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 金学案 历史·必修人教演练:第七单元 第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含解析

秋 金学案 历史·必修人教演练:第七单元 第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含解析

秋 金学案 历史·必修人教演练:第七单元 第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含解析
秋 金学案 历史·必修人教演练:第七单元 第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含解析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所以①不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排除。

答案:B

2.“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解析:材料“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表明美国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B.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解析: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在战后依附于美国,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

答案:C

4.到2006年底,有1 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据题干可知,参加维和行动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故选D项。

答案:D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下列属于相关成果的是()

①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③参加亚信峰会④进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四个小项都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

行全方位外交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材料二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思考:

(1)根据材料一,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2)因素:应对苏联的威胁。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基础巩固

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国际因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对中国的支持,故选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日关系趋向缓和是在1972年,B错误;中美关系趋向缓和是在1972年,C错误。

答案:D

2.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互相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亚非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解析:从题干材料“1971年”“纽约”可知描述的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C。

答案:C

3.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

A.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

B.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促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D.表明中美两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解析: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选A。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C选项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是1971年;D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A

4.下图是1971年7月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照片。此次会谈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②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日期及准备工作③就中美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交谈④商讨《中美建交公报》的具体内容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①错误;依据所学,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故②正确;依据1971年基辛格访华时中美同时发表的公告内容,周恩

来总理与基辛格就中美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交谈,故③正确;《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于1978年底,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④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

答案:B

5.“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C.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抗苏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才正式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虽是在1972年9月底访华,但在访问期间就迅速实现了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所以说“他比尼克松勇敢”,故选D。

答案:D

6.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

B.两极格局逐渐走向了解体

C.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较大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

“破冰之旅”,从评论看主要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国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故选D项。

答案:D

7.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这里的“不正常状态”是指()

A.尖锐敌对B.政冷经热

C.相互隔绝D.相互仇视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尼克松访华前,中日关系长期受制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故选A项。

答案:A

8.阅读下表,其中导致1975年1月至3月《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A.

B.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解析:观察表格,可知1975年1月至3月《人民日报》对美国积

极语态报道所占比例增多,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导致的,故选C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9.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解析:据题干时间及我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等一系列微妙变化可知,中国逐步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据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故选B项。

答案:B

10.2017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

A.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

D.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参加联合国倡导的对苏丹的维和行动,这属于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故选B项。

答案:B

11.在某次会议上,有一“决议一经通过……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有人振臂高呼。”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在这次会议上()

A.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从关键信息“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判断这次会议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此次会议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C项。

答案:C

12.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

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解析: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外

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B。A、C都不是主要原因,D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刚刚成立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材料二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方面回答。“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现象”根据材料二概括。出现外交突破的原因可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方面考虑。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以了解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4)问从各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想到坚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从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想到我们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

答案:(1)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用:使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意两点即可)

(4)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

——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开幕式上的致辞(2010年5月) 材料二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做出更大努力。

——新华网(2010年6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关系的

发展阶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策略。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倡导和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美关系和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第(1)问,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等可看出“敏感”问题是台湾问题;其原因和中美关系的发展阶段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由材料及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策略;其目的要据材料回答。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时言之成理即可,注意不应脱离材料。

答案:(1)问题:台湾问题。

原因:台湾问题关系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欲以台湾为基地威慑中国,维护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发动朝鲜战争,中美交锋;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建交;21世纪以来,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策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开展“反恐”外交。(答出两点即可)

目的: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3)启示: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来源:周书宇的日志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导学案 【考纲课标解读】 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 ②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最终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2解放战争 (1)开始:1946年6月.周目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上半年,粉碎国民党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队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开始,先后发动、、三 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战争胜利 ①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3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的胜利 【重点难点突破】 南京,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材料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图一图二图三 (1)上图中在南京发布的是,它的作者是谁?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这个共同的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耳闻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请简要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阅读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自主复习】重温基础知识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造成社会动荡,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1787年宪法 1、制订:1787年,费城会议 3、最大特点: 4、影响: (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2)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和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 三、美国联邦制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华盛顿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构上的基本错误”(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4分) 【课堂练习】 1.2019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该材料()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3.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 之处主要是指() A.不管州大州小,参议员每州均两名 B.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的权力C.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D.没有规定人们的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4.很多人称赞美国的民主,说它的政治体制比较完备,1787年宪法通过多次修订也表现了较强的民主色彩。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确立了权力的制衡机制,防止了独裁的出现 D.认为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5.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②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④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2019年4月,数百名美国民众来到首都华盛顿以南约18公里处的福特亨特国家公园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的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违反“宪法原则”。有权通过救市方案和医改方案,并裁决这两个方案是否违反“宪法原则”的机构分别是() A.国会、最高法院B.最高法院、国会 C.参议院、众议院D.众议院、参议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学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 ,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 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A. 最高一级 B. 最低一级 C. 次于银河系 D. 并列于河外星系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辨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 产生“磁暴”现象 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1.3 地球的运动(一) 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 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2)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 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 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探究】 1.阅读下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优略学案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 分圭寸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A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 3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 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

在”从中我们需要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 全面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比较的方法 D. 史料解读法 解析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答案]A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5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故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突破 一、酝酿和爆发 1.背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酝酿 (1)思想方面: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2)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此即“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 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⑤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结局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全集1 人教课标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到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以及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能力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和分析的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毒品的危害;体会中国军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2、难点: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难点问题。) 三、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展示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2,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

3,自主学习法:结合教材内容和战争形势图,通过讲述战争经过,达到练兵目的。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课件1) 几幅图导入新课 一,战争背景(课件2---8) 1,无言的差距——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问题是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状况如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给予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知识网络。

结论: 过渡: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浆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黑色的鸦片又如何引发了一场跨洋之战呢? 2,无耻的行径——英国的鸦片走私 阅读材料: 1761年至1800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0 943 000镑。仅在1830—1833年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达到年均2615263银两。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英国的商品主要有茶叶、生丝、瓷器等,一直是受到西方人喜爱的传统优质产品。中国商品在英国有广阔的市场。英国纺织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棉织品美观且廉价,但不如中国的手工布耐用;中国固有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中国民众对商业性消费不感兴趣,对西方的舶来品也不感兴趣。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样的恶劣后果? 3,正义的回击——虎门销烟 问题3:假如你是当时的道光帝,你会如何处置泛滥的鸦片? 问题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若林则徐不禁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