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学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学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学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学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本章框架图

【本章考情】

本章属于行政律关系主体的内容。考生须了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明确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和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掌握有关行政主体的基本知识。

考题以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为主,考核分值在10分以下。

注:※为本章真题考点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P74)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一般认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

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名+权+责

第一,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是否享有国家行政权,是决定某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行政机关并不等于行政主体。

第二,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发布命令,并以自己的职责保障这些决定和命令的实施,独立采取行政行为等。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

第三,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第四,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特殊主体。

行政主体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

(二)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的具体表现。

行政优益权是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权的条件保障。

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表现。

1.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按照行政职权在实践中的逻辑规律,我们可以对这些行政职权分为:

(1)行政立法权;(2)行政决策权;(3)行政决定权;(4)行政命令权;(5)行政执行权;(6)行政制裁权;(7)行政强制措施权;(8)行政强制执行权;(9)行政委托、监督权;(10)行政司法权;(11)其他行政职权。

(1)行政立法权(第五章第二节)

行政主体的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特定的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权力。

只有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拥有行政立法权。

(2)行政决策权

行政决策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作出决策的权力。

如,国务院享有“规定行政措施”权。

(3)行政决定权

行政决定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行政管理事项(重大事项除外)作出决定的权力。包括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宜的处理权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未明确规定的事项的规定权。后者往往被看做行政立法权的补充,其内容属于行政解释。

(4)行政命令权

行政命令权,即在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决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者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而命令相对人必须服从之的权力。

与行政决定权:往往是同一个意思表示的不同阶段或者侧面。如行政许可权。

(5)行政执行权

行政执行权,即行政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有关上级部门的决定和命令等,在它所辖范围内具体执行行政事务的权力。

如税务机关收取税款。

(6)行政制裁权

行政制裁权,即行政主体对其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违反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依法对其实施处罚等法律制裁的权力。

主要是指行政处罚权,但并不限于行政处罚权。如公布违法事实。

(7)行政强制措施权

行政强制措施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权力。

《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行使、运作和救济作了严格规定。

(8)行政强制执行权

行政强制执行权,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裁定,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权力。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权以申请人民法院行使为原则,以行政主体的自主执行为例外。

(9)行政委托、监督权

行政主体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国家事务和相应的公共事务的任务,将某些行政职权依法委托给其他机关、单位、团体或者公民个人行使,并负责对其监督、检查的权力。

行政监督权是指在委托基础上的监督权,与通常行政系统内的层级监督权以及法制监督意义上的监督权不同。(10)行政司法权

行政司法权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

包括行政调解权、行政仲裁权、行政裁决权和行政复议权。

行政调解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政策、法律规范等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从而解决争议的权力。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行政调解权。

行政仲裁权,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者经济纠纷作出公断的权力。如劳动争议仲裁。

行政裁决权,是指依法由行政主体依照法规范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权力。如对权属纠纷、侵权纠纷和损害赔偿纠纷作出裁决。

行政复议权,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行政行为以及行政主体的其他活动进行复核、审查的权力。我国《行政复议法》在将受案范围限定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还设置了对规章以下规定“一并审查”制。

【提示】行政诉讼不属于行政司法权,属于司法权。

(11)行政组织法上的其他行政职权

行政主体在对内部的关系上,享有极其广泛和层次多样的行政组织管理权、公务员管理权等。

2.行政优益权

(1)行政优益权的概念

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者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

不属于行政职权,但它与行政职权具有密切联系,是行政职权有效行使的保障条件。

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于行政优先权

行政优先处置权

获得社会协助权

物质上的优益条件属于行政受益权

(2)行政优先权

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

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者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第一,行政先行处置权。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再如,先行扣留、即时强制。

第二,获得社会协助权。※

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有协助执行或者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将承担法律

责任。

一般协助:适用于一般公务活动,违反时未必会引起法律责任。

行政优先条件下的社会协助:适用于特殊(紧急公务)活动,义务性强,违反者须承担法律责任。

例如,我国《国家安全法》第9条和《人民警察法》第13条,分别规定了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安机

关的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紧急任务的情况下,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

优先通行等。类似的还有我国《消防法》第47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3条等。

(3)行政受益权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真题·单选题】某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紧急使用公民的交通工具,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

有()

A.行政先行处置权

B.行政受益权

C.获得社会协助权

D.行政强制权

[答疑编号5041750301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解析】获得社会协助权是指,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有协助执行或者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由此概念可知,本题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的获

得社会协助权。

3.行政职责

(1)行政职责的定义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所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

务。

(2)行政职责与行政职权的关系

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二者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3)行政职责的内容

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

不能放弃和违反,否则会引起行政责任。

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和遵循法定程序等。

4.行政权限

行政权限是行政职权的限度。超越该“限度”,便构成行政越权。

纵向行政权限是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

横向权限是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又可分为区域管辖权限和公务管辖权限。

(三)行政主体与其他相关概念※

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国家行政机关+接受授权的组织

3.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公务员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行政职务关系,在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对应关系上,公务员享有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法定的义务。

在与行政相对人的对应关系上,公务员是代表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权的,只能以行政主体的名义从事公务活动,其职务行为的一切后果均归属于所属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授权组织,公务员并不直接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真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主体,也称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B.行政主体就是指行政机关

C.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D.企业可以对职工进行奖惩,因此,企业也是行政主体

[答疑编号5041750301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解析】行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四)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

第一,是依法行政的需要。

第二,是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

第三,是确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以及行政诉讼被告人的需要。

第四,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二、行政相对人(P82)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

无论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还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都可以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相对人一方主体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受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

第二节国家行政机关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性质和特征(P82)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性质

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

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

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

1.高度政治性和权威性

2.执行性和法律从属性

3.相对独立性

4.适应性和创造性

5.统一性和层级性

6.社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相关概念的区别(P85)

(一)国家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区别

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都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的重要部门,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和行政权,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存在若干区别:

(1)任务和职权。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有权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并依法采取各种行政措施。而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任务是行使国家立法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宪法行使国家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宪法规定行使检察权。

(2)组织和活动方式。

国家行政机关一般实行首长负责制,依照宪法和法律采取行政手段以实现其任务。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合议制,一般议案都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组织上都实行委员会

制,分别以裁判和检察的方式实现其任务。

(3)能动性。

国家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及人民检察院都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而言,三者是平行关系。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执行法律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只有在发生纠纷或者违法犯罪案件时,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才能适用司法程序,对既成的纠纷和违法犯罪事实进行裁判、处理和制裁。

而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则大量表现为主动的、积极的行政行为,从简便、实效的角度出发,适用行政程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广泛的裁量权,能动地领导、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行政事务乃至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区别

国家行政组织,是为实现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由国家按照宪法、组织法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并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特殊社会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具有法人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行政单位。

行政机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各单位,它是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服务的,对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发布决定和命令,其行为的一切法律后果皆归属于其所属行政机关。

(三)国家行政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区别

国家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和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带有国家强制性,而且一般公民取得或者放弃国家公务员资格,进入或者退出国家行政机关,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律规定,

个人的自由意志往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都不属于国家行政组织,都不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其活动属于具体的经营活动或者事业活动,其内部的事务管理组织不是一级国家行政机关,也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社会团体是群众性组织,其决议和行为规范,只能约束本团体成员,并且,社会团体可根据自愿申请并履行必要手续来吸收成员,其成员退出该团体一般也比较自由。

三、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国家行政机关(P86)

(一)中央行政机关

所辖区域及事务范围涉及全国的行政机关,称为中央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是领导全国和各地方行政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它是一国行政体制的核心。

1.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由每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经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命;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经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命。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由总理召集和主持。

国务院共享有18项行政管理职权,其中使国务院因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职权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行政法规的制定权,行政措施的规定权;行政决定和命令的发布权;

(2)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监督权;

(3)对全国各项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

(4)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真题·单选题】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

[答疑编号50417503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解析】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委员会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是负责国家行政管理某一方面事务或者某些职能的工作机构,是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依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务具有全国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如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国务院的行政职能,主要由各部、委承担,各部管理比较专门的行政事务,各委员会则负责管辖较有综合性的行政事务。

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员会接受国务院的领导和监督,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同时,各部、委员会可以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就自己所管辖的事项,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责任。因此,各部、委员会是行政主体。

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的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部门规章的制定权;

(2)对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

(3)对行政纠纷的裁判权。

3.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以及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等。其中,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主管某项专门业务,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前者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后者如国家税务总局等。

直属机构的行政首长不是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其法律地位低于各部、委员会。同时,直属机构具有独立的职权和专门职责,可以在主管事项的范围内,对外发布命令和指示。因此,直属机构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规章制定权;(2)行政事项处理权;

(3)争议的裁判权。

4.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

依照我国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设立若干行政主管职能部门。由相应的部、委实施管理。如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管理。这些国家局自成立时就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依法行使对某项专门事务的管理权和裁决争议权,故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5.国务院的办公和办事机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国务院研究室等国务院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因此,国务院办事机构在通常情况下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其活动范围仅限于国家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其管辖事项仅限于地方性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亦称地方人民政府,即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直辖市的区)、县、乡(镇)四级。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分别主持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需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召集和主持本级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1.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双重从属制”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本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并报告工作;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对其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务院的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

(1)执行权;(2)决定、命令的发布权和规章的制定权;(3)领导和管理权;(4)保护、保障权;

(5)对本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上述职权外,还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承担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职能。

职能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某项专门行政事务。

政府工作部门受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或者业务指导。

职能部门独立享有并行使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的法定职权主要有如下两项:

(1)决定、命令的发布权;

(2)对行政事项的主管权。

4.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是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

行政公署: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

区公所: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街道办事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是,依据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实际上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一定的区域内对所有的行政事务享有组织与管理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能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一级政府的)派出机关≈ 一级政府

【真题·单选题】下列组织中,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有权设立街道办事处的是()

A.省级政府

B.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辖区人民政府

D.国务院部门

[答疑编号5041750302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解析】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

【提示】乡(镇)人民政府是最基层的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务。乡(镇)人民政府内部只设办事机构,有时根据需要设派出机构,在对外活动中,只能以乡(镇)人

民政府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不能独立对外行使行政权。因此,只有乡(镇)人民政府一个行政主

体,除行政法律规范授权的情形外,其他任何内部机构或者派出机构都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三)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关系的法律调整(职能划分、监督和控制、协调)

1.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职能的划分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外交事务、国防事务、货币、度量衡、行政区划调整、财政拨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布局规划等,凡属全

国性的行政管理事务,涉及全国利益者,应由中央行政机关统一管辖。

地方性经济建设规划、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生活福利设施等,凡属地方性的行政管理事务,涉及

地方利益者,应由地方行政机关独立自主地管辖。

如长江水利资源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整治,凡实施范围关系到全国或者数省市的行政管理事务,应由中央行政机关主持处理,并由中央行政机关召集有关省市行政机关共同管辖。

在本地区独立实施某项行政管理事务发生困难的地方行政机关,有权向中央行政机关申请援助,中央行政机关

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援助。

2.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控制

任何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都必须接受中央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控制。

中央行政机关有权审核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计划,有权检查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有权依

照法律的规定撤销或者纠正地方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管理措施。

四、几种有关国家机关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理论思考(P90)

(一)一般权限行政机关和专门权限行政机关

一级政府机关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二)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构和监督机关

决策: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执行: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

辅助:国务院办事机构

咨询: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

监督:审计署、监察部

第三节被授权的组织与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一、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P91)

(一)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概念

所谓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所谓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

(二)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特征和区别

1.依据方面的特征和区别

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

行政委托也必须依法进行。不如行政授权那样严格。在某些行政事项范围内,应当有法律规范关于委托的明确规定,在另外一些行政事项范围内,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即可实施委托。

2.方式上的特征和区别

行政授权必须符合法定的方式。具体的行政授权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行政委托的法定方式,都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较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的,有关行政委托的事项范围、职权内容、委托时间、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在委托决定中予以明确。

3.法律后果上的特征和区别

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会使某一原本无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取得行政主体资格,或者使其原有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扩大,职权内容增加。

行政委托的对象,不会因为被委托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职权、职责不发生转移。

委托:名权责未转移,委托范围内行使,接受监督

二、行政机关以外行政主体的具体形态(P92)

(一)行政机构

1.行政机构的概念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若干办公和办事机构,以协助行政主体处理和具体办理各项行政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

2.行政机构的特征

(1)行政机构是一种行政组织。

(2)行政机构设立的法律根据,多为行政组织法,也有其他法律、法规,但它设立的过程,都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程序并由相应行政机关根据需要和精简原则而决定。

(3)行政机构依照法定授权,方能成为行政主体。

(4)行政机构通过法定授权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并不意味着它同时取得法律上的其他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行政机构在取得行政主体资格以前,只是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因而不具备独立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通过法定授权,行政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但它依然不具有一般性法人资格和地位。

3.行政机构成为行政主体的具体类型

(1)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规定而直接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如专利复审委员会。

(2)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3)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如公安派出所。

【真题·单选题】下列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是()

A.公安派出所

B.地区行政公署

C.区公所

D.街道办事处

[答疑编号5041750303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解析】公安派出所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选项BCD属于派出机关。

(二)其他社会组织

1.其他社会组织的范围

行政组织系统以外的社会组织

2.其他社会组织的性质

通过法定授权,可以取得行政主体资格。

一般都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即具有法人资格。

3.其他社会组织的具体类型

(1)行政性公司。如煤气公司。

(2)根据授权从事一定行政职能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根据授权从事一定行政职能的企业单位。如管道企业。

(4)被授予一定行政职权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居委会。

三、接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P95)

其他社会组织:行政相对人→委托→授权

个人:列车员做卫生监督员(委托)

总结: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被授权的组织

接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第四节公务员

一、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P96)

(一)西方各国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

大致可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两大类。

(二)我国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党的机关×2:政党系统的公务员

政治协商会议系统的公务员

嘴的机关×2:权力机关系统的公务员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系统的公务员

司法机关×2:审判机关系统的公务员

检察机关系统的公务员;

行政机关×1:“行政系统”的公务员

二、公务员法律关系(P97)

(一)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内容

1.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首先,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权限和优先权一概由公务员具体承受。

其次,公务员在分享行政机关的职权、优先权和分担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时,行政机关有权对分享和分担物进行“再分配”。

再次,公务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在实质上必须按行政机关的意志进行。最后,国家行政机关享有对公务员的管理权。

2.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对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并依法采用各种处罚和强制手段;同时,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有义务履行该行政主体的职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接受相对人的监督。

相对人有服从和协助公务员所实施的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义务;同时,相对人享有建议、批评、控告、申诉、请求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二)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发生——五种途径

【提示】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三)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变更——五种情形

【真题·多选题】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形有()

A.晋升

B.委任

C.降职

D.撤职

E.交流

[答疑编号5041750303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CDE

【解析】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形有晋升、降职、交流(转任)、撤职、辞职和引咎辞职。

(五)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

1、法定原因(6种)

开除公职、辞职、辞退、退休、离休、判处刑罚

2、事实原因

包括死亡、丧失国籍。

三、公务员的权利(P99)7+n

1.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保障权

2.身份保障权

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保险待遇的权利

4.参加培训的权利

5.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6.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

7.申请辞职权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公务员的义务(P100)8+n

1.政治约束

不搞政治中立,强调党的领导,不搞独立的管理体制,强调党对公务员的管理。(特色)

2.服务纪律

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在工作方面的要求。

我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规定了9项义务和16项纪律,都是广义上的义务。法律义务主要包括: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公务员的责任(P101)

接受处分、引咎辞职、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四种。

(一)接受处分

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真题·多选题】行政处分的形式有()

A.警告

B.记过

C.记大过

D.降级

E.撤职和开除

[答疑编号504175030303: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CDE

【解析】行政处分的形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二)引咎辞职

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三)行政赔偿责任

1.负有管理特定财物的义务,却因故意或者过失的违法行为(作为或者不作为)使所管理的财物遭受损失时,公务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公务员违法或者不当的执行职务行为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时,行政赔偿责任往往由行政机

关直接承担,然后再由行政机关行使求偿权,依照过错程度,追究公务员的责任。

(四)刑事责任

公务员对其职务犯罪必须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对公务员刑事责任的追究,适用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五)公务员责任的救济途径——申诉、控告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真题·单选题】公务员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答疑编号5041750303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D

【解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务员在行政诉讼中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第五节行政相对人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P103)

所谓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另一方当事人。

二、行政相对人在实体法上的地位(P103)

1.财产和自由不受侵害,依法享受给付与保护的权利

2.排除违法或者不当行政的请求权与行政介入请求权

三、行政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地位(P104)

1.参与型行政全面保障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

2.行政相对人参与制定行政法规范或者计划的权利

3.行政相对人参与作出行政行为的权利

四、行政相对人的公法行为(P105)

(一)公权和公义务

公权,是指在公法关系中,权利主体可以直接为自己主张一定利益的法律上的权利。

公义务,与公权恰好相对,是指为了他人的利益,在公法上接受一定的意思拘束。

如行政主体的税款征收权与公民的纳税义务,公务员的工资请求权与行政主体的工资支付义务。

1.公权的种类

参政权包括人民代表选举权、公务员的选定权和罢免权等能动性参加权,故又称为主动性公权。

受益权包括接受各种行政行为的权利、公物及公共设施的使用权、公法上的金钱请求权等,因相对人可以积极地请求行政主体作出一定的行为。

自由权即可以主张不因行政权侵犯其自由的权利,只要不违背公共利益,行政相对人可以享受居住、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学术研究及财产享有等权利,故又称为消极性公权,基于该权利,行政相对人可以请求排除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等行政活动。

2.公义务的种类

3.公权与公义务的特征

国家公权与私权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行强制性。

相对人公权,从公权的角度看是权利,而从另一角度看则更具义务的性质,其放弃和转让往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于相对人的公义务,广泛承认行政权的自行强制力,并且,公义务大多是一身专属性质的,除纳税义务等可以继承外,一般不允许转让。

(二)相对人的公法行为

相对人的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不同,是指相对人以公法效果的发生为目的、以相对人的资格所为的行为。

1.相对人的公法行为中的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

2.关于相对人的公法行为的撤回

3.相对人的公法行为的瑕疵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

思考题:

1.什么是行政主体?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有哪些?

2.什么是行政职权?有哪些内容?

3.什么是行政职责?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行政权限?

5.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与特征。

6.什么是行政授权?有什么特征?

7.什么是行政委托?有什么特征?

8.简述我国公务员的概念与范围。

9.公务员的权利有哪些?

10.公务员的义务有哪些?

11.简述追究公务员责任的种类。

12.简述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3.简述行政相对人在实体法上的权利类型。

14.简述行政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类型。

本章框架图

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公务员?

会计备考经济法基础 第04讲_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客体、内容

本单元考点框架 考点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P4)

【例题1·单选题】下列自然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8年)A.15周岁的小赵,先天腿部残疾 B.70周岁的老钱,已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C.8周岁的小孙,智力超常 D.20周岁的小李,先天智障,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符合下列两个情形之一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龄<8周岁;(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在本题中,选项ABCD年龄均已达到8周岁;选项A精神状态无异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应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并未出现“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单选题】下列公民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7年) A.赵某,9岁。系某小学学生 B.王某,15岁。系某高级中学学生 C.张某,13岁。系某初级中学学生 D.李某,17岁。系某宾馆服务员,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答案】D 【解析】(1)“视为”二字极为关键,它们提示考生题目考查的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年龄区段,看透这一点,此题可以立即锁定选项D;(2)主要法律依据: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3·单选题】赵某,15周岁,系甲省体操队专业运动员,月收入3000元,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下列关于赵某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8年) A.赵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赵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赵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赵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 【解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同时满足2个条件:(1)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2)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本题中,赵某的年龄未落入16-18周岁区间,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再熬1年吧)。 【例题4·多选题】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18年) A.14周岁的李某,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7周岁的王某,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18周岁的周某,能够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20周岁的赵某,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D 【解析】(1)如欲“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同时满足2个条件:①年龄处于≥16周岁且<18周岁区间(选项A李某的年龄未落入该区间);②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2)选项B:不足8周岁的王某,不论精神状态如何,均只能界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选项C:①年龄≥18周岁;②能够完全辩认自己行为;周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4)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不论年龄几何,只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考点4: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P5) 1.刑事责任年龄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8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对特殊年龄段自然人的量刑规则 表1-8 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情形处刑规则

第二章 行政主体

第二章行政主体 1.登陆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材料,分析评述行政主体理论的历史发展沿革; (1)创立之前: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多年间,前苏联的行政法学提领着我国的行政组织研究,其中对前苏联国家管理组织的白描式论述[1]强烈影响了我国的同类研究。例如,1983 年出版的《行政法概要》[2]只简单提及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并把其界定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此后十几年间,此类观点成了主流的“国家行政机关”说。 (2)初创期:在国内最早提出“行政主体”一词的应当是王名扬先生,他在1988 年1 月出版的《法国行政法》中明确写道:“行政主体是一个法律概念。就法律意义而言,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职能的组织,即享有实施行政职务的权力, 并负担由于实施行政职务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 (3)发展期:国外行政主体理论继续被译介过来,国内学者著书立说论述行政主体理论的也逐渐增多。在这样的理论环境下,1991 年5 月出版的《中国行政法通论》从法律的角度把“行政主体”界定为享有实施行政活动的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活动,并因此而承担实施行政活动产生的责任的组织。这一时期, 行政主体概念也逐渐在行政法学的领域中得到确认。 (4)成熟期:从1996 年开始,大同小异的行政主体理论成为各类行政法论著的组成部分。国内著名高校的知名行政法专家对行政主体理论的公认,标志着行政主体理论在国内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5)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未以来,大陆学者译介的国外行政法学著作大量增加,学者们在面对我国现实难题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国产”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批判。 2.分析评述行政主体概念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行政主体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双重不确定性。 行政主体概念内涵,从学理上归纳为组织要素、职权要素、名义要素和责任要素, 但其作用的还是职权要素,但在现行理论下,判断某一组织是否具有行政职权, 没有一个明确有力的客观标准。最高法关于行诉法解释第20 条,21 条表明,“规章”授权的组织也视为行政主体,使行政主体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2)行政主体概念难以有效回应公共行政改革的挑战。某些社会组织实际上没有法律法规的授权,但的确行使着公共管理权力。例如“证监会”既不是正式的行政机关,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然而证监会却享有调查处罚的权力的执法权、还享有制定规章、创设行政处罚的立法权。 3)行政主体概念在行政诉讼被告确认方面的负面影响按照现行行政主体理论的解释,行政诉讼的被告必须是行政主体。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否则驳回起诉。硬性的将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捆绑在一起,混淆了两个不同的范畴,且阻碍了相对人行政诉权的实际行使。 3.阅读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的相关材料,分析评述该案中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行政主体资格; (1)授予学位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的外延具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根据教育部职能设置规定第15 项规定:负责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负责国际间学位对等、学位互认等工作。由此可以得知,授予学位应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教育部的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由此可以得出,授予学位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 一.概述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为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或者,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的人,我认为仍然应该是主体(a person)。如果存在这样一人(one),他不承担义务但享有权利,或者不享有权利却承担义务,那么在我看来,该人就是一个法律观念上的主体(person) 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分类: 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二.对法律主体的理解 1-法律义务在义务人方面,不包含任何意志的运用,因此为法律义务的存在,义务人并不需具有意志;但为法律权利得以实现,意志却是必要的,故一如法律权利之实现所关涉之程度,主体必须具有意志。 2-但是当我们分析法律上的主体概念时,却发现主体概念和权利概念的关系非常微妙。主体不仅不能轻易地被看作权利的辅助概念,相反,似乎主体概念有更核心的意义。哈特曾经这样说出了权利和能力背后的主体问题:“授予私人权力的规则,要得到理解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行使这些权力的那些人的观点来考察它们。于是,它们显现为是由法律引入社会生活中、关于强制控制要素之上的添加要素。情况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持有这些法律权力可以使私人公民成为私人立法者,而如果不存在这种规则,他将仅仅是一个责任的承担者。授权规则使他们有权能在自己可以建立契约信托、遗嘱和其他权利和义务结构的领域,决定法律运作的方式。为什么不承认以这种特殊方式被使用,并授予这种极大的、与众不同的便利条件的规则是不同于强加责任的规则呢?” 三.法律主体在法律中的意义

行政法复习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行政法与行政法学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的组织与职权、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予以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特征 1.形式上的特征: (1)行政法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 (原因:行政活动范围的广泛性、行政活动内容的复杂多变性、行政关系的多层次性。) (2)行政法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且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居于各个部门法之首。 三、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 (二)行政法的作用 1.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2.合理地设定行政权,保障行政的统一和高效 3.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5.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促进民主与法治 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六、行政规章 七、国际条约与协定 八、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 重点: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 2、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难点: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对一定社会关系调整后所形成的特定法律关系的总称,具体讲,是指行政法对由行政活动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是恒定的。 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和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设定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它包括行政主体、行政公务人员、行政相对人以及监督行政的主体。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有行政法? 行政的本质决定要有行政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本质:是运用权力的活动。 权力: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权力两重性:一方面行善;一方面作恶。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二、行政的特征 1、与立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立法权是间接的;行政权是直接的。 2、与司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司法权是被动的;行政权是主动的。 3、具有广泛性。“从摇蓝到坟墓”。 三、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所有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的总称 主要规行使权力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后果的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四、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数量多。 (二)、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容广泛。 2、行政法规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与程序性规交织在一起。 五、行政法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社会关系。 1、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3、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容。

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的特征: 1、一方是行政主体; 2、具有非对等性; 3、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发生行政争议一般行政先行处理,司法程序是最终的解决争议机制。 (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具体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不得对相同事实给 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3、子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和保障 人权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论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论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袁曙宏方世荣 内容提要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可分成潜在的产生与实际的产生两种形态。两者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情况,就自然应适用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后者是指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上,主体还要有积极的主张,并督促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运行。作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后积极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去主张应有权利,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它强调了当事人的行为对实际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对明确、固定各自权利义务并催促实现权利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还可以促进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法律关系产生 袁曙宏,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106089 方世荣,中南政法学院行政法系教授430074 立法设定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理想化的行政法律关系的模式,最终是为了使其得以实现,否则,这些设定或模式都是一纸空文。但行政法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的模式并不等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更不等于行政法律关系的最后实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两种产生形态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因法定事由出现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按法定的权利义务模式(即行政法律关系模式)形成必然的权利义务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又可分为应有联系和实有联系两种情况。应有联系是指当某种条件具备后,主体双方就自然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无论主体是否意识到,或者主体是否承认它。如公民一旦取得达到应缴纳税款的收入,税收机关就与之自然形成应有的法定征纳税关系,无论公民是否知道或承认自己有应纳税的义务,或者无论税收机关是否已主张公民必须缴纳税收。实有联系是指当某种条件具备后,主体双方在自然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主张这种联系。实有联系是有意识、有行为的联系,是人们付诸实际的联系。在这里,将两种联系分开是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应有联系是实有联系的基础,但应有联系是理想状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理论上的联系。有时它可以实现,如公民在双方权

行政法学章节练习题

行政法学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课后自测 一、填空 1、法律包括()指定的一般法律和()指定的基本法律。 2、行政法规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 3、地方规章是根据()和()所制定的规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不得与()、()、()相抵触。 5、()和()是行政组织法的核心容。 6、行政法主体包括法律关系主体和()。 7、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 8、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9、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只有在()的过程中,才属于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10、()是引起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要原因。 11、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原则。 12、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的存在。 二、选择(包括单选和多选) 1、下列属于行政法领域行政的是() A、私人行政; B、国家行政; C、公共事务行政; D、单位行政

2、行政职权的构成要素包括() A、权利主体; B、权利客体; C、权利容; D、权利围 3、属于行政AA权容的有() A、行政立法权; B、行政执行权; C、检查监督权; D、自由裁量权 4、相对于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利而言,行政权具有下列特点() A、广泛性; B、单方性; C、优益性; D、主动性 5、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C、监督行政关系; D、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6、属于行政法渊源的形式有() A、规章; B、纪律; C、单行条例; D、司法解释 7、属于行政法特殊渊源的有() A、立法解释; B、国际条约; C、地方解释; D、地方性法规 8、有权制定行政法一般渊源形式的部门有() A、国家立法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国家司法机关; D、国家检察机关 9、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机关有() A、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10、有权制定地方规章的机关有() A、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11、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

论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论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在行政诉讼中形成的人民法院与行政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其他诉讼法律关系一样,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行政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为所欲为义务的诉讼参与人。行政诉讼中各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他们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也有差异。因此,他们的诉讼地位就不同。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地位相同的人,如第三人、共同诉讼人和诉讼代理人,他们的诉讼行为对行政诉讼程序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显然他们在诉讼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这些人被称为诉讼主体;而另一些诉讼参与人由于同行政案件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他们参加诉讼仅仅是协助人民法院查明案情。他们虽然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但他们的诉讼行为不会对行政诉讼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产生直接影响,这些人被称为其他诉讼参与人。 诉讼主体的构成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有行政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证人、鉴定人员、翻译人员、勘验人员。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诉讼权利,是指由行政诉讼法律规范规定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中可以实施的行为或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和法律保障。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是指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诉讼中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和法律强制性。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不同,其所指向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指向的对象是查明案件事实,解决行政争议。人民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的对象是查明案件事实。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具有不对等性;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所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成立便对相对方和行政主体等产生法律上的效力。一般而言,所有行政行为都具有下列效力:

行政法各章习题(含参考答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 一、填空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三、多选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 B.客体变更 C.形式变更 D.内容变更 四、简答 1、简述行政法法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 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 第三章行政主体 一、填空题 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 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

(完整版)电大形成性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答案(1、2、3、4、5)

第一次考核测验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0题,共30分)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 A.行政相对方总是公民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答案:B 2.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被称为()。 A.行政法律关系 B.行政法关系 C. 行政关系 D.行政法律行为 答案:A 3. 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事实前提是()。 A.行政法律规范 B.行政关系 C.行政行为 D.行政法律事实 答案:D 4.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来划分,行政法可以分为()。 A.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B.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C.中央行政法与地方行政法 D.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 答案:A 5.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普通公民 B.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协商拟定 C.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D.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具有统一性 答案:C 6.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灵活原则 D.行政信赖保护原则 答案:A 7.以下说法不属于行政程序合法内容的是()。 A.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 B.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案件时不能偏听偏信 C.行政行为内容应当合情合理 D.决定对当事人不利事务时,应预先通知并给其发表意见的机会 答案:C 8. 下列关于行政法的特点,错误的是()。 A.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 C.行政法规范不易变化 D.行政程序性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答案:C 9.行政合理性原则基于()产生。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自由裁量权 C.依法行政 D.法律的灵活性 答案:B

行政法各章习题(含参考答案)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 一、填空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三、多选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 B.客体变更 C.形式变更 D.内容变更 四、简答 1、简述行政法法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 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 第三章行政主体 一、填空题 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 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 B.精简原则

大学行政法第三章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实体性基本原则 ●第三节程序性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涵义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制行政法的立法、执行并指导行政争议处理的行政法基础性规范。 ?1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性; ?2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特殊性; ?3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案例) 第二节实体性基本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Administer by Law ) 行政合法原则(形式)Legitimacy 行政法治原则(实质)Rule of law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Law (案例) ●行政法治有如下三项主要要素: (一) 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1、法律创制原则; ?2、法律优先原则; ?3、法律保留原则。 (二) 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案例) (三) 政府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一)无论是立法机关的立法还是行政立法,都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基本尊严、自由和权利; (二)行政机关在法律未作细致、明确规定,得享自由裁量权之时,亦应尊重、保障人的基本尊严、自由和权利。 ●三、越权无效原则(The doctrine of Ultra Vires) 政府(行政主体)应在法定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一切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 注意英国与我国的区别(广义、狭义)。 ●四、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做出一定的行为,该行为产生的正当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公民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信任应予以保护。 (案例) ●五、比例原则 (一)妥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 (三)狭义比例原则(法益相称)?a?a利益衡量模式 ?1、The private interest affected(私人利益) ?2、The risk of an erroneous decision without more procedure(风险利益) ?3、The cost to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more procedure(政府利益)(案例)

行政法1-2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二版) 主编:叶毕丰 授课方式:讲授,课堂案例讨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绪论是对本课程的一种概括性的介绍,因此,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使学生熟悉该课程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为今后各章的学习作基础性铺垫工作。 教学内容要点: 行政法;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空间效力;行政法的时间效力;行政法律关系重点难点: 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案例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叶必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行政法案例分析(第二版)》胡锦光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堂教学: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导入:案例1(具体参见《行政法案例分析(第二版)》胡锦光主编,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行政的概念 2、分类: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以宪政为基础的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行政法具有法的属性。(结合法的本质理解) 2、行政法具有特殊属性。(与民法、刑法比较理解) 3、行政法具有民主性。(行政法是民主的产物,是规范国家行为的法律) 4、行政法具有集合性。(没有行政法法典) 二、行政法的特点 形式特点:(几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要灵活,所以必须形式多样,规模庞大,也就导致了没有统一的法典) 1. 对社会适应性强

2.表现形式多样 3.数量规模庞大 4.缺乏统一的法典 内容特点: 1.行政权的支配性(不平等性) 2.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模糊性 3.效力的多元性(结合法的本质,常识的地域性来理解) 4.与行政诉讼关系的紧密性(因诉讼而生) 三、行政法的地位 1、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部门有种类的意思。 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的部门法。 (行政法的独立地位是由其调整对象的独立性所决定的。) 2、行政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是法治的标志。 是民主的标志。 (为何是法治、民主的标志?因为是民主的产物,规范国家行为,是对权力的制约。) 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 渊源即表现形式。行政法的渊源即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一、宪法和条约 1.宪法(是母法) 2.条约(我国缔结的或加入,批准在国内实施) 二、制定法 1.法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法律的本质理解。) 2.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 3.地方性法规(为何必须设地方性规范?结合常识的地域性理解) 4.规章 三、法律解释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试述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摘要]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的特征,从社会转型这一视角看,中国当代行政法律关系已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发展。单就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而言,现当代行政法律关系与封建行政法律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同时,这种不对等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只能在总体上形成结构性的平衡。 [关键词]行政法律关系不对等性结构性平衡 [正文]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联系”。[1] 而行政法上的法律关系,则是行政法对由国家行政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予以调整后形成的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这是行政法律关系内容上的一个特征,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之所在。当代社会的行政法律关系与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律关系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希望社会,需要对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平衡,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一、行政法律关系不对等性的内涵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我

国行政法发展的早期,人们通常把单方面性理解为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认为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时不平等的。其实无论是什么法律关系,当事双方在法律地位上都应当是平等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七条就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双方当事人在法律上都是具有独立身份和相对独立性的主体,都应当平等的遵守法律,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主体的地位要优于与行政相对人。但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所谓权利义务的对应性,是指主体双方相互行使权力并履行义务,不允许存在一方只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只履行义务的情况。[2]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是以行政权力的行使者身份出现的,他享有诸如处罚强制等多种行政职权,但它同时也必须履行说明理由、听取意见、接受监督等义务。对行政相对人来说,它应当履行服从管理,给予配合的义务,但同时也享有了解、申辩、参与等权利。这就体现了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是指主体双方虽对应即享有行使权力又履行义务,但由于各自权利义务的质量不同而不能等质等量。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对应但不对等性,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相比一个重要特征。从质的方面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性质可能完全不同,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数量也不能相等,由于权利义务性质不同也无法等量衡量,更不是一种等价交换。行政法律关系双方权利义务有不同的属性,

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具有恒定性。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但具有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中个体权利行使的有限性。 5、行政法律关系设定的灵活性与及时性。 6、行政法律关系救济形式的多样性。 行政主体 概念:依法享有国家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独立进行行政管理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 (分为:1行政机关——A,各级人民政府B,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 1、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部分 2、与行政组织:行政主体强调组织具有对外管理的权利,行政组织是一个系统概念,突出行政机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3、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术语,行政主体是法学概念。 行政主体地位 1、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组织中的地位。 2、行政主体在对外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行政主体的范围:①国务院②国务院组成部门③国务院直属机构④经国务院授权的办事机构⑤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⑧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⑨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议事卸掉机构和临时机构⑩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行政主体的种类: 1.根据行政职权来源不同: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 2.根据管辖范围的不同:中央行政主体和地方行政主体 3.根据行政主体的构成不同和行政职权的对象不同:地域性行政主体和公务型行政主体。 公务员 概念:依法享有职权或受行政主体委托,能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管理,其行为后果属于行政主体的个人。 特征:1、行政公务人员是个人而不是组织。 2、行政公务人员代表行政主体。 3、行政公务人员所实施行为的后果由其所代表的行政主体承担。 范围: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其他行政公务人员。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在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任职、形式国家行政权、之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其他行政公务人员:除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之外,其他执行国家行政公务的人员。 法律地位:①普通公民②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③行政主体代表 公务员制度内容: 1、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义务:在法律上对公务员行为的约束。权利:法律所肯定和确认的公务员的利益。 2、职位分类。讲行政事务予以分解,按其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确定职位,并分门别类,评定等级,以此作为公务员录用、管理的依据。 3、公务员的素质保障机制。将优秀人员选拔到国家公务员队伍中。 4、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公务员的监控机制。为保证国家公务员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控机制。

第二讲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主体 第一章行政法主体概述 行政法主体的定义: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别: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行政主体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它仅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严格的说,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才具有真正的行政主体地位)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是行政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行政主体中除了行政机关,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但其比重非常小,以至于现实中,人们经常将“行政机关”作为行政主体的代名词。 ★★第二章行政机关 一、定义: 行政机关是指依照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二、特点: 首先,行政机是由国家设置,代表国家行使相关职能?a?a区别于政党、社会组织、团体。 其次,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a?a区别于立法、司法机关。 再次,行政机关是依照宪法或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机关?a?a区别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 三、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行政相对人的行政主体 四、行政机关的特征 1、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2、行政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实行从属制领导; 3、行政机关决策上采取首长负责制; 4、行政机关行使职能通常是主动、经常和不间断的; 5、行政机关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地与个人组织打交道。 五、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和管理手段 (一)一般职责(书P124-126)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进步、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二)主要职权(书P127-128) 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理权、行政监督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 (三)主要管理手段 1、制定规范和发布命令、禁令 2、编制和执行计划、规划 3、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 4、征收税费、财政资助和征收、征用财产 5、调查统计和发布经济、社会信息 6、处理和裁决争议、纠纷 7、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8、实施行政制裁 9、缔结行政合同 10、提供行政指导 六、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填空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3、行政法律关系变更包括:主体的变更、客体的变更、内容的变更 4、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5、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6、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理 7、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8、在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是乡镇人民政府 9、依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以及适用力的不同,可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0、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11、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12、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 13、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14、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15、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相对方申请为前提。 16、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17、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18、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 19、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20、依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三类。 21、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22、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23、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分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24、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 25、行政立法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程序是征求意见。 26、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27、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 28、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29、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是指各种主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置。 30、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30、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0条和第61条的规定,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32、行政强制的对象是向对方的财物和人身自由 33、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方式 34、行政合同的缔结主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35、行政合同缔结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原则 36、行政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37、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38、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39、行政命令式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对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 40、行政职务产生有四种程序选任、委任、调任、和聘任。 41、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的。 42、以行政知道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命令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43、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警告和通报批评 44、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45、人身罚主要有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两种形式 46、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同等重要 47、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 48、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有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因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 1.物。既可以是物质形式,也可以是货币形式;既可以是消费资料,也可以是生产资料。 2.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行政主体的行为,也可以是行政相对方的行为。

3.精神财富。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学术著作、专利、发明等。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被监督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除必须存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具有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根据,即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没有行政法律规范的确认和调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就无法确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2.具有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没有法律事实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规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