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课件整理

马克思课件整理

马克思课件整理
马克思课件整理

绪论:方法和我们的关系

1.学术与和方法的关系:

得法意味着成功。

方法是抵达真理的路径。

鲤鱼跳龙门。

动机·目的。

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结论。

2.如何治学:

才学识德。

非识无以断其义,

非才无以善其文,

非學无以练其事。”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

3.方法对我们的意义。

寻觅原乡,回归自我。(成人)我是谁?

提升思维,化知成识。(成大人)仁且智

把握人生,实现价值。(做人)自我与实现

认识社会,铸就辉煌。(做大人)知事与治世

第2讲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

一.马克思是怎样成为马克思的?

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和同时代的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认识对象并无二致,但是,他们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他人(如费尔巴哈)并没有创立,为什么?

对象相同,结论不同,必定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

二.费尔巴哈不能创立到唯物史观原因

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自然界(现实世界)

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自然的历史)

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和人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直观性、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科学结论。对象是一样的,但对对象的认识结果却迥然有别,为什么?

三.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把握和解决时代问题的?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人的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他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所得出的这些结论和他使用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四、.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

1.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

2.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

3.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

4. 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

5. 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

6. “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

7. 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

1.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

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认识自然界的贡献和局限,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界的视角转换和方法论变革,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方法,懂得马克思的现实世界理论与旧哲学抽象世界理论之不同。

2.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

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破解社会历史之谜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不足,了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认识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和局限,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让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方法论对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超越。

3. 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

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对人和人性问题的探讨,了解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和西方人学理论的失误和不足,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正确方法、以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解答。

4. 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

阐明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探讨认识问题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了解经验主义和基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和基于理性主义之上的建构主义这两类不同的认识方法,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的形成及其对认识本质的阐释,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和揭示思维奥妙的科学方法。

5. 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

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探讨社会问题时对“物质利益难题”的忽视,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经济学转向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的基本方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6. “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

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政治的基本认识,了解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和目的论对政治的错误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的基本方法及其对政治的科学认识。

7. 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

阐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研究文化问题时的失误,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对待文化的基本态度、观点和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文明相对论、文化生长论、文明冲突论、文化模式论、文明本能论等),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对文化问题的科学解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径。

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人的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等七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世界方法的不同于前人之处,凸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怎样看世界?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大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就于布鲁塞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的一篇论纲,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提纲》是篇什么样的论著?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纲。近几年的哲学和理论界热点问题的论争,大多和提纲有关。

《提纲》一书的内容

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唯物史观高在哪里?“主观唯心主义”如何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康德费希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一句话: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所有这些秘密的破解皆在不足1500字的《提纲》中。

一、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界(1、5条)

人究竟应该怎样看世界?马克思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什么是现实的世界?什么是抽象的世界?拒斥抽象王国?

(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

康德哲学的启示:

促成了马克思哲学视角的转换

主客体相统一的视角

旧唯物主义——单纯客体的视角

唯心主义——单纯主体的视角

高扬人的主体意识

1、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

改造的对象,人化的自然。月亮在人不看他的时候是否存在?马克思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旧版译为“孤立的”),被确定(旧版译为:被固定为)为与人分割(旧版译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全集新版,第三卷,第335页)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

2.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强调对世界的改造。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

3、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

何谓“心外无物”。南镇观花。“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寂”不是空无,而是没有关系,即“未看此花”时,花和人心没有关系,并非花真的不存在;待到看时,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打上了人的烙印,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

(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

1.费希特的启示:

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2、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

现实世界的内容是什么?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新版全集,第3卷,第306页)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是活生生的世界。

3、中国哲学对现世界内容的阐释

王阳明和弟子论“天心”。物即事也。意之所在便是物。客体中的主体因素: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

(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要求,就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生成。”42卷,第174页。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979年版第42卷第120页;1844年的《神圣家族》: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

2.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形态》:“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历史的自然。

马克思批评他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自然的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新版1卷,78页)

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提纲》第一条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到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

的感性的活动。”

与马克思第一条的表述相比较:“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恩格斯1888年的修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恩在根本上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认识会历史理论的方法(3条和8条)

环境和人的关系(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创造了环境?)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新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类社会(人应该怎样看社会)请看《提纲》的第三条和第八条。

(一)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

1758年《论精神》的困惑。87年后马克思的回应。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而在于从此出发,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为实践。

这就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提纲第三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二)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明确解答

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1845年的原文:Alles gesellschaftliche Leben ist wesentlich praktisch。“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恩格斯1888年附录中的原文是:Das gesellschaftliche Leben ist wesentlich praktisch。省去了马克思原稿中的“全部”一词。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恰好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思想相呼应,两者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基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表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应该从实践出发才能得以说明,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包括看似荒诞不经的各种神秘现象,都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得到说明。“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同上,第56页)

1、社会历史完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5、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马克思认识人的方法(6、7、9条)

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费尔巴哈的迷茫: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解答。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一)费尔巴哈的迷茫: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是孤立个体的特性吗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离开历史活动)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在静止中把握人的本质)

个体的存在是否可能?

人的本质是与个体自我选择(如何理解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成功与自我奋斗。个体选择的社会制约性。个体的完满与人类的幸福。个体的能动性与人类历史的大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七条: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2、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共性吗?

理性、情感、意志是否是人们的本质?仁义礼智信是否是人类共有的吗?存在普世价值吗?普世的概念与普世的内容。

(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人的本质问题的解释,马克思有两处经典的论述。

1、人的本质是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3页)。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及彼此间的关系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关键,众多的分歧也正是因此而生。

劳动本质论(实践本质论),强调后者的则主张社会关系本质论。

3、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全部社会关系则是实践的表现形式。

“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3页)。

3、劳动本质论与社会关系本质论的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皆生成于劳动中

劳动本质论是从人的本质的内在依据上说

社会关系本质论是从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上说

一是异于禽兽者,一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四)中国传统哲学解答人性问题的误区

1、善端与善性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所固有的四种“善端”,是善的源头,具有了四端的人性是善的。善端还不等于善行。

孺子落井,人皆会生同情与怜悯之心,并有去救小孩的冲动,但在未付诸行动之前,这只是善端,而不能叫做善行;只有参与了抢救小孩的行动,将这善端付诸于实施,这才是善行。

真正的善是善端和善行的统一。

2、性恶论

荀子(—298——238)为代表。“性者,本始材朴也。”“生之所以然”为性。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就是人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好利恶害”等等。这些自然本性是人性,也是人之为恶的根源。人性本恶,善自何而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的意思,善是人在后天的学习修养中形成的。礼仪不是先天的性,而是后天的“积伪”,积伪成善,故“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3、性有善有恶

在先秦时以世硕、漆雕开为代表。世硕是战国初人,其著《世子》早佚。

据王充《论衡·本性》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性情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世硕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倡导性有善有恶的人。

性有善有恶论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单纯的性善论或性恶论都不足以全面概括人的本性,而认为人性本身就包含了善与恶。扬雄提出“善恶混”,董仲舒性三品、韩愈上中下三品,皆滥觞于此。

张载和朱熹发展完善了这种观点。张载和朱熹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天地之性是一种先验的善性,人禀受于天地的先天具有的道德理性,是善的;是人所共有的,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善性。天地之性是人善的根源。恶则来源于人性的另一部分—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就是人生之时从天地之间禀受来的物质性的气,形成了人的物质形体,同时也形成了人性中的欲望,因为人的身体及其器官产生了衣食温饱等的欲望。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张载和朱熹的有善有恶论是以性善为基础将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了整合,既表达了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更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形成了中国古代比较全面的人性论。

4、性无善无恶论

以告子(告不害)为代表。告不害(前420年——350年),战国中期人。他的著作早就佚失,有关他的思想材料,主要见于《孟子·告子上》。人性是先天的本能属性,不应该区分善恶,故无善恶。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性无善无恶论的最早的表述。“性无善无恶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性无善无恶论的最早的表述。

这一观点的积极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善恶道德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

比如说,杞柳是先天的材质,可以把它编为杯棬,也可以把它编为箱子,或其他东西,在这里杯棬、箱子等就是后天生成的。把仁义说成是人先天就有的,旧如同视杞柳为杯卷一样,是可笑的。孟子不同意,力主人之天性有别:“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上》)。

第一,自然性不是人性,更不是人的本质。

把人的本质还原到自然属性那里。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着眼点在于人的自然而然、与生具有的天赋属性。没有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放到社会属性的视野下予以关照,而是把视角转到了自然属性上,在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上强调人的物质需要。

第二,性善论和性有善有恶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但他们将作为人的本质的一个层面的社会性先验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属性还原为自然属性。

第三,传统人性论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认为只有先天的才叫“人性”,后天的不叫人性。他们所谈的人性就只能是一种自然属性,或主要是自然属性。

真正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性,恰恰是后天生成的。

人一生来时,不能说一点社会属性没有,但主要的是自然属性,是个“小动物”。

传统人性论把目光囿于人的先天属性上,一开始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就出现了错误,因而不可能对人性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马克思认识宗教的方法(4条)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宗教产生的原因。消灭宗教的途径

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一)、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

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贡献:(1)宗教是异化的产物(2)把天国归于人间

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二)、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

(1)为什么会有异化(2)世俗基础为什么会生出神圣家族

(三)产生宗教的原因

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

“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四)消灭宗教的途径

自然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社会结合的主人)。自己思想的主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认识的方法(2条)

能动的反映论。革命的反映论。选择创造和改造。反映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10、11条)

无产阶级的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一)哲学的阶级性

1842年六七月间,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旧哲学是纯粹批判的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尽管有世俗化世界化的倾向,但躲躲闪闪,德国的现实决定的。出生晚,力量小。

黑格尔实施以后,处在狂风暴雨时期的黑格尔的年轻弟子们,成立了黑格尔俱乐部,它们不安分,要想改造当时的的意志民族。改造的方式是批判。

(二)哲学的实践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告别了青年黑格尔派,认为靠理想信念什么也改变不了。所以在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演中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选集第一卷,第9也,新版)

在神圣家族中说:“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念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第105页,全集第二卷)“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全集第2卷,第152页。)

(三)时代问题的形上解答

“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实现里。”

“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全集第一卷,第120-121页。)

结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密涅瓦的猫头鹰。高卢雄鸡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三、四讲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致拉法格

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恩格斯

“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列宁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1979年,英国肯特大学的麦克莱伦教授发表《Marxism after Marx》。2002年,美国杜克大学的洛克莫尔教授发表《Marx after Marxism》。

有三种马克思主义:

归属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归属学者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离谱的苏联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

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由于政治原因,把恩格斯、斯大林和毛泽东等都无一例外地说成是世界级哲学家,这是错误的。“这种过分的做法,不仅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变得贫乏,而且很难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严肃地作为一个学术活动。”

离谱的苏联式实践马克思主义:

“在前苏联及其卫星国地区,一提到平等、自由和正义等自称共产主义的目标,人们只有苦笑。”

“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

1、马克思是否过时?

20世纪的争论: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们》

21世纪的争论: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

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的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机器。——《法兰西内战》

2、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Francis Wheen)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

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资本论》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

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三种解读模式(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1、以恩解马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aber)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88)怎样评价恩格斯的功过得失?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苏联教科书模式采取的全盘肯定态度,甚至将《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这两部通俗性、论战性著作视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系统化的最高成果和主要代表作;

另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采取的全盘否定态度,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

恩格斯的历史贡献:

第一,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立者、辅助者。如果说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原生形态创立的“第一提琴手”,恩格斯则是“第二提琴手”。

第二,对马克思哲学做了总结,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最初尝试,便于工人群众掌握。

第三,恩格斯是马克思著作的最早的整理出版者,也是马克思最早的传记作者。

所以,恩格斯可谓马克思的知音、战友。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就可能是理论界的梵高。

恩格斯的历史局限:

第一,主要精力的历史局限。1869年,退出商业公司,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说:“我摆脱了这个该死的商业而能重新随意工作,是多么高兴。”

第二,论战对象的局限性。《反杜林论》与杜林的思想体系紧密相关。杜林只是柏林大学的一名讲师,在哲学史上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第三,恩格斯本人哲学思维的局限性,青年马克思走的是柏林的大学专业训练之路,青年恩格斯走的是自学成才之路。

2、以苏解马

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中,物质运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则被简单化地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以阶级斗争论为核心理念。

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在理论阐述上却是一种退化。

关于革命和专政

恩格斯晚年经过反思,在1895年如此坦言:“一切革命的共同形态,就在于它们都是少数人的革命。多数人即使参加了……造成一种假象,仿佛这少数是代表全体人民的。”

“历史证明,我们及所有和我们有共同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恩格斯明确地说:“老的套话没有意思了,老的口号已被推翻……必须开辟一条新路,只能是走向民主制的道路。”

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实行无阶级差别、无城乡差别、无货币、无商品交易的“超级社会主义”。几乎在一夜之间:富人被消灭了,统统都是穷人;城市被消灭了,人人都成了农民;曾经的“东方巴黎”金边,成了无人的“鬼城”;家庭解体,男女分开,吃大锅饭;穿一样的黑色革命服,戴一样的红格毛巾,婚姻由“安卡(组织)”指定配对。

3、以西解马

从政治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派别:左翼、中间和右翼

左翼: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派别有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等人。中间学术派: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消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因此,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述,并以一种同情批评的立场进行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麦克莱伦《马克思传》2006年

右翼:《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产生、发展和瓦解》三卷本:《奠基人》(19世纪下半叶)、《黄金时代》(20世纪上半叶)、《崩溃》(20世纪下半叶)。

马克思主义是本世纪最大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将被证明在全都精神生活领域中是最少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是为人与人之间采取暴行作辩护的哲学。--科拉柯夫斯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建立,汹涌澎湃的商品潮,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消费文化的平庸,拜金主义的盛行,导致精神和价值缺失。有些人突然间发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正在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上演。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抗拒和批判的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特征和时代性特征相当明显,现代性被视为西欧这棵树上熟得开始腐烂的果子。他们的论调是否全部适用于现代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值得认真思量。

“当你们想伸张台湾不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大可以从‘西马’出发,这会使你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有深刻的透视。但是,当你们伸张台湾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不能以‘西马’为出发点了。”——丁学良《从‘新马’到韦伯》

三、回到马克思

“当代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马克思作出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解释”。--K.梅吉尔

要建立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能给出可靠的历史的和文本的依据,并保持对时代的开放性。

(一)回归历史

包含三个方面:

1. 结合人生道路波恩—柏林:反家庭教师—记者:反体制

2. 考察历史背景:其中包括“西欧背景”、“德国民族国家背景”、“莱茵地方区域背景”、“家庭环境背景”等四个层次的历史背景。

3. 追溯理论来源:除列宁提到的三大理论来源外,应重视马克思哲学的另外三大理论来源――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德国浪漫主义。

波恩大学(1836年)颁发给马克思的学籍表显示,马克思选修了十门课程,有四门和浪漫主义有关:罗马和希腊神话;荷马;现代艺术史;普罗佩提乌斯的挽歌。德国浪漫派代表施勒格尔是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他给马克思写的课程评语是“勤奋和专心”。

(二)回到文本

1. 从政治回到学术

政治和学术纠缠不清的状况,使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成为一种忽左忽右的政治游戏。比如《共产党宣言》,冷战时期将它的主旨概括为阶级斗争、“两个不可避免”;现在又将其

主旨概括为世界历史理论或全球化思想。这种解读损害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

2. 从原理回到原著

马克思的原著多处提到“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消灭”一词的德文是“aufheben”,这个词有“举起”和“废除”的双重涵义。该词在黑格尔那里意为有保留的否定。因此,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扬弃国家”。

“消灭”或者“扬弃”概念在这里引发出了对许多基本原理问题的再思考、再讨论。

(三)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从解释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充分证明,所谓摆脱阅读者的主观世界而达到对文本的纯客观理解,是不可实现的幻想。

阅读者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阅读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

第一,正视“解释学处境”,是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前提之一,阅读者必须形成相应的“问题视域”。“问题视域”是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第二,正视“解释学处境”,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的局限性保持自警和自省,从而避免种种僭妄。每个阅读者的“视角”(perspective)是有局限的,要避免绝对化和“惟一性”的陷阱。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它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并且要求世界也这样想象。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制度的丑角。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时很有教益的。

第5讲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方法论——以公平问题为例

认识方法论

今天如何探索中国的新道路?

——在书斋里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路线图?

——还是从基层实践中寻求改革的方向?

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从地方群众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公平问题

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地球上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

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不公,实现公平正义?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看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一、社会研究的起点

1、作为启蒙的提问

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学术的研究

成功机会一半以上就在选题。不仅因为需要找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主题,尤其因为需要发现一个能使我自己也能为之振奋并为之献身的主题。(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起点的追问

语言从哪里开始——不假思索地说话,根据经验,书本,想当然···它们是否构成合理的前提?思想源于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想当然的各种前提、假设、公理的质疑。

提问是启蒙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部分在于提出问题,动物不能体验问题,而体验问题就已是自觉地不再视事件的自然进程为理所当然。

“充满人性的学习方式是把确定的体系置于问题的光辉中。”——[荷]皮尔森:《文化战略》

从改变问题入手

2、问题与时代

个人困扰:自己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

公共论题:公众感到自己珍视的某种价值受到了威胁。——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

时代之谜

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

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集权问题》1842

马克思的问题

康德:共同体生活的原则

1,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

2,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员和其他成员的平等。

3,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独立。

马克思跳过概念和原则,回归生活事实本身从中找到真实的问题。

启蒙理性主张的平等观念并没有彻底实现,反而出现了急剧的分化和严重的不平等。

3、批判性思维:做减法

社会科学如何达到科学的层面?

易错的根源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作为无数种意志和力量博弈的过程,社会生活充满了主观性;

——社会的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不可重复性。

“社会事实如此复杂,根本不可能全盘掌握或预见到它们的相互影响带来的后果。……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勒庞《乌合之众》p15

认识主体的局限性

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因素相比,有意识因素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我们有意识的行为,是主要受遗传影响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蔽动机的结果。——勒庞《乌合之众》p15

从减法做起

加法与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

“我应该只是一面镜子,让我的读者能够透过镜子看到思想上所有的畸形,以便他用这样的途径,将思想端正。”——维特根斯坦

批判理性与启蒙精神

社会为何需要批判,人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

批判理性构成启蒙的基础,即对一切既存世界、秩序、价值的怀疑、拷问。启蒙意味着从独断、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批判理性培育了主体精神,塑造了现代文明的理性基础。彻底的怀疑是认识之父。——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的批判哲学

作为启蒙之子的马克思,他承继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统。

“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怀疑一切”“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全集》第1卷第416页。)

二、实践的批判认识方法论

1、实证主义与经验认识论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搜集到一切既有的材料。

实证主义

基于经验主义之上,相信知识来源于经验,事实是知识的基础。

假设:客观世界为某种规律所支配,有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等待人去发现。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发现这一事实和规律,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社会调查

“把裤子做脏”——芝加哥社会学流派

“将事实当做事物”(“take facts as things ”)——涂尔干

清理头脑中一切成见、偏见、知识。同时,人的头脑还是有一种认识框架,带着问题和分析框架进入现场。直面事实本身,直面生活世界,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存在。从具体感性事实出发,进一步抽象出概念、判断,形成对社会事实的理性分析。

演绎式实证研究的通用程序引自: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经验主义的局限

莫兰: “实证主义的反映认识论观念和自然反映理论垮台了。科学理论是心理和大脑的构造物,同时也是心理和文化的构造物,这一事实已经不能再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了。理论不是根据现实归纳出来的。···理论是思想应用于现实的构造物,如果现实与理论的主张正相符合,那么这构造物就是有效的。”

仅仅有感性的事实是不够的。面对这些芜杂的社会事实,如何能够认识得更加深刻?

2、建构主义

假设:世界是人理解和参与建构的世界,事实是人认识和理解的事实。人通过行动(包括互动)构筑意义,进而形成人类社会。“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

理论模型

理论力图建立逻辑上的闭合体系,作为自变量影响对事实的观察。

韦伯“理论型”:理论是解释现实的型式。它基于感性经验之上,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系统本身,力争正确、全面、精准。现实是一个x黑箱,而模型则是对这个黑箱的猜测。

3 、辩护/参与式研究

传统理论不能实际改变现实,尤其是不能维护边缘群体、无权者的利益。理论不仅要解释现实,更要改变现实。研究应包括变革现实、改变参与者状况的行动议程。

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女权主义;解放神学;······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将人从限制自我发展的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形成政治议题和政治行动。旨在改变现实,提出行动议程;

三、批判的矛盾分析法

1、矛盾分析方法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序言)

现代性的矛盾分析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

权力结构的相互支撑体系

资本支配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

政治权力屈服、依附于资本。资本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便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力量。

知识与权力和资本的结合。

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官民冲突,人民的不在场

2、利益与阶级分析

社会生活的起点不是抽象的概念、学说,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存需求驱动人追求利益。

马克思:“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全集1-195)“每一社会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文集3-320)

马克思从对林木盗伐法问题的关注中,发现了现实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从思辨的哲学思考转向了经济学研究。

社会冲突的基础是利益冲突。恩格斯:“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文集4-305)

利益分析法

1 考察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背后的利益动因;

2 分析由共同或对立的利益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不同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由此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3 利益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基本原因,化解利益冲突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分析社会冲突的一个视角:谁是得利者?

利益基础上的阶级分析

基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群体构成阶级。

列宁: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一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整体的、以暴力支持的、合法的占有、剥夺、奴役。这使得社会陷入结构性的不平等之中。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官僚与民众······社会阶层结构:金字塔到菱形

资本与劳动中的权力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第一个前提是:一方是资本,另一方是劳动,两者作为独立的形态互相对立;因而两者也是作为异己的东西互相对立。”(30—222)

资本与劳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即资本对劳动的支配。资本人通过对物的支配而形成的对人的支配关系。

权力关系的运转机制

通过这种权力的运行,资本的力量不断增强、工人的力量不断变弱,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的同时也是生命力被削弱的过程。这是力的互动、支配和交换的过程。资本不断增殖从而强化了自身的权力。

生产目的与手段的颠倒

“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于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利益与阶级冲突的后果——利益冲突引发暴力革命?

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与攫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达龙?阿西莫格鲁、詹姆斯?鲁宾逊:制度是导致国家繁荣或贫困、成功或失败的基本原因。

包容性制度通过保持财产权、开放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激发人的创业冲动,从而使“创造性破坏”得以可能并导致创新的勃发,由此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攫取性制度建立在精英阶层对社会其他阶层的财富的榨取之上,他们通过垄断权力和资源等维护了少数统治精英的利益,但是却抑制了社会创业冲动,创造性破坏被遏制,创新也就难以出现,由此形成经济的凋敝乃至国家的失败。

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包容性或攫取性的经济制度都依赖于相应的政治制度的保护与巩固,政治制度则反过来强化了相应的经济制度,由此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循环。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表现为有严密逻辑论证所阐发的思想体系,理论的功能首先是解释现象,达成对现

象世界的理性把握。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1)

科学革命与范式转变

库恩:当原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时,人们提出新的解释体系,用一套新的范式来代替原有的范式,科学革命就发生了。

当今人类社会丰富实践,有哪些是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揭示这一矛盾是寻找理论突破的台阶。理论遇到危机,需要提出新的范式以取代旧的范式。

2、马克思的科学革命

“博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不陌生”。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各种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马克思晚年写下了历史学笔记等,资本论没有完成。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经验事实中发现问题。从理论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建构新理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彻底的: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提出问题,而且对政治经济学本身提出问题,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阿尔都塞《读<资本论>》

“为什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好像晴天霹雳震动了一切文明国家,而所有他的包括洛贝尔图斯在内的社会主义前辈们的理论,却没有发生过什么作用呢?”——恩格斯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模型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模型是一般的理论抽象和解释框架。它舍弃了历史的偶然,从极其芜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中提出了一种解释历史的范式。

不应该当作万能钥匙简单套用,以免走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传统理论范式的危机

突破线性思维模式,以非线性思维去认识社会。线性思维以建立在时间连续性之上的因果关系作为基本思维框架。现实却是非线性的。

突破目的论的思维范式,坚持客观性原则。社会本身无所谓目的,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克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从系统整体考察社会。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主体。

3、科学研究与创新诉求

中国“至少50年、100年内都不会出现一个苹果或者谷歌,因为中国想要这样做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李开复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创新的意蕴

生活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创新常常意味

着挑战各种权威和常识,也是抗拒平庸的选择。

“虽然世界在本质上必须承认是完成了的,可是它并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一个绝对静止的东西,而是——如生命过程一样——一个永远创造着自己的东西,一个在只保持自己之际就同时前进着的东西。所以成年人的劳作就在于世界的这种保持性的创造和继续前进。”——黑格尔:《精神哲学》

创新系统的关键

4、当代中国转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彭慕兰: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主要是东亚)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十八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18世纪末,中国人口近3亿,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及至近代,西方世界开始了剧变,“欧洲突发的现代性就是这样一头房间中的大象,而我们最好是承认它的存在”。

改革发展陷入系统“死锁”(dead lock)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互相等待,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

参见:魏波,《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系统困境》,《战略与管理》2013年第3-4期

中国转型为何如此艰难?中国将走向何方?如何重启改革议程?如何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研究的机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题

马原复习题(2010)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 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P55) 答:两者只见爱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在我生活中的运用 姓名:江涛 班级:10级生物工程班 学号:201002016025 本文摘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任何事物都有二面性,我们要辩证得看待问题,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辩证思维矛盾实践与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 -----评现在社会的“姿”本主义价值体系 食品科技学院食安1082班蒲利民200811221218 我最近在猫扑网上看到有人把《资本论》可以写成《姿本论》,我相信这是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在如今这个娱乐占主导的时代,姿本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资本是可以强行并购姿本的。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其核心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在经过这样的更改后,可以微微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正在不断的倒塌,不断的畸变,留下锈迹斑斑扭曲的支架,犹如懦夫的拳头,仍然可以举起,象在抗议,象在挑衅,除了证明他很生气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怒和血性的体现。这是个生理上亢奋,心理上阳痿的时代;这是个行为上勇往直前,而精神上迷惘的时代;这是个物质上丰富,而心灵上苍白的时代。无论是现实的批判,还是非现实的批判,都无法弥补已经迷失的曾经的美好。 无论是《资本论》还是《姿本论》,核心永远是“资本”。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体系刚刚完成,资本开始洗牌。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资本通过榨取剩余价值,可以进一步完成自己原始积累的使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风波和各种各样的经济风波后,世界资本的走向没有象德国哲学家预言的那样完成“公产”。尽管有“国家资本主义”出现,尽管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分裂后也沦落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资本的命脉仍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数人所能奉献的依然只是“剩余价值”,永远无法拥有“资本”。 在无法拥有姿本的绝望现实之下那些拥有“姿本”的和那些会经营“姿本”人微微看到希望的曙光,性感就是胜利——这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显规则”。美女与球星,美女和富豪等等,为生活重新下了一个定义,然后由亟需养眼的凡夫俗子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球星,富豪身边的女人不是明星就是名模,身材都是超级惹火,脸蛋更是千娇百媚,姿色就是价值。 漂亮的脸蛋能催化财富,不管你喜不喜欢。今天,“姿本”正无所不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可以让观者赏心悦目、商家盆满钵满、美女一夜成名的多赢经济模式,即将成为与房地产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产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 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 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 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 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 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 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 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 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 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 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我们的马克思基本理论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就是我们在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就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就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就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就是在您不知向左拐还就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您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就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您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您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就是不就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您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瞧,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瞧,关键就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就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就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瞧作就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就是把它瞧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就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您的才华与能力恰恰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瞧,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就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瞧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就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就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她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瞧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就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不!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您死我活,而就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二丰富的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的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了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来强烈的需求 4、三大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

绪论 一、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 主义,包括(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 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 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反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 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 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思存关系: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 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回答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可知论:康德) 3.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选择题) 8.联系具有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 然、实现与可能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 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 12.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3.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辩证统一: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真理的概念、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第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大学生是党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如何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根基。所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努力学习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顺应时代产生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划。它以实事求是的品质和通过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作为指导思想,力图尽可能科学地去认识世界,以达到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理想。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掌握正确的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 然而任何思想体系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不足之处。所以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既要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根本思想的绝对正确,又要努力去发现它的不足并尽力去完善它。而且,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求大学生是自觉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要尊重实践和客观规律的作用,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要致力于成为一名坚实的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实践。大学生要在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前提下,运用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辩证地认识一切事物,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去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去发现事物间矛盾的统一和对立,从矛盾中发掘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并在规律性的可能空间内发挥人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辩证地分析事物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增强自身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熟练运用矛盾分析法找出各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灵活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综上,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去发掘世界的本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改善世界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谋福利。

马克思主义课后复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 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 P5-P9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论来源。 (2) 古希腊罗马哲学、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18 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 的思 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 答:(1)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 ,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 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而且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主 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即列宁主义阶段。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P14 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 ,还包括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 P16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 P23 答:(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 P24-P25 答:(1)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 的现成的答案。 (3)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 ,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 ,把马克思 ,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了一系列 ,统一于实践。 ? P19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解决本国的实际问 题 。 ? P26-P28 人生观、 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 ;所谓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