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目录 1 新《标准》制定的背景 2 制定新《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黄河流域(陕西段)在陕西经济和环境保护地位突出 2.2 黄河流域(陕西段)水污染严重 2.3 流域水环境容量处于危机状态,纳污总量已超过水环境承载力 2.3 以重化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比重大的区域特点造成的结构型、复合 型、压缩型污染问题突出 2.4 流域饮用水源面临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存在潜在威胁 2.5原有标准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的需要 3.制定新《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3.1为实现节能减排和流域治理目标提供保证 3.2 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 3.3 推进产业结构性污染的治理 3.4 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3.5 强化流域治理的法制观念 3.6 为陕西经济发展保留一定的环境容量 4. 新《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的说明 4.1 新《标准》对污水排放去向作了哪些规定为什么排放标准不与功能区 挂钩 4.2新《标准》规定了哪些指标为什么只规定了19种指标 4.3新《标准》与国家标准相比严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4.4新《标准》中对污水处理厂排水进行了哪些规定对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有哪些规定为什么要适当提高排入污水的浓度标准 4.6新《标准》中对其它污水的排放进行了哪些规定 4.7 新《标准》对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作了哪些规定排水量是如何确定的 4.8 新《标准》执行时间段的划分是如何考虑的

5 新《标准》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 5.1 执行新《标准》是否可行可行性的程度有多大 5.2 新《标准》的执行将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或效益 5.3受新《标准》影响的现有企业出路何在 1 . 任务来源和《标准》制定的背景 “十五”期间,陕西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是陕西国民经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随着我省开展“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陕西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陕西省黄河流域的关中和陕北地区GDP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1%以上,将会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产生更大的污水排放量,进一步加大水环境压力。陕西水污染防治不仅需要还历史旧账,还需控制新的污染源。同时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的强制约束性指标。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10%以上的强制约束性指标,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0.1%,控制到31.5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到2.2万吨;国家《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陕西在2010年将黄河流域(陕西段)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6.2万吨。在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陕西省水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陕西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制约的主要矛盾,通过环境治理优化经济增长,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为陕西的快速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快速发展的目标。 陕西省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仅有《渭河水系(陕西段)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06)。该标准颁布于1996年,2006年进行了修订。十几年来,该《标准》为渭河流域(陕西段)的水污染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仅对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挥发酚(Ar-OH) 、石油类的最大允许排放浓度做了特别规定。标准中有些指标已不能满足陕西省的水环境管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的实际需要,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的进程,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在环境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第十八条的要求,“要健全和完善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

陕西黄河大峡谷(渭南段)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陕西黄河大峡谷 (渭南段)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建设项目内容提要 项目背景 陕西黄河大峡谷(渭南段)湿地生态旅游区位于渭南市东北部黄河峡谷盆地内,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20~350米。范围从北向南依次是韩城龙门·太史祠名城文化旅游区,合阳洽川生态旅游区,大荔沙苑生态旅游区和潼关黄河·古城旅游区。是陕西东部旅游精品环线和关中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处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旅游线路的主要地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该旅游区人数均在60万人次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人数将呈大幅增长趋势。 陕西黄河大峡谷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拥有全国最大的黄河河滨湿地—黄河峡谷湿地;国内最大芦苇荡—合阳洽川十万亩芦苇荡;有“华夏绝景”之称的洽川瀵泉七眼;拥有连绵不断古朴雄浑的地貌奇观—黄土峰林;有内陆最大的沙丘旅游资源—大荔沙苑农业生态区;有“北国三峡”之称的山河胜景——韩城龙门、石门、孟门黄河三门奇观;有“中国之冠,世界罕见”的大荔育红矿泉水源地;有三河交汇奇景—黄、洛、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黄

河上唯一小于90°的潼关“万里黄河第一弯”;有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湿地草场滩涂——潼关黄河鸡心岛。还有以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莘国”、“沙苑文化”等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黄河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辅助。整个旅游区涵盖有黄河峡谷漂流、芦苇湿地观鸟、温泉沐浴度假、矿泉疗养健身、沙苑大漠风情探险、影视基地文化休闲观光、民俗节庆采风、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等内容的国家级精品生态旅游区。 规划目标 规划期限:2003~2015年,发展目标: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生态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达到180万人次。 旅游区形象 旅游区以黄河大峡谷为背景,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体,以洽川生态旅游区为中心辐射点,建成北起黄河三门,南达风陵古渡200公里长的旅游天然长廊,形成四个功能有所区分又相互补充的绿色自然生态、人文旅游景区。总体旅游形象是:黄河峡谷湿地沙洲湖泊苇海 温泉沐浴鹤舞名城史圣雄关 四大景区旅游形象: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模拟自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

模拟自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为例 发表时间:2018-10-17T09:46:55.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丛金萍 [导读] 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其特殊的水文条件,营建人工湿地在植物选择及配置上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留住并吸引更多鸟类、水禽、野生动物前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植物景观营造的分析,阐述在植物配置上是如何模拟自然湿地,从而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其特殊的水文条件,营建人工湿地在植物选择及配置上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留住并吸引更多鸟类、水禽、野生动物前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植物景观营造的分析,阐述在植物配置上是如何模拟自然湿地,从而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模拟自然湿地;植物配置;植物群落;保护鸟类;东营市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里绿地规划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是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活动不断开展,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湿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植物景观营造是城市湿地公园营建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内容。自然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是多种鱼类、水禽、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或季节性生活环境, 特别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的独特生境。湿地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保护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实验基地[2]。东营市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人工湿地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突出黄河入海口的群落特点,模拟自然湿地的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该如何做? 1 概况 东营城市森林公园以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背景,立足“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的空间本底条件,构建森林湿地型湖泊水体空间体验;营造水鸟栖息,沼泽林木生长生境以及湿地运动等生态体验。最终实现建设河海交融、独具特色、秀美宜居的湿地名城。公园位于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西城区的交界处,是东营市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未来的规划中森林公园构筑了东营中心城区南部的生态屏障,是环城绿化带上的重要的景观游憩节点。森林公园紧邻城市中心区的南郊,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城市包围,位于新区文化轴线的延伸线。通过荣乌高速绿廊与城市外围生态环廊相连,是中心城区的绿核,城市的中央生态区。总设计面积183.4公顷,其中绿化面积约89.1公顷。 1.1 生态环境现状 原来为耿井水源2#沉砂池,沉砂池周边有大面积芦苇荡(Phragmites?australis)、荷花塘(Nelumbo nucifera)。生境良好,是十几种鸟类的栖息地,大白鹭(Ardea alba)、xxx(),荷花塘周围有旱柳(Salix?matsudana),榆树(Ulmus pumila L.),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还有小片杨树林(Populus L.)野生地被,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车前菜(Plantago asiatica L.)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灰菜(Chenopodium album),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的田问杂草群落 2植物分区: 湿地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自然公园,充分保留现有植物,不破坏现有鸟类的栖息地。具体的植物配置为粗犷野生式,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于城市公园中,过分追求乔灌草层次的搭配,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杨、柳、榆、槐(Sophora japonica Linn.)作为骨架树种,避开常用的园林植物,使后期维护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滨海盐碱对湿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植被的选择上也都兼顾耐盐碱的习性。 2.1 入口桃林知春 春季是出游的旺盛季节,入口区域打造以春季为主的景观,选择春季开花展叶较早的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 )、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Carrière) de Vos ex Henry),形成大片桃花海的震撼效果,道路两侧种植浓密旱柳,用以遮阴,形成桃红柳绿的春季景观特色。 2.2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与其他各区域隔离,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尤其是鸟类。项目位置范围恰好属于鸟类的迁徙路径,属于生态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范围。低安全格局内的区域是鸟类的核心繁殖地和觅食地,中高安全格局范围即为核心栖息地外围的缓冲区,是鸟类重要的觅食地和迁徙停歇地在。种植上为鸟类创造了四种停歇空间[3],林地型停歇空间即林中空地,同时便于通风采光;灌丛型停歇空间,有些鸟类喜欢在水边的灌丛中停歇,在水边适当片植浆果灌木沙棘;草甸型停歇空间,在水边适当留白;坑塘型停歇空间,在水中央的岛上,香蒲不完全种满,适当留些滩涂,供鸟类停歇觅食。另外水边种植了坚果类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沙枣,适当种植少量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仅能净化水体改善水质,还可为鱼类提供觅食产卵育肥栖息场所、为浮游动物提供避难所,提高生态保育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2.3 九曲云松。根据意境需要,在十里微丘绿脉上营造九曲云松,在此区域道路两侧成曲线带种植大片油松,形成景观林;针叶树不仅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吸附有害气体,分泌杀菌素,果实还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在片植油松林里丛植榆树,形成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的自然植物群落。 2.4 八面荷风。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原有一片荷花塘,为鸟类及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及食物,在新的种植设计中依然保留这一景观风貌,在适宜水深60cm范围内种植大片荷花,片植的同时留出空隙,水体流动通畅,利于荷花生长,在木栈、桥头、亲水平台等适合近距离观赏处片植荷花,营造夏季景观。 2.5 芦苇浅滩带。在0.5米水深范围内,种植大片芦苇,保留延续场地原来的景观风貌,打造黄河入海口景观。突出秋季芦花如雪的景观,在芦苇群落内成组种植色叶大乔木,形成以秋季景观为主的芦苇群落景观。芦苇与木栈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木栈两侧,形成封闭空间,第二种只在木栈一侧,另一侧为开敞水面的半开敞空间,第三种芦苇与木栈有一定距离,远观芦苇,在片植大片芦苇的同时开辟透景线,种植大乔木。通过视线源于一方的视觉设计、视线源于四周的视觉设计、水陆结合的视觉设计、植物与水体的互动设计、季相设计等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黄河陕西段简介

黄河陕西段简介 黄河壶口瀑布[1] 黄河经内蒙古托克托至陕西潼关河段称黄河北干流,全长716.6公里。内蒙古托克托到龙门镇,俗称“大北干流”,该河段位于晋陕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黄河出了龙门,就进入了开阔地带,龙门至潼关这一段俗称“小北干流”,该河段河床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东西摆动频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型河道,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1] 机构概况 (一)基本概况 陕西黄河河务局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的具有行政职能的基础公益类事业单位,机关设办公室(审计监察处)、工务处、水政水资源处(水政监察总队)、财务处、人事劳动处(党群工作处)、防汛办公室六个处室。下设黄河北干流管理局(陕西黄河北干流水政监察支队)、陕西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个河务局及机关服务处、陕西黄河工程局、陕西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限公司九个单位。 全局现有职工326人,在职职工244人,大专以上学历175人,中高级职称 58人,助理级79人。 (二)历史沿革 陕西黄河河务局前身为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隶属于陕西省水电局。1985年2月,为了加强黄河小北干流河道管理,解决山、陕两岸滩地纠纷,黄委成立了黄河小北干流陕西管理局,隶属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1988年由黄委会直接领导,1996年更名为黄委会黄河小北干流陕西河务局。2009年,更名为陕西黄河河务局,同时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三)主要职能

陕西黄河河务局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机构,在黄河陕西侧行使水行政管职理能,管理长度为716.6公里,涉及榆林、延安、渭南三市。陕西黄河河务局履行对陕西省境内黄河干流河道统一管理职责,对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审批、落实地方匹配资金等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负责管辖两省境内黄河河道范围河段的水行政执法、水政监察、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及河道管理工作。 治黄工作 1、确保了黄河安澜 作为河务管理部门,陕西黄河河务局始终把防洪保安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确保了黄河小北干流防洪安全。先后战胜了1988年、1994年、1996年龙门站超过10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战胜了1996年元月份的特大凌汛,保证了沿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3年、2005年,两次支援渭河抗洪抢险,为战胜“03.8”、“05.10”洪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缓解渭河下游防洪压力,探索降低潼关高程新途径,自2006年开始,全力配合黄委做好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工作,保证了实验顺利进行,经过试验,潼关高程累计降低56厘米,达到了预期目标。 2、黄河小北干流河段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局以来,组织实施并完成了“八六”、“九五”两次河道整治规划,修建了韩城桥南、合阳榆林、大荔华原、潼关七里村等13处护村护岸、控导工程,工程总长度65.85公里,坝垛552座,累计完成投资4个多亿。这些工程保护了沿黄4个县(市),涉及人口15万,60万亩滩地及相关企业的安全。 2010年,为了疏导渭河洪水入黄流路,使黄河、渭河中常洪水在三门峡水库上 游形成合力,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进一步缓解渭河下游防洪压力,实施并完成了渭河入黄流路调整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工程建成后,已经历了黄河、渭河三次中常洪水,观测效果非常好,如期发挥了投资效益。 3、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加强工程安全管理作为提升工程防洪能力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标准,逐步推进工程示范段建设,共建成南谢、七里村、雨林工程及东王管护基地等全河示范工程 7处,占全局工程总长度的14%。其中,以七里村工程为主体的“潼关黄河金三角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黄河工程已成为沿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它们在发挥防洪保安作用的同时,也成为沿黄旅游的宝贵资源。 4、水政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 为了确保河道行洪安全,确保依法开展涉河项目建设,不断加强河道管理,协调处理水事纠纷,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建局26年来,共处理水事案件150起,协调水事纠纷10起,发放河道内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10张,在确保黄河小北干流

黄河的地理位置 及历史重要地位

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重要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DB/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DB-/-)

————————————————————————————————作者:————————————————————————————————日期:

ICS 13. 060. 30 Z60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 224-2011 代替 DB61/224-2006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11 - 04 - 20发布 2011 - 05 - 01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国务院原则批复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区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DB61/224-2006《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本标准与DB61/224-2006相比,扩充了指标体系,对生化需氧量(BOD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N)、挥发(Ar-OH)和石油类部分排放级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并增加十一项控制项目;扩大了使用范围,从渭河水系(陕西段)扩展到陕西省内黄河流域。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振文、吕亚鹏、沈炳岗、黄西川、徐楠、宋丽娜、张霞、孙长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代替了DB61/224-2006。 DB61/224-20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61/224-1996。

黄河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2014年1月13日) 国家林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亿条。 二、调查结果 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其中,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收集的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万公顷[1]。自然湿地面积万公顷,占%;人工湿地面积万公顷,占%。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万公顷,占%;河流湿地面积万公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16-01-26 次数:208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下游段西起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水禽。 保护区在199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河南三门峡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孟津黄河湿地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洛阳吉利区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三门峡黄河国有林场”、“孟州市国有林场”的基础上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8000hm2核心区面积20830hm2缓冲区面积8900hm2实验区面积38270hm2。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旱涝频繁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长。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共低、高等植物有743种其中藻类植物118

种苔藓植物27种维管束植物598种。黄河两岸山坡、堤坡等陆地分布着天然草本植物、灌木以及农作物和少量人工营造的防护林、经济林等;湿地分布的植物主要为天然草本植物和农作物。区内湿地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南北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区内已知175种鸟类中其中天鹅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物种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大鸨、白头鹤、白鹤、丹顶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10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有大天鹅、灰鹤等31种。还有中日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83种中澳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22种。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不但具有河流湿地特征同时还具有库塘湿地和沼泽湿地的特征。保护好黄河湿地生态对大量栖息繁衍于其中的生物物种和黄河湿地特有的生态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对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排涝、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以及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保护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一条: 下一条: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

ICS 13. 060. 30 Z60 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 224-2011 代替 DB61/224-2006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11 - 04 - 20发布 2011 - 05 - 01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 实国务院原则批复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 划》,促进区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及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保护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DB61/224-2006《渭河水系(陕 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本标准与 DB61/224-2006相比,扩充了指标体系,对生化 需氧量(BOD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N)、 挥发(Ar-OH)和石油类部分排放级别的最高允许 排放浓度适当从严,并增加十一项控制项目;扩 大了使用范围,从渭河水系(陕西段)扩展到陕 西省内黄河流域。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 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振文、吕亚鹏、沈炳岗、黄西川、徐楠、宋丽娜、张霞、孙长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代替了DB61/224-2006。 DB61/224-20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61/224-1996。 DB61/ 224-2011

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河流域(陕西段)的排水单位排入地表水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16种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辖区内以各种排放形式向黄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水的单位的排放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466-1987 水质总铬的测定 GB 7467-1987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70-1987 水质铅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1-1987 水质镉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水质铜、锌、铅、镉的测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