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类考题类型答案形式答案内容答题规律

★1找中心论

答1方面:“一个句子”

1、必须是形式上完整的句子,不能是几个词或

短语;

2、不能是疑问句和否定句;

3、不能用修辞。

1、看标题、看首尾句,首尾都有的

以首句为准;

2、注意找文中关键词“我们认为”、“因

此”、“所以”后面的话。

★2

分析开头

段(或几

段)的作用

答1方面:“该段的作用是:”

(多个作用分条说)

1、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

2、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议论文开头的记

叙部分);

3、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4、特殊句式的作用(如问句的作用)。

1、有的直接引出中心论点,有的引

出论题,注意区分;

2、有的不只一个作用,要找全、答

全。

★3指出论证

方法及作

答3方面:“用了..的论证方

法+通过..(用原文)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句或前后

句)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

1、判断出论证方法;

2、分析论证内容;

3、规律性的词语(举例论证:进一步增强文章

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突出了..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强化了语气)。

1、论证内容必须用原文;

2、用上规律性的词语;

3、有的不只一个论证方法,要找全、

答全。

★4去掉加点

“词”行不

答4方面:“去掉不行+该词

强调的..内容(联系原句解

释)+如去掉会如何+使文

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论

文语言的特点”。

1、去掉不行

2、联系原句解释该词强调的..内容

3、如去掉会如何。

4、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

论文语言的特点)。

1、加点“词”强调的内容必须联系原句

解释;

2、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

密,这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不

能用精确、准确、具体等说明文

体的语言)

5理解句子

含义及作

答3方面:“句子用了..修辞

方法(或论证方法)+生动形

象的论证了.. +起到了..作用”。

1、指出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论证方法);

2、解释句子表现的内容;

3、起到了..(呈上启下、引出下文、强化语气)

的作用。

1、有时一个句子用多个修辞(或多

种论证方法),要注意找全。

2、解释句子含义必须联系原句。

6填写空缺

的话

1、填写中心句:从本段论题找出侧重点,联系

上下句确定句式。

2、填写过渡句:注意呈上启下的作用。

1、注意填写句子内容上的侧重点

2、句式上的特点要符合文章要求。

7提取整合

信息

完整的句子

1、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分出要点;

2、找出表述要点的关键词,删除不必要的词,

整理成完整的句子

1、用原文不一定完全用原话。

2、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一定要

找全。

3、表述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啰嗦。

8谈认识、

理解

答3方面:“我同意(或不同

意)+因为:(联系原文分析)

+今后要…”。

1、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同意(或不同意)…

的观点;

2、因为:(按题目要求联系原文分析);

3、今后要…。

1、第一句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必须联系原文;

3、必须联系自己或当前的实际做

法。

9补写事例

论据

答出2大方面4小方面:

“论题+例子(人+事+结果)”

1、先摆出论题;

2、举例子论证(人+事+结果)

1、必须按题目要求先摆出论题;

2、举个有人有事有结果的故事证

明你的论题目;

3、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考题类型答案形式答案内容答题规律

★1 概括

概括全文

(某段)的

说明对象

答“一个名词”或“一个名词短

语”(“介绍了..的..”)

1、事物性说明文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答

“一个名词”;

2、事理性说明文对象就是事物的某方面内容,

答“一个名词短语”。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概括

标题

答“一个名词”或“一句话”标题或是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要简明、新颖、概括。

概括

说明内容

答“一句话”看首、尾段

2 提炼

给某事物

下定义

答“…是…”(说明对象)是(本质属性)用原文、简明、准确

概括某事物

形成过程、

原理

答“一个完整的大句子”1、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一定要找全。

2、用原文不一定完全用原话

3筛选有哪些、为

什么、哪几

方面

答“1、…;2、…;3、…;”

到原文中找相关段落的概括句。

1、用原文不一定完全用原话。

2、回到原文找相关段落一定要找全。

4 说明方法指出说明方

法及作用

答3层:用了..的说明方法+

通过..(用原文)+准确具

体地说明了..(中心句或前

后句)。

1、准确判断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内容;

3、规律性的词语(举例子、列数字:准确具

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与.的比较,更

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

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

象地说明了…。

1、分析说明内容必须用原文;

2、用上规律性的词语;

3、有的不只一个说明方法,要找全、

答全。

5 结构★

分析某(段)

的作用

答2层:○1用原文分析该句

(段)内容+○2结构上的作用

(多个作用分条说)

1分析内容必须用原文;

2、从句子的位置说作用:(总领全文、引起下

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3、句子有修辞的还要指出修辞方法及作用。

1、有的直接引出说明对象,有的引出

说明对象的某个方面;

2、有的不只一个作用,要找全、答全。分析语段层

次,文章(段

落)的结构

答“是…结构”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并列式:几段并列存在;

递进式:说明的事物层层深入。

★6 语言删去或调换

加点“词”行

不行

答4层:○1不行+○2原因+○3删

去会如何,与客观事实不

符。+○4所以,这个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删去或调换不行。

2、联系原句解释该词限定的..内容,

3、如删去或调换会如何,与客观事实不符。

4、规律性的话(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词”限定的内容必须联系原句解

释;

2、规律性的话不能丢。

这些、这种

指代什么

答:“指代…”一般指代词前面最近的那句话或词。找代词前面最近的那句话或词。

7顺序指出文章的

说明顺序及

这样安排的

好处

答3层:○1用了..的说明顺序,

+○2说明了…+○2好处是….

1、事物性说明文一般用时间、空间顺序;

2、事理性说明文一般用逻辑顺序(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抽象到

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

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

般)

逻辑顺序要指出具体由…到…,有什么

作用。

8开放题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2对某种

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

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4根据文

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5

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

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6对人类关注的环

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

语、建议、广告等

答案不能只是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要写成一

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1、就材料回答问题,一定要按题目要

求,联系材料内容,最好用原话;2、

写启示、感想要用“总-分-总结构”(先

说所感再分别举例说明再联系实际);

3、从材料内容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

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切记

联想的内容不能脱离所给材料。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标志的为必考题)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问记叙文六要素?

备选答案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文章内容)?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即做

得怎么样?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即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如何?

4、问材料组织特点?

答: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问如何划分层次?

答:(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问记叙线索及作用?

答: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某种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

情感

☆8.品味题目

答: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1)从主题上品味象征性的散文题目。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从线索上品味。答:本文以.题目.为线索,通过描写…表现了..从而表达出作者…整篇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9.问人称的作用。

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问记叙顺序及作用?

答:(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或人物经历)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问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答:使用了…修辞方法。或语言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文学语

言)或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口语);

或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书面语)。

备选答案有:语言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

幽默、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12.问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问修辞方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 问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义是…,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答:一是丰富文章主题;

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问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上述第三点文章内容和第四点材料组织特点来回答)

答:A、内容上:这句话或这段(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字面义是…,这里指..(象征义、喻指义,多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

作用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等。

B、在结构上:这句话或这段在文章开头:起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

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起(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

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起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卒章点题等作用。

C、在表达效果上: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D、在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

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17.问表达方式?

备选答案有: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备选答案有: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答: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如: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问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A、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作用是: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

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

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天气、时间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

格;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

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渲染××环境气氛;

○3衬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由事看人);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

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

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由表现看思想)

22.问小说三要素?

答: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问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答: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从离这个代词最近的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

答: A、不可以。

B、这个词原义是…在这里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更能形象或恰

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如果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会…,与客观事实不符。

D、这个词体现了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1)了解用词之美:加点词是动词、形容词: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

得形象具体;

加点词是成语:运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加点词是句子的关键词:点明主旨,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我喜欢 .. 句,因为它..(语言美),……(作用)。

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

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

感叹句便于抒情;

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

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④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⑤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

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

语进行点评。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

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

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

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

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

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

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

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31.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答:文章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

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

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

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答:①文章通过……的叙述,○2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3同意哪

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答案应该是个微型论文)

○1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要正确、健康;

○3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答:A、(论点)我从中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是:…(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

义,最好用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

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

答)。

B、(论据)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或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上述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的正确性,科学性)。

C、(结论及其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

记叙文阅读必考题答题技巧

☆3.问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文章内容)?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即做

得怎么样?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即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如何?

☆6.问记叙线索及作用?

答: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某种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品味题目

答: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1)从主题上品味象征性的散文题目。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从线索上品味。答:本文以.题目.为线索,通过描写…表现了..从而表达出作者…整篇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问记叙顺序及作用?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或人物经历)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问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答:使用了…修辞方法。或语言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文学语

言)或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口语);

或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书面语)。

备选答案有:语言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

幽默、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12.问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3 、问修辞方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 问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义是…,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答:一是丰富文章主题;

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问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上述第三点文章内容和第四点材料组织特点来回答)

答:A、内容上:这句话或这段(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字面义是…,这里指..(象征义、喻指义,多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

作用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等。

B、在结构上:这句话或这段在文章开头:起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

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起(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

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起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卒章点题等作用。

C、在表达效果上: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D、在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

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20.问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A、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⑥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作用是: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

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⑦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⑧心理描写:

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

××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

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天气、时间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

格;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

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渲染××环境气氛;

○3衬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由事看人);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

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

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由表现看思想)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

答: A、不可以。

B、这个词原义是…在这里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更能形象或恰

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如果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会…,与客观事实不符。

D、这个词体现了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1)了解用词之美:加点词是动词、形容词: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

得形象具体;

加点词是成语:运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加点词是句子的关键词:点明主旨,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我喜欢 .. 句,因为它..(语言美),……(作用)。

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

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

感叹句便于抒情;

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

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⑨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⑩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

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

语进行点评。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

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

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

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

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

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

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

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答:①文章通过……的叙述,○2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3同意哪

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答案应该是个微型论文)○1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要正确、健康;

○3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答:A、(论点)我从中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是:…(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

意义,最好用文中能表现作者情

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

答)。

B、(论据)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或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上述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的正确性,科学性)。

C、(结论及其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9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9 阅读理解历来是学生考试的一大失分点,通过针对训练,多读、多做、多反思、多总结,是可以提高解题能力,本系列通过文言文、现代文两大部分,为一线优秀教师、学生提供参考,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①2002年6月,一家知名电视台的记者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我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记者还是不甘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肯定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 ②我相信,每一个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丁肇中草药先生的诚实所打动。在这个世界上,诚实是一束阳光,能照亮一个人的心灵;诚实是一座桥梁,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诚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的魅力在于不说假话、大话,以诚待人,以心感人。诚实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需要甜言蜜语来遮掩,它是生命的原汁原味,它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本真和自然。 ④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调查,他将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列成一张表,让大学生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品质和最厌恶的德行。结果显示,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最厌恶的确良德行是“撒谎”、“虚伪”、“不老实”。 ⑤如今有些人,总是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伪装自己、表演自己。固然,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⑥诚实看起来是简单的,实际上是深刻的。对人生而言,诚实更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不断进修的课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侥.()幸②词藻.() 2、仿照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诚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 4、你怎样理解“诚实更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不断进修的课程”这句话的含义? 5、请你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摘要:面对初中语文考试,同学们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担心。担心自己的作文写作,分数太低会被其他人远远甩开;文言文和诗词默写怕拿不到满分;担心自己的阅读理解拿不到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考试中的难题,专门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技巧。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关键词: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文章主旨;关键词;写作意图和目的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一)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职业: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等。(《春风暖》被选为七年级上册语文活页课文链接)作品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尘世里的初相见》、《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爱,永远不会消失》等。文章被选进《灵感与感动》等上百种文集。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四川省凉山市2009年语文中考试题 菊有黄花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3分)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大全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第一段: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的作用是增加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①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②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③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①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叠词、短句的作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引用的作用: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答案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1.①我在姐姐的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菊花跑出家,惹得村人围观。 ②我羡慕菊花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 ③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菊花。 (每空1分) 【概括題公式】:某人+做了某事+結果,一句话完整、簡潔、準確即可。 2.晋田园悠然见南山 3.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賞析題公式】:作者運用了xxx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x,表現了它xxx,表達了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4.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美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二) 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展翅飞翔;“我”却因为名字的缘故,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感到孤独。(2分) 2.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哭;对父亲大办酒席时的高兴劲儿,不屑一顾;在冲出家门的时候,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4分,每个要点1分) 3.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就要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独立生活担心的心理活动。(2分) 4.一开始写“我”对父亲的迷信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当读到父亲竟然能够写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从父亲的这个举动中感受到了父亲那份沉重的爱,并开始“忏悔”自己。(2分,答出一点给1分) 5.对父爱的不理解,对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不尊敬和仇恨表示忏悔。(2分)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三) 1.(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 (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 (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 (或: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独自秘密挖黄土。) 【注】:概括归纳题是阅读题考察的重点,对于主要事件的概括,分好层次、精读主要段落、抓住重点,应该是不会丢分的,但要重点注意的是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准确、简练、完整。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6类常考问题+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6类常考问题+答题模板 1 如何回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2 鉴赏类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大海也能要“药” 刘诗瑶 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采集完生物资源,仅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 ⑨“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 ⑩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标准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作者:————————————————————————————————日期:

种 类考题类型答案形式答案内容答题规律 ★1找中心论 点 答1方面:“一个句子” 1、必须是形式上完整的句子,不能是几个词或 短语; 2、不能是疑问句和否定句; 3、不能用修辞。 1、看标题、看首尾句,首尾都有的 以首句为准; 2、注意找文中关键词“我们认为”、 “因此”、“所以”后面的话。 ★2分析开头 段(或几 段)的作用 答1方面:“该段的作用是:” (多个作用分条说) 1、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 2、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议论文开头的记 叙部分); 3、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4、特殊句式的作用(如问句的作用)。 1、有的直接引出中心论点,有的引 出论题,注意区分; 2、有的不只一个作用,要找全、答 全。 ★3指出论证 方法及作 用 答3方面:“用了..的论证方 法+通过..(用原文)有力 地论证了..(中心句或前后 句)这一观点+进一步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 1、判断出论证方法; 2、分析论证内容; 3、规律性的词语(举例论证:进一步增强文章 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突出了..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强化了语气)。 1、论证内容必须用原文; 2、用上规律性的词语; 3、有的不只一个论证方法,要找全、 答全。 ★4去掉加点 “词”行不 行 答4方面:“去掉不行+该词 强调的..内容(联系原句解 释)+如去掉会如何+使文 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论 文语言的特点”。 1、去掉不行 2、联系原句解释该词强调的..内容 3、如去掉会如何。 4、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密,这是议 论文语言的特点)。 1、加点“词”强调的内容必须联系 原句解释; 2、规律性的话:使文章结构上更严 密,这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不 能用精确、准确、具体等说明文 体的语言) ★5理解句子 含义及作 用 答3方面:“句子用了..修辞 方法(或论证方法)+生动形 象的论证了.. +起到了..作 用”。 1、指出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论证方法); 2、解释句子表现的内容; 3、起到了..(呈上启下、引出下文、强化语气) 的作用。 1、有时一个句子用多个修辞(或多 种论证方法),要注意找全。 2、解释句子含义必须联系原句。 6填写空缺 的话 话 1、填写中心句:从本段论题找出侧重点,联系 上下句确定句式。 2、填写过渡句:注意呈上启下的作用。 1、注意填写句子内容上的侧重点 2、句式上的特点要符合文章要求。 7提取整合 信息 完整的句子 1、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分出要点; 2、找出表述要点的关键词,删除不必要的词, 整理成完整的句子 1、用原文不一定完全用原话。 2、回到原文寻找相关段落一定要 找全。 3、表述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啰嗦。 ★8谈认识、 理解 答3方面:“我同意(或不 同意)+因为:(联系原文分析) +今后要…”。 1、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同意(或不同意)… 的观点; 2、因为:(按题目要求联系原文分析); 3、今后要…。 1、第一句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析必须联系原文; 3、必须联系自己或当前的实际做 法。 9补写事例 论据 答出2大方面4小方面: “论题+例子(人+事+结果)” 1、先摆出论题; 2、举例子论证(人+事+结果) 1、必须按题目要求先摆出论题; 2、举个有人有事有结果的故事证 明你的论题目; 3、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表现。计算机视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

初一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2·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说明方法,还是论证方法)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①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0、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二、分析词语和句子 1、主题句(中心句或主旨句):首段(段首)或尾段(段尾)的议论抒情句。 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4、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①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②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全整理版!

01 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完整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文言阅读:(14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会.宾客大宴()②宾客意少.舒()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几.欲先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0、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与其他各项不同类的是()(2分) A、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B、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 C、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D、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