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

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

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

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 1.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3.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正确答案:C 2思辨性体现的是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正确答案:A 3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正确答案:D 4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正确答案:BC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ABCD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正确答案:ABCD 3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变的,既没有质变出没有量变。 正确答案:× 4机械决定论认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存在与变化都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0分) 正确答案:√ 现代辩证自然观 1“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正确答案: C 2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3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正确答案:BCD 4创立辩证自然观,是一场哲学思想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最新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谜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系统演化的总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但是由于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突现性等特点,如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复杂性系统具有内在随机性与复杂性,因此系统的演化是确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 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