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

摘要: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在总结旅游吸引物概念、内涵、特点、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结合实例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析、较大地域范围的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比较前人的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理论综述,提出对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的看法。认为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与应用方面,个案较多,在基础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方面比较薄弱,落实到具体研究上,研究方法也不够灵活。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力;综述

一引语

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成熟很多。因此,许多学者对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过综述。如胡抚生(2008)曾在《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开发、组织管理、游客和居民对其的感知评价四个当面的研究。郑嬗婷等(2006)也对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总结。除此之外,还有郑四渭等(2009)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何景明(2003)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述评、吴承忠(2004)在总结历史文化旅游特点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研究等。

然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国内旅游吸引力方面研究的进展、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展望等多方面的信息,则必须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研究进行总结。因此,本文选取国内发表的20余篇专著或期刊杂志,分门别类进行概述,并与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旅游吸引物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胡抚生(2008)总结出,尽管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有着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但区别大多在于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还是吸引了游客和经济管理者、还是本身就包括了游客这一要素这些方面。在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研究中,却近期的文献很多都采用了保继刚(2000)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它包括旅游资源、合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

这一定义强调旅游吸引物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通过游客来界定的。可以看出,对游客没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基于此,不同学者对旅游吸引力的内涵和特征的解释,大多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概念的补充。谢彦军(1999)在分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析后,认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核心层次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识物。

可以看出,对旅游吸引物内涵界定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陈才等(2007)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旅游者直接引发的概念,而旅游资源则是针对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而言的。至于旅游产品,这是用过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形成的。这一解释则由于先前的定义有所区别,并不认为旅游资源即是吸引物的组成部分。成伟光等(2005)则认为旅游资源通过策划和开发产生旅游吸引物,再经过配套建设形成设施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创新之后得到旅游新产品。总结来说,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朗。但是,二者之间必然有所关联,而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产物。

三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的研究

旅游吸引物类型的划分的方式众多。本文依据所搜集文献的研究方向的区别,采用两种划分方式。一是按照其所处地域单元将其划分为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而是按照其属性将其划分为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三大类(保继刚,2000)。在赵明(2011)以莆田市为例对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作者借鉴了保继刚提出的依据属性的三分法,(即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和依据旅游活动性质的三分法(即观光型、游戏娱乐型、运动休闲型),然后结合旅游吸引物属性和活动性质,将该市的旅游吸引物分为人文观光型、自然观光型、人工娱乐型和运动休闲型。的确,在对小范围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是,不太可能出现涉及各个属性及活动性质的旅游吸引物种类,因此这一将两者结合再去除空白类别的分类方式可以为个案研究的工作者所借鉴。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除了上文提到的西方城市旅游文献综述之外,还包括诸多对大城市中的单个景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研究,下面先以北京为例。宁泽群(2008)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北京798艺术区作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的“特质”是当地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文化的内涵是不能设计和规划的,所以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其自发形成的“特质”的发现与保护。再如宛霞(2009)在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之后开展了对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分析,认为该场馆具有高需求性、高价值决定性、市场联动性等特点。在竞争力方面强调了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周期的优势。但是事实上,作者对其生命周期的考虑似乎过于乐观,对奥运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缺陷分析也不够到位。

对其他中小城市的研究也为数众多,宋河有(2008)在对郑州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中,认为郑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却缺乏知名旅游吸引物。基于对其特征、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但其结论却并不太具有普适的参考价值。上文提到的莆田市研究赵明(2011),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吸引物进行空间定位,从而发现该市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点,得出人文观光类最多,且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等结论,同样缺乏借鉴意义。

对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则较少。刘沙(2012)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因此从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要素集成两方面讨论了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认为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将形成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即“观光-休闲-专项”旅游的复合体产品。郑春霞(2009)则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了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依然是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模式,不过对比城市旅游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在一定范围可以适用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大致可以分为乡村景观景点吸引物、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旅游商品和非物质旅游吸引物。

从旅游吸引物属性来看,国内文献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旅游吸引物方面。针对文化吸引物的研究不胜枚举。吴承忠(2004)总结了西方文化旅游的特点,即充满浓厚的怀旧情结,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影响着历史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充分发挥导游员、解说牌等构成的解说系统的作用能增强历史文化旅游的效果与吸引力;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及审美教育功能。归纳了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宋振春(2006)以泰山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认为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定量表现出旅游吸引力系统各构成因素的内部结构,反映出核心吸引力——在该研究中为泰山的称号文化,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局限性表现在对游客进行调查时没有对游客分类群,事实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结构的游客的感知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四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研究的补充

对旅游吸引物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出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这一类研究包括针对地域的

角度和针对某一旅游吸引物的角度。

针对地域的角度,许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域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吴必虎等(2003)采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在宏观上对我国4A级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律进行的研究,便通过定量实证分析手段,发现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吸引物的凝聚分布特点,认为其与城市之间在地域上的分布关系联系紧密。此外,还进行了景点与城市距离、各省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是此类研究的样板。在申涛等(2010)对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还加入了阶段分析。他们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旅游吸引物演化历程的回顾,认为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扩展模式的快速发展阶段。与上述研究类似的其他研究,则在杨新军(2004)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得到了较好的总结。

针对某一具体旅游吸引物的研究,除上文所述之外,还有戴学军(2003)、黄秀琳(2011)等人的研究,由于此类研究依旧缺乏对理论构建或其他研究的借鉴意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选取了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角度阐述对旅游吸引物,尤其是其符号属性的理解。马凌(2009)便选择了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吸引物客观属性之外的符号属性。认为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与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社会所热衷的旅游吸引物类型不同,从而可以解释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即不仅受到自身物理特性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变迁的作用。赵玉燕(2011)则选取湘西地区的“神秘湘西”制作宣传过程进行研究,从人类学角度,用民族志的方式解析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认为这类人们参与旅游文化制作的行为有可能改变土著信仰文化的原有面貌和内在和谐,认为本质是一种“设计制造”的景观。继而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两种走向:一是呈现给游客的文化成为僵化的文化孤岛,变为展演文化;二是真是的内部社区生活与舞台外部形象紧密结合,本土原始文化得到改变。

五结语

遍观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的研究,即使如此针对较大的宏观范围的、有很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文献也很少,大多是对某省份、城市甚至景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从而分析其所包含的旅游吸引物或者其本身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国外的城市旅游研究已经形成一体化框架体系(Douglas G.Pearce,2011)的今天,缺少对自身国内旅游现状的普遍认识,一味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的方法,采用固定模式开展个例研究是很难在理论范围取得突破的。因此,寻求多样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以期完成旅游吸引物概念、内容、特征等理论模型的塑造,对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校出版社,2000:78.

2.陈才,王海利,贾鸿等.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

3.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J].旅游科学,2013,27(3):26-36.

4.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3):16-21.

5.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等.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20(1):53-5

6.

6.戴学军.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体系为例[D].南京

大学,2003.

7.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等.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

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3):497-502.

8.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9.胡抚生.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8,30(3):31-37.

10.刘沙.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12-316.

11.刘运伟.需求转型条件下北京休闲度假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

学,2007.

12.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24(3):69-74.

13.申涛,田良.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

分析[J].热带地理,2010,30(1):96-100.

14.宋河有.知名旅游吸引物匮乏的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以郑州为例[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2):140-144.

15.宁泽群,金珊.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考察:一个市场自发形成的视角[J].

旅游学刊,2008,23(3):57-62.

16.宋振春,陈方英,宋国惠等.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力研究——以泰山为例

[J].旅游科学,2006,20(6):28-34.

17.宛霞,邢晓晨,邵凯等.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及竞争力分析[J].沈

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29-31.

18.王中华,高建富.对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研究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2):124-125.

19.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J].人文地理,2003,18(1):1-5,28.

20.吴承忠.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人文地理,2004,19(6):62-66.

21.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J].旅游科

学,2010,24(5):25-31.

2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86-87.

23.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19(1):76-81.

24.郑春霞,余盈.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9,23(2):28-33.

25.郑嬗婷,陆林,章锦河等.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

理,2006,26(4):686-692.

26.赵明.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以莆田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6):104-109.

27.赵玉燕.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人类学解析——以"神秘湘西"、"神秘文化"为例[J].广

西民族研究,2011,(2):184-189.

管柱力学

第一章管柱结构及力学分析 1.1水平井修井管柱结构 1.1.1修井作业的常见类型 修井作业的类型很多,包括井筒清理类的、打捞落物类的、套管修补类的。 1)井筒清理类 (1)冲砂作业。 (2)酸化解堵作业。 (3)刮削套管作业。 2)打捞类 (1)简单打捞作业。 (2)解卡打捞作业。 (3)倒扣打捞作业。 (4)磨铣打捞作业。 (5)切割打捞作业。 3)套管修补类 (1)套管补接。 (2)套管补贴。 (3)套管整形。 (4)套管侧钻。 在各种修井作业中,打捞作业约占2/3以上。井下落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管类落物、杆类落物、绳类落物、井下仪器工具类落物和小零部件类落物。1.1.2修井作业的管柱结构 1)冲砂:前端接扶正器和冲砂喷头。

图1 冲砂管柱结构2)打捞:直接打捞,下常规打捞工具。 图2 打捞管柱结构3)解卡:水平段需下增力器和锚定器。 图3 解卡管柱结构

4)倒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和锚定器。 图4 倒扣管柱结构5)磨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锚定器和铣锥。 图5 磨铣管柱结构6)酸化:分段酸化需下封隔器。 图6 分段酸化管柱结构

1.1.3刚性工具入井的几何条件 在水平井打捞施工中,经常使用到大直径、长度较大的工具,工具能否顺利通过造斜率较大的井段是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关键,对刚性工具,如果工具过长或工具支径过大,工具通过最大曲率处将发生干涉。 对于简单的圆柱形工具,从图7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d 2/D R (2)/D (R 2L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直径。 图7 简单工具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图8 刚性工具串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对于复杂外形的工具或刚性工具串,从图8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2212)2 d 2d 2D R ()2D R ()2d 2d 2D R ()2D (R L ++--++++--+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中部直径;d 1—工具上端直径;d 2—工具下端直径。 1.2修井管柱力学分析 1.2.1修井管柱工况分析 1)修井作业管柱受力类型 (1)上提或下放作业。 上提下放过程中,管柱可能受到的力有:套管压力、油管压力、大钩拉力、重力、浮力、接触反力、摩擦力、抽吸作用力、惯性力。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目录 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3、业内区域联盟态势渐强 4、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 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 二、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 2、旅游企业之间开辟合纵连横之路 3、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构成严峻挑战 4、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Cap: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竞争一年。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划分,1996年进入我国“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是我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后劲的阶段。“十五”计划(1997~2005)时期,旅游市场更是态势复杂而又强劲发展。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阐述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 亿元,相当于全国GDP 的5.01%,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居世界第 4 位。旅游外汇收入达257 亿美元,分别比2003 年和2002 年增长48%和26%,跃居世界第5 位。国内游市场,全年全国总出游人数达到11.02 亿人次,总花费4710.71 亿元,人均花费427.5 元。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自此,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GDP 的比重已经连续5 年稳定在5%以上。中国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 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 虽然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但同时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一方面,很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争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如欧洲期待、泰国价格上涨、访港创新高、印度落地签;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抓住各种时机吸引境外客源市场,如台湾,入境市场的开放。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游客的流动频率,同时,导致国际旅游市场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除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是主要竞争条件外,经营优势比拼和市场化运作的较量也进一步加强,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的抢占更加激烈。 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旅游国际竞争力水平是衡量旅游强国的核心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2019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2019年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 (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2018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5.25万亿元。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2018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8年,我国GDP首破80万亿,达到8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8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8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8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 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8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闲暇效用的日益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十分可观。199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3439亿,占GDP的比例已达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7%。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国家旅游局研究认为,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这个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入境旅游将达到1.35-1.4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0-750亿美元,国旅游收入1.9-2.7万亿人民币,届时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国生产总值的8%,中国将挤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发展特点: 国旅游业以观光、度假为主,同时集体出游、商务旅游发展迅速,不可忽视; 国旅游市场仍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短期度假为主,区域短线旅游十分活跃,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停留时间较少,但长途旅游有上升趋势; 国游客的消费支出仍较单一,具体体现在:实物性消费低于服务型消费。由于旅游半径的有限性以及旅游交通所占比重较低,单纯的景点经营业所占的比重仍偏高,以“吃、住、娱、行、游”为产业链的“大旅游业”仍有待发展。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对闲暇效用的偏好越来越强,人们希望能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而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各个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应“以人为本”,全方位地为旅客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服务; 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及社会福利旅游等团体性出游不容忽视。由于各个事业、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时代下不同区域商务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这类福利性、集体性出游活动发展很快; 家庭出游、探亲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社会资本联系纽带的“关系型”社会,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显著增加,中上层收入家庭集体出游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并且人们海外探亲(如华侨回乡访根等)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而愈加方便。 (二)常熟市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分析 影响常熟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1.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利好影响:首先,中国加入 WTO,与服务贸易管制相关的条款将会被放松,旅行社的设立与管理的限制也更

中国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梳理

中国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梳理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本文对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5至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部分年度数据有缺失)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了一些基础数据,其中也参考了同期国家统计局的个别数据。最后,本文对入境游的一些数据也进行了简单梳理,仅供参考。 一、2005至2010年中国居民出游规模数据整理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中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次增长了236.73%,所创造的旅游收入增长了448.1%,表1. 为2005年至2011年的国内旅游规模数据统计。 表1. 2005至2011年国内旅游规模统计数据汇总 年度 国内出游人数(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 币) 2011 26.40 19306.00 22500 2010 21.03 12579.77 15700 2009 19.02 10183.69 12900 2008 17.12 8749.30 11600 2007 16.10 7770.62 10957 2006 13.94 6229.74 8935 2005 12.12 5285.86 7686 出境方面,2011年总的出境人数为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者占91.27%,达到了6412万人次。2011年因私出境者在总体出境者的比例比十年期增长了59.45%,见表2. 二、中国居民旅游行为宏观数据整理 表2. 2005-2011年中国居民出境人数及结构统计 年度 总出境人数(万人次) 因私出境人数(万人次) 因私出境占比 2011 7025.00 6412.00 91.27% 2010 5738.65 5150.90 89.76% 2009 4765.63 4220.97 88.57% 2008 4584.44 4013.12 87.54% 2007 4095.40 3492.40 85.28% 2006 3452.36 2879.91 83.42% 2005 3102.63 2514.00 81.03%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在旋转垂直钻进中,钻柱下部同时承受着轴向压力和扭矩。钻压超过临界值将产生纵向弯曲,即丧失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扭矩也能使钻杆丧失扭曲稳定性。轴向钻压和扭矩同时作用下的钻柱变形是个复杂问题。它既不是轴向压力下作用下的纵向弯曲,也不是扭矩作用下的柱面母线的扭转。 在铰支条件下,单支钻杆的钻压和扭矩有下列关系: M k 2EI 2 +P C EI =π L 2 由上式可知,钻柱传递的扭矩M k将使钻柱弯曲的临界钻压P C 减小。当M k=0时,就变成著名的欧拉公式: P C=π2 L EI 钻柱L越长,轴向钻压就越小。 (2)使用大钻杆的直径,钻杆直径愈大,其受压的稳定性越好,根据以往的经验,5in钻杆最大能承受的推力为40t左右,如果成孔比较好的话,穿越1000m不成问题,根据压杆稳定计算公式:p IJ=n2π2EI/L2推力与杆件的截面的惯性距成正比,壁厚相同的钻杆6,625in钻杆的所能承受的推力为5in钻杆的2.5倍,其中扣除因为采用大钻杆,钻柱自身重量增大,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的因素影响,使用6.625in钻杆,其可钻距离是原来的两倍有余,这样就可以有效完成西气东输大江河穿越的导向孔的施工。 (4)在长距离导向孔的钻进过程中,使用泥浆61/2in泥浆马达和12in的铣齿岩石大钻头。使用泥浆马达可以有效地减小钻头前进所需的推力,大钻头可以造成更大的孔壁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孔壁收缩卡住钻杆的可能性,岩石钻头耐磨,可以防止长距离穿越造成钻头磨坏,致使导向孔无法完成。 (7)钻导向孔的钻具组合为:12in铣齿钻头+61/2in泥浆马达+7in无磁钻铤+5in钻杆+6.625in 钻杆。控向工具安置在7in无磁钻铤中。12in钻头可以钻出更大的孔,钻杆于孔壁之间环形空间也更大,有利于钻杆在其间穿行,泥浆流动也更平稳,减少泥浆对孔壁的冲刷,对孔壁的稳定特别有利。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

中国旅游行业分析研究

中国旅游行业分析研究:旅行动机行为四要素分析 时间:2010-04-09责任编辑: 策马踏雪旅游_中国网 2W-2H从“人人皆有旅行需求”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模拟了从普通人到旅行者的动机和行为过程。其实也就是普通自然人被各种相关的、诱导的信息激活成为旅行者,然后制定旅行计划,最后执行旅行行程的四大要素步骤。 Where to play 去哪里 What to play 玩什么 How to plan 怎么去 How to play 怎么玩 人人都有梦想,有梦想就要去旅行。人类的梦想素材饱含着愉悦的心情、温暖的环境、甜蜜的亲情甚至财富的满足。而这一切可以因为旅行而改变、因为旅行而实现。旅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在异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具有享受性,业余性等特点。旅行可以改变个人的观点、增加能力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这些都为实现以上梦想奠定了主观的基础。2W-2H从“人人皆有旅行需求”这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模拟了从普通人到旅行者的动机和行为过程。其实也就是普通自然人被各种相关的、诱导的信息激活成为旅行者,然后

制定旅行计划,最后执行旅行行程的四大要素步骤。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各种比较成熟旅行的动机理论,比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但是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诱发旅行动机、如何将旅行动机诱导为行为、旅行行为在执行层面有哪些必须的要素?这些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未能获得公认并且满意 的答案。最关键的是,以前的旅行动机或者行为理论,往往都建立在传统旅行行业和传统信息传播基础上,并没有引入当今数字化互联网生活的新观点。比如常见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行要素曾经一直被旅行业界奉为产业链的经典,但现在众多涌现的旅行网络SNS就已经跳出了原始的行业 赢利框架。 另一方面,信息同动机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社会科学家Gregory ?Bateson 提出的“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也彻 底刷新了旅行产业链对旅行动机要素的认识。信息刺激行为动机,人人皆有旅行需求。2W-2H(去哪里、玩什么、怎么去、怎么玩)在继承传统旅行动机的研究基础上,融入当今传播学、行为学、心理学、控制论,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趋势,为旅行行业提供了新的行为动机理论。 Where to play 去哪里 信息资讯刺激着普通自然人最本能的旅行渴望。比如在某个

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一、2017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7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7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7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7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7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7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7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doc

一、题目和内容相符性有差,重点不突出,写的过泛(刺吸 式口器的三大主要类群-蚜虫、飞虱、粉虱。 二、层次上较欠缺 三、后半部分涂黑部分均为诱导抗性内容,应重新组织。此 部分不宜过多。 四、表述、表达中有些地方不规范 五、一些地方缺少引用文献 1、文献综述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研究题目 立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目前的进展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王承香 20040219 摘要: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与植物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系,寄主植物体表的蜡质层、毛状体、化学组分及叶片颜色、营养均能影响昆虫的选择、产卵、取食和活动。寄主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亦能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的酶活性变化,从而导致昆虫抗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寄主植物被植食性昆虫损伤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并诱导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从而形成诱导抗虫性。 关键词:刺吸式昆虫寄主植物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抗虫性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我国发现由来已久,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这种协同演化关系中,次生性代谢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寄主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时可以产生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光敏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防御昆虫,即诱导防御;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在取食寄主植物及其所含的次生性代谢物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解毒酶系的活性,这种诱导变化使昆虫减轻或免受食料中次生物质的影响,同时也增强了对其他外来化合物的解毒作用(张帅,2004)。但是,昆虫对植物的抵抗是相对的,而植物对昆虫的抗性则是绝对的,植物对昆虫的抵抗性和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性及选择性是随着地点、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庞保平,1998)。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做一概述: 一、被取食植物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一)植物形态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发生于植物体表。植物体表是植物与其生物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界面,是一个功能器官,其结构的多样化是植物遭受环境压力多样化的反映。许多特性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不仅为昆虫提供食物,还提供了栖息和活动场所。植物体表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不仅直接影响植食性昆虫的产卵、取食和活动,还可以通过影响捕食者和寄生者,对植食性昆虫发生间接影响。 1.植物体表蜡质层(麦蚜有相关研究) 关于蜡质层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的关系了解得还很少,一些研究证明它可以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对昆虫发生间接的影响。例如,Cole和Riggail(1992)认为,植物体表的光滑特性减弱了植物对水的吸附能力,导致忌避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进而使甘蓝蚜对其取食减少。Stoner 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蓝蚜在8个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少于其它品系;桃蚜在绝大多数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都少于其它品系(Stoner,1990)。 2. 植物体表毛状体 植物体表毛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现存的植物类群,它对昆虫的影响因种类而不同, 可影响小型刺吸式昆虫口针刺入植物组织的深度,使之达不到维管束或其它组织而难以获得适宜的食物(尚宏芹,2004),还可影响昆虫在植物体表面的附着和行动、取食和产卵等,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毛状体的形状、长短和密度。如覆盖于欧椴树叶上的一层浓密的放射状毛能够阻止椴树蚜(Eucallipterus tiliae)的取食(Jeffree。1986)。叶片具毛的棉花上的烟粉虱数量明显大于无毛的品种(Butler,1988;Mound,1965;Pollard,1955)。Ilyas等(Ilyas,1989)研究也发现棉花形态特征(包括叶毛密度、叶毛长度等)和烟粉虱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摘要: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消费需求地提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预测了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对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了对策。关键词:国内旅游业;发… 摘要: 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消费需求地提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预测了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对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了对策。 关键词: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策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旅游业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旅游也慢慢地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也暴露出了问题。,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国内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并的对策的意义。 1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覆盖面非常,但总体来讲仍消费低、低、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现状。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得发展突飞猛进,但仍现今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要求。 1.1旅游人数旅游人次数稳步的,旅游消费额也随之。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大约在13%。 1.2旅游消费和结构现今国内旅游者,绝大属于观光旅游型、文化型和极少的享受型。而那些修身养性、考察探奇、风土人情类型特点的旅游就更少。的国内游客大多是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只要能的生活需求就可以。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4.5%左右;而游览购物仅占15.5%,这说明整体旅游消费的较低。 1.3旅游的客源分布和地域性热点的国内旅游,会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地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都的旅游胜地,如海南、北京、广东、江浙、深沪等地。例如云南的西双版纳、甘肃的敦煌、四川的九寨沟等风景点,交通不便温冷状态;从距离上看,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南、北戴河主要以京津冀辽的旅游者为主;西安主要以陕甘宁的旅游者为主;杭州主要以江、浙、沪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区县为辅。 1.4旅游人员成分构成我国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包括观光游览型、疗养度假型、商务会议型、蜜月旅行型等旅游者,还有奖励性质的旅游、企事业、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等。1.5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我国各级和主管了不少措施,如环境的美化、交通的、景点的增辟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和旅馆,设立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但国内旅游者上还暂时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保障上,加之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发展还远远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距离享受性服务的旅游还的差距。 2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趋势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法定假期的增多,使得人们闲暇增多。带薪假期的,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对国内旅游业的,也的旅游热情将焕发。现今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高速稳定增长,正在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达76%~86%左右,游、购、娱占27%~16.5%左右。参照旅游业发达的和地区,如香港和新加坡,游、购、娱支出占旅游整体消费的62%左右。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精神消费资料少,物质消费资料多。我国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改观和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将会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会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地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