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级科学下册第章第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新版)浙教版(新)-课件

九级科学下册第章第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新版)浙教版(新)-课件

九级科学下册第章第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新版)浙教版(新)-课件
九级科学下册第章第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案(新版)浙教版(新)-课件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介绍交流知道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能说出具体的细菌名称。

2、通过抗生素真的能杀死细菌的活动分析,训练探究中的实验设计、问题分析、及表述等能力。

3、通过案例、查找资料等知道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从而能做到自觉合理使用抗生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学习了健康的含义和影响健康因素的基础上,来学习来自细菌的威胁,为学习传染病做好铺垫。本节知识目标较低,所以我重点通过课堂任务的形式完成用药安全意识的渗透及实验分析、读图、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学生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比较陌生,所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一定的了解再进行课堂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1、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2、树立安全用药的意识。

难点: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师生交流)(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微生物,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室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伤口细菌感染导致的伤口恶化,是困扰医学界一个很大的难题,这让即使手术成功的病人还是不得不承受着很大的生命危险。)

活动2【导入】讲授新课

一、来自细菌的威胁

师:你知道细菌是一种怎样的微生物(从细胞结构角度回答)?

生: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④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

师:你知道哪些病是细菌引起的?

生:通过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

1、扁桃体炎(学生都会有患该病的经历)链球菌进入喉部细胞

2、肺结核结核杆菌侵犯肺部组织引起的。(古代死亡率很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空气进行传播

3、破伤风破伤风杆菌进入伤口会产生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金属物体弄伤自己,强调伤口深一定打破伤风疫苗)

小结:细菌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吗?

1)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2)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师生交流P79表中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活动3【导入】任务一、(阅读回答问题并填写空格处)

1.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

问题1:营养琼脂有什么作用?

问题2:为什么把培养皿放在30℃—32℃恒温箱?

小结: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放线菌产生的。

师:说说生活中你用过的抗生素(红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

师:抗生素这么好,你是不有点儿头痛发热,就自己去药房买来吃上几片。

活动4【导入】任务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拯救过数百万人的生命。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生素依然使用,而治疗效果就没以前那么好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查找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资料来回答)

2、看下面的化验单,你认为该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较好?(这一环节设置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读懂一陌生的资料,另一名方面让学生懂的我们体内细菌经培养试验可以知道对哪些抗生素

资料(1):据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

资料(2)2014年全球共有900万结核病的新发病例,我国的发病人数为98万,占全球的11%。据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当于每10分钟就有一人由于该病死亡,全人口结核病人群感染率为45%。

3、结核病为何卷土重来?

(今天的结核病病菌多数是具有强耐药能力的所谓“超级细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无抗生素时代)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三)板书设计

细菌引起的疾病抗生素

超级细菌(怎么办)((?)

活动6【导入】课堂练习

1、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A)

A、粪一口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

C、接触传播D.性接触传播

2、下列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是 ( B )

A、细菌性痢疾

B、肺结核

C、破伤风 D.霍乱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任何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

√ (3)细菌不一定会使人患病。

√ (4)霍乱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使人感染的。╳(5)咳嗽了就去买抗生素吃。

活动7【导入】布置作业

1、作业本A P 28

2、利用大家的收集资料出一期专题墙报

幼儿园科学教案ppt

幼儿园科学教案ppt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下面是幼儿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 幼儿园科学教案:春天来了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春天的到来,初步了解一些春天的主要特征。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丰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春天快到了。 2.物质准备:户外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春天就要到了,外面的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外面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 二、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户外的环境。 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草地、植物的样子。 (1)教师:我们一起看看这棵小树,看看他的树枝上都长出了什么?

(2)教师:花是什么颜色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呢? (3)教师:还有地上的小草,我们看看再用手摸摸这些小草,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自由回答。 三、组织幼儿感受春天的风,引导幼儿说说春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脸上、手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把小手拿出来感受一下风吹过来时的感觉,说说你觉得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 四、组织幼儿找太阳,说说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一起去找找春天里的太阳,站在太阳下晒太阳,摸摸好朋友的衣服、头发、说说太阳晒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呢? 五、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在户外感受春天的到来,谁能说说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师幼共同小结:春天来了,树叶长出来了,花开了,风吹在身上暖暖的……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春天是缤纷多彩;它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来到了每一个角落。由于春天的植物变化很明显,因而我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幼儿学习连续观察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大象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

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教案1.doc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春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从科学家探究的故事过渡到H常生活中的探究1、出ZK 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让 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 下沉? 3、建立假设 4、演示实验「① 把软木塞浸没在水中后放手, J观察现象 [②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放手,观 '察结果 联想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 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 "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 死? 〈②鱼怎么繁殖? %1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 l 上下游 %1…… 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 猜想并全班交流。 看见软木塞上浮 看见小石块下沉 自由发言:G>F浮一下沉 G VF浮一上浮

各种 科学探究A 自然现象 科 [板书设计] §1.1科学在我们身边 伊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J 科学 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 I 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浮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资料] 1、 不明飞行物(UFO ):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 或物

2021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分豆豆》含PPT课件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分豆豆》含PPT课件 1、积极参与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操作活动,体验操作学习的乐趣。 2、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部分数大总数小)。 3、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符号"∧"∨"。 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 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 2、每人4颗豆子,3颗花生,2个杯子,分合号"∧"∨":记录纸和笔。 1、分豆豆,初步感知3的分解和组成。 (1)教师请幼儿拿3颗分别放到2个盘子里,要求把自己所有不同的方法都记录在纸上。

(2)请1-2位幼儿边看自己的记录,边表达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引导幼几认识分合号(开口表示分开的意思,并上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并在一起的尖头填而总数,分开的两头填写部分数),并提问:你们一共分了几次?3颗豆子分成了几和几? (3)请其他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 (4)请全体幼儿对照黑板检查自己的记录,看看结果是否一样,提问: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哪种、记录最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 小结:大家的记录方法都可以,但用数字和分合号的记录最清楚。 2、分花生,初步感知和发现3的分解与组成的规律。 (1)请幼儿猜测3颗花生放到2个盘子里,会有哪几种分法? (2)幼儿操作验证白己的猜测,并记录操作结果。 (3)请幼儿边看记录边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的表述结果,直接到幼儿提不出不同的分法。

(4)提问:如果把3颗糖分给两位小朋友吃,会有哪儿种分法? (5)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教师记录。 3、观察比较黑板上的记录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 (1)师幼共同逐一找出相同的记录,引导幼儿发现3次记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引导幼儿记录结果(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进行记录),发现分解与组成的规律:3分成两份,一共有2种分法,一部分越来越多,另一部分就越来越少,而且总是多1或少1。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总数与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3表示3颗豆子、3颗花生、3颗糖,3是总数;3颗豆子、3 颗花生、3颗糖可以分成2颗和1颗,2和1是部分数。部分数1、2和总数3比,你发现了什么?部分数1、2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大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大全 【导语】课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科学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篇一】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花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花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了解花的用途。 2、在活动中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花的秘密 2、ppt课件:春天开什么花 3、幼儿绘画和制作“花”用的材料及蜡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感知花的美。 课件演示 1、教师:小朋友春天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春天会开很多漂亮的花, 你们知道有哪些花在春天开吗? (让幼儿思考,互相说一说) 2、课件:春天开什么花 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知道有哪些花在春天开放。 迎春花 樱花 水仙花 玉兰花 喇叭花 二、观察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教师:漂亮的花除了供人们观赏,还有什么用途呢? 2、课件演示 (1)这是什么花?(金银花)

仔细看看金银花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了解金银花的用途: 金银花是一种药材,金银花可以制作饮料,还可以制作中药。 (2)这种漂亮的花叫什么名字?(玫瑰花) 玫瑰花可以做什么用呢? (玫瑰花可以供人们观赏,玫瑰可以入药,可以制酒,还可以配置各种甜食品。) (3)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互相说一说菊花。 (教师:菊花的作用菊花茶有保护眼睛的作用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 (4)有谁认识这是什么花呢?(桂花) 教师介绍:桂花很香,桂花可以做成桂花糖,桂花酱,桂花糕,很好 吃。桂花茶的清香还有提神功效呢。 有一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就是介绍桂花的香味比喻能香飘云外呢。 (5)花还可以做什么? 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清香空气,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教师: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2、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绘画,《花的礼物》 3、幼儿描述自己的作品。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爱花、护花教育)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 案光的反射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 浙教版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主导)学生活动(主体)

引入1、小调查:有经历过外出旅游的同学的人数。请 其中几位同学讲述看到的难忘的景象。 2、过度: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其 中有无数奇妙的景象。(出示CAI课件:奇妙 的自然现象) 3、问: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4、过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 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 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 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感受丰富多彩大自然,激发对 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举手讲述、补充,教师给 予恰当评判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种子长成了幼苗 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 科学知识(造成悬念) 感受可变的大自然,知道各种 事物都在变化(即在运动) 雨后出现了彩虹 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2、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 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 象是什么? 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昆虫蜕皮 青蛀冬眠 自由发言火山地震 刮风下雨 日出日落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教案 【篇一: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4-2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体验用模型和模拟实验来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知识与技能: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知道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科学规定在实际运用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4.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的规定对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时区的判读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教学准备: 1.场地:如图所示,室外地面用24张桌子围成一个圆,圆内桌上有4个两面都标有东西方向的指向标,表明各不同位置的方向,方框为黑板所在的位置。 2.学生带课本和笔,围绕圆的内外坐好。其中24个人背向圆心坐在 0°和180 3.0°和180°;贴有各时区名称的太阳帽24顶;日界线的挂图一幅;比较北京和其它城市的时区、区时的挂图一张(表中的黑体字部分先空着,课堂上边讲边填);

各城市和北京(东八区)相比较 表格(内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五·一期间,老师看了一个介绍我国西部边疆某地人生活的片子,片中说:那个地方的人是晚上九点半吃晚饭,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早上十点钟起床,十一点半去上早班。大家觉得奇怪吗?为什么那里的人的作息时间会是这么奇怪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讲述: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出席讨论会的嘉宾,坐在圆的里边,背向圆心的24个同学将为我们扮演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的角色,大家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不过,你们千万别得意地找不到方向,因为辨明地球上的方向非常重要。圆里边方向标上标的方向表示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规定不管是圆内外的同学最靠近你的那个方向标所标的就是你所在的地点现在的方向。坐在圆外面的同学,你们将代表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 讲述:大家现在把我想象成太阳,太阳发出的光,将地球照亮。由于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集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集锦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集锦,欢迎阅读与借鉴,查看更多请点击小编课件频道。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课件篇一:神奇碘酒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警长遇到了难题: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他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