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眼 凹透镜成像 学案1

2.3 眼 凹透镜成像 学案1

2.3 眼 凹透镜成像 学案1
2.3 眼 凹透镜成像 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结构及其照相机的相似之处。

2.知道透镜的种类和平行光通过时的特点。

【课前自学】

1.观察同学的眼睛,描述你对眼睛的一些认识。

2.连连看:用线把下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名称连起来。

凸透镜瞳孔

光圈视网膜

胶片晶状体

3.如图2-7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4.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

【课堂探讨】

1.活动:观察眼睛

教师出示眼球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瞳孔、晶状体、视网膜,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相似?

小结: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是我们能看清物体的关键部位。

2.出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__________

3.演示:让平行光线从一侧射入,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的点叫焦点,用字母F表示,从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用符号f表示。

想一想:如果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放一只小灯泡,光经过凸透镜后将如何折射?

4.演示:让平行光线从一侧射入,经凹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当堂训练】

1人的眼球结构复杂,其中视物成像的关键部分是()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角膜

2. 下列光具有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A.穿衣照的平面镜 B.看小昆虫用的凸透镜 C.凹透镜 D.以上三种都有3. 让平行光通过一块透镜后,总无法使平行光会聚于一点,则这是个()A.凹透镜 B.凸透镜 C.凹镜 D.无法确定

4.下面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A.②④ B.①②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5.透镜的焦距是指()

A.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B.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的1/2倍

C.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的2倍

D.透镜的半径

二.简答题

光的色散学案 沪科版

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课前知识准备 1.太阳光可以分解出七种颜色的光。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而成的. (答案: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 2.色光的三基色为,颜料的三原色是 . (答案:红、绿、蓝红、黄、蓝)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__________,这是因为各种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偏折最小的是__________光,偏折最大的是__________光,依次介于它们中间的单色光分别是 ____________。 答案:光谱,红,紫,橙、黄、绿、蓝、靛 【点拨】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如图,玻璃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情况不一样,对红光的偏折最小,对紫光的偏折最大。 【拓展】如图所示,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折射光线向底边偏折,透过玻璃三棱镜观察一物点S,其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像向顶角偏 移。 知识点2: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基色 用放大镜看正在工作的彩色电视机,可以看到三色。 如图所示,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色,区域 2应标色。 答案:红、绿、蓝色光的三基色的示意图中的区域1应标绿色,区域2应标白色 【明确】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这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拓展】物体会呈现五颜六色,这是由于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 【注意】无色的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透过,白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反射,黑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吸收。 知识点3: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人们可以用____________调出其它色彩,但却不能用其它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这三种颜色称为颜料的____________。 答案:红、黄、蓝三原色 【拓展】混合颜料的颜色由组成它的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决定。 三、拓展整合创新 类型之一:光的色散 【例1】在商店里买布时,特别是花布,为了看准颜色,要把布拿到太阳光下观察,而不是在日光灯下看,这是为什么? 解析:因为太阳光中的色光最全,而且各种色光的强度也比较均匀,照射在花布上,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表格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v) 正倒大小 虚 实 应用特点 物,像的 位置关 系 u>2f 2f>v>f 倒立缩小实 像 照相机、摄像机- 物像异 侧 u=2f v=2f 倒立等大实 像 精确测焦仪 成像大小的分 界点 物像异 侧 2f>u>f v>2f 倒立放大实 像 幻灯机、电影放映 机、投影仪 - 物像异 侧 u=f - - - 不 成 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 界点 - f>u v>u 正立放大虚 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 侧 虚像在物体之 后 物像同 侧 规律总结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1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2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像为于物的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3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4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规律5 记忆口诀 (1)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 (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注:这里所指的一倍焦距是说平行光源通过透镜汇聚到主光轴的那一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也可直接称为焦距;两倍焦距就是指该距离的两倍 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 2f点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薄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 注:透镜成像公式是针对薄透镜而言,所谓薄透镜是指透镜厚度在计算物距、像距等时,可以忽略不计的透镜。当透镜很厚时,必须考虑透镜厚度对成像的影响。 (3)凸透镜、把光聚,成象规律真有趣; 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焦以外倒实小,我们用作照相机; 一二焦间倒实大,我们用作投影仪; 焦点以内正大虚,我们用作放大镜; 欲想得到等实象,两倍焦距物体放; 焦点之位不成象,点光可变平行光; 成象规律记心间,透镜应用法无边。物近(远),像远(近),像变大(小)。 (4)物进像退,像越退越大,大像总在小像后,同向移动。 (5)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进像远大,巧记活运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种类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 2.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复习。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给学生发放课前复习提纲,让学生提前回家将知识梳理归纳,复习回顾。 2、让学生将知识内容四个板块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将知识提纲充完整,还可以到将黑板上的内容写得不全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3、让学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 二、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对于不同板块的内容,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补充,给予适当的对应练习。 1、认识透镜 学生讲解:透镜的种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补充:①、提问判别透镜种类的方法,学生总结。

②引导学生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共三种,后两种引导学生得出。 2、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总结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光路图的区别。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⑴学生总结过后,老师对规律进一步将强理解、记忆,分析形成口诀。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分析像的变化与物距的 关系。 形成口诀: 2012-2-7蜡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再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的像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以内时,又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再观察像的特点。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 沪科版第一册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沪科版第一册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自主学习: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2、细胞膜主要由和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腾出空间。 4、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细胞膜保障了细胞的相对稳定。

5、细胞膜能控制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细胞分泌的 (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 6、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和,对植物细胞有和作用。 要点讲解: 一、细胞膜的制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①为什么选择动物细胞?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思考:制备细胞膜的时候用鸡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可以吗?为什么? 二、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关系如何? 2、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和哪种成分有关?例 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 A、糖类和蛋白质 B、脂质和蛋白质 C、糖类和磷脂 D、糖类、蛋白质和磷脂例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细胞膜的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 A、脂质不同 B、磷脂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无答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认识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预习导学】 阅读课本P97—98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可知,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3、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关系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讨论:在设计实验阶段,小组交流如下问题 ①如何测出物距与像距,如何判断像变大还是缩小了,如何判断是实像还是虚像,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验中应该观察哪些现象和测量哪些数据? 2、设计实验 凸透镜在成像时与物距有关,所以研究物距变化时,可以以焦距为参照距离。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①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②根据P97—98实验以及教材P97图5.3—2,将蜡烛放在小组决定的位置,调整光屏位置,使蜡烛在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与像距。并将数据填入P98表格中。 ②各小组共享实验数据,观察这些数据中像的虚实、正倒、大小、物距和像距,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分析与论证 ①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③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④总结上述三点可以发现,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位置非常特殊,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_是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⑤我们还有新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必修2《研究功与功率》word学案

【课题】 3.3 研究功与功率 【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功的原理。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4、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并应用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重点】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 ?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难点】 1.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2?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基本知识点】 「、功的概念的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 了功。所以力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要发生位移。 2?功的计算公式: (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我们已经会计算做功的值。 公式是W二F s,其含义是力的大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 (2)如果力F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s方向夹:?角,做功的值应如何计算? 方法探究:我们利用力的分解和已有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推导探究:如图物体在力 F作用下,从位置1移至位置2,发生位移s, F 与s夹:角。 我们把F分解在沿位移s的方向和垂直于位移 s的方向上。 得到分力F1和F2,根据合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合力做的功应该等 于两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设分力做功分别为W、W2,所以有W * W2 显然有W1=F1s=Fco^- s, W2=0 ( F2与s垂直,根据做功的概念可知F2不做功)

所以W=W W2=F SCOS: (3)我们就把公式W 二FSCOS〉作为较为普遍的功的计算公式。其中F、S、a确切的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 力的大小__________ 。 s:_____ 位移的大小__________ 。 :■: ____ 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____ 。 (4)公式表述: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5)功是个标量,没有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国际符号 J 3 .讨论: (1)若:=0,贝U W=Fs,且W>0,因为cos〉=1。这正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公式。 (2)若 0< :< —, W=Fscos:,且 W>0 ,因为 cos: >0。 2 (3)若严二,W=0 ,因为cos〉=0。即F不做功。 2 (4)右■■<、?;-< 二,W=Fscos、;,但 W<0 ,因为 cos、;<0。 2 (5)若:■=二,贝U W=— Fs,且 W<0 ,因为 cos「=—1。显然,在功的计算中「角很重要, 它决定着功的正负。 二、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探究方法:把功的正负与动能定理相结合,看看正功、负功的含义 思维轨迹:动能定理W = E k2-E k1中,E k2—E k1是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能。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不变。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增大。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

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10

物距u 像距v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复习】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 。 【新课内容】 1、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 2、物理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 一、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 1、实验仪器:凸透镜、小灯泡、光屏、光具座、电池、导线 2、组装仪器:小灯泡、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整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如图1。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凸透镜的焦距f= cm 物距u 与焦距f 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距v/cm 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1 2 3 4 5 6 图1

d b a c e 2 f f 五、分析论证: 1、通过你收集的数据,能初步得出什么规律吗? 2、当物距相同时,如果换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成像性质会改变吗?说明: 3、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练习】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 分别放在a 、b 、c 、d 、e 五个位置,其中蜡烛 放在处所成的实像最小;放在处所成 的实像比烛焰大;放在 处,眼睛从凸透镜的(左或右)侧看,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丽和弟弟在广州塔附近游玩,小丽想拍广州塔的全景,但在该位置只能拍到一部分(如下图),请你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她想想办法。应如何做,才能拍到广州塔的全景。物距u 与焦距f 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 与焦距f 的关系 正或倒放大或缩小虚或实

八年级物理全册怎样描述力学案新版沪科版

6.2怎样描述力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 2、预习范围 教材第6章第二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 ,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2.影响力的_____________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________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_____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线的_____或____代表力的作用点。同时可标注出力的大小。 三、预习检测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2.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的力和水向前推手和脚的力,在力的三要素上() A.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B.完全相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3.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 B.

不倒翁静止在墙角的小球 C. D. 抛出手的铅球停在斜面上的汽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力的三要素 学生猜想:力可以产生一些作用效果(改变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让学生结合教材图情景及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 教师还可以有身边的物体来做实验: 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挤压一个皮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拉拉力器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学生活动:1)利用身边的物体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根据教师的要求做推门的小实验。 3)教师拉学生和推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板书: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 ,力作用的位置。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说明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力的单位和示意图 (1)力的单位: 对比学习:提问学生描述自己身高,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对比引入力的大小也有相应的单位来描述(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是为纪念而命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牛顿的小故事。 阅读材料:阅读课本P107信息窗的内容,学习牛顿注意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考科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圆的确定学案

圆的确定 教学目标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连接: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2、如何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确定圆的两要素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以点A以外的______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所连的线段为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 (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友情提示:在AB的_________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到A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 (3)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要作一个圆经过A、B、C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相等.因为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AB的________,到B、C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BC的_________,这两条垂

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因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圆心,即只能作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圆. 作法图示 1.连结AB、BC 2.分别作AB、BC的垂直 平分线DE和FG,DE和 FG相交于点O 3.以O为圆心,OA为半 径作圆 ⊙O就是所要求作的圆 回思:过已知一点可作_____个圆;过已知两点也可作__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只能作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到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有关定义 由上可知,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circumcircle of triangle),这个三角形叫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巩固新知: 已知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作出它们的外接圆,它们外心的位置有怎样的特点? 解:如下图.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初三物理组学生姓名: 班级: 复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以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3.能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调节方法 知识储备: 1。回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物距u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像距v与 焦距的关系 应用正倒大小实虚 u>2f u=2f—-———f

电从哪里来学案(全章) 沪科版3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以及它们的主要结构;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能够造成环境污染。 难点:能量之间的转换 三、学习活动 (一)电池 1、化学电池: (1)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化学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 (2)化学电池提供的是电,其电流的和不随时间变化;给家庭电路提供的是电,其和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交流电每秒变化的次数称为。我过交流电的频率是。(3)观察干电池的构造,认清哪是正极,哪是负极? (4)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V,n节干电池串联的总电压是V。(5)为什么说化学电池对环境有污染,应该处理废旧电池? 2、蓄电池 (1)蓄电池充电时,把能转化为能,使用时把能转化为能。 (2)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V,3个铅蓄电池串联电压是V。(3)与普通干电池相比,蓄电池的优点是什么? 3、太阳能电池 (1)太阳能电池是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与普通的化学电池相比,太阳能电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4、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2)燃料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效率、环保角度回答) (二)发电机 1、发电机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常见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3、列举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的工作过程、能量的转化过程及优缺点。 4、我国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 5、你还知道哪些发电方式? 四、应用与训练 1、电池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电。 2、常用的电池是电池和电池,它们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另外还有电池和电池。 3、也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能提供更充足、更强大的电能。目前常用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4、1991年我国建成的中型核电站是,1994年我国建成的大型核电站是 。 5、我国常用的干电池电压是,蓄电池电压是。要得到6V 的电压,需要个干电池或者个蓄电池联使用。 6、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蓄电池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小,容量大 B、氧化银电池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干电池可以反复使用,反复使用 D、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电源 6、下列装置中不是电源的是() A、干电池 B、蓄电池 C、发电机 D、电动机 五、当堂测试 1、请你把下列相对应的能量转化连接起来 火力发电站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黑龙江省甘南县第六中学八年级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黑龙江省甘南县第六中学八年级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案(无答 案)人教新课标版 实验目的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探究过程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 表示) 3. 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2f U=2f

初中物理沪科版全套学案之---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事例.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预习导学 1.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在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有。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力和力,并且分子间 有,所以分子还具有能。 2.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以及分子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是自然界能量的存在的一种形式.能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3.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运动的越,分子具有的能就越大,这个物体的内能就越,因此,同一物体的内能和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和。 5.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 是,符号是。1Kg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J。 6.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向转移的过程,它转移的是,而不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内能 ●小组讨论 1.物体的温度为0℃时,内能为0吗温度为-100℃时,内能为0吗为什么 2.固体液体有内能,气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3.运动着的物体有内能,静止的物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总结:物体在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同一物体,如一杯水,温度是0℃时和温度是100℃时相比,那一次内能较多为什么 5.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质量不同,如一桶水和一杯水,温度都是20℃,谁内能较多为什么总结:同一物体,越高,内能;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越大,内 能。所以,内能和、有关。 6.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请从是否为零、研究对象两方面方面加以考虑并回答。 总结:内能为零,机械能为零;内能研究,机械能研 究。因此,内能和机械能没有必然联系。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没有内能 B.空中飞行的飞机比地面上静止的火车的内能多 C.动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 D.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探究点二:改变内能的途径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35-36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1.教材第35页图13-3实验中,对做功,使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所以棉花燃烧了。实验说明:对物体可以(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2.如图,瓶内有一些自来水。向瓶内打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塞子将会被,同 时发现瓶内出现大量白气。出现白气的原因是因为瓶内气体将塞子顶起时,对塞子做 了功,瓶内气体温度下降,内能减少,这样,瓶内的水蒸气就会形成白气。 实验说明:物体对外可以(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塞子被顶起这 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3.总结:①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其实质是能量的。 4.烧水做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这是利用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5.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从向转移的过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热传递传递的是而不是温度.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要有温度。③热传递的方向是从物体向物体,而不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向内能少的物体.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而不是能量的转化。 6.热传递有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发生热传导时,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要接触;对流一般发生在流体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据此回答图13-5、13-6和13-7分别是哪种热传递方式。 ●跟踪训练 1.把一根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发热,温度,内能,这是用的方法增加物体的内能. 2.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中,通过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 A.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发烫B.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 C.用水壶烧水,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3.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钻木取火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发热 C.用热水袋取暖D.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4.将一铁块投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 ) A.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B.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C.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D.它们具有相同的比热容 探究点三:理解热量 ●小组讨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第1课时) 姓名日期 一、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各种像时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找出成像规律. 二、互动突破: (一)意外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凸透镜来观察电灯,改变透镜与灯泡之间的距离,发现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 (二)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等各种不同的像时,物距、焦距、像距间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信息快递: 物距(U):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3.成像情况与物距有关吗?什么关系? (三)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收集证据 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高度,使它们中心在同一高度. 2.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 ㎝. 3.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分别呈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像,记下u、

v,填入表中.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猜测: 成等大的像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此时物距像距 2倍焦距. 学生用实验验证. 5.把物距调到小于焦距时,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它的像吗? 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你能在光屏上找到它吗? (五)交流与合作: 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 1.当u 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2.当u 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 3.当u 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 4.当u______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 三、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可能是正立的,也可能是倒立的 D.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像时,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在物距为凸透镜的处;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物距为凸透镜的处. 4.完成下列表格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随机事件学案

随机事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2、通过实验操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定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试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不同,把下面的8个事件分类: (1)某人的体温是100℃; (2) 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3)太阳从西边下山; (4)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5) 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6)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是6点; (7) 人离开水可以正常生活100天; (8)篮球队员在罚线上投篮一次,未投中。 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有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体会随机事件的含义。 试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三、练习: 1、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通常加热到100°C时,水沸腾; (2)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 (3)正月十五雪打灯; (4)掷100次硬币,每次都是正面朝上; 2、掷两枚骰子,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李宁运动品牌打出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探究: 把4橙2白6个乒乓球球放入袋中,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1、这个球是橙色的还是白色的? 2、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猜测从袋中摸球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一.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大小变化的光斑。 17.如图所示,若光屏上有像,像必定是倒立、缩小、实像。这时候把凸透镜固定,把光屏和蜡烛调换,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实像。(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七年级数学上册 5.1 数据的收集学案 (新版)沪科版

5.1 数据的收集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 2.知道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的概念.在调查中能选用恰当的调查方式. 【学习重点】 调查方式的选取. 【学习难点】 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提示:1.电视栏目的收视率范围太大不适合用普查,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数太多也不适合用普查,灯泡的使用寿命具有破坏性不适合用普查; 2.适合进行普查的范围一般不大且不能有破坏性.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运动能增强我们的体质,中国的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他们赛出了我们的豪气,展现了我们强健的体质.我校要进行秋季运动会,需要了解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果让你调查我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你如何进行? 答:情境中先设计运动项目(如:篮球,跑步,跳绳,游泳等其他),在全班实行举手表决或调查问卷的形式.然后把相应的结果记录下来.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全面调查 阅读教材P162~P16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面调查? 答:在收集数据时,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普查是调查的方式之一. 2.下列调查中,适合进行普查的是( D) A.《新闻联播》电视栏目的收视率 B.我国中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人数 C.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D.一个班级学生的体重 3.为了了解你们班的数学成绩,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选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