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主编

第1编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

作为导论,本编试图回答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

●理解政治的三个维度及其发展趋势

●权力三面性的不同侧重点

●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

●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

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该政治观的典范: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

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

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古典多元主义

(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表1-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

(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马克思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

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1.1.2 政治的范围

1. 政府政治观

所谓“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what concerns the 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

2.非政府政治观

非政府政治学(nongovernmental politics)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3. 广义政治观

政治居于所有社会集体活动—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公共的与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

Adrian Leftwich ed., What is Politics? The Activity and Its Study, Oxford and New York,Blackwell, 1984, p64 转引自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10。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

表1-2 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续上)

表1—3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修正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1.1.3 政治与行政的分化

第一阶段:“政党分肥制”(spoils system)

1829年杰克逊(Andrew Jackson)就任美国总统,鼓吹“胜利品属于胜利者”。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选举中取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选官员。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念

美国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在联邦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新的人事制度将公务人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前者随政党选举结果的进退而进退,后者按照文官制度的有关法律进行管理。作为政治方面的保障,文官被要求在政治上采取中立的态度。

第二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威尔逊(Woodrow Wilson)借用一位德国学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则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政策若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参见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收于竺乾威、马国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版),1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 政治的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

1.2.1 作为政治核心概念的权力

通常而言,政治学中的power(权力)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

权力的三面性:

权力的第一面——着眼于决策的权力。

权力的第二面——“议题设置”或“不决策”。

权力的第三面——“思想控制”或“偏好型塑”。

1.2.2 政治的核心问题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权力的制约结构最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民主的基本原则,后者体现了宪政的基本精神,它们一起构成了政治或政治学的核心问题。

1.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卢梭:“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修订2版,9~10页、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萨托利:“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3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 权力的制约

奠定现代分权制度基础的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近代分权学说.

宪政对权力的制约既包括对少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对多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一句话,对权力都要进行制约,无论是谁的权力,或什么样的权力。

如何在制度结构层面制约权力?

第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分权应如何进行?

第二,分立的权力部门如何才能实现制约?

第三,这种制约如何才能实现平衡,而不是导致僵局或失衡?

在权力制约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是权力制约;第二是权力制约的具体制度安排。前者是对人类政治共同体普遍有效的基本原则,后者则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合适的制约方式,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权力制约方式与权力制约本身简单地等同起来。

关键术语

分析单位区位谬误政党分肥制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国家与市民社会

政务官与文官权力决策能力和影响力

议程设置偏好型塑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看待政治概念界定中的纷争与歧义?

2. 你赞成哪种权力观?为什么?

3.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第2章政治学:

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

本章重点问题

●政治学发展各阶段的强调重点

●主要研究范式转化对政治学研究的突破

●政治学研究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政治学研究中规范与经验的可转移性

2.1 如何研究政治:历史的维度

到目前为止,政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制度研究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行为主义革命

后行为主义

2.1.1 制度研究

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政治学发轫之初,出现了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我们今天称之为老制度主义或传统制度主义。

主要观点:

第一,传统的或古典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法律和历史—比较的。

第二,尽管不存在明确的理论建构目标,传统的制度取向也有自身的理论关照。

第三,政治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价值因素,这表现为赞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

2.1.2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新的研究假设是: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

这些发现和假定将政治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形式和法律结构转向围绕这些结构的非正式的实际政治。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研究阶段达致高潮,并对美国政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两个基本的缺陷

一是缺少测定资料可信程度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的发现和解释的正式方法。

二是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没有明确区分开来,两者常搅和在一起。

2.1.3 行为主义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行为主义运动是漫长演变的一个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以梅里亚姆(Charles E Merriam)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发展到行为主义这一阶段既是追求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的一个新顶点,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物和标记。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严格的分析技术来取代常识性的描述。

第二,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

第三,与规范理论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

第四,行为主义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

2.1.4 后行为主义

后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是因为行为主义遗留下来许多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抨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主义科学观的批判。另一个火力点集中在“价值中立”上。

政治学中规范研究的复兴

规范理论的复兴以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前者发表了《正义论》(1971年),后者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年)来回应。争论的核心问题都与国家有关:一是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及其对自由的意涵。

对于政治学研究而言,规范研究复兴的意义在于,将被行为主义驱逐出去的价值重新带回来,而且确定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当地位。

2.2 如何研究政治:逻辑的维度

所谓逻辑维度的分析是指考察政治学中存在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在政治学的历史过程中渐次发展和形成的。

大致说来,迄今为止,政治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范式有新制度主义、精英理论、多元主义、政治系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2.2.1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并将其置于因变量的解释地位。

其次,新制度主义是一个复数,亦即存在不止一种的制度主义,而且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续上)

再次,运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政治,其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哪一种政治制度最适宜于产生“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第二,怎样解释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最后,虽然同冠名为新制度主义,不同类型的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多元的,甚至它们对什么是制度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2.2 精英理论

形成于19世纪的古典精英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否定性回应。“精英—大众”二分法是精英理论的前提和基石。

代表人物: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

熊彼特--“精英民主论”

精英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权力在社会中的配置状态。

2.2.3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争论的核心在于:社会中权力的配置究竟是高度垄断的,还是多元分散的?

使多元主义有别于精英主义的是对两种不平等方式的区分,即累积性不平等与弥散性不平等。

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消解。“精英多元主义”一词也许较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结合。

2.2.4 政治系统理论

简要地说,二战之后兴起的政治系统理论就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生物学的有机系统以及控制论的机械系统)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将政治看作一个系统。在方法论上,政治系统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柔塑性。

代表理论: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

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

伊斯顿对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系统分析是以最广泛、最一般的方式构成的,是故虽然近几十年内方法研究的方向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系统分析对于当前政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仍具发言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有如此多的系统分析所提出的概念,都已被用来解决现下所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了。”

([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7~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2.5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萌芽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的高潮时期,七八十年代成为政治学中的显学。

表2—1政治与经济的市场观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这些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涉及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将经济人模型引入公共领域是否得当?政府机构是否具有区别于私人企业的公共性?政治中的行为真的是理性算计的么?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二个方面是公共选择理论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由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右派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遭到了具有左倾倾向的学者的猛烈攻击。

2.3 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动态性

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学科边界的开放性

政治学的国别风格

达尔: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

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它们是规范分析、经验分析、政策分析与意义分析,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知识成分。每一种政治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时包含了它们,只是构成的比例不同而已。

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

根据达尔的分类,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亦可区分为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经验知识的可转移性、政策分析的可转移性以及意义分析的可转移性。

其中,所谓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是指首先在西方社会形成的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

所谓经验分析的可转移性与此不同,它受到实证资料的严格检验。

关键术语

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行为主义

价值祛除/价值中立范式经济人

“精英—大众”二分法地方性知识

累积性不平等和弥散性不平等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2,如何评价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的贡献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国别特点?

第2编政治系统的硬件:

国家与政府设置

中央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其机构设置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尽管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当代世界各国都拥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武装力量。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编五章的不同主题。

第3章国家和超国家政治

本章重要问题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君主制和共和制的特点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特点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3.1.1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1. 城邦国家

第一,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

第二,城邦国家的特征

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时代。

2. 封建国家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经历了封建国家、等级国家和绝对君主国家三个时期。

封建国家实行领主制,领主在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全部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这些分散的封建邦国之上,则是统一的基督教权威——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

城市的兴起

(1)公元10—11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为中世纪封建国家注入了新的因素。

(2)城市是指由商人、自由人、行业工人和附近的农村居民以交通便利之处的城镇和城堡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聚居点。

(3)城市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居民拥有人身自由。

第二,通过获得特许状,城市成为一个独特的司法地区,拥有特别的法律、法庭和充分的自治权。

3. 绝对君主制国家

(1)到16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其中法国和普鲁士是绝对君主制度的最好代表。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等级会议作用衰落。

(2)尽管君主专制国家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3)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 现代民族国家

(1)一般来说,只有当民族与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们共同享有以下几个特征:领土、人口、主权。

(2)国家主权理论

第一,主要观点: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第二,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卢梭等。

第三,评价:国家主权理论反映了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对统一市场和民族发展的需求,虽然它为绝对君主制中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为王权向人民主权过渡奠定了基础。此后,主权在民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3)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西欧可以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十七八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此后,经过北美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形式逐渐扩散到美洲、东欧、亚洲、非洲。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

1.暴力说--国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部落发生冲突,较强的部落用暴力征服较弱部落的结果。

代表人物:考茨基、杜林和、巩普洛维奇

2.神权说--神权说认为,神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创造者和最高主宰者,一切权力均来自于神。

代表人物:阿奎那、董仲舒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3.契约说--契约论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4.功利说--功利主义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为国家产生的正当性提出了不同于契约论的解释。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

代表人物:边沁、詹姆斯?密尔、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家的起源、演变、本质和职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6. 当代国家理论的发展

当代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从各自关注的问题出发,对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新的解释。

(1)道格拉斯?诺思的国家起源理论

关于国家起源的“暴力潜能”分配理论:

国家具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或剥削性)国家,由此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政府悖论”

从历史上看,“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罗尔斯的“假设契约”理论

即想象把人们置于“无知之幕”下,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才能以及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但他们知道拥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是有益的,如自由、机会和权力、收入、财富,还有赖以确立自尊的条件。这种假设的人将参与原初契约的制定。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一种正义原则,即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

“假设契约”理论的两个原则

自由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平等权利,他们可以拥有与别人类似的自由所相容的、最广泛的自由。

差别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来

解决:

第一,使条件最不利者也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二,职位和公职在机会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对

所有人开放。

在两者的关系上,罗尔斯认为,自由原则优先

于差别原则。

对罗尔斯“假设契约”理论的评价

尽管罗尔斯的著作有时被认为是政治思想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的一种复活,但事实上,他的兴趣和论证方法和该传统的主流有很大差异,他并不直接关心使政治权威合

理化,他关心的是建立社会正义的原则。罗尔斯以一种更新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和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理论方式,力图为现代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因而开启了对现代社会基本结构、合理性基础、宪政构成、社会组织与运作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3)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

他们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于12—18世纪的西欧,这是一个多种政治经济力量在意识形态和实力方面相互对峙的漫长的过程,可以从管理、军事和经济三个角度来认识其形成过程。

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一:管理角度

管理角度认为,西欧各国在从封建制向绝对君主制发展的过程中,领土不断扩大,人口增加,专制君主面临如何控制疆域扩大后的国家和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压力,西欧国家创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便捷有效的行政官僚体制。

代表人物:斯特雷耶、伯尔曼

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二:军事角度

军事角度采用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即现代国家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合法使用暴力权力的垄断,强调军事在现代国家形成过程当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埃里亚斯、蒂利

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三:经济角度

经济角度继承了马克思传统,将现代国家看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

代表人物:安德森、巴林顿?摩尔

3.2 国家的形式

3.2.1 国家政体形式

1. 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国家元首手中的政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元首拥有的权力从绝对到虚位象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君主制分为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是西方国家进入宪政国家时期的一种政体形式,君主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宪法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实行妥协的结果。

立宪君主制又分为二元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

(1)二元立宪君主制。二元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的政体。

(2)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的国家。

2. 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出现过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另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共和制。

当代共和制的类型

(1)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

(2)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

(3)委员会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4)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有巴黎公社、苏维埃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形式。

3.2.2 国家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国家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也即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国家结构形式从制度上规定了权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和运用。单一制、联邦制和邦联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 单一制

单一制是指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国家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第二,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其设置与权限均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或改变,地方权力没有宪法保障;

第三,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地方政府对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

2. 联邦制

联邦制是指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联邦制的共同点就是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拥有主权,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由宪法明确划

定,两级政府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其中任何一方不能随意干预另一方的权力。

3. 邦联制

邦联制是若干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邦联成员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只是根据相互签订的协约,明确表示让与或委托邦联机构某些权力。邦联成员国各自仍有对内对外主权,保留本国政府机关的一切职能,并有权自由退出邦联。邦联没有统一的宪法,没有凌驾于各成员国之上的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预算、国籍等,因此,邦联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邦联所设置的统一机构是一个协商性的“邦联议会”或成员国的“首脑会议”,它的决定只有经过成员国政府的认可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4. 不同国家结构的趋中和融合

国家结构用宪法的形式划分了不同层次国家部分之间的权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主体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结构也出现了趋中和融合的趋势。

如:

自1789年美国制宪会议确立了联邦制以来,美国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

法国1982年以来的地方分权改革。

中国实行的“一国两制”。

3.3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从社会中产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国家与社会是什么关系?国家权力有边界吗?限度在哪里?

在西方国家,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作为与国家相对而存在的社会领域被认为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公民社会理论展开的。

3.3.1 公民社会的历史演变

1 古希腊:国家与社会的重合

2 中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萌芽

3 近代公民社会的形成

3.3.2 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

表3-1 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3.3.3 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根据国家与社会权力边界的不同,即国家对社会事务干预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当代国家分为以下几种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1.最小国家

2.福利国家

3.发展型国家

4.全能国家

5.极权国家

1. 最小国家(minimal state)

最小国家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主张的

国家模式。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权力的范围越小越好,或者说国家管的事越少越好,主张“最小限度国家”。

2.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以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的身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矫正社会自身所固有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趋向,并以此作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手段的结果。

3. 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

约翰逊?查默斯(Johnson Chalmers)和其他学者曾把日本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所倡导的、后来由其他东亚经济体所仿效的政府体系称为发展型国家。如果说福利国家模式中国家干预社会主要在于社会公平,那么发展型国家模式中国家力量渗入社会则更多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4. 全能国家(total state)

如果说发展型国家是为了控制经济

的话,全能国家就试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将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5. 极权国家(totalitarianism state)

极权国家指的是政治权力对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政治统治,国家和社会的界限被取消,政治权力渗透到人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来达成,个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间或自由。

3.4 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影响了民族国家的生存环境,对民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秩序。这表现为国际相互依赖加深,世界体系从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国际体系向多主体的网络化全球权力结构转变,国家间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传统的国际秩序变成世界秩序。

3.4.1 转变中的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就是国际政治的各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结构、功能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 国际体系的形成

2. 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形成

3. 二战后的国际体系

3.4.2 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一

——全球化

简而言之,全球化是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而互相影响并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3 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二

——区域化崛起

所谓区域化是指在区域内国家之间形成共同的协调与对话机制,甚至制定共同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区域内的超越国家的协调和管理。

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两种发展趋势,两者既有和谐也有矛盾之处。

3.4.4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挑战

(1)国家主权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来自超国家或“准”超国家行为体,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它们制定的规则对各主权国家经济政策起着重大作用;联合国做出的各种决议、协议和裁定也规范着主权国家的行为。

其次,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的运作对国家和世界政治的影响。

再次,主权国家面临内部民族、宗教、种族等次国家行为体的侵蚀。

(2)国家权威的衰落

国家权威的衰落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是防务,即确保社会免于暴力;

第二是金融,即维持货币的存在,使之成为可靠的交换手段、结算单位和保值工具;

第三是提供福利,即确保大量财富的某些收益能转到老弱病者的手中。

此外,国家进行现代战争和经营现代经济的两大传统功能相对衰减,极大地削弱了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地位。

全球治理

“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构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的和跨国的规范、原则、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

([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36页。)

关键术语

民族国家君主立宪共和制

联邦制公民社会极权主义

主权国际秩序全球治理

复习思考题

1 现代民族国家有哪些特征?

2 结合中国现实,谈谈你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

3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有哪些影响?

第4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一):

代议机关

本章重要问题:

●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等几种政府体制的主要特征

●两院制与一院制

●议会委员会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国开大学政治学原理2020

导论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 第一讲知识点1:政治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 ) 。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答案:ABCD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权力本位或官本位,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2: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2、讲政治的目的是() A.学习弄权之术 B.了解政治常识 C.探索构成良好政治秩序的机制 D.做官 答案:C 讲政治的目的是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3: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3、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

A.政治执行原理 B.政治操作原理 C.政治科学原理 D.政治制度原理 答案:B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详见教材P4页 4、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权力 B.国家 C.正义 D.效率 答案:C 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详见教材P4页 第一讲知识点4: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5、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 A.代议民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有限政府 答案:D 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有限政府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详见教材P7页 第一讲知识点5:政治学原理提供什么知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因此,学生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他内容。 2、课程的逻辑关系严密:基于以上的课程逻辑主线,教材内容的逻辑构成是:首先我们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然后,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第三章中,我们展开了对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明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全部政治学原理的基石。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展开了层层分析。在政治关系本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权力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体现,而公民的政治权利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析,其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团体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体现。政党则根据情况不同而不同,其中执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展开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行为。第八章对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第十章对于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由于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学的总结。 3、课程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围绕着社会政治的基本现象,课程展开的分析和论述具有基础理论的特点,所谓基础理论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现象;(2)课程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课程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3)课程按照理论逻辑进行的,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的简单描述,这就是说,课程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的课程的特点,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线索,从而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同学注意以下八个方面,或者从这八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挂在电大在线,该网络课程根据本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调整、充实,整合成为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性、随时更新、适合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媒体。该网络课程既可以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用作考试复习,因而,它是同学们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资源。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精简版)

政治学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 答:1)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2、政治选举。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之。6、政治冷漠。 3.说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观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对人性的看法 理想主义: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 现实主义: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 理想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调和,主张在道义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与利益为轴心 3、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的看法 理想主义:极为看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视之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 现实主义: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就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世界报以盲目乐观态度 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当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 现实主义:未来受到人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路途坎坷 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它以人类必将走向大同,世界必将走向和平的信念为前提,强调全球利益和国际合作。由于它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并非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分析之上,所以,也将被现实主义视为空想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简要概括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概括说明政党的主要功能 答: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6.什么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答: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7.简要说明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作用 答: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8.什么是政党制度?举例说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两党制。(2)多党制(3)一党制。 2、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第二章 政治学原理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第二章即时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政治学理论中通用的国家一词是指“(D)”。 A、nation B、country C、motherland D、state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按( C)来划分共同体范围,作为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A民族 B血缘关系 C地域 D宗教 3、( C )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卢梭研究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 C ) A自然生成论 B社会分工论 C社会契约论 D暴力征服论 5、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最早提出自然生成论的是(A)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里 C霍布斯 D孟德斯鸠 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是相应的,即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 A) A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 D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7、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D)体系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A统一国家 B独立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民族国家 8、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基于“(C)”的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原有意义上的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 A经济发展 B治安管理 C生态保护 D治理污染

9、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最完善、最现代化的主要还是( B )。 A立法机关 B暴力机关 C经济管理机关 D司法机关 10、( A )国家的特点在私有制、代议制、普选制、分权制衡和政党制度等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法西斯主义 D社会主义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一个典型的现代国家应该包括(ABCE)等基本要素。 A领土 B人民 C政府 D军队 E主权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这一基本原理,可以从(BCDE)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通过施行教化达成伦理生活 B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D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E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3、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可以从(ACE)几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原理试题14

政治学原理试题12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7分)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①国家②权力③政策④法律 2、集欧洲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大成的人是………………………………………………………………………………………() ①奥古斯丁②斯宾诺莎③托马斯·阿奎那④格老秀斯 3、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是………………………………………………………………………………………() 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④印度国家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的矛盾…………………………………………………………………() 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和产关系与生产力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5、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 ①民族矛盾②敌我矛盾③阶级矛盾④人民内部矛盾 6、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的“半国家”是指……………………………………………………………………………() ①资本主义国家②社会主义国家③帝国主义国家④福利国家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 ①民族大融合的观点②民族自决权原则③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④民族同化的原则 8、从13世纪末起,欧洲大部分国家先后实行过等级君主制,其中以最为典型。…………………………………………() ①德国②西班牙③法国④葡萄牙 9、在政治体系内部,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都要围绕进行。………………………………………………………………() ①国家机构②政党③领袖人物④利益集团 10、我国国家元首职权由国家主席和共同行使………………………………………………………………………………() ①国务院②全国人大常委会③全国政协④中央政治局 11、美国参议院议员是由………………………………………………………………………………………………………() ①总统任命②行政官员兼任③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④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2、党的领导的核心是……………………………………………………………………………………………………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综合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关键术语 1、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含思考题答案)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0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A、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理解政治.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基于现实经验的考察,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发挥重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亦及所谓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的作用

如此显著,以至于本特利认为,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因此,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事实上,多元主义一词中的元指的便是组织。政治学的分析单位遂由个人转向团体。 (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除了个人和团体,阶级也是政治的一种分析单位。尽管在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学加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但正是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方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出发点或前提是线面的论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体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和斗争/反抗关系. 上述三种分析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政治的不同视野。就理论研究而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产生却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B.三个具有某种连续程度的类型。 (1)政府政治观。 国家机构被视为公共的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共同社会负有责任,其耗费的公共开支源于于税收。市民社会是由家庭,家族,私人企业,工会,俱乐部,社区组织等组成的,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是私人的,是因为它们由个体公民设立并运作,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 (2)非政府政治观

政治学原理补专期末复习指导年(附答

请同学们注意:本次考试计算机自动组卷,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可能会做变更,请填正确答案。 《政治学原理》(补)期末复习提要 2013.10 本课程考试说明: 注意:本课程考试覆盖全书每个章节,请根据每章内容和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的内容进行复习。 考试形式:机考(半开卷) 题型: 1、单项选择题(10道,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10道,共30分) 3、判断题(10道,共20分) 4、论述题(2道,共30分)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请根据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或综合练习题所有内容进行复习) 判断题: 导论: 1、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对) 2、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对) 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他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个人之善的问题。(错) 4、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对) 第一章 判断题 1、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君主如何获得和运用、保持权力。(对) 2、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对) 3、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在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对) 第二章 判断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思想核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错) 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中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错) 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对) 4、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形成。(错)5、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理念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社会各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序、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和实现智慧、理性相统一的“哲学王”统治理论。(错) 6、使神学与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被视为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错)

电大 政治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西塞罗 2.( )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宪政政体 D.共和政体 4.( )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7.(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地理条件 B.经济条件 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 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 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 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2.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和个人独立。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第二章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填空题 1、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4、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延续2 000多年。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10、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A 皇位继承 B 治民之术 C 统治 术 D 治国之道 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 B 君主立宪政体 C 民主宪政政体 D 共和政体 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D 民众主义 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A 城市 B 民主 C 法律 D 国家 5、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 ()。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 论 D 直接民主理论 6、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的研究当中。 A 法律 B 城邦 C 社会 D 国家 7、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A 托马斯·阿奎那 B 菲尔默 C 马基雅维利 D 圣?奥古斯丁 8、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理论的诞生。 A 社会契约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自由主义 9、“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 A 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 C 科学主义 D 理性主义 10、()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三、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 四、简答题 1、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有哪些? 3、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