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

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一、背景分析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分别发端于春秋战国、隋朝以及三国时期,三个

城市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 40 公里,湘潭与株洲 20 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联系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长株潭城

市群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新机遇。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 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 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

三市一体化。

2006 年 11 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

了“ 3+5”城市群战略。

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12 年 7 月 16 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征求意见稿 )描绘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纲要提出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体系。到 2015 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 70%,长株潭将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进而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

二、空间结构

湖南省于 2005 年 10 月正式公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从城市群发展的途

径提出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具体规划。该规划所界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分

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市市域共 2.8 万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规划的目标区

域,即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沙市2893 平方公里,湘潭市870 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 740 平方公里。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

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

绿心。包括 3 个主中心组团、 4 个次中心组团以及15 个片区组团和 29 个小城镇

组团。城镇分布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107 国道及湘江生态

经济带为主轴;以319 国道、 320 国道和上瑞高速为次轴;以湘乡至韶山公路和

106国道为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规划包括交通、能源、环保等 12 大门类 119 个重大项目,还创新提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空间、产业集群载体空间、基础设施导向空间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四大空间”的协调。

三、产业发展

在实际传统产业基础方面,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

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与机

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其规模和比重

在各自城市基础工业方面均为主导部分。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长沙提出“重点加快天心生态新城建设,推动一体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实质性进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 ;株洲推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

和“打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产业优势” ;湘潭提出了“东扩西改”和“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生态休闲中心”。

自08 版区域规划实施以来,长株潭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探索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长株潭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一定的突破,两型示范区成为带动全局发展的有效抓手。

但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也面临急迫的部分问题。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相对滞

缓,经济发展转型仍然艰难,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偏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旧突出,资源紧缺与利用低效并存。这些问题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的进一步提升,也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

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和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省对长株潭区域的整体规划,长株潭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会采取如下的发展方向方针。

按照“简政放权、控制两端”的发展模式,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

际吸引力的湖湘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以及内陆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应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产业体系建设

应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加

快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三类传统优势产业。

——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三大现代服务业:即加速提升旅游产业、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等三大现代服务业。优势特色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改造三类传统产业:提升机械装备产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快淘汰以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资源加工类落后产能;优化轻工、食品和纺织等轻工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空间布局

1、优化核心区产业布局,形成“一轴四带”的产业布局。

——一轴:长株潭湘江高端服务创新产业轴,长株潭湘江两岸为核心空间,

重点发展金融、商务、现代物流、商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高端

服务业。

——四带:

东北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以长沙经开区、临空产业园、浏阳经开区为核心空间,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装备、临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西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长沙高新区、麓谷科技产业园、宁乡开发区、望

城经济开发区、金州开发区、益阳高新区等大河西先导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

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东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带:以株洲高新区、株洲河东片区、仙井产业园、霞阳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

西南高端制造和基础工业产业带:以湘潭高新区、九华、湘潭天易示范区、南湖军工

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钢铁冶金、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军工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

装备等产业。

2、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以三条产业经济带为骨架,以三个次增长极为补

充,多点分布的重要开发园区为载体的产业梯度布局的发展格局。

——一个核心:长株潭三市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

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个次增长极

一是以岳阳为中心的城市群北向次增长极,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二是以常德为中心的城市群西北向次增长极,重点发展制造配套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三是以衡阳为中心的城市群南向次增长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

业、生物技术、软件开发及应用、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三条产业带:

一是岳阳—长株潭—衡阳产业发展带,依托南北向综合交通优势,集聚发展石化、先

进制造、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二是长株潭—益阳—常德产业发展带,依托长益常高速引导城市群制造业沿线布局和

拓展,建设西线工业走廊;

三是长株潭—娄底产业发展带,重点提升沿线地区的机械制造、能源原材料工业,依

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西向经济通道。

——多园区:两型示范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

(三)加强区域生态建设。重视幕阜、罗霄、武陵、雪峰山脉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保

护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等,加强沿湘江干支

流生态廊道建设。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游城镇排水口和污水口的协调机制。整合排污口,上下游城镇在行政边界处进行取水口和排污口调换,形成污水排放口在下游、取水口在上游的格局。不具备调换条件的上下游城镇应明确城市取水口上

游2000 米,下游 200 米范围内严禁设污水排放口。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资源消耗控制。

以上便是对长株潭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水平的限制,这些分析未必会见的十分准确妥当。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5897162.html,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张明安悦谭雪兰张香芽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7期 [摘要]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關键词]熵值法;乡村功能;功能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快速转变,农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乡村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地域在当前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选取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从县域空间功能差异的角度出发,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探求乡村发展新模式,对长株潭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江下游,地处湘东,下辖23个县市区,3市呈“品”字型布局,两两相距不足20km。地貌类型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岗地等,湘江纵贯区域的南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16年长株潭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81万km2,是湖南省面积的13.27%,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205537.10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6.50hm2。2016年长株潭地区总人口1449.95万,占全省人口的21.25%,农村人口440.59万,城镇化率69.63%,地区生产总值为13681.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50.09:44.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47.67元,已进入城乡转型的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区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特点推动乡村发展,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将长株潭地区的特色照片制成一段段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同学们看

虽然长株潭三市存在着发展差异,但三市的发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长株潭三市的发展联系。 在学习这节课前,借助课件先来具体了解三个城市。 一:预习检测 1.城市群概况: 1.读图,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一说长沙、株洲、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 交通联系。 2. 三市的发展差异 分别得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各自特色。 3.长株潭的一体化建设 任务一:阅读教材66页第一段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2.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二:阅读教材66页活动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将长株潭城市群建成一个高效能和生态的城市群,你认为上述举措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二:合作探究 1.长株潭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三:拓展研究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 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 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建议。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 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 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 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

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 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 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 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 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 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 分析。

浅谈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摘要:“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宁夏等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更显重要。要结合地区实际,塑造和培育创新环境和网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对策措施宁夏 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塑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主体,培育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相关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熊彼特指出,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企业创新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市场规范程度、政府政策、社会教育程度、公民对创新的认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只有在创新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并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参与者(公司、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相互作用。弗里曼(Freeman,1987)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并对其进行开拓性研究,之后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克鲁格曼(2000)等认为,研究创新体系的最佳空间是国家次一级区域,由于区域聚集创新活动主要基于区域范围。库克(Philip Cooke,1992)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虽然区域创新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我国学者王缉慈(2002)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界定为“区域网络各个节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参考文献(3条)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45897162.html,/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时间:2015年4月 制作人:邢冉 周楚平 朵耘慰 李小昱 施超

目录 综述 (3) 一、范围界定 (3) 二、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4) 1、城市群的形成 (4) 2、城市群的发展 (4) 3、发展现状 (6) 三、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 (6)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6) 1、1地貌 (6) 1、2 气候 (6) 1、3 水文 (7) 1、4 土壤、植被 (7)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7) 四、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 (9) 五、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0) 1、现状 (10) 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 (10) 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10) 1、3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11) 1、4 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2) 2、特征 (13) 2、1 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13) 2、2 增长潜力较强 (13) 2、3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 (13) 2、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 (14) 六、该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4) 1 、政策机制 (14) 1、1 基础设施建设 (14) 1、2 区域政策 (15) 1、3 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 (16) 2 、投资机制 (16) 3 、乡镇工业、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 (16) 4、辐射机制 (17) 七、该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分析 (17) 八、参考资料 (18)

综述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 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 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沙、株洲、湘潭三 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 40公里,结构紧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 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 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 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一、范围界定 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范围的界定,现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观点: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观点: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4)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浏阳河》(学生欣赏) 过渡:歌曲中提到了哪条河流?还提到了毛主席的故乡是哪里?(学生回答)明确:歌曲中提到了湘江,毛主席的故乡是湘潭。湘江主要流经湖南省。今天,我们来学习湖南省的重要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 二、新课学习 (一)城市群概况

活动: 1.读图说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关系。(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1.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中丘陵地区,湘江流经这三个城市的中心城区。 2.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立之势,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通常称其为长株潭城市群。 提问:长株潭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市分布在湘江河谷平原上;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人口现有500多万,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1)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规模较大,交通运输便利,拥有大型机场。长沙的教育、科技、文化均发达,计算机、杂交水稻、新材料、工程机械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长沙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麓山、橘子洲、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2)湘潭是制造业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所辖的韶山市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3)株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等铁路在此交会。株洲是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基地。株洲建有大型服装市场,物流业也很发达。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你认为专家的观点有道理吗?议一议三市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学生讨论回答) 在编制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过程中,有些专家认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但又要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就城市定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04年8月7日—8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长沙市组织了省内、外16位专家,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规划的主要内容,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要求。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在区域规划的编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评审会主任赵士修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个内陆城市群区域规划,规格高,难度大,富有新意。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专家组提出了若干主要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同时强调,湖南省是中部地区最早启动区域规划的省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先机,为这一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8月底,中规院项目组又赴长沙市,与省直各专业部门和三市政府就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落实,并作了补充调研。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各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的阶段,是世界走向和谐统一,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其关注和重视城镇化建设。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观察事实找出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几大因素,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其成果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影响因素;城镇化率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怎样走正确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根据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下面就来简要概括一下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大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6.7%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18.84%的人口,在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推行城镇化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渤海,黄海和南海和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是中国城镇化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沿海地区如广东省在2000年全省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55%,截止到2014年底城镇

化率达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23%。然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新疆维吾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的时候是33.75%,2014年底也仅仅达到46.07%,绝对数值在相同时期都低于广东且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做得很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未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替,政治制度改变而间断过,近几年各省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城市间较量也落到了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上。全国大小城镇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琳琅满目,公园,中老年健身器材和场所也不断增多。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也开始流行起来。各地区也纷纷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比如天津市的蓟县,本是天津市农业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盘山公园,滑雪场,农家乐等的建设,人民生活在游客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质量越来越高,甚至不少人摆脱贫民的帽子过上了城镇的小康生活,也趋使农村向城市不断靠近,转农为城,文化使生活更美好。 三、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国家政府的管理下,依据法律和规定,对符合社会救助的人群给予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要社会各界人群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生活较以前有质的改变,目前受保人口的多少已经越来越影响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尤其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受保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中国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 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一、背景分析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分别发端于春秋战国、隋朝以及三国时期,三个 城市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 40 公里,湘潭与株洲 20 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联系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长株潭城 市群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新机遇。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 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 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 三市一体化。 2006 年 11 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 了“ 3+5”城市群战略。 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12 年 7 月 16 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目的 1.为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服务,提高湖南省的区域整体竞争力以及协调和促进三市城市发展。 2.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该地区有序发展和资源整合,为建立生态化、网络状城市群提供总体蓝图。 3.为各类建设项目投资提供空间依据和项目库,并强调实用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以树立区域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区域和城市的双向角度,以目标和问题为双重导向,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建设,形成高度的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 2.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城市群区域的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切实保障区域内各城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 3.借鉴国内外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求在新时期、新需求下形成的解决地区空间发展的新问题和新途径。并且从国际城市群比较到国内经济区的分析,努力以整体的观念审视长株潭的发展,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法规条例提供一个实施平台。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它是指导三市总规的上位宏观空间规划,对下一层次的各级各类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或规划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现实与目标”、“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这四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本次规划的指导原则: 1.各司其职,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惯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构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关系。立足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效率与公平

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历年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检验和修正,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截至2007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55.01%,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吸纳劳动力水平下降,劳动力就地转移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量沉积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多,在国外较盛行的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国内研究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如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的限制、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量度以及城市化的个案等。本文侧重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型的实证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2005年我国GDP增速达9.9%,人均GDP达170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3%,而工业化水平为53%,仍然滞后l0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城市化也呈现出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 765万到1978年的17 245万,再到2000年的45594万人;城镇数量亦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数量由2 173个增加到20 000个;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l7.92%增至2000年的36.09%,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尽管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种低度的城市化。因此,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反映,用Y表示。对于解释变量,首先引入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可以用很少的农民养活大部分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时,城市化水平才能得到显著地提高,这个变量用X1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说明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本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量,用X2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指导对三市区域城市发展的调控,根据省政府规定的事权范围,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7.《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8.《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成果送审稿)(2003.6) 9.《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1997—2010年) 10.《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十五计划》 11.《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 1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已经国务院批准) 株洲市、湘潭市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2001-2020年)

13.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 14.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 第三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 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地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3—2020年, 近期:2003—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第五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思想,统筹长株潭城乡发展,统筹长株潭核心地区和外围区域发展,统筹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长株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作者:————————————————————————————————日期: 2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比: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与速度起步早,现代发展速度 慢, ——真正的城市化开始 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 命,而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是英国,英国是世界城市 化最早的国家,随后在其 它发达国家陆续开始。起步晚,发展快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调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xx-2020)(xx 年调整) 文本 图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xx年9月

目录 调整说明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节发展基础 (3) 第二节战略意义 (4)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5) 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6) 第五节规划强制性内容 (7) 第二章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 (8) 第一节战略定位 (8) 第二节战略重点 (8) 第三节发展目标 (9) 第三章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12) 第一节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12) 第二节核心区发展规模 (13) 第三节核心区空间功能分区 (13) 第四节核心区生态系统 (15) 第五节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16) 第六节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17) 第七节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19) 第八节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20) 第九节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22) 第十节乡村地区发展 (23) 第四章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25) 第一节总体发展思路 (25)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26) 第三节重点城镇发展定位 (28) 第四节产业分工与布局 (31) 第五节交通建设 (32) 第六节生态保护建设 (32) 第七节长株潭三市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33) 第八节功能拓展区分区发展指引 (34) 第九节外围协作区战略节点发展指引 (35) 第五章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37) 第一节产业发展 (37)

第二节交通规划 (39) 第三节基础设施 (44) 第四节公共服务 (47) 第五节资源利用 (49) 第六节环境保护 (51) 第六章规划的环境影响与评价 (55) 第一节资源环境促进与约束因素分析 (55) 第二节规划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55) 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56) 第四节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57)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59) 第一节近期行动 (59) 第二节法制保障 (61) 第三节组织保障 (62) 第四节政策机制保障 (63) 第五节示范区优化发展保障 (66)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加速阶段;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引言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虽然中国的城市化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不仅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本文就是在这个认知上,寻找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以期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阶段划分,我国在199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且从1992年后我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都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很少有外在因素的干扰。所以本文基于这个考虑,就选择了199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二、指标选取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城市化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了史晓庆,任建兰在《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选取的三个方面的指标,本文在这个基础上对指标进行扩展,选取了以下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初始指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指标。 1. 经济因素指标:人均gdp(pg);固定资产投资(fi);城乡收入差距(uig),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 2. 产业因素指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psv);第三产业产值比重(ptv)。 3. 科技因素指标:科教文卫事业投资(sei),由于统计数据缺失,用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的总和表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nsc);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nst)。 4. 社会因素指标:交通基础设施状况(ti),用铁路和公路的总里程数表示;进出口总额(tai);外商投资总额(taf),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数衡量。 三、建立模型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科研投入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考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以下模型: y=f(pg,fi,uig,......nsc,ns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