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

康复评定学(平衡)

平衡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是完成各项日常

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评定人体维持身体稳定性的过程称平衡评定,包括静态评定和动态评定。

一、临床观察

1、定义观察受检者在休息状态下的静态平衡功能和活动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功

能。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凡是不能维持身体稳定性的疾患都需要进行平衡评定。

(2)禁忌证:没有绝对禁忌证。不能负重站立者(如下肢骨折未愈合),不适宜评定站立位平衡;不能主动合作者不适宜评定动态平衡。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跪位平衡反应:受检者跪位,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使之倾斜。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2)坐位平衡反应:受检者坐在椅子上,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性反应。

(3)站立位平衡反应:

1)Romberg 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2)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维持平衡的时间

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 秒;

3)强化Romberg 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

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 60 秒。(4)跨步反应:受检者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检者身体。1)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2)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5)活动:评定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

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等。

5、注意事项检查过程中应确保受检者的安全。

二、仪器评定

1、定义采用平衡测量仪评定受检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

2、适应证与禁忌证同平衡临床观察评定。

3、设备与用具各类平衡测试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按照平衡测试仪的具体测试要求站在测试板上;

(2)测试睁眼状态下的身体稳定性;

(3)测试闭眼状态下的身体稳定性;

(4)测试当屏幕光标移动或测试板移动时身体的稳定性(动态平衡)。

5、注意事项熟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评定中注意受检者的安全,

避免发生意外。

三、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运动控制: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四、平衡反应

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

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

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

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五、平衡种类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

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