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之我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就像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愈演愈烈,拜金主义、暗箱操作、潜规则等诸多的丑陋现象数见不鲜,整个社会处在一种物欲横流的状态。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目着被绞死的危险。如果放任这种情况肆意发展,那么我们的将来会是不堪设想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谐社会,便应运而生。

既然谈到了和谐社会,那么我们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自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要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得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提供了保障。

最近几年,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下,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绩。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报告说,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中国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和产妇保健状况等方面都走在亚太地区的前列。另外,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定进步。

在2008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大里程碑式的事件。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展示了人文、和谐与发展的主题。人文奥运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和谐”,体现为以奥运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家庭邻里关系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和爱。人文奥运提出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相契合。2008年的奥运离不开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文奥运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更是作为我国建

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5.12”汶川大地震是全体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在这次的灾难中,和谐社会的建设成功再次显现出了它的力量。自地震以来,国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既是民族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近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又是今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契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汶川抗震救灾为阶层之间的握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人性光辉与生命价值面前,不同阶层都搁置身份、财富的差别,团结在一个战壕之中。在志愿者队伍中,有身价亿万的私营企业主,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全国哀悼日,各行各业的国人共同默哀、高呼“中国加油”;在支援灾区的捐款箱内,有老板们的大额支票,也有流浪乞讨人员的点滴收入。出于同样的感动,秉持同样的目的,他们由此以不同的身份达成了高度的共识。这将是利益多元化时代不同阶层互相认同的良好契机。

对于我们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可喜,值得我们为之自豪。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应该保持冷静,用客观的眼神来审视我们的成就,去发现成就背后的问题。

大家想必对三鹿奶粉的事件还记忆犹新,这次事件的恶劣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其实稍微想想,无论是过去的苏丹红事件,还是现在的乳制品事件,问题都出于商家门内心的不和谐,忽视可诚信的分量。每个企业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良心,诚信于顾客的根本。倘若每个企业人的内心是和谐的,他就会把良心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公司的高效益和发展速度。甚至姑且把顾客当作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看待,因为很少有人会那家人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来换取财富。到那时“顾客是上帝”就不再仅仅是练练耍嘴皮子的功夫,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我看来,要想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任务是弘扬和谐的文化。和谐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纵观这些年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所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大力发扬和谐文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

“平安和谐幸福”之我见

“平安和谐幸福”之我见 2011年12月22日,江津区教育系统开展“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区教委主任夏昭禄在动员会上做总结发言。就“平安、和谐、幸福”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全区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通过对“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大讨论的学习,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以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一、平安教育 每一个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平安。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平安……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教会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我觉得,从实际出发,把安全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除了开展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讲座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发掘出关于安全内容的知识,适时进行安全教育。还可以利用班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讨论、安全知识竞赛等。也可把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及知心话等活动,让学生有个健康的心态来轻松学习、生活。此外,做为一名班主任,还应注意家长和社会的因素,加强与校外的联系。在平时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常与家长沟通;在寒、暑假时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充分利用家长和学校、学校和职能部门, 让安全工作充分延伸,消除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隐患。 二、和谐教育 人常说:“和乃存之根本!”和谐,是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最平衡、最协调的正常状态,也是人世间最文明的景象。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觉得,只有平安校园才能有和谐校园,才能让群众满意,才能让社会放心。只有平安和谐校园才能让提升整个国民的教育幸福指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生涯规划书 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第15周前完成 ※※※※※※※※※※※※※※※※※※※※※※※※※※※※※※※※※※※※※※※大学生涯规划书 学号: 姓名: 性别: 院系: 撰写时间:年月日

目录 1.自我认知 1.1生涯规划测评 (测评报告) 1.2 360度评估 优点缺点 自我评价 家人评价 老师评价 亲密朋友评价 同学评价 其他社会关系评价1.3 自我认知小结 2.社会认知 2.1 外部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 学校环境分析 生活环境分析 目标地域分析 2.2 目标职业分析 目标职业名称 岗位说明 工作内容 任职资格 工作条件

就业和发展前景 2.3 SWOT分析 我的优势及其使用 我的弱势及其弥补 我的机会及其利用 我面临的威胁及其排除 2.4 社会认知小结 3.生涯规划设计 3.1 确定目标和路径 近期生涯目标-大学目标 中期生涯目标-如入职目标与3年职场发展目标长期生涯目标-如10年职业发展目标 生涯发展路径-阶段目标的连接方案 3.2制定行动计划 短期计划_学期计划 中期计划-大学计划 长期计划-入职后5年发展计划 3.3 动态分析调整 评估-最佳生涯目标方案+预备生涯目标方案 调整我的生涯目标-预估障碍 生涯路径与行动计划-预备的生涯目标规划方案

1.1生涯规划测评 1.精力来源:创造让每个人都有足够能量完成的工作环境 I—内向型(注重内心思想,感受回忆:通过反省信息,想法和概念获取能量) 具体表现为:接收,收敛从容,亲密关系,深思熟虑,安静 2.收集信息:让信息既拥有框架方向,又包括细节,即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N—直觉型(了解全局,关注和信任联系,理论和将来可能性) 具体表现为:抽象思维,想象力,推理延伸,理论化,独创能力 3.分析与决策:以符合主客观为标准 F—情感型(用价值观做决定,创造和谐) 具体表现为:将心比心,怜悯同情,温柔 4. 时间安排:以最有效的方式安排工作与生活 P—弹性型(灵活,可适应,尽可能保持开放的选择权) 具体表现为:随意放松,开放心态,压力催动,自发冲动,突然紧急 INFP:内向、直觉、感觉、认知型 INFP类型的人珍视内在和谐胜过一切。他们敏感、理想化、忠心耿耿,在个人价值观方面有强烈的荣誉感。如果能献身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业,他们便情绪高涨。在日常事物中,他们通常很灵活、有包容心,但对内心忠诚的事业义无反顾。这类人很少表露强烈的情感,常显得镇静自若、寡言少语。不过,一旦相熟,他们也会变得十分热情。 对INFP类型的人而言,最好的工作是,做合乎个人价值观、能通过工作陈述自己远见的工作;工作环境需要有灵活的架构,在自己激情高昂时可以从事各种项目;能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适合INFP的职业: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团队建设顾问、编辑、艺术指导、记者、口笔译人员、娱乐业人士、建筑师、研究工作者、顾问、心理学专家。 1.2 360度评估 优点:我有很强的责任心,我冷静,谨慎,稳重,随意,自然,开放,灵活,喜欢追求各种不明确的目标;观察力强,工作自觉、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喜欢独立工作。 缺点:我不愿意主动表达,较内向;做事拖拉,不愿做决定;缺乏条理;常常感觉自己被束缚;经常改变目标;做事过于理性,而有时候应该是按常规出牌的。 家人评价:很聪明,学习不用人来操心,还很孝顺,但是太爱玩游戏,在家里也不爱干家务,特别懒, 老师评价:人很好,学习也很好,就是性格有点内向,上课不太活跃。 亲密朋友评价:对朋友很好,很贴心,不在乎金钱上的一些利益。 同学评价:乐观开朗,对熟悉的人很贴心,乐于助人。应该更加热情一点,外向一点。 1.3 自我认知小结 现在的我虽然有一些优点,但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改进,这些要改进的还是需要我花费很大的毅力和时间的。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现在对自己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到,没有信心很可怕,这点非常需要改变。在还剩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应该通过各方面的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应该多参加社团活动,多与他人交流,并且出去打打工,多吃点苦,同时也增加一些工作经验,先体验一下社会。总之,为了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好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呢。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六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所作出的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首先应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上来。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其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满足不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鲜明地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去年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了要求。这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立足世情国情,适应新的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发展方位和趋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既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出现了“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单纯的按劳分配体制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的头5年,城市化率提高6.8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有1700多万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和深刻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复杂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越来越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六中全会的主题进行研究部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基于当

社会管理创新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2005-11-10 [作者简介]卢卫红(1973— ),女,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社 会发展理论。 2006年2月第22卷 第2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Feb 12006Vol 122 No 12 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 卢卫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社会管理重要性的凸显,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它的提出,一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党真正地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的历史过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相一致,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关键词]社会管理;和谐社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2-0046-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实施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对于推进社会整合、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重要性的凸显,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既面临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国的社会管理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我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 革的深入必然伴随着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动,在包括利益协调机制的社会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包括利益分配失衡的社会关系失衡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种种社会矛盾生成、扩大、显现乃至激化。因此,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首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还为数不少,城乡差别、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增多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善于把加强社会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 ? 64?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和谐社会选择题

单选题: 1、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大 2、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坚持民主法治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A、发展经济 B、发展教育 C、改革开放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多选题: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 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A、这是我国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 风险的必然要求

C、这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D、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国在新时期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A、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下列关于和谐社会的正确说法有 A、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 社会 B、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的社会 C、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福利社会” D、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 A、一个治国理想 B、一种治国方略 C、一种治国机制 D、一种治国结果 5、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 系的正确说法有 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提供坚实基础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提供重要条件 C、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D、四者是统一的 6、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备的有利条件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 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B、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

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地生成,也不会自然的实现。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如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合理,社会成员就能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就能和谐顺畅;反之,如果法律制度欠缺失当,社会人员必然冲突频发,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各级政府作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法律制度能否完善并得到切实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关的努力。因此,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和谐社会应有合理的利益获取和协调机制 当一个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才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在这一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主要的利益群体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要维护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的公平、公正。要处理好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在利益调整的过

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展立法工作,要注重全面而合理地体现和反映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需求,并将不同利益群体获得需求的手段制度化、合理化、规范化。提出的地方法规草案和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要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我们: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和谐社会作为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法理研究,把无视与务虚结合起来,务实而不就事论事,务虚而不脱离实际。在立法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地方立法必须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和实际要求,要确立保障的规则,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民主法制的理念、提倡诚信友爱的文化。就我市来讲,立法必须服从于“两个率先”,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是要杜绝重复立法和盲目照抄上位法。地方立法应当是国家立法的补充和细化,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迭加。要珍惜现有法律资源,凡是已经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施行的领域,只要上位法基本适用的,地方一般不再就此开展立法工作。确需对上位法作出某些具体的细化规

什么是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和谐社会具体含义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

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国有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搞好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的阶级基础、根本的依靠力量,构建和谐企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和维护好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对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特殊意义。随着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中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有的企业领导人员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政治敏锐性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与企业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失、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事事,不起作用;有的党员随波逐流,个别党员甚至与党的组织离心离德;有的企业领导人员贪污受贿、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有的企业改革发展举措脱离客观实际,损害职工利益,内部矛盾尖锐,干群关系紧张,不和谐因素突出,给社会安定埋下隐患。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愿望出发,从事关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和谐企业,改革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企业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不抓发展,职工收入无法保障,人心涣散,维护稳定相当困难,构建和谐企业只是一名空话。构建和谐企业只能建立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之上。推进改革发展,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石。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从根本上说都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代表当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阶级或政治集团发挥推动历史进步的能动作用的结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改革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中指出: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离开发展,坚持“三个代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强国富民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推进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来思考、来展开。脱离这个中心,构建和谐企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锐意改革,企业才有活力;只有创新发展,企业才有实力;只有职工得到利益,企业才有凝聚力。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拓市场,推进生产经营持续发展,保证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为构建设和谐企业提供物质保障。二、构建和谐企业,职工利益是重点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要坚持把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使职工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生产经营会、厂情发布会、领导干部民主接待日、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职代会、生产经营会、厂情发布会等形式,及时通报企业改革发展措施以及生产经营情况;通过领导干部民主接待日,倾听群众呼声,做好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和解答工作,搞好政策措施宣传,化解职工疑虑,解决好实际问题;通过厂务公开栏,将职工关心的养老保险金交纳、企业招待费使用、招工用工、重要和大批量物资采购价格等情况予以公开,增强企业工作透明度,提高职工能见度。

自然观的社会文化内涵(一)

自然观的社会文化内涵(一) 摘要:自然观的形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而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无不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观;形而上学;前提性知识 Abstract:Theideaofnatureisnotaresultofthescience,butrootinthesocialculturalfield.Itwasthefunctionofthepr erequisiteknowledgethatitplayedscience.Theideas,suchasnaturalorder,harmoniousunifying,simpli city,etc.haveinfluencedcharacteristicandformofscienceformoderntimes. Keywords:Theidealofnature,metaphysics,prerequisiteknowledge自然观由于其传统定义与自然科学的目的和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合,人们又习惯于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解释它的流变,于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科学世界中的自然图景”的印象。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就对继续从事自然观的研究产生了怀疑。 在笔者看来,自然观的形成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自然观的内容根植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都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不仅不能放弃对自然观的研究,反而要加强对它的内涵和功能的阐释。一、自然观的划界 为自然观划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涉及到自然观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关系。要澄清自然观的独特内涵,就必须追溯自然科学独立后,自然观又在自然哲学内部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探索自然的排头兵。哲学的研究重心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但是,本体论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自然哲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这个研究领域却在“自然观”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上前进。 就自然观而言,由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有关自然界的有序、和谐、统一、服从简单性原理等观念,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进入新的领域、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科学家都要从这些观念出发寻求解决的途径,例如笛卡尔、康德、拉普拉斯有关星云的假说。而就形而上学来说,有些哲学家则孜孜不倦于追求“关于普遍性的、关于支配宇宙最普遍原则的知识”]。与神学不同的是,这些哲学家选择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继续营造包罗万象的自然体系的方式,黑格尔就是他们的典范。但是人们通常不仔细区分本体论的这两条路线,而是一概地称之为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混淆就给自然观带来了“连坐”的厄运。 19世纪,孔德和马赫开始反对形而上学;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认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都是无意义的,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仅仅在于对澄清命题。但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也没有对形而上学进行详细分析,他们把自然观和纯粹的形而上学一起排斥在了科学之外。同时,他们对发现的上下文和证明的上下文的严格区分也使他们忽略了自然科学的发现过程和发现的机制,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观的作用。于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婴儿和水一起泼出了盆外。 这一偏颇迟早要被纠正。20世纪40年代,W.V.O.蒯因恢复了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的概念。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的发现过程中“形而上学”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库恩的范式、S.E.图尔敏的“自然秩序概念”、I.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L.劳丹的“研究传统”、麦克斯韦(N.Maxwell)的“形而上学蓝图”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自然科学研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这种新的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笔者对此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人。古人言:“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此即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德,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应真正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并能以从事这一职业而感到荣耀和自豪,自觉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减少和杜绝当前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纯洁教师队伍。另外,教师在日常具体行为上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言行脱节,心口不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其结果必然是身存教废,令而不行,最终误人子弟。 二、学高为师。黄宗羲在《读师说》中说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教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靠吃学校所学的“老本”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不懈,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 我建议文理科教师在一起办公,创造一个文理兼收并蓄的大环境,互相交流,防止和杜绝理科老师不知尧舜禹,文科老师不知酸碱盐的现象发生。学校还可选择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新教师,来加快传帮带过程的完成。 三、教书育人。我国自古至今都倡导教师要教书育人。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四有”新人。教师要支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认真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教授技能,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使受教育者有效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当今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业务,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走上素质教育的正轨。 (作者单位:秦安一中)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指我国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

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和谐社会xx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