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十一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十一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十一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十一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十一鲁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化学实验》专题十一

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一般要求

2. 熟悉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掌握常见实验推断题的“题眼”

三.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基本步骤

四. 知识分析

专题十一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要点

1. 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1)充分利用离子的特征反应。

例如:鉴别NH4NO3、K2SO4、(NH4)2SO4、KNO3四种白色固体。

其中检验NH4+的特征反应是利用NH4+和OH-反应,检验Cl-的特征反应是利用Cl-和Ag+反应,检验SO42-的特征反应是利用SO42-和Ba2+反应,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选用Ba(OH)2溶液作为检验这四种盐的试剂。

(2)确定检验操作顺序要“先简后繁”。

例如:鉴别NH3、Cl2、O2、N2、CO2、NO2等六种气体。

一观颜色,将Cl2(黄绿色),NO2 (红棕色)先检出。

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将NH3检出。

三用点燃法,将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棒复燃的O2检出。

四用试剂,把剩余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其中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余下的是N2。

(3)按“先活后惰”的原则确定物质检出的顺序。

例如:将己烯、己烷、苯、甲苯四种无色液体进行一一区别。

其中己烯最活泼,甲苯次之,己烷最不活泼。

所以在鉴别时,应先将最活泼的己烯用溴水将其检出。

其次用KMnO4(H+)溶液将甲苯检出。

最后用硝化反应将苯检出,最后剩下的就是最不活泼的己烷。

2. 对检验反应的一般要求

(1)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

(2)反应要在适宜的酸碱度、浓度和温度下进行。

例如:检验Fe3+的反应需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否则会因Fe3+水解而影响检验效果。

(3)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例如:检验SO42-的存在可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其目的就是要消除Ag+、SO42-、CO32-、SiO32-等的干扰。

(4)尽量选用选择性高的反应。

例如:检验Fe3+可使用的反应很多,但通常选用SCN-来检验Fe3+的存在,其主要原因除反应快,现象明显外,反应的选择性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 检验的基本步骤

(1)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试样的外观主要指试样的状态和颜色。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可大致划定可能的物质范围。如试样是蓝色晶体,就可大致判断试样是铜盐晶体。

(2)先设计好基本的操作步骤。

(3)准备好试样,当试样是固体时,一般首先应取少量试样配成溶液。按步骤对试样进行检验,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4)分析处理实验的现象和数据,得出科学正确的检验结论及结果。

(5)若未达到实验的目的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4. 物质检验的注意事项

(1)不可以在原试剂瓶中直接加入检验试剂,应取少量溶液加入试剂进行检验。若检验的试剂是固体,一般需先用蒸馏水溶解。

(2)注意检验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力求简明扼要。

宜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学方法;

先不用试剂,后用试剂;

先常温,后加热;

先进行焰色反应,后进行化学反应;

先分组,后各组鉴别;

先检验干扰离子,后检验被干扰离子等。

(3)对于“简答式”检验题,应写明步骤、具体的操作方法、现象,最后写出结论,必要时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到位;回答现象时不可指明被检物质,应按物质的特征颜色、特征现象描述物质;用词要准确科学,如气体试剂要用“通入”,液体试剂要用“倒入”“注入”,固体试剂要用“加入”等;一般要多次取样以免先加的试剂对后加的试剂产生干扰(如题目有特殊要求除外)。

(二)实验推断题

有关物质检验的综合题型是实验推断题。实验推断题是以实验操作和现象为主体,推断具体物质或离子的题型,包括物质或离子存在与否的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一些实验题的“题眼”。

(1)两溶液混合生成沉淀和气体,这两种溶液的溶质可能分别是:

①Ba(OH)2与(NH4)2SO4

②可溶性铝盐与可溶性金属硫化物或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③可溶性铁盐与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④硫代硫酸盐与强酸(如盐酸、稀硫酸等)

(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可能是:Al、Al2O3、A l(O H)3、氨基酸、弱酸的铵盐、弱酸的酸式盐等。

(3)既能与强酸反应放出气体,又能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常见的物质有:

Al、弱酸的铵盐[如(NH4)2CO3、NH4HCO3、(NH4)2SO3、(NH4)2S、NH4HS 等] (4)在水中水解生成气体和难溶物或微溶物的物质可能是:

Al2S3、Mg3N2、CaC2等。

(5)与水接触放出气体的常见物质有:

Li、Na、K、Na2O2、F2等。

(6)A物质加到B物质中,先生成沉淀,后沉淀又溶解,A.B可能分别是:

CO2与C a(O H)2、NaOH与铝盐、氨水(或氨气)与AgNO3、HCl与Na[Al(OH)4 ]等。

(7)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H2S、SO2、不饱和烃类、活泼金属、碱类等。

(8)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单质是Hg,非金属单质是Br2。

(9)有A B C转化关系的有机物必定是醇、醛、羧酸的关系。

(10)有机物与碱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一般考虑酯和卤代烃。

(11)水解的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物质应是甲酸酯或糖类。

(12)特殊的实验现象:

<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呈苍白色的火焰,红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2>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3>使酚酞试液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氨气。

<4>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是NO 。

<5>向一溶液中加入碱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进而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该溶液中必定含有Fe2+。

<6>遇SCN-显红色或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或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是Fe3+。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是I2。

<8>在空气中能形成白雾的气体是卤代烃,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接触产生白烟的物质可能是浓盐酸或浓硝酸。

<9>遇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可能含有Ag+或SO42-。

<10>遇盐酸生成沉淀的溶液中可能含有Ag+、SiO32-、S2O32-。

<11>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与H2S 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气体可能是:Cl2、O2、SO2、NO2等。

<12>电解电解质溶液时阳极气态产物一般是Cl2或O2,阴极气态产物是H2。

<13>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可能是Cl2或SO2,非气态物质可能是次氯酸盐NaClO、Ca(ClO)2、氯水、Na2O2等。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组物质仅用蒸馏水不能鉴别出的是()

A. 苯、酒精、硝基苯

B. 食盐、烧碱、硝酸铵

C. 蔗糖、硫酸铜粉末、碳酸钙粉末

D. 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碳

解析:只用水鉴别物质时,可以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密度、水溶液的颜色、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等进行分析,对选项A,苯浮于水面,酒精与水混溶,硝基苯沉在水底;对选项B,烧碱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食盐溶于水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对于选项C,蔗糖溶于水得无色溶液,硫酸铜粉末溶于水得蓝色溶液,碳酸钙粉末不溶于水;对于选项D,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碳都是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溶于水后的种种特征变化。

例2. 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得溶液的pH,溶液显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溶液中滴加B a(N 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 a(N 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判断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SO32-离子

B. 一定有CO32-离子

C. 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 不能确定HCO3-离子是否存在

解析:因为HCO3-+OH-=CO32-+H2O,所以强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HCO3-;由②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无SO32-(SO2有刺激性);因在②中加入了盐酸进行酸化,由④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

答案:BC

点评:离子存在问题是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题型。

例3. 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第1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该过程中将使用到的硅酸盐质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_(填代号,限填三项)。

A. 试管

B. 瓷坩锅

C. 坩锅钳

D. 铁三角架

E. 泥三角

F. 酒精灯

G. 烧杯H. 量筒

(2)第2步:I-溶液的获取.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3)第3步:氧化:操作是依次加入合适的试剂,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_________(填代号)

A. 浓硫酸

B. 新制氯水

C. KMnO4溶液

D. H2O2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碘单质的检验,操作是取少量第3步的溶液,滴加_____________,如果溶液显________色,则证明海带中含碘。

解析:(1)灼烧海带应将海带放在架于泥三角上的瓷坩锅中加热,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

(2)将海带灰经溶解、过滤操作后能得到含I-的溶液

(3)对比分析各氧化剂的特点,结合实际的要求,可知H2O2是最好的氧化剂。

(4)实验室一般都是用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答案:(1)B、E、F

(2)将灰烬转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煮沸,过滤

(3)D过氧化氢是绿色氧化剂,在氧化过程中不引入新的杂质,不产生污染,且不会进一步氧化单质碘

(4)淀粉溶液蓝

点评:这是一道基本的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题,从试验仪器、实验操作、试剂的选用三个方面设置问题。

例4. 氯水可以跟KI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过量的氯水还可以把碘氧化为碘酸(HIO3),化学方程式为:5Cl2 +I2 +6H2O =2HIO3+ 10HCl.碘酸是一种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现有一瓶无色溶液,其中含有Br-、I-,请用氯水CCl4和试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该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Br-和I-,其实验步骤和现象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还原性I->Br-,在溶液中加入氯水时I-先被氧化,如果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时则只有I-先被氧化,因而可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先检出I-。因为碘能被氯水氧化为碘酸,因而可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水,将生成的I2氧化,同时置换出溴,然后再用萃取法检验Br2的存在,从而证明原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Br-。

答案:(1)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CCl4,然后逐滴加入氯水,边滴边振荡,若CCl4层有紫红色出现,证明原溶液中含有I-。

(2)静置.分层,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

(3)向取出的清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后,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CCl4层呈橙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含有Br-。

点评:物质的还原性强弱不同,被氧化的顺序“强者优先”。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在①氯水②浓盐酸③活性炭④漂白粉⑤双氧水⑥二氧化硫等六种物质中,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是()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④⑤⑥

2. 浓盐酸和次氯酸钙能发生下列反应:Ca(ClO)2+4HCl(浓)=CaCl2 + 2Cl2 + 2H2O

现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和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

①CO2②HCl ③H2O ④O2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3. 关于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不消失,则溶液中一定有Cl-存在

B. 加入新制氯水,振荡后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有I-存在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有NH4+

D. 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CO32-

4. 检验Cl2、H2S、NH3、HBr四种气体,可选用的湿润试纸有①醋酸铅试纸②KI淀粉试纸③酚酞试纸④蓝色石蕊试纸⑤红色石蕊试纸,假定每种试纸只能用一次,以下使用试纸的顺序正确的是()

A. ②⑤①④

B. ⑤④②③

C. ⑤③①②

D. ②①③④

5. 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NaCl、NaBr、NaI、NaOH、Na2CO3、NaSCN、H2S、AgNO3、C6H5OH九种溶液,该试剂是( )

A. 稀硫酸

B. 氨水

C. 氯化铁

D. 盐酸

6. 利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元宝骗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面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 测得密度

B. 放入硝酸中

C. 放入盐酸中

D. 观察外观

7. “厨房化学”指的是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来做化学实验,从而进行化学学习的探究活动,下列实验在“厨房化学”中不能完成的是()

A. 检验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变性

B. 检验食盐中不含碘单质

C. 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

D. 检验鸡蛋壳能溶于醋酸

8. 向下列溶液中加入浓氨水直至过量,最终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A. Al2(SO4)3溶液

B. AgNO3溶液

C. CuSO4溶液

D. MgCl2溶液

9. 用pH试纸测得某氨基酸溶液的pH,如果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把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跟比色卡对照,测定溶液的pH为8,则溶液实际的pH是()

A. 大于8

B. 小于8

C. 等于8

D. 小于7

10. 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将甲、乙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可以看到乙慢慢溶解,而甲的表面有气泡;把丁放到丙的硝酸盐溶液中后,丁表面覆盖一层丙的单质;用石墨电极电解含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甲和丙两种金属的盐溶液,丙单质先析出;将甲放入稀盐酸中有H2析出。已知四种金属中有一种是铜,根据以上实验判断,铜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二. 填空题

11. 根据初中化学知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到蓝色沉淀,进一步将沉淀加热可生成黑色物质。小明做了这个实验:他在试管里倒入2mL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得到的沉淀并不是蓝色,而是浅绿色的;将此浊液加热直至沸腾,观察不到有黑色CuO产生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小明通过查找资料得知,该浅绿色沉淀物可能是溶解度极小的碱式硫酸铜,其化学式为Cu4(OH)6SO4。

(1)请帮小明写出生成浅绿色沉淀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请帮小明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浅绿色沉淀中含有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

12. 亚硝酸钠(化学式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具有食盐一样咸味的有毒物质,因此这种工业用盐常冒充食盐掺假或被误作食盐食用,导致多起中毒事故发生。请你阅读下

13. 某同学取纯净的Na2SO3·7H2O晶体50.00g,在密闭容器中经600℃以上的强热至恒重,分析及计算表明,恒重后的样品质量相当于无水亚硫酸钠的计算值,而且各元素的组成也符合计算值,但将其溶于水后,却发现溶液的碱性大大高于同时配制的亚硫酸钠溶液。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实验,这位同学解释了这种反常现象。

(1)他将恒重后的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为加速溶解,可采取___________的措施,观察发现样品全部溶解,溶液澄清。

(2)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加入足量的用___________(填入一种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另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看到有气泡产生,同时闻到

气体有臭鸡蛋气味,说明生成了_________气体,写出生成该气体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现溶液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根据以上实验,该同学经分析解释了以上试验中的反常现象,请你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反应在上述实验中是否反应完全?__________(填“是”或“否”)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BC

4. D

5. C

6. D

7. C

8. B

9. A 10. C

二. 填空题

11. (1)4CuSO4+6NaOH=Cu4(OH)6SO4↓+3Na2SO4

(2)将浅绿色浊液过滤,并把绿色沉淀用蒸馏水洗涤多次,至洗涤液中用BaCl2溶液检验不出SO42-后,用足量稀盐酸溶解绿色沉淀,再用BaCl2溶液检验,若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表示浅绿色沉淀中有SO42-。

12.

方案选取的试剂和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

(1)在同一金属片上加热两种物质先熔化的为亚硝酸盐

(2)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用pH试纸测试pH>7的是亚硝酸钠

(3)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13. (1)搅拌或加热

(2)盐酸;SO42-

(3)H2S;S2-+2H+=H2S↑;SO32-+2S2-+ 6H+=3S↓+3H2O

(4)4Na2SO33Na2SO4+Na2S;否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最新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设计精编 版

第一节原电池 一、教学目标 进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相关录像,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板书】第一节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 酸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 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硫s 硫酸 硫酸铜 硫酸铜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二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一、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二、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三、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

化学有机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品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 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

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 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 ...2.F .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 ..2.==CHCl ......,沸点为....-.13.9....℃).. 甲醛(...HCHO ....,沸点为....-.21..℃).. 氯乙烷(....CH ..3.CH ..2.Cl ..,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 3Br ,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 2==CF 2,沸点为-76.3℃) 甲醚(CH 3OCH 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 2H 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 , 沸点为 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 3(CH 2)4CH 3 环己烷 甲醇CH 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 2H 5Br 乙醛CH 3CHO 溴苯C 6H 5Br 硝基苯C 6H 5NO 2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高二化学练习——以史为镜之高考热点专题电化学基础----原电池

以史为镜之——高考热点——电化学基础之原电池(共39题) 1、2013—江苏—9.Mg-H 2O 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 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 是该电池正极 B.H 2O 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 增大 D.溶液中Cl -向正极移动 2、2013—海南—4.Mg-AgCl 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AgCl+ Mg = Mg 2++ 2Ag +2Cl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Mg 为电池的正极 B .负极反应为AgCl+e-=Ag+Cl - C .不能被KCl 溶液激活 D .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 3、2013—安徽—10.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 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为:PbSO 4+2LiCl+Ca =CaCl 2+Li 2SO 4+Pb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极反应式:Ca+2Cl - - 2e - =CaCl 2 B .放电过程中,Li + 向负极移动 C .每转移0.1mol 电子,理论上生成20.7gPb D .常温时,在正负极间接上电流表或检流计,指针不偏转 4、2013—新课标2—11.“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 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池反应中有NaCl 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价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NiCl 2+2e -=Ni+2Cl -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5、2013—新课标1—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 2S 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 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 、银器为正极,Ag 2S 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 、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 2S=6Ag+Al 2S 3 D 、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 2S 转化为白色AgCl 6、2013—新课标1—27.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 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 Li ++x e -=Li x C 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 (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⑴LiCoO 2 中,Co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⑸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 2与Li 1-x CoO 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新课标1—28.二甲醚(CH 3OCH 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 2、CO 、和少量CO 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①CO(g )+ 2H 2(g)=CH 3OH(g) △H 1=-90.1 kJ·mol -1 ②CO 2(g)+ 3H 2(g)=CH 3OH(g)+H 2O(g) △H 2=-49.0 kJ·mol -1 水煤气变换反应:③CO(g) + H 2O (g)=CO 2(g)+H 2(g) △H 3=-41.1 kJ·mol -1 二甲醚合成反应:④2CH 3OH(g)=CH 3OCH 3(g)+H 2O(g) △H 4=-24.5 kJ·mol -1 ⑴Al 2O 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 2O 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④对于CO 转化率的影响 。 ⑶由H 2和CO 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⑷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 和Al 2O 3),压强为5.0MPa 的条件下由H 2和CO 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 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烧燃料电池(5.93kW·h·kg -1),若电解质为酸性,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 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理论输出电压1.20V , 能量密度E=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 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kW·h=3.6×105J ) 8、2013—北京—26. NO x 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4)通过NO x 传感器可监测NO x 的含量, (5)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

人教版高二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人教版高二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年级: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知识讲解】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电化学综合练习题高二

电化学综合练习题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质量增加,电解液的PH下降的是: A、CuSO 4;B、AgNO 3 ;C、BaCl 2 ;D、H 2 SO 4 ; 3、两串联电解池,左边放硫酸铜,右边放一定量的某硝酸盐溶液,电解时当左池有析出时,右池析出固体,则右池溶质为: A、AgNO 3;B、NaNO 3 ;C、Mg(NO 3 ) 2 ;D、Al(NO 3 ) 3 ; 4、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括号内),溶液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 A、CuCl 2 (CuO);B、NaOH(NaOH); C、NaCl(HCl); D、CuSO 4[Cu(OH) 2 ] 5、在一盛有饱和Na 2CO 3 溶液的烧杯中插入惰性电极,保持温度不变,通电一段时间后: A、溶液的PH值增大; B、Na+和CO 3 2-的浓度减小; C、溶液的浓度增大; D、溶液的浓度不变,有晶体析出; 6、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①2Fe+O 2+2H 2 O=2Fe(OH) 2 ;②4Fe(OH) 2 +O 2 +2H 2 O=4Fe(OH) 3 ; ③2Fe(OH) 3=Fe 2 O 3 +3H 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7、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铜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D.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8、右图中,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a极:Cu2++2e-=Cu;b极:Fe-2e-=Fe2+,则以下 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五篇最新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五篇最新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

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总体Cs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

高考电化学专题 复习精华版

第一部分 原电池基础 一、原电池基础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氧化反应 负极 铜锌原电池 正极 还原反应 反应原理 Zn-2e -=Zn 2+ 2H ++2e -=2H 2↑ 电解质溶液 二、常见的电池种类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Zn-2e -=Zn 2+ 正极(石墨)2NH 4++2e -=2NH 3+H 2↑ ① 普通锌——锰干电池 总反应:Zn+2NH 4+=Zn 2++2NH 3+H 2↑ 干电池: 电解质溶液:糊状的NH 4Cl 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溶液 ② 碱性锌——锰干电池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Zn-2e - +2OH - =Zn(OH)2 正极(石墨)2e - +2H 2O +2MnO 2= 2OH-+2MnOOH ( 氢氧化氧锰) 总反应:2 H 2O +Zn+2MnO 2= Zn(OH)2+2MnOOH 电极:负极由锌改锌粉(反应面积增大,放电电流增加);使用寿命提高 电解液:由中性变为碱性(离子导电性好)。 失e -,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溶 解 不断

可充电电池 正极(PbO 2) PbO 2+SO 42-+4H ++2e -=PbSO 4+2H 2O 负极(Pb ) Pb+SO 42--2e -=PbSO 4 铅蓄电池 总反应:PbO 2+Pb+2H 2SO 4 2PbSO 4+2H 2O 电解液:1.25g/cm 3~1.28g/cm 3的H 2SO 4 溶液 蓄电池 特点:电压稳定, 废弃电池污染环境 Ⅰ、镍——镉(Ni ——Cd )可充电电池; 其它 负极材料:Cd ;正极材料:涂有NiO 2,电解质:KOH 溶液 NiO 2+Cd+2H 2O Ni(OH)2+ Cd(OH)2 Ⅱ、银锌蓄电池 正极壳填充Ag 2O 和石墨,负极盖填充锌汞合金,电解质溶液KOH 。 反应式为: 2Ag+Zn(OH)2 ﹦ Zn+Ag 2O+H 2 锂亚硫酰氯电池(Li-SOCl 2):8Li+3SOCl 2 = 6LiCl+Li 2SO 3+2S 负极: ;正极: 。 锂电池 用途:质轻、高能(比能量高)、高工作效率、高稳定电压、工作温度宽、高使用寿命, 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 ①、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 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池内,而是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 燃 料 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电 池 ②、原料:除氢气和氧气外,也可以是CH 4、煤气、燃料、空气、氯气等氧化剂。 ③、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O 2 +2H 2 =2H 2O 特点:转化率高,持续使用,无污染。 1.普通锌锰电池 干电池用锌制桶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NH 4Cl 、ZnCl 2和淀粉作电解质溶液,还填充MnO 2的黑色粉末吸收正极放出的H 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电极总的反应式为:2NH 4Cl+Zn+2MnO 2=ZnCl 2+2NH 3↑+Mn 2O 3+H 2O 问题: ①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干电池的外观上的哪些变化判断它已经不能正常供电了? ②我们在使用干电池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气体产生,请推测可能是干电池中的什么成分起了作用? 化学电 源 简 介 放电 充电 放电 放电` 充电 放电 ` 充电 放电 `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练习题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练习题 1.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 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 +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一一2e一=C12↑ 3.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 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 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定,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点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5.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①2Fe+O2+2H2O=2Fe(OH)2;②4Fe(OH)2+O2+2H2O=4Fe(OH)3;③ 2Fe(OH)3=Fe2O3+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6.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C.MgO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7.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8.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 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