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类型划分

为了更好的开发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区块。本文通过分析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受沉积环境变化及构造-盆地背景,对碳酸盐岩岩石类型进行一个划分归类。主要依据颗粒/灰泥比、亮晶/灰泥比和顆粒类型对塔河地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进行区分。将塔河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分成颗粒灰岩、颗粒微晶灰岩-微泥晶灰岩、藻灰岩、含云-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五大类。

标签: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类型

塔河地区奥陶系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不同时期中发育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岩石和生物组合面貌及沉积序列是明显不同的,这些标志是识别、划分塔河地区井下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组、段)并进行地层对比、层序划分的主要依据[1]。因此,有必要对塔河地区碳酸盐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作一系统的归纳和说明,以利于从岩石宏观沉积特征和结构上区分各岩石地层单元。本文中,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主要是依据颗粒/灰泥比、亮晶/灰泥比和颗粒类型来进行划分的。

1颗粒灰岩类

是指颗粒含量≥50%的灰岩。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颗粒类型主要有藻鲕、鲕粒、内碎屑、生物屑、团粒等,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

1.1藻鲕灰岩。藻鲕灰岩是鹰山组较为典型和普遍的岩石类型,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也部分见有[2-3]。颗粒主要为灰白色的藻灰岩砂粒,不具鲕粒的圈层构造,来自盆内弱固结-固结的藻纹层灰岩或藻灰岩,经岸流、底流、潮汐及波浪作用剥蚀、破碎后再沉积的,具有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高的特点。因胶结物和填隙物的不同可分为亮晶藻鲕灰岩和微晶藻鲕灰岩两种,沉积环境为潮下高能浅滩。

1.2粉-砂屑灰岩。粉-砂屑灰岩也是奥陶系分布较为普遍的灰岩,主要见于鹰山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颗粒由多成分的藻鲕、团粒、鲕粒、生物屑等共同构成,没有明显的优势颗粒类型,成分成熟低但结构成熟度高。根据胶结物和填隙物的不同可分为亮晶粉-砂屑灰岩和微晶粉-砂屑灰岩两种。沉积环境为潮下浅滩。

1.3鲕粒灰岩。鲕粒灰岩是一间房组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灰岩,少量见于鹰山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颗粒以鲕粒为主并含有少量的生物屑和内碎屑。鲕粒多为亮晶胶结的同心圈层状正常鲕和薄皮鲕,少量见有薄皮鲕和变形鲕,核心多为藻鲕和生物屑。为潮下高能冲洗带和浅滩环境的沉积物。一间房组的部分井下岩芯中可见该类灰岩构成礁体的基座,向上逐渐演变为具有骨架结构的海绵礁灰岩

1.4砾屑灰岩。砾屑灰岩主要见于鹰山组,也是该组较为典型和普遍的岩石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1]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 (一)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 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 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

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2

碳酸盐岩油藏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油藏。碳酸盐储层通常为低孔隙度,而且可能含有裂缝。碳酸盐岩储集层都是具天然裂缝的地层,具有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均匀分布的特性。在碳酸盐岩(尤其是岩石基质中)处于低渗透率和低孔隙度的状态时,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很可能完全取决于裂缝系统的状况;而岩石基质仅仅起一个油源的作用(类似于敏密砂岩层和天然气流)。如果是孔隙型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可能造成注入流体对储层的不均匀波及,从而使其过早突破进入生产井,结果是采收率下降。众多的研究者把碳酸盐储层的含油丰度作为研究目标,试图刻画其非均匀性,将不同类型的裂缝性储层分门别类,并确定哪些岩石特性和流体性能对最终采收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衰竭式开采主要是利用油藏的边水、底水,以及油气藏自身、储层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能采出原油。衰竭式开采有以下三个优点,①充分利用天然能量②可以节省投资③地层适应性强。由于衰竭式开采是以压力的大幅度下降为代价进行开采的,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依靠地层能量衰竭开发油田的方式往往发生在无气顶时水压驱动的油田开发初期,在该阶段没有压力补给系统,或者少数区块用来增压的注入井布局不适用,亦或是不合理。除此之外,当采液速度比较大,甚至含有边水、底水或者是气顶的储层能量发生衰竭,而水或者气体又不足以弥补由于采出原油而造成的地层亏空体积时,该开采方式也会产生作用。自然衰竭式开采分为两个阶段:①弹性封闭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由原始压力下降至泡点压力的时期;②溶解气驱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低于泡点压力的时期 衰竭式开采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节省投资,而且地层适应性强。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下面主要对采油速度、油水粘度比、水平和垂向渗透率、水油密度差、地层水粘度、夹层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于衰竭式开采,不像补充能量开采,在一次采油后可通过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来提高最终采收率。如果低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能够有效保持地层压力,但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利的,而且地层天然能量就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高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短期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利的。一是因为底水锥进,油水界面上升不均匀,从而使边底水的波及系数降低;二是岩块被水包围时,油相渗透率会下降,位于岩块中部较小孔隙中的油很难排出来,甚至产生水锁,降低了驱油效率,导致最终采收率降低。尤其在开发早期,如果采油速度没有控制好,引起水淹,造成油水关系复杂,为中后期的生产和治理增加了难度。

碳酸盐岩岩性识别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岩性识别技术综述 岩性识别是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首要任务。以测井资料为主,综合运用微观岩心分析技术、宏观岩相分析技术,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沉积成岩环境进行研究,并划分出岩石的主要类型。 (一)岩性识别技术 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其岩石骨架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通常还含有一些粘土矿物、有机质、石膏、盐岩、黄铁矿、硅质等,它们虽然含量不多,但对储层的影响及对测井信息的贡献都较大。因此,利用测井资料或者与其它资料相结合对其进行有效识别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中国石油常用的两个单项技术。 1.测井交会图矿物成分识别技术 u技术原理: 利用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差别,通过2条或多条对特定矿物敏感的测井曲线做交会图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复杂岩性岩石的骨架、粘土矿物等组分。常用的测井资料包括:岩性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光电系数、热中子俘获截面、自然伽马能谱等。 u技术特点: ○1以常规测井资料组合应用为主; ○2需要岩石物理标准解释图版做支撑; ○3矿物成分最优化测井解释。 u技术指标: ○1资料点在标准图版上的分布应符合剖面岩性特点; ○2资料点在标准图版上的分布应符合剖面物性范围; ○3有取芯段的岩性、物性资料点检验标准图版应在资料点分布范围之内。

u 适用范围: 孔隙型、溶孔型碳酸盐岩地层。 u 实例: ○ 1中子-声波交会图技术识别灰岩和白云岩 利用中子-声波时差交会法,能较好地识别白云岩和灰岩骨架。右图中2330-2333m 井段的蓝色点,全部落在灰岩线上,而2341m-2345m 井段红色点却大部分掉在灰岩线与白云岩线之间,仅少数点落在白云岩线上,说明该井上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纯灰岩,下部主要为灰质云岩,较纯的白云岩并不多。 ○ 2光电吸收指数-密度交会图技术识别灰岩和白云岩: 利用白云岩光电吸收指数值低于灰岩,而密度值却明显高于灰岩的特点,采用光电吸收指数值与密度交会可以较好地识别灰岩和白云岩。左图中, 2322-2340m 井段的红色点,全部落在白云岩线上,而2341m-2345m 井段的蓝色点却大部分掉在灰岩线 与白云岩线之间。说明该井上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纯白 云岩,下部主要为灰质云岩。 2.岩心分析与测井资料相结合矿物成分识别技术 u 技术原理: 岩心分析提供了一种直接测定岩石骨架矿物成分的方法,包括利用岩石学显微镜、扫描电镜、 阴极发光、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它能够从微观角度,考察复杂岩性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将它与常规测井,声电成像、偶极子阵列声波及核磁等特殊测井方法相结合,以岩心资料刻度测井资料,就能够对地层的岩性、储渗特性及含油性进行综合识别和评价。 u 技术特点:

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

收稿日期:1998206227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二级课题(960503203) 作者简介:王根久(1968— ),男(汉族),江苏江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描述研究。 文章编号:100025870(1999)0420026203 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 王根久 张继春 寇 实 (华北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  张 前 (华北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摘要: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油藏为双重渗流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一体化系统建立了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并应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进行了模拟运算。将模拟结果返回到静态模型中进行循环建模,从而建立了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定量分布的三维模型。 关键词:雁翎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藏;渗流介质;储集层特征;剩余油分布;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E 122.3+5 文献标识码:A 1 油田基本特征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是经过中上元古界地壳抬升、褶皱、断裂运动、风化剥蚀后残留的古地貌,又经过后期的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而被埋藏的潜山油藏。潜山顶面几何形态为一个被断层切割的穹状隆起,高点在Y340井西100m 附近,埋藏深度约2940m ,以深度为3300m 闭合等深线圈定隆起的闭合高 度为360m ,闭合面积为4.3km 2。油藏储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的一套以隐藻白云岩为主的岩性,岩石主要的矿物成分为较纯的白云石,含少量的粘土和硅质矿物。 根据储渗空间的成因和形态,可将雾迷山组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①溶洞型。溶洞直径大于50cm 的为大洞,1~50cm 的为中洞,小于1cm 的为 小洞。②裂缝型。裂缝宽度大于100μm 的为大裂缝,裂缝宽度为10~100μm 的为中缝,5~10μm 的为小裂缝,小于1μm 的为微裂缝及层内节理。③孔隙型。有原始沉积成因的藻架孔和溶蚀作用成因的基质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等。 2 油藏地质模型 2 .1 构造模型 在建立构造模型时,由于潜山油藏成因的特殊性和海相沉积的地质特点,以风化侵蚀面和沉积层 面作为建模的层序边界,并采用等厚对比的方法,依 据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Earthvision 和SGM 油藏描述软件进行油藏构造描述。描述内容包括油藏顶面形态、内幕构造层产状、结构及断裂体系组合、断块划分等。潜山油藏内有组合断层10条,其中,西部1号断层较大,控制了油田边界及油气分布,其余9条断层均属油田内部小规模断裂,见图1。 图1 某油田构造模型 2.2 储层地质模型 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复杂,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和 参数将其非均质特征表达清楚,需通过多参数判别法提取主因子,并反复进行循环建模。经过反复运算,最终确定了以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密度和储层类型4个参数来表征储层特征。 1999年 第23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3 No.4 第4期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Aug.1999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 1、颜色描述 碳酸盐岩以灰色为主。要注意观察、描述颜色的变化与矿物色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的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度的关系:与铁质、有机质等混合物含量的关系。还应注意表生风化作用的影响。 2、岩石命名 2.1在现场工作中,用5-10%的稀盐酸和镁试剂对碳酸盐岩进行试验,作初步的成分分类命名(见表)。 在用稀盐酸区分岩石类型时,应注意岩石的新鲜程度、岩石的孔隙性及渗透性、岩石表面粘附的碳酸盐粉末等因素的影响,要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再结合其它岩性特征定出岩石名称。 2.2 按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方解石、白云石及泥质等组分的含量进行分类命名(见表)

石灰岩、白云岩与粘土岩间的过渡类型分类命名 2.3成分命名原则 a.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如灰岩、白云岩。 b.某矿物含量为25-50%为岩石辅助名称,在基本名称前以“质” 表示,如泥质灰岩。 c.某矿物含量为10-25%,为次要辅助名称,加在辅助名称前以“含” 表示,符号用岩石基本名称花纹,如含白云质灰岩。 d.某矿物<10%,一般不参加定名,具特殊意义的可参与定名,加在 “含”者之前。如:海绿石4%、泥质10%、白云石30%、方解石65%,定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

e.当碳酸盐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原则参加定名。如:砂质灰 岩。 f.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各矿物含量皆小于50%时, 则主要考虑方解石加白云石总含量与泥质含量的多而定。碳酸盐矿物多则泥质在前,反之则泥质在后。两个碳酸盐矿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如:泥质含量<10%时,称云灰岩或灰云岩。白云石含量为10-25%时,称含白云质灰岩(不论泥质含量多少,灰质始终放在联合名称之后),其余类推。岩石花纹不表示“含”,如含白云质泥灰岩,岩石花纹中只表示泥灰岩即可。 泥质、方解石、白云石含量都>25%时,称泥云灰岩或泥灰云岩。g.如岩石由方解石、泥质、砂质组成时,各矿物含量均<50%时,则 把含量25-50%的成分,以少在前,多在后的方式联合定名,含量<25%时原则同上。如:砂质35%,泥质20%,方解石45%。 定名:含泥砂质灰岩。砂质28%、泥质32%、方解石40%。定名砂质泥质灰岩。 h.交代作用(后生变化)形成的矿物在名称中的表示方法。 (1)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等),其含量已达到定名标准时,则在紧接的该矿物名称后注上 “化”。如:白云石45%、方解石55%、白云石系交代方解 石而来的,称白云岩化灰岩。 (2)去白云化、去膏化作用达到25%以上者,可直接在岩石名称前面分别注上“去白云化”、“去膏化”。如:去白云化灰岩。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 姓名:吴天江 学号:200602147 指导老师:伊向艺 日期:2007年1月

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岩性变化差异大,岩石结构及成因特征多种多样。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通常埋藏深、地温高、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酸压储层改造主要通过产生的酸蚀裂缝长度及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碳酸盐岩酸压的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有效裂缝长度是受酸液滤失性、酸岩反应速度以及酸在缝中的流速、酸液类型等的影响。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酸的溶解力、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响。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为提高酸化效果,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 1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 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直接关系到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最终导流能力。酸液是一种反应性流体,其滤失完全不同于压裂液的滤失。在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压过程中,酸液不停地溶蚀裂缝,选择性地形成蚓孔,使得酸液滤失面积越来越大,一旦射孔形成,几乎全部酸液都流进裂缝壁内的大孔内。蚓孔的产生和天然裂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酸液滤失。 1. 2酸液类型对滤失的影响 不同类型酸液的滤失效果不同。实验研究表明(图1),乳化酸的降滤失效果最好,其次为胶凝酸,最差的是常规酸。从试验后的岩心看,常规酸酸蚀严重,胶凝酸、乳化酸变化不大,这应符合酸液的滤失形态,即乳化酸和高粘酸滤失特性属于“点蚀密集型”,而常规酸的滤失特性属于“溶蚀孔洞型”。 图1、不同酸型的滤失量与时间关系 1.3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 影响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裂缝宽度、注酸排量和温度。 (1)裂缝宽度。裂缝宽度越宽,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由此说明在注酸之前注前置液和高粘酸的重要性。研究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裂缝宽度与液体粘

碳酸盐岩

第六章碳酸盐岩 (Carbonate Rocks) 学时: 6学时 基本内容: 1、相关概念:碳酸盐岩、颗粒、内颗粒(异化颗粒)、外颗粒、内碎屑、鲕粒、藻灰结核、球粒、晶粒、生物格架、泥、胶结物、亮晶、叠层石、鸟眼构造、示底构造、缝合线。沉积后作用、溶解作用、矿物的转化与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世代胶结、交代作用、压实作用、渗流粉砂、触点-新月型胶结、重力-悬挂胶结、贴面结合。 2、基本原理: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的类型及其含义、内碎屑的成因、鲕粒的成因、胶结物的特征、灰泥与亮晶方解石的区别、叠层石形态与水动力和关系、碳酸盐岩的研究方法。 3、基本内容:生物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生物骨骼的主要结构类型、常见生物门类骨骼的鉴定特征。石灰岩的成分分类、石灰岩的结构分类、石灰岩的主要类型。白云岩岩类学,几种主要白云石化的作用机理,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环境的成岩作用特征;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及成岩环境的划分及其主要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的特征、内碎屑的成因、鲕粒的成因、胶结物的特征、灰泥与亮晶方解石的区别。石灰岩的结构分类及综合命名。 难点:内碎屑的成因、鲕粒的成因、灰泥与亮晶方解石的区别。石灰岩的命名。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及特征、不同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环境的成岩作用特征 教学思路: 从碳酸盐岩成分出发,先后介绍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重点)和构造特征,重点讲解石灰岩的结构分类和白云岩的成因机理,继而介绍碳酸盐岩的主要类型,最后详细解释其沉积后作用的类型和作用方式(重点)。 主要参考书: 1、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上册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采

早期注水试验必要性分析 注水开发试验之所以在没有完全查明油藏类型的情况下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考虑到: 1.开发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早试验可以早研究、早指导开发实践; 2.天然裂缝开度随地层压力释放而闭合的现象同样具有不可逆特性; 3.渗透率滞后效应虽然可逆,但渗透率无法也恢复不到原始水平; 4.油田开发到中、高含水期时再注水,注入水利用系数会降低,形成低效循环. 注水试验目的 通过注水试验可望解决以下3 个问题: 1.对比研究注水试验区与具有可比性的非注水区的开发动态,可了解此类碳酸盐岩油藏是否适宜注水开发; 2.提前了解注水开发全过程,了解该类油藏怎样进行注水采油,如何保持油田合理压力水平,总结认识该类油田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机理和开采规律; 3.利用取得的各种试验资料,进行油田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把握油藏注水开发规律.

注水试验层位的选择 注水层位的选取必须满足复杂油田注水开发试验要求,所选层位适应性强.对于块状碳酸盐岩油藏,一般宜采用边缘底部注水方式.对于层状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方式最好采用边部注水. 鉴于A 区碳酸岩油藏的复杂性(油藏类型还未完全搞清楚),所以目前只能做如下选择:①平面上,注水层位尽可能选择在试验区的边底部(或腰部);②剖面上,试注层位尽可能选择在缝洞储集体的底部. 特殊性及风险分析 国内外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证明,由于其储层结构和岩石性质与砂岩油田有着显著的差异,使碳酸盐岩油藏 注水工艺与砂岩油田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殊性: 1.储层具有明显的双重介质特征,渗透率级差大; 2.注水方式以底部、边部为主; 3.注水井井距大、注水压力低、吸水指数高; 4.注入水受重力影响明显. 关于注水方式 试验注水方式有以下3 种特征: 1.按注水井所处剖面位置是底部注水;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模型

文章编号:!"""#"$%$(&""&)"!#"!"’#"(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模型 王根久!,王桂宏&,余国义&,杨荣婧(,孙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以裂缝、溶洞为主的碳酸盐岩油藏,其储集层近水平方向延伸,横向连续性很差,特别是北西#南东方向储集层变异程度大。建立裂缝和溶洞模型的具体方法是:对密度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与岩心实测孔隙度对比,控制数据质量后计算密度孔隙度;对密度孔隙度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得到变差函数,按裂缝和溶洞带水平延伸的框架模型进行条件模拟,建立基于井的孔隙度地质模型;用!(口井的密度测井曲线推导拟波阻抗曲线,建立整个油藏的三维地震速度模型,综合反演得到油藏的孔隙度模型。估算结果,塔河油田裂缝、溶洞的净厚度约为碳酸盐岩厚度的*+。由于油藏条件下的岩心分析数据非常重要,所以应在对油层进行酸化、压裂之前获取单层测试资料,以利于通过生产资料来检验模型的精度。图*表!参&(王根久摘)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密度测井;三维地震;综合反演;孔隙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地区,是典型的非均质性油气藏,主力产层是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潜山风化淋滤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厚约&*"/)内,横向上分布在古岩溶高地、古岩溶斜坡及不同走向断裂、裂缝交汇处[!]。塔河油田的油气藏类型为潜山风化壳与裂缝、孔、洞复合型,进行地质描述有一定难度。本文根据岩心测试、密度测井、钻速资料描述储集空间,建立基于井的地质模型,进而利用三维地震和012资料建立综合地震反演孔隙度模型,预测裂缝和岩溶带的厚度。 !裂缝和溶洞带描述 在碳酸盐岩油藏中,尤其是裂缝带或溶洞带附近,井孔条件严重影响井数据的质量,所以必须借助图形分析,比较分析多种数据间的关系,在控制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客观地描述裂缝和溶洞带。 碳酸盐岩岩心不包含大裂缝和溶洞带,发育较大裂缝而不发育微裂缝的碳酸盐岩一般测不到高渗透率。在岩心实测渗透率与基岩密度的交会图上可发现,相对较高的渗透率对应较低的基岩密度,说明实测孔隙度和渗透率只反映碳酸盐岩岩心基岩的孔隙度和微裂缝贡献的渗透率,而且只有在油藏条件下测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才有效,因为当压力降低时,地下高压条件下闭合的微裂缝会张开。从图!可见,塔河油田岩心实测渗透率与孔隙度有两组关系:一组孔隙度较高而渗透率较低,其渗透率来自高孔隙的贡献;另一组孔隙度较低而渗透率较高,其渗透率来自微裂缝的贡献。不同孔隙度样品中都有一些渗透率较高,说明有微裂缝存在,所以本文将孔隙度分为3组(第!组小于&)*+,第&组为&)*+4()*+,每组递增!+孔隙度,第3组为3)*+4!"+),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进而描述基岩与微裂缝的关系。 图!塔河油田岩心实测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图 裂缝和溶洞带的密度测井值明显较低,所以密度测井是描述裂缝、溶洞和基岩最可靠的数据。但碳酸盐岩油藏的井孔条件影响密度测井质量,不同井的基岩密度基线不同,许多井段密度曲线的数值明显高于岩心分析的基岩密度,因此用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孔隙度(本文称为密度孔隙度)前,必须对密度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密度孔隙度(5267)、自然伽马(89)和钻速(9:2)之间关系(见图&)明显可见,高孔隙度层对应于高自然伽马和较高的钻速。 取心段钻速小于")"&/;/<=,裂缝和溶洞带钻速大于")">/;/<=。由图(可见,较低钻速对应较低密度孔隙度,而较高钻速对应较高密度孔隙度。(一些数据对应不好是深度误差造成的。) ’"! 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月2-,9:?-@A-B2?:9.,7:C.C55-0-?:2A-C,0DE)&’CD)! 万方数据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 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多分布于盆地下构造层,具有时代老、埋藏深、时间跨度大、含油气层系多、成藏历史复杂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①加大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两大古隆起的探索力度,在塔北隆起南缘斜坡哈拉哈塘地区发现了奥陶系鹰山组岩溶缝洞型大油田;塔中断裂带北斜坡,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鹰山组岩溶等多目的层获得重大突破。 ②围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礁滩体勘探,发现了铁山坡、罗家寨、普光、龙岗等一批大气田;加强川中古隆起及斜坡区下古生界—震旦系碳酸盐岩勘探,获得战略性突破,发现寒武系龙王庙组特大型整装气藏。 ③强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勘探,于靖边气田西部岩溶带获得新突破,新发现奥陶系马五亚段新的含气层系。 从近期油气勘探发现看,含油气层系埋深普遍大于4000m,塔里木盆地甚至超过7000m,显示出深—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1、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展趋势 1.1关于深层的定义

关于深层的定义,国际上尚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深层的定义并不相同。目前国际上大致将埋深大于15000英尺(4500m)的油气藏定义为深层油气藏。 中国2005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定义为超深层;中国钻井工程采用埋深介于4500~6000m为深层、大于6000m为超深层这一标准。基于东、西部地区地温场的变化以及勘探实践,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将埋深介于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为超深层;西部地区将埋深介于4500~5500 m定义为深层,大于5500m定义为超深层,即使按照传统的西部地区深层定义,我国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现也都属于深层范畴。 1.2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展趋势 1.2.1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据HIS 2000年统计,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70%,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可采储量总量的50%。2011年全球油气产量,海相碳酸盐岩约占其总量的63%。 随着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聚集了世界的目光,勘探开发投入也随之增大,深层碳酸盐岩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对全球2009年以前发现的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力产层埋深变化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前全球主力产层埋深大于4000m的大油气田占总数的14.8%;2000年以来,这一数据已经占到总数的58.6%(图)。

碳酸盐岩储层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中储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 碳酸盐岩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层,约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6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3油气资源储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特别是中东、北美、俄罗斯的许多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均与碳酸盐岩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沉积物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均有产出,分布极广,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1/5至1/4。碳酸盐岩本身也是有用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广泛用于冶金、建筑、装饰、化工等工业。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层系分布范围广泛,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均有分布,约占大陆沉积岩总面积的40%。据初步统计,我国有28个盆地发育分布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为385亿吨油当量。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一般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碳酸盐岩勘探正处于大油气田发现高峰期,是近期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常规的砂岩油气藏相比,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于以“潜山”起家的华北油田而言,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比例只有41.6%。因储层具有典型的双重介质特点,渗流规律特殊,加之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技术不完善,开采效果迥异。 碳酸盐岩勘探技术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开始全面开展碳酸盐岩物探技术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碳酸盐岩配套技术,储层钻遇率大幅度提高,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碳酸盐岩勘探成为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碳酸盐岩勘探以地表地质调查和重磁物探为主,发现了如四川威远、华北任丘等油气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在落实构造、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轮古、英买力潜山及塔中等含油气构造。进入21世纪,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深化了对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油气藏的认识,全面推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在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探井成功率提高了25%。

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技术

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技术张冬玉(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11影响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因素 碳酸盐岩油藏的采收率较低且变化大,一般为20%~45%。影响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类型、基质渗透率、原油粘度、储层的润湿性及非均质性等。 碳酸盐岩油藏不同孔隙结构的分布特点,导致在各类孔隙网络中的渗流条件差异很大。根据流体在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的流动特点,碳酸盐岩储集层可划分为裂缝孔隙型、溶蚀晶洞孔隙型、粒间或晶间孔隙型和混合孔隙型等4种类型。其中,溶蚀晶洞型储集层和混合孔隙系统储集层的采收率最高,平均在40%以上;裂缝孔隙系统储集层的采收率较低,平均为24%。 在上述影响因素中,基质渗透率和原油粘度是影响油藏动态和采收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21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 (1)碳酸盐岩油藏油层改造。酸化是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主要增产措施,当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得到改善时,基质中的油向产油裂缝及溶蚀管道中的供给速度增加,使采收率提高。 国内、外在酸化理论研究、酸化设计、酸液和添加剂、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为了提高酸化处理的效果,多种深度酸化用的酸液也已被广泛应用,其中效果较好的酸液有油酸乳化液、胶凝酸、废硫酸、泡沫酸,还有多组分酸、氨基磺酸和特高浓度盐酸(30%~35%)等。 (2)恢复和保持油藏压力。碳酸盐岩油藏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油井必须以自喷方式生产。为了保持油井自喷生产,应该把地层压力水平恢复和保持在原始压力的95%以上。常用的保持地层压力方法有注水和注气两种。 对具有良好基质渗透率或有利渗吸特性的裂缝性油藏,已证实注水是保持油藏压力和优化最终石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对于基质渗透率差,或不具备有利渗吸特性的裂缝性油藏,普遍使用注气改善油藏动态。研究表明,如果在生产初期就开始注气,把气—油接触压力保持在原始值,则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3)钻加密井。碳酸盐岩油藏钻加密井既能提高采油速度,又能大大提高采收率,这在美国西 色条状絮凝体堵塞物及破坏粘度大、弹性强的白色条状絮凝体堵塞物,使其长度由80c m变成5~10c m左右,以便随母液带出管内。 用热洗车进行清洗,将水加热到50℃左右冲洗,进一步将部分母液管线内的白色条状絮凝体堵塞物带出管线,直到出口见水为止。带有温度的水对聚合物起到降解作用,可将挂壁的堵塞物清洗掉。 再次用压风机吹扫,将经过热水从管壁冲洗掉的堵塞物扫出,当注入站出口见风时,开始蹩压,反复扫4~6次后,停止扫线,这时管线内仍有未扫净的剩余残留物。 配制站启泵供母液,用母液顶出管线内的残留物,当注入站出口见到母液时,停止外排,这时倒入正常生产流程。清洗管线工作至此全部完成。 (3)现场试验效果分析。清洗前后取样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清洗后管线内的条状絮凝体堵塞物及黑、灰、棕色杂质去除了,溶液呈均匀透明状态。对比试验前后管线终点压力变化、沿程摩阻变化情况,处理后管线终点压力平均上升了0121MPa,最高上升了0126MPa;沿程摩阻平均下降0124MPa,效果对比十分明显。 41预防母液输送管线内粘附物产生的主要措施 (1)保证管线的施工质量,管道内应无毛刺、防腐层应完好。 (2)新管线投入使用前一定要认真清理干净。 (3)加强聚合物质量检验,严防使用不合格产品。 (4)加强配制过程的质量监督。 (5)严格母液过滤,保证进入管道的母液质量合格。 (6)停用的管线应及时扫线,清理内部杂质。 实践证明,采用扫、洗、扫、顶等物理方法解决母液管线堵塞的问题是可行的,该方法清洗母液管线彻底,不破坏母液管线的内防腐层,而且费用低(1380元/km),操作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栏目主持 杨 军) 61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卷第1期(200611)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现状和若干特征

6海相油气地质革5崔年l2捌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现状和若千特征 夏新宇。陶士振戴金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摘要截止1998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有40.7%存在于碳蘸盐岩地层,共有7十碳酸盐岩大气田;而与碳 酸盐岩储层以爰海相烃耀岩有关的原油探明储量不到7%。中国碳酸盐岩生烃问题长期以来是碳陵盐岩油气勘探中的一个关键|可题,日前初步认为中国碳酸盐岩中的工业性油气田多数不是自生自储的,而需要外部存在有机质 丰度较高的烃琢岩。烃源岩的有机质质量和数量均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陆表海碳酸盐岩中烃源岩不发育。除了南海的第三系,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普遍时代古老、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的发育取啦于后期改造 作用。岩溶作用对碳唛盐岩储层的形成意义十舟重要.不整合面之下是碳酸盐岩油气蘸形成的有利层段。 主题词碳酸盐岩海相地层油气田沉积环境油气青源评价油气藏类型烃源岩评价综述 1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分布碳酸盐岩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例如四川盆地的自流井气田早在公元280年至1300年就已经开采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天然气。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绝大部分的天然气田和探明储量集中在四川盆地的碳酸盐岩地层。到1998年全国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气层气占全部气层气探明储量的40.7%o,这些天然气的储层主要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以及四川盆地的上元古界一三叠系碳酸盐岩(图1)。其中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藏分布的层位最为广泛,包括上震旦统、奥陶系、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和下三叠统;其储量也最大,约占全国碳酸盐岩气层气探明储量的70%。 截止1999年底,我国已经发现了16个大气田(在我国把探明储量达到300×108m3的气田称为大气田),其中7个是碳酸盐岩大气田,它们分别是四川盆地的威远气田、五百梯气田、卧龙河气田、沙坪场气田和磨溪气田,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气田和塔里木盆地的和田河气田(图2)。其中长庆气田、和田河气田的部分气层位于砂岩储层,但是大部分的储量仍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并且这部分的储量也达到了大型气田的标准。 图L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在不同储层中的分布 与气田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勘探与发现的时间要晚。几十年来中国的原油勘探主要在陆相盆地进行,直到70年代中期才在渤海湾盆地中上元古界一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古潜山中发现了任丘油田。不过其中的原油在发现时就证明是湖相烃源 ?夏新宇高级工程师。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从事天然气地质研究。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学院路910信箱;电话:(叭0)62。97380 o车文中的储量赍料均来自国家格委历年的探明储量公报。 ]_;j—j曩嚣馐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李金宜1,姜汉桥1,李俊键1,陈民锋1,涂兴万2,任文博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采油二厂,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 2开采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阁楼油;注氮气;可行性;技术界限 与其它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不同,溶洞是塔河 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空间形态差异大,油水关系极其复杂。多轮次注水替油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形成阁楼油。针对特殊地质情况,分析了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机理并通过等效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气效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塔河该类油藏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 1 注氮气开采阁楼油机理研究 1.1 注N2吞吐开采“阁楼油”主要作用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结合矿场试验,认为:一般N 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远高于其地层压力,根据室内试验及模拟计算得出的最低混相压力为50~100MPa[1],在油藏条件下注N2驱是以非混相状态下进行的。 非混相条件下注气作用机理主要有: 靠重力驱替上端封闭大缝洞中的剩余油及油藏顶部的“阁楼油”,如图1所示; 注气后,油气间的界面张力远小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约4倍)[2],而油气密度差又大于油水密度差,从而减小了毛管力作用。 1.1.1 油气重力分异作用[3] 油气重力分异作用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因为气油密度差一般比油水密度差较大,利用油气密度差所形成的重力分异作用将顶部“阁楼油”聚成新的前缘富集油带,均匀向构造下部移动,最后进入生产井采出;二是因为油水界面张力一般比油气界面张力 较大,N 2更容易克服毛管力和粘滞阻力进入裂缝驱替采油,而且在仅有重力时N 2 可以进入的最小含油裂缝宽度下限比水可进入的最小含油裂缝下限要小很多,因此气驱波及的裂缝体积远大于水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水驱后细小缝洞中的残余油。1.1.2 原油溶气膨胀排油 在地层温度和压力下,注入的N 2与原油接触后一般会部分溶于原油中,使原油体积膨胀,在原油膨胀力作用下,部分剩余油就会从其滞留空间“溢出”并流入裂缝通道成为可流动油。这一驱替作用一般会使岩块中驱替效率提高数个百分点。 1.1.3 改变流体流动方向 水驱过后,裂缝中还会存在少量残余油。当由底部水驱改为顶部注气后,改变了地层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从而改变了储渗空间的压力分布,可能会驱替出部分剩余油或“死油”,降低裂缝系统中的剩余油量。 1.1.4 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N2注入到地层后,可在油层中形成束缚气饱和度,从而使含水饱和度及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可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图1 注氮气驱替阁楼油示意图 在国内大多数注N 2 驱油的试验中都取得了比 水驱高的采收率,注N 2 驱对于开采“阁楼油”更是有着广阔的前景。 收稿日期:2008-04-14 作者简介:李金宜,男,2007级硕士。现从事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工作。

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油气分布关系

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油气分布关系 姓名:席亚文 学号:2006140055 导师:肖建新

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油气分布关系 1.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油气资源状况 全世界油气资源已探明储量中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约占50%,产量占60%。碳酸盐岩盆地中已发现数百个大型油气田,近年来,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中相继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打成了高产井。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于300 x 108 t油当量,仅塔河油田储量规模即达13.2x108t。这些盆地碳酸盐岩中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与油气藏关系密切。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储层的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 2.古岩溶的垂向结构 完整的岩溶垂向结构,从上至下(以不整合面为基准)包括地表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带。完整的三带结构得以保存的剖面很难见到,绝大部分钻井所揭示的基本上均缺失地表岩溶带或保留较少,只保留了渗流带和潜流带。塔里木盆地的古岩溶垂向上分成4个带,且在岩溶垂向剖面上表现为:不同的构造部位、不同地区均有所差别。岩溶主要发育在不整合面以下300 m内的地层中,个别深于或浅于300 m(如沙西地区为250一500 m,塔中地区为120—220 m)。 2.1地表岩溶带 在地表岩溶带中,常发育零至几十米厚的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角砾灰岩等岩溶残积物。其中,以碎屑支撑的角砾灰岩孔渗性能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储层。 2.2渗流岩溶带 该带储集岩有两类:(1)洞穴充填物,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角砾灰岩的砾间溶孔,它们主要发育于石灰岩型岩溶剖面上,位于侵蚀面之下0~200 m的范围内,该类储层横向上不连续,以非均质斑状、脉状出现;(2)碳酸盐岩围岩,主要储集空间为半充填溶缝、溶蚀孔洞。同时,近地表渗入带还可发育未充填的大型溶洞。 2.3 潜流岩溶带 石灰岩型岩溶中,大型的水平溶洞多为洞穴充填物充填。未充填及半充填的大型溶洞仅见于少量井中。可作为较有利的储层段。研究认为潜流岩溶带发育的水平溶洞型储层发育比较连续,横向上具有可对比性。 2.4 深部缓流岩溶带 该带发育溶缝、针孔及小型溶蚀孔洞。孔缝多被泥质、方解石、白云岩充填或半充填,孔隙度较低,储集性能较差。如经后期构造作用及埋藏溶蚀作用的改造,有可能发育成裂缝型储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