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十二怒汉》有感

观《十二怒汉》有感

观《十二怒汉》有感
观《十二怒汉》有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优秀范文_观《十二怒汉》有

《十二怒汉》观后感(一)

一个会议可以判决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是这个会议的成员,会怎么表现?

《十二怒汉》是一部场景非常简单的电影,不过传达了很多内容。一个18岁的少年被认为杀害了他的父亲,所有出现的证据对这个孩

子都很不利的时候,这场会议可以决定少年的生命,每个人在这场

会议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但美国法律让大家聚在一起,

要如何发挥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会议中,有理性负责的人,有只

关注个人私事对会议结果无所谓的人,有只想达到个人目的的人,

但也有负责任的人,这些负责任的人会试着把会议引导到好的方向。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细节很重要,如果拼凑出足够多的细节,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事实,但可以推翻不符合事实的猜测。细节有很多,人的言谈举止,外表特征,语气,行为,更深一层可能是一个

人的环境等,观察的越仔细,我们可能得到的越多。

此外,我还明白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仅仅听一个人说了什么。人是会自我欺骗的,可能我们会说服自己相信某事,然后我们就信以

为真的拿出来说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事求是,语言是廉价的,

要学会用脑子。

简单不一定不深刻,不是非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做的好,有资源可以做的更好,但资源不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说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甚至有不同目的的人,最终怎么讨论出事情结果。十二怒汉,因为大家性格不同,不容易相处,暂时在一起,容易让各自生气吧。

《十二怒汉》观后感(二)

打开电影《十二怒汉》,这一次我的心很静。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

风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守门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

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下午,

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

其中的十一个人心里,本是一件十分十分简单的事,证据凿凿,只

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

的手,你问他你认为这男孩无罪?他说不明白。这男孩有罪?他说不

明白。

但他说,起码我们不能这么轻易地草率地让一个人去死,因为这是一个生命,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

切地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于是一个本该5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

硬是持续了近2个小时才搞定。然而这两个小时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感知到了什么?我们该反省什么?我们该学习什么?答案不尽

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震撼,良心上的震撼。

而我看过之后,感慨多多。首先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剧情片”,这只是一部黑白电影,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

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

没有一句剩余的废话,只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衫、汗流浃背的男人,

当一部杰出的电影只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下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

深刻的台词了。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

的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然而这么一部低投资的电影,却不会让你感到乏味,其中的一记眼神,一种神态,一个动作,一

番姿势,一句话语,将12个人的性格、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

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欲罢不能,既期望尽快看到结局,又想慢慢观赏、细细品味。

其次我感受到了美国的明主,每个人都充分享有发言的权利,而且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这完完全全让我体会了卢梭那句“我不赞

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另外这12个人每个人

都是都是独立的,独特的,我说的这点是因为他们这所谓的会议不

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在桌边正襟危坐,拘谨畏缩,他们在那里享有

自由,没有呆板的规矩约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威胁或

者屈服,有的只是被说服,被自己内心对“证据”的质疑说服,被

自己的良心说服。

当一切都结束了,雨过天晴,评审团们陆陆续续地走出了法院的大门,他们当中的一个对生命敬重,追求事实,博学稳重的建筑师

和一位睿智的老人互报姓名,握手告别,然后分别融入到了来来往

往的人群中,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然而当明主和自由如

此地深入到了每个普通老百姓的心中,那么这个国家,这个名族,

该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强大!

《十二怒汉》观后感(三)

电影刚开始,黑白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毕竟是八五年的电影,不如现在的电影一般有着良好的录制设备。所以第一眼并没有给我

带来很好的印象。然后很快我便发现这确实是一部佳作。

电影中故事的背景。是一位十八岁的青年由于杀死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陪审团将根据,现场的种种证据来判决其是否有有罪。

整部电影的场景都是在一间讨论室中。一部电影只用了一个场景。

反而令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先吸引我的是该片电影的人物刻画。各个主角的性格特征在演员手中拿捏得十分完美——在一进讨论室的时候,有看报纸的,有

谈论球赛的。而这些人在后来讨论中表现出的不耐烦的态度也与这

些小细节相照应。

再看影片在细节处描写,在第一次没有讨论之前,就表决的情况下,支持“青年有罪”这个观点而举手的人有较多数都是在别人取

手之后才慢慢的举起自己的手,有种无脑跟风意思。这些犹豫举手

的人,也确实是后来最先改变自己判断,认为青年是无罪的人。这

处伏笔埋得确实是好。

下面是个人对该影片各出细节的一些思考。

讨论一开始。除了我们主角戴维斯的其他十一名陪审团成员,都觉得该名青年有罪。而戴维斯却发现了该案的种种疑点。在戴维斯

将其余十一个人说服的过程中,”浪费时间“一词反复出现屏幕上。我不懂什么叫做浪费时间,难道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的生死做出一

个公正的判决是在浪费时间吗?我不这么认为。而且人的一声不就是

把时间浪费在各种没意义的事情上才显得人生有意义吗?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写的非常好。一位陪审员在争执时说到“我们来到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一直觉得这就

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

个跟我们素昧蒙面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

都得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家那么强大的原因。”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描写出陪审团好处的。影片中的判案结

果让我联想起了余祥林,十一年冤狱和罗开友冤案等各起冤案。

这样看来,美国的陪审团体系对我国来说还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当然,我并没有吹捧他国的民主,就如影片中一陪审员厕所中对戴

维斯说的“我知道你说的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我们由于你说的这些,可能认定他无罪,而他确实是那个杀人犯呢?”由此看来,法律

判决孰是孰非并非绝对的好让这些对错,由法官一个人来判决。难

道不如让十二个人,来共同做出较公正的判决吗?

影片最后并没有说男孩到底有没有杀了他父亲,那十二个怒汉有可能拯救了一个十八岁青年的命,同时也有可能放跑了一个杀人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想,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没有绝对的正确。

所以这影片也再次会了我,世界是有两面性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我们要时刻保持着自己的认知。同时也采纳别人好的认知和正确的认知。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如果不

是戴维斯最初的坚持。那影片中的青年,可能早已被电死在电椅上。而正是这种珍贵的坚持,不盲目跟大众,才是我们需要的。

《十二怒汉》观后感(四)

周六下午窝在床上,看了亨利方达老版的《十二怒汉》。

刚开始影片的气氛很是有点沉闷,有些像《哗变》刚开场的气氛。当第一轮投票后,十一个人判定“有罪”而一个人判定“无罪”,

唯一一个存在疑问的人准备放下的时候,紧张的第二轮投票开始了。结果是:有一个人“支持”无罪,而改变意见的那个人也仅仅是存

在疑问。

一轮一轮的辩论开始了,好几个陪审员对于这个几乎已经成为了定案不存在什么兴趣,甚至有人开始了游戏。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指

向了这个十八岁的贫民窟的不听管教叛逆的男孩子,他谋杀了自己

的父亲。唯一反对的那个人在据理力争,从作案的凶器,从作案时间,从有没有可能记住看过电影的名字,他一个人的争辩显得那么

势单力孤。

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那个警察想念而又愤恨着自己叛逆的儿子,从

而把怒火发泄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新兴贵族本身对贫民窟的孩子有

着不可改变固执的偏见,认为他们天生贫贱,是犯罪的源泉。那个

推销员一向心心念念想去看球赛,却因为陪审团的辩论而一再被拖延。而最终,银行家偶然的捏鼻梁的动作让人们发现了最有利的证据。最终透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

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职责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看完了片子,一向在想一个问题,影片向告诉我们什么?公平,

正义还是偏见?

片中,一位陪审员最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职责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

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最后,他们牺牲了

自己的那点自由换得了那个年轻人的人身自由。

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的社会,此即照顾弱者原则。我们不明白事实

上的真相以及最后那位男孩的最终结局,但是至少在电影中,他得

到了他应有的公平和正义,而那十二个陪审员也对自己的职责和关

于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六晚上,那厮第一次为我准备了晚饭,虽然很简单,只是熬了些粥,但是很欣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