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

1、礼亲王:代善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是最长寿的一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只活了36岁,三子阿拜64岁,四子汤古代56岁,五子莽古尔泰46岁,六子塔拜51岁,七子阿巴泰59岁,八子皇太极52岁,九子巴布泰64岁,十子德格类40岁,十一子巴布海48岁,十二子阿济格47岁,十三子赖慕布36岁,十四子多尔衮39岁,十五子多铎36岁,十六子费扬古21岁

2、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3、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助皇太极成大业,功劳卓著。清朝入关,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高领导者。

360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36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多尔衮的人生短暂,在历史的时空中却得到了永恒。他无疑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与阿济格、多尔衮都是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的同胞兄弟。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14岁时,随兄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此后屡破明军。21岁为帅,攻锦州击溃大明一代名将祖大寿。努尔哈赤死后,1636年皇太极当了皇帝,封他为和硕豫亲王并掌管礼部。此后又出征朝鲜,掌兵部事。1642年在著名的松锦大战中,他俘获明总督洪承畴和辽东巡抚丘民仰,威震八方。1644年他随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建立大清王朝,封定国大将军。紧跟着他率军至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大胜。5月攻破南京,在芜湖俘获福王,一举扫平了刚刚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王朝。得胜回京后顺治帝晋封他为德豫亲王,赐冠服及

金5000两,银5万两,又封他扬威大将军。此后他又连续出征讨伐蒙古苏尼特部、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硕雷车臣汗兵5万,稳定了初期的清王朝。当他凯旋回京时,他的侄子顺治帝福临亲自出安定门迎师慰问,极尽彰显情意。多铎功高爵显却不自傲,1649年多铎患天花突然病逝,时年35岁。

5、肃亲王:豪格

爱新觉罗·豪格,第一代肃亲王。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死于清顺治五年(1648),母叶赫那拉氏。豪格一生戎马倥偬,17岁封贝勒,24岁进和硕贝勒,28岁晋封和硕肃亲王,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传说豪格为人勇武,力大无比,有“神力王”的美誉。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豪格居长,但作为皇长子,他活得却并不轻松。他一生受过四次大挫折:第一次,崇德元年(1636)被降爵;第二次,崇德八年(1643)错失皇位;第三次,顺治元年(1644)被废爵号,贬为庶人;第四次,顺治五年(1648),以微罪黜爵入狱,因此殒命。

6、庄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岳托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为礼亲王代善之子萨哈林的儿子。

八大铁帽子王为清代分封的最高赏赐,其王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些王的子孙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袭封为王。如果袭王犯法,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别的后裔承袭。而其他诸王却要世降一等,如始封为亲王,其子只能袭为郡王,其孙只能袭为贝勒。始封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就不再降了,以此爵传世。整个清代除了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外,雍正以后的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讠斤),以及清末的庆亲王奕(匡力)、醇亲王奕(xuan)也被皇帝恩准为世袭罔替之王。

以八大铁帽子王为首的开国诸王,人人能征善战,个个勇略过人,为清代创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远不是那些无职无权、养尊处优、碌碌无为的后世诸王能比的。比如,礼亲王代善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封为大贝勒,与后来称帝的皇太极(四贝勒)齐名。他辅助父汗努尔哈赤,带领众兄弟南征北战。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功占辽沈地区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睿亲王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14子,17岁起就跟随父兄转战南北,屡建战功。特别是他亲率八旗兵入主中原,为清王朝建立全国政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清初,他被封为“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掌有清代全国的最高权力。

开国诸王不仅胆略超人,而且享有特权。他们有军事权,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本身就是一旗之主,分掌正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其他一些王也有不少佐领。他们有参政权,礼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庄亲王等人,都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王”,直接参与清王朝的军政大事。正因为如此,这些开国之王才得到清廷的重视,并且往往委以重任。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成了“八大铁帽子王”。

【图文】北京十大顶级豪宅,这才是真正的“壕”!

【图文】北京十大顶级豪宅,这才是真正的“壕”! 苏州豪宅 前段时间,苏州一套标价10亿的顶级中式园林大宅引发轰动,有网友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壕!但小编认为,一座院子的壕,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标价上,更多的则体现在它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上。像下面这十座豪宅才是“壕”气冲天! 一、恭王府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前半部是富 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6万平方米。豪点1:府邸主人非富即贵 乾隆四十年前后,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又离皇宫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买下了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了大名鼎鼎的“和第”。 和珅因罪被赐死之后,嘉庆皇帝将这座宅第赐给了他“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于此同时,嫁给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 咸丰元年,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的恭亲王奕? 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他大筑邸园,并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豪点2:藏宝楼富可敌国 恭王府府邸最深处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后面的墙共开了88

扇窗户,里面有108间房,据说这里是和珅的“藏宝楼”,当年放满了珍宝,富可敌国。 嘉庆四年,嘉庆皇帝抄了和珅的家,搜出来的财富共约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豪点3:9999只蝙蝠 和珅特别中意“福”字,蝙蝠就是取“福”字的意思了。据不完全统计,恭王府内有9999只蝙蝠样式的雕刻和装饰,建于石山上的福厅更像一只展翅的蝙蝠。豪点4:恭王府“三绝” 恭王府中有三绝,分别是花园中的西洋门、康熙御笔“福”字碑和室内大戏楼。西洋门 康熙御笔“福”字碑 大戏楼 二、雍亲王府雍亲王府是康熙皇帝在此建造的府邸,赐予四子爱新觉罗胤禛,称雍亲王府。现在为藏传佛教寺庙,称雍和宫。豪点1:出过两位皇帝的龙潜福地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之后,曾在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均被改为了黄色琉璃瓦。又因为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规格。豪点2:全国规格最高的佛教寺院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可以说,雍和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文学经典大全

文学经典大全 清水伊人发表于2008-2-722:42:00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国历代组合一览 关键词:算作是文化常识吧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中国历朝历代第一猛将

" 猛将与其他将领不同之处,就是猛将善于冲锋陷阵,单枪匹马冲入乱军之中都能全身而退。在中国像这样的将领极少,大多数将领善于领军,但若让他单骑入阵而又全身而退,这是很难办到的。中国最厉害的名将是孙武。论领兵打仗,没有人能比的过他,可论武功,他的武功就不是最厉害的了。但同时,武功厉害的将领,大多数是有勇无谋,没有名将风范,所以在诸多猛将中,能以带兵打仗著称的名将很少,大多数都以“勇猛”而闻名于世。下面就带大家细数一下历朝历代,既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打仗的猛将们吧! 西楚霸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 项羽每战必身先士卒,斩杀数十人。巨鹿之战,以三万破三十万。彭城之战,以三万破六十万。整个军旅生涯亲手杀敌至少千人。垓下最后一战,下马步战汉军,斩杀百余人方挥剑自刎。汉军为争夺他的尸体,自相残杀又死数十人。

无愧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汉朝时期 樊哙(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 《史记》《樊哙列传》记载樊哙的战功,樊哙跟随高祖刘邦作战亲自斩杀敌首级一百七十六个,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樊哙成为汉朝从创立到稳定的重要将领。樊哙不光有武艺而且领兵作战也不弱,不愧为汉朝第一猛将。 三国时期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猛将。 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比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周朝诸王世系表

周朝诸王世系表 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 成王诵(前1042—前1021) 康王钊(前1020—前996) 昭王瑕(前995—前977) 穆王满(前976—前922) 恭王繄扈(前922—前900) 懿王囏(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恭王)(前886—前892 ) 夷王燮(懿王子)(前885—前878) 厉王胡(前877—前841) 共和执政(前841—前828) 宣王静(前827—前782) 幽王宫湦(前781—前771) 平王宜臼(前770—前720) 太子泄父 桓王林(前719—前697) 庄王佗(历子克之乱)(前696—前682)釐王胡齐(前681—前677) 惠王阆(历叔颓之乱)(前676—前652)

襄王郑(历叔带之乱)(前651—前619) 顷王壬臣(前618—前613) 匡王班(前612—前607) 定王瑜(匡王弟)(前606—前586) 简王夷(定王子)(前585—前572) 灵王泄心(前571—前545) 景王贵(前544—前520) 悼王猛(为弟子朝弑)(前519—前519) 敬王匄(悼王弟)(前519—前476) 元王仁(前475—前469) 贞定王介(前468—前441) 哀王去疾(为弟叔袭弑)(前440—前440)思王叔袭(为弟嵬弑) (前440—前440)考王嵬(前440—前426) 威烈王午(前425—前402) 安王骄(前401—前376) 烈王喜(前375—前369) 显王扁(烈王弟)(前368—前321) 慎靓王定(前320—前315) 赧王延(前314—前256)

年表细解: 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年: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督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后改名晋)。 前****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前1021年:成王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以召公、毕为相。康王在位时天下安宁,百姓乐业。 前996年:康王崩,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时王道微缺。 前979年:楚国不臣,昭王伐楚,取胜。 前976年:昭王再伐楚,至汉水,全军覆末,昭王死于江中,子周穆王满继位。穆王在位时,王道衰微。 前922年:穆王崩,子周共王繄扈继位。

清帝世系表

后金(公元1616——1636年) 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 生卒:1559——1626 68岁 在位:1616——1626.8 天命(1616——1626) 中炮病死 八子 (2)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天聪(1627——1636) 改国号为“清” 清(公元1636——1911年) 都城:京师(今北京) (2)清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崇德(1636——1643) 九子 (3)清世祖章帝福临 生卒:1638——1661.1 24岁 在位:1643.8——1661.1 顺治(1644——1661) 三子 (4)清圣祖仁帝玄烨 生卒:1654——1722.11 69岁 在位:1661.1——1722.11.13 康熙(1662——1722) 四子 (5)清世宗宪帝胤禛 生卒:1678——1735 58岁 在位:1722.11.20——1735.8 雍正(1723——1735) 四子 (6)清高宗纯帝弘历 生卒:1711——1799.1 89岁

在位:1735.8——1796.1 乾隆(1736——1795) 十五子 (7)清仁宗睿帝顒琰 生卒:1760——1820 61岁在位:1796.1——1820.7 嘉庆(1796——1820) 二子 (8)清宣宗成帝旻宁 生卒:1782——1850 69岁在位:1820.8——1850 道光(1821——1850) 四子 (9)清文宗显帝奕詝 生卒:1831——1861 31岁在位:1850.1——1861 咸丰(1851——1861) 独子 (10)清穆宗毅帝载淳 生卒:1856——1875 19岁在位:1861.7——1874 同治(1862——1874) 堂弟 (11)清德宗景帝载湉 生卒:1871——1908 38岁在位:1874.12——1908 光绪(1875——1908) 被慈禧密命处死 侄 (12)清逊帝溥仪 生卒:1906——1967 61岁在位:1908.10——1911 3年宣统(1909——1911) 被迫逊位

爱新觉罗族谱

一、清皇子全表: 1、肇祖原皇帝爱新觉罗孟特穆三子 爱新觉罗充善 爱新觉罗褚晏 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 2、兴祖直皇帝六子 爱新觉罗德世库 爱新觉罗刘阐 爱新觉罗索长阿 景祖翼皇帝爱新觉罗觉昌安 爱新觉罗包朗阿 爱新觉罗宝实 3、景祖翼皇帝五子 武功郡王爱新觉罗礼敦巴图鲁 慧哲郡王爱新觉罗额尔衮 宣献郡王爱新觉罗齐堪 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 恪恭贝勒爱新觉罗塔察篇古 4、显祖宣皇帝五子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诚毅勇壮贝勒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通达郡王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笃义刚果贝勒爱新觉罗巴雅喇 5、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十六子 广略贝勒爱新觉罗褚英 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镇国勤敏公爱新觉罗阿拜 镇国克洁将军爱新觉罗汤古代 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辅国懿厚公爱新觉罗塔拜

饶馀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黄台吉镇国恪僖公爱新觉罗巴布泰 和硕贝勒爱新觉罗德格类 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巴布海 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 辅国介直公爱新觉罗赖慕布 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皇子爱新觉罗费扬果 6、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十子 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格 皇子爱新觉罗洛博会 辅国公爱新觉罗叶布舒 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镇国悫厚公爱新觉罗高塞 辅国公爱新觉罗常舒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辅国公爱新觉罗韬塞 襄昭亲王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7、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八子 皇子爱新觉罗牛钮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荣亲王无名 恭亲王爱新觉罗常颖 爱新觉罗奇授 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 皇子爱新觉罗永干 8、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三十五子 直郡王爱新觉罗允禔 理密亲王爱新觉罗允礽 诚隐亲王爱新觉罗允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恒温亲王爱新觉罗允琪

史源学

史源学简介 一、定义 什么是史源学?简而言之,史源学就是一门寻考史料来源的学问。陈垣认为,研究史著,应该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以考察其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是否正确。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并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达到“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可以说,史源学是他在长期治史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国20世纪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方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垣为了传授史源学之精神,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史源学实习”课。 这门课的讲授方法是: 其一,选定教材。他认为最好是选用近代史学名著,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全祖望的《鲒埼亭集》等。其理由一是名作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教益;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寻考其史源,如能发现名家大师在引证史料中的讹误,会大大激发起他们研究的兴趣,增强他们研究的自信心,并体会到即使是名家大师之作,也不可盲目迷信。 其二,寻考史源。陈垣每次上课,都要从所选定的名著中抽出一二篇,交学生“抄好后即自点句,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隔一星期将所考出者缀拾为文,如《某某文考释》或《书某某文后》等”。他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寻考史源:“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计算、比例、推理。” 一是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这一条是强调通过史源学考察史料的可信程度。例如,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陈垣以史源学的方法,从版本异同上发现《提要》所据版本之谬;而《广弘明集》原本并不误,以高丽本为证,其书唐高宗者皆作“今上”。穷史料之根源,不仅为了判断史料正误,还可以厘定各史料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以明史料之优劣。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贯云石事迹,就从《元史》本传追寻史源,发现本传乃采自欧阳玄《贯公神道碑》,且神道碑记载更详;确定两种史料的“父子”关系后,陈垣舍《元史》本传而用神道碑,证明了贯云石学佛之事。 二是看其引证是否充分。考证前史所下结论往往需要追踪史源,看其对史料的引证是否充分。清代史家曾争论一历史公案,即楚汉战争中项羽拘刘邦家属为人质,究竟所拘为何人?顾炎武《日知录》据《汉书·高帝纪》所载“太公吕后”,认为只有刘邦之父及妻。赵翼《廿二史札记》据《史记·高祖纪》所记“父母妻子”,认为除太公、吕后外,还有刘邦母及刘邦子。陈垣遍查《史记》、《汉书》,发现顾、赵二人引证皆不充分,因为两种提法史、汉二书皆曾多处用过,可证此两语乃家属通称,不必拘泥于具体人物的考辨。 三是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前人采集史料或有疏忽,故造成结论之谬。 四是看其判断是否准确:计算、比例、推理。追根史源,还应注意核对前人的判断是否准确。比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在考证《后汉书·光武帝纪》时,认为光武帝年岁应为64岁。陈垣以年代学进行核算,指出凡“一年有两纪元之例,中间须少算一年”。光武帝在建武三十二年改元建武中元元年,赵翼未注意一年之中有两纪元之例,将光武帝即位时年岁,累加建武三十二年、中元二年而未减一年,计算上失误。光武帝去世时实为63岁。 陈垣认为“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也无由知其致误之原。”如在一次《史源学实习》课中,陈垣通过“读《廿二史札记》所得教训”,让学生从六个方面举例说明之:“一、读书不

暗藏北京城中的十大神秘王府

暗藏北京城中的十大神秘王府 文/胡巍巍 图/郝坚 北京在清朝时期留下大量王府,有的已经保护起来不为人知更不许进去参观,有的呢已经挪作别用,或餐厅或机关单位,不管怎样,很多王府风景都很气派!快来跟小北看看吧! 棍贝子府——如今积水潭医院(新街口分院)积水潭医院前身棍贝子府,位于新街口东街北侧。又称诚亲王(允祉)新府。此府民国时期犹存。20世纪50年代改建北京积水潭医院,目前棍贝子府就隐藏在积水潭医院。先为诚亲王新府,即贝子弘景府。嘉庆年间,又赐给仁宗四女——庄静公主,又称“四公主府”。 关于为何棍贝子府叫做“棍贝子府”还是有点儿典故的,光绪六年(1880年),庄静重孙棍布扎贝袭贝子爵,成为此府的末代府主,也就是说因为主人名字叫做“棍布扎贝”,他的爵位又是“贝子”,所以王府就叫做“棍贝子府”。地址: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豫亲王府——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前身是“豫亲王府”,位于东城区帅府园东口。豫亲王始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此后世代绵延有13个王承袭豫亲王爵位。

据说拆除豫王府的时候,曾经挖出大量历代豫亲王藏于地下应急用的金银财宝,协和医院也正是用了这些大量的财宝,购置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型综合医院奠定基础。豫亲王府除去门口的两个卧狮、老豫亲王府府门外摆设外,已无其他遗迹可寻,但值得一说的是,现存的这对卧狮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门前唯一一对卧狮。 协和医学院最初是由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捐资建成,因为原址是“豫亲王府”,洛克菲勒又是经营石油生意,于是那时人们很幽默地称协和医学院“油王府”。 地址:东城区帅府园东口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北府也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属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这里之所以能够成为宋庆龄女士的故居,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委托,筹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宅,于1961年将这座王府花园整饬,并在原有建筑迤西接建了一座两层小楼,筑成了一座优雅安适的庭院。 地址: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醇亲王府(南府)——今中央音乐学院醇亲王南府在中央音乐学院后身,看地图在鲍家街,当年汪峰组过一个乐队叫鲍家街43号,就是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命名的。走进醇亲王南府,那块汉白玉的石

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清朝皇室的爵位等级 前一段时间,只要打开电视机,随手调到任何一个频道都会看到清宫戏,里面很多关于皇室贵族的称呼,如“亲王”、“郡王”、“贝勒”、“黄带子”等名词,相信观众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其中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些头衔有没有高低之分?估计很多人对此就比较陌生了。 首先说说“黄带子”的来历——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亲兄弟的子孙后代,都属于“宗室”,以腰间束黄色绸带为标记,这一类贵族俗称为“黄带子”,特权极重,甚至杀人都可以免罪。另外,努尔哈赤堂兄弟的后代虽然也有皇室血统,但由于血缘关系比较远,所以没有被归入宗室之中,只能被称为“觉罗”,以腰间束红色绸带为标记,表示与皇室有血缘关系,这些人俗称“红带子”,也享受一定特权。 “贝勒”这个词在清宫戏中出镜率颇高,皇帝的很多兄弟或子孙都曾经被封为“贝勒”。在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之前,满清(当时称“后金”)的君主是“可汗”,当时贝勒的地位极高,仅次于可汗。但在皇太极称帝之后,增设了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贝勒被排在王爵后面,地位和权势明显下降了。不过,想在清朝封王很不容易,在其290年的历史中,也仅封了一百多位亲王和郡王,很多皇子都在贝勒的爵位上终老一生。 清军入关之后,定都北京,也正式确定了皇室成员的十二级爵位,根据功劳和与皇帝血缘的远近亲疏,由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爵位虽然可以世袭,但后人并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上一代的爵位,而是降一级世袭,也就是亲王之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降为贝勒……依次类推。如果不出现变故,一位亲王之家可以世袭12代爵位。 也有特殊情况,在满清(后金)开国及后来入关的时候,立下重大战功的8位皇室成员,其中6人被封为亲王,2人被封为郡王,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嘉奖,满清朝廷特许这八位王爷“世袭罔替”,即王爵可以世代相传,后人继承时无需降序,所以被称为“铁帽子王”。 在清朝中后期的雍正、道光和同治年间,先后又有四名亲王受到皇帝的特许,被封为“铁帽子王”。在整个清朝历史中,能够代代相传的王爷,只有这十二家。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大清朝皇帝列表-大清朝皇帝列表清 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导语: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1、努尔哈赤2,皇太极3.顺治4.康熙5、雍正6、乾隆7、嘉庆8、道光9、咸丰10、同治11、光绪12、宣统 清朝皇帝列表排名表 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

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 1、礼亲王:代善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是最长寿的一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只活了36岁,三子阿拜64岁,四子汤古代56岁,五子莽古尔泰46岁,六子塔拜51岁,七子阿巴泰59岁,八子皇太极52岁,九子巴布泰64岁,十子德格类40岁,十一子巴布海48岁,十二子阿济格47岁,十三子赖慕布36岁,十四子多尔衮39岁,十五子多铎36岁,十六子费扬古21岁 2、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3、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助皇太极成大业,功劳卓著。清朝入关,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高领导者。 360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36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多尔衮的人生短暂,在历史的时空中却得到了永恒。他无疑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与阿济格、多尔衮都是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的同胞兄弟。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14岁时,随兄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此后屡破明军。21岁为帅,攻锦州击溃大明一代名将祖大寿。努尔哈赤死后,1636年皇太极当了皇帝,封他为和硕豫亲王并掌管礼部。此后又出征朝鲜,掌兵部事。1642年在著名的松锦大战中,他俘获明总督洪承畴和辽东巡抚丘民仰,威震八方。1644年他随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建立大清王朝,封定国大将军。紧跟着他率军至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大胜。5月攻破南京,在芜湖俘获福王,一举扫平了刚刚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王朝。得胜回京后顺治帝晋封他为德豫亲王,赐冠服及

清朝的分封制度,是历代以来最为科学的

清朝的分封制度,是历代以来最为科学的 最近总有很多朋友在评论时问及一个问题,清朝到底有没有实行分封制?针对这个问题,小编做了一些功课,而且可以肯定的回答诸位,清朝是实行分封制的王朝,从建国到亡国一直都存在。影视图片 清朝入主中原,承袭汉族王朝主要是明朝的国家制度,在分封制上,也有沿袭内容,另外满族又有自身特殊制度,形成了清代的分封制,而清廷又对分封的弊端进行改革。清朝的分封制只实行于宗室,觉罗不分封(可参照此文:同是大清皇室,有的系“黄带子”,有的只能系“红带子”)。宗室分封的爵位,第一等是和硕亲王,第二等是多罗郡王,第三等是多罗贝勒,第四等是固山贝子,以下是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再低的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影视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分封的宗室王公领八旗中下五旗佐领,被领的佐领下旗人都是奴才,只有入八分以上的宗室王公才是真正的“主子”,不入八分以下爵位的,与旗人一样隶属于旗下,他们没有主子身份,身份低的就是奴才。清朝的宗室王公领旗下佐领,这种特殊的分封制度,实际就是领主分封制,所分的佐领属人,就和西周分封制下分封藩国国君的属民一样,只不过清朝的宗室王公没有自己的领地,不建藩国,这种改

革封分封制叫做“封而不建”。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中也曾有人提出过实行分封属地的意见,但被断然拒绝了,这与吸取汉族王朝分封制的教训有关。所以入关后的宗室王公,全部聚集京城,王府都设在京城。影视图片 所以,清代的王不像明代那样王号上有地名,比如明代封在陕西的叫秦王,封在山西的叫晋王。清代的王号只是个嘉号,如多尔衮封睿亲王,睿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济尔哈朗封郑亲王,郑就是郑重、庄重的意思。清代和明代分封的宗室王公有着很大不同。《明史》中说明代的封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就是封王在自己的藩国不管理政事。而清代的宗室王公则参与军国大政,军事上任统兵大将军、将军,政事上任摄政王、议政王、管理部院;皇帝出巡,以王公留守北京,处理政务等。清朝官员 再来说说清代这些宗室王公的庄田和俸禄。我们都知道,明代的藩王有着大量的土地,少则几千顷,多则上万顷,而且遍布全国各地。清代只是在直隶地区靠近北京的府州县,不是直隶全省,再有就是长城以北的一些荒地;而封地的数量也很少,更不会将民间的田地分给他们,一般也在几十顷到上百顷。藩王的俸禄问题,在明代就出现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防止像明代一样的严重的宗禄问题,清代实行的是王公降袭制度(就是亲王儿子世袭为郡王,孙子世袭为贝勒),只有少数的铁帽子王才世袭罔替,清代总共就12位铁帽子

清朝亲王世系表

清朝亲王世系表 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 德世库(兴祖第一子) 刘阐(兴祖第二子) 索长阿(兴祖第三子) 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 包朗阿(兴祖第五子) 宝实(兴祖第六子) 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 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 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 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 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 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 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 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 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 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 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 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 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 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 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 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 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 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 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 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 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 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 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 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 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 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 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 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 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 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 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 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 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 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 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 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 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

清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八位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铁帽子王 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 六位和硕亲王,即,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提到礼亲王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当时建州刚刚统一,海西女真对建州女真还有很大威胁,稍一疏忽,就会灭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争中一举成名的。他在对乌拉和叶赫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于天命元年被封为贝勒,列四大贝勒之首。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光辉的军旅生涯。在以后对明朝的用兵中,他几乎仗仗参加,而且都礼亲王代善 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抚顺与铁岭的用兵,著名的萨尔浒之战,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迹。天命十一年,太祖驾崩,代善与其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太宗皇帝即位,对清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后,又大力支持皇太极的中央集权政策,主动放弃与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利。由于代善不可磨灭的战功,及对皇太极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因被告发,密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将其处死。可见代善对大清的一片忠心。顺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

大清爵位及世袭制度 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爵位制度 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 公 ?不入八分辅国 公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功臣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宗室男子爵位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

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 30匹 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 匹 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宗室女子额驸待遇: 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 10匹 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