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绪论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 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3、什么是地震勘探?

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地震波动力学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波: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的弹性波。

波阵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与静止时的分界面。 波后—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也叫波尾。

波线—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 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 。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

振动曲线——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也称振动图。

一条振动曲线只反映一个点的振动。

波形曲线—把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形成的曲线。

波形曲线表示某时刻各点振动位置 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a 。 透射定律

1)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

2)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和第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即 声阻抗

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 ,i 为地层),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 斯奈尔(Snell)定律:

P V V V V V V Si

Si Pi pi S S P p S S P P =======θθθ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2

222211

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

惠更斯(huygens)原理

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且以后时刻的新波前面的位置就是该时刻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体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的波,称为体波。有两种类型的波:纵波和横波

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又称压缩波(compressional)、膨胀波(dilatational)、纵波(longitudinal)或P-波(P-Wave)。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shear)波、旋转(rotational)波、横波(transverse)或S-波(S-wave),速度为纵波约0.7倍。

时距关系(曲线)

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波至(初至)--接收点由静止状态到因波到达开始振动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波的初至。

相位--这个相位与物理中的相位概念不同,地震勘探中习惯用振动波形图上某个特定的位置(极大或极小值)来表示。地震相位通常指反射波组的特征,包括振幅、周期和连续性等。

同相轴(event)--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纵测线:

激发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用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纵时距曲线。

非纵测线:

激发点不在测线上,用非纵测线进行观测得到的时距曲线称为非纵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

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

倾角时差

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时距曲面

如果在一点激发,而同时在一个面上的许多点进行接收,若观测面是平面,波到达观测面上的各点的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t = f(x,y),显然,函数t = f(x,y)的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函数t = f(x,y)称为时距曲面方程。

时间场

设有一个地震波在介质内传播,如果在介质中任一点M(x,y,z)进行观测,则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波前传播的时间t可以看成观测点坐标(x,y,z)的函数,即t=g(x,y,z),因而就可以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即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

等时面

如果给定一个时间值ti,则可以找出由空间具有相同ti值的点所组成的波面,称为等时面。

平均速度Vav--就是用这组地层的总厚度去除以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

第二章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频谱分析,就是利用付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进而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频谱(Spectrum):

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振幅谱是以频率为横坐标、各频率谐波的振幅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 相位谱则以各频率谐波的相位为纵坐标绘出的图形。 主频ω0 ——频谱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

频宽Δω=ω2-ω1 ——振幅谱等于最大值的0.707倍处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宽度。 采样定理

若采样频率为fs 时,信号频率为f ,则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当采样频率fs 大于信号频率f 的2倍时,采集到的离散信号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 f f s 2

假频(Alias

某一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一个周期内取样不足两个,取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这就是假频。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随机干扰--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成形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引起的散射。

规则干扰--具有一定主频 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震勘探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波,是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产生原因很多,如地表的纵波、横波干涉引起的。

特点:

1、频率低(几-30Hz )

2、速度低(100-1000m/s ),常见的速度在200-500m/s ,时距曲线是直线,

3、频散现象(Dispersion )--速度随频率变化V=V(f)。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4、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深度和地质条件有关。

面波的压制方法:

1、选择适当的激发条件:

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的面波 激发深度:越深面波越弱

2、采用组合的方法压制面波(组合的方向特性);

3、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

4、资料处理:频率滤波。

声波--在坑、浅水池、河和干井中爆炸,都会出现强烈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特点:比较稳定,频率较高,速度在340m/s 左右,延续时间短。

克服方法: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浅层折射波--当浅层存在高速度地层时产生。

侧面波--非射线平面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般影响深层记录,利用三维偏移压制侧面波。

测线布置两个总的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

地震测线

指沿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据。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观测系统的概念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

—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排列—指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 排列的概念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是固定的。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

的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可以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 为:

n

S

N 2 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地震勘探对激发的要求

使地震波具有足够强的能量

使有效波具有较强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和较高的分辨率

炸药震源与地震波的关系: 可控震源 定义:

—利用气体或水力,驱动地面上或水介质中的钢板,使其产生一种频率可控制的波列,作为地震勘探的震源,震源的波列示已知的。 工作原理:

通过增加波列的延续时间来增加地震波的能量

增大有效波的能量有两个途径:

1)增大振幅,如加大药量,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2)增大信号的延续时间△t,信号延续时间过长又降低了分辨能力,这是一个矛盾

工作方法:

根据相关分析原理,采用脉冲压缩记录方法(也称连续振动法Vibroseis),向地下输入一个延续时间很长的脉冲信号,记录的地震响应在资料处理阶段将其压缩成一个短脉冲,从而达到既增强信号能量,又不降低分辨能力的目的。

空间采样:

检波器对地震信号的接收,相当于沿着测线的波剖面的采样,只是间隔不是时间,而是距离(道间距),称为空间采样。

空间采样定理:

空间采样间隔△x(道间距)必须小于视波长λ*的一半,即在一个视波长内空间采样不能少于两个点,否则产生空间假频。

低速带:

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降速带:

在某些地区低速带与高速带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叫降速带。

低速带存在及其影响

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行时显

著增大。

低速带厚度、速度都会沿测线方向改变,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畸变,使地下构造形

态受到歪曲。

低速带底部有明显的速度突变,是地震射线剧烈弯曲。

低速带的测定,是为了静校正提供参数。

测定低速带

浅层折射法低速带底界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提供了用折射法勘查低速带的可能性。

微地震测井

双井微地震测井

静校正

对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降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进行校正。

第四章地震组合法原理

组合的定义

把多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作为一个输出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干扰波与有效波的差别

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

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

组合的目的:

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对于规则干扰波,组合具有方向特性,对不同方向来的波,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对于随机干扰也可压制。

震源组合--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几个震点上同时激发,总效应为一炮。

检波器组合--指将一组检波器信号输出叠加起来作为同一道信号,有时也称组合形式(pattern)。

组合的类型

1)简单线性组合

2)加权组合

3)面积组合

组合的方向特性

同一道上n个检波器经组合后得到的总振幅与波的入射角有关,来自地下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差不多垂直入射到地面,n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近

似同时到达地面(没有时差),相加的结果使得该道的能量增加了n倍。

对于其它于地面法线有一定角度的地震波来说,到达某一检波器组合内各个检波器时,均有一定的时差,相加的结果就相应地受到了压制。

组合方向特性曲线图形特点

组合的方向效应

定义:是组合后的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与组合前的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振幅比之比。它用来估算组合对信噪比改善的程度。

最有利的条件下,组合的方向效应与组内的检波器的个数n相等,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的改善越大。

平稳随机过程—指其统计规律在时间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随机过程。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在一定条件下是平稳过程。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可看作为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平稳随机过程,只需几个统计参数就可以描述这个随机过程

平稳随机干扰统计特性参数

平均值:表示围绕平衡位置而随机变化的特点。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的平均值为零

方差D是描述随机过程偏离其平均值的幅度变化大小的统计特性,它是一个非负的常数,与时间t 无关。

相关函数—描述随机过程变换快慢的量。在地震勘探中,可以认为有效波与随机干扰之间是互不相关,它们的互相关函数为零。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就定量说明两个检波器至少要相距多远,才能认为这两个检波器分别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不相关的。

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提高信噪比.

当组内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地区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m个检波器组合后,其

信噪比增大m倍。

信噪比b 是指有效波振幅As 与随机干扰的均方根值σ之比,即σ

s

A b =

组合的频率效应

①组合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组合后信号的频谱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的信号频谱有差异,使组合后的信号波形发生了畸变。

②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虽然组合本身具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但我们不是利用这种频率选择作用进行频率滤波。

③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到使有效波波形畸变的不良作用,不是利用它,而是要尽量避免这种低通滤波特性。

④由于检波器组合系统具有低通滤波作用,会滤掉地震波的高频成分,使地震波频谱变窄,波形被展宽,这会降低地震分辨率。

⑤n 越大,△x 越大,组合的方向特性越好,频率滤波作用越强,对分辨率的损害及造成有效波的畸变也越严重。

⑥由于△t =△x/V*,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 ,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组合的平均效应

1) 对地表的平均效应。

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组合对地表的平均效应是有利的。 2)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

因为组内各检波器接收的反射波是来自反射面上的许多点,如果这许多点位于一个平面上,则组合后的反射点可以认为处于这些点的中心;如果各反射点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高低不平,比如在断层两侧,则组合后所得的波是起伏不平的面或断层两侧反射波平均的结果,这对细致研究断块特点不利,所以高分辨率或高精度地震勘探要求小组合基距就是为了避免组合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

其他组合方式:加权组合(不等灵敏度组合)、反向组合、面积组合等。 不等灵敏度组合

不等灵敏度组合就是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一样。

如果组合内个检波器的灵敏度由组合中心向两端渐减,能使干扰波进一步被压制,其方

向特性更优于等灵敏度组合。

面积组合的方向特性

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

规则干扰波,因此常采用面积组合。 面积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将其分解为x 和y 两个方向的简单线性组合。

采用矩形面积组合时,通常沿测线方向检波器多一些,垂直测线方向少一些。

第五章 共反射点叠加法

野外共反射点叠加——多次复盖

多次覆盖(multiple coverage)技术最早是由梅恩(Mayne,1962)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保障原始记录质量。 多次复盖的目的

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采集的数据本身信噪比并没有提高.

提高信噪比是在室内处理实现的.

室内共反射点叠加——水平叠加

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复盖原始记录,抽取共反射点(CRP)或共中心点(CMP) 道集记录,进行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最终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简称为水平叠加(horizontal stacking)技术。 共反射点叠加的作用

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实际上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干扰波相对削弱。

压制规则干扰波,尤其是多次波效果最好。此方法利用了校正后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的剩

余时差的差异。

压制随机干扰,比组合效果好

水平界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特点:

2

2

2

02

V x

t t i i += 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极小点在x=0处。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 的反射。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中:t0为共中心点M 的垂直反射时间.

共炮点与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比较:

在水平界面上,两种时距曲线都是一条双曲线,极小点在x=0处,但物理意义不同。

共炮点时距曲线:它反映了一段反射界面。

共炮点时距曲线:t0为炮点O 的垂直反射时间.

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当界面倾斜时,对称于M 点所激发和接收对应的反射点不再是同一个R 点,而是分布在一

个范围之内。

倾斜界面不存在共反射点,而只有共中心点。

对于倾斜界面,这些道共中心点道集。它们的叠加不是共反射点叠加,而是共中心点叠加,

也叫共反射段叠加。

引入共中心点道的概念,可以适应不同产状的地层。

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特点:

2

22

2220M 0cos 41?

??V x t x h V t +=+=

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以过M 点的纵轴为对称轴;

相当于深度为h0,速度V =V φ换成等效速度的水平界面共反射点的时距曲线方程;

倾角φ的大小只影响曲线的陡缓,与曲线的形状和倾向无关。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为共中心点M 处:

?????==V

h t x 0min min 20 h0为共中心点M 处法线深度

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与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的比较:

两种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反映一段反射界面。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在虚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V h t h x ??cos 2sin 20min 0min

h0--表示激发点O 处法线深度

V φ >V (只有φ =0时, V φ =V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比倾斜地层的共炮点时距曲线要平缓。

多次波的定义——指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多次波产生的条件:要有良好的反射界面,即反射系数较大。

——如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海水面、海底面和其它强反射界面。 多次反射波的类型 1)全程多次反射波 2)短程多次反射波 3)微屈多次反射波 4)虚反射

全程n 次波的旅行时为:

222

02

2)(4V x nt n x h V n t +=+= V h t 20=

水平界面的全程n 次反射波相当于来自深度为nh 的等效界面的一次反射波。

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倾斜界面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全程二次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它也是一条双曲线;在倾角φ较小情况下,cos φ≈1, t ’0 ≈2t0 ;等效界面的倾角φ’等于一次反射界面倾角φ的二倍,即φ’=2φ ;二次全程多次波极小点偏移激发点的距离近似地是一次波的四倍

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动校正

正常时差—在水平界面下,反射波旅行时与零炮检距t0 (自激自收)时间之差。

动校正—从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 1、水平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动校正

对于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之后,由双曲线变成一条水平直线,能形象的反映地下界面的形态。

2、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动校正

倾斜界面的共炮点道集,反射波同相轴动校正之后,由双曲线变成一条倾斜直线,也能反映地下界面的形态。

3、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动校正

1)、水平界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

共反射点道集经动校正后,各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反射点道集时距曲线变成一条t=t0的直线。

动校正量:0

2

2

2t

V

x

t

d

?

——等于共炮点道集的正常时差

3)、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动校正

如果只知道地层的真速度V,而不知道Vφ时,无法精确计算△tφ。

动校正量是在

1

2

??

h

x

条件下的近似公式,大排列观测时,常常不能将双曲线拉成直线。

动校正量

V

h

x

V

t

x

t

M

OM

4

cos

2

cos2

2

2

2

2?

?

?

=

=

?

△td ≥△tφ——实际作动校正时,不管地层是水平还是倾斜,都用水平界面动校正公式计算动校正量进行校正,这样就不能把倾斜界面共中心点道集拉成直线。

在倾斜界面时,地下不是共反射点,多次叠加仍是一段界面的平均效应,从而降低了勘探精度。

对于倾角较大的地层或复杂构造,其真正实现共反射点叠加需用偏移叠加方法。

4、剩余正常时差

(residual normal moveout)

实际中,不管任何形式的波都当作水平界面均匀介质的一次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则道集内各道其它波的旅行时不一定都能校正为中心点的自激自收时t0,而可能还存在一个时差。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

5、多次波动校正的剩余时差特点

?

?

?

?

?

?

-

=

2

2

21

1

2V

V

t

x

t

d

D

δ

当t0=t0d时,V >Vd ,则tD>t,δtD>0。

动校正后表现为校正不足;

其剩余时差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是按抛物线规律变化的

.

与炮检距x的平方成正比;

与t0成反比,而Vd、V在一定的地区也随t0而变化,总的说来q也是t0的函数。

多次叠加振幅特性曲线特点

(1)通放带

当a=0,P(0)=1,即剩余时差为零的一次波有最大的叠加幅值。

随着a的增大P(a)迅速减小;

当a=α1时, P(α1)=0.707,通常认为P(a)≥0.707表明叠加后波的振幅得到加强。把[0,a1] 的范围称为通放带,α1作为通放带边界。

(2)压制带

P(a)的低值区,用P(a)=1/n作为此区的平均值,得左右两个交点为ac,ac',称[ac,ac']为压制带,ac、ac' 称为压制带边界。

在压制带内,波得到最好的压制,叠加后被削弱。为使多次波得到最好的压制,则要求多

次波的叠加参量满足:

ac≤ad≤ac′

在压制区内,也有极大值,其极大值称为三次极大值P(a3),三次极大值能说明压制量的大

小。

当P(a3)> P=1/n 时,说明压制效果不好;

当P(a3)< P=1/n 时,说明压制效果较好。

在压制区内,有第一极小值Pm=P(am) 。

(3)二次极值带

过了压制带后,出现第二个极大值P(a2)

当a>a2时,就进入二次极值带。当干扰波进入二次极值带时,压制效果就不好。

当其它参数不变时,n 越大,特性曲线在二次极值带内极值越小。

当采用大道间距时,多次波就可能进入二次极值带,则必须同时增加复盖次数,以降低二次

极值带的极值.

上面讨论的公式只适用于简谐波,实际的地震波是脉冲波.

脉冲波多次叠加特性的结论:

脉冲波的多次叠加特性曲线不存在二次通放带,在过渡带之后就是压制带,而且压制带与过渡带的叠加特性幅值较简谐波的小。

多次叠加频率特性

P(ω)值与频率ω和剩余时差δtk ,正如组合的频率特性一样,进行多次叠加也存在频率滤

波作用。

当一次波动校正正确时,δtk = 0,多次叠加对一次波没有起到滤波作用。这时,P(ω)=1与

频率无关。

当δtk ≠0时,对一个脉冲波,可以分解成许多简谐波的叠加,不同频率的简谐波就有不

同的叠加效果,相当于叠加起着频率滤波作用。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次波仍存在剩余时差,则多次叠加对一次波也有频率滤波作用,

相当于低通滤波,叠加后主频降低。

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

1)经过多次叠加后,有效波相对于随机干扰的信噪比要提高n倍。

2)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要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

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

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内各道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

地点激发,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到的,CMP道集中各道之间的距离也比组

合的组内距大,故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层倾角对反射波叠加的影响

当地面倾斜时,对水平叠加效果的影响可归结为:共反射点的分散和把倾斜界面当水平界面计算动校正量造成的校正不准的影响。

1、倾斜界面的共反射点分散

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各叠加道的反射信号并非来自同一反射点,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反射

点要向界面上倾方向偏移。

共中心点道集反映的不是一个共反射点,而是一个反射段,反射段的大小与界面的倾角及

埋深、观测系统有关。

用实际反射点偏离共中心反射点的距离来表示反射点分散程度

2、界面倾斜时动校正的剩余时差

实际动校正时,不管地层是水平还是倾斜,都用水平界面动校正量Δt 进行计算,即

022

2t V x t =

?

这就不能把倾斜界面共中心点道集拉成直线,剩余时差为:

t

t t ?-?=??δ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剩余时差总是负值。

如果动校正时,倾斜界面用等效速度V φ计算动校正量,则剩余时差为零,这就能把倾斜界

面共中心点道集拉成直线。

3、倾斜界面动校正的特点

1) 对倾斜界面按水平界面的动校正量进行校正,则剩余时差总是负值,对倾斜界面的一次

反射波总是校正过量,校正后同相轴与波的初至波方向相反,影响叠加的效果,尤其倾角大时叠加效果更差。

2) 一般情况下,对多次波总是校正不足,正好与倾斜界面校正后反射同相轴相反,这为鉴

别多次波和倾斜层反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3) 对于倾角较大的层状介质或陡构造地层,其真正实现共反射点叠加需用偏移叠加方法。

组合与多次叠加的主要差别:

①时差规律不同

◆ 组合把地震波看成是按平面波传播的,组合的时差规律是线性关系。 ◆ 多次叠加则要求对CMP 道集内的各道进行动校正,动校正后的时差规律一般不是线

性的,如多次波的剩余时差为抛物线,即剩余时差与炮检距的平方成正比。

②反映的反射点不同

◆ 组合属于共炮点叠加,地下界面水平时,组合检波是实现组内一个反射段上来的反

射波叠加。

◆ 多次叠加是共反射点或共中心点叠加。地下界面水平时,而多次叠加是实现不同炮、

不同道,但属于同一反射点上的反射波叠加。

③压制干扰波的效果不同

◆ 组合压制干扰波主要是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的视速度不同,它能压制视速度较低的

面波干扰等,但不能压制与反射波视速度相近的多次波;

◆ 多次叠加压制干扰波,靠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不同,对多次波有很好的压制作用。对

随机干扰,多次叠加比组合的压制效果要好。

第六章 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波速度及影响速度的因素

1、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范围比变质岩和沉积岩小

2、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有密切关系,大多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3、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速度与压力的关系

⑴致密岩石 压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忽略。

⑵孔隙介质 上覆压力增加,而孔隙压力不变,地层速度增加

孔隙压力增加,而上覆压力不变,地层速度降低

5、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①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

②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

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发现速度减低。

6、与岩石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速度受岩石的基质结构所控制,诸如颗粒-颗粒接触关系、圆度、分

选性、胶结程度等。

7、与孔隙度和含流体的关系 孔隙度越高,岩层速度越低;

流体速度越高,岩石骨架速度越高,岩层速度越高;

岩石孔隙的不均匀性或孔隙形状的变化,都会导致岩层速度的变化。

8、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减少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纵波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地降低。

9、与频率的关系

层速度Vi (interval velocity)

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平均速度Vav (average velocity)

定义A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定义B ——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最短路径)与所需总时间之比。 引入平均速度的思想——地震波传播遵循的是“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在非均匀介质(如层状介质)中,最小时间路程将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引入平均速度时所作的“地震波沿最短路程直线传播”假设就是对一种实际介质结构的近似简化。 均方根速度VR (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概念是如何引入?

在一定条件下,将水平层状介质的时距曲线写成显式形式,或双曲线形式:

2

2

2

02R V x t t +

=

∑∑===

n

i i

n

i i

i R t

V t V 1

12

2

—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VR ——相当于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波速,称为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 1

,0,021

,1,02,,02

-----=

n n n R n n R n n t t V t V t V ——利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Dix 公

等效速度V φ (equivalent velocity)

均匀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为

?

222

0cos 41x h V t +=

引入 :

??cos V V =

Vφ叫做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

射线平均速度

把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所走的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总旅行时,叫做波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叠加速度Vα(stacking velocity)

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

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2

2

2

2

a

V

x

t

t+

=

Vα称为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室测定

①脉冲法

②超声干涉法

③共振法

二、井中测定方法

1、地震测井资料资料或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 -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

2、声波测井资料

3、地震测井与声波测井

都可求取相应的平均速度和层速度。

三、时距曲线分析方法

此类方法通常把覆盖层视为均匀介质。

利用实际观测到的直达波或折射波资料,直达波或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就是介质或折射层界面的速度

叠加速度Vα的含义—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即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Vi,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Vi 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Vi 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叠加速度Vα也称为动校正速度

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①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

②由叠加速度计算均方根速度:

均匀介质下求取的叠加速度就是平均速度。

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界面倾斜时,叠加速度是等效速度Vφ,此时叠加速度作倾角校正后,得到均方根

速度。

③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的Dix公式:1

,0

,0

2

1

,

1

,0

2

,

,0

2

-

-

-

-

-

=

n

n

n

R

n

n

R

n

n t

t

V

t

V

t

V

④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换算

对于不同的速度模型,方法有所不同

如对于水平层状介质:n

n

i

i

i

i

R

i

i

R

i

n

av t

t

t

V

t

V

t

V

,0

1

1

,0

,0

2

1

,

1

,0

2

,

,0

,

]

][

[

=

-

-

-

-

-

=

第七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子波炸药爆炸时会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同相轴(event) --地震剖面上的同相轴是指波峰或波谷此类相同相位的连线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同相性或相干性、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

1、经过水平叠加后得到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

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3、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偏移现象。

偏移现象当界面非水平时,水平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的位置不是来自于该点的正下方,真正的反射点向上倾方向偏移,这种现象称为水平叠加剖面的偏移现象。

绕射波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

3)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的位置与激发点无关

4)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同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2L上相切

5)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

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包括几何地震学和波动地震学。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物理地震学。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一个波动,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沿射线传播。

广义绕射反射波只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元产生绕射波的集合,这种绕射称为广义绕射

几何地震学和物理地震学主要差别:

如果断块的大小比地震波长大得多,几何地震学是行之有效的。

如果断块很小,小到与地震波长相当时,地震波的波动特点就表现得很突出,应当用物理

地震学的概念来解释小断块构造的各种地震波特点,才符合客观实际。

几何地震学只研究运动学问题,它不能保留波的动力学特点,对复杂地质构造产生的复杂

的波场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物理地震学处理地震波波场时,同时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既考虑了波的传播时间,

又考虑了波的强度,因此有可能对复杂的地质体产生的波场作出正确的解释。

垂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1垂向分辨能力主要取决于地震子波的波长(频率)、延续时间的周期数和波速。

2提高垂向分辨能力的方法1)提高子波频率,主要通过野外采集来实现

2)减小速度或波长,采用横波勘探。

3)压缩地震子波长度,主要通过反褶积来实现。

横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

1影响横向分辨率的因素

1)菲涅尔带半径越小,横向分辨率越高;

2)频率越高,菲涅尔带半径越小,横向分辨率越高;

3)反射界面深度越大,菲涅尔带半径增大,横向分辨率降低;

4)速度越大,菲涅尔带增大,横向分辨率降低。

2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

1)提高横向分辨率需要减小波长,由于λ=VT=V/f,所以要提高地震波的频率。

2)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偏移是绕射波收敛,菲涅尔带收缩。

水平叠加剖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

2、当地层水平时,这种显示方式是与实际情况符合的;

3、当地层倾斜时,界面法线平面与铅垂面并不正交,地层倾角愈大,两者的差别愈大。时

间剖面上记录点位置与反射点的位置不相符合,记录点的显示位置总是相对于反射点向界面的下倾方向移动,这是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的。

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低

横向分辨率。

5、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菲涅尔带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

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通过数学关系,利用公式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2)偏移处理,这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

3)作图时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

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ψ表示。

视倾角——如果测线方向不同,则反射同相轴的产状也将不同,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界面倾角也将不同。这种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表示。

方位角——测线与倾斜界

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

之间的夹角,用 表示。

真深度——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也称为铅直深度或钻井深度。

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从O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法线深度h。

视铅直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由O点作垂直测线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

到的是界面的视铅垂

深度hx 。

时间剖面的偏移校正——把剖面上各点的法线深度变为视铅直深度,确定出一条倾斜同相轴所相应的界面段的真实位置。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油田认识实习 第一辑

油田认识实习总结第一辑 ——培训讲稿中的考点 说明:1.油田认识实习笔试的内容包括培训讲稿、录像解说词以及现场见习内容。 2.本总结旨在讲稿的知识点,所列知识点为老师的讲稿和我整理的重点。 3.声明:本总结仅作复习参考之用,并不保证所列知识点全面、详尽,严禁用于作弊及其他目的, 否则产生的一切责任与“703考试特辑系列”及本总结的撰稿人无关。 第一讲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曲江秀主讲 1.石油的荧光性与旋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2.油气生成的来源物质 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即Array 3. 生油门限温度与生油门限深度 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这个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称生油门限深度。 4.油气生成各阶段比较 初次运移: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二次运移:二次运移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游离相和水溶相。 6.圈闭的组成 储集层:储存油气—圈闭的主体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垂向上阻止油气逸散 封闭条件 遮挡物: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7.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8.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有效的圈闭(4)必要的保存条件 第二讲地震勘探原理简介 宋建国主讲 1.各种勘探法基本比较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物探法—覆盖区、连续测量、间接;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 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第一章 1、石油勘探中有哪些地球物理方法? 2、弹性、塑性及理想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各向同(异)性介质 概念。 3、矢量弹性波方程及纵、横波波动方程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4、有哪些常见弹性参数及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5、弹性波有哪三个分量,各分量弹性波质点位移(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有何关系。 6、球面纵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球面横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 7、远、近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 8、理解波前、波(动)带、波尾的概念。波剖面和振动图。 9、地震波的能量(波的强度与振幅、频率和速度等的关系)和球面扩散。 10、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频谱分析有何用途? 11、惠更斯-夫列(菲)涅尔原理、克西霍夫绕射积分理论、费马原理(注意:最小走时与最短路径)。 12、视速度定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注意e角。 13、斯奈尔(Snell)定理。 14、P波、SV波、SH波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 15、法线入射的概念。法线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解及其物理含义。 16、垂直入射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公式。 17、AVA概念,由AVA曲线分析波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18、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折射波的传播特点。 19、面波的主要类型、传播特点和频散的概念。 20、大地滤波作用的概念,品质因数与吸收系数。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什么影响? 21、薄层的定义。薄层对地震记录产生什么影响? 22、绕射的概念。 23、地震道的褶积(卷积)模型。 24、地震波的透射损失、透射损失因子。 25、垂直分辨率的概念。垂直分辨率与地震子波的延续长度和地层厚度的关系。 26、几何地震学、射线平面、虚震源概念;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概念。 27、单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28、单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特征及倾角时差。 29、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30、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的概念。 31、单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盲区及盲区半径,弯曲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32、单水平介质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关系。 33、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34、多次波时距曲线特点。 35、VSP及相关概念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 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 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 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 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 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 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 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 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 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 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 地震勘探: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 (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5、自激自收: 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资料处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 纲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80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二年一月

目录 1.课程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 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 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1.弹性理论概述 2.弹性波的形成 3.弹性波的描述 4.弹性波的传播 5.地震波的衰减 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1.有效波和干扰波 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 3.地震波的激发 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 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 1.预处理

2.参数提取与分析 3.数字滤波处理 4.反滤波处理 5.校正和叠加处理 6.偏移归位处理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 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 1.反射波测桩技术 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 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1.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任务和地位: 《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 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法勘探, 磁法勘探, 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A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 A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A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次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B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新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环境专硕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说不痛苦都是假的,但其实最多的是辛苦。下定决心准备考研是从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的,所以想说:只要努力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在这场考试中,我确实也发挥出了最佳实力,多少也算是逆袭,成功上岸。对于开始的过程来说谁也做不到完美,所以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争取做最有效的提升,更要关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避免在不擅长的地方出现更大的问题。话说回来,对于所有科目来说,付出与分数是成正比的,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一定要掌握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努力用功才行! 对于备考策略,之前从很多学长学姐经验贴里学到的再加上自己这几个月的经验,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不是什么大神级别的人,也不能够帮助自认为是学渣的孩子复习没几天就能逆袭成学神,但是我的这些经验对于跟我一样,资质普通的考生来讲应该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首先,我不鼓励大家去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那种学习的刻苦,都什么年代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远比头悬梁锥刺股来的让人开心。 下面就讲讲我的备考经验吧,也希望大家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环境专硕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03)地震勘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62)油气地质勘探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63)测井方法与技术 (803)地震勘探参考书目: 1.《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陆基孟、王永刚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 2.《勘探地震学》,[美]R.E.谢里夫,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李振春、张军华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 4.(862)油气地质勘探参考书目: 1.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二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863)测井方法与技术参考书目: 1、《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洪有密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2、《矿场地球物理》,丁次乾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3、《测井新技术培训教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测井重点实验室,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一些小方法 英语就是平时一定要做真题,把真题阅读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出来,总结到笔记上,背诵单词,在考试之前,可以不用大块的时间,但一定要每天都看最起码2小时英语,把英语当做日常的任务,真题一定要做,而且单词要背熟,我在考试之前背了3遍的考研单词,作文可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在考场灵活运用。 我从开始准备考试起每天要背单词,不要一直往后背,可以第二天复习前一天背的然后再往下走。我买的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这本书我觉得好的一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