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恋、癔症、强迫症动力学分析

自恋、癔症、强迫症动力学分析

自恋、癔症、强迫症动力学分析
自恋、癔症、强迫症动力学分析

自恋人格的动力学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是处于一种原发性自恋(primary

narcissitc)的自闭状态,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随着心理的发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最后才形成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简而言之,驱力先于客体,决定客体。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关系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产生了。温尼科特就曾经说过,没有单纯的婴儿存在,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关系单元的存在。自恋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受挫而导致的一种补偿与防御。驱力从客体关系撤回到对自体的投注导致自恋。这样一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了精神分析从潜意识的冲突模型转移到了缺陷模型。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转型呢?这与他们所面对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内心中对于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评判所导致的内疚感和罪恶感。弗洛伊德称之为严厉的超我。相比而下,现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内在的空虚与孤独,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而不是违背自己内心的准则与良心。他们醉心于外在的美貌,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内心的和谐。正如荣格所说的,人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内在真实的自己,人格面具变得更加虚幻多彩而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

心理症状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生活理念影响到了自恋症状的产生。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宣扬所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社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但是,社会随时都在不停地变化。人们

在这样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很难以确定自己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他们只能通过积累外在可观察的证据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从传统封建社会的严格的伦理体制转换到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媒体的狂轰乱炸刺激了我们的虚荣,浮华和贪婪,世俗冲淡了内在的标准和宗教传统,人际关系也变得浮躁与肤浅。人们变得更少遭受到内在良知的质疑,而痛苦却转向到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混乱。我们找不到自己了,我们内在变得更加空虚和孤独了。

自恋(narcissistic)这个词来自希腊神话纳西斯(音译)。纳西斯是个希腊美少年,他一直沉溺于自己的美貌,拒绝了echo(回音女神)的求爱,他痴迷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ssisism,

因此自恋也称作水仙花主义)。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自恋人格的动力学特征。

自恋者总是通过获得外界的确认来保持自尊,他们非常专注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他们的自我印象往往是夸大的。恩斯特琼斯称之为“上帝情结”,他们自大,高傲,精力充沛,经常期待即将临近的攻击同时用自己的攻击对抗,好炫耀,冷漠,情感疏离,幻想无所不能,过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如果到了精神病程度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有学者把自恋分为厚皮自恋和薄皮自恋两种,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在每一个空虚和夸大的自恋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过度自

我意识,羞愧的小孩,在每一个抑郁和自我批判的自恋者背后也同样隐藏着夸大的自己。因此,所有自恋者的一个共通之处在于内心的恐惧,羞愧以及虚弱和自卑。成功的自恋者往往是商业,政治和军事等行业的精英分子。他们渴求着被崇拜和仰慕。通常他们成功的光辉掩盖了他们对外在认可的强烈渴求。

下面我们从驱力与情感,适应与防御,人际关系和自尊与自我认同四个方面对自恋人格进行具体剖析。

一、驱力与情感

1、羞愧(shame)与妒忌(envy):自恋人格特质的人对于没有表达的情绪信息非常敏感,特别是他人没有表达的态度和期待。与自恋人格组织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情感是羞愧和妒忌。他们总是容易感觉到羞愧和害怕被羞辱。羞愧和内疚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内疚是一个人犯罪了或者做错了事情,通常被概念化为内在批判的父母或者超我,内疚带有一种罪恶感。羞愧则是因为被外在评判为坏的或者错误的,通常是现实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差距所造成的。羞愧通常会带来无助感和无能感。

自恋者容易妒忌,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缺憾和不足的时候,他们会妒忌那些那些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他人拥有的可以弥补他缺乏的,妒忌和嫉妒也是需要区分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嫉妒通常发生在三角关系当中,一方被排斥在关系之外而产生的对被宠爱者的羡慕和对自己被排斥的痛惜的感觉。妒忌则发生在两人之间,一方拥有对方所缺失的,而带来的是需要通过批判甚至毁灭掉对方所拥有的东西

而取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情感。

2、自恋的暴怒(rage):科恩伯格认为自恋者天生具有强烈的攻击倾向,或者缺乏对攻击冲动的容忍力。他们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发很大的脾气,他们也会非常害怕自己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他们害怕这种力量会伤害到别人。咨询中我遇到这样的一位大学生,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每当他面临需要跟别人竞争的时候,他总是会临阵退缩,直接退出评选,他害怕自己的成功会伤害到别人。奇怪的是,他还会主动去帮助竞争对手,从中他可以获得某种虚幻的满足,自己其实比对方更优秀。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薄皮自恋的表现方式。

二、适应与防御

1、理想化与贬低:自恋者会经常使用理想化和贬低的防御机制。当自我被理想化的时候他人就会被贬低,反之则相反。科胡特用夸大的自体来描述这种自我膨胀和优越感。这种夸大感会被内在感觉到或者被投射出去。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父母,爱人,老师或者身边的亲友看做是完美的,然后通过认同他们而感到自我价值,但当发现他们不完美的地方或者微小错误的时候,他们又会被被贬低。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印象总是会摆荡在理想化和贬低的两级而无法形成稳定一致的印象。

2、比较与评判等级:自恋者总是会以评判等级的方式来处理面对的事情,他们总是会权衡“谁是最好的医生”,

“哪个是最好的学校”。“哪里训练最严格”等等,关注比较和优先权往往会混淆现实的优点和缺点。有这样一个非常自恋的父亲,他极

力支持儿子成为医生或者律师,在他看来其他行业都不行,医药和法律赚钱多而且受尊重,其他的职业都被认为是不好的。而他却看不到儿子具有艺术和文学天赋,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发展。

三、人际关系

1、自体客体的渴求:“自体客体”是在我们生命中通过确认,崇拜和赞同滋养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的一个人。自体客体在自我之外作为定义自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调节自尊,替代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所做的事情。我们都需要自体客体,就像我们需要氧气一样。如果我们失去了他人作为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就会感到被削弱,就好像内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死亡了。但是现实和道德要求他人不仅仅是我们的自体客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需求,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自恋者非常需要自体客体以至于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苍白,其他人仅仅作为自体客体而不能行使其他任何功能。因此自恋者给予他人一个很模糊的信息,他们非常需要别人,但是他们给予他人的爱却是很肤浅的,带有剥削性质。

2父母的延伸物(extension):自恋者对于他们的父母或者重要他人非常非常重要,但是这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真实的自己,而是因为他们所行使的功能。在家庭中孩子都是父母自恋的产物,作为维护父母生命的延续,他否认了父母死亡的焦虑;同时孩子也具有维护父母自尊的功能,他可以实现父母没有完成的抱负与心愿,让父母觉得荣耀

和有尊严。父母往往对某个小孩具有自恋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孩子弥补自己所缺失掉的,小孩作为了父母的延伸物。把小孩作为自己自恋的延伸物,这在那些遭受过创伤的父母身上尤其表现明显。处于文革一代的父母,他们会要求子女过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生活,他们通常会说“不要像我这样,你能拥有所有的”,但是没有人可以拥有所有,每一代都要面对自身的局限性。这样一个不现实的目标阻碍了孩子自尊的发展。

自恋者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拥有明确的教育标准。这个标准用来维护自己或者家庭的尊严。他们会不断地用这些标准来评判孩子。如果孩子让他们失望,他们就会遭到责备。通常这样的教育会传递给孩子一个模糊的信息:孩子不够好,而不只是在某个具体的行为上有问题。这样的父母会不断地唠叨和担忧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他是成长为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永远不是他们现在的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教育的自恋,在很多教师家庭中表现很普遍。

作为父母的延伸物和自恋教育的影响,孩子往往会遭遇到很多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羞愧感以及空虚感。他们害怕表达自己的敌意和自私的想法,同时他们会产生对父母爱的质疑。他们会说自己体验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爱我是因为我学习成绩优秀给他们带来了荣耀,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他疼爱的子女。他们觉得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过着父母的生活。这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学子身上尤其表现明显。他们承载了太多父辈的期望,而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

四、自尊与自我认同

1、空乏与不完整的自体:自恋者有一种模糊的错误感,空虚感和不完整感,觉得丑陋,自卑或者表现为相反的高傲,炫耀,藐视,批判,防御性的自给自足等。科恩伯格描述这样的人格状态为相反的自我状态,他们用夸大(全好)和空虚(全坏)的方式来定义自体。这是他们唯一组织内在经验的方式。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经验没有足够好的感觉。

自恋者的内在很脆弱,他们害怕自我碎裂,警惕着丢失自尊或者自我统整性,特别是遭到批评的时候。他们会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这种害怕往往会被置换到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容易变得忧郁和害怕死亡。

2、完美的幻觉:他们会追逐不现实的理想,他们确信自己能够达到某个夸大的目标,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身内在固有的,他们不能原谅和宽恕自己可以拥有这些不足。无法原谅自己的人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上帝已经宽恕了你,而你还不能宽恕你自己。

在心理治疗中他们期待的目标是使得自我更加完美而不是理解自我,发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自我的需求。需求完美会表现在苛求和批判自己或者而他人,他们无法在充满酸甜苦辣各种含混的生活现实中发现快乐。

自恋者会回避表达个人的错误和对他人的依赖。他们尽量回避表达悔恨和感激的情感。悔恨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

意味着承认自己的缺陷,感激某人的帮助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需求,因为自恋者把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没有错误也没有需求的幻觉上,他们害怕承认内疚和依赖,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感到羞愧。

结语:

自恋者陷于自尊的痛苦,他们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理症状,但是他们会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自己出现了的问题,通常他们会等到中年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们无法不带批判和剥削地接纳他人,他们总是会将他人理想化和贬低,他们无法不带羞愧和妒忌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癔症人格的动力学分析

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它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学从癔症的研究发端,而深入到各种神经症的剖析,进而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社会等方方面面,进而开启了精神分析的狂潮。今天我们要谈的是癔症人格的动力学分析。

癔症(hysteria),音译为歇斯底里。早在19世纪,癔症病人被称为“骗子”,他们往往被医生拒之门外。为什么呢?她们的主要症状表现是一些明显的躯体症状。当时比较典型的一种被称为“手套样麻痹”。病人的手臂“瘫痪”不能正常活动。而相关的神经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或者神经病变。这让医生觉得莫名其妙。无法从

生理上寻找到病因,医生往往会认为病人是在有意欺骗。

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癔症病人。她是来自乡下的一个农妇,她的症状表现是突然变得无法吞咽,不能进食连喝水也无法做到。为此她已经10多天没有吃喝了。这种现象在农村被叫做“鬼掐喉咙”,她们请了巫医神汉,结果也不见好转。她丈夫带着她到各大医院求诊,做了很多检查还是查不出病因。他们求助于我带他们看专家。神经内科的专家例行给她做了基本的神经科的检查,一切正常。医生接着要她饮一杯水,当时我们都可以亲眼看到,她把水含在口里,喉头无法吞咽,最后水都被吐了出来。医生对她说,这里有一种最新的药物能够治好她的病,只要她把这些药吃完,病立马会好。这是最好的医院,其他医院就没有必要再去看了,如果不服药,任何人都救不了她。最后他们拿回了几包很便宜的药就回去了。后来我听说她的病已经完全好转,对于我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感激。

在这里我不去具体谈癔症如何诊断和治疗,我会将重点放在如何从动力学的角度对癔症人格进行分析和理解。

戏剧化与受阻的情绪表达:癔症人格特质的人往往会从事视觉相关的工作、比如演员,舞蹈,演说家,政治家和教师等。小说《飘》中的斯嘉丽就具有典型的癔症人格特质。癔症人格多见于女性,男性较少见。弗洛伊德曾经声称自己有些癔症特质,我们从他的个人传记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年轻的弗洛伊德为了追求美丽的玛莎小姐,在3年期间一共写了400多封情书,其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可见一斑。癔症人格特质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其情绪状态。她们的情绪夸张,反应

强,情绪易转换。在人际关系中会显得比较有感染力,温暖有活力,她们喜欢戏剧化的生活与冒险,有时候她们沉溺在危机以及危机所导致的兴奋状态之中。他们会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发疯式的踢打或哭喊,他们也会在开心的时候满含泪花的惊声尖叫。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情绪会显得夸张和戏剧化。

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他们的情绪显得比较肤浅和做作。这源于她们对于表达情绪的一种强烈的焦虑和冲突。高度的焦虑和冲突使得高强度的情绪被冲淡而显得做作和肤浅。在潜意识中她们会觉得情绪化是婴儿式的不成熟的表现是懦弱和被贬低的,同时他们通过夸大自己的情绪来克服焦虑,使得自己和别人信服,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让别人感觉他们并不是当真的,当他们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他们可以撤回或者减轻自己所说的话。因此情绪表达因为冲突和焦虑受到了阻碍。

印象主义的认知风格;如果说强迫人格是过分使用左脑,那么癔症人格就是是过分使用右脑。他们的认知风格是印象主义的,整体的和想象的。他们大多凭借感觉,直觉和印象来判断事物。他们经常会说“我感觉就是这样的”,而且你会惊讶于她的超感直觉的敏锐洞察。

反恐惧的见诸行动:他们会接近潜意识害怕的东西,当他们在潜意识里面为自己的身体觉得羞耻的时候,他们会展示自己的身体。当他们觉得在人面前感觉自卑的时候,他们会使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当他们在潜意识里面非常害怕的时候,他们会显得很勇敢无畏。她可能会惊声尖叫地去看恐怖片,他们也会乐于帮助救助站的流浪儿童,

以此来照顾自己内在恐惧的小孩。反恐惧的行为是癔症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

爱、亲密与性。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口欲期固着。癔症特质的人有很强的食欲,他们强烈需要口部满足。他们极度渴望获得关注,爱与亲密,就像没有被满足的性渴望一样。在两性关系上癔症人格特质的女性会在权威男性面前具有诱惑性,当男性被她吸引的时候,她会觉得兴奋,感觉有权力有价值,感到有吸引力和被喜爱,同时她们又感觉害怕,害怕她们的吸引力转化为性的需求,进而会为此感到内疚,因为她会觉得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用性捕获了对方。

所以他们这时候会显得比较纯真,他们“忘却”掉她们行为中所具有的性的邀请,而且在被别人指出来的时候会显得很惊讶。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罗丽塔(lolita影片又译“一树梨花压海棠”)

“阴茎嫉羡”: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来源于他对癔症病人的研究。他发现癔症病人的梦和症状里面有很多有关生殖器的象征。女性会梦到拥有阴茎,男性会梦到拥有子宫。癔症特征的女性往往把男性看成是强大的和令人兴奋的,女性则是虚弱的不重要的,她们崇拜男人,但是潜意识里面仇恨和嫉妒男人。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叫做“阴茎嫉羡”。这样她会试图通过依附于男人来获得胜任感和自尊,她往往会通过性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点,她们潜意识幻想幻想着被一个男人所穿刺,从而捕获他的力量。因此她们的性是一种防御,因为她们害怕男人和男人滥用权力,而出于对男人力量的恐惧,她们往往不容易享受性的亲密,容易遭受遭受生理的恐惧和拒绝,如性交疼

痛,无法达到性高潮。

性别身份认同:癔症人格特质的妇女会把攻击性所代表的力量作为她们男性的一部分,她们无法整合自己的性别认同。作为女人而无法感觉到力量是她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她们经常会纠缠在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正如她们会说“当我感到强大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她们感觉女性唯一的力量来源于性的吸引力。因此她们很在意自己的容貌以及年龄。

家庭背景:在家庭里小女孩很痛苦地知道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更喜欢她的兄弟,或者她感觉自己应该是一个男孩子。或者她会觉得在家里父亲或者男性成员比母亲和姐妹具有更大的权利。当给予他关注的时候往往只是一些肤浅的外在的因素,如相貌,温顺,小孩式的天真纯洁,当负面的特征归于男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说,“你像个娘们,不像个男人。”当她长大的时候她会觉得父亲会远离她,因为她的性的发展,让她感到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被父亲拒绝,同时她也感觉她具备比男人更奇怪的力量。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可能很可怕或者具有诱惑性,他们男性的身体,脸,声音相比女性显得更粗狂。她们会认为男性更强大,但是更加自恋和危险的,女性更温柔,软弱和无助。她试图唤起男性温柔的一面,但同时又贬低这样缺少男人味的一面,一些癔症特质的人会不断循环地拔高和贬低男性或者女性性别特质,权力往往被性化。

到此为止,你可能已经对号入座了。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寻找癔症特质的女人,请你到经常喜欢板着面孔,面无表情的带有强迫特质的男人身边去寻找,因为他们是天生相互吸引而互补的一对。你也可以到成功的中年男人身边去寻找,因为他们充满权威与男子气概而且正处于第二青春期,对于单纯,活泼,激情的少女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俄狄浦斯的幽灵正在那里盘旋。

强迫症的动力学分析

在咨询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关强迫行为方面的个案。有的是担心家里的煤气没有关闭,水管没有关好;有的是害怕沾染到细菌而对清洁过分敏感;有的是反复细致的看书唯恐遗漏任何细节;这些个案都没有达到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但他们显示的强迫特质却与强迫症的表现并没有两样。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咨询经验和动力学的理论对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做些初浅的探讨。

每个人都具有神经质的特性,因此强迫的倾向或者行为同样也表现在正常人身上。例如,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有重复检查或者过度清洗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压力状态下。强迫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其反复性和刻板性。我们可以在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职业中发现具有强迫特质的人,比如会计,银行职员,医生,学术研究人员等等。

强迫行为后面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发现的是在这些人身上压抑的攻击冲动。你可以发现他们的情绪其实是很容易烦躁不

安,生气和愤怒。其实大多数人会通过反向的方式表达,他们显得过分的理智或心平气和,然而在其内心深处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些隐匿起来的怒火。他们内心需要处理的是攻击性及其压抑所带来的冲突。一位男士曾经与我同桌吃饭,在吃完鱼之后,我们发现他盘子里面的鱼骨头摆放得非常规整。这让我不自主地联想到了强迫症的“三联症”——吝啬,固执,整洁。随后他跟我们谈起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个军人,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暴力有时候自然是无法避免的。

在处理攻击冲突的时候,强迫症的人会采用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情感隔离和反向形成等。在谈话中你会发现他们非常理性,经常会讲些大道理甚至是颇具哲理的话。我发现许多当教师的母亲与孩子互动时都具有一种“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刻板的关系模式。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在谈到跟女儿的关系时说道,女儿很想跟她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喜怒哀乐,而妈妈却没有兴趣,不喜欢听,甚至感到厌烦。她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女儿的学习成绩上,因此总会以教导的口吻告诉她应该怎么去做。同样情况的另外一对母女,母亲为女儿有些“洁癖”倾向而感到烦恼。女儿却抱怨说,她很讨厌母亲总是摆出一副老师教育学生的姿态,说话显得很有哲理的样子。

如何理解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呢?我们经常会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爱和恨是一体的,恨是因为失落的爱。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个过分担忧的母亲,总是不停地担忧孩子和唠叨孩子,而孩子体会到的却是讨厌和怨恨。其实母亲内心潜藏的是对子女的恨。一个对我们过

分礼貌或者热情的人往往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去想想对方对我们是否有潜意识的敌意。母亲对子女的恨应该也是不证自明的,有时候母爱当中甚至带有某种嫉羡的成分。嫉羡子女比自己幸运,能够得到更多的照顾或者享受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当我们内心没有充分觉察或者满足我们自身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压抑或者反向表达内心的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抵消”的心理防御机制。抵消是通过一个行为来消除先前的行为。后一个行为是为了消除前一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强迫行为会不断地重复。比如说检查门是否关好,一般人会直接推门验证一下。而强迫特质的人却会先把门打开然后再关上。关上之后又会担心是否关好,然后再去打开,这样会不断反复。某些仪式化的行为都具有抵消的作用,比如当某人说了不吉利的话,然后会“呸”几声以消除其影响。一个人强迫特质的人在犯了某个错误之后,往往会继续同样的行动来抵消先前行为的影响。比如说,他买了一个三元钱的冰激凌,回来后朋友告诉他,其实这种冰激凌只要二块五就可以买到,你猜他会干什么,他会再花两块五买回同样的冰激凌。这样后来的行为就抵消了先前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强迫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执着。《金刚经》中曾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不着相,一切无所住,这是实相境界。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居的。一切诸法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动不变”,当体即空。但亦不可落入偏空,若执着于不住,又落于空寂,故说“而生其心”。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强迫症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强迫症) 案例五:(2011.5.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未婚,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母亲辛苦地把她抚养成人,母女感情很好。一年前母亲突发脑血管意外,经治疗保住了生命。目前瘫痪在床,语言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求助者一直精心照顾母亲,尽管辛苦,但毫无怨言。一天同事无意中说道:“你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了解脱了呢!”求助者当时没有在意,晚上想起同事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但马上想到母亲抚养自己很不容易,自己怎能这么想呢?但从此后“我妈活着真是受罪,还不如早点死解脱了呢!”这个想法经常出现。求助者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想,害怕自己控制不住会做出傻事,拼命想控制住这个想法,但始终控制不住。求助者内心非常苦恼,想摆脱但摆脱不了。以后逐渐加重。反复思考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错误,为此经常耽误公司的事。影响了工作,受到同事的指责。求助者也知道有些事没有必要反复思考,但无法自拔。求助者为此内心焦虑不安,情绪烦躁,晚上难以入睡,白天没精神。自己主动要求治疗。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自我要求严格,做事认真细致,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再婚,把全部心思放在求助者身上。求助者懂事、孝顺,在亲朋好友眼中是好孩子。 单选:41、该求助者出现的症状是( D )。

(A)反复检查(B)反复洗手 (C)反复计数(D)反复思考 多选:42、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原因包括( AC )。 (A)自我要求严格(B)父亲去世 (C)个性追求完美(D)母亲生病 多选:43、对该求助者可以排除( ABD )。 (A)焦虑性神经症(B)抑郁性神经症 (C)强迫性神经症(D)恐怖性神经症 多选:44、对该求助者较为恰当的咨询方法包括( AC ).(A)认知疗法(B)系统脱敏法 (C)厌恶疗法(D)阳性强化法 多选:45、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应该包括( ABD )。 (A)完全接纳(B)热情 (C)实话实说(D)平等 单选:46、在本案例中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其基础是( A )。 (A)咨询态度(B)咨询理论 (C)咨询方法(D)咨询技能 单选:47、在本案例中,恰当的咨询阶段划分是( B )。 (A)初诊-诊断-制定目标-咨询 (B)诊断-咨询-巩固 (C)诊断-制定方案-咨询-评估

自恋型人格障碍文献笔记(中文)

文献笔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定义vaule:4 个体符合以下9条标准的5条以上,并且在各种场合下都表现出固定的行为模式: 1.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无限制的成功、权利、才能、美貌或理想的爱情。 2.认为自己特别、独一无二,应当且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或者地位高的人理解、伴随。 3.要求过度的赞美。 4.有一种理所当然享有一切的态度。 5.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持一种剥削和利用的态度。 6.缺乏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7.经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出傲慢,蔑视他人,恩赐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9.对自我的重要性有一种宏伟堂皇的感觉。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2006)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区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和癔症的区别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恋型人格理论 霍妮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 Kohut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释 康伯格对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等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2000)vaule:5 案例,张先生和20岁年轻人。 剖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点、从小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自我塑造。防治包括预防和矫正两方面。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2005)vaule:8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夸大、需要被人羡慕和缺乏移情能力。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DSM4提出了三点质疑。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家庭的关系较大,母亲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来满足父母的需要。 影响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1.气质;2.出生顺序;3.性别;4.与父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相似性;5.先天才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1.传统疗法;2.催眠疗法;3.精神分析疗法;4.夫妻疗法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006)Value:8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恋人格问卷,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通常开朗、好交际、自信并渴望得到他人的羡慕,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满足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性事件的伤害。(从非临床角度研究自恋,将自恋视为人格倾向) 大学生自恋与心理适应的关系(2011)Vaule:8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和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自恋可以预测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以及攻击水平。 工具:自恋人格问卷(NPI)迫选40项,7因素。儿童自恋人格问卷,本研究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问卷(3因子)。心理适应问卷采用的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20项,4因子,

一例严重强迫症案例

一例严重强迫症的心理调整过程 S今年22岁,得强迫症五年了。他是个帅气的小伙子,大学没有读完,因为强迫而退学。他担心到处都是狂犬病毒,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包括他自己的身体。倘若一只狗从他前面走过,他会吓得浑身发抖。回到家洗三到五个小时。他不想洗,他什么也干不了,天天都是在怕,天天在洗。但这一段时间他不想洗了,他觉得水里也会有狂犬病毒。于是在很热的天里,他不敢洗澡,身上很快臭得他自己也受不了。为了避害免出汗,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天天想着去打狂犬疫苗,打了狂犬疫苗才觉得心理有了些安全感。他上网总是去查有关狂犬病的知识,去书店也是去医学书店,过去看有关狂犬病的书。在家他不洗脸,不洗脚,睡觉时要父母为他脱鞋,要父母为他穿鞋。去洗手间要在马桶上垫厚厚的卫生纸,然后让父母为他擦屁股。他觉得自己活得不象个人,不如死了,为自己悲哀。时常对家人发火,骂人摔东西。 原先他不是这样的,他是个很快乐的男孩。他的父母有着很好职业,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他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了洗浴中心,和一位女子发生了性关系。后来听人说那里的女人很不洁,不小心就会碰到有性病爱滋病的人,他就怕了。怕有爱滋病,就去医院查,查了多个医院都是阴性,他依然不放心。就开始洗手。又想到人会死的,这时正巧有一位亲戚得癌症去世了,于是他又怕死癌症了。更洗手洗澡洗个没完没了。前两年听一位大夫说狂太病是现在无法治疗的病,一旦感染,除了死,再没活的可能性。猛然间就想到狂犬病毒,开始怕狂犬病毒。觉得狂犬病毒会出现在任何地方。水里土里空气时,无处不在。总觉得自己不定哪天就死了。特别害怕,身上稍有点伤口,便没完没了地用洒精碘酒擦洗,他把一点伤口擦得感染,扩大成一个很大的创面。 他父亲带着他看遍了中国知名医院,花了十多万元,都没有什么效果,找了不少著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的分析中,他认同他的问题来自他的父母给他幼年的创伤,比如,上小学时父母对他不好好学习的责骂,逼他去上各种学习班。把他送到外婆家,不亲自照管他。他恨死了他的父母,动则就骂他们。 第一次见到他神情萎缩呆滞,六月天穿着长袖衬衣,所有的衣扣都扣的严严的,脖子上扎着绷带,脸上有碘酒擦过留下的浓重痕迹。自述什么都不敢吃什么都不敢喝,怕有狂犬病病毒,又怕狂犬病疫苗不能在体内产生抗体。他的父亲补充说他已经4个月没有出过家门了,天天躺在床上,一急就骂人。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的分析报告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的 分析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的分析报告内容摘要:本文是对一例高中毕业班女生强迫症的心理咨询记录及分析报告。从来访者成长过程和学习、生活事件了解到来访者性格和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来访者自从进入高三年以来,整天忧心忡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忧虑自己会生病,有时候担心自己在回家路的上会出车祸,甚至担忧自己为什么还有杀人的念头,而且害怕这种念头真的会变成杀人的行为,于是,她害怕与人交往,整天呆在家里不敢上学校,感到自己极端的恐惧和痛苦。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符合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症状,且病程超过半年,故诊断为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然后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领悟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的原理进行咨询辅导,根据来访者的生活状态和本人的回访证明本咨询案例为是效咨询辅导。关键词:强迫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领悟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有效咨询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S,女,年龄:十八岁,出生地:福建晋江,教育程度:高三年学生,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初诊时间:2008年3月。

来访者家住晋江市某镇,其父母为农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族内没有发现精神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高三年以来,自己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心情苦闷、胡思乱想,注意力不很集中,食欲不振、失眠、头晕、心悸,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本人的学习和生活。 个人陈述:我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在父母关怀的日子里完成小学的学业,幸运的成长。父母没有什么知识,但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学习都很关心、很重视。 升入中学后,由于学校离我的家很近,因此每天都通学,并没有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所以在家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是由父母照顾。现在我是一名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列。但尽管我是一名高三年学生,二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我对父母的依恋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更加的依恋,觉得今后上大学离开了父母自己就会失去方向感。于是,我常常为这些不必要烦恼的事情痛苦不已,陷入思念父母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我对高中毕业班繁重的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很大,面对学习上的压力,我整天忧心忡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忧虑自己会生病,有时候担心自己在回家路的

强迫性神经症案例:我感觉活着没意思

我感觉活着没意思 迟雅 JM是高三女生,因为出现多种强迫症状,无法正常学习,于2008年3月30日向迟雅求助。 求助者自述:一段以来,一切顺利,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他们的班级又是学校的所谓两个火箭班之一,因此成绩在全校也属于名列前茅。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她与另外几个复课生走得比较近,其中有一个是男生,有人就编造说他们在谈恋爱。结果,她就没完没了地考虑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强迫性思维。在此之前,有一个女生,也是个复课生,经常在她面前说“活着没意思”,她就经常劝导她。可是,时间长了,她也感觉活着没有意思。问题发展越来越严重,春节后,发展到了自己控制不了的程度。每天在强迫与反强迫中生活。后来,经班主任老师介绍,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那里的咨询师询问情况后,说是心理压力太大,要给她减压,用一种仪器戴在头上,并且告诉她说,这种仪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是,做了几天的减压,不见效果。她开始着急,认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仪器都治不了自己了,自己以后就完了。于是,整天躺在床上,愁眉苦脸,伤心落泪。开始的时候,父亲对孩子的问题还有些不理解,甚至对孩子发脾气,认为孩子不懂得珍惜。后来,经过孩子述说,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3月末,高三的二模考试,语文没有参加,其他科目参加了,成绩还可以。但是还是受了较大的影响。求助者舌质红,少苔,脉象有力,每分钟90多次。睡眠充足,比较正常,很少做梦。大便

正常,月经正常。头不痛,食欲不是很旺盛。 自幼聪颖,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爱好体育。小学曾经跳级。 2007年高考得分为627分,因为志愿没有报好,被录取的学校自己感到不理想而选择复课。 诊断: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思维,强迫性关注。强迫中伴随着焦虑,严重程度比较低。 诊断依据:一是时间较长,已经半年年以上;二是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出现严重泛化。 治疗: 第一次咨询: 求助的当天,咨询师与求助者讨论了她心理问题的原因,告诉她问题很快会解决,给她信心与希望。与此同时,讨论了引发焦虑的原因,如何预防和克服焦虑的方法。 第二天父亲反馈信息:孩子昨天回去,信心大增,唱歌唱到11点就寝。感觉咨询师说的每句话都非常正确。第二天下午,在父亲的陪同下,登元宝山,因为太累,回来后很早就睡了。第三天下午,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五龙山。希望再早点再次跟咨询师交谈。 第二次咨询:2008.4.2 咨询师与求助者单独交流了一个小时。求助者说,她还有强迫思维,但有所好转。此时,求助者可以在课堂上听课了。 这次咨询师主要与求助者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一列严重强迫症患者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分解

一例严重强迫症患者咨询的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柏应胶 单位:云南省文山市东山中心校 摘要:吴某,女,30岁,在家休养。因为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刺激了心理再加上从小父亲的严厉打骂,性格原因等,渐渐换上了焦虑强迫症。最严重的时候症状如:严重失眠,脑子乱容易想事情停不下来导致心累,晚上做恶梦,容易紧张焦虑,心跳时快时慢,呼吸也受焦虑影响,感觉整个身心紧绷得放松不下来,脑子好像有一种力量牵制束缚自己,摆脱不了脑子思考的节奏,心静不下来,身体出现胃胀不消化,胸闷,头眩晕,疲乏无力,肠炎等周身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有时无法胜任工作。曾有过三次惊恐状态,心跳快到每分钟超过170左右。都是在遇到刺激性事件时发作的。惊恐发作后身体非常虚弱。目前吃中药调理,心跳频率得以改善。目前丧失了社会功能,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强迫惊恐焦虑;行为矫正;森田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性,30岁,汉族,初中生,发病后一直在家休养。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患者的性格:心眼小,爱猜忌,爱生闷气,遇事想不开一根筋爱纠结、求完美,喜欢自己默默忍受痛苦,敏感多疑,有时候有点小自私,强迫自己做很多事,妄想多,没有个性,心灵易脆弱,胆小害怕,嫉妒心理也有点,做事缺乏毅力,想认真做好事情但静不下心做好事情,性情比较拘谨放不开,和人相处有些不自然,自卑心理重,看待问题过于较真,理智,不会糊涂一点,好像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失去自性,自尊心太强,容易哭,看电视听歌都会易哭。从小深受父母的影响,经常关在家里玩,不是在家玩就是干活,因为很听话懂事,

父母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与父母反抗,出去接触外界的时间比其他孩子少,自由的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干农活,父亲生性固执,多疑,敏感不爱和外界交流,脾气怪,经常发火,做事不顺他的心就对我们发火,有点苛刻。在外是个大善人,在家是个脾气怪的,做事会言行不一,满嘴的大道理但有不以身作则,母亲无耐心,粗线条女人,不温柔,有些暴躁没有文化。母亲整天叫我们干活苦钱,想闲下来休息清静一下她就不停地唠叨责骂,我们干完活了母亲就高兴了,父母经常吵嘴,也和邻居吵,经常是为土地房子周边的水沟等有争执,家里的亲戚也是不和,但不全是因为我父母,亲戚也不怎么好。是是非非经常在饭桌上讲,负面情绪及影响对我们的成长都有影响。对我们的教育很压制,管的太紧了,对我们什么都不放心,鼓励得少,责骂多。四个孩子没有一个是性格开朗豪放的,我们长大了在一起聊天都对父母的教育很抱怨。我小时候不敢见生人,家里来了个亲戚,妈妈说是个长着长胡子的,我就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见,自己想象那位亲戚的可怕模样,听见那亲戚拿链子拴什么的声音我都害怕,为此我到现在都没见过那位亲戚。 第一次去上学,当时只有5岁半,就去读一年级的第一天,记得那间教室没有窗户很暗,那老师叫我们读黑板上的字,谁读会了,谁就回去,不会读的关在教室不给回去,我一听说关在教室就害怕趁老师还没把门关完我就哭着拼命地跑出教室,我跑到家后有差不过一个多月没敢去上学,父母劝说我都不敢去,那情景至今还难忘。 从记事起就是奶奶带我和小弟,奶奶不喜欢出去,都是带着我们在家玩,但我对奶奶的印象不太深,也没感觉奶奶对我的恩情或者温暖之类的,那次我想出去玩,但奶奶不让我出去玩,我出去看见一个疯子,我害怕极了,怕疯子来伤害我,我就拼命地跑回去叫奶奶开门给我,但奶奶不开给我,我更加害怕,怕疯子追来,奶奶后来开门给我,责骂我。我以后好像就不太敢私自出去玩。有一次奶奶领着我和小弟,我就和小弟在家里玩打谷子机器,小弟拿着一个铁棒模仿大人打谷子,叫我用脚踩,我就踩了3下不知怎么小弟就倒地哭了,后来奶奶很慌张把小弟背着跑去离我家3公里远的姑爹家,我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一直等着父母回来,只知道这次可能出事情了要挨骂了,奶奶

心理测试-自恋型人格障碍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 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心理服务,共创美好心理价值自恋性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自大,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和具高度独立性。 附录: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满足五项以上,表明有此障碍) 1、感觉自己伟大,很重要(特别是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甚至使用谎话来达到目的。就算没有足够的表现,还是坚持被肯定为比他人优越)。 2、迷恋于无止境的胜利、名声、权势、活在以为自己无比出色或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中(这属于大脑型自恋);或是迷恋于自己身体的魅力和性能力(属于肉体型自恋);或是迷恋于完美的、无止境的、征服一切的热爱。 3、坚定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自己只应当与其他特殊(高档次的)人物或机构打交道,也只有特殊天分的人才能了解他。 4、需要超额的褒奖、崇拜、关注和肯定。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做得让人畏惧,使人不敢惹他。 5、认为自己应当受到优惠待遇,要求对方自动满足他所有的需求。 6、利用他人,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7、毫无怜悯心,无法,也不愿意对他人的需要、偏好和感觉表同情。 8、持续地嫉妒他人,有伤害使他沮丧者的欲望,并以为别人也同样嫉妒他。 9、行为上与态度上傲慢,认为自己全知全能,高过法律,所向无敌,面临挫败或对抗时会有暴怒的表现。 精神分析学者的一种说法是,每人在成长早期,都经过“自恋”过程。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满足他的需要。而“自恋”的产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失调,造成畸形发展。 有关NPD 的成因,并没统一说法。关于NPD 到底是遗传基因造成,还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family )后天的影响,学者们至今还没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NPD 的患者都成长于“机能不全家庭”之中,不论是过分被纵容还是过分被忽视、被虐待。 心理咨询电话:400-999-8486(全国免费热线)0755-8375969083796379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2004年入驻北大科技园孵化器,专注于婚姻情感、职场压力、情绪疏导、青少年学习、儿童心理咨询,全国十佳心理学机构之一。燕园博思致力于打造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平台

用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治愈的案例分享

用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治愈的案例分享 应李宏夫老师的邀请,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本来打算等我彻底恢复再写的,但是李老师觉得我的练习和努力超出了他的想象,我自己也深感自己的变化,所以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我决定利用零碎时间提前开始,我是在手机上用便签的形式写的,希望给正在受精神折磨的朋友们一点鼓励和感悟。 用森田疗法相同理念治疗强迫症治愈的案例分享一 还是先说说我的成长经历吧,这样也能帮你们更好的了解我和我的练习也了解你们自己和自己的练习。我出生在一个乡镇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是校长,母亲是普通老师,父亲是那种工作中不苟言笑,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母亲是那种很传统的女人,不会有太多自己的主见。而我生性比较胆小,同时内心又很要强,追求完美,也是受大环境感染吧,总想什么都拿第一,给父母长脸。小学时还比较正常,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在小学毕业时我得了严重的鼻窦炎,很严重的那种,每天几乎只能用嘴呼吸,睡觉时都需要张着嘴,随时随刻鼻子里都全是脓血和发臭的分泌物,必须不停的用纸巾擦拭,还伴随着头疼,上课时更难受我还得不让同学们看见笑话,所以课堂上我经常是趴在桌子上或者用手捧着鼻子,医生说只能做手术才能解决,但由于我年龄太小不能做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每个月去医院做一次穿刺,把鼻窦里面的腐烂物抽出来,吃各种医生推荐的药,那时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父亲也是为我寻找各种办法,又是工作又是为我操心,就这样鼻窦炎折磨了我初中3年。从初中开始我就慢慢自我封闭,自责自卑,常常感叹命运作弄,经常自言自语咒骂自己是废物,惩罚自己不吃不喝,几乎不与任何人说话,连和父母也没什么交流,在这种身心折磨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能考个重点高中给父母增光,在这种身心摧残的情况下我还经常保持年纪前三,可想而知那种痛苦煎熬,初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2005年6月我在这样一种身体折磨和精神折磨的情况下还是以年级第二考上了州重点高中,高一只读了半学期就身心坚持不住休学了,那时已经有新技术了可以做更好的手术,于是父亲带我去医院做了手术,住院了两星期,原本以为手术做完我就恢复健康了,可是由于这几年的自我封闭和自责自卑,我的鼻窦炎虽然好了,可是内心世界却坍塌了。 休了一年学又继续去读,我那时居然都还有考名牌大学的梦想,想着鼻窦炎好了终于可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了,可是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从高一开始我就发现我已经开始有点害怕与人交流了,害怕人群,害怕别人的眼光,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强迫行为和思维,看书也常常是只能盯着一个字而视线不能移动,很痛苦,写字时手会发抖,睡眠质量也是极差,伴随各种可怕的梦境,不敢去食堂吃饭,只能等同学们吃完了一个人去食堂吃冷饭冷菜,诺大的食堂就我一个人的身影,食欲也是极差吃什么都如同嚼腊,也不敢去操场做操,人多时下楼梯双腿还会发抖,站不稳,只能扶着墙慢慢走,也不敢去厕所只能等没人时去,更不用说与人交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我那时每天的生活状态,如同地狱般黑暗。父亲带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抑郁焦虑症,开了很多很贵的西药,每个月都去医院拿药,说坚持吃几年就好了,就这样吃着药每天还是重复过去的生活状态,虽说对药物抱着幻想,但并没有任何好转,期间父亲带我去各地寻找方法,寻找更好的药物,后来父亲实在没辙了就四处求神拜佛,能想到的办法他都要试一下不管代价,比如找大师画符驱鬼什么的,也吃过土医生开的各种药,那时父亲常说只要治好我让他换命他马上答应。勉强坚持到高三上学期,我实在忍受不了了,每天都是恐惧,惊慌,焦虑,强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常有自杀的想法,我告诉父亲我不想读书了,我就想好好休息,与世隔绝,就这样我回家了但没有退学,学校同意我回家复习,于是就在家里搞复习,但是已经谈不上学习了,只能是逼着自己勉强看看书,高考时我坚持去参加了,不过考下来人也虚脱了,每一场考试都让我像大病一场,焦虑强迫,读题目时视线都不能往下移动,我就用手指

强迫症简介以及案例分析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著区别。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 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精神因素 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让人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著。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心理疾病,它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 1、人都有强迫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的分析报告

一例强迫症咨询案例的分析报告 关键词:强迫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领会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有效咨询 一、一样资料 来访者S,女,年龄:十八岁,出生地:福建晋江,教育程度:高三年学生,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初诊时刻:2008年3月。 来访者家住晋江市某镇,其父母为农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家庭经济状况一样,家族内没有发觉精神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高三年以来,自己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心情苦闷、胡思乱想,注意力不专门集中,食欲不振、失眠、头晕、心悸,从而严峻地阻碍到本人的学习和生活。 个人陈述:我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在父母关怀的生活里完成小学的学业,幸运的成长。父母没有什么知识,但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学习都专门关怀、专门重视。升入中学后,由于学校离我的家专门近,因此每天都通学,并没有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因此在家除了学习以外的情况差不多上由父母照管。现在我是一名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列。但尽管我是一名高三年学生,二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我对父母的依恋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更加的依恋,觉得今后上大学离开了父母自己就会失去方

向感。因此,我常常为这些不必要苦恼的情况痛楚不已,陷入想念父母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我对高中毕业班繁重的学习任务感到压力专门大,面对学习上的压力,我整天忧心忡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担忧自己会生病,有时候担忧自己在回家路的上会出车祸。在上高三下学期的某一天,我偶然在报刊上看到某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凶杀案,从那天后,此凶杀案在我的头脑中一直盘旋无法挥去,使我更为担忧的是自己什么缘故还有杀人的念头,而且可怕这种念头确实会变成杀人的行为,因此,我整天呆在家里不敢上学校,感到自己极端的惧怕和痛楚,总之,从那天以后我没有一天往好的方面想。夜里不是失眠,确实是恶梦不断。因此,我更加担忧自己现在的躯体状态和今后的前途。我专门想明白自己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焦虑和惧怕,不再想那些心烦的事,高快乐兴到学校上学预备高考。 三、亲属反映和咨询师观看 亲属反映:来访者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在人多的时候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她妈妈反映来访者从小性格内向,不擅言辞,墨守成规,爱好和爱好不多。但她从小就有向往的目标,今后能够上一所好的大学,争取有一个要的前途。因此,她在学习上认真刻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以最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咨询师观看:第一次咨询时,来访者由她妈妈带至学校咨询

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

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之自恋的八个问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自恋到底是什么? 一、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 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 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 ·

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而且是“超级小孩”。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你认为,自恋会是21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 ·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经典案例与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经典案例与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已持续多年,有的病患寻医多年未果至今仍在饱受强迫的折磨;有的病患多年辗转于医院与家庭之间,这也使得自己好似成为家人的陌路;有的病患尝试各种方法当然也包括跳大绳等迷信终究身心俱疲;也不乏有的病患最终“任其自然”的生活、倒也是少对抗,比起其他人生活杂乱无章,他们倒是有序开展只是色彩唯有单调的“黑白”;更有极少数病患自身真正领略到了顺其自然的真谛,回归生活甚至心智增强,生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斑斓。 作为每日都与此类病患打交道的咨询师,理当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基础下最大程度的为深处苦海的您展现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经典案例与治疗方法,不指望冰冷的文字能激起太多的共鸣,只为尚困于强迫症漩涡的您带去曙光。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经典案例呈现 一、临床资料整理阶段 (一)主诉(男,25岁) 主诉:强迫思维,持续八年。性格内向,不喜欢坦露心声。高三时有次早醒后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在学校的咨询室寻求过帮助,当时觉得没有问题了,事后又不能集中。中医说他是胃溃疡后来一直关注胃的问题直到大学的心理老师帮助下做了胃镜证明没有问题才安心,但是注意力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害怕错过老师所讲内容,课下会反复与同学核对笔记。类似的劲椎的问题又来了。强迫症总是时好时坏,这次爆发是工作后开始关注腹部的问题,害怕自己出现,结果又陷了进去。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跟同事聚会聊天,工作效率下降。 (二)对来访者影响较大的典型社会生活事件: 1、母亲的离世。当时年幼,不懂事,当看到别的伙伴有父母陪伴的时候才发觉自己是孤单的,吃了同学母亲送来的便当开始觉得心理暖暖紧接着就胃疼。 2、青春期脸上长了很多痘痘,当时被同学起外号“痘痘大王”,这个外号一直伴随他很多年,对他造成深深的伤害、很自卑,认为自己饱受欺负多年,但又很爱美,总希望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工作后还在反复思考是否继续会被冠以外号。 3、高中课堂,被原本他很尊敬的老师点名批评说注意力不集中,内心懊恼,此后常常检验自己是否注意力集中。 二、心理测试阶段 使用心理测验。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总分245,总均分2.72,阳性项目数54,强迫因子分4.46,重度;抑郁因子分2.33,轻度;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3.41,中度;焦虑因子分3.738,重度;总分、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属异常。 症状诊断: (一)行为:典型的强迫思维,已泛化。 (二)认知:1.认知表现——对同学、同伴有偏见,认为备受欺负。 2.情绪体验:焦虑、强迫。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2015-01-24 20:49:45)转载▼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 5、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上几种又可以分为三类: A类——特点:奇特或怪异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特点:焦虑或恐惧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病理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2、脑发育因素: 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网状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3、染色体异常 47XYY综合症和47XXY综合症患者中有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080001_061034)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一门学科,又称异常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当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其心理学成因和生物学基础,能初步诊治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治疗技术,了解药物及物理治疗技术。 为方便学生掌握系统的、牢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实践知识,我们依据卫生部推荐的教材编写本大纲。 本课程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理论课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发展史、相关学科及研究方法。 2.概述变态心理形成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病因的相互作用。 3.概述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及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 4.简述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5.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自杀与自伤、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 7.了解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患者的权利、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熟练掌握对异常心理进行认识和处理的技能。 (三)基本素质 1.培养自学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自学。 2.培养综合分析、思考、表达能力,达到能独立解决常见问题的水平;同时培养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单元学时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4 第三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4 第四章变态心理的分类诊断4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4 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4 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4 第九章心境障碍4 第十章自杀与自伤4 第十一章进食障碍4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4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4 第十四章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4 第十五章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4

自恋型人格

虽然彻头彻尾的自恋型人格较为罕见,但我们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健康的自恋所带来的影响。当你同自恋者交往时,他们不切实际地看待现实会让你对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产生疑问。他们毫无羞耻心,傲慢自大,认为自己理应享受特权,令你愤愤不平。他们贬低你,让你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他们脾气糟糕、自私霸道,让你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受到侵犯。 有时我们会被他们的自大感和优越感吸进去,自恋者通过我们身上自恋的弱点抓住我们。如果我们的自尊心稍有不坚定,如果我们人格当中缺少一点什么,自恋者就会趁机上位。假如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你觉得更充实更有意思,你也许会选择付出代价实现它。可这样一来,结果往往是你牺牲了自我只换来镜花水月和满身伤痕。一旦走进自恋者的世界,你必将失去自我。 自恋者是从来没有过充实感的个体,除了对完美的幻想、对他人的嫉妒,以及害怕羞耻感以外,他们内心空空。他们的家门口挂着这样的条幅:放弃自己都可进入。自恋者只利用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能吹捧他们的人,另一种是他们能将之比下去的人。正常的互惠关系在他们看来好像是被侵犯和利用一样,他们会用甜言蜜语诱骗你、用小恩小惠勾引你、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操纵你、用怒火冲天的架势恐吓你。唯一的目的就是抹去他人的独立性,从而继续自己融合的错觉。但没有界限一切将变成混乱一片,毫无现实意义。 对自恋者来说,选择那些高看他们、认可他们有特别之处,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的人是很重要的。自恋者往往偏好那些有身心缺陷或没有权力的人,因为便于操纵控制。要把奴隶当成体面的人来看待是件很难的事。 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期待完美,不期待需要的彻底满足和愿望的彻底实现。好朋友让我们内心更丰富、更坚强,让我们敞开内心但不会抛弃自我。但自恋者认为自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然而这种极端自私的付出完全不考虑别人是否需要,这其实是变相的索取,只是他们自我欺骗、自我膨胀的做法罢了。 除受虐狂外,没有人愿意和自恋者交朋友,他们贬低别人、侮辱别人,甚至把别人当做替罪羊。别人好像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存在,他们对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毫不在乎。我们就像是他们世界中的二等公民,只有在他们需要服务员和嘲讽对象时才会找到我们。他们不可避免要侵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这一点的危害要比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自恋特征更为严重。忽视它你就要付出代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