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201601225(附文献)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201601225(附文献)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201601225(附文献)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201601225(附文献)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发育最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自19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工程措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重点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坝上生态农业、首都周围绿化和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和流域水污染治理保护力度,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存在严重威胁。

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进入到实质推进阶段,生态一体化成为首要的突破口。从区域和城市群的视角来审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目前还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严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区域,已全面亮起红灯,尤其是PM2.5污染已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2014年,京津冀地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为147.8万吨、194.57万吨,占全国的7.5%、9.36%,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4.2倍。根据环保部2015年5月发布的全国

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27.4%,低于全国32.7个百分点,重度污染以上天次占8.7%,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区域内13个城市中,张家口、秦皇岛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而其他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污染较重。京津冀大气污染主要原因之一是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染产业和遍布各地的无组织零散高危害产业,它们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巨大,而地形和气候系统又不利于污染扩散。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4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单位面积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别排名第8和第7位;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别居第10位和第8位。相较于京津地区,除张家口、承德、秦皇岛3市PM2.5年均浓度远低于北京和天津,其他城市远高于京津;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河北11个设区市均远高于京津两市,在清洁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工艺升级及污染防治技术方面与京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图1 京津冀区域PM2.5年均浓度对比图(微克/立方米)

图2 京津冀区域单位国土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吨/平方公里)

图3 京津冀区域万元GDP 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万元)

(二)水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1、大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储量十分匮乏,虽然“引滦入津”、“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饮水问题。但人口的不断集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水环境的破坏仍然使这一

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日益严峻。2010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71.2 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56%,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63.75 立方米,不足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 的20% 。

按照联合国规定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为绝对贫水,京津冀全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缺水形势日趋严峻。2011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6.8亿立方米,人均仅为119立方米,2013年夏季市区最高日供水量达到298万立方米,接近市区318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极限,比例为1:1.06,显著低于行业要求的1:1.5的供水安全线,缺口主要依靠从周边省份调水和地下水超采弥补;天津市水资源总量15.4亿立方米,人均仅为116立方米,主要依靠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津工程的跨区域调水和地下水超采弥补;河北绝大部分地市水资源极为贫乏,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严重缺水标准,并且承担着北京市81%、天津市93.7%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加之缺少天然径流,水环境承载力先天不足。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河道径流变化、河口生态恶化、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2、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在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国控断面中劣V类断面比例高于1/3,跨界水体及入海河流污染严重,永定河、大清河等部分河段水质呈V至劣V类。河北省平原河流大多断流,河流水质

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位于岗黄、密云、于桥等大型水库上游的山区河流水质较好,基本可达到水体功能要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的平原河流基本干涸,污染较为严重。跨境断面中,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其中入境断面中河南、北京、山东来水水质较差,出境断面中入北京的水质较好。地下水超采严重,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影响,局部地区地下水出现重金属超标和有机物污染的现象。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弱化,白洋淀、衡水湖等水面面积大幅缩减,湿地植被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存在。水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至3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单位面积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中,分别排名第10和第16位;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氨氮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高到低排名中,分别居第15位和第22位。相较于京津地区,单位国土面积水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河北省11个设区市低于京津两市,尤其张家口和承德两市,远远低于京津冀其他地区,发展空间较大。万元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全省11市均远高于京津两市。北京市79条河流2095公里河段监测结果,有58%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下游河道多为劣V类水体,基本没有生物存活。城市饮用水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威胁,近一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图4 京津冀区域单位国土面积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吨/平方公里)

图5 京津冀区域万元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万元)(三)生态环境格局失衡

1、京津周围山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京津冀地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7万平方公里,特别是西部和北部的太行山东坡、燕山山地,土层瘠薄,土质疏松,极易产生水土流失,而且造成水库淤积。北京市长期依靠地下水供给,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6640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62%,土壤侵蚀年平均为1600吨/平方公里,大量的泥沙随着河流进入平原河道、水库,造成淤积和水体污染。另外,由于地表水源缺乏植被的涵养调节,多雨时易形成山洪、泥石流,干旱年份旱灾严重。

2、城市的无序扩张导致大片生态用地被侵占

城市绿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在河北省,近一半的县(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0%,人均有林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省还有

380多万公顷宜林荒山和低质林地。北京的二道绿色隔离带40%面积被破坏,石家庄、保定等许多城市在建设中缺乏绿色隔离空间。交通网络大力发展,隔断了生态廊道,再加上道路两边的绿化不够,生物通道、水系通道、空气交换等都受到了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得更单一,人类的居住环境变差。目前,在河北一些地方,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速度依然较快。此外,还存在由于污染严重所致的农田被废弃的现象。

3、生态系统脆弱,环境质量总体一般

2000年至2010年河北省耕地、森林、灌丛、草地等生态系统斑块数呈略微增长趋势,平均斑块面积呈略微降低趋势,景观趋于破碎,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脆弱。林地生态系统质量低下,84.62%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相对较低,承德、张家口两市最为明显,极重度退化的森林面积占全部森林面积的77.7%,坝上高原的康保、围场北部区域,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土壤污染属中度、重度污染,占耕地总面积的2.1%,北京中度、重度污染占1.8%,天津属中度污染占0.6%。

4、工农业污染普遍存在

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河北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占整个海河流域排放量的40%以上,其中,造纸、化工、制药、纺织、食品加工制造五个行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总排量的60%和70%以上。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突出,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农田,造成突然

污染加剧。农村地区,虽然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大多数地区仍没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且污染受降水等因素影响具有随机性。

二、京津冀环境容量测算

(一)土地容量估算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具有形成特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基数,而人口承载的潜力在河北省。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3%;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土地资源总量相对较低,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2%和0.1%,河北占1.96%。2014年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1.11亿人,占全国的8.1%。其中,北京、天津人口高度聚集,人口密度分别为1311.1人/平方公里和1272.8人/平方公里,均为河北省(393.4人/平方公里)的3倍以上,为全国平均水平(142.1人/平方公里)的9倍以上。

考虑到土地容量与人口聚集的密切关系,这里选取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环京津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人口总量和土地面积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的67%和77%,该区域将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人地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地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人均占有用地762.7平方米,其中农用地占66.8%,建设用地占20.6%,未利用土地占12.6%,人均耕地仅为113.33 平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0m2)。天津市常住人口1516.81万人,人口占有用地785.6平方米,其中农用地占60.03%,建设用地占32.58%,未利用土地占

7.39%,人均耕地553.33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1.93%。河北省环京津七个城市常住人口4216.7万人,人均占有用地3955.8平方米,其中农用地占71.4%,建设用地占14.5%,未利用土地占14.1%,人均耕地为886.67平方米/人,林地覆盖率为26.73%。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土地最大容量取决于用地标准。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在人均建设用地现状水平下,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05.1-115.0平方米/人。按照《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817平方公里以内,北京市人口可达3319.13-3635.24万人,人口密度达2114.49-2215.19人/平方公里。按照《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调控指标,建设用地总体规模达到4034平方公里,天津市人口总数可达3507.83-3838.25万人,人口密度可达3077.4-3223.9人/平方公里。按照《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925平方公里,保定、廊坊两市建设用地控制面积为4128.85平方公里,张家口、承德两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380平方公里,那么河北省环京津7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总量为12433.85平方公里,人口承载可达10812.04-11833.05万人,人口密度达675.63-707.8人/平方公里。仅从建设用地控制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土地总体承载能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环京津的河北七市。

(二)水资源容量估算

水资源容量反映的一定条件下水资源总量可满足基本生产、生活

和生态需要的最大人口数量。因此,首先计算水资源总量,即计算包括区域水资源量、调水量、再生水量及海水淡化量等在内的水资源总量。其次,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和城市用水量现状,拟定人均用水量指标。再次,计算区域水资源容量。

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二区特大城市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每天0.6-1.0万立方米/万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紧缺,北京市“十二五”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原则为生活用水适当增加、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环境用水有所增长,将现状人均综合用水量提升到规范指标下限,即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每天0.6万立方米/万人。考虑科技进步及水资源利用保护,京津两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30%,河北省环京津城市提高到20%。依据地方水资源利用规划,考虑水资源总量、再生水、调水及海水淡化等,可供水量及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如表所示。可见,首都圈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整体上还有一定空间,人口可达12083.56万人,人口承载潜力为4199.54万人。

表1 首都圈水资源估算

(三)大气环境容量估算

结合京津冀空气环境质量现状,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角度出发选取五项指标作为大气环境容量的评判指标,分别为:二氧化硫(SO2)浓度指数,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浓度指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浓度指数。京津冀平均浓度,除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两项指标低于国标,其他三项均超过国标,可吸入颗粒物甚至2倍于国标。由于均选取的是平均值,部分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大气污染的实际状况更加严重。可以判断,京津冀地区总体上大气环境容量超载,其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包括PM10和PM2.5),越是大城市超载越是严重。

表2 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评判指标

图6 京津冀地区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数

京津冀地区半封闭的地貌特征加剧了大气环境恶化,沙尘和雾霾问题反映了大气容量的严重超限。从地势来看,整个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和太行山将大部分平原地区半包围住。由于主导风向是偏北风和偏西风,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作为重要沙尘源,加上主导风向的影响,使得本地区频繁受到沙尘暴侵袭。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沙尘影响有所减弱,但仍未完全解决。有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相互传输,使得O3和PM2.5的区域平均浓度整体升高,北京雾霾来源主要为交通排放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周边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经化学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京津冀以南地区污染较重,偏南风夹着污染物进入本地区后,受山体阻隔影响无法

扩散,与本地区污染物进行二次反应,加剧了空气污染。

三、京津冀生态承载力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突出

1、河北省处于工业化阶段污染严重

2014年,京津冀三地GDP总量达到66474.5亿元,占全国的1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8863.8亿元,占全国的11.7%。北京、天津人均GDP均超1.6万美元,而河北仅为6500余美元,不足京津的1/2。京津的经济发展已经分别进入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占据京津冀地区86.89%国土面积的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根据《河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省制造业数目9.36万个,占所有企业数目的21.46%;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最多,为493.98万人,占所有从业人员的36.71%,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制造业在河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拉动方面的作用巨大。另外,根据《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8.3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这其中大部分产业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较为突出(河北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88.6%)。河北的高污染特性与产业结构特征相依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2、生态性贫困和贫困性生态问题交织

将我国目前的贫困县、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分

布图叠加,京津冀地区是少有的四重耦合区域。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地处众多城市上风上水的位置,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城市水源地和风沙源重点治理区。在京津极化效应下,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又不断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其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也是贫困带形成的原因之一。环京津生态贫困带因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基本得不到有效补偿,贫困县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制约京津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次供水危机和应急调水,天津、唐山频繁出现供水水荒,官厅水库失去饮用水质功能等,均与环京津贫困带的贫困性生态问题有直接关系。目前,形成了国家向京津要生态与环京津贫困带政府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尖锐矛盾,区域生态环境合作陷入困境。

(二)城镇化不断突破生态承载力底线

1、城镇体系结构性失调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中顶层是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河北省仅有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定州市、保定市、永年县6个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且其中仅有唐山市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底层是数量占95%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间层的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体系出现了明显断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与区域整体合作体系未能建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法在区域间顺畅流通,无法承接来自顶层的辐射,带动底层发展的能力也较弱。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京津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均已到达瓶颈,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突显。

2、城市建设无序扩张

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04年的294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776平方公里,区域城乡格局逐步由自然景观为主的农村包围城市转为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城镇包围农村。京津冀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城镇建设挤占生态空间、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

(三)缺乏共建共治机制生态欠账过多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贫困成为最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下,解决京津冀区域性环境问题需要区域综合管理,但目前在区域层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大部制还存在一些困难。

京津冀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存在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尚未形成区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共保共育的生态安全体系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整治力度不够,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地区生态补偿体系不完善。虽然京津冀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初建联防联控机制,但在区域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防治上仍存在管理和机制空缺。此外,京津冀缺乏一个可以增强地方政府互动、决策资源共享、强化三地合作机制的平台,导致地方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和信息延滞。

四、构建基于生态红线的区域生态安全空间

为维护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结合现有各类生态保护地管理现状,需要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目前,三地都在划定自己的生态红线。在三省市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应该由国家和三省市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对生态红线划定情况进行审核和衔接,保证三省市在同等重要或敏感的同类生态系统的划定标准一致,划定结果一致,管控方法一致,形成京津冀区域生态红线体系。本文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作出以下基本判断。

(一)四大主要生态空间

坝上高原生态空间。坝上高原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带,包括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沽源县、察北管理区、塞北管理区及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总面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坝上地形为丘陵、平原,东南高、西北低,河网密布,水淖丰富。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

环京津山地生态空间。河北省环京津山区分布在承德、张家口、唐山和保定4个设区市的9个县(市),分别是承德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张家口的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唐山的玉田县、遵化市和保定的涞水县。河北省环京津山区县(市)与京津山水相依,是京津的饮用水资源基地、生态保护屏障、绿色食品供应基

地。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

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空间。冀北燕山山区和冀西太行山区,涉及唐秦承张4个城市16个县,石保邢邯4个城市17个县。它是冀中南及京津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地表水涵养区,多样性生活及资源矿产区。主要功能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

渤海沿岸生态空间。河北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海洋资源品质优良,拥有海岸线487公里,海域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油气、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主要功能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

图7 京津冀地形图

(二)“山、水、城、田”生态空间结构

构筑“山、水、城、田”和谐共通,点线面结合构成的区域综合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京津冀地区生态防护体系由点、线、面三部分组成。点:主要指本区14个中心城市。这14个中心城市总共9127万人口,每天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这些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少排放,大力治理三废。线:主要指河流。缺水是本区发展的最大问题。可在河流与水库周围设置缓冲区,区内主要任务是保护水源,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水源。面:主要指风沙防御区、水源涵养区、农田保护区。张家口、承德两市位于京津冀地区上风方向,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该地区出现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不仅是北部风沙来袭的通道,也成为京津的风沙源地。该区同时也是京津冀地区主要水库的发源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风沙防御区、水源涵养区绝大部分位于此二市内,因此该区首要的任务就是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进行生态治理。京津等城市作为下游受益者,可考虑用资金支持上游生态移民,用技术支持上游经济发展等。京津冀地区农田主要位于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秦皇岛、唐山、衡水市和邯郸市八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粮棉、蔬菜、水产、药材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了用地不足的情况,势必要挤占部分耕地,同时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将占用部分耕地,因此该区要注意保护农田。同时该区内有白洋淀、北大港水库、衡水湖等重要水源,要注意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水源。

(三)重点生态合作区域

过去的生态环境合作主要集中在冀北的水源涵养区和风沙防治区,涉及的领域为水源保护、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森林和草地的恢复、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等。实际上,出于保障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安全,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的区域应该扩大到整个绿色空间内,涉及的领域还应该包括城市绿色空间、绿色走廊、土壤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重点合作区域如下:

1、北部水源涵养区和风沙防治区

重点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风沙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以及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合作。在坝上高原草原区,结合退耕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恢复草原景观,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草原绿色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

2、环首都森林公园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北京将以大兴新机场、2022年冬奥会等重要区域为重点,在与燕郊、香河、廊坊、固安、涿州相接壤的通州、大兴、房山等相关区域,进一步加大造林力度,形成京津冀大规模生态过渡带。使北京平原地区森林湿地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规划建设的森林湿地有机连接,形成京津保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河北省应当以占全省国土面积9.85%的禁止开发区为基础,继续加大保护力度,尤其在与京津接壤地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3、城镇绿色空间

一方面,应当建设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主城和卫星城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比如北京在主城和卫星城之间,卫星城之间以绿色限建区隔离,沿河流、干道划定较宽的绿化带,防止城乡建设用地连片;天津将周边绿地、湿地和农田纳入城市隔离带,防止主城区和滨海新区连片。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居环境,扩大公共绿地面积,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5平方米。加大城乡绿化,构建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城林带,形成城区绿色隔离空间;扩大城区的公园绿地面积;加强城区河流和公路的绿化带建设,尽可能绿化其它道路;采取“乔为主、灌搭配、花点缀、草为被”的建设方式,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村庄绿化体系。4、绿色生态廊道

绿色生态廊道是一个城市或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是城市重要的绿色通风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通道。结合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实施,应当在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的30余条交通干线,以及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通过加宽加厚、改造提高河道和干线道路两侧绿化带,使交通干线每侧形成宽度在5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重要水系每侧形成宽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并构建1000-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并与津冀绿色廊道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5、南部平原耕作区

北京对河北的农地依赖很大,同时,河北南部平原耕地也是重要的生态绿源,因此,必须加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作。严格执

2020高考地理二轮课标通用专题提升练11 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

专题提升练11 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 理 能力升级练第26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相关资料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能,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2.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科技;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出口;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2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不是唯一出路。 (2018·海南卷,16~17)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第3~4题。 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4题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最新全套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四川华泰建设集团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试行) 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 二○一九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1)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1) 第二章组织机构................................ 3第一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3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职责................ 3第三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5) 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5) 第二节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5) 第四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一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二节环境保护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14) 第三节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19) 第四节环保培训教育制度 (24) 第五节环保奖惩管理制度 (26) 第六节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28) 第七节环境治理主要措施 (30) 第八节“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31) 第九节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32) 第十节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35) 第十一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制度 (39) 第十二节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1) 第五章附则 (44)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环保工作,改善企业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广安市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耗,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区域生态化,促进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第三条认真贯彻国家“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企业领导、员工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及有关规定,正确处理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做好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工作。 第四条本制度是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集团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各部门、各单位与环保关联的一切相关作业。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五条集团生态环境环保工作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环保优先,发展至上的理念,做好固体废弃物及危废品的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D 2.C【解析】第1题,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第2题,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4.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业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3.A 4.B【解析】第3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③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④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①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③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②气候 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条):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②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③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荒漠化与 水土流失 的防治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 在的环境与发 展问题,诸如水 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用存在的 问题,了解其危 害和综合治理、 保护的措施考查形式: 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 考查内容: 水土流失、荒漠化的治理,森林、湿地 的开发与保护。 考查频率: 近五年课标卷考查5次,考查频率高。 考查能力: 考查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 调观等核心素养 备考中应强化对 基础知识、基本能 力的学习与掌握, 通过典型题目加 强获取信息、分析 问题能力的训练。 能够通过图文资 料说明某区域环 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针对性 的治理措施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荒漠化的防治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向荒漠化“宣战”近40年来,采取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面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的地段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答案 C 2.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来看,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 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 D.政治效益为核心 答案 B 3.下面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A.育草封沙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 D 知识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 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 091 实习地点:植物园、封龙山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2011-11-7至2011-11-13 成绩: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1 引言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更深刻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我们对石家庄市植物园及封龙山两处植被较多的景区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石家庄市植物园位于石家庄市西北方向,距市中心十四公里,是城市和自然风景结合处,

西倚太行山,南临市区主要环路。石家庄市植物园原名为石家庄市岳村苗圃,主要任务是为专业绿化提供各种绿化,后经过三次扩建成为现在的石家庄市植物园。石家庄市植物园是以收集、展示和保护我国北方植物资源为主,同时引进热带植物及沙漠植物供游客参观学习,集科研、示范、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植物园。该植物园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性大。 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距鹿泉市城南二十公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是省级名胜景区。封龙山植被繁茂,草丛、灌木及乔木由低及高的分布在山上。此外,山上乱石嶙峋,有沟壑及其中的水流,这是苔藓生长的好地方。封龙山不仅植被丰富,山上还生长着许多鸟类及爬行动物。封龙山只有少数人为建设,尚且可认为天然生态系统。 2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2.1 植物园生态环境状况 植物园内植被丰富,建有许多独立园区,如竹园、丁香园、牡丹芍药园、月季园、海棠园、樱花园、水生植物园、湿地植物园等。除此之外,植物园内还有天然山丘,山丘上长有许多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园的主干树种乔木采用本地表现良好的白皮松、油松、国槐、悬铃木;灌木选用海棠类、碧桃、丁香、紫薇等;常绿品种以油松、桧柏、雪松、女贞、黄杨为主;落叶乔木以悬铃木、国槐、合欢、臭椿、柳树、栾树、白腊、玉兰为主;花灌木以腊梅、樱花、海棠、碧桃、紫荆、紫薇、榆叶梅、黄刺梅、木槿、丁香、连翘为主。水生、湿生、植物品种以荷花、芦苇、千屈菜、菖蒲为主[1]。而我们本次对植物园展开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是针对热带植物馆及沙漠植物馆,对热带及沙漠植物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深刻地认识了解。 2.1.1 热带植物馆 热带植物馆位于植物园正门的右手侧,是植物园的主要植物展馆之一。在植物园中,热带植物展览馆类有较多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原产地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现以表格的形式对热带展馆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及其所属科目、原产地、生活习性做如下(表1)简介: 植物科名属名地区简介 木瓜蔷薇 科木瓜 属 中国落叶小乔木,喜光,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肥沃深厚排水良好轻土壤或粘土壤。 瓶子树木棉 科 瓶树 属 澳大利亚、 沙漠地带 成年植株具有肥大的树干,如瓶子状。雨季储水量可达2吨,旱季落叶,花黄色, 树干中的水可供沙漠旅行者使用。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云南昆明摸底)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据此完成1~3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冰川融水 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 D 解析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错误,D项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 2.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答案 B 解析降水变率增大,对该湖泊补给的总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C、D两项。 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乌鲁米耶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不足,可行的措施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实施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属于开源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措施,②④⑤正确;发展渔业生产既不属于开源措施也不属于节流措施,①错误;乌鲁米耶湖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有限,难以增加,③错误。 (2019·湖北联考)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有旱灾发生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土地退化的强度可以通过植被指数来衡量,植被减少或增加的趋势是土地退化处于加剧或改善过程的反映。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干湿状况B.温度 C.地形D.土地生产力 答案 A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生产力从湿润区向极端干旱区降低,由此可见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干湿状况。 5.下列地区中土地退化强度最大的是( ) A.极端干旱区B.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答案 C 解析据图中初始基准面和终极基准面的差异判断土地退化强度即可,二者相差越大土地退化强度越大,由图可知半湿润区二者差异最大。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5年高考题】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 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美解析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8) 2019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小题1】C【小题2】B 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白洋淀萎缩不会导致气候类型改变,A错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湿地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白洋淀萎缩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湿地破坏,地表变干,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的措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会导致水系环境的破坏,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对白洋淀湿地的水资源的使用,B正确;暂缓开发区域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造成环境破坏,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4.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图可知,198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高于自然环境容量,因此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故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故①②⑤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限制,故③错;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城市问题,故④错。故选D。 第1页/共6页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年第期教学经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 标解读 刘立栋 (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山东泰安) 一、解读课标,把握实质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 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 发现本部分内容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从现在全国 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 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 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 师、因学生而异,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 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借助教材中精选的这些示范性 材料,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与能 力,教师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 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相同 或相似类型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教学事半 功倍的目的。 .本条“标准”内容之一: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 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也 是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讨论 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各区域由于地理 环境的差异,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也就必然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也 由各区域资源分布而决定的。除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 在的问题外,还有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的问题等。如: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 被。破坏地表植被的方式包括毁林开荒、不合理地利用 土地资源(如轮荒)等。我国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占世 界的,在世纪年代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为万平方千米, 至年代为平方千米,而到年代达到了万平方千米;每年 流失土壤总量达亿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 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周 核心知识点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