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碰撞时间计算公式的推导

几种碰撞时间计算公式的推导

几种碰撞时间计算公式的推导
几种碰撞时间计算公式的推导

日出、日落时间大体换算方法

各主要季节间日出、日落时间大体换算方法 根据农历二、八月昼夜平(这仅是粗略的说法。实际上不同纬度,昼夜时间不完全均等)这一基本时间,可将我们这一带主要季节之间日出、日落的大体时间用各时期的换算公式予以粗略测定。现以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计算的济南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为基础予以说明。济南地区在“春分”时日出6:15,日落18:24,在此粗略各取6点钟。 1、“春分”──“夏至”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测定 y=6±n·1'20"(式中6为六点钟,n为这一期间的某一“日序”,y为某一日序时当日的日落、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为“+”,日出时间为“-”。0≤n≤92)。 例:①当n=0,即代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式中y=6±0,表示这一天为太阳六点钟出,下午六点钟落下。 ②当n=(最大值)92时,即到“夏至”这一天时,y=6±92×1'20"为6±122'即 6±2:02'≈(8:02',3:58'),即“夏至”日时,日出为早上4点钟,日落为晚上8点钟。 ③试问4月14日几点钟日出、日落?根据上述公式n=24(24为“春分”后3月份内有10天加上4月份1~14日的14天两数之和),代入公式后,y=6±24×1'20"= 6±32',即4月14日这一天日出为5点28',日落为下午6点32'。同理,可求得这一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的时间。 2、“夏至”──“秋分”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实际情况是“夏至”时,济南4:53日出,19:34'日落)测定 y1=3:58'+n·1'20",y2=8:02'-n·1'20"(0≤n≤94)当n=0时,即夏至日时, y1=3:58'(日出),y2=8:02'(日落),n=(最大值)94时,y1=3:58'+2:05'≈6,y2=8:02'- 2:05≈6,即至秋分时,日出、日落均在早、晚6点钟。同理,可求得这一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3、“秋分”──“冬至”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实际情况是秋分时,济南5:59'日出,18:11'日落)测定 y=6±n·1'20"(0≤n≤90)当n=0时y=6±0,即9月23日这天日出、日落均为早、晚六点钟。当n=90时(即至“冬至”这天),y=6±90×1'20",亦即y=6±120'=8~4,也就是说“冬至”这天早上8点出太阳,下午4点日落。同理,可求得这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4、“冬至”──(翌年)“春分”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实际上冬至时,济南7:21日出,17:00日落)测定 y1=8-n·1'20",y2=4+n·1'20"(0≤n≤89)式中n=0时,y1=8,y2=4,分别为“冬至”日时的日出、日落时间。当n=89即“春分”这一天,y1=8- 1:58'≈6,y2=4+1.58'≈6,即至“春分”时日出、日落又再次各为早、晚六点钟。同理,可求得这一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1)各年度间天数不太一样,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所以各季节间n值会不完全相同。(2)由于是大体测算,运算中会有误差,有时误差还较大,因

套管安全系数计算

套管安全系数计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套管安全系数计算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套管,安全系数,计算,套管,安全系数,计算,下表,抗拉,,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医药卫生中查看更多范文。 套管安全系数计算如下表: 抗拉安全系数=68.6710008.95011.8185.02286=? ??Kn

Kn pp= 拉 额 8 .72 .1110008.9- =:其中浮力系数下深每米重量=浮力系数钢拉ppmρ??? 36.20383

.0791.7== 抗挤系数=抗拉 额 mpa pp p抗挤力=〔()〕50= p抗挤力=〔ρ固井时的泥浆密度-(1-掏空系数)ρ下次泥浆密度〕 32588.0823.18==抗内压系数=抗内压额内 mpa

mpa pp 井底最大内压力=50= p内压力=(ρ下次最大泥浆-ρ地层水)套管下深23.31000 8.9202053.5985.09.3233=抗拉系数=? ??Kn ()[]38.12020 2.165.012.100981.0305.21=抗挤系数=

??--?mpa 67.12020 2.100981.0645 .139=抗内压系数=?? 油套φn80 38.41000 8.9175076.2985.08.1903=抗拉系数=???Kn

()[]21.23600 2.165.012.100981.0881.60=抗挤系数= ??--?mpa50.13600 2.100981.036 3.63=抗内压系数=?? 〔s抗挤〕=~ 〔s抗内压〕=~ 〔s抗拉〕=~ 说明: ①本井在计算最大内压力时忽略了地层水产生液柱压力;②泥浆密度均采用1.2g/cm;

时间的两种表示方式与时间公式的推导

时间的两种表示方式与时间公式的推导 物体运动状态分为运动和静止。当个别物体静止的时候,时间依然存在,就是说时间与个别物体的静止无关。 1,我们可以用运动表示时间。 时间认识有两种,一,当所有物体的运动都停止的时候,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时间也静止。这种认识认为a,当运动产生的时候,产生时间,时间开始流动。运动是时间的开始,运动结束的时候,时间终结。运动产生时间的不同,运动使时间具有不同的时刻。b,当个别物体静止的时候,时间依然存在。时间与个别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无关,但时间与所有物体是否静止有关,当所有的物体都静止的时候,时间静止。 二,所有物体的运动都停止的时候,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时间与所有的物体是否静止无关。 2,我们可以用静止表示时间。物体静止的时候,时间依然存在,就是说时间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无关,我们可以用静止表示时间。用静止表示的时间与运动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 在机械运动中可以用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表示运动,不变表示静止,所以我们可以用{s}表示物体在空间的位置,s发生变化,那么{s}表示物体运动,s不发生变化,那么{s}表示物体静止。当用静止表示时间的时候,时间就是一个不能表示出变化的量,即{s}。或者说时间是一个不变的量。通常我们会把运动表示的时间即变化的时间强加于这种静止表示的时间之上,认为时间是运动的‘只不过,用静止表示的时候,无法把时间的运动表示出来,这与时间无关。静止物体的时间与运动的物体的时间是一样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用运动表示出来,即{s}.为了区别不同,前者用{sa}表示,后者用{sb}表示,那么{sa}={sb}。单从数学上讲,这表示的是一个不变量与一个变量相等,一个定量与一个增量相等。通常我们用运动表示时间,那么时间是一个变量,一个增量。用静止描述时间,时间用静量或者说定量,不变量表示的时候,运动是无法描述的。[在热运动中,可以用{t}表示运动。] 从数学的角度讲,认为所有运动都停止的时候,时间依然存在的意义不大,或者说没有意义的。 静止{s}表示的时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如果不能转换成运动表示,那么静止{s}表示的时间的物理意义就是时间是一个不变量。那么,当所有运动都停止的时候,时间是不变量。当个别物体静止的时候,此时,在其他运动的物体看来,它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 另外就是静止物体的时间可以用运动物体来表示。 从物理的角度看,时间是一个静量【或说定量,不变量】是没有意义的,时间是动量【动量作变化的量讲】,才有意义。从这里讲,那么运动的开始,是时间的起点;运动结束,时间停止。运动与时间同步。时间与运动具有相同的量。这里的运动指的是‘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物体是运动的,与物体运动快慢无关。我们不能说‘运动快的物体,物体是运动的,运动慢的物体,物体就不是运动的’。运动的快慢是对运动状态的描述,与运动过程的长短无关。不能说运动快的物体,运动过程就长,运动慢的物体,运动过程就短。运动过程或说运动过程的长短就是运动的量。运动过程长,运动的量就大,运动过程短,运动的量就小。运动的量就是时间的量。 我们用运动表示时间,用时间描述运动,其实就是用运动描述运动。 所有的物体都是处在同一个空间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与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对应。 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是相互对应的。或者可以说成,运动与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运动与运动是相互对应的,所有的物体都处在同一时刻,对于一个时刻来说,可以说是静止的。对于任一个时刻,物体都是静止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运动是实实在在的呢?是通过对比。我们说物体是运动的,是因为两个物体间空间间隔发生变化,我们通过物体空间位

EXCLE日期时间计算公式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及操作技巧之三: 时间和日期应用 ——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个人品牌。 自动显示当前日期公式 =YEAR(NOW()) 当前年 =MONTH(NOW()) 当前月 =DAY((NOW())) 当前日 如何在单元格中自动填入当前日期 Ctrl+; 如何判断某日是否星期天 =WEEKDAY(A2,2) =TEXT(A1,"aaaa") =MOD(A1,7)<2 某个日期是星期几 比如2007年2月9日,在一单元格内显示星期几。 =TEXT(A1,"aaa") (五) =TEXT(A1,"aaaa") (星期五) =TEXT(A1,"ddd") (Fri) =TEXT(A1,"dddd") (Friday) 什么函数可以显示当前星期 如:星期二10:41:56 =TEXT(NOW(),"aaaa hh:mm:ss") 求本月天数 设A1为2006-8-4 求本月天数 A1=DAY(DATE(YEAR(A1),MONTH(A1)+1,0)) 也有更簡便的公式:=DAY(EOMONTH(NOW(),0)) 需加載分析工具箱。

当前月天 数:=DATE(YEAR(TODAY()),MONTH(TODAY())+1,1)-DATE(YEAR(TO DAY()),MONTH(TODAY()),1) 用公式算出除去当月星期六、星期日以外的天数 =SUMPRODUCT(--(MOD(ROW(INDIRECT(DATE(YEAR(NOW() ),MONTH(NOW()),1)&":"&DATE(YEAR(NOW()),MONTH(NOW ())+1,0))),7)>1)) 显示昨天的日期 每天需要单元格内显示昨天的日期,但双休日除外。 例如,今天是7月3号的话,就显示7月2号,如果是7月9号,就显示7 月6号。 =IF(TEXT(TODAY(),"AAA")="一 ",TODAY()-3,IF(TEXT(TODAY(),"AAA")="日 ",TODAY()-2,TODAY()-1)) =IF(TEXT(TODAY(),"AAA")="一",TODAY()-3,TODAY()-1) 关于取日期 怎么设个公式使A1在年月日向后推5年,变成2011-7-15 =DATE(YEAR(A1)+5,MONTH(A1),DAY(A1)) =EDATE(A1,12*5) 如何对日期进行上、中、下旬区分 =LOOKUP(DAY(A1),{0,11,21,31},{"上旬","中旬","下旬","下旬"}) 如何获取一个月的最大天数 "=DAY(DATE(2002,3,1)-1)"或"=DAY(B1-1)",B1为"2001-03-01日期格式转换公式 将“01/12/2005”转换成“20050112”格式 =RIGHT(A1,4)&MID(A1,4,2)&LEFT(A1,2) = YEAR($A2)&TEXT(MONTH($A2),"00")&TEXT(DAY($A2),"00" ) 该公式不用设置数据有效性,但要设置储存格格式。 也可以用下列两方法: 1、先转换成文本, 然后再用字符处理函数。 2、[数据]-[分列] [日期]-[MDY] 将“2005年9月”转换成“200509”格式

地理时间计算方法

地理时间计算方法

?地理时间计算方法 地理时间计算方法 一、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 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 1)。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

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 区时。 3. 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 ”,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 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三、日界线 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如果向东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早12小时;如果向西到180°经线,那么180°经线比本初子午线要晚12小时。这样,同是180°经线,时间却相差24小时。因此,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既是一天的开始,又是一天的结束,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并非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受各国领土的影响,有些地方日界线不得不改变它的位置而发生弯曲。另一条日界线为0时日界线(或子夜日界

套管安全系数计算

套管安全系数计算如下表: 抗拉安全系数=68.6710008.95011.8185.02286=? ??KN KN P P = 拉 额 8 .72 .1110008.9- =: 其中浮力系数下深每米重量=浮力系数钢 拉P P m ρ??? 36.20383 .0791.7== 抗挤系数=抗拉 额 MPa P P P 抗挤力=0.00981×〔1.2-(1-0.65)×1.2〕×50=0.383 P 抗挤力=0.00981×〔×ρ固井时的泥浆密度-(1-掏空系数0.65)×ρ下次泥浆密度〕 32588.0823.18==抗内压系数=抗内压额内 MPa MPa P P 井底最大内压力=0.00981×1.20×50=0.588MPa P 内压力=0.00981×(ρ下次最大泥浆-ρ地层水)×套管下深 23.31000 8.9202053.5985.09.3233=抗拉系数=? ??KN ()[]38.12020 2.165.012.100981.0305.21=抗挤系数= ??--?MPa 67.12020 2.100981.0645 .139=抗内压系数=?? 油套φ139.7 N80×9.17

38.41000 8.9175076.2985.08.1903=抗拉系数=? ??KN ()[]21.23600 2.165.012.100981.0881.60=抗挤系数= ??--?MPa 50.13600 2.100981.0363 .63=抗内压系数=?? 〔S 抗挤〕=1.0~1.125 〔S 抗内压〕=1.05~1.15 〔S 抗拉〕=1.60~2.00 说明: ①本井在计算最大内压力时忽略了地层水产生液柱压力; ②泥浆密度均采用1.2g/cm ; ③各额定压力查钻井手册表3-8(第160~180页)。

Excel中关于日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Excel中关于日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方法1:在A1单元格输入前面的日期,比如“2004-10-10”,在A2单元格输入后面的日期,如“2005-6-7”。接着单击A3单元格,输入公式 “=DATEDIF(A1,A2,"d")”。然后按下回车键,那么立刻就会得到两者的天数差“240”。 提示: 公式中的A1和A2分别代表前后两个日期,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此外,DATEDIF函数是Excel中一个隐藏函数,在函数向导中看不到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使用。 方法2:任意选择一个单元格,输入公式“="2004-10-10"-"2005-6-7"”,然后按下回车键,我们可以立即计算出结果。 计算工作时间——工龄—— 假如日期数据在D2单元格。 =DATEDIF(D2,TODAY(),"y")+1 注意: 工龄两头算,所以加“1”。 如果精确到“天”—— =DATEDIF(D2,TODAY(),"y")&"年"&DATEDIF(D2,TODAY(),"ym")&"月 "&DATEDIF(D2,TODAY(),"md")&"日" 二、计算2003-7-617:05到2006-7-713:50分之间相差了多少天、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 假定原数据分别在A1和B1单元格,将计算结果分别放在C 1、"D1和E1单元格。

C1单元格公式如下: =ROUND(B1-A1,0) D1单元格公式如下: =(B1-A1)*24 E1单元格公式如下: =(B1-A1)*24*60 注意: A1和B1单元格格式要设为日期,C 1、"D1和E1单元格格式要设为常规. 三、计算生日,假设b2为生日 =datedif(B2,today(),"y") DATEDIF函数,除Excel2000中在帮助文档有描述外,其他版本的Excel在帮助文档中都没有说明,并且在所有版本的函数向导中也都找不到此函数。但该函数在电子表格中确实存在,并且用来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月数或年数很方便。微软称,提供此函数是为了与Lotus1-2-3兼容。 该函数的用法为“DATEDIF(Start_date,End_date,Unit)”,其中Start_date为一个日期,它代表时间段内的第一个日期或起始日期。End_date为一个日期,它代表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日期或结束日期。Unit为所需信息的返回类型。 “Y”为时间段中的整年数,“M”为时间段中的整月数,“D”时间段中的天数。“MD”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天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月和年。“YM”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月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日和年。“YD”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天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年。比如,B2单元格中存放的是出生日期(输入____年__月__日时,用斜线或短横线隔开),在C2单元格中输入“=datedif(B2,today(),"y")”(C2单元格的格式为常规),按回车键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程序(C语言)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C语言程序 #define PI 3.1415926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days_of_month_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int days_of_month_2[]={31,29,31,30,31,30,31,31,30,31,30,31}; long double h=-0.833; //定义全局变量 void input_date(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ate (form: 2009 03 10):"<>c[i]; } } //输入日期 void input_glat(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egree of latitude(range: 0°- 60°,form: 40 40 40 (means 40°40′40″)):"<

cin>>c[i]; } } //输入纬度 void input_glong(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egree of longitude(west is negativ,form: 40 40 40 (means 40°40′40″)):"<>c[i]; } } //输入经度 int leap_year(int year){ if(((year%400==0) || (year%100!=0) && (year%4==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判断是否为闰年:若为闰年,返回1;若非闰年,返回0 int days(int year, int month, int date){ int i,a=0; for(i=2000;i

运动学推导公式

学生姓名年级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知道其推导方法);掌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并运用。重点难点表达式:x = v0 + at2/2、v2 - v02 = 2ax .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自由落体运动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我们有哪些方法来获得(测量到)它的运动信息? 利用打点计时器纸带法。 实验(记录自由落体的运动信息) 分析实验结果: 思考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速度如何算?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加速度如何算?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作业 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学生自评针对本堂收获和自我表现(对应指数上打√)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签名

2 gt v t =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 221gt s = gs v t 22= g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说明: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同时到达地面。 ①定义:在同一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均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 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 表示。 ②方向:竖直向下,它的标准值:g=9.8m/s 2 ③经过对不同地区g 值的精确测量,可以发现地球上不同地方g 值不同。 应用: 1、 一个小球在离地面200米处以Vo 的速度向上运动,9秒末的速度大小是2Vo,求几秒后落 地? 2.一条铁链长5米,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下落,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 25米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取g=10m/s) 3.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米的窗户用时间0.4秒,g 取10m/s.则物体 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多少米。 4、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从屋顶往下放,另一个小球在距离屋顶b 米处,当屋顶的小球下 落到a 米时,开始放另一个小球,最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求屋的高度 5、一物体自由下落,先后经过A.B.C 三点,经过ab 和bc 相隔时间相等,已知ab=23m,bc=33m, 求物体开始下落点离A 点的高度.

日出日落方向图解

日出日落方向图解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学生理解:北回归线以北昼长大于昼长,且正午太阳在南,因此东北_南_西北,太阳视运动轨迹大于180度。 钟表定向推导:夏季日出时在6时以前,因此太阳自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不过以上两种方法缺乏必要的科学性,虽然都能解释、并使学生进一步记忆,但却不利于进一步探究。对于初中及高一学生来说足以。 简易图解释: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上图中能表示),站在晨线上看太阳(图中选择了几个点,也就是蓝点位置),应该就是顺着太阳光线的方向看到的。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夏至日除极昼、极夜区外,太阳都从东北升起,赤道上是东偏北23度26分,向南北两侧角度变大。夏半年的其它日期同理可得。 视运动图分析: 左图是南半球中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右图是北半球中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日出日落方向。 下面是从原初中课本上的图简化来的。 这是网友制作的,大家都可以依据地概的相关知识制作,也都可以说明日出日落的方向。

如果再进一步细化的分析:要计算任意一个地方在任意一天日出日落的方位角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方位角=90 - 0.5arccos[2(sinM/cosN)^2 - 1]公式中,M表示的是某天太阳直射的纬度,N表示的是某地的纬度,^2表示平方。 【例如】北京在北纬40度,则N=40,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北纬23.5度(太阳直射北纬23.5度),即M=23.5,把N和M的值代入上式,可求得:方位角=31度 意思是,夏至这一天,在北京的人看来,太阳是从东偏北31度的方位升起的,是在西偏北31度的方位落下的。 下面是一些特殊地区,特殊时间的日出日落方位。 结论:? 北半球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太阳均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 北半球冬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太阳均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春分、秋分,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极点除外)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以及中国常见的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以及中国常见的日出日落时间 以地球中心为原点O,赤道所在平面为XY平面,东经120度指向西经60度为Y轴正方向.球心指向北极为Z 轴正方向.有了Y轴与Z轴就可定X轴的方向(从东经30度指向西经150度) 球面方程:X^2 + Y^2 + Z^2 = 1 (设地球直径为1) 日出日落时刻圈方程:Y^2 + Z'^2 = 1 (Z'以Z轴作坐标变换,见下面) Z'=Z*sin(β+90) (β为太直射点纬度) 求纬度α度时日出时刻.先解出纬度为α度时的X,Y坐标. X=si nα*sin(β+90)*cos(β+90)/(cosβ*cosβ) Y=-SQRT(1-X^2-sinα*sinα) (SQRT为平方根) 有了XY坐标,求反正切,得出一个角度值(由于在XY平面,0度在X轴正向,实际的东经120度在Y轴负方向上,即270度角.所以要换算一下,才能得出经度差) 实算一下:代入的纬度为30.15度,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4333度. 算出X=-0.21835,Y=-0.83578,反正切得出-104.64度.计算时假设在Y轴负方向上(即270度或-90度).两者之间相差14.64度,换成时间就是58.56分钟. (计算出的14.64度的含义是指,夏至日那天,当赤道上(北纬0度)东经120度的地方看到日出时,北纬30.15度,东经(120-14.64)度的地方也正好看到日出.) (换句话说:当赤道上东经120度的地方看到日出时,北纬30.15度东经120度的地方日出已经过去58.56分钟了.由于赤道上是昼夜等分的(假设太阳是个点光源),即日出时刻一定在6:00.那么同一经度的北纬30.15度地方,日出时间是5:01:26左右.东经120度10分.比120度还早了40秒钟.所以日出时间为5:00:46) 查寿星万年历,在夏至日的日出时间为4:58:07,日落时间19:04:07. 实测数据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所有时间为时间 (任意地点日月升落时刻查询) 省会城市

机械加工时间定额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机械加工时间定额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2、刨削、插削 所用符号机加工工时定额,机械加工定额,机加工工时,定额计算方法,加工中心定额,工时 tj——机动时间(min) L——切刀或工作台行程长度(mm) 1——被加工工件长度(mm) 11——切入长度(mm) 12——切出长度(mm) 13——附加长度(mm) 14——行程开始超出长度(mm) 15——行程结束时超出长度(mm) B——刨或插工件宽度(mm) h——被加工槽的深度或台阶高度(mm) U——机床平均切削速度(m/min) f——每双行程进给量(mm) i——走刀次数 n——每分钟双行程次数 n=(1000×VC)/L×(1+K) 注: 龙门刨:K=0.4-0.75 插床:K=0.65-0.93 牛头刨:K=0.7-0.9 单件生产时上面各机床K=1 ①插或刨平面 tj=(B+12+13)×i/(f×n)=2×(B×11+12+13)×i/(f×Um×1000)(min) ②刨或插槽 tj=(h+1)×i/(f×n)=(h+1)×i×L/(f×Um×1000)(min) 注: 龙门刨:14+15=350mm 牛头刨:14+15=60mm(各取平均值) ③刨、插台阶 tj=(B+3)×i/(f×n)(横向走刀刨或插)(min) tj=(h+1)×i/(f×n)(垂直走刀刨或纵向走刀插)(min) 3、钻削或铰削 所用符号机加工工时定额,机械加工定额,机加工工时,定额计算方法,加工中心定额,工时 tj——机动时间(min)1——加工长度(mm) 11——切入长度(mm)11——切出长度(mm) f——每转进给量(mm/r)n——刀具或工件每分钟转数(r/min) Φ——顶角(度)D——刀具直径(mm) L——刀具总行程=1+11+12(mm) 钻削时:11=1+D/[2×tg(Φ/2)]或11≈0.3P(mm)

全国各大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

全国各大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全国各大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1日期 北京 天津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上海

南京 月日 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时分

时分时分 1 1 1 11 1 21 7 37 17 00 7 36 17 09 7 32 17 20 7 31 16 59 7 30 17 08 7 27 17 19 7 39 17 13 7 39 17 22 7 35 17 33 7 46 17 21 7 46 17 30

7 58 17 16 7 57 17 26 7 53 17 37 7 14 16 26 7 13 16 36 7 08 16 47 7 13 16 12 7 12 16 22 7 07 16 34 7 15 16 00 7 13 16 10 7 07 16 23 6 53 1 7 03 6 54 17 11 6 52 17 19

7 07 17 19 7 05 17 28 2 1 2 11 2 21 7 24 17 34 7 13 17 46 7 00 17 57 7 19 17 32 7 08 17 44 6 56 17 55 7 27 17 45 7 18 17 56 7 06 18 07 7 35 17 53

7 13 18 15 7 44 17 50 7 33 18 03 7 20 18 46 6 59 1 7 01 6 4 8 17 14 6 34 17 26 6 56 15 49 6 44 1 7 03 6 29 17 16 6 56 16 39 6 43 16 54 6 2 7 17 08 6 4 7 17 29 6 40 17 3 8 6 30 17 46

第3节位移和时间关系(1)公式的推导

荥阳高中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制作人:于天然审核人:胡艳丽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微分与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 2、理解位移时间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 3.理解位移时间公式,掌握用其解题的思路与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变的运动,其v-t图像是。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不变的运动,其v-t图像是。 其特点是在相等的时间内,相同。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3、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满足,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满足,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例1】一质点沿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3m/s,则在2s内该质点走过的位移为多少?在v-t图像中如何表示? 【思考】图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为。 小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可以用来表示物体发生的位移。 三、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 1、通过阅读课本第38页“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 采用的数学思想是,结合图像试推导出在时间t内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位移公式:。其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 2、对于该公式的理解: ①该公式为式,代入数据计算时各个物理量要求。 ②如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为0,该公式可以简化为。 3、结合课本第39页例题,总结求解物理计算题时的基本步骤。并完成第40页课后习题第2、3题。 1

使用时间:2016年9月13日周二单印1×1200 学号:姓名: 【例2】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则汽车从开始刹车经过5s所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随堂练习】 1、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x=4t+2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则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4m/s和2m/s2 B、0和4m/s2 C、4m/s和4m/s2 D、4m/s和0 2、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始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A、1:1 B、3:1 C、3:4 D、4:3 3、正以30m/s的速率运行中的列车,街道前方小站的请求:在该站停靠1min,接一个垂危病人上车。列车决定先以加速度大小是0.6m/s2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小站恰停止,停车1min后再以1.0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启动,直到恢复到原来的速度行驶。求该列车由于临时停车,共耽误多少时间? 2

日出日落方位及其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科,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各种地理现象。当前学生的地理学习仅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实际,一味地为了应付升学而被动学习,无法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习了地球运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知道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不停的做周期性的运动,从而使得不同纬度的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日出日落时间,这是地理必修一的一个难点,学生一方面要掌握规律,最主要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由于高一年级15级文科班学生我没有带他们的课程,所以具体情况不清楚,但是通过高二教学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基础非常差劲,同时由于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接近生活,让同学们从理性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养成一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好习惯。 四、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2.比较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时间,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记录当地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时间,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总结计算昼夜长短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到联系生活实际,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生活经验,并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式、小组讨论式、讲授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每天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 学生回答:东方。 老师:一个地方每个季节太阳升起来的时间一样吗?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不一样。太阳光照强度不一样、白天夜晚长短不一样等等。

时间的推导公式

时间的推导公式 关键字;时间,公式,相对论,力学,运动,时间的由来作者:中国吴兴广 前言我初看<论证时间是所有运动物体的一个共量>的时候,觉得很有感触,而再看时,好像文中又没说什么。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你是怎么看《时间的本质之时间的由来的》?正文在经典力学中,我们认为时间是一个与运动无关的量。可以说时间是一个自变量,因此我们选择了时间作为基本量,这个有基本单位s.在这里时间与运动无关,运动大小不影响时间。时间可以用来描述运动,描述运动的大小。根据V=S/T(T为自变量)推出T=S/V.其中T表示时间,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在公式T=S/V中我们认为T是自变量,公式的意义是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求出时间来。我们是站在T是自变量的角度看这个公式的。在相对论中,在时间是一个自变量的观点上,根据绝对速度得出时间具有相对性,时间是一个与运动物体有关的,随着运动的越大而越慢。因此我认为无论经典力学还是相对论都是以时间是一个自变量为出发点的,是从我们可以用钟表表示时间出发来认识时间的。那么为什么钟表可以表示时间?时间从哪里来的?时间一直是一个自变量吗? 不是的。 在没有时间的概念以前,时间是这样来的。还得从钟表说起,钟表不表示时间以前是作什么的?通过对参考系的理解,发现,钟表起的作用与参考系类似。钟表以自身运动的大小为标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大小。参考系本身作用是作一个定点,我们通过参考系可以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长短(或运动的多少),但是参考系无法描述出一个物体的运动大小。因此,我们找来一个运动的物体作为标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大小。这就是钟表的最初由来。这个物体就是钟表。 在描述物体运动的大小或比较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大小时, 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有一个共同的量,所有运动的物体都有这个量。【1】这个量是同一的,是一样的。这个量还是个变量。这个量就是:作为标准的物体以本身的运动(大小)经过的空间。物体经过的空间就是运动的长短或说位移。用公式表示就是,运动的长短/运动的大小=这个共同的量。用现在的符号,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T=S/V.这个共同的量就是T,与运动的大小无关。1)运动大(或快)的物体与运动小的物体都有这个量,并且相等。2)因为与运动的大小无关,因此一个物体运动大时与运动小时的组合,这个量也是不变的。那么运动的大小发生改变时也与这个量无关。3)这个变量是一个因变量,因运动物体经过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的见《时间的本质之时间的由来》。后来我们就用这个原本用来测量其他物体运动大小的物体来表示这个共同的量,即时间。S/V是这个量,这是个因变量,T=S/V是这个量的公式。时间的来自哪里?时间来自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T=S/V,这里的时间单位是一个推导单位,由S/V得出。与力的单位F有些类似。 当我们把这个量从所有的物体中提出来或者说用钟表表示这个量的时候,这个量就变成一个与所描述物体的运动大小无关的量,与运动的大小改不改变无关的量。这时,我们认为时间是一个自变量。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是从这开始的。我们把时间选为基本量,用来描述其它的物理量。例如,根据V=S/T得出运动的大小V的单位。 我认为相对论则直接从时间是一个自变量出发(未考虑没有用钟表表示时间以前的阶段,未考虑时间的由来),根据绝度速度推出时间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个结论与绝对速度有关,与绝度速度的大小无关。(即只要有绝对速度,无论大小都能得出。) 同样是公式T=S/V,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不一样,就可造成意义的不同。 首先我们描述运动的大小的时候,发现这个量,这个量就等于S/V。后来我们用时间表示这个量,用T表示时间。所以T=S/V。在这里公式T=S/V表示时间的由来,时间是一个因变量。T说的是所有物体的共量。T说的是所有物体的时间。 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共量,时间是相同的时候,我们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大小表示所有的物体

根据公历日期计算星期的公式

根据公历日期计算星期的公式 蔡勒(Zeller)公式:是一个计算星期的公式,随便给一个日期,就能用这个公式推算出是星期几。 公式如下: W = [C/4] - 2C + y + [y/4] + [13 * (M+1) / 5] + d - 1 公式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w:星期;(w对7取模得:0-星期日,1-星期一,2-星期二,3-星期三,4-星期四,5-星期五,6-星期六) c:世纪(前两位数) y:年(后两位数) m:月(m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14,即在蔡勒公式中,某年的1、2月要看作上一年的13、14月来计算,比如2003年1月1日要看作2002年的13月1日来计算) d:日 [ ]代表取整,即只要整数部分。 下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纪念日那天(2049年10月1日)来计算是星期几,过程如下: w=y+[y/4]+[c/4]-2c+[26(m+1)/10]+d-1 =49+[49/4]+[20/4]-2×20+[26×(10+1)/10]+1-1 =49+[12.25]+5-40+[28.6] =49+12+5-40+28 =54 (除以7余5) 即2049年10月1日(100周年国庆)是星期五。

再比如计算2006年4月4日,过程如下: w=y+[y/4]+[c/4]-2c+[26(m+1)/10]+d-1 =6+[6/4]+[20/4]-2*20+[26*(4+1)/10]+4-1 =-12 (除以7余2,注意对负数的取模运算!) 不过,以上的公式都只适合于1582年(我国明朝万历十年)10月15日之后的情形。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宣布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 后来人们将这一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若要计算1582年10月4日及之前的日期是星期几,则公式为: y+[y/4]+[c/4]-2c+[26(m+1)/10]+d+3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程序(C语言)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程序(C语言)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C语言程序 #define PI 3.1415926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days_of_month_1[]={31,28,31,30,31,30,31,3 1,30,31,30,31}; int days_of_month_2[]={31,29,31,30,31,30,31,3 1,30,31,30,31}; long double h=-0.833; //定义全局变量

void input_date(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ate (form: 2009 03 10):"<>c[i]; } } //输入日期 void input_glat(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egree of latitude(range: 0°- 60°,form: 40 40 40 (means 40°40′40″)):"<>c[i]; } } //输入纬度 void input_glong(int c[]){ int i; cout<<"Enter the degree of longitude(west is negativ,form: 40 40 40

(means 40°40′40″)):"<>c[i]; } } //输入经度 int leap_year(int year){ if(((year%400==0) || (year%100!=0) && (year%4==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