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探索

关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6405641.html,

关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探索

作者:郑强羽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通过对现代城市的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对于审美的情趣已经极度缺失,缺乏最基

本的审美感受,如今钢筋水泥搭建的只是一个让人活着的空间。通过对古文资料的阅读分析,认为城市的建造不是单纯的创建人的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空间建构,并且不断与周边山水环境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意境层面相融合的城市。

关键词:审美情趣;设计;自然;人居环境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在设计领域早已被引用得熟烂。但是,现实中找到这样的范例实属不易,翻阅书籍,古时类似如此的描述并不少见,但是为何现如今想找到如此范例会如此困难。我们差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对生活“诗意”的感悟,难以企及古人的高度。我们所缺失的,是审美的情趣,是对各种美的直观感受。

审美的情趣,首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美学大师之一约翰·拉斯金,在看厌了文艺复兴以来直至工业时代那些扭捏造作的人工建筑作品之后,强烈地呼吁艺术与审美要“回归自然”,认为生化不息的“自然”,才是美的根源。这种认识在东方文化中恐怕更加显著,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没有什么美学,更没有人大声呼吁我们“回归自然”去探寻美,因为这对传统中国人来说,就是最基本的共识。当今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具体而明显地提出自然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回首那个时代,虽然局势动荡不安,“诗意”却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露无遗。晋简文帝游完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浦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顾恺之从会稽回来,有人问他于路景致,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等词句加以描绘,描绘建筑“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等等,真难以一一枚举。若说苏轼一人才情高远,古今无双,那么南北朝这么多人次、涉及范围这么广的对生活诗意美的热情抒发,还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启示与警悟么?

现代大都市及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把我们与自然深远地隔离开来了。很少有人还能找到自己所居城市所赖以起源和发展的第一条河流,即使它还存在,带给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在看到这条河流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盼望立即定居的冲动,再联系起大部分城市那极度萎缩的河床,以及那仅存的“涓涓细流”,甚至可能还有漂浮于水上的油污和“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不能不说这真的是一种悲哀。隔离土壤的硬质铺地随着城区的扩展迅速蔓延,城中充满矫饰的绿化植物还笼罩着经久的灰尘,使得这仅有的绿色也不那么悦目了。能见到的动物除了老鼠蟑螂,最多的也就属猫猫狗狗,然而经过长期的驯化,它们早已丧失了自然的野性。即使离开都市百公里外的城郊和乡村,也迅速地被“大都市模式”改造和变化着,试问这样的环境,叫人怎么能有“会心处不必在远”的感悟,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