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终极目的——党课讲稿(23页)

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终极目的——党课讲稿(23页)

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终极目的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我今天上午要讲的是,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这个大问题,我想讲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发展目的

我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增进人民的福祉是社会主义,同时也几乎是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的发展观,发展路径以及衡量发展的标准。

发展观决定的是发展到底仅仅是为了GDP的增长,还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还是为了少数人的福祉?发展路径由发展观决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发展体制,以及衡量发展的标准,以及考核干部的标准,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围绕着这个大问题,我想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社会主义的生

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我们党的文件和相关的教科书都明确的指出: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福祉,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福祉。而且党的文件进一步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满足广大人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福祉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最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如果脱离了这样的目的,我们的发展路径,我们发展的衡量标准就会走向歧路,就会造成严重的失衡,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会是那么满意的。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要求的。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发展就是为了人,为了全面的人的发展。马克思曾经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相对于发展对于人们群众一般意义上经济扶贫的满足,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并且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标。

早在《1857年——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人们个体发展的程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分为递进的三种社会形态。其中最初的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通行人身依附,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诸社会形态。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种社会形态。是货币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有了更多方面的选择的自由。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个体得到了全面的、充分的发展,相当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认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也曾经根据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对经济发展的目的做出了人们可以共同认同的深刻的论述。我们首先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上一世纪的70年代,也就是说在1973年,在他所写的《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中就批评了总结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的失衡,和人的发展的失衡。他这样写到:“经济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中心目的,发展既然是社会的中心目标,那就不容任何事物阻挡发展的前进,哪怕发生了对环境——空气、水、城市生活的宁静、乡村美丽的不利影响。无论如何不应当妨碍经济增长成了一把保护伞,掩盖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注意。”

他强调:“从商品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对环境的损害——发电厂对空气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氖对视力的影响,制钢厂对附近湖泊的影响,汽车对肺部的影响。”嘉尔布雷斯呼吁经济发展应当回到重视公共目标,即重视人的发展的轨道,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反思。

除了加尔布雷斯之外,曾经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他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更是深刻地指出,“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狭隘的发展观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或者个人收入的提高,或者工业化,或者技术进步,或者社会现代化等等观点。”

森认为这些多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祉服务的,是服从于人的发展、人的福祉的。他强调,整个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自由。刚才我们回顾了我们党的文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述。

回顾了马克思最初的相当经典的论述,也回顾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根据本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的一个深刻的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免费午餐。所有这些都说明经济发展应当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既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这样性质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全方位的

第二个大问题,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全方位的,简单的追求GDP的数量并不等于人民群众的福祉。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的福祉。我想讲一下几层意思。一,人民群众的福祉包括三个方面。包括经济福祉,包括社会福祉,包括自然界抚育我们的福祉。

(一)经济福祉

所谓经济福祉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给人民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范围,销售范围的拓展。比如说原来没有汽车,有了汽车了,人们的享受范围可以拓展。原来没有电影,有了电影了,甚至有了更高层次的电影设备,我们的享受范围可以更为拓展。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当然,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还要看人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量,所占的比例。

(二)社会福祉

第二个层次的福祉是社会事业,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福祉。这个社会事业,社会发展带给人民的福祉首当其冲的是你在这个社会里边,你是不是感到公平,感到舒心,感到自己方方面面都有起码的自尊,有起码的尊严。和大家,和社会,和其他的人群是平等的。

社会福祉还应当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等。医疗水平的高低,医疗资源能不能充分的共享,教育资源能不能充分的共享,文化资源能不能充分的共享。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福利,这个福利起码的底线就是人们的起码的最基础的尊严。

(三)自然界福祉

第三个层面的福利就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福利。美好的自然界——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空气这些都会带来心情愉悦的享受。我们之所以愿意到景色美丽的地方去旅游,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享受。自然界和人类是统一的,它和人类的和谐存在,可以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在一些地方的环境

损害的今天,我们更是感觉到了美好的自然界的稀缺以及宝贵。

GDP数量的追求,或者说国内生产总值本身,就是我们通常叫的GDP掩盖了许多无奈的,甚至是负面的东西。并不能准确的、完全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福祉。然而很遗憾的是,一度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趋之若鹜的目标。81年前的元月四号,美国经济学库茨尼茨第一次提出了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时期之内,还有一个行政区划,一个国家内部,包括这个国家的人,包括别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人,生产的全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总和。只管生产出来,不管卖出去,是一个典型的交易额。

我们必须正本清源的讲一下GDP真正的含义,我们所以强调GDP真正的含义,因为在GDP的追求上造成了很多的误解,GDP 这个概念,这个范畴本身掩盖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第一它掩盖了自给自足的部分。西方经济学在讲这个概念的时候,经常举的例子是:一个男的雇一个女保姆,给这个女保姆发工资,女保姆有货币收入,要交税,GDP就增加了。如果这两个人日久生情结婚了,那女的还干的那份事。所不同的是不发工资了,GDP就减少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到多少多少,是否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原来农民90%的都是自给自足。那么现在很多农民进了城了,大概反过来了,大量的生活资料都得通过市场去购买,所以他的货币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他的经济福利不一定增加,也有可能反而下降了。

所以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在没有计算GDP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农民生活水平是比较富裕的。计算出GDP的情况下,掩盖了自给自足,一定货币的收入也不能充分的说明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了。

第二,掩盖了很多无奈的东西。这两年北京的雾霾,口罩卖的很好,空气净化器卖的很好,工厂的收入增加了,GDP增加了。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包括机场附近的飞机起降的噪音,对机场附近的居民来说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哪怕有一定的噪音的补偿。

第三,它还掩盖了很多有害的东西。有害的东西,我经常问学生,到底是三四辆公共汽车或者其他的汽车在公路上平安无事的行驶对GDP的贡献大?还是这三四辆汽车碰到一块儿了,出了严重的车祸了,对GDP的贡献大?正确的答案应当是出现了严重的车祸了,GDP能够增加。为什么?你得到4S店里面修车,修车4S店里面要收费。收费他要纳税,按照正常的计算,这一块儿GDP增加了。你还到医院里边给人看病,给人看病也没有白看的,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是GDP 却增加了。

包括环境的污染,一些污染性严重的产品,严重的企业,直接把这些东西,污染物排向社会,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了,但是GDP却增加了。

第四,它掩盖了到底是内需贡献还是外需贡献。一个时期以

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需,一个追赶型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可能都要依靠外需,因为缺少外汇。这是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么发展。英国、荷兰他们当时把它叫做,还包括法国,叫做重商主义。他们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是从流通中来的,是从多买少买中来的。所以为了有更多的财富,他们就多卖少买,就依靠外需。请注意,他们挣的是硬通货,贵金属。

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外汇很少,一个电视剧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一个叫夏沫的人,角色,发现中国的教育有问题,中国的教材水平低了,要到美国市场上去买教材,需要外汇。李先念说没有多少外汇。邓小平说没有多少也得支持。所以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由于外汇储备的少,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依靠的是外需。

但是我们挣的是纸币,美元。美国格林斯潘可以让它的美元大量的贬值,我们储存的外汇,美元也就贬值了。这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靠外需,就是我们卖了很多便宜的商品,然后我们挣了很多的外汇,这些外汇广大人民群众又不能直接的用,损害了我们资源环境的,便宜的环境,便宜的劳动力,便宜的资源,生产的这些东西却卖给了发达国家。虽然GDP增加了,但是人民群众的福祉并没有增加。

第五, GDP的增加并不反映劳动者收入的占比。那天有一个记者问我,《二十一世纪》的记者,他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要翻一番。他的问

题是一段时期以来,在有的年份里边,人民群众的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我说如果跟不上的话,那就是人民群众的收入在GDP的贡献中占比太小。这样又怎么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呢?造成这样的问题,一个是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谈判能力,一个是相关的政策规定,相关的政策应当规定起码最低的收入水平,最低收入水平应当和GDP的增长速度相挂钩,应当提升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谈判能力。

第六,GDP也不反映到底是谁把GDP做大的。比如国外经济学家通常用的一个概念叫GNP,讲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在本国,在外国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总和。打个比方,我们讲GDP的时候,是讲江州经济、浙江经济。我们讲GNP的时候,是讲江州人经济、浙江人经济。

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可能新加坡的人帮着把GDP做大了,新加坡的人把利润转回去了,把GDP留到了他投资的地区。四川的民工到东南沿海一带打工,把GDP留到了这里,把挣的钱回到了四川,回到了老家。所以简单的追求GDP,应当深刻的认识到,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GDP并不能全面的反映人民的福祉。

第七,单纯追求GDP,造成了很多的失衡,造成了很多的不协调。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整个社会简单的追求GDP的数量。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人为的制造GDP,造成了大量的失衡。正是因为这些失衡,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的时候才提出

要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因为这些不和谐,不协调,因为这些失衡,“十八届五中全会”五个发展理念中,仅有针对性的发展理念就是协调发展,着重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重大关系,着重于补齐短边,着重于平衡发展。

那么这些不协调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呢?第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失衡。与社会事业的失衡,首先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现在农村的教育资源很成问题,我们媒体频繁报道的,学校的合并,学生上学距离的遥远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他们不得不选择坐所谓的校车,而所谓的校车又频繁的失事、出事。表现在教育上,还表现为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重点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小,媒体曾经报道有一个小伙子要把北京大学的牌子给换了,没换成,让保安给按了,要换成什么?要换成“北京人的大学”。这就说明了在全国高考有的时候并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出现了移民高考的情况。现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竞争都很惨烈。

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失衡。有的地方把教育、卫生盲目的产业化,不分青红皂白的产业化,推向市场。还有文化的,在文化产业上,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对外贸易上基本上是逆差。文化产业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一种精神享受。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的电视剧,大力的挺进亚洲,挺进中国,把中国人征服了,特别是把中国的中年妇女征服了。

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文化产业的问题首先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首先是面对市场,面对人民群众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