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修改后

第二节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修改后

第二节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修改后
第二节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修改后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自主学习】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和它的主要标志。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机会,缩小;第二,带动,改善;第三,相互影响的;第四,提高;第五,影响着乡村的,并提高。

3.乡村—城市转型以及我国的三种类型: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三、城市化特点

列表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活动问题1、

2、

3、4

2、完成教材P40活动第一、二、三小题。2.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

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

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

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5.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6.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比

C、城市面积的大小

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

“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7—9题7. 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8. 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9. 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问题形成单】

【学习反思】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精品导学案1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精品导学案1 注:与本课精品课件1配套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2.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的时间和性质。知道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 学习难点:理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组内交流) 1、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原因、目的和基本任务。 2、找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和主要成就。 3、找出一五计划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4、找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及意义。 5、找出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和内容。 二、合作探究: 1.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计划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个在东北。 (1)试列举两例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重工业部门 (2)简要分析在发展重工业方面,东北有哪些优势。 (3)就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请你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4)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课堂小结:知识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5分钟)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检测 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2.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你知道青藏公路是什么时候通到“世界屋脊”的吗()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 4“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②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无缝钢管厂 建成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湖北省监利县红庙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课标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的作用。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 【学习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时间与目的:_____~____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_____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______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____的宪法。 【合作探究】(C级) (1)阅读教材18页左边毛泽东的话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说明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取得那些成就,起到什么作用? (2)“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同一时期,在工业、交通运输业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堂小结】(B级)编制一张《“一五”计划主要成就表》。 【当堂检测】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精品教案

教师说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宁波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展示宁波、北仑的新老城区图片进行对比,导入城市化概念: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过渡:讨论城市化问题,我们从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开始说起) ▲“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 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探究1:伦敦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其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学习难点】 “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目的、起止时间、基本任务。 2)、说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3)、说出一五计划的意义? 4)、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5)、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时间、机构、性质、内容。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何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二、60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工业落后,法制也不够健全。今天,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此巨大的改变,让人不胜感慨!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经济篇——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如何?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

城市化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015-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重难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措施。 知识拓展:1、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差异发 达 国 家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发 展 中 国 家 水平与速度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推进速度快 水平不平衡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在亚洲和非洲 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虚假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分布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滞后城市化 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中 国 城 市 化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意义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 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展之路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2、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3)改善城市交通、居住条件:多建立交桥,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4)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5)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中国城市的发展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 (2)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镇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学习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的作用。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 【学习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时间与目的:_____~____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_____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______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____的宪法。 【合作探究】(C级) 1、阅读教材18页左边毛泽东的话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说明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取得那些成就,起到什么作用? 2、“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同一时期,在工业、交通运输业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重、难点解析】 1.为什么“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前,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挤压,内受封建及官僚势力压迫,我国的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些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我们才可能生产制造现代化的机器和交通工具,如火车机车、汽车、飞机等;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武器,来装备保卫祖国的战士,使国防更加坚固。同时,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能够不断地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1

2.3城市化导学案-2版

2.3城市化导学案-2版

§2-3城市化 科目:地理主备:杨洋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 的特点 2、培养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 1、说出城市化概念、表现 2、学会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发展过程及特点 4、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三、疑点收集记录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什么是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 扩大、变为的过程。 2、结合教材图2.16,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 发生了哪些变化?归纳城市化的标志。 变化:①标 志:① ② ② ③

3、结合自己体验及教材图2.17,归纳城市哪些条件吸引乡村人口(拉力),乡村哪些条件使人口流向城市(推力)? 推力:拉力: 4、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① ② ③

2、空间差异(图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包括初级阶段、中期加 速阶段、后期阶段。除了这三个阶段还有没有其 他?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01-1851年的 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 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问题1:材料一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2:图3“伦敦城市扩展示意 图”,图4“伦敦内城区和外城区 分布图” 图 3 图4 问题2:材料二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内容? 材料3:20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出现城市人口 迁移到郊区的现象。如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 了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其 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现象。 问题3:材料三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现 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了解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学习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 2.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国防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 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 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大桥建成。 4.我国开始改变__________的面貌,向迈进。 5. 年9月,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 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6.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观察教材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练习巩固 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2.下列对“一五”计划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B.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C.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D.我国实现了工业化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有()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请你列举出这项措施实施后所取得的成就。(至少三个) 四、课后反思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 2 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 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具备了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城市化,对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文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的动力。 3、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和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给定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能够利用曲线图和案例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并能够结合 案例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 2.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 3.第一部宪法的基本史实。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高效学习 四步骤】: 步骤一:自主预习、构建体系 步骤二:共同探究,集思广益! 【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呢? 】 步骤三: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基本任务: 成就: 意义: 政治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 代 表大 会制 度的 确立

1、关于“一五”计划,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开始于1953年 B.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D.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2、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政协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中央军委主席 3、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5、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步骤四:课后巩固,学会迁移! 1.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度和比重变化表。

2020年【人教版】必修2地理:2.3《城市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三节城市化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由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变成人口达千万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的例子有很多。又如北京市的用地规模发展也很迅速。北京的市区在1949年前,二环路还没有形成规模。现在,五环路、六环路已经通车。由此看出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十分迅速。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思考:如此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点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造成市区人口过于密集、用地紧张、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_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______、乡村变为______的过程。 4.意义 (1)带来__________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__________的表现。 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可看出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城市数目增加。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 2.过快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______。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______污染、______等。 3.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__________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______。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_________。 答案:一、1.城镇 扩大 城镇 2.吸引 就业机会多 交通便捷 离开 增长快 短缺 3.城市 4.(1)聚落形态 (2)价值观念 (3)社会进步 二、初期 较低 较慢 发展中 后期 高 停滞 发达 思考讨论 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 三、1.(2)修建水利设施 社会 环境的压力 2.(1)下降 (2)垃圾 噪声 3.(1)节能建筑 污染 (2)良性循环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 1.内涵 (1)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2)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设计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 4.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与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自主学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个集中,两个相应)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 5.一五成果:(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① 1957年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②宝成、鹰厦等铁路 ③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④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召开第一届人大时间:1954年9月 2.召开地点:北京 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为54年宪法。 4.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6.第一届人大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②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苑陵中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2.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出重点时间、事件、人物。合作探究问题。 一、自主学习 (一)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上) 1、“一五”计划的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年 2.“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 ,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相应地培养建设 人才。 4、“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通运输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3)工业基地方面: ①__________ _____ ②_______ _____ ③___________ ___ 5. “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向 迈进。 (二) 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政治上) 1.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及机构: 、 2. 第一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规定: 3.第一部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 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 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 的宪法。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 成。 二、研讨展示: 1、“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三、巩固训练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溆浦圣达学校袁道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以及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城市化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展示图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1. 概念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称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总结出: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三、城市化特点 2、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课堂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发 市 展 市城 ) 乡 镇城 图 ( 例 :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