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急诊急救

社区急诊急救

社区急诊急救
社区急诊急救

社区急诊急救

宁波市老卫协沈心伟

心脏停搏与心肺复苏

一、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可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A—畅通气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

第二期:高级生命支持(ALS)包括:D—药物与输液E—心电监护F—室颤治疗

第三期:延续生命支持(PLS)包括:G—病情评估H—脑复苏I—重症监护

分别介绍如下:

(一)基础生命支持——操作程序如下:

1、迅速判断病人意识是否存在(轻拍肩部,大声询问)

2、呼救或呼唤他人前来协助抢救(旁人协助联系120急救中心)

3、安置病人体位:仰卧于坚实而平坦的地方(必要时放置按压木板),头、颈、躯干无扭曲,抢救者跪或立于病人一侧的肩部水平。

4、清除口腔分泌物: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如见到液体、固体物立即清除。

5、开放气道:仰头抬颌或仰头抬颈,如颈椎损伤使用双手托颌法。

6、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时间5~10″)

7、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开始应连续吹气2次,时间应在2秒以上,应见胸部抬高,以后每次吹气1~1.5s,成人吹气约为800~1000ml。

8、触摸颈动脉,判断心脏是否停搏(10s以内)。

9、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位置:胸骨下半段(成人男子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廓下陷4~5cm,按压频率100次/分,与人工呼吸配合比值为30:2(单人或双人复苏都一样)。

10、有条件时可先作心脏电击除颤。

11、转送医院途中,持续采取心肺复苏抢救措施。

(二)高级生命支持(急救医师在现场或在院内进行)

1、呼吸支持吸纯氧可通过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进行,最有效的是气管内插管及呼吸机。如使用简易呼吸皮囊:①无氧源时,潮气量是10ml/kg(700-1000ml),或成人1升球囊2/3体积被挤压陷,时间达2秒以上。②携氧(FiO2≥40%,氧气流量8-12L/min至30L/min),球囊—面罩通气:较小的潮气量6-7ml/kg(约400-600ml),或成人1升球囊1/2体积被挤压陷,时间1-2秒。

2、心脏电击除颤是最有效的除颤复律方法,越早越好。除颤前先做CPR2分钟(5个循环)→直流电非同步电除颤,360J×1次→立即CPR×5个循环(2分钟)→检查心律(10秒内)→如为复发室颤,则采用给药—除颤方式:每一次给药后30-60S内电除颤360J。

例:①CPR2分钟(5个循环)→肾上腺素1mg iv→30-60秒内电

除颤360J→CPR2分钟→检查心律(10秒内)→室颤

②CPR2分钟(5个循环)→胺碘酮150-300mg+5%GS20ml iv 10分钟内→30-60秒内电除颤360J→CPR2分钟→检查心律(10秒内)

③如此反复进行3-5次→成功或失败

3、心脏停搏(在一个以上导联确定)

立即经皮起搏→肾上腺素1mg iv + 阿托品1mg iv →3-5min重复一次,直到考虑终止抢救。

4、注意事项

(1)持续CPR

(2)立即气管内插管

(3)建立静脉通道

(4)处理可能原因:高低钾血症、酸中毒、药物过量、低温、心脏填塞、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大面积AMI等。

(5)进行所有急救措施时,包括气管插管、药物治疗,病情再评估等,心脏按压停止时间都应减少到最短。

二、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1、摸到大动脉搏动

2、瞳孔变化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应恢复

3、面色及口唇改变由发绀转红润

4、脑组织功能开始恢复的迹象:①病人手足开始抽动、挣扎是脑活动恢复的早期表现②肌张力增加③吞咽动作出现④自主呼吸恢复

5、心电图变化心电图出现交界性、房性或窦性心律,即使是

③及早除颤

④及早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四、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一个有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急救医学体系比任何脑复苏的新方法、新药物更能挽救病人的大脑和生命。因此,更一步改进第一线的急救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关心股因持续而严重的缺血发生坏死。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在此基础上,加上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及/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一、诊断要点

AMI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血清酶谱的变化而作出。

(一)临床表现

是典型AMI突出的主要症状,主要位于胸骨后和心前区,呈压榨样、窒息濒死感,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肩背部及左上肢,持续时间多在1/2h以上,可达数小时至数天,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二)心电图检查

体表心电图阳性显示仅70~80%。有定性、定位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具有确定诊断的动态改变为:高耸T波→单向曲线型S-T段抬高→R波降低→病理性Q波→T波平坦或倒置→冠状T波。(完全性左

1、中间型及变异型心绞痛

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急性胰腺炎

4、急性心包炎

5、急怀肺动脉栓塞

二、院前急救

1、行流病学调查发现,AMI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显然,AMI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其原因有:(1)患者就诊延误;(2)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时间最长。

2、因此,AMI院前急救基本任务:是帮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转动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延误的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的时间。

3、通过健康宣教,对大众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急救知识,可缩短AMI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的时间。

4、应帮助已患心脏病或有AMI高危因素患者提高识别AMI的能力,以便自己一旦发病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2)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6mg),每5min可重复使用;(3)若含服硝酸甘油3片仍无效则应拨打急救电话。

5、由120急救中心派出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和除颤器

等设备的救护车。将病人运送到附近能提供24小时心脏急救的医院。随同救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除颤和心肺复苏技术。

6、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查体和心电图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包括(1)持续心电和血压监测;(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吸氧;(4)建立静脉通道(生理盐水250ml ivgtt)和使用急救药物;(5)必要时给予除颤治疗和心肺复苏。

7、尽量识别AMI的高危量患者[如有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心动过速(>100次/分)、或有休克、肺水肿体征],直接送至有条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医院。

三、医院急诊室处理(重点)

AMI患者被送达医院急诊室后,医生应迅速作出诊断并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

1、力争在10-20min内完成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和记录1份18导联的心电图,以明确认断。

2、对ST段抬高的AMI病人:应在30min内收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开始溶栓,或在90min内开始行急诊PTCA治疗。

3、在典型临床表现和心电图ST段抬高已能确诊AMI时,绝不能因等待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时间。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

(一)诊断依据

1、有高血压史或心脏病史。

休克

(一)诊断依据

1、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大量丢失体液、烧伤、严重创伤或感染、过敏等病史。

2、精神改变,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尿量减少,24h少于400ml。

4、四肢湿冷、皮肤和口唇粘膜苍白。

5、脉搏弱快,大于10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12kPa。(二)注意事项

1、尽可能鉴别休克的原因,对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低血容量休克院前治疗为快速输液,在未补足500ml液体时不要用升压药物;过敏性休克原因一般比较明确,按程序进行;感染性休克应用多巴胺、间羟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时要注意静脉滴速,必要时开通第二条静脉通道;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最困难,应用多巴胺后若血压改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或多巴酚丁胺,同样要注意静脉滴速。

2、低浓义多巴胺(每公斤体重1~5μg/min)可引起血管扩张,主要使肾血管扩张而增加尿量,称肾脏剂量;中浓度多巴胺(每公斤体重10~20μg/min)可致末梢血管收综,升高血压。若用至高浓度仍无效果,应该加用期他升压药物。

对休克患者多巴胺的用量为每公斤体重5~20μg/min,用每毫升20滴的输液器,0.9%NaCl250ml加40mg该药,假设患者体重50kg,就是每分种25-100滴。多巴酚丁胺的用量和滴数与巴胺相同。硝酸甘油

色)、二摸(脉搏、肢体末端)、三测(血压)、四量(尿量)”等综合分析。此外,尚应与心源性休克鉴别,还要警惕可能同时丰在两种休克。鉴别的方法除询问有无心脏病和心绞痛发作史外,可作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

附二

失血量的估计与输血补液

(一)失血量的估计

1、按临床表现估计失血量血压稍下降,脉搏增快,皮肤血管轻度收缩,休克症状轻微者,估计失血量达20%~30%;休克症状明显者,失血量>30%;重度休克者,失血量>50%。

2、根据损伤部位估计一般失血量

(1)成人单一股骨折肢体内出血量约800~1500ml。

(2)成人一侧胫骨骨折肢体出血量约400~1000ml。

(3)骨盆环骨折合并腹膜后血肿者失血量约2000~4000ml(半数以上有休克发生)。腹膜后血肿的来源:1)盆腔静脉丛的撕裂伤(骶前静脉丛为无瓣静脉,损伤后出血严重);2)盆壁肌肉、软组织的广泛性撕裂出血;3)松质骨骨折面的出血;4)盆腔脏器的损伤;5)盆腔较大血管的损伤(如髂动、静脉等)。

因此,骨盆骨折时最危险的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故在抢救骨盆伤时不宜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正确的主法是在上肢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必要时建双通道)。

颅脑外伤

(一)诊断依据

1、有头部外伤史。

2、鉴别诊断如下:

(1)出现眼眶皮下淤血(熊猫眼)多为前颅凹骨折,鼻、耳先流血后流脑脊液为中颅凹或前颅凹骨折,耳后乳突区和上颈根部皮下淤血为后颅凹骨折。

(2)伤后立即昏迷,小于6h或虽无昏迷而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大多为脑震荡。

(3)伤后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长,可有癫痫样发作,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大多为肪震荡。

(4)伤后立即或数小时后出现我持续深度昏迷,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不定,高热,去大脑或去脑强直,四肢瘫痪或偏瘫,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多为脑干损伤。

(5)外伤着力点在颞顶部,表现昏迷-清醒-再昏迷,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大多为急性硬膜外血肿。

(6)外伤着力于枕顶部,同时有脑挫伤,伤后昏迷不断加深,颅内压增高明显,脑膜刺激征阳性,伤侧瞳孔渐渐扩大,对侧肢体瘫痪加重,多为急性硬膜下血肿。

(7)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常伴有脑室内出血,经TC扫描证实为脑内血肿。

(三)操作程序(3-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