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甲骨文】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

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

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

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

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

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

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

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

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

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

《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下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

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

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

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

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

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

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大篆】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

(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

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

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

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

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书。缪是绸缪

之意,因其文屈曲缠绕,故名。古玺朴实,秦印挺秀,至汉代,变更

篆法,印文介于篆隶之间。用缪篆刻印,平方正直,古朴深厚,更具

艺术性。新莽六书之一。实际上就是摹印,是用在秦汉印章上的文字。有时也用于别处,如“蔡公子戈”上就有。缪,绞绕之意。秦汉印章

文字确有这种写法,如“成霸私印”、“长寿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秦汉之际的印章并非专用这种书法,所以,缪篆虽属摹印,却只是

后者的一种别体,是一种带绞绕的艺术化了的篆文。东汉许慎《说文

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 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

图腾。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这应当是存留至商代的一个龙的认知观念。 许多部落经历过非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氏族图腾应是独体形态的图腾,即闻一多所言的未与其它图腾合并以前的图腾。“”字的 字形相对原始,当象原始的伏羲氏族的图腾之形。图腾是氏族的标志, 氏族图腾与氏族互为表里。那么,“”的本义是指伏羲氏的图腾, 并代表伏羲氏族之义。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建立在这种图腾形 象之上的。或者说,伏羲的形象,就是蛇形龙图腾的人格化。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应是原始的伏羲文化在商代的历史延续。 然而,除伏羲氏族之外,远古传说中的北山诸神、轩辕国之人、钟山之神及相柳等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5]95、226、277、280。如果这些同伏羲氏图腾一样的“人首蛇身”之蛇也为蛇形之龙,那么远古以蛇形之龙为图腾的部落是普遍存在的。此氏族的蛇形之龙并不为其彼氏族所认同,因而史料记载有蛇形之龙被他族所食的现象。如延维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5]518。就此而论,这一发展阶段的伏羲氏的“”形龙图腾,尚未获得广泛的氏族认同并拥有共祖图腾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蛇型之龙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的伏羲氏仅是各部落中的一个普通部落,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其它氏族部落相差不大。那么,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可能并非仅是伏羲氏的图腾符号。但以相似的蛇型之龙为图腾的众多部族,可能为后世以伏羲氏为主力的蛇龙氏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诸多伏羲氏族与其它图腾类型氏族关系的发展,以其与燧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为转折点,原始的蛇形之龙出现混合发展的趋势。 二、伏羲氏蛇型之龙与燧人图腾的混合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浅谈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学院:学号: 班级:姓名: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从文明伊始到春秋时期,神巫史观和天道史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据极大的统治地位,直到战国时期这种文化理念才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情况造就了甲骨文,也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第一段辉煌,而钟鼎大篆则显示出盖世气概。 在早期的商代书法体系中,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个系统。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结体上虽然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态势。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

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以金文为代表的文字铸造系统,通过两周时代的继承发展,直到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但为小篆的出现作了良好的铺垫。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甲骨文是早于篆籀、青铜铭文的古文字。是“千年神甲、文字始祖”,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在失传近3000年后,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重现。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它和本世纪初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 三千年前,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正是晚商都城。商朝第20位的帝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迁都到“殷”,当年的殷都,到处是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联合诸侯伐纣,商纣王牧野兵败,逃至鹿台自焚而亡。从盘庚到纣王,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历经273载,史称殷朝,亦称殷商。周灭商后,国都他移,小屯一带的繁华王都逐渐荒芜,光华闪烁的商文化被淹没地下,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殷墟”。 安阳殷墟鸟瞰图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3000年过去了,清末小屯村人,耕耘土地时,常翻掘出一些骨片,不知为何物,因胛骨较大,近代无此兽类,遂称为“龙骨”,有一个农民叫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没钱医治,无意中,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龙骨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李成第一个发现龙骨并卖给药店治疗疟疾和创伤,一斤仅值六文钱。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大概是读大学时,曾立志要把说文四大家的著作翻读一次,但最后也终究没有完成。今日看章太炎讲说文的笔记,忽然记得老孔也曾对我表达过的学术亏欠。他很遗憾自己在本科时没有能够选择一门文字学的课静心听下来,之后意味深长地叹气道,在每个汉字背后潜藏天地间的大学问。应该是那次之后,我又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购置手边,但读书时间急迫,桂、王两书似不如王、段,所以先暂搁一旁;因为对小学实在研习不够,朱骏声的著作也没能通读完,最后是静下心来花了很多时间匆匆翻完了段注。自此,对清儒小学功底的理解更深些,也真佩服段玉裁的学识。一部《书文解字注》读下来,好似同时翻看了几百本其他的书目一样。这和当年读范文澜注的《文心雕龙》颇有些同感。近些日子闲来无事,正是琢磨这天地间大学问的时候。看许慎《说文》,随意选了三千左右字详读,其余匆匆一过,三日读完。想的很多问题旁及文字以外,比如汉字字根问题,比如鲁迅、钱玄同当年对废除汉字的意见包括王照开始的官话字母,这些对汉字的彻底颠覆背后仅仅是一种文化抉择上的新变还是其本身对汉字文化真正价值的忽略。抑或是清儒在卷帙浩繁地对汉字的阐释中缺失了某种对汉字最深切的关怀,从而让人们彻底陷入对汉字浩渺无边、繁难无序的恐慌中。归根结底,小学的自闭,其与天地万物,特别是造字初始时的那种勃勃生机间恐怕隔膜太远了。故此,我以为,研习汉字若从《说文》中的小篆起始,恐怕很多时候仍然琢磨不透,必须从一开始就打下甲骨---金文----小篆这样的思维,一个一个去重新发掘其细微的变化,从最原始的造字开始体味生机勃勃的人类生活,这样才能走进汉字的本源、天地间的真正美好之中。随性举些小例附于下,看看如何真正进入汉字的解读,先从天干中选择几个字: 这是金文中的甲,这是《说文解字》中的“甲”。我们看金文中的“甲”最为形象,这实际上是一个盾牌的形象。由这个字根我们可以造出很多新字,像 (卑),右下角是一只左手。实际上这也有区别,我们看,这是左手; 这是右手,右手从口,是吃饭的。手中拿着盾,这个字写成现代汉字就是“卑”,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试说甲骨文和金文异同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金文是指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

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 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同的工具制作产生了不同的文字效果。甲骨文书风大多为纤巧清俊的金文书风则多为茂密圆厚。 二、甲骨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甲骨文字主要特点有。

甲骨文与金文的联系

字体文字古图现代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 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主要用于王室占卜记事。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 多、转折处多,为方形 有所不同现代图形设计,既具有图形的物象意味,又有文字的成熟建构体系。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 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 文。金文笔道肥粗,弯 笔多,团块多金文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是指从金文的视觉形体和寓意内涵中吸取设计符号的元素。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 变为大篆。包括以前的 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 字。线条化且规范化, 为方块字的基础。刻印、美工、书法学习、建筑设计(主要是启发灵感),商标设计。 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 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 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 期的秦国。把大篆省略 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 字中一些简体、俗字 体,加以规范。刻印、美工、书法学习、建筑设计(主要是启发灵感),商标设计。 古隶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 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 竖、撇、捺、挑、勾等的 笔划,用笔书写起来就方 便多了。古隶在现在字体设计中多有应用,如方正古隶繁体,迷你简古隶等。且在logo设计中也有较多应用。 今隶工整美观、活泼有波势挑 法今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 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 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 变出来的。草书应用与现代字体设计中较多,比如方正狂草,方正黄草简体等。而且在盆景设计中,也有较多应用草书,按照草书的形状制作各种好看的盆栽。而在签名设计中,也是大多用的草书。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 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 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 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 楷书的称行楷。钢笔行书字帖,练习钢笔字。字体设计:方正硬笔行书简体,方正流行体简体等。标志设计。个性签名等。 宋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 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 饰部分(即“字脚”或“衬 线”),点、撇、捺、钩等 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宋体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最广,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等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之中。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试论甲骨文与金文 的异同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班级:机械11-14 姓名: 学号: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古文字,而金文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甲骨文和金文同属于一个体系,甲骨文要早于金文,金文继承了甲骨文,并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那么两者具体有哪些异同点呢。 从文字的产生和功能来看,甲骨文和金文均用于记录,但记录的内容有所不同。商朝人迷信鬼神,不论祭祀,战争,还是渔猎,农事等,都要向鬼神问卜,所得结果写在甲骨上,成为甲骨文。而金文的产生则有赖于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的发展。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商周时人们非常重视钟鼎器,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这些青铜礼器上面铸的铭辞、款识等文字称为钟鼎文。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原则。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甲骨文则象形意味较浓,譬如:月,山,水,田等字。由于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其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

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 从文字书写使用的工具来看,甲骨文用刀等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则是用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则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渡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同的工具制作,产生了不同的文字效果。甲骨文书写风格大多为纤巧清俊的,金文书写风格则多为茂密圆厚。 从文字的特征来看,甲骨文的形体之繁简往往取决于所表示实物的大小,而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因为甲骨文字契刻方式独特,所以其笔画较细,方笔居多,有方头尖尾的,也有尖头尖尾中间粗重的。金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有所不同。西周铭文的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笔画圆润,这也成为后来篆书用笔的基础。文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比较有规律性。这也为以后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西周金文在章法上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则显得疏朗开阔。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多铸造于器物外部最显眼的部位,出于一种让人欣赏的目的。笔划的取舍经过精心安排,别出心裁,字势瘦长,婀娜多姿,强调竖划的曲动,以流美胜。这个时期的金文因地区不同而使得各国文字风格各异,极具装饰化,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所特有的唯美主义装饰文字,脱离了书写意味。

【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甲骨文】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 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 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 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 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 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 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 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 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 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 《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下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 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

书法艺术甲骨文之美

书法艺术甲骨文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它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对这种素材实行深刻的艺术想象、巨大的艺术加工,是全人类艺 术宝库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艺术样式,具有独特而悠久的艺术魅力。甲骨文是汉字的“根”,在研究甲骨文时不能忽视其书法的表现 作用,作者在家乡殷墟文化的熏陶下以及自己练习书法的感悟,在此 对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的美做一浅要分析。 一、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 (一)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骨上面写刻卜辞或与 占卜相关的记事文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 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不过,同为人类早期的 象形表意文字,外国的这三种文字早已先后消亡,仅仅我们的甲骨文 一脉相承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汉字的鼻祖,让世人知道了甲骨文的价值。因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所以研究书法艺术必须研究汉字的 产生及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二)甲骨文对书法的影响 来的汉字。而书法又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一般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 一种艺术。所以研究汉字的产生对书法艺术的探讨是有益的,甲骨文 的发现,汉字的书写,为书法艺术的源起、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字作 为语言的信息符号,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或契刻实现的,先民在甲骨金石、砖瓦、缯帛、简木等材料上留下了大量的书写痕迹,将在一定时 间中产生、在一定是时间中消失的语言信息,转换成的物化形式保存 下来的。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唯一载体。从文字学 的角度看,它让我们得到了汉字演变的一个完整的系列:远古陶器刻 划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