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能:就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与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训练:就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3、灵敏素质:就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的空间位置与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4、专项体能训练:就是指采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与战术并在比赛中顺利有效地运用,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5、训练规律:就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6、训练原则:就是运动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就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体能训练原则:就是依据体能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体能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8、身体形态:就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9、身体机能:就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10、力量素质:人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11、最大力量:就是指运动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最大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2、速度力量:就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阻力时,使器械或人体产生可能的位移,它就是肌肉加速度能力就是表现。

13、力量耐力:运动员在一定阻力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14、速度素质:就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15、耐力素质:就是指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16、专项耐力:就是指在专项负荷的条件下,为了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劳的能力。

17、速度障碍:就是指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18、柔韧素质:就是指人体各个不同构造的关节所许可的屈伸动作及其动作的活动范围。

19、过度训练:就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造成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20、运动素质:就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

21、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填空题

1、身体形态的外部特征指标主要包括高度、长度、围度、宽度与充实度等。

2、肌肉的主要工作方式包括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等。

3、速度素质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三类。

4、无氧耐力可分为磷酸肌酸供能耐力与乳酸能供能耐力。

5、发展柔韧素质的手段可分为主动性练习与被动性练习两大类,而且每类均包括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两种。

6、运动性疲劳症状可归结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与神志疲劳三种类型、

7、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分别就是体能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

8、运动员竞技生涯包含的四个阶段分别就是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

9、判别疲劳程度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与心理测试四种。

10、疲劳恢复手段主要包括训练学恢复手段、物理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与心理学恢复手段等多种类型。

11、力量素质通常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三类。

12、体能训练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等诸多因素。

13、训练负荷由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两方面构成,分别反映负荷的数量与质量特征。

14、肌肉纤维类型分为红肌纤维(慢肌纤维)、白肌纤维(快肌纤维)与中间纤维三种。

15、肌肉的两个重要感受器就是肌梭与腱梭。

16、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存在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等多种假说。

17、体能训练原则主要包括自觉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训练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原则、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恢复原则等。

18、人体活动时的三大能量供应系统包括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与有氧氧化系统。

19、运动负荷的变化方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与跳跃式几种。

20、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原则。

21、训练负荷的属性主要包括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与个体属性三种类型。

23、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主要有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或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与课训练计划。

三、简答题

1、简述体能训练的意义、

答:体能就是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的基础,并对掌握专项技术、战术,承担大负荷的训练与激烈的比赛,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伤病及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简述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联系、

答:(1)一般体能训练就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一般体能训练为专项运动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2)专项体能训练则就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特殊需要,并直接为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服务。(3)随着专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体能训练所提供的基础及专项体能训练的要求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专项提高后的要求。(4)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总的目标就是一致的,在训练实践中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3、简述体能与运动素质的关系、

答:(1)运动素质就是机能能力在基本运动能力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如力量、速度能力等,既就是体能的构成因素,也就是运动实践中评价与检查体能水平的常用指标。(2)运动素质就是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能就是运动素质的内在决定因素。(3)运动素质水平取决于人体器官与系统的机能能力水平,它与体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简述身体形态训练的要求、

答:(1)要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2)要根据项目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要根据生长发育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4)要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简述影响力量能力的因素、

答:(1)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冲动的强度与频率;(2)肌肉的组织形态结构:肌纤维类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内肌纤维的数量、肌纤维的支撑附着面、肌肉纤维的长度等;(3)肌肉的反应特性: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供能状况等;(4)其她因素:肌肉完成动作时的工作条件、解剖学结构等。

6、简述最大力量的发展途径、

答:(1)依靠改善肌肉内协调与肌间协调增加力量;(2)依靠肌肉体积的增大而使力量增长。

7、简述影响速度能力的因素、

答:(1)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2)能源物质的储备及相应酶的活性;(3)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4)肌肉的组成成分。

8、简述决定简单反应速度的因素、

答:(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2)集中注意力的能力;(3)肌肉组织的准备状态;(4)学习与掌握技术的能力;(5)对特定反应与一般反应的区别能力;(6)遗传因素的影响。

9、简述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

答:(1)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2)有机体活动时能量交换与获得的机能能力;(3)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4)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力量合理的分配等。

10、简述体能训练医务监督的内容、

答:(1)区别生理与病理之间的界限;(2)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医学评定;(3)运动性疾病的防治;(4)伤病后训练的恢复;(5)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11、简述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

答:(1)连续大运动量训练,缺乏必要的间歇;(2)运动量增加过快;(3)伤病后训练开始过早或训练量过大;(4)缺乏全面训练基础;(5)生活制度的破坏。

12、简述灵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抓住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将身体的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多种能力综合地表现出来。而神经系统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就是发育最早、最快的系统,因此,灵敏素质训练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效果最佳。(2)合理安排灵敏素质训练的时机。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在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训练。

13、简述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内涵、

答: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与安排运动负

荷的训练原则。

14、简述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2)正确认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3)正确分析疲劳的产生机理,判别疲劳程度;(4)采取消除疲劳的措施。

15、简述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

答: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就就是要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与身体形态得到全面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大量运动技术与技能,从而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与专项成绩创造条件。

16、简述贯彻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2)正确认识负荷刺激的生理临界;(3)正确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4)训练过程的监测与控制。

17、简述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区别。

答:(1)运动训练方法就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与办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就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就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2)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3)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就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18、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与智能训练有机结合;(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运动素质的训练;(4)体能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与兴趣的培养,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19、简述适宜训练负荷的评定标准。

答:(1)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订的训练任务,运动员机体能够承受;(2)能够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3)负荷安排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

20、简述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答:(1)运动训练方法就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工具;(2)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3)有助于有效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4)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21、简述影响灵敏素质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判断能力、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动作熟练程度等。

四、论述题

1、试述力量训练时安排不同重量负荷应注意的问题、

答:(1)不同重量负荷先后次序安排所起的训练效果;(2)要保证在较好状态下完成练习的主要重量;(3)要把起总体作用的练习与起相对局部作用的专门性练习相结合;(4)从事各种不同重量练习之后要有合理的间歇时间,以保证下一次练习的进行;(5)在开始完成大重量的练习前,应当适当地安排几次略轻的重量作适应性练习;(6)采用两次重复法与重量波浪式交替法进行最大负荷练习。

2、试述力量训练时的呼吸要求、

答:(1)当最大用力的时间很短,有条件不憋气时就不要憋气;(2)为避免用憋气来完成练习,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所给予的极限与次极限用力的练习量不要太多,并让其学会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呼吸;(3)在完成力量练习前不应该做最深的吸气,深度吸气增加胸廓内的压力;(4)做最大用力时,可采用慢呼气来协助最大用力练习的完成。

3、试述发展与提高速度力量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2)要在已经获得的力量基础上,在快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培养表现这种力量的能力;(3)速度力量练习与单纯发展力量的练习相结合;(4)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要适宜;(5)学习动作时,对动作的速度要求应严格区别对待。

4、试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耐力训练应循序渐进;(2)耐力训练应注意呼吸;(3)无氧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为基础;(4)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5)对运动技术应严格要求,并适当控制体重;(6)应兼顾女子生理特点。

5、试述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

答:(1)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2)关节的骨结构;(3)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大小;(4)神经活动过程特点;(5)心理紧张度;(6)外部环境的温度与表现柔韧性的时间;(7)主动柔韧性与肌肉的力量有关;(8)有机体疲劳的程度。

6、试述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控制柔韧素质发展水平;(2)柔韧性的发展要兼顾有相互联系的部位;(3)柔韧性练习要经常且持之以恒;(4)随着柔韧性水平的提高,练习应逐步加大幅度,但不能急于求成;(5)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发展柔韧性在柔韧性;(6)柔韧性练习可结合发展其她素质的练习与协调性练习进行;(7)柔韧性要从小培养;(8)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7、试述灵敏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

答:(1)灵敏素质训练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训练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练习时间较短,练习之间休息充分,但也不宜过长(神经兴奋性降低),一般要求练习与休息时间之比为1:3、(2)灵敏素质的训练手段较为丰富,如各种快速改变方向的跑、跳、躲闪、突起突停、转体、追逐性游戏、对各种信号快速做出复杂反应游戏等。当然,立卧撑、变向跑(折返跑)、象限跳等灵敏性评估手段亦均可作为训练手段进行练习。

8、结合项目谈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