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专家献策正面应对

改革开放2 5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特别是从1 9 8 9年到2 0 0 3年的15年间,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非典"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平均达到8.8%,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 0 0 3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首次超过1 0 0 0美元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经济成长门槛",从而跨入了一个将更加高速发展时期。然而,科学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性分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走向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奇迹"得益于"自主性经济增长"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国经济持续2 5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取得,源于我们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得益于我们对"自主性经济增长机制"的潜心培育。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在一个"短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高增长并不足为奇,但是,这种"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而且不可能持续。1 9 9 6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短缺背景"

逐步结束,"经济过剩"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如何实现"过剩经济"条件下的快速发展,如何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崭新课题。从那时起,中国政府正视"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理性看待中国的"经济过剩",从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入手,

努力培育"中国经济的自主成长机制"。在需求层面,中国政府潜心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三驾半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和政府采购的启动规律,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果断提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政策主张,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居民收入入手,全力培育"三驾半马车"的拉动力量。需求力量和供给力量"有效协同",形成中国经济可以"有限超脱"世界经济影响的"自主性增长"的"合力",进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

二、中国经济自主增长遭遇"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的挑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他主性经济增长"还是"自主性经济增长",说到底,都是一个持续"投入一一产出"过程。因此,

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中国经济虽然走上了 "自主性增长"的道路,但是其持续快速发展首先遇到我国可用经济资源不足的直接制约。

我国资源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富矿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 2%。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 8 1 0 0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 2 5 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全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面临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情况。我国是少林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5 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 .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为1 3 0 — 1 5 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 左右,但国内石油需求与日俱增,估计到2 0 10年石油需求将超过3亿吨,2 0 2 0年达到4亿吨。矿产资源种类不全,有的储量不少,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滥采、滥垦、滥伐屡禁不止,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方面的浪费惊人,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目前我国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目前约有4 6 0 0种高等植物和4 0 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因此,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必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其次,虽然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由于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口拥挤及其成本"

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是拥有近12亿多人口、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发展中大国,即使今后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

0 0 0万左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根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 0 0 0年为8.5亿,20 10年将达到9.7亿,2 0 2 0年将达到9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 6 5 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 4 0 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明显大于总需求。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来看,我国6 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第三,经济体制有缺陷,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素质低,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更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绊脚石"。

据有关部门统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一直保持在8.8%的高速度,但其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 5%以上。据世界银行综合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计算的人均财富,中国为6 6 0 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位居19 2个国家的第16 1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各种资源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资源浪费和使用粗放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讲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痼疾"并未消除。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效益低的根源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四: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和条块分割直接诱发的"赶超冲动"和"攀比型政绩意识",使各地政府和企业不顾客观条件和市场需要盲目进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复生产,进而导致土地、矿藏、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真正成为中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三是知识积累缓慢,技术水平低下,导致资源消耗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疲软"。四是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对落后,导致同样甚至相对较高的技术或设备却产生不出相其他先进国家的产出效果。例如,我们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消耗却是日本8倍、美国的4倍以及印度的2.5倍。这种差距除了技术水平的差异,恐怕就是管理水平"技不如人"了。

最后,过度依赖国外资源、对外贸易、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2 0 0 3 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 0 0 0多亿美元,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 6%以上,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如此的"大出大进",如果在没有什么能够带来更多附加值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必然是"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出口产品",结果换不来多少利益。更让我们担忧的是,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久。由于偿债压力与日俱增,必然导致财政增收压力增加和税收增长过快。从1 9 9 8年至2 0 0 3年,我国税收增长屡创新高,分别增长12.8%、15.3%、17.8%、21.5%、15.3%和20.3%,远远高出同期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对民间资本、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损害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三、思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出路

众所周知,保持一个持续稳定高增长速度,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然而,"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保持一个"健

康的心态",冷静分析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正是我们体制上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看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地区、人与自然、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等"不协调"而需要付出的昂贵代价,努力走出一条新路。

首先,要认真走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进而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信息产业对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要用电子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用电子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获得空前提高,而且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内涵,刷新了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进而有利于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问题。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在重视

经济投入的同时,要重视对科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要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垄断和

地区封锁,冲破"诸侯经济"的藩篱,促进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

第四,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引导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意识。作为一方的行政长官追求所谓政绩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什么才算政绩",

如果我们不摈弃片面追求GDP,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攀比"的旧观念,仍以"速度、形式"论英雄,就很难使我们的官员摆脱"好大喜功"、"搞形式主义"的政绩窠臼,也就很难使我们的干部摆脱"数字游戏"的陋习。

最后,要着眼我国基本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力争在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韩保江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分析工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真倾听,快乐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标注关键词,熟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基本概念,学会案例分析和 表述的方法。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结合身边实际,请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2.我们身边有许多环境问题,请写出我国环境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循环经济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从你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请分析身边的案例,说明清洁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经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20日在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举行。3.你到过寿光蔬菜博览会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生态农业的含义。 ★请为你所在村庄、熟悉的企业的循环经济出谋划策吗?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必要性和措施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为中华民族重新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提出和确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品牌战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品牌战略对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厂家热中于营业推广,试图 通过所谓短、平、快的促销活动赢得市场主动权。于是,”“聪明的消费者也牢牢把握厂商的促销活动脉搏,攒下的钱用在刀刃上,使得各厂商无所适从,只好促销再促销。”“就是在这样的无奈之下,促销活动几乎成为各厂商最有效的推广形式,特价、买赠、兑奖、建立会员、导购员推介等手段早就被厂商用得滚瓜烂熟,不少企业人士和部分学者

也纷纷对品牌二字提出质疑,还有人在专业媒体上公开谈”“ 到品牌已经不起作用了。”“ 品牌,真的不行了吗?在云雾迷茫的市场环境中,到底 谁在掌握真理?又谁在做正确的事情?不妨我们做个冷静 的分析。 品牌不灵的原因? 叫苦连天的销售人员,只认眼前的促销政策,根本不在 乎你品牌会怎样。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促销品铺天盖地、导 购员铺天盖地、广告铺天盖地,就可以花天酒地了。在中”“ 国,这个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市场的现实环境直

接导致品牌说服力的脆弱和诸多尴尬。具体如下:、市场透明度仍然不高1 在多数行业,消费者并不十分清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 技术含量、产品功能、质量控制等细节,只要名字熟悉就认为应该可以。再说,不少消费者消费理念尚不清晰,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于是,不少企业偷换概念,颠倒黑白,在混水中摸鱼。但那些真正物有所值的大型”““”企业却措手无策,只好把天鹅肉卖给癞蛤蟆。””““乳制品行业最典型。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常温双除菌分 离技术,产品配方上添加、和活性双歧杆菌,但消DHAAA 费者不清楚这些对他的价值有多少(你也尽力去推广了,但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另一个厂家突然喊出来不上“ 火,你的产品只好按照不上火的价钱一起卖。””“、企业仍然处于渠道驱动阶段2 中国很多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渠道驱动阶段。这个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就能够看出来。如:销售总监的薪水一般比市场总监高、营销副总一般从销售总监提拔上来、快到年底时老 板一般靠销售体系的压货来完成年度的销售目标等。.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基本走完10 了产品驱动时期,通过大家的互相模仿和跟近,把产品做得都一个模样,于是就进入了渠道驱动阶段,开始争夺销售通路。当然也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重要性,但这个驱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壹、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壹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壹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壹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见成壹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且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837839322.html,”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热点一 2011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雾阴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小的影响。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 设问角度 1.为什么要修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力改善空气质量? 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大气污染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开展PM2.5与臭氧等项目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国家应怎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PM2.5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请你就国家如何实现环保“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提建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4.为减少PM2.5、改善空气质量,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做环保志愿者。 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多步行或乘坐公交车等。 习题演练 1.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南方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延长《精度一定是》、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一揽子协议,并对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材料二:2012年3月31日晚,地球一小时活动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46各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做城市开展熄灯接力。 材料三:《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六项行动任务,规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德班气候大会和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的积极响应,说明了什么? 面对世界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2)德班气候大会被称作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说明了什么?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3)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 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从而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权益。由此可见,维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重要性 面对自然资源的骤减、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的异常变化现状与趋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符合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人类社会需求的理性选择。 1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天然资源和能源,人类须依赖这些资源能源才能生产和生活;二是生态环境吸收和净化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从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以维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然而,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使用,恣意污染环境,必然会使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减弱,而且使生态环境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能力不断削弱,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生态环境并不是矛盾的,人类社会若要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此,笔者认为须处理好如下关系:一是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需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人们应当自觉或强制利用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来开展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生产活动;二是人类在从事生产生活时必须自觉保持或强制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运动及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2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所谓环境生态问题是由人类自己引起的,例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毁坏,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荒漠化;江河湖泊污浊不堪甚至干涸;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而且,气候异常变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耗损以及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粮食危机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剧增、对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索取、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等倾向,致使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严重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 3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