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Word版含答案]

信丰中学2013届高三文

言文翻译训练题

1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

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2.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梦溪笔谈》

3.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4.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宋《诗话总龟推敲》

5.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

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聊斋志异》

6.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7.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

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8.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有少年卢生自叹贫困,言讫思睡,主方炊黄粱。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荣遇如意。”生枕之,梦自枕窍入,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顾吕翁在傍,主人炊黄粱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唐·无名氏《异闻录》

9.淳于棼醉梦入大槐安国,见王,王曰:“吾南柯郡,屈卿为守。”凡二十栽,棼欲归,使者送出国,遂悟。寻古槐下,得蚁穴,乃槐安国,又一穴直上南枝,乃南柯郡也。-----《异闻录》

10.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倾,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弱死。----柳宗元《柳河东集》

11.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太平御览符子》

12.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五代史·伶官传》

13.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辨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记》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秦桧殴,流血几毙。众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桧,膏吾斧矣!”-----明·顾彩《髯樵传》

1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冀日,问濂昨日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藏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交,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明史》

15.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言好?”徽曰:“如

卿言亦大好。”----冯梦龙《古今谭概》

16.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7.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而诛学者之晚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8.宋有澄子者,亡其缁衣,顺涂以求之。见妇人衣缁衣焉,援之而弗舍。曰:“而以为是偿我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然此吾所自为者也。”澄子曰:“而弗如速以傍我矣!我昔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所衣者,禅缁也:以禅缁而当我之纺缁也。而岂有所不得哉!”-----《吕氏春秋》

19.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天瑞》

20.起之为将,与士卒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2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22.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梦溪笔谈》

23.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公当夏五月,披羊裘负薪而过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镰于地,瞑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视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哉?’季子知其为贤者,请问姓字。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字也。”遂去。------明黄姬水《贫士传》

24.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元史》

25.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谁其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吕氏春秋》

26.牛弦,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弦驾车牛。弦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弦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27.(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遍,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笔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28.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笑林》

29.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邻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30.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

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1.陈群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手,肤为之坼。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级,缒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陈康祺《郎潜纪闻》

32.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徐吾曰:“妾日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刘向《烈女传》

33.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不穷,其可得乎。”-----《韩非子·说林上》

34.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吕氏春秋离俗览》

35.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及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

1.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2.王元泽不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同装在一个笼里来问王雱:?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王雱其实不能识别,过了一会儿,他回答说:?在獐旁边的那一只是鹿,在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对他的聪明非常惊讶。

3.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4.贾岛初次赴考,住在京城里。有一天,他在驴背上得了两句诗,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地琢磨不定,坐在驴背上吟咏,伸手比着推和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很惊讶。这时韩愈正代理京兆尹,带着车马出巡;贾岛没有发觉,直撞到第三节的仪仗队里了,还不停地比画着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左右的侍从推拥到京兆尹面前。贾岛便把得到的诗句都告诉了韩愈:?‘推’字还是‘敲’字没选定,想得出了神,就没觉察到要回避。?韩愈停住马想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地骑着马回府,一道探讨写诗的方法,留连忘归,一连好几天。韩愈就这样跟贾岛结成了好朋友。

5. [点析]李超,字魁吾,淄川西边的人。为人豪爽,喜欢施舍。偶然有一和尚来化缘讨饭,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的,略有一点拳技,请让传授给你。?李超很高兴,就留他住在客房里,供给得很丰富,早晚跟着学拳技。几个月后,拳术比较出色了,非常得意。和尚问他:?你觉得有进步吗??李超说:?进步了,师傅的本事,我都能掌握了。?和尚笑着叫李超试一试拳技,李超便解开衣裳,吐口唾沫在掌里,(展开身手),活象猿飞鸟落,腾跳跃动了好—会,显出沾沾自喜样子,两手叉腰站着。和尚又笑着说:?行了,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一比高低吧。?李超很得意,于是各人抱拳作势,开始交锋,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突然和尚飞起一脚,李超仰身跌出一丈多远。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全部掌握我的本事吧。?

6.以前,弥子瑕受到卫君的宠爱。卫国的法律,私下偷用国王车子的人受到砍脚的惩罚。后来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听说,晚上赶去告诉他,弥子瑕假称国王的命令驾着国王的车子出去。卫君听说这件事称赞弥子瑕说:?真是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不怕)犯砍脚的罪!?(有一次)弥子瑕跟卫君一道游果园,弥子瑕吃桃子觉得很甜,没有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是爱我啊!不顾自己爽口却想到了我。?等到弥子瑕姿色衰退,卫君对他的爱

也就减弱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假称王命私下驾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给我。?可见,弥子瑕并没有改变当初的行为,原先受到称赞而后来却(因此)招来罪过的原因,是因为爱和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7.花园里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居树上,一味悲鸣,吸吮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紧挨着树枝弯起前肢,将要捕食蝉虫,但它又不知道黄雀在自己的旁边;黄雀伸长了颈子,将要去叮啄螳螂,但它又不知道有人在树下手拿着弹弓,安上弹丸正要射它。蝉虫、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专力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潜伏在它身后的祸患。

8.吕翁经过邯郸的路上,在旅馆舍中,有个姓卢的年轻人叹息自己很贫穷困苦,税完想睡,

店主人正煮黄粱。吕翁伸手从布袋里拿出一个枕头交给那姓卢的年轻人;说:?枕上这个枕头就可以得到美好的遭遇而使你样样满意了。?姓卢的年轻人枕着以后,梦见从自己枕头的小孔进到一个国家做官非常得意,亲身享受富贵五十年,年老生病而死。这时,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就醒了,回头看到吕翁还在身旁,店主人煮的黄粱还没有熟。姓卢的年轻人感谢吕翁说:?先生用个枕头堵住了我心中的私欲。?

9.淳于棼醉后睡梦到了槐安国,见到槐安国的国王,国王说:?我的南柯郡,姑且委屈您做大守。?一共二十年,淳于棼想回家,使者送他出国,于是醒了。找到古槐树下,看到蚂蚁的巢穴,这就是槐安国,又有一个洞一直通到南面的树枝上,这就是南柯郡了。

10.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场呼喊道:?你太愚蠢了!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11.在周的地方有一个人,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袍子,便与狐狸商议要它的皮,想准备珍美的猪羊祭品,便与羊磋商要它的好肉。话没说完,狐狸便成群地逃到深山里,羊互相呼唤藏到深林中。

12.庄宗喜欢打猎,在申牟县打猎时,踩坏了老百姓的田地。中牟县的县令迎着庄宗的马头,替受损失的群众恳切地提出了意见。庄宗怒气冲冲地叱退县令,还要杀死他。一个做戏的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率领一班戏子跑去追上县令,把他抓住到庄宗的马前,斥责他说:?你当县长,难道不了解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何纵容老百姓耕种庄稼,用来供给国家的赋税?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人民饿着肚子,空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的天子骑马奔驰?你的罪是该死的。?于是到庄宗面前请求赶快执行死刑,一班戏子也都随声附和这样处理。庄宗明白了,大笑起来。县令才得免罪离开。

13.明朝末年,吴县的洞庭山有个打柴人,满脸大胡子,状貌很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眼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有时因受正义感所激动,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有学问的人也没办法难住他。(有一次)他背着柴到戏场看《精忠记》,那个扮秦桧的演员上场了,这位大胡子愤怒得很,一个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把他殴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众人惊恐地来救,大胡子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个样子,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不是真秦桧。?大胡子说:?我也明白这是演戏,所以就打他一顿;如果真是秦桧,早要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

14.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15.东汉的司马徽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谈话,不管好和坏都说:?好。?有人问司马徽平安吗,他回答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回答说:?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说:?别人认为你有道德;所以才把事情告诉你,为什么听到人家的儿子死了,反而说好呢??司马徽说:?像您的话也很好。?

16.有位给齐王绘画的人,齐王问他说:?画什么东西最难??他说:?画狗和马最难。?问:?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又说:?鬼怪最容易画。因为狗和马是人们熟悉的东西,整天出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跟他们相象(稍画得不象,人们就能看得出来),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东西,从来没出现在人前所以容易画呵。

17.有一客人要教给燕王长生不死的法术,燕王便派人去学习它。派去的人没有来得及学,

那个客人就死了。燕王十分恼怒,把派去的人杀了。燕王不明白是那个客人欺骗了自己,却认为是被派的人去得太迟,因而把他杀掉。

18.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遗失了他的黑色的衣服,就沿着路去寻找。他看着一个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上前去扯住不肯放手。澄子说:?你把这件黑衣服还给我呀。?妇人说:?你虽然丢了黑色的衣服,但这件却是我自己做的啊。?澄子又说:?你不如赶快把它归还吧!我原来遗失的,是黑色的夹衣;现在你所穿的,是黑色的单衣,用黑单衣来抵我的黑夹衣,难道还有什么划不来吗??

19.春秋时候,杞国有一个人,忧虑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便整天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另外有个人,又替这个人的忧虑担心,就跑到他那儿去向他解释道:?天不过是堆积起来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处处接触着气,整天在天里面活动,为什么还怕天会崩塌呢??

20.吴起做魏国的将军,跟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睡的时候不铺席子,外出不骑马不坐车,亲自背吃剩的粮食,跟士兵分担劳苦。士兵有生毒疮的,吴起用嘴帮他吸脓血。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事大哭起来。别人说:?你的儿子是兵啊,但将军却亲自给他吸毒疮,你为什么还哭呢??那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啊。以前吴将军给我儿子的父亲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英勇顽强)一点也不后退,于是就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在又给我的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啊,因此哭他。?

21.有一次,李广出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于是就用箭去射它,箭射中石头,箭头都陷了进去,走近去看它,原来是一块大石头。于是再一次射它,终于射不进那块石头了。李广在所住的那个郡,听说有老虎,他常亲自去射虎。后来住在右北平时,有一次李广去射杀老虎,虎腾跃扑来,抓伤了李广。但李广终于把老虎射死了。

22.祥符年间,皇宫中失火。当时由丁晋公负责修复宫室,担忧取土太远。丁晋公就下令开挖大路取土。没几天,大路就变成了巨沟。于是挖开汴河水流进沟里,使各地的竹排木筏及船装的杂材,都从沟里直进宫门,宫室修完后,再把废弃的瓦砾灰土填塞到沟里去,重新又成了大道。一个行动而使三个工程同时完工,总共节省数以亿万计的费用。

23.披裘公是吴地人。延陵季子外出,看见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披裘人在盛夏五月里,披着羊皮袄背着柴经过这里,季子叫他捡起来。披裘公把镰刀丢到地上,眯上眼,将手一甩,说:?你何以地位那么高而眼光那么浅,外貌高雅,说话却那么粗俗?我五月天披着皮衣背柴,难道就是捡人家丢失的金子的人吗??季子知道他是个有德行的人,便同他的姓名。披裘公说:?你是个浅薄的人物,哪里值得向你通名道姓呢!?接着就走了。

24.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走路,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卞来吃是不行的。?又有人说:?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衡说:?梨树没有主,难道我们心中也没有主吗??

25.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去担任??祁黄羊回答悦:?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南阳的县令,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啊!?平公说:?好啊。?于是就任用他,全国的人都说好。过了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官,谁可以担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担任。?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税:?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尉官,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于啊!?平公说:?好。?

26.牛弦,性情宽宏忠厚,在读书学习上专心致志,即使事务繁多杂乱,书也从不离开他的手。他的弟弟牛弼喜欢喝酒而且经常饮酒过度而发酒风,曾经有一次酒醉后用弓箭射死牛弦驾车的牛。牛弦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迎上前去对他说:?你的弟弟射死了你用来驾车的那头牛。?牛弦丝毫没有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做成肉干就是了。?脸上表情像往常一样,依

然读书不止。

27.张溥幼年爱好学习。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过,抄过完了朗读一遍,即把它烧掉;烧完又抄。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作罢。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起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冻裂了,每天用热水烫好几次。后来他的书房取名叫做?七录?。

28.鲁国有个拿着长竹竿进城的人,开头,竖着拿不进去,横着拿也进不去,别的办法实在想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有位老头走过来,看到这种情况后说;?我不是圣人,但见到的事情多啦!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了再拿进城呢??于是,那人就按照老人讲的办法,把竹竿截断了。

29.孟子小时候,一次东邻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边邻家杀猪干什么??他母亲脱口回答说:?要给你吃。?说完之后,母亲深感懊悔的说:?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位摆得不端正不坐,肉食切不方正不吃,为的是对他进行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却去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于是就买东家的猪肉给他吃,表明不欺骗他。

30.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翻地种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它看作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扔去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轿子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到外边去观看。管宁把坐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1.陈群小时候很贫穷,极冷的冬天早上起来读书,灶里没有过夜的柴火,打井水来洗手洗脸,皮肤都冻裂了。还不到二十岁,就到京城里投靠别人,靠帮别人抄写度日。冬天没有皮衣,到市场上用三百钱买皮袖子,自己把它缝到布袍上面去,抄写更加努力。过了几年回到家乡,教两个弟弟在南楼读书,把梯子抽掉,用蝇子吊送饭菜和茶水,年终才下一次楼,这样坚持了两年,学问有很大进步。

32.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穷,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而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33.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编织麻鞋,他的妻子很会织绢。他们想迁移到越国去。有人告诉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困的。?那个鲁国人说:?为什么呢??这个人告诉他说:?你们编的麻鞋是给人穿的,而越国人却是光着脚走路的;你们织的绢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却是披着头发,不戴帽子的。凭着你这样的技艺,迁到技艺用不上的国家去,想要不贫穷,那能做得到吗??

34.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驾驭的马不肯走,就拔剑把马杀掉扔到山溪中去。又驾上另一匹马赶路,马还是不走,又把它杀掉扔到山溪中。

像这样连续干了三次,即使是像造父那样用威力来驯服马,也不会超过这样了。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方法技术,而只效法他的使用威力,是没有办法驾驭好马的。

35.张无垢被降职到横浦,住在城西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时,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足留下的脚印还隐约可见。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盘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

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唐]罗隐 【作者小传】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晚 唐文宗至哀宗七个朝代,目睹并身历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的过程。据《旧五代 史·罗隐传》载,他早有才名,“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 事部分中第”。 这“讥讽”, 显然就是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 事实上, 不仅是诗, 他的文章也饱含讥讽。 由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 都遭到失败, 使他更是愤世嫉俗, 在诗文中形成一种嘲讽的笔调和批判的风格。 为了应付考试, 他“随贡部以凄惶, 将帖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止一朝”(《谢湖南于常侍启》)。为了谋生,他 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谋求一个幕僚佐吏之职,所谓“命薄地卑, 一十二年,看人变化,请事笔砚,以资甘旨”(《湖南应用集序》)。因为这是 他的自我写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没有嘲讽意味了。最后,他五十五岁的时候, 回到故乡浙江。节度使钱镠 委任他作掌书记、节度判官等职。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梁朝,罗隐劝说 钱镠举兵讨伐,说:“纵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 (见《吴越备史》)罗隐把朱温称为“贼”,固然表明他忠于唐朝的正统思想, 但也表明他对残民以逞的军阀的憎恨。相比之下,同是割据称雄的钱镠,对待他 所统治地区的人民尚是宽仁的, 所以罗隐把征讨逆贼朱温的希望寄托于他。 但钱 镠不能听从。 罗隐的著作有:《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书》等。雍 文华校辑的《罗隐集》,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收 集罗隐现存作品(也有个别伪作),较为完备。 【 题解】 这篇《英雄之言》是《讒书》中的一篇。《讒书》是罗隐自编的杂文集,共 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这年罗隐三十四 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讒书》,乃是“自讒(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 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 可见他名为“自讒”,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英雄之言》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 在他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 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 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 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 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 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度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 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 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 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 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不过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 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以前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 于发财做官。”/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

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篇二】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不过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准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含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 一、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卧薪尝胆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袁虎少贫 袁虎少贫,①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②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翻 译 五 步 法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江西省于都县实验中学谢观长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必考题型,一般是10分。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这一考点普遍感到头痛。学生要么不会解答,要么胡乱解答。得分都较低。的确,文言文翻译是个难点。针对考纲对这一考点的“字字落实”的要求和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五步法”。 第一步:会意。 首先通读全句,理解全句的大意。应当回归原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而不能据句“会意”。我们要初步了解句子的内容、情感倾向、语气等信息,以期获得对句子的整体把握。如: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2008 江西卷) 这句话在原文第一段,是子产阐述为政观点时所说。根据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整句话说的是子产听到过的对待怨恨应当和不应当采取的方法。能这样理解,也就大致把握了全句的大意。 第二步:找点。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评分是根据评分细则中规定的赋分点来据点给分的。明了大意之后,接着要仔细琢磨、分析这个句子,寻找“得分点”、“赋分点”。为了准确找到“得分点”,提高得分率,我们有必要弄清高考文言文翻译通常的“赋分点”有哪些。根据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句子的关键点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以一词多义词为主,而这个词义又不是特别常见的。如: (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豫”:快乐,愉快。07福建) (2)、奇之,立许字以女。(“许字”:婚事。05山东) (3)、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比”:近来。“敕”:告诫。08江苏) 2、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1)、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君”“兄”: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08全国1)(2)、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08广东) 3、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如: (1)、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于江南”是状语后置,08江苏)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应是“斯戮罪人”。08全国2) (3)、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译为“原先当过兵的农民”) (4)、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者……也”判断句,05天津) (5)、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于为吏”状语后置,“见……于……”“被”是被动句,05广东) 4、固定句式。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之谓也”是固定句式,译为“说的是……”) (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礼,细行受细名。(“所以”是固定句式,译为“用来……的”,08宁夏、海南卷)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