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

行为或动机。[3]在美国,色情淫秽之类早已泛滥成灾,如今在互联网作恶更加猖獗。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项调查说,美国多数家庭电脑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录像;电子公告板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淫秽内容。[4]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2.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5]在网上,象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1998年8月,西北某银行被网络骗子骗走80.6万元;1998年9月某市以银行被人用虚拟账号提走现金26万元。[6]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1997年,某化名为“网络罗密欧”的男子,利用互联网,选择少女网友进行各种手段的引诱、蒙骗,使得她们外出会面,进而实施性侵害。该男子被判入狱,他在法庭上的话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没有成人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7]

3.网络病毒和攻击的蔓延

病毒同样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

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而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一)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1.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自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当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时,他们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控制。在互联网,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一些人血压升高,火冒三丈。上线速度太慢、等待的时间太长、相互交流时获得信息量的减少都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计算机专家吉米·西摩(JimSeymour)在写给《个人电脑杂志》的文章中抱怨到:“哎,最近上网真是见鬼,要想接通互联网服务商就得反复拨电话,下载文章得等待好长一段时间,有时电话掉线,下载总是进行到一半时不得不从头再来。”[8]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环境可以利用却不可以控制对人类而言是不小的打击。这些环境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另外,网上免费电子邮件的提供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速。同时它也能引起足够的混乱。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松的发送匿名邮件。而发送多少,发给多少人电子邮件,发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发邮件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愤世妒俗的人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在互联网上制造足够大的混乱。所以,

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2.网络和现实的分离

“人人平等”似乎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实现。“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首先,网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个公正、真实和平等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面对网络,“平等身份”的获得实际上是以一种“身份的丧失”为代价的。人成为了一种“虚拟实在体”——真实的人面对着虚拟的社会。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网络或多或少的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来自群体的压力,虽然网络身份的获得对人本身的道德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这么认为,网络“平等身份”对网络道德的维护是及其不利的。另一种是由“平等”造成的不平等,即导致网络技术强权的出现。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将会决定你在网络中的地位,通常初学者(菜鸟)会受到老练网虫的轻视。在聊天室里,你仍然有可能会象现实中一样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歧视。现社会中拥有技术和金钱优势的个人和集团对网络实行强行控制,有可能导致技术强权的出现,这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通信自由都极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9]辛格(J.E.Singer)等人的研究很好的证明了以上的假设。当用匿名的方法引发被试的去个性化状态时,与可识别的实验条件相比,被试在有关色情问题的讨论中明显的使用猥亵语言。[10]

在互联网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再加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规则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匿名的存在和高度的自我卷入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也就很难期望网民表现出道德行为。

(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包括风俗习惯,法律和组织规则等)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消弥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

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许多的网络道德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防御机制存在问题,给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比如,网络黑客大多数是处于对网络安全的挑战。网站与黑客一直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在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中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的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测,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二、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这能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在网络的言行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11]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12]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由于网络的真正的走入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提到的“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偷盗,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等条款,[13],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也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和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14]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安全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4.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

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

5.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2001年第6期第2页

[2]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页

[3]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第36页

[4][5][6]丁杏、丁军强著.网络经济.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07页

[7]王睿、刘明波.谈青少年网民心理安全,2000年第4期47-48页

[8][美]Patricia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9][10]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336页

[11]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第27页

[12]中国青年,2001年第2期第2页

[13]戴黍.网络伦理:现状与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8页

[14]严耕、陆俊.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16页

其他参考文献

[1]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任婷,石芬芳.高校成本管理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万楚军.高校成本性态分析与管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48-49.

[4]李玉周,聂巧明.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5]陈祥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09.6:99-100.

[6]江其玟.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本计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7]贾洁萍.领导决策成本的界定[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0:80-81.

[8]郑益乐.教育机会成本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80-81.

浅析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本文仅针对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提供 一些基本思路。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网络上瘾,黑客行为,乃至网络犯罪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网络不仅影响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以信息数据为平台的道德失范行为乃至高科技犯罪创造了条件,给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正处于一个以开放、多元、多变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法仍然主导着现有高校的德育工作。但现实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但网络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脱离网络生活,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都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将网络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使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同自身的生活成长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第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网络宣传地域的全球化,宣传功能的多样化,为德育教育途径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不少高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但已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的影响力小,相对于其它娱乐新闻等网站的点击率要

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引起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合理地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建立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道德;成因;对策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1.无政府主义在网上泛滥,道德约束力下降 有些人认为,在网络上不存在任何约束,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出没,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这实际上就是滥用自己的权利,使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在网上泛滥,道德约束力明显下降。 2.人机交往的频繁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减少,人际情感淡化 网络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导致人际情感的淡化。 3.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向人们提供了巨量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不可否认,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但在网络信息丰富的同时,网络垃圾信息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浪费了大量的系统资源以及上网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使网民不能快速有效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造成网络系统的阻塞,干扰正常信息的传输和使用;其次,对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使人感到身心疲惫,产生烦躁等消极情绪,形成所谓的“信息污染综合症”;再次,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4.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滋生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立法和道德规范建设滞后以及网络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导致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出现,如黄毒泛滥、版权侵犯、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计算机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一系列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二、对网络道德问题产生根源的分析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就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多角度的探究,重点集中于 失范的具体表现、导致该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且就有效改进这一现象的解决 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日后思想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现通过小学五年级信 息技术为参考对象,进一步将网聊的危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化的网聊 活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带来的不仅是便捷,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不良诱惑。因此 教师应积极承担其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是非观念增长实施科学化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越来越近。但是就未成年人而言,他们还不具备完备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面 对网络诱惑的时候往往表现为较小的抵抗力,并且极易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网聊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故而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危险,学生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方可。 一、概述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特征 (一)关于谣言 所谓的谣言就是指不符合事实的事件内容,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以及热门话题均会被不良个体以谣言的方式展示在大众面前。借助网络信息可将谣言及时、快速地传送出去,甚至逐渐扩大其消极影响。 部分危害个人名誉以及社会治安的谣言,还可能受到对方的起诉以及国家有关部 门的惩罚。由此可见,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对社会的 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关于剽窃 网络剽窃是指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等不良现象,继而会对网络道德的积极发展带来 不消极影响。如此以来,便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诚信的心理,甚至会抑制学生的 创新精神提升。部分个体会将他人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出处等进行抄袭,或者未 明确标注作品或者文字的具体来源等。 (三)关于网络暴力 所谓的网络暴力就是指采用侮辱性、暴力性的网络形式将自己的思想随心所欲的 展示,如此一来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正确规范化的网络语言的认知,甚至会使其逐 渐养成暴力性的语言方式。例如五年级教师常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 采用暴力语言参与聊天,甚至发送部分不健康的动画图像等。 (四)关于网络犯罪 就网络领域中的失范行为而言,影响最恶劣的行为便是网络犯罪,其极易触犯我 国的法律。部分不法分子会借助计算机技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继而影响到网 络安全以及个体的生命健康等。现就最常见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归纳,分别为网 络病毒的传播,还有色情图像的传播等。长此以往,小学生甚至会因此出现逃学 的思想,甚至接触不良少年等。 二、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受到学生特殊心理时期的影响。青少年 是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心理状态还不够稳定,故而极易出现极大 的改变,例如情绪暴躁、爱慕虚荣、喜欢刺激;其次,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极强的 吸引力。它可以将学生原有的思想意识随时打破,甚至扩大了时间界限以及空间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1.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首先,网络的非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导致网络道德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冲突的“异质”道德,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次,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信念,导致道德主体感淡漠。网络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间,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因素”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再次,网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了不良的榜样示范。而众多负面“榜样”的频繁出现,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2.网络德育的滞后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首先,网络德育在许多学校是“盲点”、“空白”。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就已“触网”,但多数人在中学时并未接受过网络德育。进人大学后,许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教

育和控制。其次,一些已经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沿用现实社会德育的传统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缺乏针对性,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再次,网络德育中教育者丧失了教育优势,缺乏预见性。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既有道德,教育者往往先于学生认识、体验、实践,因而教育者能够预见处理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一定的教育优势。而网络德育并非如此。网络正处于发展中,网络道德的诸多方面都不确定。教育者与学生同时经历这个发展过程,教育者无法达到现实社会德育中所具有的那种优先性和主动性,更为被动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还远远低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这就大大增加了网络德育的难度,削弱了网络德育效果。 3.西方道德的浸染和网络信息的泛滥催化了网络道德失范。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满足了他们反抗权威的叛逆性和摆脱束缚、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西方国家自然会把网络视为实现其道德渗透,侵蚀我国主流价值观,实现“西化”、“分化”的主要途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网络环境的不可控制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道德环境,大量的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构成了严重侵蚀。 4.个体自身发展的限制成为网络道德失范的又一成因。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他们在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并不同步,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成熟,还是自我意识,都处在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论文 作者: 职务:教师 职称:助理讲师 单位:学校 手机: 地址: 邮编:

浅谈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现实条件下,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日渐凸现,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其他现代科技成果一样,网络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在学校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中职生群体中已日渐凸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且现状比较严重,这就对中职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中职生们在网络上可以选择在自己喜欢的网络空间中尽情的冲浪、自由的飞翔,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中职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但是一些中职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通宵不休息,致使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急距下降。 1.2网上言行不文明,侮辱诽谤他人 在网上交流中,部分中职生粗话、脏话连篇,给同学起绰号,经常使用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甚至出现了语言暴力升级到网下暴力事件。还有的学生在百度贴吧中指责学校、辱骂老师、拉帮结派,谩骂侮辱性文字充斥着整个校园贴吧。 1.3浏览、传播色情和黄色信息 互联网上存在不少不良信息,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在网上浏览这些不良信息,如浏览色情、暴力图片,观看色情、暴力视频等。中职生在点击色情网站、浏览色情信息的同时,有些学生也在传播色情信息和黄色信息。更有嚣张者还利用网络,在网上贩黄牟利,个别学生甚至自拍一些不良照片、视频,上传网络,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中职学生的公众形象。 1.4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侵犯知识产权 学生随意下载网络文章、侵犯知识产权是一种普遍行为。有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不去认真地阅读、理解教材,也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更不愿动脑子去深入思考,而是直接上网,往往就是在网上“搜索、剪切、复制、粘贴”,一气呵成。 1.5侵犯他人肖像权、公布他人隐私 人的隐私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在给人们的网上隐身提供便利的同时,又为部分人刻意窥探别人的隐私提供了场所。不少网站充斥着大量用相机、手机偷拍到的某某美女“走光”照片,其中还有一些偷拍的视频短片等。然而,这些照片与视频短片,一部分则是出自中职生之手,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些同学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乐。 1.6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中职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分析

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的出 现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来获取信息,学习和交流,但是互联网上 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网络社会道德危机尤为突出。网络社 会道德危机是指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社会道德出现危机现象。 道德教育不足 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道德教育不足。现代社会注重 素质教育,但道德教育却极易被忽视。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没 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他们对社会道德缺乏了解,难以正确引导自 己的行为。另外,网络世界虚拟性较强,网络空间中的人们容易对自 己的行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属于现实世界而不需要受 到相应的道德约束。 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选择匿名使用网络。匿名使用网络可以保 护个人隐私,但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网络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逃避 法律的制裁,甚至可以变相侵犯他人权益。由于网络匿名性的存在, 很多人放弃了正常的社会道德,利用网络进行各种恶意攻击,造成社 会道德的混乱。

网络交互行为 网络社会人们通过交互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或情感。但是,一些网络交互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道德危机。比如一些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事件等,这些不仅会导致受害人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引起道德观念伦理道德的混乱。此外,一些网络吐槽、网络 谣言、网络挑衅的行为,也会给当前社会注入负面因素,削弱社会公 序良俗。 网络匿名社交 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匿名社交也成为 导致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在网络上追求虚构的 网络人格,希望在虚拟的网络社交过程中获取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追求的过程中,许多人会放弃自身道德准则。通过这种方式来获 取网友之间的关注和得到一定的回应,甚至用不正当手段干扰社会道 德秩序。 媒体的不负责任 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现实中的各种媒体也对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存 在起到了较大的贡献。媒体经常会渲染各种虚假、低俗、暴力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助长了网民们的不良风气和道德缺失意识。另外,媒体 在报道一些网络事件时也时常为了吸引眼球放大事件的影响力,在报 道过程中夸大其词,或者深入挖掘一些没有必要的细节,从而引导了 公众的谩骂和攻击行为,从而放大了互联网社会道德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及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带来了道德风险。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欺诈和诈骗: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游戏交易等方面容易受到欺诈,导致财产损失。 2. 网络暴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攻击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3. 网络色情: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传播色情内容,违反社会公德。 4. 网络成瘾: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影响学业和生活。 5. 网络隐私泄露:大学生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的原因 1. 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不足,缺乏自律意识。 2. 心理成熟度不足: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孩子的网络生活缺乏关注和引导,导致孩子在网络生活中缺乏自律。 4. 监管机制不完善:相关部门对网络生活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不良信息得以传播。 三、应对策略 1. 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 提高心理成熟度: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 3. 完善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生活监管,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4. 加强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生活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欺诈、诈骗等行为。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5. 建立自律机制:大学生应建立自律机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6.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7. 推广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应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8.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生活监管,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同时,应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 9. 建立自律机制:大学生应建立自律机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应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 10.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力度,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同时,应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互联网企业的经营行为。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风险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都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应对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网络伦理失范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体或组织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络活动时,违反了网络伦理规范,不良传播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等导致网络空间失序、不安全,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和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即便有一些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都没有彻底杜绝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有必要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其应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诈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现象屡见不鲜。以虚假信息、谎言等为手段,诱骗他人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网络诈骗主要包括:假冒网站诈骗、虚假宣传诈骗、虚假票据诈骗等。 2. 网络暴力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使人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从而在网络上采取过激的行为,进行人身攻击、辱骂、谩骂、造谣传谣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折磨。 3. 网络色情 网络色情是指在网络上传播、散布淫秽色情信息,包括黄色网站、淫秽广告、暴力色情等,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伤害。 4. 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肖像权、姓名权等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给受害者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5. 网络泄密 网络泄密是指在网络上散布、传播泄漏国家、企业、个人机密信息的行为,给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措施 面对种种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和净化网络空间。主要措施包括:

1. 加强立法 建立完善的网络伦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伦理标准和底线,规范网络行为,依法 打击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完善相关立法制度,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和谐。 2. 强化监管 加大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网络伦理规范,加强对网络活动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和过滤,及时清除违法违规内容,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3. 推进技术防范 加强网络技术防范手段,提高网站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取技术手段屏蔽网络 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遏制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4. 强化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个体和组织的网络伦理自觉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 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抵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和谐。 5.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鼓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 加强舆论监督,共同形成抵制网络伦理失范的强大合力。 6.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建立网络伦理失范信息交流机制,形成 全球合作共治的网络伦理治理体系,共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和谐。 三、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网络伦理教育是预防和化解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长效措施。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加 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伦理素养和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对网络伦理规范 的共识和认同。具体措施包括: 1. 学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 学校应将网络伦理教育纳入校园教育课程,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网 络伦理素养和安全意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 2. 家庭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关注孩子在网络空间的行为,预防孩子受到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侵害。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的反思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的反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伦理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 网络欺诈: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他人财物或个人信息等行为。 2. 网络暴力:包括网络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诽谤等行为。 3. 网络侵犯隐私:未经授权获取、使用或传播他人个人信息。 4. 网络赌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赌博活动。 5. 网络色情:传播或提供色情内容。 二、网络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1. 缺乏监管机制:部分网络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匿名性: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使得一些人可以利用这种匿名性进行欺诈、暴力或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 3. 道德观念淡薄:一些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无法正确判断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4. 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针对网络伦理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一些网络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 三、解决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网络伦理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提高网民素质: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网民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参与网络赌博等违法行为。 4. 促进网络平台自律:网络平台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管理和审核,建立自律机制,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5. 推广网络安全技术:政府应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解决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伦理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网民和网络平台共同努力。只有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促进网络平台自律和推广网络安全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并行,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网络失德,道德失范现象举例及针对性办法

网络失德现象举例及针对性办法 网络失德的定义: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內心信念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进入网络时代后,我们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对维护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某些人基本道德的缺失与不健全,导致网络道德调节作用弱化或失灵,甚至可能使整个网络空间尤其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混乱无序,这就是网络失德。从网络传播的过程来看,网络失德可以分为: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 网络失德现象及针分析: 事例: 就在前不久的军训期间,一个女生军训期间热舞走光的事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该事件较全面反映了网络中的各种问题。最开始,有人发布了相关信息并将相关视频非法销售至网络平台上,各种媒体评论区化为一潭浑水。人们议论纷纷的同时,很快又有人指出这位女生是刻意为之,因为视频中可以明确听到台下观众多次提醒,怀疑她是有意博眼球,自我炒作,对该女生加以谩骂和恶意评价。随即,又有人造谣该女生是山东某高校学生并对该校大加贬低,以致该校后来发布辟谣声明澄清。(消息来源于网络) 在这件事中,体现了网络失德的以下具体表现: 1.不良信息泛滥 2.色情污染 3.蓄意炒作,哗众取宠 4.恶意中伤,网络暴力 5.谣言泛滥 分析: 从网络的传播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 首先,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接收者也会对网络环境产生影响。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这种影响几乎只与网民这个行为主体有关,因而接收者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网民素质低下,就容易产生恶意中伤和网络暴力事件。 其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因此信息发布者的道德修养,发布动机,意识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发布者心怀鬼胎,道德败坏,就容易导致哗众取宠盛行,不良信息和谣言的泛滥。各种网络病毒的流行以及网络欺诈也与信息发布者的失德有关。 最后,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同样至关重要。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网络道德评价标准与传统道德标准往往有一些差异,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失范也可能导致网络失德。色情暴力信息的广泛存在就是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造成的。事实上,网络道德标准应当比传统道德标准更严格,并且由于个体行为能通过网络影响到他人尤其是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网络道德还要求对个体行为做出更多的约束,以此减小网络对他人的不良印象。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作者:李彤牛欣欣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4期 [摘要]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网络失范行为也难以避免,频频出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引导等方面。对此,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对策:完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原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1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促进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因此,怎样减少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这项任务迫在眉睫,亟需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 (一)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于部分大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存在网络成瘾等不良现象。根据不同类型的网上活动以及需要满足的各种要求,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网络成瘾分为四类:一是网络消费成瘾,主要表现为每天进行大量的网购活动,网上消费很不理性;二是网络关系成瘾,沉迷于网上形成的网友关系,即通过QQ、MSN等各种聊天工具而建立的比较亲密的网友关系,甚至将这类关系等同于现实中亲朋好友以及家庭的关系;三是网络游戏成瘾,在网络游戏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甚至因为网络游戏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更有甚者会影响身体健康;四是网络性成瘾,沉迷于在网上下载、观看色情作品等。 (二)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侵权行为。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未经他人允许利用网络抄袭和剽窃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由于网络资源获取日益便利,越来越多的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已随之出现,很多大学生经常未经得他人同意就将他人的著作拿来使用,这是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一种行为。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标签:网络道德;大学生;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及其引发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形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正逐步形成,与网络社会相适应,人们面临新的道德要求,网络道德也就因此产生。网络社会主体的隐蔽性、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及行为的无约束性的特点,造成了道德他律的下降,使得网络交往中,言语放纵、诚信缺失、行为滥施,背离道德要求,以致造成网络道德失范,这种道德失范对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的影响势必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文化中的追求享乐及个人主义等不良信息极易俘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各种“西化”的不良信息不断侵袭青年大学生。面对这些信息,思想单纯、缺乏阅历和辨别力较弱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极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影响、迷惑,形成严重的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二)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时往往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后果。网络的隐密性和现实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与网友交往,极力回避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上侃侃而谈、现实生活中却格格不入,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交往能力的极大反差。当这两种互动方式同时作用于大学生身上时,由于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两种人格很难在一个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身上统一起来,直接导致心理扭曲和双重人格。 (三)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不同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极易被网络文化中多样化价值观所动摇并破坏他们价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及对策

在现在的社会中常见的网络不良现象有:传播网络病毒、骚扰破坏程序、侵犯他人隐私、追逐网上情色、恶意攻击他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络成瘾这几种。随着网络的越来愈普及,网络道德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和亟待解决。那么网络道德问题都有哪些危害呢?总结之后我发现,网络道德的危害可以总结为一下5条:1追逐个性自我,人格发展易位2是非标准淡化,价值观念错位3人际交往障碍,道德情感冷漠4道德责任减弱,诚信评价降低 5社会化被减弱,学生素质渐降 而对于网络道德,我认为最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因为大学生是以后社会的脊梁柱。所以这也让我们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失范主要可以总结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类:客观原因:第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拟性容易造成人的非理性化倾向,有些人在网络中隐藏真实身份,做出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 第二、多元化和异质性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所以当他们面对异质的文化和价值观时,总是不知如何选择,以致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最终实施了不当的网络行为。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一些高校在向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过程中,无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脱节,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方面的理性疏导。 第四、社会环境的复杂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社会上的道德原则、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有着更加广泛、更为直接的影响。 主观原因: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内心矛盾冲突较为严重,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这与他们的高学历、高文化水平形成强烈比照,

以致出现行为失当的表现。 其次,大学生喜欢接受新奇的事物,并敢于在行为上标新立异,但对于冗杂的网络信息,他们往往难以判断真伪、善恶。一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新鲜感或不自觉才在网络上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出于好奇心、征服欲和找寻刺激才逐步迷恋网络游戏,加上本身自控力较弱便长期沉溺,并导致网络成瘾。 再次,需要情感的宣泄与沟通。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沟通方式,并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网络恰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行为调解方式,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逐步实现的。道德不是通过让人盲从权威或屈从现实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加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来培养德行,从而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所以,一些大学生就会出现在网络生活中道德感减弱的状况。因此,要提倡将“慎独”的修身方法,运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解决学生道德感缺失、价值观念偏移、不良道德行为增多等诸多问题。 1提高个体的道德自律,加强个体“慎独”精神 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而具有意志自由,而自律意识是到达网络伦理道德诉求的最基本条件,自律性的终极表达即为“慎独”。独处时仍要一丝不苟地坚守道德准则,只有把握“慎独”的具体修养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才能够逐渐到达网络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慎独”的修养方法,既要文明言语,又要标准行为;应该合理欲念,同时谨慎分辨;不但慎重交友,且要内省自身;注意防微杜渐,做到严格自律。 2谨慎自己的网络言行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报告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行为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

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污秽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充斥着、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提供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贴虚假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fCNN1C1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2.网络欺骗行为。 有超过76%的大学生有过网络谎言行为。有21.7%的大学生认为欺骗对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有82.9%的人使用假名上网,而且其中有12%的大学生每次都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聊天室。有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与别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我与现实中完全不一致。3.网络成果剽窃行为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之余,也出现了网络剽窃问题。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购买、出售、传送和抄袭论文现象日益严重。调查显示,曾经至少有一次把网络上的文章下载下来不经过任何修改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对于网上抄袭论文,有40.8%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抄袭过论文,有85%的大学生曾经通过网络下载拼凑论文。这种习惯如果蔓延下去,则必将冲击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诚信学术原则.为大学生日后参加工作埋下隐患。 4.浏览色情和暴力网站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就能浏览到色情网站。据有关专家调查,每天大约有两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部分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之后,还在网友中传播,或在知心朋友中散布,或在寝室“卧谈会”上谈“体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寻找“色情网页”的队伍中,有的甚至还下载、剪辑、发布黄色图片资料。暴力信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暴力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游戏体现的.有40.9%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网络道德论文范文(通用5篇)

网络道德论文范文(通用5篇) 网络道德论文范文篇一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后果。笔者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引入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传播活动中,将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也分为内外两个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制建设滞后,导致无法可依。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新闻事业的法律,虽然有些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凭借“第四权力”、“言论自由”的名义滥用媒体,但惩罚却无法可依,使得这些从业者有恃无恐,成为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2)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导致生存环境压力较大。如今,我国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市场、受众,媒体之间抢首发、抢独家的现象十分激烈,从业者在这样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就会忘记自身的使命,从而成为赚钱的工具。 (二)内部原因 (1)网络新闻媒体行业自身的体制不完善:行业岗位混乱,权责不够明晰;人事管理的不到位,门槛越来越低,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为职业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考核制度的不规范,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丧失前进的动力。 (2)从业者自身有问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只向“钱”看齐,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下降,助推了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失范现象。此外,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也导致网络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客观性、公正性认识不够深入。 二、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防范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事业存在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已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做出努力来遏制此现象的发生,具体防范措施为: (一)净化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环境 (1)完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的体制建设。从三方面入手:一要梳理岗位、明确全责明晰,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事。二要强化人事管理,逐渐提高从业者进入该领域的门槛,从而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三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从业队伍道德素质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媒体法规。逐步完善的互联网新闻法律制度,对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媒体和从业人员都自觉服从党、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并接受职业道德的规范。 (二)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自身素养 (1)提升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从业者自身来完成。不仅要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还应当严格约束自我,保证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真实,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2)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的是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中立性,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推崇职业化教育。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持维护正义、真理,坚持摆事实、说真话的原则,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从根本上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新闻教学体系 网络道德论文范文篇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网络世界拓宽了青年学生的知识途径,极大扩大了青年学生的交往圈,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使青年学生沉溺其中,从而荒废学业,严重时甚至使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