课时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计划及教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和集体备课小组的统一教学方案,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 三、复习时间:元月4日—元月22日 四、复习形式:分单元复习——归类复习——综合复习 五、复习内容: 1、掌握本册要求写的199个生字及相关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照样子写句子,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掌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能正确分析段落,初步掌握分段知识,能简单概括段意。 4、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积累的巩固。 5、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在阅读复习中相机进行实践。 6、进一步了解本学年段的习作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根据不足进行指导。 六、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七、具体安排: 分单元复习安排 一、复习时间1月18日——1月29日 二、在校时间:8天(不含双休日) 三、复习时间及内容安排: 1月11日:第七单元 1月14日:第六单元 1月15日:第五单元 1月16日:第四单元 1月17日:第三单元 1月18日:第二单元 1月21日:第一单元 1月22日:综合复习 四、每个单元复习的项目: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字词模块 4古诗两首 课时测评方案 忽传(chu an zhu a n) 蓟北(j in j i) 涕泪(t i d i ) 漫卷(ju an ju a n) 好还乡(h ao h a o) 即卩从(j i j i) 祭祀(j i j i ) 衣裳(sh a n g ch a n 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 a j i t i l e i lu o y a n g x i y u ku a n g 三、多音字组词。 w u xi a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A.有名望的。 ( B. ) 听见。 C. 用鼻子嗅。 2?漫卷诗书喜欲狂。 ( ) A.水过满,向外流。 B. 到处都是;遍。 C .不受约束; 3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A.是;就是。 B. 于是。 C. 你;你的。 青春: 万事空: 但: 北定: 同: 元知: 初: 涕泪: 乃: 放歌: 妻子: 漫卷: 句子模块 六、默写古诗。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填序 四、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随 便。 五、解释下列词语。

o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__ ■勺诗,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他 。 2 .诗中“喜欲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诗中 _”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诗人情感。 3.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儿》是_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 在寸写的诗,此时 他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想法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判断正误。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 ( ) 2 ?《示儿》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 )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 读写模块 九、课外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

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无遗力”“老始成”“躬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插图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人对读书的感想,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1.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意境,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吟诵、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读写结合、模仿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及诗人相关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导入:大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同学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利用所学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热情。] 2.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理解题意,读熟古诗 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古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春的教案(精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春的教案 [教学目的] 一、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 四、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引入课题。 1、复习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7)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无为率先教育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得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1.用“——”画出正确的读音。(3分) 心血.(xuèxuě)埋.怨(mái mán)不禁.(jīn jìn) 崇高.(cóng chóng) 稻穗.(suìshuì) 红缨.(yīng yīn) 2.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在后面的括号里打上“√”。(3分) ⑴绿(lǜ)色宣(xüān)告厌倦(jüān)…………………() ⑵女(nǔ)生争取(qǔ)疟(nuè)疾…………………() ⑶侵略(lüè)群(qún)众团聚(jù)……………………()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6分) ()地成长()的幼苗激动得() ()地祝愿()的鲜花伤心得() 4.照样子仿写句子。(4分) (1)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把甘露轻轻地洒向我们这些茁壮的新苗。 (2)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5.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4分) (1)这个学期,王佳的作文水平大大前进和提高了。 (2)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3)我把作业本上不正确的错别字都改正了。 (4)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在昨天与今天之间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 这句话中的两组反义词是与;与。(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到了5处地名,分别是、、、和。 二、课内阅读(10分) 望洞庭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白银盘里。 1.把诗句补充完整。《望洞庭》是代诗人写的。这首诗写的是季(节)的景色。(6分) 2.写出诗中的一句比喻句。(2分) ,这句中把比作。 3.加点字“未”的意思是:。(2分) 三、课外阅读(25分) 春风劲儿真大,把一粒花种子丢落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株小花苗。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小花苗,你哭什么呀?”蜜蜂飞过来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是哪里推得动啊!小蜜蜂叹口气,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终于,在一天上午,它爬过了高高的墙顶。“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它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株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填空。(4分) (1)短文按()顺序写,先写小花苗在大墙的阴影里长得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 若星河。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 2、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大家对杜甫有什么 了解? 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师生合作读) 4、出示: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 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 10、谁听? 11、他听到什么? 12、“官军”指什么? 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 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 15、“收”怎么理解? 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 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 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开 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读得不错。 4、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 这句话读一遍。 5、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6、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 ..(q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妻子”现在 .....读(qī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8、现在生活中妻子 ..(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qī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 9、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10、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生读) 11、生齐读。 12、很好,谁再来读一读。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诗歌当中出现的几个地名。 13、生读。 14、“剑外”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15、指剑门关外,在现在的四川剑南一带。 16、诗中除了“剑外”,还出现了其它地名,找出来,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 17、(生边说课件边出示地理位置)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18、很好。同学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尽可能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来。来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19、生自由练读。 20、谁来读? 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怎么停顿的? 22、出示停顿,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春》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春》教案《春》(《语文同步测练考》第58页)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 细腻的文笔,贴切的修辞是该文的一大特色。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的美妙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草的可爱、花的热闹、风的温柔、雨的多情,字里行间展露无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样的美文,培养语感,对学生体会语言美,会有很大帮助。 教学设想: 教学定位于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的春的气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体会语言大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角度出发,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理解感悟本文。避免机械解读,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言欣赏,注重意境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字描绘的春景图,感悟语言美。

难点: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能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该文的语言美。 3、感悟恰到好处的修辞为文章增色。 教学流程预设: 回顾朱自清先生导入《春》初读了解默读,场景感知(点)整体感知(面)细心研讨(学生边读边批注我学到了我感受到了我仿佛看到了)尝试交流与发言(提示从不同角度来谈自己读到的、学到的)提升感悟(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用时:1~2课时 教学展开: 一、回顾导入: 1、简介朱自清先生(请一学生完成)。 2、教师统括学生的简介(适当补充)。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 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 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 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 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 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诗两首(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2020春】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间接感知。照此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 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 学习 古诗的兴趣。 4. 学习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 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标版)

古诗两首(课标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小语论坛网友秋夕 发布时间:2004 / 11 / 23 02: 28pm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