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结课论文傣族传统民居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结课论文傣族传统民居

论傣族竹楼的环境适应

听课证号:126

姓名:王尼玛

学号:100311xx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傣族竹楼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傣族的竹楼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适应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傣族竹楼的由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傣族的竹楼。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是一篇帮助读者快速、有效了解傣族的竹楼的文章。

关键词:

干阑式建筑、傣族竹楼,竹楼的由来

正文:

一、傣族聚居地的气候

傣族是我国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全州总面积19184.45平方公里,人口79.6万,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县。这里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瑶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傣族占1/3,汉族占1/3,其他民族占1/3。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温季从5月至10月。终年无霜雪。年雾日达8—146天。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于旅游观光。在这种条件下聪明的傣族人建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竹楼。

二、傣族竹楼与环境的关系

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干阑式建筑,通常是以竹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的单幢建筑。这种建筑方式和傣族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阑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阑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因傣族处在亚热带,还保留祖先的习惯“多起主楼,傍水而居”。所以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其实并不是所以的傣族都是居住在竹楼里的,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一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而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为什么那的傣族人偏爱竹楼而不像我们一样住在砖瓦房内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意思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由于平坝地区气候十分湿润,雨水又什么多,所以竹楼很适合他们。傣族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住在上层不仅可以适应南方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同时可以避免一些蚊虫的侵扰。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由上述可知,傣族的竹楼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竹楼的出现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让他们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傣族竹楼的外观和内部结构简介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

四、傣族竹楼的由来

傣族传说《帕雅桑木底》说:远古时,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大树和山洞就是傣家人的住房。后来,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决心建房。最先,他从一片片簸箕般大小的大麻芋叶挡住了雨点得到启示,用树枝和茅草盖起了一间平顶草房,但草房经不住雨水。后来他仿照狗淋雨时的姿势盖了一间前面高、后面底的窝铺,仍不能很好地避雨防湿。他并不灰心,仍不停地尝试各种建房方法。天上的帕雅英(天王)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人间,在大雨中停在帕雅桑木底面前,说:“你看看我的翅膀吧,你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说罢,立定两只长脚,又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成“介”字形。帕雅桑木底心智顿开,依照凤凰站立的姿势,盖出一种上下两层的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止地面潮湿的住房。这就是傣族的高脚竹楼。因这种竹楼是在凤凰淋雨启示下建盖成的,所以帕雅桑木底给它起名叫“轰恨”(意为凤凰起飞)。之后,傣家人纷纷学会建竹楼。为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人将轰恨改名叫恨帕雅桑木底。

竹楼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观的楼顶,传说里称之为"诸葛亮的帽子"。传说称:诸葛亮南征时来到傣人居住的澜沧江边,因傣人岩肯救了他的军队,因而诸葛亮帮助傣人重新回到坝区居住,教傣人种植稻谷。回内地前,诸葛亮留下自己的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可拿出绸子条看。过了许多年,傣家人口越来越多,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闷热的天气和可怕的瘴气夺走了傣人成百上千的生命。在此危难关头,岩肯打开一张绸条,上面写道:“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岩肯得到启示,找来99位老师傅,仿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起了又通风又凉爽的高脚竹楼。

致谢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与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自己以后也会继续学习,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