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三、知识链接:

四、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人()罔不

..因势象形()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五、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另一方面靠。

六、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a)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

C.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高)

中轩敞者为.舱(做)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

D. 明有奇.巧人(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左手倚一衡.木(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

闭之()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二)课内阅读。

船头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苏东坡的外貌有什么特征?

3.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4.使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是()

A.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七、布置课后作业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罔不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 靠;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因、贻、奇、可、为”等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充分把握文眼——奇巧,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2、认识微雕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熟读全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 2、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器皿( ) 罔( ) 贻 ( ) 有奇( ) 二黍( )许 箬( )篷糁( ) 舟楫( ) 椎髻( ) 多髯( )者 壬戌( ) 篆( )章峨冠( ) 诎( ) 右臂钩画了( )了【答案】mǐn ;wǎng ;yí;yòu jī;shǔ;

ruò;sǎn;jí;zhuījì;rán ; rén xū;zhuàn;guān ;qū;liǎo 3、试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停两处) (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积累文言文知识 1、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 (3)佛印绝类弥勒()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5)若听茶声然() (6)钩画了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船背稍夷() 【答案】(1)顺着,就着 (2)赠 (3)像 (4)零数、余数 (5)好像……的样子 (6)清楚明白 (7)挑选 (8)平 2、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诎”,“屈”,弯曲; (3)“衡”,“横”,与“竖”相对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方法 1. 朗读背诵法。 2. 借助课文下面注解和课外资料初步翻译全文 3. 合作探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三、资料链接 1.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2. 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3.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4. 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有奇巧人( ) (2)因.势象形( ) (3)尝贻 ..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7)中峨冠 ..而多髯者()(8)钩画了了( ) (9)其.两膝相比.者()()(10)珠可历历数也( )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佛印绝类 ..弥勒()(1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 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 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 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

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四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五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六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作者、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 黍.()箬.篷()糁.()峨冠.() 髯.()髻()篆.章()矫.()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 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 .. ( )()() 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2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参考答案 么站中学李旭 、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山/王毅叔⑵中/峨冠而多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 .罔不因势象形(远甫/刻。髯者/为 顺着 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4. 启窗而观(神情与苏、黄不属(色)8. 其船背稍夷 2. 尝贻余核舟一 () )3. 盖大苏泛赤壁 打开 相类似 ( 5. 其两膝相比者) 7. 其人视端容寂() 9. 钩画了了( ( 视线 靠近 清清楚楚 ) 6. () 神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 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通“父”,男子的美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叫又” ) 通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横” ) 拣”挑选 2.诎右臂支船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是③奇:在 又 ⑤为:示并列 )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 明有奇巧人(奇异 )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为人五;为窗八( ) 雕刻 ④有: 文曰“初平山人” 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 长约八分有奇(通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 启窗而观(表示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 示转折 ⑦可:高可二黍许( 语气词 珠可历历数也(说 大约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 可以 ) 此中人语云 五、词类活用 (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设计新人教版8

11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翻译。 2.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注音 罔.( )不因势象形贻.( ) 八分有奇.( ) 箬.( )篷 石青糁.( ) 多髯.( ) 诎.( ) 舟楫.( ) 壬.( ) 戌.( ) 篆.( )章 2.释词(课件二展示) 通假字 (1)八分有.奇( ) (2)左手倚一衡.木( ) (3)诎.右臂支船( )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3)为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古今异义词 (1)佛印居.右(古义: 今义: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 今义: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 今义: )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状语) (1)箬篷..覆之( ) (2)石青.. 糁之( )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 (2)椎髻..仰面( ) 虚词 (1)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2)之{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其{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 3.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人视端容寂。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4.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东西? 5.本文的作者是用什么结构给我们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三、品读课文,体味探究 (一)研读第1段。 6.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核舟记学案

23《核舟记》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介绍文体(说明文)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3、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2、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八分有奇 ..()二黍.许()箬.篷.()髯.()石青糁.之() 衣褶.()诎.()椎髻 ..()舟楫.()篆.()2、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加点字。 (1)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奇巧: (2)能以径寸 ..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 (4)罔.不因.势象.形罔:因: 象: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 导学案

淮滨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 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小组代表展示课文翻译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4.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小 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椅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核舟记导

第23课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备注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 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二、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 轩敞 ..:启.窗而观:石青糁(sǎn )之.: 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东坡右手执.卷端: 绝类 ..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合作探究 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 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3、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4、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 (sǎn) 髯.(rán) 诎.(qū) 楫. (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 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 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奇? ???? 古义:零数、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比? ???? 古义:靠近。例: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望? ???? 古义:对着。例:雕栏相望.焉。今义:向远处看。 属? ???? 古义:类似。例:神情与苏、黄不属.。今义:属于。 曾????? 古义:竟然。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qí,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名词,零数、余数)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 舱(动词,是)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 容寂(形容词,正、直) 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5)词类活用

(完整版)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参考答案 么站中学李旭 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⑴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 2. 尝贻余核舟一(赠) 3.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4. 启窗而观(打开) 5.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6.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类似) 7. 其人视端容寂( 视线)(神色) 8. 其船背稍夷( 平) 9.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通“横”)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男子的美)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文曰“初平山人”(是) ③奇:明有奇巧人(奇异)④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示存在) 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启窗而观(表示顺承) 为人五;为窗八(雕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 ⑦可:高可二黍许(大约)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此中人语云(说) 五、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作者、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 黍.()箬.篷()糁.()峨冠.() 髯.()髻()篆.章()矫.()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 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 .. ( )()() 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 ..弥勒 ( )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

初三下册第11课《核舟记》学案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以及借助课下注释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译读,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资料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一、初读文章 1.读清字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 2.读准节奏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中轩敞者为舱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核舟记》教案

23《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201923核舟记导学案

23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 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 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 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 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4、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